随笔

《古诗》教学随笔

时间:2024-04-12 16:56:33 随笔 我要投稿

《古诗两首》教学随笔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随笔,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两首》教学随笔

《古诗两首》教学随笔1

  备课充足,能使上课发挥得更加的好。在备课《游山西村》这首诗时,我就感叹于诗人用词的精炼、准确,仅“山重水复无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把作者当时由疑惑到惊喜的转变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蕴涵的东西很多,有对美的诠释,不仅景美而且人情更美。

  在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质疑,我们班一向走神的疗国欣站起来就问:“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什么意思?我让学生分解字来解释,“柳暗”柳是指什么?学生回答:“柳树”,“暗”呢?“就是柳树很多,很荫深。”“花明”,学生对这个没有能理解,我引导说春天的鲜花开得怎样,“鲜花一丛丛,颜色很鲜艳”。谁能把这句话连起来说?梁乐儒拿起书:“这句诗是说陆游骑着驴走在山间,山一座又一座,水一条又一条,陆游怀疑前面没有路了,忽然他发现柳树荫深,鲜花鲜艳,不远处看到了一个村庄。”我一听,骑驴,就知道他是从看插图知道的,我立即传递给学生另一种学习诗歌的办法,看插图。借助机会,我顺势让学生找找,“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山、水、柳树、花。”我指着诗句轻声地问:“只写了景物吗?有写心情的吗?”学生受到了挑战,悄悄地诵读了诗句,“有,疑字,诗人看到重重山,怀疑没有路了。”我激动地说:“好,读得真认真,再看看,还有吗?”另一个学生说:“老师还有,又字,我体会到了陆游当时看到村庄他很高兴。”“能把高兴换一个词吗?”“惊奇”接近了,又高兴又惊奇,可以说“惊喜”,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体会到了诗人心情的转变过程,我告诉学生这种写法就是“情景交融”。学生听得特别的认真。平时问题最多的蒙哲平站起来问:“张老师,这句话说诗人去山西村的.路上,为什么放在后面写?是不是弄错了。”这下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故意说;“是啊,是诗人弄错了吧?同意吗?”学生若有所思地进入了思考,有个同学说:“我不同意,诗人没有写错,他是把他在路上遇到的事情回忆说给山西村的村民听。”说得对啊,其实这是一种倒叙的写法,这样更加的突出了最后两句,我这样一说学生,就联系到上个学期学习的《燕子专列》也是采用了这种写法。

  这节课在师生的共同对话中推进了学习的深入,最后结束,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回去进行扩诗。

《古诗两首》教学随笔2

  按照教学计划,今天教学的内容是古诗两首,一首是南宋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一首是南宋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景象的诗歌,与前几天学的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相呼应。可能,这也是编者的意图吧!

  一想到教学古诗,我心里总有一阵窃喜。是的,两首古诗一篇课文,虽然需要全文背诵,但我一点也不担心我们班的学生。即使是最差最懒的学生,也能在课堂上将两首古诗背诵出来的。这种令人惊喜的红利,从我加入教师队伍开始,一直享受到了现在。

  这是为什么呢?从直觉上可以感受到,古诗篇幅短小,音律优美,读之琅琅上口,背诵也好不费力。难怪众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会把背诵古诗作为特别的内容来对孩子进行教育。

  那为什么要教孩子学古诗呢?这个问题,倒是不大容易解答的。

  我不知道其他国家的语言教育体系是怎样的,我只知道在中国自古以来,人们在学习语言的时候,就存在两个语言系统。一个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口语系统,一个是文言文系统。两个系统的词汇和语法是差别是如此的巨大。巨大到,如果不通过十年寒窗的日夜诵读,就进入不了文言文的语言系统中,就不可能自由地驾驭这个语言系统。同时,两个语言系统也将人硬生生地分成了两类。一类是使用文言文的今后从事脑力劳动的社会管理者,一类是使用口语的今后从事体力劳动的社会被管理者。作为上流社会精英阶层使用的文言文,在历史的打磨下,越发精致而优雅,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化遗产,而其中以古诗最受人推崇。而口语系统,由于缺少文字的记录,只能无可奈何地消失在时光中。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文言文这样的形式,我的猜想是,远古时期,人们书写工具还未成熟,用刀或硬物在龟背陶土上每刻一字,是如此的'费劲,而象形文字能包含的信息又是如此的丰富。用口语絮絮叨叨说一大通的话,用文言文可能只需寥寥数语就能表达清楚了吧!于是,久而久之,文言文出现了。

  聪明的先辈们,通过上千年的实践,不断为文言文寻找到了完美的承载形式——诗词歌赋,里面也承载着中华文明的那份精致和优雅。

  “五四”过后,白话文一统天下。初衷当然是为了最多民众能毫不费力的进行阅读和表达,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然而,那份对汉字的敬畏和对写作的优雅情怀,也随之远去。

  现在,当我们诵读先秦的经文,阅读李白杜甫柳宗元的诗歌文字时,一种粗俗不堪愧对先人的自卑感油然而生。

  我们用白话文,还能创造出中华民族文字的那么优雅和精彩吗?

【《古诗》教学随笔】相关文章:

古诗两首教学随笔10-13

古诗教学教案12-05

教学的随笔04-06

教学的随笔10-01

小住青冢寺随笔的八首古诗03-23

语文古诗教学教案12-24

古诗《绝句》教学方案10-05

教育教学随笔07-14

数学教学随笔06-13

初中教学随笔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