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教师教育教学随笔

时间:2024-07-20 15:45:05 随笔 我要投稿

教师教育教学随笔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知道随笔吧?随笔通常指一种散文体裁,随手笔录,抒情、叙事或评论不拘,篇幅短小。那么,什么样的随笔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师教育教学随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教育教学随笔

教师教育教学随笔1

  曾看过关于赏识教育的文章,有一篇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从训斥到赏识,从赏识到成功。那就说明赏识要离成功近得多。那作为教师的我,就更需要充分利用赏识这个有利的方式来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以前代过的班有一名学生特别地好动,一次能够坚持坐五分钟就很不错了,不仅他自己没学什么东西还影响了别人,有时候真让人头痛。有一次我进教室上课,刚巧碰到语文老师也在,她有些生气地说:“周子善,你真的是经不起表扬!”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也没多问就开始上课了。上课没多久,周子善的“老毛病”又犯了,我也气愤地说:“周子善,难怪刚才语文老师也说你经不起表扬!”谁知,他却小声嘀咕地说:“你又没有表扬我!”我一震,这一句突如其来的无忌童言让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课后,周子善的话一直在我耳边萦绕。想起来,平时我总觉得他调皮,的'确很少表扬他。从今天这件小事看来他还是挺在乎老师的表扬和肯定的。是啊,调皮的学生也是学生,和大家一样都希望得到赏识,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许他比其他学生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吧!

教师教育教学随笔2

  午睡起床后,我就搬把椅子坐在小姑娘中间,为她们梳辫子。其实,我原来并不是太擅长给孩子们梳辫子,慢慢的我发现,给她们梳辫子能让我有更多机会去了解孩子,触摸到孩子的心灵,让我有更多的机会因材施教,适时点拔,让我和孩子之间更加信任、亲密、和谐。于是,我乐此不疲,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梳辫子的技术也与日俱进。每当我给孩子们梳小辫时,我们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了。孩子们总是唧唧喳喳地和我说个不停。“老师,我弟弟会讲话啦”“老师,妈妈带我去学跳舞了。”“老师,妈妈给我买新裙子啦!”“老师,你讲故事真好听。”当然,此时此刻也是我了解她们生活,心理以便进行适时点拔、鼓励的'好时机,“你最喜欢玩什么游戏?”“你最喜欢和谁一起玩?”“你在家里表现得怎样?”“你现在睡觉还用妈妈陪吗?”“你吃饭还要妈妈喂吗?”“你不喜欢老师什么?”就连他们平常避而不答的问题,这时候也都是争着抢着回答,倾心与我交流,后来,为了照顾短发的孩子们,我们三位老师齐上阵给他们梳头,因为我们明白,孩子们其实不在乎你给他梳什么头发,而是他们享受和老师待在一起交流感情的感觉。

  玩什么游戏,教育随笔,幼儿园,小姑娘,学跳舞

教师教育教学随笔3

  作为新的老师总会想到这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五环节学习法”的习惯,充分利用整块和零碎时间。开始可以手把手的`教给他们如何预习和复习,帮助他们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如:小时间的利用:

  1)可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高效率复习上节内容和预习本堂课要讲的内容,并一定要做好检查验收工作,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效果最好。

  2)教学生将每单元中重难点的句子和单词归纳起来,可充分利用小时间,随时翻看记忆,

  3)为适应学生的要求,加强学生的听力,每周,利用课前五分钟训练学生的听力以及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为学生打造一个属于他们的平台,以起到滴水石穿的效果。

教师教育教学随笔4

  在我目前有限的教师生涯中,总能听到很多家长对我,顾老师,我们家孩子啊,平常在家里怎么跟他说他都不听,特别是吃饭,这个是要全家一起动脑筋了,一个要讲故事,一个要扮演逗他开心,一个要唱歌,弄的他开心了才会给你吃一口饭,不象在学校里,只要你老师一句话,全都不敢乱来,乖乖的去吃饭了。老师请你多说说他,他就是比较怕老师,不怕我们啊。

  类似的.谈话不绝于耳,其实,孩子并不是怕我们做老师的。

  现在的孩子其实都很聪明,用宁波话讲就是门槛很紧,在家里,一家人都围着他转,他其实就知道他在家里是最受宠爱,这主要是国人过分溺爱自己孩子的一个表现,但是他一旦到了幼儿园这个大环境中,他其实知道,父母家长这些最爱他们最宠他们的人不在了,他们就不敢也自我为中心了,所以很听我们老师的话,但是,作为老师的我们,其实在教学过程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们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必须做到一视同仁,我们因为一个小朋友比较聪明比较乖就特意对他比较好比较照顾,也不能因为一个小朋友有点皮我们就冷落他,我们都得把这些孩子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照顾去教育他们。

  孩子们做对了事情我们就要去鼓励他们,去肯定他们,当然,孩子们如果有什么事做错了,我们也得去教育他们,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是错的,让他们更好的成长。其实孩子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会把一切家长做的事,或者某种行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然后,时不时的会去模仿着做一下,这就从侧面告诉家长和老师,要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做一个正确的榜样。

  让我们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一起努力。

教师教育教学随笔5

  我说人文教育

  西方:人的价值具有首要意义,其内涵是指对人类生存的关怀;

  中国:以价值伦理道德为核心,其内涵是指人类世界区别于自然世界的法则与秩序。

  两者都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关怀的对象。

  人文素养就是做人的基本修养,它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上。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境界,它主要是通过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和审美情趣等体现出来。

  人文教育就是要教育人活得高尚,活得对他人、对社会有价值、有贡献,要合乎社会进步价值的标准;这就要求受教育者形成对他人和社会的友善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现代人文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社会进步的现代人,注重培养人性的理智、高尚、高雅的人文精神。

  在学校教育中,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时刻牢记: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学生,即便他(她)身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我们的任务是提高人、发展人、引导人。所以,让每一道火花都闪亮,让每一个孩子都进步,让每一位学生对人生都充满热情,这是教育者的责任。

  “一匹狼,为了减少对手而咬死另一只狼,或者把肉夺到自己的嘴里,对狼来说,也许是它的快乐;!人是天底下最具有灵性、具有思想、具有感情,能判断善恶和是非的高级动物;人讲成败,更应该讲善意。所以,人的快乐,除了享受成功等等之外,还有更高的内涵::‘仁者爱人’。

教师教育教学随笔6

  春姑娘来了,她送走冬天的冷气,带着温暖的风雨阳光,步入我们校园。她用灵巧的双手把校园装饰的犹如天堂一般,美不胜收。

  春天来了,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春天的气息。校园里,到处都是阳光明媚的景象。柳树抽出了细细的绿丝,上面缀满了淡黄色的嫩叶;小草带着泥土的芳香钻了出来,露出了稚嫩的小脸蛋儿;又绿又嫩的花儿也伸了伸懒腰,打了个哈欠;小朋友们也都脱掉了笨重的冬衣,换上了既轻便又鲜艳的校服,成了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小鸟从家里飞出来了,唱着动听的歌,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一进入校园,最引人注目的是西南角的一片法国梧桐树,它们高大挺拔,好像哨兵在为我们站岗。春风拂过,它们争先恐后地吐出了嫩绿的枝叶,或浓或淡,显得是那么清新。一阵小雨过后,它们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春雨滋润,显得更加精神了。大杨树旁边,还有棵美丽的'玉兰花,它们开得是那么美丽。我见过高洁的荷花,欣赏过华贵的牡丹,也见过千姿百态的菊花,但它们都比不上我们校园的玉兰花,玉兰花的形态各异,有的还是花骨朵,饱胀地似乎要爆裂似的;有的含苞欲放,害羞地不肯绽放自己的美丽身躯;有的已经早早地绽放,好像在展示自己的优美舞姿。

  校园,在我们心中,总是那么美。漫步校园,观赏着这熟悉的一切。

教师教育教学随笔7

  xx是我班年纪最小的孩子,第一天上幼儿园就尿裤子了,我随口说了句:“你怎么尿在身上呢?多难为情啊!”第二天,汗汗怯怯的走到我身边小声的说“我裤子湿了”我又随口说了句“你怎么每天都尿裤子?”第三天汗汗还是尿裤子了,但是没有告诉老师,直到家长来时才发现。后来和家长的交流中得知:“xx说尿在身上老师要说的,很难为情,所以不敢告诉你……”事后,我觉得很惭愧。托班幼儿年纪小偶而尿裤子是很正常的事,但是由于我语言的不规范,在无意中伤害了xx的自尊心,使他对老师不信任。如果当时我多为xx考虑一下,xx的人和尊严,不用责备的.言语,而是使用富有教育艺术的语言,轻微的告诉他:“没关系,我们换条裤子吧!老师小时侯也和你一样尿裤子”或许收到的效果会不一样。

教师教育教学随笔8

  踏上教育这个岗位快一年了,最大的感受就是“忙碌并且充实着”,现在回想起实习期的那段日子,那时候的苦和累根本不算什么,等自己真正进入工作的时候才明白原来教师的工作也是“痛并快乐着”。一旦进入了一种新的环境工作之后才是自己的身心都重新受到一种洗练的开始,慢慢的我也爱上了这种感觉,因为这里有我可爱的学生、亲爱的同事。因为刚从学生转变为教师,工作起来不是很适应,所以学校里的老师们都处处关心着我的成长!在这里我想对他们由衷的说一声:谢谢你们!第一年想说的体会太多,却一下子无从表达,就深刻的说几个“最”吧!

  一、最感动的事:

  还记得刚来的时候,作为一名新教师对于学校的一切我是那么的陌生,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要准备什么材料,该怎样去准备?对于一切都迷茫的时候,坐在我办公桌对面的同事对我说:小艳,没有关系的!新教师谁不是一步步成长的,没有谁一来都知道做所有的事情!慢慢的你就会适应了,也会找到自己的发展目标,相信自己可以的……是啊!正是因为有了她的这几句话使我树立了信心,力求把每件事情都做的很好!虽然这些话和这些行为是那么的“朴素”,但是它对我起着多么大的帮助啊!同事们我也想对你们说:谢谢你们对我的帮助!

  二、最有用的话:

  李老师曾经告诉我,不要吝啬表扬,我自己也觉得这话很对,可一旦置身其中,却发现并不那么容易。有时候看见大家纪律乱了,心里一恼,脱口而出:“谁没有遵守纪律啊?我看是谁在说话?”这样的话有时一点效果也没有。其实,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小孩子更不例外。特别对低段孩子来说,老师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称赞的手势,就可以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为此,在课堂上,我尽可能多的表扬每一位学生,为他们的成功激动不已。对一些胆小的学生,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微笑,只要发现他们举手,我总会把机会留给他们。除此以外,我还收集了一些我觉得最有用的话:“现在我们班每一位同学都表现得很好。”有的同学喜欢向后转,“后面有什么东西那么好看,你能带我一起看看吗?”这样既没有伤害孩子,他也能体会到自己做错了,从而改正过来……正是有了杨老师的这句话我才发现了自己身上的种种问题,相信我会在这位师傅的引导下做的更好!

  三、最烦恼的事:

  最烦恼的事就是小孩子的纪律问题了!每节课总有一些问题学生出现,有时候我会面对他们束手无策,该拿他们怎么办呢?就这个问题一直捆饶着我,后来我请教了很多老师之后终于总结了一套帮助他们改正坏习惯的方案,但是由于他们都是低年级的学生,自我调控能力比较差,所以方案的实施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会一步步改进,让自己更快的成为他们的“孩子王”。

  四、最迫切想做好的事:

  最迫切想要做的事就是把教案写得详细、详细、更详细,能够更多地听听其他老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教育教学方法。课上的越多,就越觉得自己不会上课,所要学习的东西那么多。尤其是在课堂上,有那么多的变化。每次走进课堂,我竟觉得自己也是一位学生,我在向我的学生学习些什么,把向他们学习到的“经验”结合到我的教学经验上来,能更好的促进我的教学。

  虽然工作有不顺心的时候,但是看见孩子们天真的笑脸,我还是会把一切不顺心全都抛在脑后,让自己快乐的成长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或许是农夫的写照。而对于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那便是“日出而作,日落而不息”。进入小学工作以来,那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次次的实践体会,使我更懂得了“累”字的内涵,懂得了“爱”字的结构,懂得了该怎样去教孩子们。我也会通过实践,不断总结经验,用爱心去爱他们,用细心照料他们,用真心拥有他们,用诚心感动他们。我想,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是有爱心、勇于创新和思考的智能型教师,这也是新时代对小学教师的要求,我想我可以做的更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转眼间担任小学英语教师快一个年头了,我深深体会到了当一名小学英语教师的乐趣。俗话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我向往的职业,我觉得当一名人民教师非常光荣。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把一堂课上好,上成功,那么必须在上课前认真做好准备,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在讲台这个“舞台”上站好,就得做好充分的准备,要了解学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教学中,我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而使课堂教学中师生形成多向的,多中心的互动关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让学生以最好的状态学好英语。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遇到了一些阻碍,发生过一些处理不当的事情。

  记得有一次我班有一个很内向的女生,由于她的发音有问题,所以在英语课上总是羞于回答。作为老师,我觉得应该平等对待每个孩子,所以课上总是创造机会给她回答。但是有一次在同学的笑声中她哭了。

  除了这件事,在日常教学中,还发生了很多值得我反思的'事。如对学习不认真、爱捣乱的学生采取一味的批评是否恰当;如何才能让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能大胆的说出英语;如何鼓励学生开展正当的良性的竞争,而不是瞎起哄;做游戏或比赛的时候,学生的纪律该如何更好的控制。这些都是我一直在思考,并希望找到解决方法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不要急于求成,要逐渐渗透,持之以恒。

  有时急于求成只会让事情失去本来的意义。特别是英语这个对他们来说完全陌生的语系。在采用一些英语游戏或是chant活动的时候,应以让孩子体会到游戏的快乐为主,不要因为游戏而游戏。小学英语教学的宗旨就是:以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为目的,组织教学。心理学家认为:兴趣具有动力作用,也就是说兴趣可以转化为激发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推动力。幼儿期的儿童,由于注意力等心理因素发展不够成熟,他们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明显的情绪化倾向,当儿童对学习有浓厚兴趣和好奇心时,便会产生情感上的需求。对孩子来说,英语学习是新的认知点,采用生动活泼、有趣味的形式来吸引他们。小学英语课应成为孩子的天堂,千万不要逼他们去做什么,只有他们觉得开心了,才是真正达到效果了。否则,不管硬塞给他们多少英语,他们也不会主动吸收。被动的学习总是会事倍功半。

  二、调整好心态,表扬或批评要恰当,适当的给予激励,让他们有种成功的满足。

  教师不应让自己不好的心情影响上课,而要学会控制。在课堂上,教师是几十双眼睛的焦点,教师在教学时要充满激情,充满活力,这样会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之,严厉的批评和强制性的措施都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因此,爱心对于教师来说也相当重要。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我们不该操之过急,而应循循善导,用自身的魅力和设法调动起来的积极活泼的课堂气氛来吸引学生。

  三、对孩子多一点了解,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成长。

  刚刚提到的那个女孩的问题就是我对她还不够了解。以为给她机会,给予她鼓励就能够帮助她,其实他们需要老师更多的了解。在那堂课后,我找了那位女生谈话,她说每次她回答问题,总有同学笑她,所以她不想回答。今天是她的生日,所以她不想被人笑。我对自己的疏忽深深自责。我鼓励她勇敢面对困难。现在,她已经能微笑着回答我的问题了。

  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努力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英语,积极地去说,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我想,教学的最终目标会实现的。

教师教育教学随笔9

  刚到学校的时候,担任的一年级一三班一四班的数学老师。说实在的,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心底有些担心,但后来发现,经常和办公室的一些老教师交流,发现一年级的孩子没有之前想的那么调皮,他们学习起来还是很认真的。

  时间过得很快,每天班里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我注意到了班里有一个小男孩和别的孩子不一样。这个孩子几乎每天来上课不是忘记带橡皮就是忘记带铅笔(不知道别的'课上是不是,数学课上是这样),每节课都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会把自己的学习工具准备好,上课时别人都起立喊老师好了,他还在低头在书包里乱找东西(每次上课我都会要求每个孩子都准备好学习用具放在桌子的左上角),他自己也意识到自己还没有准备好课前准备。课下的时候我也找过这个孩子交谈过,不管你问他什么话,他就是不回答你的问题,偶尔会点头或者摇头。对于这样的孩子,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恰巧那段时间召开了一年级新生家长会。会后我专门把孩子的爸爸留了下来,进行交流。我把孩子的一些情况反映给他爸爸时,孩子爸爸说一定会注意,会加强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等等这些话,之后就匆匆忙忙走了。家长会过后很长一段时间,这个孩子还是没有太大的变化。

  春节过后,办公室的一些老师都在讨论班里孩子变化情况。过了一个年,孩子们又长大了一岁,或许多多少少都有些变化。这时,学校给每个孩子发了一本《知书达理好少年记录本》,来记录孩子在学校的优秀表现,另外给每个老师一个奖章,学生在任何方面做得好的地方老师都可以给学生盖奖章,奖章越多,兑换的奖品也就越好。这时,我就在想,我要给这个孩子交流一下,或许奖章对他有帮助,于是就这么做了。这个孩子开始慢慢发生变化了,也慢慢会知道把课前所需要的文具准备好,我只要发现他按照我的要求做了,就会及时奖励一个印章,我希望通过奖章可以慢慢改变。同时,在前几天,我发现他既然自己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因为我说过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下课也有的到一个印章奖励),当时我高兴极了,赶紧点名叫他,声音不算特别大但足够让全班人能听清楚(以前就是点他起来回答问题都不吭声,不管他会还是不会)。这个孩子正在一点一点的变化。

  这件事情是我教学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虽然是印章的奖励给了他动力,但是我希望从此他能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主动发言的、善于表达的孩子。

教师教育教学随笔10

  真的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似乎成了个性化阅读的一个标签。于是,很多老师奉这句话为圣旨,把它理解为想怎样解读就怎样解读。当然,这一舶来名言与我国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不谋而和,它打破了传统思维定势,把学生从“标准化”、“一元化”的文本解读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要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首先必须知道哈姆雷特这个人物。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个悲剧人物。他是一个极其软弱的人,也是一个英雄的复仇者。莎士比亚有意造成一种“清醒与疯狂、伪装与真实的合金”,以便更充分地显示人物的复杂性格。对于这样一个人物,读者自然会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歌德认为哈姆雷特之所以身负复仇重担而又踌躇,是由于他本身软弱的关系;魏尔德尔认为哈姆雷特的踌躇原因根本不在丹麦王子的软弱性上,而是客观情势妨碍了实现复仇的计划;弗洛伊德则认为恋母情结是哈姆雷特久而未决的原因……但是,所有的文本真的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

  比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是一个诡计多端、残害百姓的妖精形象;《狐狸和乌鸦》中的狐狸就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想方设法吹捧别人的狡猾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并不会引起读者的独特体验。即使是一万个读者,他们心中仍然只会有一个“哈姆雷特”。如果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去产生独特的体验,其结果只会是把学生引入歧途。

  还是以上述这两篇课文为例,还真有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出了新的“哈姆雷特”。

  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时,老师让学生说说对课文中的角色的感受。有学生说:“白骨精虽然它诡计多端,残害百姓,但是挺有孝心的,吃唐僧肉时还不忘记把老母亲接来。”对于这样的理解,老师不是加以否定,还称赞地说道:“我们从来都说白骨精怎么怎么坏,可是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发现,它的身上也有闪光点值得学习呢!”

  同样的故事也在《狐狸和乌鸦》一课上演。在课堂上,正当教师带领学生对狐狸的卑鄙行为进行批判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我倒觉得狐狸很聪明,理由是狐狸善于察言观色,不断改变说话的内容,直到乌鸦开口。”对于这样脱离文本实际的解读,老师的评价是:“你很聪明,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样的理解真是让人不寒而栗。如果说学生的理解可以原谅,那么老师的附和却让人感到可笑。白骨精的“孝心”是为了和母亲一起分享唐僧肉,这种“孝”是我们生活中所倡导的吗?狐狸的“聪明”则是用欺骗的手段获取不正当的利益,这种“聪明”是为人们所不耻的。他们的这些行为都是极不道德的。残害无辜的白骨精,狡猾的狐狸都是反面教材,他们永远也成不了英雄。如果老师一定要这样去引导,学生可能会认为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得到的东西与父母一起分享就是“孝”;“聪明”就是不择手段,只要能达到目的。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好像走入一个误区,解读得越新奇似乎就越接近《课程标准》的理念。“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固然不错,但是大家都不可能回避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哈姆雷特到底是谁?不管我们读出多少个千姿百态的哈姆雷特,但是哈姆雷特始终只有一个。他就是那个为父复仇的王子,他就是那个优柔寡断的王子,这个谁也无法改变。而我们所读出的“一千个”也都是从这“一个”中发散出来的。这就告诉我们,哈姆雷特的本质是无法改变的。

  新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是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必须在尊重作者、尊重文本的前提下进行的。能够多元解读固然是好,但是不能牵强附会,脱离实际。作为教师,当学生理解出多个“哈姆雷特”的时候,我们在给予表扬的同时也要细加分析,这个“哈姆雷特”与文本的价值取向是否一致。如果出现偏差时,教师必须进行正确引导。

  在教学《凡卡》一文时,当我讲到凡卡的爷爷也过着很苦的生活时,有一位学生却说:“老师,你讲错了,凡卡的爷爷过的生活很好。”我没有马上指责他,而是让他说出理由。他说:“书中写到爷爷穿着宽大的羊皮袄,说明爷爷穿得很好;爷爷白天在大厨房地睡觉,而凡卡却睡在过道里,说明爷爷过得很好。”他的这一番言论,令我始料不及。细细分析似乎有道理。但是我们又不能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作者契诃夫是要通过凡卡的悲惨遭遇表现沙皇统治下,城乡人民过着痛苦的生活。如果我们分析出爷爷过得很好,岂不是违背了作者的本意。但是为了尊重学生,我们有马上反驳,而是对全班学生讲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然后组织学生再读课文,展开讨论,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老百姓是不可能有好日子过的。那位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自己理解的片面性。

  我们从任何文本中读出的“哈姆雷特”都离不开文本的主旨,如果我们偏离了这个主旨,一味地标新立异,其结果只会是得不偿失。一篇文章即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他归根到底还是“哈姆雷特”,永远是作者心中的“哈姆雷特”。他成不了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也成不了罗琳笔下的哈里波特。“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我们只有循着文章的思路去解读文本,方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旨,找准文章的突破口;也只有找准了文章的突破口,才可能引领学生在语文的天堂里寻求真知,找到真正的“哈姆雷特”。

教师教育教学随笔11

  随着学期的结束,家访工作成了学期结束收尾中的重点,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家访形式主要以面访和家访为主。面访主要是利用家长送幼儿来园和离园的时间进行现访。本次家访活动的目的主要是结合日常工作向家长反响幼儿一学期以来的各方面情况,针对幼儿进步的地方予以及时地肯定,对于缺乏之处,要求家长引起重视,并积极配合老师帮助幼儿有所提高(主要包括,数学方面、讲故事方面),针对个别各方面能力相比照拟弱的幼儿我们希望家长能够在假期中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进行适当地指导,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现状,努力缩短与同伴间的`差距。

  另外根据班级本学期的整体情况,(主要是学习习惯方面)传达下学期的工作重点:语言、数学、学习习惯等方面,让家长初步了解我们的教学策略。在面访中我们引导家长指导幼儿完成布置的暑假作业(学讲三个故事、5张图画)在开学后上交,对于幼儿学讲的三个故事登记,并在集体面前演讲。

  向家长传达幼儿园的假期平安须知,并引导孩子在假期快乐健康地度过。

  新生的家访,我们主要是了解幼儿的根本情况,向家长宣传幼儿园及教师的教育理念,根据家长的提问进行适当地解答帮助,告知家长我们的交流途径有很多主要包括成长册、电话、家长园地等。同时希望我们的家长能够配和班级老师做好各项工作。

  家访工作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局部,是老师与家长进行交流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希望通过家访活动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到家长的紧密合作和交流。

教师教育教学随笔12

  每次我上早班,我都满脸笑容地迎接每一位幼儿的到来。

  记得一天早上,我在教室门口远远地看到我们班的xxx来了,可到了教室门口,他却不愿进教室了,嘴里嘟囔着,说肚子不舒服,肚子很疼,他的妈妈看到我来了,就把我拉到一边说:“林老师,我们阿龙今天装肚子疼,不肯到幼儿园来上学。因为昨天身体不好,拉肚子,在家休息,今天好了,可是他还不想来,就装肚子疼。老师你的.帮我想想办法吧。”我说:“你先回家去吧,这里交给我了。”说完,xxx的妈妈走了。我走向他,牵着他的手进了教室,可是他还是往后缩。我蹲下来说:“xxx,妈妈刚才和林老师说好的,今天你如果在幼儿园里肚子疼得很厉害,就打电话给她,她带你到医院里去,现在你的肚子不痛,就要跟老师学本领。”我又说:“xxx,如果你的肚子真的很痛就要和老师说,老师会通知你妈妈带你到医院去看医生的,医生给你打针,明白吗?”我特意把医生给你打针说得重一些,果然,一直到放学他动没有说一声肚子痛。

  xxx真的肚子痛吗?不是。他是有时侯厌恶上幼儿园,是因为他享受着另一个愉快的刺激。xxx的刺激就是在家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宠爱,平时习惯了讲脏话,习惯了上幼儿园就得用买零食做替换条件,久而久之,若家长不顺从,他便会想出各种理由拒绝上幼儿园。

  所以家长在家不能过分地宠爱孩子,更不能以买零食或玩具来换取自己孩子上幼儿园的条件。

教师教育教学随笔13

  “生活即教育”这句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反复出现。我们都知道这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教育即生活,生活离开了教育,便不成为生活;教育离开了生活,也不成为教育。固然已有许多事实已强烈地证明需要家庭生活教育、学校生活教育、社会生活教育。教育既然影响国家社会之前途,那么家庭生活教育在未来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上,应该是全面的基本教育。

  说起家庭生活教育,我们都知道它对于孩子的发展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常会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时刻影响着孩子。俗话说的好,“多高的墙,多深的基。”否则,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因此,在生活中孩子好习惯的培养,应先从家庭教育入手。从事建筑是如此,做人更是如此。儿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的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所以,中国俗语中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之说。其含义就是从儿时的习惯如何可以推测未来。

  记得几天前,我在电视里看到几位专家就以家庭生活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为题展开讨论。在现实社会中,为人父母的家长们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最能干的。而当孩子没有达到自己所期望的表现时,作为父母就会大大指着,“你怎么连这点也做不好?你怎么只考这点分数?人不大,脾气倒不小等等。”这似乎都是让父母头疼的现象。这是怎么啦?试想,自己有时也是如此。

  其实父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我们父母往往只从孩子身上找原因,素不知孩子今天的行为表现,缘于什么?

  冷静之余,作为父母的我们想想平时的自己,是否从孩子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们都知道孩子的性格、行为表现都是后天形成的……。

教师教育教学随笔14

  抽屉、床铺乱作一团,学习上得过且过,体育锻炼能偷懒就偷懒,遇到一点不如意的事情就推卸责任、寻死觅活……有这些毛病的孩子真的挺不少,或许因为成绩还不错,就一白遮百丑的被忽略了,或许因为有的家长秉着一种我的孩子我只要他快乐就行了的教育理念而视若罔闻。

  一个连自己生活起居都不能合理规划的孩子,一个对自己的学业未来都不在乎的孩子,一个对自己身体健康都不重视的孩子,一个连自己生命都不珍重的孩子……以后面对人生路上的种种诱惑、困惑、挫折又如何平稳度过?何谈快乐?毕竟他不能一直成长在我们的庇护之下,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他终究要去面对社会、面对生活。那么作为家长、作为班主任老师,我们到底要培养怎样的孩子?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其中责任担当这一素养对今后人生的走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培养孩子的责任与担当更是家庭教育重中之重,毕竟在学业上走到金字塔尖的人是少数,但每一个人都要承担起自己、家庭、社会的责任。认识到了责任担当的重要性,我们就要好好考虑一下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担当。

  责任——始于承担家务。如果说责任感是“知”,有担当是“行”,那么有责任担当就是知行合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我们都听说过“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话,它指的是更重视基础教育,更多关注孩子。有些家长误解了苦与乐的概念,以为孩子要娇生惯养,不能受委屈,所以尽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有些父母或者长辈包揽一切家务,不舍得让孩子分担,甚至直接说“做饭、洗衣、打扫卫生都不是你的事,你的任务就是学习”。久而久之,孩子失去了作为家庭一员应该承担责任的意识,慢慢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感受的思维方式。一个只考虑索取而不考虑义务和责任的人,长大后如何能够获得需要的资源?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项长达二十多年的跟踪研究,这个跟踪研究的结果有点惊人——爱做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相比,成年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为1:10。看到这个数据,我们该明白不让孩子做家务到底是不是为孩子好了?

  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不要觉得他还小,在父母眼里,孩子多大都还是个孩子。有分担才有分享,今天若有过多的不忍,明天就有太多的无奈。在家庭中就知道主动分担责任的孩子,才会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责任担当——走向健康人生的基石。无论我们对孩子的未来有何种愿景,一定都会期待他们拥有健康和快乐。那么,一个人健康的标准是什么?仅仅是没病吗?健康不止是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去评估心理健康情况:悦纳自我、悦纳他人,这是人际关系层面;乐于工作、接受改变,这是人与环境层面;主动协调情绪、拥有健康人格,这是人的内部层面;智力正常、行为符合年龄特征,这是外显层面。责任担当就体现在从内在人格到生活表现、人际关系处理与人生目标定位上,可以说是身体健康的动力源,也是心理健康的奠基石。

  《我是演说家》这档节目中,马丁有一段关于责任的演讲:我也问过自己,责任是什么?责任是家长在孩子陷入迷途时的无私守护;责任是你的家庭和你的'爱人面临困难时的勇敢担当;责任还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面临危难时的挺身而出。责任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我一直坚信,如果一个人,不愿意对小家负责,他也就无法对大家负责,根本不可能对国家负责。

  作为父母老师要培养孩子的责任与担当意识,不仅要让他们着眼于当下做好小事,还要学会着眼于未来有追求,去谋划,付出心力,为自己的美好未来负责。首先,积极归因,多赏识孩子。比如在学习心理指导中,将个人考试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等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就能够有效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强调知行合一。比如面对晚上熬夜、早上赖床、爱玩手机等问题时,我们可以采用“协商、行动、评估”三步走,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从而形成担当意识。最后,要培养孩子直面现实,进行抗挫修炼。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痛苦就没有成长,孩子也应当勇敢面对成长中的各种历练,学会化解各种危机,这样才能更好的走向美好的人生。

  “老师,你跟他说,他现在根本不听我说,说得多了还甩脸色,他就听老师的。”希望以后这样的电话可以变成“老师,你说我们该想个什么办法一起来解决这个事情呢?”家校合力才是对孩子最智慧的教育,培养一个有责任担当的孩子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责任。但孩子的健康成长却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让我们期待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共筑孩子们拥有美好的未来!

教师教育教学随笔15

  开学不久,我将中班主题“幼儿园里朋友多”中的“一起进行的活动”升级为“幼儿园的一天”,在大班开展教学活动,希望通过让幼儿了解一日活动的作息安排,学着对自己的幼儿园生活作一些自主的安排,以此提高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

  这原本是一个无需幼儿探索,纯粹接受性的学习内容,如何做到让幼儿在主动的状态中愉悦地完成其实质是被动的学习任务呢?

  我尝试以绘本《喜欢钟表的国王》为背景,让幼儿通过认识钟点来了解幼儿园一日活动的作息时间,为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打下认知基础。

  在教学时,我通过绘本中“国王将钟表‘锁’在王宫里而造成人们起居和劳作的混乱”这一情节作背景,让幼儿认识钟点。接着,我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梳理“国王8点吃早餐的时候,我们应该干什么”这一线索,呈现了井然有序的幼儿园一日活动的作息安排。然后借用“国王将钟表还给大家”“人们的生活又回归井井有条”的情节,让幼儿玩起了“国王的钟表”的游戏:教师或一个幼儿拿着钟表,大家围成圈边走边问:“国王的钟表几点了?”国王答:“9点了。”幼儿便开始模仿做体育锻炼的动作。接着再问:“国王的`钟表几点了?”国王答:“1O点了。”幼儿便马上表现出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动作,如果谁的动作稍稍迟钝,国王就向谁发出“驱逐令”。

  游戏“国王的钟表”开展得既紧张又富有挑战,幼儿在倾情玩耍中熟知了幼儿园一日活动的作息安排。

  瞧!纯属单向传递的教学内容依然可以让幼儿在满怀热情中积极接受。

  瞧!即便大班有幼小衔接的教育要求,但“好玩”依然是幼儿最钟情的学习要素。

  静心细想中我忽有感触:幼儿的集体学习活动还真是需要一边玩一边悟的。即使对大班的幼儿而言,时长30分钟的集体教学活动依然会引起他们的倦怠而使教学低效。

  于是,以后无论是怎样的教学活动,我都努力地让幼儿多玩、多做。

  在二期课改的教学参考用书中,中班有认识“眼睛”的内容,我开展了“练练眼力”的比赛,增强幼儿保护眼睛的意识:大班有学诵“春节歌谣”的内容,我采用了中国民间游戏“丢手绢”的样式,为幼儿单调的念诵激发兴趣:在小班看图说话“谁来了”中,我带领幼儿玩起了“捉迷藏”,为幼儿掌握动物特征和学用方位词提供了反复练习的机会。

  我还尝试在阅读活动中让幼儿通过操作玩耍来领悟故事的主题思想。

  绘本《方格子老虎》说的是一只小老虎为亲人和伙伴带来与众不同的快乐的故事。如何借助这个原本就很好玩的故事,让大班幼儿体会“方格子”与众不同的乐趣呢?在设计活动时,我想到了教学参考用书中的民间童谣“跳房子”。于是,我设计了如下活动:

  第一环节:解读封面,了解虎纹特征,引发幼儿对老虎身上的“方格子”事件产生期待。

  第二环节:欣赏画面,倾听事件冲突缘由,并由此联想生活中遭遇的冲突和不愉快情绪,激发幼儿学习解决矛盾进而感受愉快的愿望。

  第三环节:羡慕小老虎,体验“方格子”所带来的与众不同的快乐。

  我让幼儿在小老虎的带领下,在“方格子”上玩起了“跳房子”游戏。我将童谣“跳,跳,跳格子,跳好格子造房子,造好房子娶娘子,娶好娘子生儿子”改编为“跳格子,造房子,造好房子生儿子”。如此修改一来可免去对民间习俗的解释,二来可让幼儿在有限的时间内较快记住句子,顺利完成游戏。

  果然,在游戏中我仅念诵了两遍,幼儿便迅速地在4×4的格子中,边唱童谣边玩起了“造房子”游戏。

  第四环节:领悟主题,萌发喜欢“方格子”老虎的情感,进而对故事主题思想加深认知,产生共鸣。

  就这样,幼儿的阅读活动既有了专注的读,又有了酣畅的玩:既完成了绘本阅读的要求,又学会了游戏。

  人类文化从起源开始就带有鲜明的游戏性。游戏不仅是幼儿的成长需要,也是成人内心潜藏着的爱好。学前教育只有在尊重儿童生命特征的前提下才会有效且有意义。因此,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创设允许幼儿“放下书本‘一会儿’、自由驰骋‘一会儿’、离开座位‘一会儿’、动手动脚‘一会儿’”的学习氛围。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在积极主动中更富有生气,幼儿的学习才更有兴趣,教师的教学也更具情趣,而师幼互动的课堂才能成为教学双方共享快乐的美妙时光。

【教师教育教学随笔】相关文章:

教师教育教学随笔08-27

教师教学教育随笔03-21

教师教育教学随笔热门04-29

教育教学大班教师随笔12-29

教师教育教学随笔荐06-12

小班教师的教学教育随笔10-23

教师教育教学随笔【热】06-27

教师教育教学随笔范文06-19

教师教育教学随笔(集合)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