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青年文摘名人故事
文摘的故事大家有阅读过哪些呢。小编在这里整理几篇关于青年文摘的故事给大家阅读!
名人“书房”趣谈的故事
如今,许多家庭都会单独腾出一个屋子来做书房,拿它专门藏书、读书和写作。
其实从古至今,书房一直就是读书人放牧思想的精神田园,历代文人雅士都很讲究自己书房的命名,或以言志,或以自勉,或以寄情,或以明愿,这些饶有情趣的室名,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
陋室:在唐代被誉为“诗豪”的刘禹锡,其书房朴素简陋,专门写下了那篇脍炙人口的《陋室铭》。
还把自己的“陋室”与三国时诸葛亮的“茅庐”以及西汉文学家扬雄的“玄亭”相提并论,表现了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七录斋:明代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奋好学,《明史》上记有他“七录七焚”的佳话。
凡是他读过的书,自己必然要亲手抄下来,抄完朗读一遍后,随即烧掉,然后再抄、再读、再烧,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后来,他便将自己的书房称为“七录斋”。
抱残守缺斋:清末小说家刘鹗的《老残游记》闻名后世。
他自号“老残”,又将自己的书房叫作“抱残守缺斋”。
因为他平生“嗜古成痴”。
这些流传千年的古董,因历经沧桑,甘愿一辈子与这些残缺不全的文物相伴,寻求心灵的安慰与归宿。
饮冰室:这是近代学者梁启超的房名。
“饮冰”一词出自《庄子》,比喻自己内心之忧虑。
当年,梁启超受光绪皇帝圣命,竭力变法维新,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他内心的焦灼和困窘可想而知,如何解其“内热”?唯有“饮冰”方能解之。
何妨一下楼:闻一多先生曾多年埋头于古代文化典籍《楚辞》与《实景》的研究,除了吃饭上课之外,难得下楼一次,轻易不出门。
饭后大家都去散步,闻一多总不去,邻居劝他说何妨一下楼呢,大家笑了起来。
于是,闻一多得了一个雅号“何妨一下楼主人”,他的书房从此便成了“何妨一下楼”。
给岁月的感谢信的故事
和11年前比较,我更喜欢现在的自己。
原因是我的人生内容丰富了,虽然缺少了苹果一样的粉红脸蛋和杨柳细腰,以及小姑娘顾盼生辉的怯懦。
我这样形容我自己,以前是块透明的钻石,现在是道绚丽的彩虹。
两者一样美,但钻石有价,彩虹无价。
我以前是一块新鲜的牛排,现在还是,但却是经过好厨子烹饪过的牛排。
岁月就是那个好厨子。
即使成色再好的牛排,在中国人这里,都不敢生吞活咽。
而岁月却将我精心烹饪,于是,在你面前的我,赏心悦目,秀色可餐。
我很喜欢自己现在的状态,随遇而安、遇事不急不躁,该有主心骨的时候能镇得住场,不该有的时候能心安理得躲一旁不多话;会爱人,会关心人,会牵挂人,但不缠人;有思想,有理想,有理性,很幽默,敢自嘲;会为爱的人甘于放下身段,但除此之外,可以自由到不看任何人的脸色行事;有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每天都在进步,但不再期待别人的夸奖。
印象里,小时候的我学点东西就要四处炫耀,等着父母奖赏。
而现在,我能够真正做到,学为自己,自己喜欢。
我有自己喜欢的事业,且有未来想做的事情。
经济独立、受人尊重,也不争强好胜到要抢天下男人。
出则风起云涌,入则贤良安端。
大场面司空见惯,小日子恬静平淡。
情感上拿得起放得下,这个很重要。
我已经摆脱了少女的那种情怀,一旦爱上你就天崩地裂、海枯石烂,不生死与共与天绝不够爱。
我可以收放自如,你希望我多爱你我就多爱你,你希望我保持多远的距离我就默默离开。
而且我会自己找乐子,即便独自一人,我都不会有寂寞孤独之感,更不会自怨自怜。
我还理解了爱的基础是友谊。
因为,爱的下面首先是个友字。
爱你,我们是情侣;不爱,我们是朋友。
我有担当。
敢于面对未来所有的风浪,也不怕负担周围所有爱的人,无论是经济还是情感上的依赖。
我愿意付出,不计较多少,且把周围我爱的人的幸福当成是幸福的基点。
其实我也相信,再过10年,我一定会更好。
而容貌的改变,真的越来越不重要。
想起自己在很多年前总是感慨,洪晃真是悲惨啊,长得既不像爹也不像娘。
其实大多数的青春少女都和当年的我一样,可怜中年、害怕中年。
而今天,我的年纪已经和洪晃那时的年纪差不多了,我觉得,她当时肯定跟我现在的想法一样。
她并不好看,但她的一生,从没缺过优秀男人的爱。
因为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爱着谁、要什么。
这就是我这11年来对岁月的理解。
而我也能推断,我的老年,肯定比现在还要精彩。
我现在,也不会再妄发同情老年的呓语了。
怎样才能做不沉默的好人的故事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7。
9%的受访者痛感在当下社会做好人的成本高。
做好人的成本具体体现在哪儿?71。
0%的人表示会被怀疑动机不纯;62。
4%的人认为是得不到鼓励还要付出代价,心理不平衡;50。
6%的人认为会被嘲笑,被认为太傻;31。
3%的人感觉做好人经常感到孤独,陷入自我怀疑。
从绵延多年的熟人社会走进各行其是的陌生人社会,充满陌生人的关系网上,结满了契约失守、不相信陌生人、好人吃亏的“果子”。
市场经济在成长,而“好人有好报”的朴素道德观却在被撕裂。
当契约精神没能在陌生人集结的过程中盎然生长,本该薪火相传的社会互信感,便只能在契约、道德失守中灰飞烟灭。
这种情境下,人们不仅在交往过程中需要付出更多社交成本,甚至想做一个好人,也要付出巨大代价。
如此境况,不禁让人哀叹:“做一个好人好难。
好人难做的背后,或许正是普通人难以背负的代价,它不仅来自“很傻很天真”的道德嘲讽,也有“动机不纯”的人格怀疑,更有可能遭遇身体重创、付出血的代价,甚至遭遇“按社会情理推定”的司法判定的无妄之灾。
无数成本层层加码,最终成了压垮骆驼的千钧稻草。
如果你足够细心,也许就会有所意识,当做好人必然付出成本时,人心与道德也必然随之结冰。
那么多人对匍匐在地的老者视而不见,那么多人对痛苦呻吟的孩童见死不救,甚至有孩子欲扶助,多数家长也是横加阻拦。
公众道德之所以斯文扫地,正是因为人们心里拨弄着一把计算成本的算盘。
这成本,不仅让好人陷入了过度沉默,也让更多遭遇困境的人,深陷算计泥淖,难以自拔。
这些年来,面对道德困境,人们一次次疾呼“救救冷漠的自己”,“拯救日渐消失的恻隐之心”,其实就是因为做好人必须付出巨大的成本,才让每一个试图做好人的人,几乎陷入了过度沉默。
马丁·路德·金曾说:“历史在记录这个社会转型期时发现,最大的悲哀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过度沉默。
好人的过度沉默确实是社会的莫大悲哀,但要让好人都站出来,就必须稀释做好人的成本,消解做好人的风险,给予做好人的勇气。
其中,公共部门怎样从契约、法治等多角度建构一种社会公信机制,怎样为好人好事打造一种周到、细致的保护措施,怎样在陌生人社会建立一种互信的公共秩序,重建社会的道德价值,也许是从公共空间的维度为好人找寻出口的方式。
对每个人而言,当成本一次次被重提的时候,却也不要忘了爱与善的要义。
做好人需要付出爱与善,而爱,本就需要担当的勇气。
在这样一个陌生人社会,付出爱,做一个好人,尤其是不沉默的好人,多么困难,却又多么重要。
一份特殊的周岁礼物的故事
对年轻的夫妇,想给他们快满周岁的宝贝儿子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
可是,送什么好呢?这对年轻夫妇一番思量之后,在一个早晨,夫妻俩换上工作装,一人手拿一把铁铲,去自家院子里开始挖地。
他们身边的人看到了,十分惊奇,问:“请问,这是在挖什么?”
“在挖一个坑。
”年轻夫妇说。
“噢?”身边的人听到这个回答,有些难以理解,不知道这对年轻夫妻平白无故在院子里动土挖坑是想干什么,但又不好接着追问,只好说:“这样多么辛苦,让我们来帮忙吧。
何况,只有你们两个挖的话,都不知道会挖到什么时候。
“谢谢,不麻烦你们了。
”年轻夫妇回答说,“我们俩人慢慢挖,每天挖一点点,总会挖好的。
这对年轻夫妇的日常工作很繁忙,只能在工作之余,每天抽出一些时间去院子里挖坑,这样一天一天地积累下来,他们的院子里终于出现了一个挖得规规矩矩的坑。
年轻夫妇在这个四四方方的坑里填入沙子——一个很漂亮的沙坑便出现了。
年轻的夫妇将这个由他们亲手挖出来的沙坑,作为周岁的生日礼物送给心爱的儿子。
这份礼物令刚满一岁的小男孩快乐极了,每天都在沙坑里拿着小铲和小桶跌跌绊绊地玩沙子,那个沙坑带给他的童年乐趣,就像沙子一样,多得数不清。
这对年轻夫妇,就是现在的日本明仁和他的皇后美智子。
那个在周岁生日时得到一个小沙坑做生日礼物的小男孩,就是现在的日本皇太子德仁。
“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父母亲手制作的手工。
”日本著名媒体人松崎敏弥这样写道。
松崎敏弥从明仁与美智子订婚的时候开始,就一直追踪报道与这对夫妻相关的各类日本皇室新闻,因掌握着丰富的日本皇室采访素材和拥有冷静客观的观察之眼而在日本媒体界深受好评。
在《德仁宪法》一书中,松崎敏弥详细记录了年轻时的美智子皇后在初为人母时的“育儿经”。
在谈到皇太子德仁小时候的玩具和礼物时,松崎敏弥说:“现代富裕社会,孩子是父母长辈的心头宝贝,只要孩子说‘想要这个,想要那个’,大人们就会马上买下来满足孩子的需求。
可是,作为皇太子的德仁,却并不拥有这样的幸运。
因为日本皇室的习惯是:即使变破了的绘本、变旧了的玩具,也要求在修理之后继续长期使用。
就连皇太子德仁上了小学后,还是身穿父亲明仁上小学时穿过的旧制服去上学。
虽然贵为皇室,但不允许接受来自国民任何形式的礼物。
近年来,日本父母和学校培养教育孩子的种种事例,曾多次引起中国父母的震撼,纷纷感叹日本人育儿有方,值得学习。
却不知道,日本当今的育儿经,却正是普通日本父母学习模仿的榜样。
【青年文摘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青年文摘爱情故事(精选6篇)08-23
青年文摘文章(精选12篇)02-21
名人美文摘抄及赏析09-13
青年文摘中的好文章02-15
名人优美散文摘抄段落11-13
名人故事作文01-08
名人的故事作文03-12
名人优美散文摘抄600字(通用16篇)07-15
文摘精选经典02-16
名人故事有感作文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