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数学教学随笔

时间:2024-08-18 08:30:21 随笔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随笔实用1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没少看到别人写的随笔吧?随笔的创作非常随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负担,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没有严密的结构,随心写。你见过的随笔都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教学随笔,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教学随笔实用15篇

数学教学随笔1

  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使数学教学得心应手。就此,本人想谈一点浅见,以待指教。

  一、实践教学,创造成功条件,激发学生兴趣

  要使学生一拿到数学新书时就爱不释手地翻来覆去浏览,学生的兴趣是它的基础。积极的兴趣的倾向是朦胧兴趣的开始,那么如何把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设法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兴趣,这在第一课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布置第一课的作业中尤为重要。

  二、培养学生情感,促进师生感情

  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思维和学习潜能。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而学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对知识的领会程度,对教师教学的兴趣密切相关。

  三、情感倾斜,关注学困生

  对于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果教师在情感上多一些倾注,在课堂多一些关注,课后多一些帮助,他们在学习上可能会有所提高,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也会随之提升。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但要有一颗爱心,更要有一颗耐心。

数学教学随笔2

  一、课堂上老师的主导地位不能丢

  新课程强调发挥学生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生,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但其实,新教材的内容更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得很透,抓住重难点,能很好地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自己看书探究,尤其是我们农村初中学生,他们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教师更要讲得精,更要善于引导,放手之前要先看学生的水平如何。比如现在我教的有两个班的学生,其中一个班的同学很活跃,设置问题就不能太放手否则课堂就会成为菜市场,毫无章法;而另一个班的学生比较安静,我们得让他们有话讲,适当地设置幽默环节否则课堂就会成为一潭死水,毫无生机;比较理想的教法是老师一定要担好引导者的“ 职责” ,引导思维活跃的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式,而对于沉闷的课堂, 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我经常采用各种提问方式去激发学生表现欲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成为一名教师,光有爱心还远远不够,爱心只是是作好称职老师教好书的前提。所谓“ 身正为范,学高为师” ,要作一个好老师,不仅要能得学生心,还要在各方面都能在学生面前起到表率作用,无论是工作还是学识上都应该让学生佩服,这样学生才会对你产生信任感,才会甘心听从你的教导,才会喜欢上你的课。老师对学生的承诺一定要做到,比如学生那里收缴到的一些小物品,一定要在承诺的时间内归还,否则在学生心中的信任度就会大打折扣,学生对老师没有信任感后,无论你实施的`什么制度和提出的建议,学生会容易产生抵抗情绪,管理和教学工作就很难开展。

  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和课堂管理

  备课既注重知识的落实,也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上课前尽可能地做好充分的准备,每一课都做到“ 有备而去” ,这样在时间的支配和知识上的引导,我们都能尽在掌握。上课过程中重视启发学生思维,我经常让学生做到“ 三动” 既多动脑、动口,动笔,拿着笔上课,改掉部分学生把手放在口袋里上课的不良习惯,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违纪,应亲自参与管理,不能一味地推给班主任,否则威信只会建立在班主任那里,次数多,学生只会厌烦你。

  四、学生的作业检查要落实

  除每天上交的作业纸作业以外,对于练习册和一些辅导作业,检查任务就交给小组长和科代表,我在班上成立数学兴趣小组,确定小组长,由小组长来检查,小组长的作业由科代表来检查。

数学教学随笔3

  周长的教学中,引出“周长”很顺利,给画镶金边,金边的长度要多少,学生说四条边围、一圈、一周、周长等。然后让学生指一指画的周长在哪里?课件演示在画的四周围了一圈,学生初步知道了什么是周长。继而出示:

  你想找出哪些图形的周长,学生对于几个封闭图形的都会指。我以为学生对于不封闭的图形肯定说没有,没想到有几个“顽固分子”死活说有,他还说要上来比划给我看。于是让他到黑板上描给我看。结果把我弄得措手不及,他是这样描的:

  所以他说这个图形也有周长。当时我真不知道如何解释了?

  于是把皮球踢给了学生,这样可以吗?居然有的也被他弄得晕乎乎的。最后还是其他学生说这样描是不对的,要沿着这个图形的边描一圈,这个图形缺了个口,就描不出它的周长了,所以这个图形没有周长。

  我想,学生开始会这样的坚持自己的意见,到底是我的哪个地方出现了问题?

  是前面对“画”四条边的.描红及几个封闭图形边的描红,导致了学生的思维出现了一种定式,要把这些图形都围起来,所以他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还是这里出示这个角的形状不大好,缺口太大也有缘故

  还有树叶的图,

  是否与图有关系,学生在这里又展开了无谓的争论,有的说柄这根能算,有的说不能算。是否在简笔画中,还是把这柄拿掉较好?

数学教学随笔4

  创新教育是指更新观念,把创新素质的养成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结合起来,从不同层次、不同方向、不同内容上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贯穿于素质教育实施和每一个学生个体成长的全过程。可见,创新教育是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

  一、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二、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的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路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认知和情感密不可分,教师本身的情感现状,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课堂上出现某种心理气氛,当一位有威信的、受到学生尊敬和喜爱的教师走进课堂时,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反之,学生的心理就会蒙上一层阴影,情绪就相当低落。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中规中矩的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使得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机械化的学习,久而久之对数学就丧失了兴趣和信心。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主动性的'心理特征,就是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真正的“课堂气氛活跃”是指学生思维活动活跃,而不是表面热闹。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恰当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孕育而生。例如:在讲“平行线的判定”时,可以提问:“如果有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线?如何作出判断?”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看起来不相交的直线,让学生作出判断,学生可能会不假思索的判断为平行线,教师再提出疑问:“能肯定地说这两条直线是不相交的直线吗?我们现在看到的部分是不相交的,但能肯定在远处也不相交吗?”这一问便使学生陷入思考,学生会对自己先前的判断产生动摇,看到了单凭定义去进行判断是困难的,由此激发思维的积极性,自觉去探索判断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三、把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而大部分学生因看不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而失去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日常生活、生产的点点滴滴,构建基本的数学关系,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解决数学问题其实,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课本中的知识来解决,关键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运用,逐步形成

  三、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只是强调学生应该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概念、定理等,并运用它们来分析、解决问题,这样的要求是合理的、必要的,但却是不够的。教师如果把学生的思想束缚在教材的框框内,不

  准他们越雷池一步,学生的创造力就难以得到发展。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应拘泥于课本,而应在紧扣课本注重命题教学的同时,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学习中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忆、学习思维,才能真正把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常用的而课本中又没有专节专门讲述的推理论证及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适时适度地教给学生,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这都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这样不但能拓宽学生思维领域,也使他们学到的不仅是一道习题习惯的解法,而且还学到了解答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正逐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就中学数学教学而言,学生的创造性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教师站在新的高度去确定教学目标,研究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效果,让每一节课充满创造活力,让数学教育在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

数学教学随笔5

  回顾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我的感触很多,觉得教师的压力过大,这种压力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初三毕业班,面向升学的压力,班科任都有一样的同感,无论教哪科的教师都认为成绩考不好,向学校无法交待,在社会上更是抬不起头。多数教师感到整天很疲倦,起早贪晚,班任早上要从家5:30走,晚上9:30才能从学校回家,有时中午都不回家,这种长时间的工作,真让人受不了。

  另一种压力是来自学生本身,对于即将毕业的初三学生,面对的是一场人生的选择,整天贪黑起早,作业很多,卷子一张又一张,有时做都做不完,一次又一次的月考,更是让学生神精紧张。考试的结果,有的学生成绩还可以,而有的学生成绩不理想,怎么办?只能是让原本忧虑的他们更是雪上加霜。能够坚持下来的学生,要参加中考,没有坚持住的学生,只好等待毕业。

  还剩下不足两个月的时间,教师要与学生从心理上多沟通,让学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同时教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使学生学习有一个好的心情。通过一个月的教学,感觉到,加强基础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有的学生对基础掌握不牢,教师为了抢进度,忽略了基础差一些的学生,所以成绩不佳,学生厌学。尽管中考不足两个月,但是还要重基础,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80——90分,尖子生超过110分,使中等生吃好,尖子生吃饱。

  下一阶段正是综合复习阶段,要按计划有目的复习,踏实走好每一步,使综合复习切实有效!

数学教学随笔6

  一、等待——让学生激情勃发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 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现在的许多数学教师在设计教案时,把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机会,引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当中。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先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以后,再让学生想办法测量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片的周长。经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与动手操作,得出了以下三种测量方法:①滚动法;②化曲为直法;③把纸片对折、对折再对折,再测量圆弧的长,乘以8。这时,教师在肯定了学生的方法后,然后拿出一根绳子,上面系着一个小石子,甩动绳子,形成了一个圆,然后提问:“这个圆的周长你有办法测量吗?”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一时之间陷入了迷茫,从而产生了认知的冲突,学习的激情空前高涨,这时,让全班同学去研究圆的周长应该如何去计算,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当中。

  上述教学片断,教师巧妙地抓住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中(测量圆形图纸片周长)产生了学习的自信,而在解决实际问题(计算甩动的圆的周长)时产生了困惑,认识到原先的测量方法存在着局限性。从而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激情,这时引导全体同学探究圆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效果最佳。

  二、等待——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究

  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学生在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由于存在着一定的个性差异,他们的探究过程就会变得多姿多彩,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我们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等待学生的发现。

  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橡皮筋。让学生用两只手的四个手指把橡皮筋拉成一个长方形。然后提问:如果要使长方形的面积变大,有什么办法?如果要使长方形面积变小,又该怎么办?教师在学生动手实践时,要注意学生在操作时的表现,要积极深入地参与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中,去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和看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接着让学生用若干个面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小纸片去摆长方形,并记录长方形的长与宽及面积,为进一步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奠定基础。

  上述教学片断,教师提供给学生每人一个橡皮筋,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从而为学生有针对性地探究长方形的面积扫清障碍。学生的发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关键是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比较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进行主动探究,最终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等待——让学生自我否定错误

  新课程的课堂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它不是教师可以完全预设的,教师也不可能牵着学生走进自己的教学设计的轨道。再加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背景,对事物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方式,而且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思考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更何况,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有探索,难免就会有出错。我们静下心来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或理解有偏差,或思维不够深刻,或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捕捉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宝贵教学资源,特别是要等待学生的错误资源,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功能,提供他们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合作交流,各抒己见,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在上《平均数》一课时,出示一个五一期间(5月1日—5日)北京博物馆参观人数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估计这5天(1200、 1300、100、800、700)参观的平均人数大约是多少人?学生纷纷进行估计,有的说估计有1300人,有的估计有1000人,也有的估计900 人,可有个学生说有1500人。对于学生的估计结果,吴老师未做任何评价,而是说:“你估计的准吗?请你计算一下。”等结果一出来,吴老师首先肯定了估计结果是1000的.学生,并赞扬他说:“你估计的可真准啊!”然后,吴老师又把话筒递给估计1500的这位同学:“你去采访一下他们,怎么会估计的这么准。”估计结果是1000的同学非常自豪地介绍了自己的想法。这时,吴老师又回过头来问估计1500的同学:“你现在有什么启发?可以介绍给全班同学听一下吗?”最后,吴老师同样热情洋溢地表扬了这位同学:“虽然错了,可是他能从同伴那么得到启发,不但改正了自己的错误,而且学到了好的学习方法,以后学习一定会进步的”。

  上述教学片断,老师本着一颗真诚的心让学生进行交流,并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被老师重视和尊重。在这种安全的心理环境下,学生身心愉悦地学习,并实行优势互补,达到共同促进和提高的目的。而教师却用真挚的爱去欣赏着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点点滴滴,真诚地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即使是原先错误的学生,也能在与同伴的交流和对话中,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原因,从而进行自我否定,掌握正确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真正为所有学生创造了“成功”的机会,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能得到和谐的发展。

  四、等待——让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新课程对于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同时,新课程也非常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相价评和自我评价,这样,会有效地促使他们进行自我反思,让他们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同时,个性得以张扬,潜能得以开发。

  比如在《解决春游中的实际问题》一课时,有这么一道题,六年级45个同学去公园玩,公园规定:门票每人10元;一次性购票50张以上(含50张)享受8折优惠。请你设计一下购票方案。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得出了下列四种方案。

  方案一:10×45=450(元)

  方案二:10×50×80%=400(元)

  方案三:10×50×80%=400(元) 400-5×10=350(元)

  方案四:10×50×80%=400(元) 400-10×80%×5=360(元)

  面对四种方案,汇报的同学说出了各自的理由。方案一是每人用10元买票;让学生每人各自买票;方案二是按八折买票50张;方案三是先按八折买票50张,再把多余的5张票以原价卖出;方案四认为把多余的5张票以8折卖出。面对学生出现的四种购票方案,教师没有立即做出任何的评价,而是去等待学生做出评价。学生的评价很快集中在对多余5张票的处理上了,主要有3种不同的观点:①按原价(10元)的价格出售多余的5张票;②按打折后(8元)出售5张票;③把这5 张票送给去公园玩的老人或有生活困难的同学。经过一番讨论后,学生普遍选择和接受了观点③。

  上述案例,学生虽然没有选择最省钱的方案三,而最终确定选择用钱比较多的方案二。但是,通过学生对方案的自我评价,学生不但学到了怎样去面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且学会用人性化的眼光去看待具体的生活问题。学生在不断评价和反思的过程中,心灵接受了一次洗礼,也许已经对学生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一些颤动,难道这不是我们期望得到的吗?

  五、等待——让学生个性张扬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理念,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学生的学习数学过程应该是主动构建,自主探究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学习要非常重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个性化的理解,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有共性的,也就是知识本身的特征。但是,也却不应该是每个学生认为都“整齐划一,步调一致”的。而应该要有学生个人对知识的理解,从这一点上说知识应该是立体、丰满的,带有学生个人色彩的感悟。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乘法的简便运算》时,有这么一道时:24×25,教师在巡视时,发现了学生的解题方法非常多,经过汇报,有以下几种:

  ①24×25=24×5×5=120×5=600

  ②24×25×=25×4×6=100×6=600

  ③24×25=25×8×3=200×3=600

  ④24×25=25×2×12=50×12=600

  ⑤24×25=4×6×5×5=(4×5)×(5×6)=20×30=600

  ⑥24×25用列竖式计算得600

  面对如此多的方法,教师耐心地等待学生对上述方法的感悟,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和对比,一致认为:两位数乘两位数(非整十数)如果要直接计算,只有进行列竖式,但是比较麻烦(如方法⑥)。要么把其中一个两位数先拆成两个一位数的积,再分别和这个两位数相乘,方法比较简便(如方法①②③④),也可以把两个两位数都拆两个两位数进行计算,也比较简便(如方法⑤)。这时,老师不慌不忙地提问:“那为什么方法①—⑤都会简便呢?引导学生进行仔细地观察,学生最终明白这几种方法都先算出整十数或整百数,从而比较简便。并对①—⑤进行比较,最终明白方法②先算出100,方法最简便”。

数学教学随笔7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多次的听推门课、示范课、研讨课,给我的感受很深。作为一名主抓教学的领导,我们在落实课标精神的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似乎不是很受重视。其实不仅在低年级,而且在中高年级教学中,教师都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说,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 。

  现在多数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题、几何图形的解题能力,这是对的,无可非议的。但是用什么手段来实现教学要求呢?不少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讲得过多,越到高年级,学生说话的机会越少,到了毕业班,只能是教师“满堂灌”了。课堂里,教师讲,学生听,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 动”变成了“单相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同时,学生的作业负担沉重,在课堂里做练习,放学后有时还得参加“基础班”、“补课班”或“智力班”等,无非也是完成各种练习。毕业班可能还要加码,参加课外的“提高班”,回家还要完成大量作业,象这种不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却“堤内损失,堤外补”,练习题不加选择,进行“题海战术”,学生对数学课只能 望而生畏!

  这种现象一定要改变,从学校内部来说,一定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程教材改革正在推行,我认为数学课的教学方法也要改革,除了采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学及实验动手等手段外,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说 的训练,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有计划地对学生加强说话 训练好处很多,主要归纳为以下两点: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中明确规定,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 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 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的学习。

  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学习数学概念 、性质、法则是个难点。在平时测验、考试中错误率较高。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教具、电教演示或实际事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含义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多讲,理解其意。我们要防止死记硬背,但并不是说不记不背,对有些概念、公式,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背出,朗朗上口,加深理解,学以致用。又通过设计的各种练习,学生便会切实掌握这部分基础知识。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加强说的训练,这对学生的思维培养的作用是很大的。

数学教学随笔8

  导学案的使用已经上了轨道,在实施中,我对导学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认为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导学案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下面是我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做法,说来与大家共勉。

  1:导学案的使用,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用导学案教学教师要努力做到放手让学生阅读教材,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放手让学生讨论重点、难点和疑点,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建构。总之,在课堂上只要学生能自己完成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

  导学案的基本思路是:复习回顾——设问导读——自学检测——巩固练习、拓展练习。学生在这个流程中要努力做到:

  第一,学生根据导学案过程有层次地学习教材,完成导学案上的问题。

  第二,自学时,用笔标出疑难点,并将问题写在导学案相应的知识版块处,以便于老师的学情调查和在课堂上合作学习。第三,所有同学必须要解决学案中的基础部分,完成自学检测,然后可以做提高题。

  2: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要把握课中和课后的知识生成

  知识的生成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知识是学习的对象,知识的生成则是一种能力,对于学生而言,掌握知识固然重要,但举一反三学会知识的生成更为重要。

  课堂因激扬生命而美丽,教学因问题生成而精彩。课堂要想不断有动态生成的精彩,就需要有高质量的预设。另外,动态生成的课堂,必须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是学生思维开放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课堂,这不但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师生、生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的空间里展开心灵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在教师的点拨、追问下,在同伴的点评质疑中,才会有新的创造、新的生成。课堂时间毕竟有限,针对同一个话题学生之间产生对抗质疑,虽然许多问题可以在对抗质疑中解决,但还是有某些难题可能得不到最佳解决方案,应该鼓励学生课后进行集体讨论,通过和其他学生合作探究,充分发表意见,寻求最佳答案。从中培养综合性、创新性思维方法。

数学教学随笔9

  根据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小学生的思维规律,总结出小学二年级数学乘法教学的一点规律:利用情景图,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设计新颖有趣的练习形式,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采取多种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实验教材,分两个单元(第3单元和第6单元)完成了1~9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打开课本,我们不难发现,除了2、3乘法口诀外,其他每个乘法口诀的编排都有如下特点:情景图连加、列表或数轴方式呈现加数与和写出乘法算式编写口诀。这样编排,既富有数学生活情趣,又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在乘法口诀教学时,要注意抓住好好利用情景图。

  情境图的意图在于体现数学课程标准中“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重视学生的经验与体验”的基本理念。其丰富,教师教学时一定要理解并充分发挥情境图的作用。这些口诀的情境图有的是要求学生动手摆一摆,如4、5的乘法口诀;有的要求学生观察、数一数、想一想、算一算,如6、7、8、9的乘法口诀。这些情境图都蕴含着两大方面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进入新内容的学习。例如5的乘法口诀教学,先让学生创造性地用5根小棒摆出一个图形,再摆出几个这样的图形,然后数一数用了几根小棒,思考、交流数是怎样得出来的。这样,不仅让学生动手操作,轻松、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2、帮助学生了解口诀的来源与意义,提供丰富的探究素材。例如5的.乘法口诀教学,学生通过摆小棒、数小棒,用连加的方法填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根据图意和连加的结果,学生很快就会列出乘法算式,并明白算式与积的来源。再如8的乘法口诀教学,利用鼓号队的队列,让学生数一数每行或每列有多少人,再填数,最后列出乘法算式。这样的情境图在教学时,经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或技术的处理加工,场面会更加生动活泼,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既能激趣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口诀的来源与意义。

数学教学随笔10

  1、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前交流,通过碰到好朋友,美国人与中国人不同的表示方式,一句“谁愿意跟老师握手?”一下子把全班同学的热情给调动起来。随后,我接着说道:“我和大家在相处中,我们相互成为了好朋友,你是怎样理解‘相互成为好朋友’这句话的?”通过此种形式让学生从感性上理解“互为”的含义,为后面学习倒数的意义作了铺垫,同时也为宽松的课堂氛围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索。在进行倒数意义探索时,我说出两个互相颠倒的分数,让学生模仿老师在旧知的基础上也同样说出这样的两个分数,然后我的一句“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比较,进而发现规律,从直观上初步认识了倒数,并给倒数下了定义。接着,我出示()×( )=1,让学生写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尽管倒数的意义刚刚讲过,学生要想写出这样的两个数,还是要动一番脑子的。接着,我问到:“你们是怎样这么快就找到了乘积是1的两个数?”从而在学生的回答中,捕捉有利于下一环节---倒数方法的生成的信息。“你是怎样想出这些数的倒数呢?能把方法介绍给大家吗?”求倒数的`方法很简单,关键在于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悟出求倒数的方法。

  3、提倡小组合作,在讨论中,老师真正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实现互动对话式教学。在求倒数方法之后,我出示了小组讨论题:怎样求一个整数的倒数?1的倒数是几?哪些数可能没有倒数?由此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交流,整数的倒数就用1除以整数,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1的倒数为什么是1?”“0为什么没有倒数?” “0没有倒数是因为1÷0=0” “0作除数无意义。因此,0没有倒数。”

数学教学随笔11

  一学期来,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服从学校领导的工作安排,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运用"自主--合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注重研究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本班学生基础薄弱,这个学年,我先是从培养学生的习惯入手,。,我进一步了解到学生的思想现状,以及一些学生的知识缺陷所在,逐渐摸清了每个学生的基础特点。接着,我有的放矢地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讲数学家的故事,搞一些数学小竞赛,等等,努力营造一个学生的良好氛围,使学生从思想上逐步扭转对学习的枯燥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我利用各种机会,经常给不同层次学生以成就感,使学生喜欢学习,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二、认真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业务上,本人从不以自己多年教学的"丰富经验"自居。本人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学习教育教学新理念,钻研教材教法,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充电",以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课堂上,我把学到的新课程理念结合本班实际,努力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去,以期提高课堂效率。课余,我经常与同事们一起探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我还在网站上,建立自己的`博客,从中,我更是感受到了学无止境的道理。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的作用,提高课堂效率,我们要与时俱进,坚持不懈地学习探究教学新理论新实践。

  三、关爱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尽量使每一位学生进步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平时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我不以"师长"自居,尽量与学生平等交往,建立"朋友式"的深厚友谊,努力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学生多谈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与生活上的各种困惑。同时,面对个别调皮的学生,也实行严格要求,正确导向的办法,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大班教学,纪律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面对各层次的学生,我既要关爱大部分学生,又要面对个别不守纪律的捣蛋分子实行严格要求。课堂上,我尽量做到分层施教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课余,我让优秀学生与"待进生"实行"一帮一"结对子,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一年来,学生们原本薄弱的基础,逐步得以夯实,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稳步提高。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存在的不足及努力方向。班风学风改观明显,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但部分学生多年来形成的一些不良学习方法和习惯,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引导;

  学习成绩进步显著,但许多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今后,本人将继续本着"教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不断探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机制;

  继续保持与学生家长的紧密联系,共同配合,把我们的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争取个人成长与学生成长实现双丰收。但复习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班级的差生面积较大,致使无暇顾及,导致本学期教学成绩可能不理想。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数学教学随笔12

  数感的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解释。让小学生爱上数学课堂,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深厚兴趣。我们老师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一、发掘生活中的数感数学来源于生活,发掘学生生活中的数感十分重要。例如:在体育课上,参加跑步训练,感受60米、100米、200米、400米、800米的距离;到超级市场去看看、称称、掂掂各种蔬菜、水果、一分钱硬币的重量,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1克的实际重量等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的“亲数学”行为,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着好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自己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比如: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中,在认识“1”时,先请学生说出现实生活中用“1”表达的.事物。学生例举出:1本书、1只小鸟、1棵树、1根小棒、1个国家、1粒葡萄、1串葡萄、1捆小棒……随后引导学生数出几粒葡萄是一串?几根小棒是一捆?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1个个体(1根小棒),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1捆小棒);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1个国家),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1粒葡萄)。即而渗透了“1”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就成功发掘出了学生在生活中的数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的兴趣。

  二、培养课堂中的数感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例如:在讲“升和毫升”时,练习中要求学生会看刻度说出水的体积。图示为:一个量筒装有1000毫升水,另一个量筒装有200毫升水,合在一起是多少呢?学生看图后想出了多种方法,有的说1升200毫升;有的说1200毫升;有的说1又1/5升。学生用多种方法表示同一个数量,通过讨论判断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说明同样表示一幅图中水的体积,可以用整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和分数表示。这样学生就把分数、小数、整数之间建立起了联系,知道了能从多个方面理解一个数,丰富了对数的认识,进一步发展了数感。

  三、发展比较中的数感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这样的几倍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例如:在进行大数目估算的教学时,我请学生们试着估算一下一页报纸上有多少个字?一摞纸有多少张?一把瓜子有多少颗?全校有多少名学生?体育馆有多少个座位?全校学生人数与体育馆座位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在估算时很少有人会凭空估计,大多数学生都能自觉地把要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数相当于一份的多少倍,用这种方法估算这些大数。当学生把一份的数量与大数进行比较时,观察并感受到大数相当于小数的几倍,体会了大数的多少,也了解了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在这样的估算训练中,估算能力逐渐提高,能够见到生活中的事物,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体会了数的大小、多少的实际意义,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也会逐步提高。因此,在学生对数有了初步的体验时,通过比较才会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体会到数的大小、多少不同,能够以小数感知大数,以及辨证地看待一个数,从而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发展。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方法多样,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尽的,一个成功的数学教师,必然是一个善于发现、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人。小学生有较强的数感,会对小学生将来继续学习数学有重要的意义,会使学生在数学王国中更有发展前景。

数学教学随笔13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这两条走向成功的“腿”都已经提高了相当重要的程度。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使小学数学教学得心应手。就此,本人想谈一点浅见,以待指教。

  一、注重实践教学,创造成功条件

  激发学生兴趣刚拿到小学数学新书时,总爱不释手地翻来覆去浏览,积极的兴趣的倾向是朦胧兴趣的开始,那完全如何把握契机,把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设法转化为一种积极的真正兴趣,无疑这当中上开始的课尤为重要。

  二、设计育人情境,内化学生情感,使生亲师信道

  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而学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对教材的领会程度,对教师教学的兴趣密切相关。

  三、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需要教师读活教材

  多年来,我总是努力使每一个40分钟的教学,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认知过程;努力把教师的外部指导内化为学生的能动活动;总是在怎样才能唤起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和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上下功夫,适时地渗透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努力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能力也得到训陈和培养。而且从小就能受到一些简单的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这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无疑帮助很大。要做好以上这些,我认为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否则,都是空话。这是因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科书不同于一般参考材料或其他一些课外读物,它是按照学科系统性结合儿童认知规律,以简练的语言呈现小学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虽存在,但思维过程被压缩。学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思想、方法更是难以体现。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呈现进行精心设计和加工,通过教学实践,体现小学数学本身那种令人倾倒的丰满的内容,体现思维过程和思想方法。为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书本上看得见的思维结果,更要让他们参与那些课本上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我的体会是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通过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启发,把教材的.思想内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读活。让自己从书本中精练的定义、公式以及叙述等的背后,看到小学数学本身本来丰满的面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的形成过程。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不仅获得真理的条文,而且更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人与人、前辈与后代、小学数学家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否则,教师自己头脑里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没有思维过程,把课本当成一本死书,照本宣科,那么就不可能把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展现开来,那学生也只能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这样的教学也一定是既没有生机,也没有深度。不可能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建构了。因此,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是使小学数学教学成为思维活动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我们教学水平的前提。

  教师理解了教材,了解了教材的思想,有了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暂时),并不等于学生也理解了、了解和有了。学生不是靠我们头脑里的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就可以掌握新知识的,而是靠我们教师把自己的思想变为行为。学生是通过我们的语言、我们设计的教学过程、创设的思维空间到达知识彼岸的。同时,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完全依靠教师的主导。

  不论我们教师对教材挖掘得多深,理解得多么透彻,把教材读活到什么程度,但如果不能对教材进行很好地加工、处理,不能把理解的落实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很好的设计,那么,对学生学习来说,都等于零。教师也只能是哑巴吃汤圆——自己心中有数。因此,我认为:教师还必须遵循教学规律,紧密结合实际,选取恰当教法和教学手段,把教师的思维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思维内容。教师先受到启发后,再通过老师去启发学生。如果教师只停留在自己理解,而不善于教学,那教学效果一定不好。因此,我非常重视在提高自己驾驭教材能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思想方法很好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课本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中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具备该具备的各种能力,提高应有的素质。因此,我认为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设计出合理的教案,并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地加以运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保证。

  总之,教师读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是我们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楚,讲清楚,才能给学生设计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为他们主动构建认知结构奠定基础。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了解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方法,才能有机地渗透给学生,提高他们的小学数学素养,全面完成小学小学数学教育任务。

数学教学随笔14

  原人教社修订版教材中,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学内容做了一些特殊的修订,其中,在每一个练习后面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选学题,是最醒目的一个处理方式之一。按照教学参考书的说明,编写者、专家们的出发点是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希望在保孩子们数学基础之上,适当安排一些有利于促进孩子思维发展的练习,从而让一些在平时学习中“吃不饱”的孩子有一个发展的机会。

  面对教材这样的设计与安排,作为一线的教师,只要是认真备课的老师,都能领会编写者的意图,都能把握如何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展开尺度,应该说根据教材的这种安排方式,对促进学生个化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敢,也无法按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来展开教学,原因很简单,现在评价学生的标准,不论你是公开反对,还是承认也好,仍然还是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标准,自然考试成为学生之间竞争的唯一方式,同时,分数也成为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指标体系,如何备考自然也就成了师生之间共同的话题了。

  由于根据修订后的教材要求,选学内容是不纳入各种考试的范围之内的,但作为各级的出题者,往往在潜意识中都有一个想法,通过考试把学生考出个三六九等,把教师考出个三六九等,似乎不这样出题,就显示不出自己的水平,不这样出题,就无法体现考试的份量。

  这样一来,可苦了孩子了,同时也苦了老师,因为,一份试卷要想考出个三六九等,必然会出现一些偏、难之题,而这些考题往往都与教材的选学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试想如果孩子连书本上的选学题都不会做,再遇上试卷上的难题不就更不会做了吗?为此,老师对书本上的选学题不敢怠慢,每每遇到这样的.题会集中精力,一点一点带学生攻关,虽然有一些孩子理解了,但更多的孩子却越来越糊了,有些人甚至连基础的东西都不会了,更有甚者,一些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正在这种错误的导向指引下,一点一点的消失,上数学课一步一步地成为他们讨厌的一件事。

  面对当前课堂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这一现象,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急在心里,却又无力回天,因为它的现状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可以改变的。如果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按照这种考什么,教什么的导向走下去,必然会一步一步地走向死胡同,会把小学数学教育引向一条不归路上。

  因而,当前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是改革过于以量化方式进行评价的教学评价方式,走出一条能够真正地全面反映学生成长的评价之路,从而才能保课程改革在教学各个环节的真实动作起来。

数学教学随笔15

  在新课改正在热烈进行的当前,好多教师每上一课都追求出新、出奇,做了很多精心的准备,称“花架子”。让我们每位听课教师真正领会到了他下的功夫之深,花的时间之多。但每每这个时候也让我们有种“空”的感觉,学生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没有落到实处,一节课之后,需要用几节课去补习。新课改提倡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某些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但我认为我们也不能忽视学生系统知识的形成,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必需以具有丰富的知识为前提。

  “花架子”应为学生获取知识服务的,没有知识作为基础,“花架子”也只能是空架子。如在三年级“认识几分之一”的教之前,我就想:这部分的知识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比较抽象,如果我直接告诉学生1/2就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1/2,学生们理解起来肯定有困难;如果单纯地让学生动手去折一折,学生也许理解了,但缺少了语言的训练,对于以后的学习也是不利的。为了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我就让学生用击掌的方法来表示每个学生分得几个苹果,分得几块蛋糕,当每个学生不能分到一块蛋糕,也就不能击一次掌,学生们正在困惑不解时,我就引出了一个新的三年级数学教学随笔数——分数。

  然后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找一张纸的.1/2,找一根线的1/2等活动让学生体会、感悟1/2的含义,同时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一环节的教学,不仅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了,学生掌握了分数的含义,而且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取知识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各种形式的练习,也使学生感悟到每个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含义,正符合了新课改的要求,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总之,作为战斗在第一线的教师,我们既要认真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使自己的头脑中充满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同时也应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把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方法与过程、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结合。

【数学教学随笔】相关文章:

教学随笔数学05-13

数学教学随笔12-04

数学教学随笔【推荐】05-12

【精】数学教学随笔05-12

【热】数学教学随笔05-12

数学教学随笔【热门】05-12

【荐】数学教学随笔05-12

关于数学教学的随笔05-02

数学教学优秀随笔04-14

数学教学随笔【精】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