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随笔15篇(推荐)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没少接触或者看到经典的随笔吧?随笔,顾名思义就是随笔一记,篇幅一般比较短小。想要学习写随笔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师随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1
虽然教学新教材三年多了,其间也接触了不少估算内容的教学,在教学中我明显感觉到现在的估算教学要求与原教材有很大的区别,过去一般都是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方法比较单一,而新教材直到四年级教学大数的改写时学生才第一次接触“四舍五入法”,而估算教学早在一年级就有安排。在教学中,虽然学生没有接触“四舍五入法”,但我可能受教学定势思维的影响,还是比较倾向这种方法。
这次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中,又碰到了估算,但仔细研读教材后发现:估算方法的选择“四合五入法”并不是唯一的方法,特别是遇到实际问题时要灵活选择估算方法。正好,第九期《小学教学》杂志上刊登了吴正宪老师的一篇估算教学案例,深受启发。
[片断]:
师:明天就是重阳节,学校准备组织我校的29名离退休教师出去秋游,每位老师的门票车票共计104元,请你帮工会主席估一估,应该准备多少钱?
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104*29,
生:把104看成100,29看成30,100*30=3000元,准备3000元钱就够了。
生;把104看成110,29看成30,110*30=3300,要准备3300元。
生:不对,3000元钱不够。
生:把29看成30多了100,可把104看成100少了116,比实际数少了。
生:应该准备3016元。
师:你已经算出准确数是3016。
师:如果你现在是工会主席,你觉得应该准备多少钱呢?
生:3000元。
生:不行,那你只好不去游玩了。
生:我觉得应该准备3300元,别人又不会因为你多带了钱就涨价。
生:我觉得应该准备3300元,假如有些老师忘带食物或水就可以用多的钱买。
生:我觉得应该准备3300元,假如要下雨没带雨伞还可以用多余的钱买。
师:看来是应该多准备一些钱。
师:你觉得第一种估算方法有问题吗?
生:没有问题,但与真的不行。
师:估算方法没有问题,但和实际情况有出入。
师:请你们仔细观察你们的估算方法,比较估计的数与实际数的关系。
生:第一种方法做的比实际小,第二种方法估的比实际大。
师:我们把比实际小的叫小估,比实际大的叫大估吧!(仿照吴老师课中的命名)
生:我还有不同的方法是小小估:把104看成100,把29看成20,准备20xx元就够了。
生(反驳):你没有发现3000元钱都不够了,还小小估。
生:看来如果你是工会主席,老师跟着你就要倒霉喽。
生:把104看成105,29看成30,等于3150元。
生:把110*29=3190元
生:104*30=3120元
师:这些估算方法,你最不喜欢哪一种?
生:110*29,
生:我也不喜欢。
师:为什么?
生:不好口算。
师:你认为哪些容易口算呢?
生:把因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容易些。
师:看来估算我们不仅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对方法,还要看成好口算的整十数。
[片断二]:
师出示:批发部每月卖出720瓶桶装水,一年大约卖出多少桶装水?
生:小估,看成700*10=7000瓶。
生:一年12个月是固定的,不能看(学生的意思是12不能变)。
生:700*12=8400。
生:不能小估要大估。
生:看成800*12=9600,
生:看成800*10=8000。
师:这道题是选择大估还是小估好呢?
生:大估,小估水就会不够。
生:随便什么都可以,因为这里没有钱。
生:大估,因为热天水的销量会增加很多。
生:小估,天气冷的时候销量也会减少很多。
(此时,学生有三种观点,每种观点都说的很有道理,谁也不服输)
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我也认为这题大估、小估都可以。
随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又编了一道题关于载重量的题,这道题是必须用小估的方法解决的,虽然一开始学生在估算方法的选择上随意性很大,但最后经过讨论,学生们还是认为为了更安全,应该选择小估的方法进行估算。
……
[反思]:
教学估算三年来,可以说这节课是真正理解了估算意义进行教学的第一课,感触颇深。
一、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强。
课前,我一直担心孩子们不会发现估算方法中的问题,对于各种方法他们都会持肯定态度,因为过去我们就是这么要求的,但是班上确实有些学生思维特别活跃起,不会受别人的思想所左右,看问题很全面,在这些学生的提示下,其他学生也会有所意识,问题就会被发现、解决。
二、学生是估算还是精算?
课堂上,学生们虽然想出了很多种估算的方法,通过讨论也发现估算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但不少学生在发言中指导出,所谓的与实际相吻合,就是要先算出准确值,在根据准确值及题目的`要求看一看是取大还是取小。为了帮助学生认识估算的真正意图,我只好告诉学生,如果这样的话,估算的价值就没有得到体现,估算就没有必要先算出准确结果,但这样一来,有些学生还行,可一大部分学生就真得很迷惑,到底该怎么办呢?是小估还是大估,怎么分析,有些学生真的看不准,对他来说最好的没过于算出准确值,在根据准确值进行大估或小估,这就是不少学生眼中的估算。
三、估算教学要注意把握整体性。
教学新教材至今,一直都没有能够通览全册教材,一般都是教学一册,看一册,读一册,这样一来,对每一个具体内容的把握、理解就很不到位。比如,估算内容的编排,在前几册教材上,虽然一直都没有出现估算方法,但仔细阅读不难发现大部内容采用的方法还是局限于“四舍五入法”,教材上虽然没有介绍,但感受最多的还是这种方法,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找对应数的最接近数。回到这题,如果要找104的最接近数,只能是105或100,学生想到这两个数也是很自然的。如果能提前渗透估算的正确思想,学生的学习可能就会少走不少弯路。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2
小学一年级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那么,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本学期我是担任一年级数学的教学工作,因此下面就结合一年级数学这两个多月的教学工作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首先要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倾听的习惯。上课专心倾听包括看、听、想、做等四个方面.看:就是看老师演示、板书和动作;听:就是注意倾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回c答;
想:就是想所学的内容,自己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做:就是动手操作学具和做练习。
为了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听课时,思想不要开小差或做小动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仔细研究他们回答得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有没有更好的建议;再次,要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和板书,并按要求认真地操作学具,作好练习。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条理要分明,方法要灵活多样,力求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使每个同学都乐意听。
二、其次要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是学好数学的保障。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即使是孩子在玩儿,也能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新鲜的事物,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儿中获得知识呢?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我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例如,在上《上下》一时,我让学生拿着自己的数学书、练习本、笔袋以“我说你做”的游戏形式摆一摆,这样,学生既能准确上下的位置关系,又能学会思考,还能亲自动手。动起手的孩子们显得格外积极,也逐步地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三、然后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现在的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的练习题具有不唯一性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养成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刚开始,当我提到还有不同的答案,谁能回答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我慢慢提示着,鼓励大家,积极思考的学生立刻举起手,有的能答对,有的'有点偏离,但明显看出大家都想积极表现自己,都在努力去思考。我认为表扬大家的效果比不上表扬个人的效果好,尤其表扬成绩差的学生时,大家的积极性会更高。这样会使孩子以后敢于发言,敢于提出不生表达自己分析问题结果的能力,当然说错的教师也要给予纠正。从而让学生学会以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充分让学生意识到解决同一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四、最后要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都说“知识就是力量”,只有实践才能发挥知识的作用。许多学生在学校成绩优秀,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有很多学生不能独立地完成。也就是说,学了却不知道怎样应用,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每上一节课,教师首先应给学生提出一些实践性的问题,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引导的过程,然后让学生将刚学到的知识利用上。这样,学生亲身体会、练习,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例如,学习了“教室”这一课,让学生说出自己在教室的位置,认清前后上下左右的相对性。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了他们现实生活之中。虽然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于一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训练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速度加快,并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扎根、结果。经过两个月的数学教学,我发现不少学生已经慢慢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是人们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是生活实践中必不可缺少的,是改造自然必要的武器之一,要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3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如何理解数感,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 、 创设情境,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数感
一个良好的,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大面积参与,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紧张的情绪轻松化,“若隐若现”的数感真实化。因此,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去。
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骑木马……”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二 、体验生活,在生活实例中启蒙数感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从中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学生的数感。
1.联系身边事物,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感知周围的世界所具有的量化的意味。如在教学认识数时,开展了“天天和数交朋友”辨论会,有的.学生慷慨陈辞:“早晨要看手表几点起床;打电话要看电话号码;进教室要看几楼几班……我们每天不和数打交道就不行”……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身边事物中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加深理解数的意义,为建立数感奠定了基础。
2.感受生活实例,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
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实例,并从中深刻领会数学知识,不仅能使学生加深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采撷与数学相关的生活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有些同学不理解5-0=□,我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5-0=5?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被充分调动了起来,纷纷举手:生1:我的想法是:比如说有5个苹果,吃了0个,也就是一个都没吃,所以还剩5个,5-0=5。生2:今天妈妈给了我5元钱,我现在一点也没用,还有5元钱,列式5-0=5……这些例子都是生活中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明确了不管5个苹果,5元钱还是其他物品,只要减去0,就都是从5个东西里去掉0个,也就是一个都没去掉,所以5减0还是等于5。从而在这些生活实例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初步建立了数感。
三、活动激智慧,在活动中发展数感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又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并自我建构数学知识过程的活动,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认知、情感和能力都在活动中汇合并得到表现。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始终把儿童的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与载体,提供开阔的活动时空,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等活动的空间,使学生的数感真正得到发展。
1.构建活动平台,让学生感应数在何处
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把握数的大小、顺序等相对关系,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使学生感应数无处不在,体验数感的存在。如为了让学生感应信息数字化,教师构建一个活动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父母的居民身份证号码抄下并且解读。当明白了身份证号各位数字所代表的信息后,请学生当一次校长助理,仿照身份证号码的设置,为学校设计全校学生的学号。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感应到数能表达和交流信息,而且数就在生活中。
2.开放活动时空,让学生感受数有何能
学生对数学一般有枯燥无味、神秘难测之感。为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开放活动时空,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使之感受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如在认识厘米、米以后,我带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小组合作用一根5米长的绳子结合估算实际丈量校园内某一地方的长度,进一步加深对米等长度单位的认识。往后我又随机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让学生以绳子当篱笆,去围一块地,开展“看哪个小组围得多”操作活动,学生很有创意的想出了各种五花八门的围法,有在操场上围成长方形的,有靠一边围墙的,还有找一个角靠了两边墙围的……学生通过相互比较,最后择优选定了操作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就使原来枯燥乏味的单位概念教学“鲜活”了起来,学生也更加喜欢数学,更好地应用数学,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以人为本”, 在估算中增强数感
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估算,而不需要精确计算。新课标也指出估算相对于精确计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更广泛的实际应用,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改变学生对估算的认识,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如:“一本书9元,全班52人,全班每人买一本大约需要多少钱?”在估算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10×50 = 500,估计在500元左右。”有的学生认为:“10×52 = 520,不到520元。”有的学生可能说:“9×50 = 450,肯定比450元多。”对于这些方法,教师都应该加以鼓励,并为他们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估算方法,逐步发展估算的意识和策略,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自主的意识,进而形成一种习惯,使学生在不断地估算中发展自己的数感。
综上所述,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来。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良好数感,提升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4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学习的,而且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掌握了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因此学生计算能力初步具备的基础上,学习本单元的内容,难度并不算很大。但在实际教学中,从课堂练习和作业反馈来看,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主要表现在:
1、数位不对齐,有的学生把一位数加减两位数中个位上的数对到十位上,造成计算错误。
2、横式上的得数不写。
3、有的学生在写竖式时,总是把数字或符号抄错,如把23抄成32,把加号抄成减号。
4、有的学生竖式是写对了,但在具体计算时把减法当加法在做,或把加法当减法做。
5、有的学生口算了以后就把答案写在横式上,再列竖式计算。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回顾我的教学,不难发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并不熟悉低年段的学生学习特点,在我的潜意识里,已经把他们的能力拔高了,很多细节,我没有强调和深入讲解。例如我认为“数位要对齐,就是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是非常通俗易懂的`,学生理解没有丝毫问题。现在看来,我的想法太幼稚了,我应该应该举一个如25+9或类似的算式,让学生在错例上,加深对“十位对十位,个位对个位”的印象。
针对以上问题,接下来,我应该加强列竖式计算,严格要求按规范的方法和过程去计算;为了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对差生还要巩固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能力(可以让学生熟读口诀表);
通过一个多月的教学,我觉得,了解教学对象和把握教材真的很重要,“把握教材+熟悉教学对象=有效教学”这句话真有道理。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5
一个优秀的教师显然应该具备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基本方法等,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不仅如此,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拓宽知识面,教学中也才能够运用自如,课堂才会生动有趣。
另外,要成为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还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优秀数学教师对数学要有自己深刻的理解和思考,数学不只是枯燥无味的公式、定理等,而是我们认识世界、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从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第二:优秀的数学教师无一例外的具有较强的数学基本功、教学基本功。他们数学知识熟练广博,接替机枪多样,使学生心目中的“难不倒”的老师。他们不仅善于学习总结,更善于了解数学的发展近况,扑捉新信息,把握好重难点,找准问题的关键。选择恰当的方式设计数学问题情景实施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优秀的数学教师会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他们会深刻领悟编写的.意图,联系学生的实际,不断补充相应的内容,勇于创新,更好地“用活教材”,从而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除此之外,了解了初中的内容还不够,还要评估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这一点并不全是与数学成绩成正比。评估学生的认知结构,可以为教学提供信息,确定怎样的教学方法。也可以为数学学习提供诊断,找出影响学习质量的原因。教师需充分调查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了解掌握的熟练程度,了解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程度,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情况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原来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要想成为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数学基础知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尽可能因材施教,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体验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抓住数学的本质,学会学习数学。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6
今天上的是《圆柱的认识》,从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自我感觉不错。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就想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行探究与合作交流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但上课之前,又一直忐忑不安,教学任务能完成吗?带着这种不安开始上课,随着教学内容的进行,我这种不安也随之消失,学生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
在本节课中,我从问题入手,组织学生围绕观察感知圆柱的有关特征后,展开验证性的操作活动(主要验证两个关键问题:“底面是面积相等的两个圆”和“侧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学生以活动小组为单位进行验证。方法由学生自定,完成后全班交流。从活动后的'反馈来看,活动效果较好。如在验证“两个底面是面积相等的圆”这一知识点时,学生不但验证成功,而且方法也较多。一种是说量一下底面圆的直径,直径相等,他们的周长、面积相等。第二种用线围,量圆柱的底,量出底的周长,再用此线量一量另一底面周长,用的线长度相同,说明两底面相等。还有学生想出了个相当简单的方法:把圆柱的底面画下来,然后把圆柱的另一底面直接与画在纸上的圆进行比较。体现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对“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这一特征进行验证中,效果也相当不错,有的小组沿高剪,得到长方形;有的小组斜着剪,得到平行四边形。由于我准备的疏忽,剪开的图形没有出现正方形的情况,这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沿高来剪,还有可能出现正方形的情况。并说明如是正方形应具备的条件。学生的验证,使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领会展开后长方形的长、宽与原来圆柱的底面周长、高之间关系的教学变得顺其自然了。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7
——执教五上“确定位置”有感
前日,在教研室基地活动中执教了一节五年级上册的“确定位置”,或许上课的效果并没有达到理想中的那种交融之感,似乎想在表达一种对课堂教学理念实践的渴望,又似乎并没有完全显露那种因渴望而产生的激情。但在三次的试上过程中的确是在寻找一种对课堂教学价值观的理解与实践,正是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逐步走进课堂教学理解的深处。
一、为何而教——关注目标价值取向。
我以为有效教学至少应该包含两个维度,一个是技术层面,另一个是价值层面。技术层面上的教学往往追求教学行为功能的最大化,“多教总比少教好”、“多学总比少学好”,宁可少思考片刻,勿可少做一题;而价值层面则更多地考虑这样的教学有没有价值,学生在你的教学行为中有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有没有产生合理的附加值。如果在教学设计时仅仅思考技术层面的东西,而不在价值层面上进行探索,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只能永远处在同一平面上。
在教研组备课时,我们一致认为这节课的教学价值应该是,通过多样化的活动,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关注学生的记录过程,逐步渗透数学的“对应”思想,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简洁美。感受丰富的确定位置的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正是思考为何而教,我们才能拥有这一种目标价值的驱动,才能让课堂教学产生内在动力,才让课堂教学真正驶入预定轨道,才能让课堂教学富有意义。
二、因何而教——关注教材编排意图
“用数对确定位置”是苏教版教材五下的一个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学习了用“第几”来描述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二年级的时候又学习了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初步具备了用有序数来表示物体位置的经验。本课时的教学正是基于前面学生已有认识基础的上进一步提升,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同时也为学生奠定第三学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
为了切实把握教学的要求,上出苏教版教材的编排特色,教研组参阅了不同版本教材对这一内容的编排。作为新课标教材新增加一个教学内容,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用数对确定位置”编排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人教版教材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六上,北师大版安排在四上,而苏教版安排在五下。尽管该内容安排的位置各不相同,但教材呈现的内容却是大同小异。这几种教材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座位图作为情境引入,这就给我们以提示,用座位图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场景来引入新课,可以自然地生成研究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比较,北师大版的座位图上写出了每个同学的姓名,而苏教版教材却只是标出了小军的姓名,继而用小圆圈代替了每一个学生。可以看出,苏教版教材更注意抽象出数学内容的本质,引导学生逐步经历由直观——半直观——抽象的“数学化”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8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潜力。结合有关的教学资料,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决定、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在小学数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下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教学情境,我觉得十分适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用心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潜力。
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齐,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构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到达预先教学的效果。
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潜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用心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透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潜力,使学生用心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潜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用心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持续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构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潜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潜力,用心调动学生主动、用心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9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由于过于注重教学逻辑和知识的传授,而导致课堂气氛压抑,学生乏味无趣,教学效果低下。但是一定要切实上好一节好的数学课,让学生听得有趣、学得轻松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教师在课堂的开头导入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课堂的开头导入好了,就能高度激发学生的求知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整个课堂非常的活跃。那么怎样导入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我认为数学课的导入最好是走近小学生的生活,从他们身边的一些事例出发,或者设置一些题型、或引用一些数字、或改编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然后进行教学,学生易于接受、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能使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特别好。我校开展数学公开课,我们有幸听了两位数学老师的两节数学课,这两位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的导入对学生很受启发。先谈谈陈老师的一节课的导入,陈老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课本上设计的导入是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一般小数的加减法进而直接开始探讨新授内容,陈老师却是从课本出发,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她从去年我校测量过的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出发,通过设疑解决谁比谁高、谁比谁重的生活化问题来引导学生探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整节课学生自始至终情绪高涨,解决问题有针对性,解决了问题又有成就感,教学效果相当好,同时也使整个课堂非常活跃,教学效果也很好;再谈谈鹿老师的一节二年级的数学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混合运算》,课本上的设计是通过男女学生的过河乘船来导入进行教学的。事实上我们有好多二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乘船的经历,并且不懂“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的含义,因此如果老师直接引用课本上的例题进行教学,或许好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会很高,想当然效果不会太好。幸好我们鹿老师在备课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她把学生的“过河乘船”改成“咱班学生坐汽车参观动物园”,这样一来,有好多学生因为有亲身体验,所以学习兴趣极高,课堂气氛宽松,不知不觉一节课下了,教学任务圆满完成了,学生学习热情也很高。
我们的数学源于生活用于丰富多彩的生活,或许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数学导入方法,有善于设疑者、有喜于归纳者、有惯于直奔主题者……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学数学最终还要回归到生活中去,用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越接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学生就越容易接受和理解,当然我们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学生也能够对数学产生更大的乐趣。解决实际问题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教师走,而应是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语,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这样,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随时调整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数学问题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小学生问题解决的质量,使其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10
时间匆匆流逝,转眼之间自己已经是有四年多教龄的一位教师了。作为一名教师,为了使自己能更准确掌握基本的课堂教学的规律,提高研读教材的能力,努力成为一名反思型教师,我制定了本年度个人发展计划。
一、自我分析
(一)个人优势
工作踏实,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在工作上能够积极完成学校领导布置的各项任务;与同事关系融洽,能和同事和睦相处,乐于助人;善于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能够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和教师继续教育学习。
(二)个人存在问题
教学经验不足,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略显稚嫩,教育科研能力薄弱,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设计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教师语言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在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上有许多不足,尤其缺乏对学生心理状态,特征的认识和研究。教育科研方面,往往停留在感性经验的层面。
二、年发展规划总目标
1、教育理念得到更新,能够以发展性眼光来看待学生与教学,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及教研意识。
2、进一步钻研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基本的教学规律,努力提升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3、每一学期争取上尽量多的高效率课,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成为孩子们所向往的数学王国。
4、通过学习与研究,使自己成为一位“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师。
三、具体实施方案
围绕以上四个目标,制定了以下方案,期待通过这些方案的实施,让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都有所提升,真正走上一条研究型教师之路。
1、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品质。成为研究型教师谈何容易,自己在这条路上遇到的困难可以想见,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我首先要求自己做到善始善终,不能半途而废,无论成功失败,都要坚持下去,不能放弃。
2、在学校范围内多上一些研究课。区级市级的公开展示课机会有限,但是只要想做研究,不必拘泥于机会的多寡,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家常课中开展研究,对于学生的发展才最为有利。厚积薄发,家常课锻炼出了水平,公开课竞赛课才更能把握好机会。
3、在平时的教学中善于研究发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到善于观察课堂的整个教学气氛,善于观察课堂的学生情绪,善于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并注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保证每堂课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4、结合自己的研究进程撰写相关的'论文和报告。作研究一定要有积累的意识,在研究过程中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应不吝笔墨,将其撰写成文。并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促进自己不断发现问题,积极进行思考,推进研究的进程。
四、具体行动策略
1、勤于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之玉,可以剖金。学习,可以使我们了解前人和他人,了解过去和未来,关照反思自我,从而获得新的生成。所以,我觉得要做到“三学”。
(1)坚持不懈地学。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多渠道地学。要做学习的有心人,在书本中学习,学习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和各种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理论积淀;也要在“无字处”学习,学习他人高尚的师德修养,丰富的教学经验,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3)广泛地学。广泛地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技能,特别要学习现代信息科技,不断构建,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2、善于思考,在实践中探求、感悟。要坚持用脑子工作,力争做到:反思昨天——在反思中扬长;审视今天——在审视中甄别;前瞻明天——在前瞻中创新。
时刻把工作与思考相结合,在思考中工作,在工作中思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乐于动笔,提高教育科研水平。
(1)坚持写好教学随笔,及时积累专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2)尝试进行教学案例的分析,学期结束时完成教学案例至少2篇。
(3)通过撰写论文,把自己的专题研究从实践层面提升至理论层面。
数学的魅力在于促进人的思维发展,所以,成为一名数学教师何其幸运!爱因斯坦说:“生命只为两件事,发展数学与教授数学。”自己做不到他那样伟大,但也愿用此言作为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行。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11
本次期末考试结束了,根据学生答卷情况,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我认真进行分析与思考,主要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从试卷的出卷情况看试卷分析:
1、首先,版块设计得简洁、明朗,结构合理,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答题空间。考出了学生的真实成绩和水平,增强了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贴近生活实际,体现应用价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是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本次试题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索取题材,把枯燥的知识生活化、情景化,通过填空、选择、解决问题等形式让学生从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实用性和应用价值。
3、重视各种能力的考查。本次试题通过不同的数学知识载体,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观察和判断能力、操作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4、试题量适中,题型多样,内容丰富,有很强的针对性。特别注重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渗透了结合情境解决问题的思想,让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对学生的发展有一定的导向性。
5、试题具有一定的拓展性和灵活性,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遇到的一些问题。如:计算部分的简便计算等。
二、改进措施:
1、 学生的口算能力有待于加强,提高准确度。
2、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针对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在今后的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教育他们要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对他们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5、加强对分数知识的拓展。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12
所谓铺垫,就是“陪衬,衬托”。铺垫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策略。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常常通过适当的铺垫,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所谓“适当”铺垫,意指时机恰当,坡度适宜,追求不知不觉、水到渠成的效果。比如,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乘法》。教材第二道例题是提供4张课桌,每张课桌上有2台电脑的情境图,让学生计算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如果仅仅“教教材”,我们通常会分三步走:一是出示情境图和问题后,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这些电脑是怎样排列的;二是让学生列式解答;三是问学生这里是几个几相加,在明确是4个2相加后,告诉学生“4个2相加,可以写成4×2=8或2×4=8”,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
这样教学,学生固然也能学会乘法,但是在新接触一个数学概念的时候,我们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概念的来由。特别是在这里,学生很可能会产生一种困惑:已经可以用加法解决问题了,为什么还要学习乘法?当然,教材在接下来的“试一试”中通过5个4相加的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同时揭示写成乘法比较简便。不过,由于学生的困惑是伴随着例题而生的,因此我总觉得,这样的体会还是在例题中有所铺垫更好。也就是,为了让学生体会用乘法表示相同加数的连加比较简便(铺垫的目的),我们可以在例题解决的基础上及时铺垫(铺垫的时机)。
接下来,我们思考了铺垫的具体教学安排。由例题的情境继续出示问题:“电脑教室有20张电脑桌,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让学生说说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结果,用加法计算的学生说着说着就不记得到底说了多少个2,而用乘法计算的学生一下子说出了乘法算式。当时我们觉得,学生对乘法写法的简便已经有所感悟了,因为用加法计算的'学生没有把算式说清楚吗,这不正说明加法算式不够简便吗?
但是,学生会有怎样的想法呢?他们真的都能体验到乘法的简便吗?有的学生只是听别人说20个2相加,自己并没有经历如此烦琐的相加过程;有的学生仍是对加法计算情有独衷,对乘法的简便并没有深刻的体验。因此,就这一点而言,我们觉得改说为写比较好,同时还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写,在比较中增强体验。实际上,这样的想法恰恰与教材“试一试”中的意图不谋而合。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直接出示20张电脑桌,想一步到位让学生体验写成乘法比较简便,似乎事与愿违。这样的铺垫,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显得比较突兀。由于没有对这一铺垫加以“铺垫”,学生的体验很难水到渠成,而是教师告诉的成分更多一些。因此,可以在出示20张电脑桌之前,出示数量稍小些的问题:“电脑教室一组有6张电脑桌,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后,问问学生有什么感觉。此时,并不急于点破玄机,但是学生势必会产生对算式烦琐与简便的初步感受。继续出示20张电脑桌一共有多少台电脑的问题,学生在两种算式的比较中,自然会生发写成乘法简便的感慨。
教学是讲求时机的,铺垫的时机往往应把握最需要的某个时刻;教学是讲求坡度和节奏的,铺垫的过程往往不能急于求成,最好在不知不觉间完成。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13
刚教学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为了了解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我进行了一次小测验,通过测验发现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都不错,特别是计算,班上学生整体的计算水平还不错,计算错误很少,但在批阅试卷的过程中,有两个学生的情况引起了我的注意,计算部分的24分,只对了一、二题,是粗心,还是不会?当时,边批阅试卷我就在想,计算应该都会做,因为平时他们的作业我都一个个过关,只是有几个学生试商的速度慢些而已。
为了能了解这两个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我专门找来这两个孩子来我身边订正,可这次订正真的让我发现了问题,原来他们俩商是二位数的都会做,而商是一位数的全都不知该怎么办,我只好重新教他们算,让他们比较二者的区别,半节课的时间过去了,两个学生似乎都懂了,我以为没有问题了,也就放心了。虽然是有点放心,但心还是放不下,今天早晨,我又叫来了这两个孩子,随手出了几道计算题,这里面有商是二位数的,也有商是一位数的,可接连出了几道题,发现他们俩只对了一题,速度特别慢,连最起码的试商基本都不会,这是怎么啦?在前一段时间的学习中,我几乎每天都要检查他们的作业,他们也曾经在我身边做过作业,当时他们只是速度慢一些,但计算方法还是会的,这是怎么啦?
课余和同事闲聊,聊到了这一话题,同事告诉我,可能是负迁移对他们的影响,这一句话提醒了我。这两个孩子,当初学习由商是一位数的除法过渡到商是二位数的除法后,我就发现前者他们就有点把不准,老是出错,但经过几次辅导以后,情况有了些好转,因为考虑到商是一位数的计算比较简单,又是基础性的知识,前期的'教学已经非常扎实,后一阶段就没有强化训练,谁知问题就出现了。
对于大部分部分学生来说,出现这种负迁移的可能性很少,但这是两个特殊的孩子:一个接受能力很差,每一个知识点都要反复炒好几遍才能掌握简单的基础知识;另一个上课从来就没有办法让自己停下来,一旦停下来就可能会进医院。面对这样的群体,避免负迁移对他们影响的最好方法只有让他们在每一个知识点上都要反复训练,形成技能,再利用迁移学习稍深一些的内容,又通过不断训练,形成技能,长此以往。可这样一方面会增强他们学习的负担,使他们的学习压力更大,另一方面他们自己的学习时间不允许教师这样做,这样做势必影响他们其它知识和学科的学习。
面对他们俩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我真的束手无策,唯一的方法只能重新再炒一遍,我别无选择,只希望可恶的负迁移离他们远远的!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14
现行的数学教学大纲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这两条走向成功的腿都已经提高了相当重要的程度。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使数学教学得心应手。就此,本人想谈一点浅见,以待指教。
一、注重实践教学。
创造成功条件,激发学生兴趣刚拿到数学新书时,总爱不释手地翻来覆去浏览,积极的兴趣的倾向是朦胧兴趣的开始,那完全如何把握契机,把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设法转化为一种积极的真正兴趣,无疑这当中上开始的课尤为重要。
二、设计育人情境,内化学生情感,使生亲师信道
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而学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对教材的领会程度,对教师教学的兴趣密切相关。
三、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需要教师读活教材
多年来,我总是努力使每一个40分钟的教学,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认知过程;努力把教师的外部指导内化为学生的能动活动;总是在怎样才能唤起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和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上下功夫,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努力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能力也得到训陈和培养。而且从小就能受到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这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无疑帮助很大。要做好以上这些,我认为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否则,都是空话。这是因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科书不同于一般参考材料或其他一些课外读物,它是按照学科系统性结合儿童认知规律,以简练的语言呈现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虽存在,但思维过程被压缩。学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思想、方法更是难以体现。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呈现进行精心设计和加工,通过教学实践,体现数学本身那种令人倾倒的丰满的内容,体现思维过程和思想方法。为此,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书本上看得见的思维结果,更要让他们参与那些课本上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我的体会是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通过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启发,把教材的思想内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读活。让自己从书本中精练的定义、公式以及叙述等的背后,看到数学本身本来丰满的面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的形成过程。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不仅获得真理的条文,而且更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人与人、前辈与后代、数学家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否则,教师自己头脑里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没有思维过程,把课本当成一本死书,照本宣科,那么就不可能把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展现开来,那学生也只能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这样的`教学也一定是既没有生机,也没有深度。不可能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建构了。因此,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是使数学教学成为思维活动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我们教学水平的前提。
教师理解了教材,了解了教材的思想,有了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暂时),并不等于学生也理解了、了解和有了。学生不是靠我们头脑里的数学思想方法就可以掌握新知识的,而是靠我们教师把自己的思想变为行为。学生是通过我们的语言、我们设计的教学过程、创设的思维空间到达知识彼岸的。同时,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完全依靠教师的主导。
不论我们教师对教材挖掘得多深,理解得多么透彻,把教材读活到什么程度,但如果不能对教材进行很好地加工、处理,不能把理解的落实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很好的设计,那么,对学生学习来说,都等于零。教师也只能是哑巴吃汤圆自己心中有数。因此,我认为:教师还必须遵循教学规律,紧密结合实际,选取恰当教法和教学手段,把教师的思维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思维内容。教师先受到启发后,再通过老师去启发学生。如果教师只停留在自己理解,而不善于教学,那教学效果一定不好。因此,我非常重视在提高自己驾驭教材能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思想方法很好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课本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中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具备该具备的各种能力,提高应有的素质。因此,我认为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设计出合理的教案,并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地加以运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保证。
总之,教师读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是我们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楚,讲清楚,才能给学生设计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为他们主动构建认知结构奠定基础。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了解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方法,才能有机地渗透给学生,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全面完成小学数学教育任务。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15
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使数学教学得心应手。就此,本人想谈一点浅见,以待指教。
一、实践教学,创造成功条件,激发学生兴趣
要使学生一拿到数学新书时就爱不释手地翻来覆去浏览,学生的兴趣是它的基础。积极的兴趣的倾向是朦胧兴趣的开始,那么如何把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设法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兴趣,这在第一课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布置第一课的作业中尤为重要。
二、培养学生情感,促进师生感情
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思维和学习潜能。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而学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对知识的'领会程度,对教师教学的兴趣密切相关。
三、情感倾斜,关注学困生
对于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果教师在情感上多一些倾注,在课堂多一些关注,课后多一些帮助,他们在学习上可能会有所提高,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也会随之提升。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但要有一颗爱心,更要有一颗耐心。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困生”转化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为此,广大教师已经从不同角度探索出很多可行的转化措施,促进“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开展。但本人觉得,在教育应张扬学生有个性、应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采用鼓励表扬方式,来引导促进“学困生”的成长,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鼓励表扬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要让阳光哺育每一个学生们快乐地成长,就需要有“六心”。
1、爱心。爱是教师的一把金钥匙。真挚的爱,可以填平师生之间的鸿沟,取得学生的信任。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充分信任,以平等、愉快、友好和鼓励的方式对待“学困生”,才能轻松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学困生”感受到爱的阳光,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2、信心。信心是“学困生”成功的基础,在对待“学困生”方面,一是教师自身要树立起信心,要相信每一个“学困生”不仅有进步的心态,也有进步的渴望,老师只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全身心地投入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二是要树立起转化“学困生”的信心,“学困生”身上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也蕴藏着一些不引人注目的“闪光点”,老师应选择有利时机,适当加以表扬、鼓励,循循善诱,唤起其积极向上的心灵火花。
3、细心。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学生都有有缺点和优点,作为教师绝不能紧盯着学生的缺点不放,以致于看不到他的优点。特别是对“学困生”,他们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更需要教师细致观察,全面了解,从而发现挖掘在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让一个“闪光点”在爱的阳光沐浴下变成更多的“闪光点”。
4、耐心。“学困生”的个性特点,素质天赋以及其它形成原因的不同,导致了在转化他们的过程中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往往花费了艰巨的劳动却收效甚微。作为教师,要切忌烦躁和蜻蜓点水,应一个知识点、一道习题耐心地讲解,作个别辅导,指点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不厌其烦地指导,直到让他们掌握为止。因此,教师需要有耐心,更要“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5、宽容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宽容,会给“学困生”撑起一片自尊的天空。老师对犯错的“学困生”不要动不动就批语、斥责,这样会使“学困生”变得消极自卑,尤其对个性倔强的“学困生”,无休止的批语、斥责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产生叛逆心理,使“学困生”从感情上疏远教师,不愿意按受老师的教育。因此,教师要包容“学困生”的所有缺点,从感情上亲近他们,兴趣上引导他们,学习上启发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让“学困生”体会到老师时时刻刻都在爱护、关心他们。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精选10-08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07-28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10-23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07-12
(精选)小学数学教师教育随笔07-05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随笔04-28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05-06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随笔11-14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03-23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精选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