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记事的散文

时间:2022-07-27 09:19:43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记事的散文(精选27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应该都对散文很熟悉吧?散文的宗旨是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形散而神不散”。你有了解过散文的写作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事的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记事的散文(精选27篇)

  记事的散文 篇1

  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春节假期结束了。

  好像今年的春节与往年大抵相同,除了累,无聊,再也找不到一星点美好的记忆,多少有点悲哀了。难道这就是我们小时候整天盼望的过年吗?我无语,也纠结。过年的乏味让人透不过气来,于是乎整个假期里都昏昏噩噩的。也许,年真的离我们远了……记得小时候,每逢过年向长辈拜年时,大人们总是笑呵呵的说,拜啥年,年走远了。当时,我不懂这句话的含义,只是跟着傻笑。

  除夕晚上,一家人围坐看春晚,不知何故,觉得春晚节目是一年不如一年,提不起精神。用眼下最时髦的词,那就是…。无精打采之际,一个个手机短信如约而至,打开看看,虽然来自不同的朋友,内容却差不多。也是了,如今是复制、转发的时代,无论是论坛、博客、空间,甚至微博、短信,复制、转发早已司空见惯了。浮躁的今天,大家竟不愿意花点时间、静下心来去编发一条短信。当然,也包括我在内。为了联络感情,我也学着转发短信向朋友拜年。虽然不是原创,也代表一片心意不是。内容雷同也是很正常的,过年吧,短信无外乎一些吉利话了。

  过年喝酒是免不了的,由于自己喝酒不行,每逢过年时,心里就怵。每每是硬着头皮,对我来说,喝醉是最容易搞定的事情。每次喝多都后悔,发誓不再喝多酒,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了,有时,虚伪也是我们值得炫耀,尽管它是那么不堪一击。其实,我喝醉了倒没什么,如果出酒了,老婆收拾会很头疼的`。今年过年,我又不幸喝醉了两次,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呢。喝酒还要多多历练啊。

  今天初五,俗称破五,破五是人们正式从节日气氛中走出来的日子。九点多,我踏上返程的汽车。在连霍高速上,汽车一路西行,望着路两边田地、村庄、树林,我没有一点思绪。忽地想起年前让儿子写春联的事来,听说今年家里贴的春联让儿子写,他听了也很乐意。等买来红纸、仔细裁开、倒好墨汁后,儿子开始一笔一划的写起来,对联是我找的,道是:七彩云霞铺锦绣,一池翰墨舞龙蛇,横批是:龙年大吉。等写好干透了,我和儿子又忙着贴春联。别说,白墙映着红红的春联,还真有点过年味道呢。此刻,眼前又浮现出儿子写的红红的春联来,字尽管有写歪扭。

  也许,时代在变,可春节仍然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一个重要节日。闭上眼,你就会看见那红春联、红灯笼、红鞭炮、红窗花,那新衣裳、压岁钱、年夜饭,还有亲情、友情和团聚、祝福。但愿今后的年味越来越浓,日子也越来越红火。——我棹不停,彼岸可达!

  记事的散文 篇2

  清华科技园的一个秋夜,有幸邂逅雷军。

  微软大厦、谷歌大厦耸立在灯火斑斓中。于此毗邻的一间会议厅里,一场关于IT创业的报告会悄然开幕,雷军侃侃而谈。金山WPS、金山毒霸、《地雷战》、《仙剑》、卓越网,雷军似乎什么都干,似乎干什么都赚钱。今天他要说些什么呢?他是为其注资的新产品做推广的.,顺便谈了创业经验。卖掉卓越网,苦闷了一个月,戒上卓越网半年。然后又成功做了其他事。WPS经营遇瓶颈时,同业注资救了他。

  他曾经最早进入美国硅谷接触了尚在潜底中的Googel,但他“什么都没干”,现在“谷歌”成龙成凤,谷歌大厦就在他身边,奈何?他现在出资帮助了两位年轻人,并出任这家新公司的CEO。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要感恩,如果对方已不需要回报,那么就帮助其他年轻人,以此作为自己的感恩。受自己恩惠的人以此效仿,把创业和融资愈加人性化。

  后记:被雷军帮助的两位年轻人当初曾为等待融资人的答复在楼下等了十个小时,而初步要求仅仅是为得到180元的生活费用。雷军以个人名义送给他们400元,这是他们合作的初始。现在这两位年轻人开发的软件得到融资后品牌价值以天文数字飙升,雷军正式出任此软件公司CEO显然是以此为出发点而不是收获期,他所做的工作就是一直在“做产品”。

  记事的散文 篇3

  记得最初收藏钱币时,第一次看见“兴朝通宝”,觉得很奇怪,它不像我收藏的清代的铜钱,是用皇帝的年号来命名的,比如乾隆的叫乾隆通宝,咸丰的叫咸丰通宝。历史上并没有听说过“兴朝”这个年号,一般的历史教科书中也没有,这种钱到底是什么时候、谁铸造的呢?后来买了丁福保编的《历代古钱图说》《云南简史》等一些书,终于知道“兴朝通宝”是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之一的张献忠的义子孙可望在云南、贵州铸造的。因此这种钱在云、贵相对来说较多。兴朝通宝共有三种:壹分、五厘和背工的小平钱。其中又各有不同的版别。下面重点介绍我收藏的兴朝壹分钱。

  从1998年7月我买到第一枚兴朝壹分开始,到2013年7月13号止,我仅收藏到22枚四种版式的兴朝壹分,之后由于价格不断上涨,从最初的10元左右,到最后一枚,已经涨到100元,翻了10倍,作为工薪阶层的我,已经不能随便买了,今后只能看到新的版式再买。

  翻开我的钱币册,我收藏到的第一枚兴朝通宝壹分钱,是一枚黄亮、品相很美的兴朝钱,是在地摊上买到的。为了收藏钱币,记得我曾经找遍了县城的所有书店,最后才在一家私人开的书店里找到一本92年版的华光普编著的《中国古钱目录》,当时书上的标价仅10元,现在看来在当时已经算高了,但对方死活不卖,非要15,没办法,最后还是买了下来。这种版式的直径4.67厘米,厚0.15厘米,重18克。这枚钱与众不同的是边上有一些应该是在使用过程中加上去的不规则的齿,记得在一本钱币书上看过,在流通过程中一大串地使用时,在其中一枚钱币上刻上齿,作为计算钱币数量的标记,这种钱称为“记号钱”。我的第二枚兴朝壹分钱是我自己骑车在农村收集到的。这是一枚较大的兴朝钱,在《中国古钱目录》中没有,但却跟丁福保的《历代古钱图说》上的一模一样,因为是第一次见到,虽然“朝”字处有裂痕,我还是买了下来。此钱直径5厘米,厚0.25厘米,重26克。这是第二种版式。

  第三种兴朝壹分钱的收藏,却走了一些弯路,留下些许遗憾。因为手里的工具书较少,且只有前面两种,当时也没有电脑,因此有一次我在农村见到另外一种版式的兴朝壹分时,竟然把它当成假钱。我的依据一是字的笔画比较臃肿,尤其是“通”字的走之儿,不像前面两种比较纤细,秀美,背面“壹”字的写法也不相同,“豆”字下面不是两横,而是两点;二是钱币上面一点包浆也没有,所以我把8个这种版式的兴朝壹分钱白白错过了,后来在县城又见过这种钱,看到几个外地人花20元买时还笑人家,直到又一次在农村见到一枚有包浆的这种钱时,根据它的包浆和背面“分”字写得有力,我才断定这是一枚真钱,等我再去原先那一家找那8枚钱时,早已被别人买走了,心里后悔不已。后来才知道这种版式叫“豆点”版,幸好后来在街上又买到一枚这种版式的钱。此种钱直径4.86厘米,厚0.18厘米,重24.9克。

  第四种兴朝壹分买到它却只能说是一种偶然。那是2009年7月8日星期三,是一个街天,我去接侄女到家里吃饭,到街上看到摆摊的已经摆好了,旁边蹲着一个也是买卖钱币的,我问他有没有好的.钱币,因为骑着车不方便,他叫我等一会再来,我也因为时间紧,就先去接人去了。等到吃完午饭再来时,他说有一个品相很好的“川滇”大清当十,我叫他拿出来看,他说已经被早上蹲在旁边的那人买走了,我怪他早上没拿出来给我看.问他还有什么,他慢吞吞地打开皮包,从里面翻出一个纸包,打开一看,是一大一小两枚兴朝壹分,早上那人嫌贵,没有买。我接过来一看,发现小的那枚从没见过,应该是一种新的版别,不能再错过了,于是照他所说的价钱买下。这种钱直径4.9厘米,厚0.23厘米,重25.8克。与前面三种钱的区别在于“興”“通”和“壹”字的写法,“興”字中间的“同”为口在上,横在下,并且与外面的两横连在一起;“通”字起笔有明显的顿笔,直着朝上;背面“壹”字较小,有点像当十永历通宝的“壹”字,只不过其中的两点写成两横。这种版式称为“上口兴”,是所有兴朝壹分中数量最少的一种。我暗自庆幸它没有被别人买走,能拥有它,真是一种缘分。

  有了十多年的收藏经历,应该说我对兴朝壹分比较熟悉了,殊不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一次我却买到了两枚假的大兴朝。那也是2009年,2月1日,刚刚过完春节的第一个街天,我在同一个买钱币的小摊前,摊主从包里拿出了两枚满是黑色包浆的兴朝壹分大钱,因为打交道的时间很长,而且他卖的一般都是从农村收来的,基本上没有假钱,出于对他的信任,再加上我的疏忽大意,看到上面有一条条的锉痕,虽然也有一点怀疑,边不是直的,而是光滑的,但我还是买了下来。但回到家跟原来买的兴朝大钱一比较,马上就知道是假的,包浆颜色单一,有点浮,没有层次感,应该是烟熏后打上蜡形成的。另外字根处有粘连,拖泥带水,比真的小一圈,这一次交了80块钱的学费。

  兴朝通宝作为“滇派”钱币的代表,铸造精美、厚重,尤其是其版式较为丰富,也许还有更多的版式尚待发现。材质据说还有银和红铜,因此收藏兴朝通宝,趣味无穷。

  记事的散文 篇4

  我家处在偏远的小村落里,这里人烟稀少,我们村更小,就算是邻居之间也有很大的间隔,不像有些村子,各家的房子差不多要挤在一起,只有一人那么宽的距离,有时为了几寸地而引起纠纷。我们村里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

  小时候的我喜欢光着脚在烈日下奔跑,即使是炎热得让人难以忍受,也不喜欢在地上安静地待上一会儿。我们村子周围长满了许多树木,村中还有一塘清澈的池水,“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正是我们村的写照。夏天,天气炎热,我们在河里游泳,有时连课也不去上了,拿着自己制作的鱼竿去钓鱼,才刚开始就被父亲抓到了,拉回家就是几巴掌。到了周末,我们就照样去,有时一天到晚也钓不到一条鱼,但能听到一连串爽朗的笑声,久久在村里荡漾。

  到了出菌子的时候,村外的小山是最热闹的。别村的生态环境没有我们村的好,每天天一亮,就已经来到我们这里拾菌子,看着他们一篮子一篮子地提着,村里的小孩也眼红了,就一起约着去山上找。运气不好时,围山走了一圈一朵也看不到;运气好时,就能捡到好几朵,顺手摘下路边的叶子包着拿回家,当晚下饭的汤菜有了着落。吃着自己捡到的菌子,味道就是不一样。

  秋天,到了丰收的季节,站在山上远远地眺望着金黄的稻谷,稻穗沉甸甸的.。一阵风吹来,稻谷随风涌动,一排排稻浪飘溢着阵阵清香,柔柔的、软软的,盛满了丰收的喜悦。那时我们憨笑着望着高高的谷垛儿,在其间玩游戏,乐在其中,不曾想过我有几个这样美好的秋天。

  已不记得从何时开始,我不再拥有村里的一切,昔日的美好只能变成回忆。村里的水没那么清澈了,山上的树也没那么多了,爽朗的笑声听不见了。只能站在村前的高山上默默回想,村落最本真最朴实的样子。

  记事的散文 篇5

  南瓜代表着艰苦朴素的精神,尽管这些精神现今正在淡去。

  我家在农村,小的时候因为没有足够的大米饭,要吃玉米和各种蔬菜,瓜是最多的。现在在学校里很少吃南瓜了,不知是因为以前吃多了还是在这里做得不好。有一次,想吃瓜,看着像是弄得很好,就在食堂打了一个,吃了后才知道是半生半熟的。虽然这样,但是那清淡的黄金,闻着那南瓜特有的清甜气息,我不禁陷入沉思。

  童年时期,我喜欢跟着奶奶去菜畦种南瓜。奶奶让我拿着南瓜种子,她扛着锄头,我们一起来到地里。奶奶对于这方面是很有经验的,她先拔掉地里长着的.一些杂草,把土地翻一遍,再把土弄平之后就可以开始种了。我迫不及待地拿出种子来,把种子扔在地上,再抓一小撮土盖着,看着不露出来就以为可以了。但这种做法被奶奶制止了,我这样种是不对的。后来,奶奶就教我怎么种了,其实也挺简单的:挖一个坑,放进种子,浇水,再施一点肥料,盖土。就这样,看着简单,但是如果做不好,就会有影响。

  南瓜性情温顺朴实,对土地要求不高。南瓜种入几天后,就发芽了,一天天见长,我和奶奶天天就来给南瓜浇水,终于长出叶儿,两面密布着茸毛,用手摸着,有一点柔软又有一点点扎手。我和奶奶一直在漫长地等待。最后终于等到了,看到地里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瓜,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奶奶望着也笑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许多。我抱着几个回家,晚上,奶奶做了一道瓜,味道太好了,那几天,天天有瓜,百吃不厌。

  但是现在在学校里,就没想要吃,学校里做的总之就没有奶奶做的好吃,偶尔吃上一回就会想起和奶奶一起去种瓜的情景和奶奶做的瓜,无论什么时候,都得对它们感恩。

  我想,即使千万年后,南瓜不会消失,而会更加黄金。

  记事的散文 篇6

  大约是伍零年吧,这一年秋天,天连降大雨,河水猛涨。妈妈在前一个月就带上妹妹不远万里去广西,看望当兵的爸爸。姐姐住在县里开铁匠炉的爷爷那里。家里只有太奶奶、奶奶和我。当时,太奶奶已经八十多岁了,患重病在床。一天傍晚,大雨停了,我想出去找伙伴们玩一玩,刚走出去不远,就看见大道上一片大水涌了过来。我赶紧往家里跑,进屋没多久,大水就冲进来了。奶奶和东屋的老朱家人忙拿东西堵在门槛上,想挡住冲进来的洪水,可根本无济于事,水还是一个劲地往上涨。于是,他们就用脸盆、水桶往门外舀水,可水势太猛,已经涨到膝盖深了。这时,我看见东屋老朱家的女人,跪在水中向老天爷祷告。奶奶忙着把粮食往高处挪。而我看见这情景,吓得大哭起来。听到我哭声,奶奶也顾不得粮食了,忙把我抱上炕。此时,水已涨到炕檐下了。外面一片哭喊声,有一些人家已开始张罗往南山跑。太奶奶一个劲地催促奶奶带上我去逃命,不要管她了。可奶奶怎么忍心扔下太奶奶呢?于是,奶奶把我的一套蓝色的新衣服找出来,给我穿上,说,要死就死在一起,听天由命吧!我们这二老一小就静静地坐在炕上等死。当时,我还真是个不懂事的孩子,记得当时并不太害怕,还趴在炕檐边,拿手划水玩呢。也不知过了多久,大水一点一点地退去了。等到天亮时,大水已完全褪去了。屋子里满是黑黑的淤泥和随着水飘进来的杂物。后来才知道,当晚,全村已被大水包围,没有一个人逃出去。洪水过后,我得了水痘,全身都是黄豆粒大的水泡,记得好像不疼,过了好长时间才好。

  洪水过后不久的一天晚上,太奶奶把奶奶和我叫到跟前,有气无力地说,我不行了,领着孩子们好好过吧,……话没说完就去世了。奶奶赶紧给她换装老的衣服(寿衣),费了好大的劲才算换上。邻居们帮忙把太奶奶的尸体抬到外间搭的门板上,并摆上祭品。爷爷闻讯从县里赶回来,跪在灵前痛哭。然后,从县里雇来吹鼓手,在院子的大门外,搭了一个台子,吹鼓手们整日在台子上吹着喇叭,敲着鼓。一有吊唁的人来,吹鼓手就吹起一种类似老牛叫的乐器,以通知主人出来迎接。还雇来一批厨师,在院子里搭起了临时的灶台,用豆油炸了很多土豆片、土豆丝。在院子里又支起了灵棚,我记得灵棚很大,几乎把整个大杂院都罩起来了。当时死人的风俗有大预备和小预备两种,大预备要停尸七天,小预备要三天。我家当时是大预备,共办了七天丧事。其中一天下了雨,人们在灵棚下照样进行祭祀活动。到吃饭的'时候,全村的人几乎都来了,灵棚里摆了几十张桌子,光碗筷就租来一马车。因为人多,吃饭的时候,要轮流吃。还要特意给大门外棚子里的吹鼓手送去一桌。饭是高粱米掺小豆焖的干饭;菜有木梳肉、丸子等,我也记不清了。每到吃饭之前,亲人和直系亲属还要站成两排,到村东头的小庙去送江江饭。男人和女人都带着孝,男人是系白布带,女人是戴孝头。去的时候不哭,到了小庙处,把带去的饭和酒洒在地上,然后烧纸,纸烧完就往回走,吹鼓手就吹起了很悲怆的乐曲,全家人就互相搀扶着哭着回家来。这七天,每到晚饭前都是如此。到了出殡这天,先是把死者入殓,要由儿子给开光,然后把死者的尸体放入棺材。然后是钉钉,钉钉时,儿女们要看在左边钉,就高喊,往右躲;往右钉,就高喊,往左躲。再往后,就是儿子摔丧盆(停尸时烧纸用的陶盆),最后,有十六个人抬起棺木出发。前面有四面铜锣开道,然后是儿子用一个白孝带挎在肩上,带子的另一头系在棺木上,这叫“拉头杠”,在前面引路。旁边有个人,边走边撒纸钱。我是被人抱着,在前面打灵幡。后边有人抬着用纸扎的牛,旁边还有一个牛童,牛童的名字叫“得用”。再后边就是戴孝的男女亲人。就这样一直到坟地。

  过了一些日子,妈妈带着妹妹从广西回来了。听到太奶奶去世的消息,妈妈流了好多丧心的眼泪。妈妈从广西带回来一些热带水果,有菠萝、柚子等。过了几天,妈妈让我去上学,可我就是不愿意去,气得妈妈一边打我,一边掉眼泪。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我,真是太不懂事了。

  记事的散文 篇7

  W农场是柳州市郊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场,小的时候,我随工作的爸爸妈妈在那里住过。二十几年过去了,有些事情已经化作如水的云烟,而在W农场的几件小事却清晰的印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我永久的回忆。

  二十几年前的W农场说不上多么好,红砖灰瓦的房子掩映在绿树中,不太宽阔的几条路纵恒交错着把整个农场连成一片,是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小农场,但在年少的我们的眼里却是一个小小的乐园。

  农场里有菜园。菜园里有红艳艳的西红柿,翠绿的黄瓜,还有水灵灵的水萝卜,这一切,在年少的我们心中有巨大的吸引力,每次走过菜园,园中的一切似乎都在向我们招手,让我们的心忍不住发痒,终于有一天,我们忍耐不住了,在一起密谋了好久,留下一个人放风,其他的人就偷偷的潜到菜园子里面了,怕大人发现,我们一个个的.弯着腰,轻手轻脚的向前跑。先到西红柿地里去,鲜艳的西红柿在枝头随风摇曳,仿佛在对我们窃窃私语,“快过来呀!”“快过来呀!”我们在心中喊着:“我们来了!”就飞快的窜了进去,是红的,不管大小,一律摘,乒乒乓乓一阵过后,我们的包满了,就悄悄的窜到黄瓜地里,黄瓜地里一颗颗黄瓜嫩嫩的,戴着黄头巾,穿着带刺的袍子,正在悠闲自得的闭目养神呢,没成想,我们一帮小强盗过去,搅碎了他们的美梦,打乱了他们的生活。黄瓜摘满后,我们悄悄的向水萝卜地进发,刚拔到第一个水萝卜,忽然身后传来一声重重的咳嗽声,我们扭头一看,乖乖不得了,看园人来了,顾不得多想,我们丢下水萝卜,像小兔子一样窜了出去,身后传来看园人的吆喝声,但是没有用,我们已经一溜烟跑的没了踪影。找的僻静处,我们分了果实,美美的享用了一餐,那真是再也没有的美味。

  农场里有小河。一条欢快的小河日夜不停的在农场的前面唱着歌,这便是我们的乐园了。小河的水甜甜的,清甜甘冽,为我们提供天然的饮用水,小河的水清清的,清澈见底,看得见小鱼、小虾在里面嬉戏。闲暇时,我们便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去小河玩,多是去钓鱼,有时也去钓虾,带着自作的渔网,我们来到了小河边,小河里的鱼群一会儿东,一会儿西,正在欢快的游戏,清澈的河水把他们的行踪暴露无余,我们跟在鱼群后,眼尖手快,轻轻的把鱼网抛过去,然后猛地一捞,渔网里就有活蹦乱跳的鱼儿了,把渔网拿到岸边,轻轻的一抖,一条条银色的小鱼就在岸边疯狂的跳跃了,不约而同,我们欢叫着扑向小鱼,念念有词的把一条条小鱼放到事先准备好的水桶里,让小鱼在里面欢快的游玩。同样的,在自制的网里放上白米饭,轻轻的放到河水里,再在岸边耐心的等待一会儿,然后慢慢的提起网,贪吃的小虾就网在了网里,我们欢快的嬉笑着把小虾从网上捡下来,拿回家,煮来吃,味道鲜美无比!当然,小河带给我们的乐趣不止这些,有时,我们也去游泳,先把自己泡到水里,随着河水荡漾轻轻的起伏,好好地享受一番,然后就比赛,看谁是游泳高手,常常是小河里充满了孩子们的喧嚣声和欢快的笑声。那时,小河边孩子们童真的嬉戏和欢笑成了农场一景。

  农场里有小山。农场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前临水,后依山,小山坐落在农场正后面,景色秀丽,纤巧别致,是我们的乐园。闲暇时,我们常常去那里玩,爬山、掏鸟蛋、捡松球……小山上长了许多树,郁郁葱葱的,树上有许多鸟儿垒的窝,窝里常常有鸟蛋,于是,掏鸟蛋成了我们最爱玩的的事情。或选那爬树的高手,或大家轮流,蹭蹭蹭几下就上了树,鸟巢就在眼前了,用腿用力的夹住树干,腾出一只手轻轻的去掏,一个,两个,三个,鸟蛋就乖乖儿溜到爬树者的衣兜里去了,“哧溜哧溜”几下回到地面,大家一定宝贝似的看个够,玩个够,然后,找一僻静处,生火,烤蛋,那滋味真是美极了,人间少有……关于掏鸟蛋,还有一件有趣的事呢,有一次,我们在一些乱石窝中发现了许多“鸟蛋”,颇感好奇,纷纷议论说:“地上怎么有鸟蛋呢?”猜疑中,有个小朋友不小心碰碎了一个,“哇!”不得了,大家顿时作鸟兽散,原来,我们看到的不是鸟蛋而是蛇卵。说到蛇,也让我想起一件事来,山脚下有一片松树林,苍翠茂盛,松树林下有松软的松针,也有零零散散的松球,闲暇时我们经常去捡松球,那天我提着个小篮子,轻快地穿梭在松林里,和小伙伴捡松球,忽然身后传来凄厉的叫声,我大惊,猛回头,却见一条蛇疯狂的向我扑来,我“嗷”的一声,回过头来没命的撒腿就跑,而蛇也在后面拼命地追,旁边的小朋友在一旁拼命的喊“转弯!”转弯!”我按照她们的提示没命的跑啊跑,终于,躲过了蛇的袭击。当我气喘吁吁的瘫软在地上时,心中还在庆幸自己命大……

  W农场的这些小事,在我生命大海里只是一丝涟漪,但它是那么温馨,那么温暖,成为我生命里永不凋谢的那朵美丽的花……

  记事的散文 篇8

  那时候,适逢学校放假。回家有一段路,两边都是庄稼。有碧绿的麦苗快要吐穗了,金黄色的油菜花开得正盛,大群的蜜蜂在嗡嗡的忙着采蜜。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太阳已经不是很热,斜照在金黄的油菜花和绿色的'麦苗上,给它们都镀上了一层温暖。而摆脱学校往日束缚的我呢,就走在他们中间的大路上,在路两边的大树特意为我撑起的荫凉中,感受着夏天一日当中这最美最温柔的时刻,想象着回到家中,如何与阔别多年的姥姥相见。

  姥姥一家迁到新疆多年,两地相隔路远,来往不易,个人平日都有事情,因此只能通过电话联系。现在终于见到姥姥了,老人家精神矍铄,一如当年慈祥。姥姥的归来使全家人都充满喜庆,我想生活如果一直都这样多好。

  一直想写点关于母亲的文字,恰逢母亲节来了,先祝愿身在千里之外的母亲身体健康,平安幸福。我相信母亲是不知道这个节日的。现在老家的农事正忙,就算母亲知道她也没有心情也不在意过这样在她看来很洋气的节日。我的母亲只知道在田地里辛勤劳动,浪漫与放松与她无关,热闹与繁华与她无缘。

  记事的散文 篇9

  我是五零后,小的时候正赶上粮食极度匮乏,困扰着全国人民,我也毫不例外。我家在辽南丘陵地区,家里有祖母、父母、我们姊妹六个共九口人。记忆里,每年秋天从生产队领到家里的高粱、玉米等就只有三四麻袋吧(一麻袋不扎口约180斤,扎口约160斤)。九张嘴,特别是六个半大孩子中的三个男孩子,除了上课睡觉老实,平时像猪尾巴没老实气儿,像猴子一般地淘,既能吃,又饿得快。吃饭时每人一碗就下去半盆,一转眼一盆就见了底,快得像比赛。所以,节约粮食便成了大事,于是借鉴邻家经验,每人以碗定量。每年秋收、打场一结束,天短了,人闲了,铁定立马每日两餐,且都是稀饭,只有来了客人,才会用大笊篱捞上一小盆够客人吃的干饭。到了第二年开春下地干活才开始每天三餐。可到了五六月份,分的粮食就全部吃完了。就到生产队借,到私人家借。等到秋天还了,来年又不够吃,再借,年复一年。借粮吃的时候,就更要节省了。中午饭只留很少一些,原则上只给干活的吃,我们上学的谁回家早还能吃到一点点,晚了就没份儿了。我和比我小两岁、四岁的弟弟经常吃不上午饭,就到园子里摘黄瓜、茄子,再掐两个嫩葱叶就着吃。后来奶奶发现就看得紧了。那时没有自留地,只有房前屋后可以种些菜,我们每天摘的黄瓜、茄子足够全家一顿菜。所以,每天快到放学时,奶奶就搬个马兀子(四条腿一个人坐的高板凳)坐在门口,有时还拄个棍子,迈着三寸金莲房前屋后巡视。于是,就有了我和弟弟配合用细棍子将黄瓜扎几下,喊:奶奶,这有黄瓜让鸡叨了(据说鸡嘴臭,叨过的黄瓜就不会长了,要烂掉)。奶奶就会说:去摘了吧。可是,几次过后,还是让奶奶识破了。我们就和邻居小伙伴去生产队的园子,可是,我们一伙远远的就被看菜园子的老爷子发现了,而且迎了过来,问我们干啥去?出师不利。后来我们分成两伙,一伙负责吸引“佯攻”,一伙迂回“偷袭”,果然大获全胜。黄瓜、西红柿、西瓜、香瓜、茄子,都尝个遍。可也有意外发生,和我同岁的高姓外号叫大脑袋的,在得手的途中一不小心摔个狗抢屎。西红柿把背心都染红了。(进园子前要把背心掖在短裤里,西红柿等要往背心里装)结果回家挨了顿揍,东窗事发了。

  春小麦下来时,晚上打麦子。我们就去混饭,反正玩儿也是玩儿,帮着抱抱麦秸,大人们也乐不得少干点儿活,吃饭也不是吃谁家的.,也理解。有的叫三文子的伙伴一大碗二米饭、一大碗大豆腐炖肉后,钻进麦秸堆里睡着了。害的家里人找了大半晚上。无情的岁月,改变了童年伙伴的容颜,却改变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眷恋;有的已经去了那边,但在我的心里仍存着一份思念;童年的历历往事深刻在我的心里,将会伴我永远,永远。

  哦,我的往事,我的童年。

  记事的散文 篇10

  倏尔春风远,须臾人而立。时维六月,气象辗转。或晴,或阴,或风,或雨,时常变更,多有不定。然,暑期将至,繁事萦身,先生惶恐,心坠不安。其由若何?吾思之良久,未尝得知。

  恰逢一起,天气爽朗,先生移步闲庭,但见群花争艳,百蜂交错,又添双蝶并舞,遂兴致勃然,诗意横生,忙呼左右,稍时笔墨纸砚栖于石桌,文房四宝,一应俱全。先生小憩,踱步三两,便提笔点染。不过分余,其诗跃然纸上。“寂寞闲庭花斗艳,百千蜜蜂交错舞。时来双蝶争高下,斯人巧夺顿疾书。”吾等随先生吟诵,如醉如痴,久难释怀。

  翌日,夕阳晚照,某闻先生召唤,急奔而去,中途偶遇亲朋,闲言三五,揖手辞别,不敢逗留。月末一刻,见先生只身闲庭,深情赋笛,其声悠扬,多有感伤,令闻着伤心,听者流泪。刚入闲庭,先生竖笛起身,笑颜相迎。相拥表意,对坐高谈。

  某自猜测,先生必有心事,如何得知?且看桌上,干果四盘,素菜三份,杜康一壶,瓷杯两只。某素闻先生禁酒已有两年矣,何故今日方又破戒?往来揣测,难知其由。先生见我若有所思,曰:“陶兄必是疑惑,我今日邀你来是为何故,是与不是?”“知我者莫若先生也!”一番闲谈罢了,某对先生,甚为敬佩。原来先生祖籍乃湖北襄阳,不料家道中落,逃难至此,家亲皆逝,恰逢端午,左右悉数回家,唯独先生空留宅中,倍感落寞,遂相邀于某,把酒言欢,畅意胸怀。

  酒过三巡,先生雅兴又起,吟哦一句“去年今日又端午,端午年年曾相似。”某跟着一句“可怜屈子汨罗江,一生忠骨竟无存”。先生又语“百世流芳英名在,万古千存入人心”。某闻之,思之良久,无语而泣,猛饮三盏,既而酣睡,待清醒少许,方才回家。

  先生颇为满足,与某言:“改日再叙!”某自应允,依依辞别。

  记事的散文 篇11

  我在河边漫步,发现我的前方出现了一株叫不上名字的紫色花朵,它的枝叶努力的伸展着,好像在努力的吸收大地的养分,它的花朵努力的开着,好像在努力的.吸收太阳的光芒,也许它只是不想枯萎因为它还要等它爱的那个人。

  以后的每天我都会来看这多花,细心的为它灌溉躺在它的旁边看着天空白色的云朵,在天空欢快飞翔的白色鸟享受那种纯洁祥和的美。

  日子还是一天天过着,天空不再明亮,天空的鸟儿偶尔也飞过几只麻雀,花朵渐渐的开始枯萎,我不知道为什么,还是一如既往的给它灌溉施肥。

  突然有一天我听到了汽车的鸣笛声,我知道是她回来了!我快速的奔跑,穿越树林,穿越小巷一刻都不行停下,因为马上就要见到她了。

  可是当见到她是什么承诺,什么誓言都成了废话。她的旁边站着一个英俊的男生,穿着白色西装牵着她的手,她依偎在男生的肩膀上那脸上幸福的笑容就像利剑一样刺入我的心里。我转身回到小河边,天空开始变得灰暗,鸟儿逃跑似得飞,花朵已经枯萎了,我摘起它将它放入小河里,看着它顺着河水飘去,也许那就是我失去的爱情。

  记事的散文 篇12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国最早的端午节是纪念诗人屈原,传说屈原投江死后,楚国老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如今的端午节已成为我国的法定节日,还申报了国家非物质遗产呢。

  家乡的端午节总是在麦收的季节,劳累的人们在这一天会早早的起床,到沟边割艾草,拔来LA-LA穗(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到了端午节植物的顶端会长满种子,圆圆的果实就似草莓的种子一样长在身体的外边。我不能说起它的学名只能有家乡的语音来写了。)据说这种植物能够治疗眼疾,在端午节这一天拔出放在窗台上晾干药效最好。艾草也是一种中药,家乡的人们平时总会拿艾叶煎水饮服来治疗咳嗽。端午节这天,人们把艾草放在门头上用来辟邪。有的人把艾草拧做草绳晾干用来驱蚊子。在田间看庄稼点一根艾叶草绳,一夜蚊虫不咬,睡觉安稳呢。

  端午节孩子们很兴奋,这一天妈妈们会缝制各式各样的香袋,心形的居多。五色的线系着挂在脖子里。香袋里的香料香气四溢,这种香气有辟邪驱虫的效果呢。孩子们可不管这么多,相互奔走,看谁的香袋子最好看,谁的.香袋里的香料最香,比一比谁的妈妈手最巧。孩子们欢天喜地的乐呵着,脖子里,手脖,脚脖上系着彩色的线,看谁的最鲜艳,谁的色彩最丰富。

  五色线老人们说从端午节系上,一直到六月六才可以剪下,扔到水沟里,可以变成长虫,那样以后见到蛇就不怕了,蛇也不会咬人了。随着岁月的流逝,那些记忆仍在我的心里铭刻,现在才知道那是人们美好的愿望。

  端午节,家家户户人们早起,妈妈会洗净一篮子鸡蛋,把大蒜洗净和鸡蛋放在大锅里煮。这是家乡的习俗,说吃了大蒜煮鸡蛋百毒不侵。这样的鸡蛋人人要吃的,吃着鸡蛋就着大蒜,能够祛病,身体更健康呢。雄黄酒涂抹在耳边,鼻子,手脖,脚脖,希冀着生活一帆风顺,不被外因侵蚀。

  各地的风俗不同,过端午也不一样。在皖南小城生活的几年里,我也感受了那里的风情。

  皖南过端午节,不像家乡这样家家户户吃大蒜煮鸡蛋,而是吃粽子。端午节将至的几日里,最热销的就是粽叶和糯米了。老太太们忙着为儿孙包粽子。新鲜的粽叶用开水烫一下,就能闻到一股清香,用这样的叶子包糯米,煮熟后,粽叶的自然清香就融入糯米里,味道更香甜。这里的人们更着重自然的味道,就是包裹粽子的绳子都是绿色的蒲草。蒲草看起来就像一种茅草,长长的,长在山涧溪头,很是旺盛,不过这种草是圆形的,更具有韧性,缠裹起来不容易断。不是亲自尝试还真不知道包粽子也是一件技巧的活。初到小城,还不太熟悉那里的风俗,就跟着隔壁的大娘学包粽子了。把糯米洗干净捞出来空水,手摸着米粒松散,一粒一粒的时候就可以开工了。左手拿着粽叶,把两个粽叶叠加错开一些,让粽叶面尽量的大,把粽叶叠成三角状,握起来像一个圆锥状,把松散的糯米放进去。在做这样的工序时还可以根据人们的口味不同在这个时候把蜜枣啊,香肠啊,炖煮好的大肉,冰糖等放在粽子的心部,这样味道可以向四周弥散。做粽子最为关键的就是封口了,若是封不好口,糯米就会流出来,煮时味道就会流失,失去了原有的香味。看着大娘左叠一下,右叠一下,左压一个,右压一个角,一会儿功夫一个圆锥形的粽子包好了。我却看得眼花,自己做起粽子来用绳子缠了又缠没有一点棱角,难看极了。这样的事看起来小,做起来才知道眼高手低啊。还是大娘包揽下来,才得以吃上香香的粽子。

  这里的风俗和家乡的相似,端午节这天门口悬挂艾草,孩子们戴香袋都是一样的。

  在这个时节,是栀子花开的季节,很多人会把白色的栀子花插在头上,或是戴在胸前,不知是在闻栀子花的浓浓清香还是在祭奠屈原的忠贞爱国。

  时代在变迁,很多习俗都在慢慢的融入,现在家乡的人们过端午节也开始吃粽子,比以前更为丰富多样了。

  记事的散文 篇13

  十年对于我来说,好像很有缘,记得第一个十年,因为年龄小,很简单,只是更重要的是我获得了自信,第二个十年,处于人生第二段生活,不同的校园生活。又是写十年。仿佛一回头就是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庆幸的是,时过境迁的时光里,我们依旧还是好友。

  幼时,听到过很多人说,人生得两三好友,便已足以。我从来没有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渐渐地,也会交有一些玩的好的同学,身边的人来来往往,朋友也有几个。但是现在,我明白了,懂了。成年之后,去了远方。在远方流浪,曾经的好友,已是多年未见,即便还有联络,感情看似不曾淡薄,可是,总是觉得缺少了点什么。没有了那时的血性,只有平平淡淡的语气相诉她的快乐与纠结。最后算起,在身边一起生活的好友,确定,只有那么几个。这让我很难过。我明白,我们还是把彼此看的很重。可是,现实早已为我们扯开了距离。也真正明白了,重要的人越来越少,留在身边的人越来越重要。

  冬天的一天,终于打通的电话里,传来了你温暖的声音,而带来的是你的婚讯,这让我一时之间忘了言语,更加令我吃惊的是,你说的另一半是网上认识的,不知道,是不是我已经距离你太远了,还是不够懂你。你说,来参加我的婚礼吧!相遇好像如同昨日一样,很清晰,很美好。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你我之间的言语变得如此少了,渐渐地,变成打电话听到尽是婚礼的告知。还是,没有时间能够去参加你的婚礼,也因为太远,没有去。终于,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生活轨迹。如果我去,可能会抑制不住掉下泪来。因为,明白了。你即将有属于自己的家,有了属于自己的依靠,这是对你自己的一生有所交代,也是对我们曾经共同走过的`青春岁月画下句号。因为,我明白了,从此以后,曾经有过的日子,将通通消失在我们彼此的记忆里,生命里,沉淀在我的回忆里,消失在我每一个无法入睡的午夜。因为,明白了,懂得了。聚散是什么,生活是什么?人生是什么呢?

  曾经年少的她们,现在,终于有了各自的归宿,我们再也不会有那些寂寞的夜,再也不会回到彼此相依哭泣的地方,也不再,会有那些疯狂的青春时光,也不再,会有那些重新一起可以记忆的美好碎片。电话里会有朋友问,什么时候准备安定,我会轻轻一笑,不再言语。也会说,没有想过或是因为还小,真正内心的想法也是如此,有多少个可以是我们独自走过的岁月呢?还有多少时间会让我在一个人静静的行走,现在,可以的,是属于自己的记忆由自己书写。

  可是,在那些做噩梦醒来哭泣时,一个人吃饭,咀嚼的声音响彻安静的房子时,我还是会想,家在哪里?走过的日子里,有人说我坚强独立,唯独我自己心里明白,不是坚强是逞强,不是独立,只是无人依靠。可能会有一天,有人看懂我的坚强。像你一样,安定一个城。终于,你不再是一个人了,不再是一个人生活了,一座城,一段旅程中获得一世情缘。原来以为,你结婚,我为你哭泣,只是对于情侣说的,现在,对于你,想说。为你,是因为太多,想要你可以幸福。记你,可以的,幸福的,给我看,再见的时候。

  记事的散文 篇14

  害怕接到老师的电话。除了班主任每天都有短信提醒外,今天竟然意外地收到了数学张老师的留言:"班级进行了第五单元测验,80分以上35人,平均85分。卷子已下发,要求孩子认真订正,家长签名,明天上交。”

  女儿一向粗心的很,我想这次肯定考的一团糟。下班了,急匆匆地往家跑。现在天黑得早,刚五点,暗淡的街灯就已经亮起来。马路上都是忙着赶路的身影。初冬的夜色迷蒙蒙的,阵阵轻寒象薄雾一样笼罩在四周。一颗忐忑的`心越发焦灼。回到家,急忙找寻丫头。她正在阳台上收衣物。

  我赶紧放下包,一起收拾起来。悄悄地打量了一下下她。面容平静,坦然。我装作若无其事地问:数学考的怎样?女儿笑嘻嘻地说:满分。是吗?我十分诧异地盯住她的眼睛。女儿一把从书包里掏出试卷,鲜红的100高高挂在右上角。仰起脸自豪地说:班级就我一个。!

  我抚摸着孩子的头,说:好孩子,上次作文也得了100分。妈妈要好好奖励你。不要骄傲,继续努力。随后忍不住打电话给老妈通报了孩子近期的成绩。老人也很开心。

  感谢我的宝贝,给我带来的这份小惊喜。相信她每天都能给我不同的温馨。

  记事的散文 篇15

  1979年伊始,天空总是乌云密布,空气阴沉沉的的,有点透不过气的感觉,虽然临近春节,却感觉不到丁点节日气氛。

  父亲这些天总是回来得很晚,回来了也不会像平时一样先检查妹妹的作业,和妈妈说说外面的一些事儿,而是扒了两碗饭,就坐在门槛上,望着远方发呆。

  我们家里姊妹六个,嗷嗷的靠着父亲微薄薪水过日,母亲也只能相夫教子,在家里接些活儿补贴家用。父亲是绝对权威,很严厉也慈祥。和平的时候一家人其乐融融,日子虽然紧巴巴的,大家却很快乐,这让邻里羡慕不已。但是,也有变天的时候,若是贪玩,忘记了照料在家门口那几块菜地,或是在学习成绩不好,或是惹恼了母亲来投诉,这时候就晴转多云,甚至暴风骤雨,父亲于是便六亲不认了,不问青红皂白,挨个统统揍一通,常常让我们抱怨自己是不是父亲亲生的!

  父亲坐在门槛不吭声,手里拿了一喇叭筒(以前,把烟丝用纸卷了卷,拿口水一粘,成喇叭状)没有点上,母亲默默的划根火材,帮他点着了烟卷,也不敢搭理他,自个忙去了。

  我觉得很沉闷,这怎么也不像以前的父亲。

  要说父亲,咱父亲才真是顶天立地的父亲,苦日子的时候(一般指六十年代初),姐姐们相继出生,父亲和母亲精打细算,起早贪黑,开荒种菜、养鸡喂猪……,凡是用劳力能够解决吃的问题全部会上马,可谓不遗余力,好像父亲天生有使不完劲,也从没有看到父亲犯过愁!

  时间悄悄佝偻了父亲的背,皱纹爬上了母亲的额头,时间,也拉扯做我们一天天长大。每到开学季,我们要学费去报到的时候,总是看到母亲忧郁和无奈的眼神。和人口少的家庭不一样,我们几个学生可是一大笔开支呀。父亲这时候总却总安慰妈妈,有我哩,天塌不下来。父亲总是在次日把学费一个一个交到我们手上,母亲在旁边一再叮咛,到学校就交给老师,千万别丢了!接下来每月一次的吃肉肯定是会取消的了。有次,开学几天了才拿到父亲给的学费,妈妈告诉我们,父亲早些天在单位没有借到钱,还受了气……,也许后来,我们兄弟姐妹成绩一直都非常出色,我想和这应该很有关系。

  天黑了下来,母亲打了洗脚水对父亲说,坐门口冷,你也累了一天,早点休息吧。那时候,除了几个人围在一起聊聊天,是没有啥娱乐的东西。父亲洗巴洗巴,跟母亲说,拿二十块钱给我,我有用。

  因为我们是个大家庭,钱是要用在刀刃上的。一直以来,父亲发工资就把钱悉数交给母亲搞计划经济。后来,哥哥、姐姐们相继下放,日子算是好了些,这习惯却一直保留了下来。父亲要钱用的日子寥寥可数,记得上次是哥哥应征入伍,特别是哥哥的美术特长指定特招,父亲高兴溢于言表。在拿到“光荣家属”的镜框的时候,特地和妈妈要了些钱,招待单位的同事,分享他的幸福。他骄傲的告诉大家(特别是要告诉那个借钱时嫌咱家里人多的那个),他的崽女们个个听话!那天,父亲醉了!

  父亲要钱了,肯定有什么事情,而且应该是大事!

  第二天,父亲带回来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

  父亲急急忙忙把收音机打开,收音机传来了对越自卫反击开始了的`消息……,妈妈放下锅铲,也围了过来,我们一家人一起静静的听着,仔细的听着,不敢发出半点声音。当广播停了的时候,妈妈已是泪流满面,原来父亲早就知道了哥哥和家里失去了联系,肯定是上了前线。看到哭哭啼啼的母亲,父亲吼了一句:有我哩,天塌不下来!

  有我哩,天塌不下来!这是父亲的名言,是他努力的方向,更是他的信念。后来,广播里,从友谊关播到了高平,又播到了谅山,……,这个信念一直支持着父母,相信哥哥平安回国。

  哥哥回家的那天,父亲喃喃自语:我就知道天塌不下来!

  ……

  父母日见衰老,虽然不再耳聪目明,当儿孙围在老人身旁的时候,他们立刻变得就幸福、骄傲和满足。又是父亲节了,我真心希望老人们天天过父亲节、母亲节!

  祝天下的父亲、母亲健康长寿、幸福快乐!

  记事的散文 篇16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喜爱冰天雪地北国景色,冰雪已融入了我的血液里,但最叫我遗憾的是40多年来我始终就没有滑过雪,叫我不能释怀,我早就有一个梦想,穿上滑雪服,踏上滑雪板,在茫茫的雪原上飞翔,在高山上风驰电掣。20xx年12月我接到吉华滑雪场的邀请参加首滑式。

  20xx年12月3日我的梦想实现了,我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吉华滑雪场。对我、对吉华滑雪场来说都是极不平凡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因为这一天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踏上滑雪场,实现我的滑雪梦,而吉华滑雪场今天升级为sssss级滑雪场,是值得我们龙江旅游、体育界骄傲的日子。

  吉华滑雪场坐落在张广才岭,群山环抱、树木掩映,地理优越,是滑雪发烧友的天堂,是滑雪比赛的福地。当我第一次蹬上滑雪板,心潮澎湃,心跳加快,有一种冲动,恨不得立即就飞到山上,驰骋在雪场,释放这40多年的激情。但我是第一次滑雪,梦想再好,也替代不了蹒跚的步履,更改变不了一次一次摔倒的尴尬,纵有飞翔的理想,也要面对现实,乖乖的`从最初级的滑雪技术学起,做一个听讲的好学生。看别人在身边像风一样的轻盈飘过,羡慕不已,看到别人在身边我象山一样摔倒,我暗暗庆幸自己。我有时小心翼翼地滑行,有时大胆向山下飞驰,风在耳边嗖嗖而过,山峰被甩到身后,我的雪场我做主,天地间飞来一个小小的我。但我毕竟是第一次滑雪。时不时的就会像木桩子一样摔倒,有时为了不撞到别人,不得不主动倒地,这时当武警时练的倒功派上了用场,虽然是一次一次的不断摔倒,但却没有摔伤摔疼。这真是人仰板翻,雪滚汗流,摔掉都市的喧嚣,摔掉一年的烦恼、尖叫声此起彼伏,欢笑声响彻在山谷里。,滑雪带给我们的刺激、快乐!是新鲜独特的,是别的运动所不具有的。

  我是幸运的,我生在北国,我是幸运的,我赶上了好时代,我是幸运的,我第一次滑雪就在刚刚升级的sssss滑雪场滑雪。我才知道滑雪的乐趣,后悔学晚了,作为一个哈尔滨人,一个旅游人,早就该学会滑雪。有了这次的体验,使我迷上了滑雪运动,以后我要年年来滑雪,当我结束了第一次惊险刺激快乐迷人的滑雪体验时又接到了平山神鹿滑雪场的邀请,12月6日平山神鹿见。

  第二天才感到小腿骨疼痛,大腿根酸胀,迈不动步,但还是憧憬着12月6日的和平山神鹿的约会。

  12月6日,天飘起了朦朦的雪花,给平山神鹿滑雪场披上了神秘的面纱,神鹿滑雪场是sss滑雪场,更适合大众的滑雪,我和我的朋友在这飘雪浪漫的神鹿滑雪场,挥仗驰骋,我有过第一次的滑雪经验,这次滑起来就自如多了,但为了教朋友滑雪我就没有更多的在雪场上驰骋。

  神鹿滑雪场的景色很美,山峰起伏,桦树成行,梅花鹿在草地上悠闲地吃着草,游人在鹿群里游走,神鹿在身边觅食,神话般的梦境就在眼前,我用手中的相机将这里的山峰、树木、神鹿拍下。由于我们光顾拍照了,忘了时间,都错过了拉我们的那趟车,不得不自己去寻找回程的汽车,但心情是愉快的。

  这两次滑雪让我永生难忘!从此,滑雪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不仅我热爱滑雪运动,我也呼吁朋友们,滑雪的集结号。

  记事的散文 篇17

  我的家乡是那种四面环山的山村,山不是很高,但一座排一座。

  记得我太约六七岁的时候,常常看着一轮太阳老挂在蓝得发紫的天空中,心里想着这个红彤彤的家伙会不会哪一天从天上掉下来。如果真的掉下来又该怎么办呢?那不是没有阳光了吗?不是到处都是一片黑暗?

  记得有一天,正看着太阳发呆,忽然心里冒出一个念头,如果能摸摸那个红红的圆圆的太阳就好了,它是不是热乎乎的呢。心里正想着,忽然发现太阳就在不远处的'那座山顶上空不远,距离太概有一个六七岁孩子身高那么高。于是我敢紧飞奔着跑向那座山顶,心里想着怕慢了太阳会从山上掉下去了。可当我气喘吁吁爬上那座山顶时,那轮调皮的太阳好像故意捉弄我似的,它带着那张绯红的脸又跑到另一座山顶上去了。于是我又努力的爬向那座山顶,结果它又去了更远的一座山顶上看着我似笑非笑,好像在说:来啊。小家伙,你来追我啊。我坐在山顶上的草地上心里沮丧极了。但心里隐隐有种不甘心,看着那轮调皮的太阳,心里想着一定要抓住你。于是我又连跑带爬的爬向那一座山顶上,结果太阳又跑到了另一座山上去了,此时的太阳只露出半张脸了,好像在和捉迷藏似的,时不时发出一束红红的光芒,又似在讥笑我似的。此时我已经累得瘫软在山顶上,眼看着太阳一点一点的躲进云层里去了,大地开始蒙上层薄薄的黑纱,慢慢的那层纱越来越浓了。我一下就吓着了,惊醒过来了,赶紧连滚带爬往山下跑,回家时天已经完全黑了。妈妈正在急着到处找我,看到我回来了一下就哭着问我跑哪里去了。我说我追太阳去了,明明它就在山顶上空不远处,可怎么也追不到。两个哥哥听了,打着哈哈大笑起来,妈妈也带着泪笑了,于是这成了我小时候闹得最大的笑话。

  今天,我把我小时候的追太阳的笑话说给七岁的儿听,儿子用惊讶目光足足看了我三秒后,然后爆发出一连串响亮的笑声,用他的手指指我的脑袋说,“没想到妈妈小时候这么笨的,难道你小时候没有看过百科全书。一脸鄙视的看着我,从他的书房里拿出一本厚厚百科全扔给说,自己好好看看吧!太阳离地球远着呢!你看到的太阳离地面那么近只是视觉的原因”。于是我又故意问了一个我小时候老担心太阳会掉下来的问题,没想到儿子从他的小鼻子哼了一声,真是个白痴,不知道去网上查。

  说真的,现在生活中少年老成的小孩太多了,有的知识比我们这些做大人还丰富。特别是电视上的那些神童们,更让人膛目结舌。不像我们那个时候的童年,简单而单纯,现在的孩子从小就懂得太多的知识,懂得怎样要去察言观色,迎合着大人的意愿。现在社会进步了,小孩子的知识也丰富了,可也失去了一些儿童时应有的天真和单纯。

  记事的散文 篇18

  甲

  寂静如水。

  身子的蠕动,链条会轻微地响起。折腾了一辈子,最后陪伴自己的却是长长地铁链,一国的丞相在生命的尽头竟遭此羞辱,这个屋子是当年“辞政柄”的隐居之所,外面峰峦叠嶂,禅音缭绕。同一座九华山,同一间屋,以前闲云野鹤,如今心如绞割,人到伤心处,心会痛;人到悲愤时,头会白。

  六十三年呀,抹不掉的金戈铁马,治国安邦,归于沉沉的铁链和一声哀叹:当年我献谋把吴帝杨溥一族幽禁在泰州,今天理应遭此报应。

  将死之人,大脑忽然格外的清晰,他的记忆迅速定位在一个叫洪州(治今南昌)的地方。

  乙

  宋齐丘本是庐陵(今吉安县)人,然而他永远绕不过去的却是洪州,这里孕育了他青春的梦想。

  他的父亲宋诚先生在唐朝末年,为镇南节度使钟传的副使,于是很小的时候就随父迁居洪州,谁知父亲死得早,他只有投靠钟传先生,只求一口饭吃。天佑三年(906年),洪州遭到吴国的军队攻击,钟先生阵亡,洪州被攻破,一个二十岁的小青年失去了依靠。

  似乎一切痛苦定会击溃他的意志,若真是如此就没有日后的宋齐丘,他的血液奔腾着自信和孤傲,如簧之舌经常弹出奇妙的话语,乳臭未干就高谈阔论,说梦见过乘龙上天,富贵显达指日可待,纵然多舛之命,他都相信梦一定会化为现实。

  他怀揣着这种信念来到吴国,就是这个国家让他穷困潦倒,无所依靠,敌视的仇恨在他胸口燃烧,然而此刻宋齐丘只是流浪汉,在昇州(治今南京)街头徘徊,幸亏一名姓魏的娼妓给了小伙子一片栖身的屋檐。

  小小的落脚之地很快因为见到一位志存高远的人物,扩展成一片广阔的天地,他就是徐知诰。

  这个名字听起来陌生,徐知诰先生的儿子南唐中主李璟还比较有名,他的孙子后主李煜算是赫赫有名的词中皇帝。当时吴国的政治局面已经风起浪涌,权臣徐温先生谋杀了杨渥皇帝,立了杨隆演为帝。徐先生还不算什么坏人,常有怜民爱兵之心,他亲生的长子叫徐知训,是暴虐之徒,养子徐知诰,是心计之士。

  徐知诰任昇洲刺史,他广纳贤士的政策使浪子宋齐丘有了相见的机会,二十个字让徐先生对洪州来的年轻人刮目,这是一首别致的短诗:

  养花如养贤,去草如去恶。

  松竹无时衰,蒲柳先秋落。

  宋齐丘的诗挺不错的,《全唐诗》里就有他的作品,按《江西诗话》对他诗文的评价是“颇高简可喜”。徐知诰先生顿时对宋齐丘另眼相看,这是一种慧眼,“待以国士”,从此开始了宋齐丘为主谋事的摇鹅毛扇生涯。

  但徐温先生却不喜欢宋齐丘,一个雄谈多谋之人在养子的身后,那自己的亲子如何是好?这是不得不让徐温先生防范的问题。于是开始摸宋齐丘的底,打听到他寄住在石头大师的寺院内,立即拜托大师留心观察,宋齐丘嗅觉敏感,很快体会到徐温的用心,立即以韬光养晦之计自保,借酒色混淆石头大师的视听,这是宋齐丘的拿手好戏,喝的摇摇摆摆,还拿些花街柳巷的淫词俚曲给和尚看,石头大师向徐温汇报:“姓宋的小子原来是个酒色狂徒,不值得忧虑。”

  如果说宋齐丘用小计骗过了徐温先生,那么他密室画灰则为徐知诰定下了一步妙棋。

  事情的原由是徐温先生相中昇州的繁华,决定把总部迁来,而将养子调往润州。徐知诰一肚不高兴,请来宋齐丘为他支招,宋先生用拨火棍在炭灰上画了润州、扬州的简图,扬州旁注上“徐知训”三个字,知诰先生思索片刻,会心一笑。次日即启程赴职,宋齐丘提醒的是以徐知训的言行必会出事,而润州与首都扬州仅一江之隔,扬州若有事,可以迅速行事。

  果然,徐知训遭遇杀身之祸,知诰先生立即挥兵渡江,徐温得知消息后,知诰已控制了首都,养父徐温因其他孩子年龄尚小,只好让徐知诰先生接管首都政务。

  徐温去世后,知诰先生接替养父的位子,独揽吴帝国大权,十几年之后,皇帝杨溥先生脱下黄袍,交给了知诰先生,杨溥也因宋齐丘先生献策,被幽禁泰州,徐知诰改名李昪,成为南唐开国之君。

  丙

  官场上不可有个性,宋齐丘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盲区,纵然你是满腹才学,忠心不二,如果你不低调,孤芳自赏的性格,就会带来伤害。宋齐丘忘了以前礼贤下士的叫徐知诰,现在他已是皇上,容不得臣子的自傲。

  在中国历史上,很少像宋齐丘这样赤裸裸地与皇帝叫板。

  李昪皇帝封官,对当年的首席参谋长宋齐丘在左丞相职上加了司徒的空衔,也算是高位,但没权,不准他参与政事。宣读拜官制书,同僚们都委以重任,李昪皇帝称宋齐丘为“布衣之交”时,宋先生不顾朝礼,没有丝毫畏惧,大声道:“臣是布衣时,陛下也不过是一名刺史,今做了天子,可以不用老臣了。”

  宋齐丘拂袖而去。

  大家一点都不奇怪,这就是宋齐丘,他很男人地走了。李昪皇帝后来还把他削了职,归家待罪。但总算还有人出面帮他说话,“宋齐丘乃陛下旧臣,不应因小过而抛弃。”李昪叹道:“宋公有才,只是不识大体,我怎是遗忘旧臣之人?”于是,命李璟持亲笔诏书,召见宋齐丘。

  几番沉浮,几番跌宕。好在李昪皇帝不是暴虐之徒,否则宋齐丘早就丢了命,可他的'秉性没有丝毫的收敛。

  洪州。宋齐丘先生终于要回到这片养育他的土地,在世人眼里,洪州就是他的故乡,而现在是以父母官的名义归来。行前,皇上设宴送别,借着酒力,有了一段君臣的对话。

  宋齐丘(怨):陛下建国,是为臣之力,怎么忘了?

  李昪(嗔):你原以一个游客投我门下,今位居三公,也应当知足,竟与人言说我像越王勾践,只可共患难,难以共安乐,你说过此话吗?

  宋齐丘(愤):确实说过,我为游客时,陛下也不过是偏将而已。

  这哪像君与臣,分明是哥们在斗嘴,结果一桌好酒弄得不欢而散,李昪皇帝顾及旧情,放下自己的尊贵,又亲自写诏书致歉,这在封建王朝是不容易的事:“我性情暴躁,你一向所知,我们年轻时相亲而年老时相怨,怎能这样呢?”

  李昪皇帝为表示重归于好的诚意,赐锦袍,并亲手给他穿上。

  就穿着皇帝赐的锦袍,宋齐丘来到了洪州,自从年轻时代离开这里,其中也回过一趟,那还是吴国的统治期,徐温已死,朝廷曾想任他为宰相,当然是徐知诰(李昪)的主意,宋齐丘用了以退为进之计,赚取名声,辞官回洪州安葬父亲,遂隐居到九华山,后来左邀右请,他才出山,过渡了一下,当起吴国宰相。

  坦率地讲,宋齐丘的能力水平绝对一流,对当时江淮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做出了重大贡献,掌握洪州时,也是努力治事,不过时时穿着御赐锦袍。

  丁

  他的心是诚的,李璟上台为帝,宋齐丘重新掌权,忠心辅佐先帝之子,他似乎找到了点当官的窍门,要养狗,陈觉、魏岑、冯延巳、冯延鲁、查文徴被称为“五鬼”,成了宋派党羽,但自己却当不了狗,所以又被迫在九华山筑室隐居,李璟封他为青阳公,赐号“九华先生”。

  政治上起起伏伏,才干过人的宋齐丘先生四度为相,三度归隐。在南唐与后周的战争中,只会填词的李璟先生失利,不得不割让江北十四州土地,称臣于后周。

  所有的矛头对准了皇帝,司天监进奏建议君主避位消灾。枢密使陈觉与副使李征古甚至对李璟先生无礼,要求把国事尽托付给宋齐丘。国力的衰败,军事上的溃败导致政治上出现动荡,李璟在这场斗争中没有手软,下诏历数宋齐丘、陈觉、李征古的罪行,赐死后二者,囚宋齐丘于九华山,李璟先生亦是夜不能寐,若宋齐丘不死,他的心一天也不能踏实。

  英雄一世,或狼狈一生都是梦一场,宋齐丘以一个南京街头的浪子,成为权倾一时的高官,造就了人生的神话,他是忠臣,但忠臣是没有性格的,他做不到,所以落个没有善终的结局。

  宋齐丘先生死了,死的方式是自缢,逼他的是皇上,君叫臣子,臣怎可可偷生?

  洪州没有宋齐丘的遗痕,只知道有个孩子从这里出发,后来又回到这里当官,他死的时候,朝廷以羞辱的称呼,谥曰:丑谬。

  记事的散文 篇19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内蒙古大草原当知青,目睹了许多有趣的事情,至今记忆犹新,四十年过去了,我却越来越感觉应该把这些趣事记录下来……

  一、牛的母爱

  星期天,孟根毕力格还没有起床,就被爸爸叫起来了,原来是小牛犊生病了,不知道为什么突然站不起来了,爸爸给小牛喂奶,小牛也没有力气吃了,急得老母牛哞哞叫,不时用蹄子刨着脚下的土地。爸爸说:“小牛妈妈,你不要急,我们马上带着小牛去看医生。”于是爸爸和孟根毕力格把小牛抬到马车上,一路快走来到杜根塔拉牧场。牧场里有兽医,兽医有办法救治小牛。

  当他们走了两个小时来到牧场时,才得知兽医出诊去了,要等一个小时才能回来。爸爸用刷子扫干净马身上的冰雪,然后去小卖店买些盐巴和炒米。孟根毕力格原地等着,看管着马车和小牛。

  过了一会儿,兽医巴特尔叔叔回来了,他掰开小牛的嘴看了看,又给小牛试试体温,说:“孟根毕力格,你家的小牛感冒了,发烧,需要打一针,还要观察一晚上,明天如果见好,就可以回家了。”这时候,爸爸回来了,他们一起按住小牛,兽医叔叔给小牛打针。爸爸将自己的蒙古袍子给小牛盖上,对孟根毕力格说:“你去办公室里休息去吧,我看着小牛。”孟根毕力格怕爸爸冷,就说爸爸还是你休息一会儿吧,我来陪着小牛。

  那天夜里天气很冷,兽医叔叔叫爸爸和小牛进蒙古包休息,还把炉子的火烧得很旺,又把马匹送到马厩里,这才睡觉。第二天小牛哆哆嗦嗦站起来了,对着孟根毕力格哞哞地叫了几声。兽医说:“小家伙没事了,你们回家吧。”

  正在这时,爸爸说:“你们听,好像是我家的母牛在叫唤呢!”孟根毕力格说:“爸爸你是想家里的母牛了吧,这么远的路程,我一个人都找不到牧场呢,母牛没有来过,它怎么能来呀?”爸爸又仔细一听,母牛就在蒙古包外面,赶紧开门一看,正是自己家的母牛,身上的汗水都结冰了,嘴里喷着热气。母牛看见主人,立即跑过来,用脸轻轻摩擦孟根毕力格的脖子。爸爸牵着小牛给母牛看,母牛的眼泪噼里啪啦地掉下来了。兽医叔叔说:“你家的母牛真厉害,二十里的冰天雪地,自己找了来,了不起。”爸爸说这就是母牛的母爱啊!

  母牛听了,又哞哞叫起来了……

  二、小羊羔护妈妈

  孟根毕力格家有一只母羊下了两只小羊羔,孟根毕力格把母羊带进蒙古包,仔细观察羊妈妈的爱。他看见母羊一寸一寸地舔干净小羊湿漉漉的毛,用嘴帮助小羊站起来,小羊没有力气,一会儿屁股倒在地上,一会儿头歪下来。母羊不急不燥,很有耐心地帮助小羊,一遍又一遍,小羊跌倒了,羊妈妈用嘴叼起小羊的背部,让小羊站起来。反复多次,最后两只小羊终于站起来了。它们跪在地上,吸吮着羊妈妈的奶头。

  这时候,爸爸从外面抱回一只小狗,是个小小的德国牧羊犬,给孟根毕力格做伴儿的。爸爸将小狗放在地上,小狗立即慢慢地走向母羊,并努力抢到母羊的奶头,吃起羊奶来了。大家还没有反应过来,两个小羊羔就过来了,它们奋力用头去顶小狗,小狗坚持着不肯离开,小羊羔齐心协力,终于把小狗顶开了。小狗躲到一边,恋恋不舍地叫唤着……

  不久小狗病了,不吃东西,不爱活动,打蔫了。爸爸说:“咱们给小狗起个名字吧,它想妈妈啦。”爸爸给小狗起名叫“额尔顿”,宝贝的意思,他还允许额尔顿在他的皮被子里睡觉。过了几天额尔顿快活起来了,蹦蹦跳跳地跑来跑去,成了孟根毕力格最好的朋友。

  一年后,额尔顿长成了一只高大的牧羊犬,它开始担负起保卫羊群的工作。这只牧羊犬是我见过的最凶猛的牧羊犬,可是谁能想到它小的时候还被小羊欺负过啊?

  三、神奇的蘑菇圈

  夏天来到了,孟根毕力格家的小牛犊撒着欢,小羊羔追逐着在羊群中嬉戏。阿妈说:“孟根毕力格,昨天刚刚下过雨,今天我们去采蘑菇吧。”小小的孟根毕力格不知道蘑菇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为什么雨后要去采蘑菇。可妈妈却是采蘑菇的高手,她带着孟根毕力格赶着勒勒车走了很久,妈妈指着一片丰美的草场说:“孟根毕力格,前面就是蘑菇圈,我们开始采蘑菇吧。”

  走进一看,果然,那些雪白的蘑菇一个一个地顶着小伞,在绿色的草地上亭亭玉立,像雨后春笋一样。妈妈和孟根毕力格,小心翼翼地一边采摘,一边说话。妈妈说:“不要拔得太深,不要破坏了菌苗,过几天下雨的时候,它们还会长出来的。”孟根毕力格问:“妈妈,我们是不是要把它们晒干了,全都卖到收购站去?”妈妈说:“不不,我们要自己留一些,用它炖羊肉可好吃呢。这就是著名的口蘑,只有我们内蒙古大草原才有的美食。”

  孟根毕力格问:“妈妈,为什么蘑菇要生长成蘑菇圈啊?”妈妈说:“一般来说,蘑菇生长的地方都是曾经扎过蒙古包的地方,蘑菇的菌丝是由中间一点点向四周辐射生长的,时间长了,中心点及老化的菌丝相继死去,外面的生命力强,就形成了自然的菌丝体环,长成了蘑菇圈。每当夏季雨过天晴,草地上就会出现一个个神秘的圆圈,小则十米,大则上百米,周围的牧草呈现深浅不同的颜色。走近看会发现,那圈子是由带着水珠的白蘑菇组成的。”

  孟根毕力格说:“妈妈,你懂的真多。”妈妈说:“这些知识我原先也不懂,小时候,我妈妈总是告诉我那是蘑菇仙子们洒的仙水,这些仙水就长出了神奇的蘑菇。后来跟你阿爸结了婚,他是我们杜根塔拉草原的第一代大学生,他什么都懂,是他讲给我听的。儿子你也要好好读书,这样你也会懂得很多知识了。”

  “好的妈妈,儿子遵命。”孟根毕力格调皮地向妈妈敬了一个队礼。孟根毕力格是一个小学生,他正在上三年级。

  一会儿,他们就把这一圈的蘑菇都采完了。第二天我给孩子们布置的作文题是《记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孟根毕力格就写了采蘑菇的经过。于是半个月以后的一天,我也加入了孟根毕力格家采蘑菇的行列……

  四、牛胃里的'塑料袋

  这一天,孟根毕力格发现母牛在牛栏里焦躁不安地拧着脖子,在栏杆上蹭自己的腹部。他想:母牛这是怎么了?猛然间发现牛栏边上的包着蛋糕的塑料袋不见了。

  “糟糕,母牛一定是偷吃了蛋糕和包裹着蛋糕的塑料袋,这可怎么办呢?”孟根毕力格第一时间把这个发现告诉了爸爸,在他眼中爸爸是最能干的,他一定有办法。没想到爸爸说:“快,带着母牛去兽医那里。”

  他们来到牧场总部,跟兽医巴特尔叔叔说明情况,巴特尔说:“有两个小时了吗?不能超过两个小时,否则需要开刀取出来。”孟根毕力格说:“不到两个小时,应该还在第一个胃里。”巴特尔问:“你确定?”孟根毕力格点点头。“那我们赶紧去找巴图吧。”巴特尔果断地说。

  巴图是草原上个子最高的牧民,他胳膊特别长,于是得了个外号“长臂猿”。他们来到巴图家,几个人把牛捆绑起来,牛不知怎么回事,拼命地挣扎,哞哞地直叫唤。他们撬开母牛的嘴,巴图伸手探到牛胃里,使劲掏出了那个塑料袋。这时候母牛哭了,眼泪哗哗地流出来,伸出舌头舔了舔巴图的脸……

  孟根毕力格的爸爸说:“巴图,母牛感谢你呢,它知道你救了它的命。”

  巴图说:“我看不是母牛感谢我呢,倒是你应该感谢我。”

  孟根毕力格说:“我和爸爸也感激你,明天到我家来喝酒吧,我家还有两瓶上好的马奶酒呢。”

  巴特尔说:“这是应该的,自从有了塑料袋,牛们就经常糊里糊涂地吃塑料袋,而巴图就成了掏塑料袋专业户,哈哈哈……”

  巴图说:“谁叫我长了一双长臂猿的胳膊呢?”

  巴特尔说:“一定是腾格里派你来拯救牛们呢。草原上的塑料袋越来越多,我们需要有更好的方法解救吃塑料袋的牛,光依靠你的长臂恐怕不够了。”

  巴图说:“有一个办法也可以,就是用麻绳捆绑上一些碎麻绳,塞到牛胃里,等牛反刍的时候,趁机一拉,就把塑料袋拉出来了。葛日乐的爷爷曾经对我说过这个办法。”

  巴特尔说:“好啊,我们又有一个解救牛儿的方法了。”

  太阳落山了。巴图说:“机会难得,你们几个别走了,今晚上是满月,咱们一起喝酒吧,我这里还有北京二锅头呢。北京知青送的,我一直没舍得喝。”

  不一会儿,祝酒歌就响了起来:

  “美酒飘香啊歌声飞

  朋友啊请你干一杯请你干一杯……”

  离开草原已经四十年了,但是我的草原情结却始终放不下,每当夜深人静,就会想起草原,想起草原上那敦厚的母牛,那坚强的小羊,想起草原上神奇的蘑菇圈,想起现代生活给草原生活带来的冲击。我多么想再一次回到草原,回到蒙古老妈妈的怀抱中,享受一下自然清新的草原空气啊!

  草原,我的故乡,我青春失落的地方!

  记事的散文 篇20

  ■ 那个遥远的中秋节

  想起中秋节,便想起那被我偷吃掉的中秋果子。

  小的时候,我都不知家里怎么会那么贫穷。尽管我的父亲被誉为是那个小山村里最最勤劳的人,我也确实知道父亲每天早出晚归忙于农田里的活计,甚至,连下雨天,父亲都端坐在家里编织着可以拿到集市上去换回金钱的竹篮竹筐。但每年的中秋节,母亲买回家的中秋果子仍就只有那么一样,而且还少得可怜,通常都不会超过一斤。

  大概是为了防我这只馋猫吧,每次,母亲都要把那用报纸包裹着的不超过一斤的中秋果子今年藏这个抽屉,明年藏那个抽屉。但每一次,母亲都高估了她自己的能力,本以为藏得牢牢的中秋果子,她哪里知道早就在中秋节晚上拿出来之前被我偷偷地吃掉了好些。

  那个时候的我,别的本事没有,就偷吃能力特行。不仅在家中,就是在我们那个小小的山村里,我的偷吃能力也是榜上有名的。曾经,我就偷吃过山伯家埋在地里的甘蔗种,也偷吃过水婶家挂在梨树上还未成熟的青皮梨。不过,为此,每一次也都付出了被母亲用瘦小的竹条抽打得泪水横流、皮开肉绽的代价。

  母亲之所以要把那从集市上买回家的一点点中秋果子藏起来留待中秋节的晚上才拿出来,实在是因为我们家四姐弟里就我最为好吃。倘若母亲不用这样的方式来留藏好那一点点中秋果子,怕是我那其他的姐弟是一点都尝不到中秋节的味道了,更别说是品尝到中秋节才会购买的那一点点中秋果子了。

  如今的中秋节,吃的,用的,看的可谓是样样齐全,再也没有谁家会需要像我们家那样连一点点的中秋果子都要藏好,留待中秋节晚上那个时刻才拿出来照顾孩子们的情绪了。你看,现在的中秋夜家家都是吃着月饼,咬着花生,剥着瓜子,要不聚在阳台观赏圆圆的月亮,要不围在院子里欣赏那满天灿烂的烟花,更多的是举家围着电视欢天喜地地观看着那一年比一年更为精彩纷呈的中秋文艺晚会。

  嗯,别说,生活还真是大大地变了样了。而以往那个贫穷的中秋节早已成了遥远的记忆。

  ■ 不全是风儿惹的'祸

  五年前的那个中秋节,我们都不快乐。直到今天,想起它来,我都还有些心悸。

  真的是风把卫生间的塑钢门吹得“哐咣”一声巨响,不关我的事。倘若真的要说是我的事,那也只能说是我在风刮得很大的时候没用什么东西把卫生间的门把好。

  让您别喝酒,倒是我发自肺腑的话语,没有掺杂任何埋怨。只是因为来之前,您一再强调您在家拉肚子,身体很不舒服,所以,我才斗胆在您进门后说了那句“爸,身体不舒服就别喝酒吧。”

  不曾想您那天会那般生气,气得连长辈的样子也全丢在了脑后。您愤愤地叫嚷着婆婆的名字,您愤愤地骂她不该在我家给我照顾孩子,您更愤愤地指着我说我其实最阴险,您说您的其他儿媳会明着跟您吵架,您还可以骂她们,而我平时不与您对着干,您还拿我没办法。

  其实,您错了。真的,爸,我不是那种会耍心眼的小人,更没您说的那么阴险。只是,我平时与您一样不爱说太多的话,更不会违心地在您面前说着取悦您的话。我喜欢那种平实自然的生活,我喜欢我们举家都能过得平平淡淡,幸幸福福。

  只是,这种幸福我平时没能那样强烈地感受到。因为酒,因为您的儿子和您一样爱喝酒,我常常是在孤单寂寞与害怕担心中度日。是的,我有时是很不喜欢您,我不喜欢您一整天在酒中度日,我不喜欢您每天把自己灌得迷迷糊糊,我更不喜欢您喝完酒后反反复复地重复着那句“谁对我好我的钱就给谁。”

  原本您的晚年生活应该过得更悠闲更自在,因为您有三个孝顺的好儿子。至于儿媳,我不敢说我们对您有多好,但至少,我们也不会对您有多差。就当是爱屋及乌吧,我们爱您的儿子,自然也是爱您的。

  其实,您是长辈,我本不该说您啥。只是,您的一些生活习惯真的是该改改了,尤其是那每日把自己弄得醉熏熏的习惯一定得改改。 您忘了,没喝酒的时候,您菜地里的青菜被您伺弄得有多好。还有,没喝酒的时候,您也会眉开眼笑地与我们一起打趣。

  好了,都说了您很多的不是,下面该说说我的不是了。我小气,我没法让自己放得开,我骨子里还有那么一份一名不值的清高。更有,我无法让自己变得内心强大,卑微一直在我心里挥之不去。所以,面对家人,我始终看上去是那么地冷淡,那么地毫无表情。但是,这一切,都只是我的虚假表象,骨子里,我真的希望我们是和和睦睦的一家人。

  是的,我知道,我其实一直就知道那个中秋节的不快乐并不单单只是风儿惹的祸。其实,真正让我们不舒服的还是我们彼此有着隔阂的内心。今年,今年的中秋节又快来临了,相信我们一定能够过得快快乐乐,和和美美。

  记事的散文 篇21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一直想着给母亲写篇文字,却始终觉得自己的文字表达不出心中母亲的形象。于是一直拖了许久,晚上在单位,看着朋友圈里一直刷着母亲节的文字,心中的这个冲动再次冒了出来。

  幼年时,父亲因为工作的关系常年在外,一年中在家里待不到两三个月,于是从出生开始到初中的那些年,几乎都是和母亲相依为命的。

  小时候一直住在父亲单位分配的宿舍里,从九平米大小的筒子楼,到十八平米的平房,直到初中后才搬到了一个五十多平的楼房中居住。家里和母亲的单位很远,因为父亲常年不在家,所以我只好在母亲单位附近的`一座小学读书。

  在那个缺少交通工具的年代,所有出行完全靠着自行车,而母亲每次骑车将我从家送到学校,几乎要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可以说对于我的童年,在母亲的自行车上颠簸,是我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

  那个时候,城市还没有这么大,自己的家几乎完全属于郊区。上学的路途,没有平整的柏油马路,甚至连水泥都仅有接近学校的那短短的两三公里,剩下的就只有坑坑洼洼的黄泥和石子路。而母亲则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骑着自行车载着我早出晚归,风雨无阻。

  有一年冬季,大雪。

  如同过去的每一个风雨中的清晨一样,母亲骑着那辆26寸的凤凰大杠,载着我经过那条走过了无数次的混合着石子和黄泥的坑洼路时。车轮杠在一块石子上,在雪水中,自行车彻底失去了控制,母亲和我一同摔倒在地。

  泥水、雪水、雨水,瞬间沾满我们的外衣,并在呼呼的东风中,带着刺骨的寒往身子里渗去。

  在那样一个雪后的寒冬清晨,母亲为了怕我着凉,把自己穿在内里的一件大红色的毛衣脱下来给我当外套,而自己则穿着湿透的外套,重新骑上自行车将我送到了学校。

  记得在学校门前,我因为嫌母亲的毛衣不好看,倔强的不愿意进校,差点挨了母亲的一记耳光。而那个上午,我穿着母亲的温暖,心中却始终带着不满,感觉所有同学的目光中都带着嘲笑。直到第二节课的课间,母亲才拿着刚刚在单位用火炉烘干的属于我自己的外套给我换上,我的脸上这才重新带上了笑容。而那一刻,我却一直没有注意到母亲的外套仍然是湿着的。

  多少年后,那一个清晨的摔倒在地的疼以及寒风中刺骨的冷,早已被我忘记的干干净净,只有那一抹靓丽的红却在记忆中永远无法抹去。

  记事的散文 篇22

  母亲是个要强的女人,也是一个严厉的母亲,因为时常皱眉的缘故,额头上早早的爬上了抬头纹,加上两鬓间夹杂的白发,让她的面向看起来特别的凶。

  小的时候,其实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在班级始终能排在前十名,但是母亲却从未因此而对我的管教有所放松。因为学习成绩挨打的次数不算多,更多的则是因为调皮或者说谎。那个时候我最害怕的是母亲手中的扫帚丝,就是那种用竹扫帚前段的细细的竹节绑成的'。因为害怕,所以每次在外面闯了祸回来,都会撒谎隐瞒,但是每次最后都会少不了一顿扫帚丝伺候,结果就是身上总会出现一条一条蜈蚣爬过的一个红哽。用母亲的话说,这是伤皮不伤骨。

  等到大了以后,回想起来,其实每次挨扫帚丝,都是因为自己撒了谎的缘故。其余的时候,即使闯了祸,母亲也只是象征性的打上几巴掌。对于母亲大人来说,人可以犯错,却不能撒谎。因为撒谎是品质的问题。

  小时候家里很穷,母亲虽然对我很严厉,但是物质上却始终尽可能给我最好的。记得九二年那会儿,我因为学习成绩好,被学校选拔参加计算机竞赛。为了让我能够拥有更好的名称,母亲咬着牙,花了近一千块钱给我买了一台“大岛学习机”。

  那是我这辈子拥有的第一台电脑,虽然没有中文输入,没有WINDOWS操作系统,更没用任何的娱乐功能,但那真的是我的第一台电脑。要知道那个时候一千块钱是我母亲四五个月的工资了。

  幸不辱命,后来我在全省的计算机竞赛中获了奖,但是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家里餐桌上的鱼肉变得只够我一人吃的份量了。

  后来母亲开始下岗了,相对于其他下岗工人整天在家唉声叹气,到处找工作。母亲却早早的走上了做小生意的路子。从路边摆油炸春卷、腰子饼开始,到后来做早点给人卖面条、水饺,再到卖麻辣烫,开大排档,母亲每天晚上要忙碌到八、九点钟才能回家,而早上四点钟却又要起床。

  母亲一直说,自己有手有脚,有什么苦有什么坎没办法迈过去呢?也许自己在后来的人生经历中,我面对所有的挫折都可以直面去面对,正是因为那个时候母亲在自己心里种下的种子。

  家里的日子确实越来越好,但是母亲的头上的白发却越来越多,背脊也越来越佝偻。直到我高二的那一年,母亲出了一场严重的交通事故,在医院的ICU病房整整待了一个多礼拜。看着昏迷中的母亲,那是我第一次从内心中正视死亡,也是我第一次真正感觉到母亲对于我的重要。

  庆幸的是,上天保佑,母亲终于从昏迷中清醒了过来。经过医院的救治,也没有留下太大的后遗症,只是母亲的背脊更加佝偻,头上的白发也更加明显。

  记事的散文 篇23

  从上高中开始,母亲对我的管教就开始越来越少。在她看来,我已经长大,有的事情要自己去面对,人生的道路需要自己一步一步往下走了。可能从那个时候开始,我觉得自己终于获得了自由,于是与母亲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少。

  儿子确实越来越大,母亲却越来越老。随着迈入大学的校门,我离开了家乡所在的城市。自己对母亲的依恋越来越少,母亲对儿子的思念却越来越深。在外地读书的那几年,自己回家的'次数远没有父母到学校看望自己的次数一半多。

  每次母亲拖着父亲乘坐几个小时的火车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再转乘坐几个小时的公交车将煲好的鸡汤,送到我的宿舍时。母亲看我的眼神是浓浓的关切,而自己却总是那样的不耐烦。

  那个时候,我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母亲却始终把我当成小孩,让我在同学面前很没有面子。可能感受到我的厌烦情绪,母亲每次到学校时,都会让父亲把他平时抽的几块钱一包的香烟换成二十多的,然后在寝室里分给我的同学。也只有那个时候,我才会觉得脸面上稍稍有些光彩。

  到后来的工作、结婚、生子、再到离婚,母亲对自己的影响越来越少。而因为工作和其他很多原因,自己回家探望他们的次数也变得越来越少。更多的时候,可能只有自己受了挫折后的那段时间,才会常常回到父母的身边静静的待上几天。也许不会过多的交流,但哪怕只是那样静静的待在那里,仿佛所有的压力都会慢慢的消失。

  而在那样的时候,母亲总会告诉我:儿子,爸爸妈妈已经老了,给不了你多少帮助了。不过任何时候,家里都有你的一口饭,有你的一张床。

  也许正是因为她,我才能在面对人生中无数次的挫折时,才能够有力气站直了腰,勇敢的去面对。

  母亲老了,头上的黑发越来越少,几乎无法找寻……

  记事的散文 篇24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在我们村,我按辈分叫她“二妈”,至于我为啥要按这个辈分叫之,而不是“二婶”抑或“二奶”,二十多年来我始终弄不清,也不愿去想明白,相信百年之后的我也许还搞不懂这个辈分问题。而现在,与其称呼她二妈,我则更愿意亲切地喊她“亲妈”了!

  约莫我记事起,亲妈和我们家离得就很近,久而久之,也就成了邻居。值得补充一句的是,我们两家的关系比一般邻居走得近很多。虽然前几年她们一家搬去了县城的新家,随后我们也搬到了村口的新房_两地相隔几十里,可关系一直不减当年!还是经常互相走动的。

  有两次我和老妈闹别扭,就会偷偷地坐车然后跑到亲妈家与之倾诉和谈天,这时候,她准会做一桌我喜欢吃的美味的辣菜给我一饱口福!

  与我的母亲相比,她仿佛更加懂得我。我极少说“懂得”这个词。因为我深知:懂得,并非一个简单的词_你要用多少时间,才能真正懂得一个人;你要有多么了解一个人,才能说“懂得”!

  她不仅懂我的口味,还特别的善解人意和善良与聪慧。夸张的是,我的一个眼神,她就知道我想干嘛。和她在一起很轻松与愉悦,她对我的.悉心照顾仿佛让我重回了家庭的温存。老妈有时候会开玩笑说我是她的亲生儿子,而我又何曾不希望如此呢?

  她的家教我看着就很舒服,每每她给大女儿娟子递一碗饭或夹一块菜,娟子就会立马像个外国人那样说声谢谢。我是个注意细节的人,所以当看到这一幕时很感动。

  那天她正好要陪小女儿悦儿去跳舞,我也要去新华书店找几本自己最近需要的书籍,所以下午我们因为顺路的原因,就一道而去了。在等车的光景不知从哪钻出来一个路人甲问我俩关系,她毫不迟疑的就说我是她儿子。我听到了,什么也不说,只是低头暗暗地笑。

  上了公交以后,经过几站我们很快就到了目的地。由于目的不一,我与亲妈一下车就分手了。

  在新华书店里,我转悠了许久,最终无奈的找到了管理员劈头问:“有史铁生吗?”

  管理员则低头去敲键盘,结果是没有。

  “那台湾的龙应台总有吧?”

  她手一指:“有,有她的《目送》,在那边。”

  然后我被另一个管理员带了过去,随之我拿着龙应台走了。再后来我找到了亲妈和悦儿,或者说,是她们找到了我,因为我实在不知道跳舞的地方在哪,所以我就坐在那附近石凳上等,结果是她们先看到了我。

  在肯德基吃完东西时天色已然不早了,随后亲妈和悦儿把我送到了回家的中巴车上。我坐在车座上回眸看到亲妈在目送着我,我朝她挥挥手,她笑了。记得每次上她家玩过之后,她都会到车站目送我。

  我这时低头打开新书,赫然出现了一段文字让我的心里难以平静: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前些天,我和老妈去了我的外甥家看望他。下午我们陪他去公园玩,我们陪他泛舟,然后我又陪他坐了一次过山车。我忽然想起二姐是有多么的爱他,而他却不知爱是什么。最后这淘气的小东西在森林里肆意飞奔,还让我在后面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记事的散文 篇25

  工地上停工很多天了,码钢管也码了很多天了,我忍不住在想:啥时候才能不干这体力活呢?

  昨天中午回宿舍的时候,大张跟小周说:我看咱们现场,至少还有两万根钢管,这得码到什么时候?我说啥?两万根?让咱们这么些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兔崽子弄?不能吧?大张说,我看两万根还算是少估计了嘞,你说呢?小周?小周也点点头:没错!

  我的心一下子沉到了太平洋,两万根管子啊?!之前说码钢管要码到20号,还是少算了,我看弄到12月底都弄不完,之前还想15号搞完,真的是天方夜谭,那天下午我都有点闷闷不乐的,一直在盘算着要多少天才能弄完这些东西。

  后来突然听到消息,说是15号可能要放假,15号走一批,30号走一批,我突然一激灵:那是不是我们干苦力活的日子到15号就结束了?睡觉的时候我问大张:15号放假?有这么一说没?

  大张说是啊,没错,这消息是从上边传下来的,应该错不了,正说着,强子回来了,刚一进门,就在哪儿说:好消息好消息,我被提拔成工程部副经理了!我跟大张一起骂:去你大爷的,工程部副经理?你也是能想……

  我问,有啥好消息,看你真的还挺高兴的,他说:好消息就是——我们要放假了!我说15号?他问,唉?你怎么知道?第二天的时候,我碰到工程部的W哥,听他在那里说15号放假的'事情,我漫不经心地偷听了两耳朵,跟之前的消息差不多。

  是了!大张这么说,强子这么说,W哥也这么说,这消息肯定没错!中午在食堂吃饭的时候我问大张:你不是现场还有两万根钢管么?咱们15号一走,现场的废料怎么办?大张说,噢,那个呀,没那么多,我算多了,再说跟蒋工那边都说好了,他出人,给谁开工不是开?

  这么一听也有道理,我说,15号放假的消息,你听谁说的?他说小周啊,我问强子,你听谁说的?强子指了指大张:他!我问小周他是听谁说的,小周说是听S哥说的,因为S哥跟W哥说的时候被他听见了……

  我去,原来传的沸沸扬扬的消息,都是从一个人那里流出来的,而且每个人在传的时候都信誓旦旦地在进行理智的分析,把这消息说得那么浅显、通俗易懂,就跟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一样!

  我身边有两个看小说的,都喜欢那种神呀、鬼呀的小说,我问他们《盗墓笔记》和《鬼吹灯》那个好看,其中一个说:《盗墓笔记》就是那种纯故事性的东西,就是现在是怎样怎样了,然后遇到个什么,就怎样怎样了,根本算不上作品,只能说是一本读物,《鬼吹灯》还算是……怎么说呢?稍微上点儿档次,不是那种乱七八糟的东西……

  猜另外一个怎么说?《鬼吹灯》写得是个屁!我看了一点就看不下去了,《盗墓笔记》写的还是真实的故事,那都是真的,或者说根据真的改编的,《鬼吹灯》纯粹就是吓唬人的!那里边写了,就是有鬼!

  我去,两个人说得截然相反,到底该听谁的?想来想去想不明白,算了,不想了,反正我也不喜欢看小说哈。

  记事的散文 篇26

  “噗”的一声。原本懒洋洋的窝在沙发一边看电视一边吹着电风扇的我眼前一片黑暗。接着看到母亲从厨房里拿着一支点燃的蜡烛出来客厅了。即使有蜡烛也不见得亮了多少,便默默的按照往常停电那样。拿着小凳子出去门口坐着吹风了。过没有一会,由于四方都有楼房。风也不怎么吹得到,我们几姐妹就跟着母亲去村里的小卖部前面的空地坐着玩去了。

  一到空地上,发现好多人也在这里坐着啊。有些人就拿着胶扇子啊、竹扇子啊、或者用纸做的纸扇子啊,都在在那里摇啊摇,似乎能把夏天的闷热给吹走。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了,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十点了。因为停电的原因,许多人选择早点回去睡觉了。我们也是一样,起初在门口放了几张竹席。躺下之后发现,还是没有多少风而且又有人在那里走来走去,又怕我们被热到了。父亲便提议搬竹席去顶楼上的阳台睡会舒服一点。我们便帮忙一手托着枕头。一手托着水杯。慢悠悠的上了顶楼。

  上了顶楼发现,天空布满了星星。由于停电的原因。星星更显得发亮了。“哦!对了,我记得冰箱里面还冻着我今天买的西瓜。不知道停电了之后还会不会冻。”母亲一脸恍然大悟说道。接着便让我跟着下去帮忙拿西瓜切好拿上来,“哇,好冰!”我把西瓜从冰箱里拿了出来时喊道。切好了之后便拿了上去顶楼,一拿上来,妹妹跟弟弟就围了上来。“别急别急,还有好多。“母亲安慰急躁的我们。由于西瓜的甜味经过冰冻后更加清爽了。“嗯!果然在炎热的夏天,吃西瓜就是最幸福的事了!“父亲一脸满足的说道。加上凉风的吹拂,一身的热意已被吹散了。吃完了西瓜,大家都变得不再燥热,又回到了当初来电时的懒洋洋的样子了。

  ”哇!姐,你们快看那边,那里有好多像星星那样一闪一闪的小虫子“弟弟突然大叫起来。随着他所指的方向望过去,发现有零零散散的几只萤火虫在飞来飞去。“那叫做萤火虫哦,一闪一闪的真的很像天空上的星星呢”母亲一边摸着弟弟的头一边温和的同他解释。“萤火虫,因为它会发出像火一样的亮光又是虫子所以就叫萤火虫对吗。太棒了。会发光的小虫子”弟弟一脸兴奋的凑了过去。接着拿起了旁边的喝水的瓶子,不一会儿,竟然把萤火虫都捉到了瓶子里面去了。瓶子一闪一闪的发着亮光。“你在干什么!你怎么可以把它们抓在瓶子里”在旁边的父亲突然大声的喝道。弟弟诺诺的说道:“因为我觉得它们很好看,我想把它们养起来啊。这样我就可以天天看到啦。”发现自己突然大声的吼了似乎有点不好的父亲把声音放轻了一点慢慢的摸着弟弟的头说到:“你不能这样做的哦。因为萤火虫在这种密封的瓶子里的话,它会缺氧而死的哦。你看,现在在瓶子里的萤火虫它尾部的亮光是不是更微弱了。没有刚开始的亮呢。,对它来说放它自由才是最好的,就好像我现在把你关在一个小黑屋里面。你肯定也很不舒服对吧。乖,好好的放它们飞走吧。”“我不希望它们会缺氧而死,但是我也不想它们飞走了,下次就看不到了。”弟弟含着眼泪说道。“不会的哦,它们下次会飞过来的,就算这里没有,要是你想看的话,村里的田地有许多,什么时候想去看了爸爸可以带你去看。好不好,放了它们。“”嗯,说好了,那我想去看的话爸爸你一定要带我去看,约定好了哦。“从瓶子里放出来的萤火虫一闪一闪的。最后消失在了我们的'眼里。渐渐的又回到了当初来电时的懒洋洋的样子了。一家人躺在竹席上面,盯着天空静静的发呆。

  “突然耳边响起了“一闪一闪亮晶晶“。原来是妹妹躺在竹席上看着天空上的星星有感而发的唱起了”小星星“。弟弟也不甘示弱的跟着接下去唱“满天都是小星星”。渐渐的我家的顶楼便响起了各种儿歌,不多一会歌声越来越小,到最后消失了。我们唱着唱着迷迷糊糊的睡着了。时而听到父亲跟母亲交谈的声音。时而又听到了风吹动一切的声音。这种很舒服很安心的感觉一直持续到来电为止。不知过了许久,似乎来电了。“起来咯,电来了,回到自己房间的床上睡去哦。如果直接睡到明天的话,被太阳直晒可是不好的哦“。母亲一边摇醒我一边轻声说道。我睡眼朦胧的看着她,迷迷糊糊期间便看着她背着弟弟,父亲背着妹妹下去楼下的房间。当然,睡到一半被摇醒后还是一躺床就直接睡着了。

  像这样一家人在停电时会上去顶楼的阳台休息吹风看星星,在经常停电的小时候还是挺多见的,但是随着自己的成长,呆在家里的时间越发越少,这些回忆便更显得越发越珍贵了。

  记事的散文 篇27

  面食中,我最不喜欢的就是馒头了,却于傍晚时到店里买了几只回来。

  其实,我对面食也无不喜,小时不喜馒头的是因这馒头有点丑陋,每每吃之前,最先想到的就是秃了顶的脑袋。甚至张嘴咬时,我总觉得那是在咬别人的头皮,心中就有呕感。至今还记得小时约莫五岁,说这象村西头的三大爹那光头,就被母亲狠狠地训斥过。不过,母亲后来做的馒头都不是圆的了,而是长长胖胖的。

  我又说,这象胖头鱼。母亲这回没训斥我,而是笑了。

  那时吃的“胖头鱼”有些黑,就象三大爹那久被太阳晒黑了的头顶,在油灯下还微微泛着亮光。那时,这馒头一出锅,也就是一顿饭开始了,饥饿早就吞食了所有的奇思妙想,甚至那玩脏了一天的手都还没有洗,就和哥哥开始狼吞虎咽地分食起来。

  馒头冒着热气,更有一股麦香,幽幽地散发着,丝丝入肺。即便冷了,母亲把这些馒头放在竹篮里,挂在横梁的钩子上,我和哥哥依然馋得闻到竹篮里有淡淡香味飘落。每回玩累了到家,就盯着悬在横梁上的竹篮,可惜我俩都够不着。姐姐看我俩象小馋猫似的在篮子下方转来转去,就指挥我俩替她抱柴禾或做点别的什么,然后象渔翁喂鸬鹚似的赏我俩一人一块馒头。

  当然,有一次姐姐不在家,我俩就闯祸了。由于站在凳子上还够不着篮子,哥哥说,我俩都站凳子上,然后他抱着我,接力上就能够着了。没想到这法子还真行,可就在我抓着馒头瞬间,却因哥哥人小,体力不支,我俩整个摔了下来,甚至连系篮子的绳子也扯断了,馒头滚落了一地。好在我俩都没伤着,只是凳子有一条腿却让我俩压折了。

  晚上母亲从地里回来,一看搁在灶台上的'篮子,开口就说:“你俩伤着没?”哥哥小声回答:“就是凳子腿折了。”母亲说:“那就好,凳子让你大去修,我来做饭。”我俩还等着挨训呢,但是,直到多年后的今天,母亲却没提一个字。

  我是从高一开始住校的,早晚都是稀饭馒头,中午是自蒸米饭和掏钱买菜。可我每次回家看到父母没钱受囧,也就不忍心要钱,可是没钱,中午也就没菜吃了。每每这时,我会把早晚吃剩的馒头带上去校外。这样,一直到高三寒假去姐姐家,姐姐偶然问起我中午学校吃什么菜。那一瞬间,我竟无语凝噎,不一会眼泪流出来了。也就从这时起,家里才知道我在学校两年来居然没吃过菜。

  说实在,说馒头丑陋,那是小时的幼稚,而后来真正不喜馒头却是因怕吃而想起往事。

【记事的散文】相关文章:

散文的随笔11-08

时间的散文02-16

清明随笔散文11-05

关于散文的资料11-18

名人散文经典摘抄07-06

经典散文(精选200篇)02-06

经典散文(精选6篇)08-24

余秋雨散文01-27

关于鲁迅的散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