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初中教师教育随笔

时间:2024-08-30 17:29:35 随笔 我要投稿

初中教师教育随笔范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知道随笔吧?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经典的随笔都有哪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教师教育随笔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教师教育随笔范文

初中教师教育随笔范文1

  所周知,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我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也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在这一节一节的课堂教学中,构成了学生成长的人生历程,我们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总有一些所思、所感、所悟、所获。

  一、巧妙设计问题,引入学习目标

  学习动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强烈的学习动机是由学生高层次的学习需要和成就感激发的。在教学目标的引入上,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内涵,巧妙设计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有助于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生疑质疑。问题设计要在“巧”上下功夫,要有中心,有重点,有启发性、挑战性和研究性。如在学习化学反应时,针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我设计的探究性学习问题是:面粉可以爆炸吗?面粉的爆炸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面粉可以燃烧吗?等等。在初中学生的常识中,面粉是不会燃烧和爆炸的,这种“违反常识”的问题,可以强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

  二、教师要勇于探索,为学生树立榜样

  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在学生的思想上留下印象,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产生影响。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上勇于探索,多思、多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体现出这样的行为素质,这样你的思想你的要求才能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例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新教材中的[实验2—5],给过氧化氢溶液微热可看到有较多的气泡冒出,按教材上的操作看不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就没法让学生得出过氧化氢溶液在加热时能放出氧气的结论。此时,教师对出现此现象的各种推理都显得苍白无力,亦有武断的嫌疑。于是我故意提出问题:该试管中放出的气体是不是氧气?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学生说,把气体收集在集气瓶里,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我说为什么?答:如果是氧气的话,气体会多一些,容易看清现象。大家说得不错,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收集该气体较好呢?这一下教室里又炸开了锅,争吵不休。我叫两个代表讲明观点,甲方说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操作简单、省时;乙方说因加热时可能产生大量的水蒸气,用排水法可以使水蒸气冷却变成水,收集到的气体校纯净。双方的辩论使我感触颇深,只要教师给学生机会,善于引导,学生的智慧随处闪光,有时他们的见解会令我们吃惊,禁不住为其喝彩。最后,我亮明自己的观点,支持乙方,因为他们的观点更科学,更严谨。在学生的配合下我们用大试管代替集气瓶,用排水法收集了气体,经检验该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剧烈复燃(学生操作),教室里发出“哇”的惊叹声,此时披开被加热的试管口的单孔塞,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亦复燃。此时,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该实验通过如此探究及改进具有如下的积极意义:①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过氧化氢溶液在加热的条件下能放出氧气;②可直观地观察到气泡在水槽中冒出的速度很慢,对介绍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的催化作用有很好的帮助;③让学生体会到对待实验要科学、严谨、勇于探索,得出结论一定要有科学的推理和充分的证据。

  总之,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初中教师教育随笔范文2

  书,仅有带着文字的一些纸,上头画着一些图画和趣味的封面,别看它构造极其简单,但它总是让我爱不释手,我爱读书。

  小时候,不认识几个字,我只会看书上的图画和漫画,记得刚上二、三年级的是时候,我迷上童话故事,借同学的故事书看读了《灰姑娘》这篇故事时我不禁为灰姑娘的.悲惨生活流下了眼泪,也为继母的恶毒而充满了憎恨。读了《聪明的小裁缝》时我为小裁缝的机智,勇敢面偑服得五体投地…那些动人的故事,一伴随着我成长。

  随着年级的逐渐升高,认识的字地越来越多了,渐渐地对童话和漫话有些不感兴趣了,对书产生了新鲜感,这个想法从我脑中出现后,我就想方设法得到它。有一天,我向爸爸索要书,爸爸不肯给我买,可是我在软磨硬泡下,爸爸招架不住了,给我买了一本,一回到家我就捧起孜孜不卷地读了起来,作业看也不看,爸爸明白后生气的对我说“曲文雪”读书是件好事可是作业也不能不写了?

  这样,书我先没收,你必须写完作业才能看书,我虽然嘴上答应了,可是心里有千百个不愿意,自从这以后,我就拼了命的写作业,写了一整天,最终写完了,写完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爸爸要书,爸爸把书给我之后我又捧着书高兴的读,毫不夸张的说我吃饭的时候看着书,上侧所的时候也看书甚至睡觉的时候都抱着书睡,每读完一篇作文我都会把好词、好段、好句抄在本上,这本书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每读一遍都会有不一样的收独获。

  书,是人类思想的结晶,也是启发人类思想的母胎,书是人们精选出来财富,也是我们的朋友。我喜欢读书,你喜欢读书吗?

初中教师教育随笔范文3

  创新教育是指更新观念,把创新素质的养成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结合起来,从不同层次、不同方向、不同内容上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贯穿于素质教育实施和每一个学生个体成长的全过程。可见,创新教育是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体会:

  1、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的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路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认知和情感密不可分,教师本身的情感现状,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课堂上出现某种心理气氛,当一位有威信的、受到学生尊敬和喜爱的教师走进课堂时,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反之,学生的心理就会蒙上一层阴影,情绪就相当低落。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中规中矩的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使得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机械化的学习,久而久之对数学就丧失了兴趣和信心。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主动性的心理特征,就是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真正的“课堂气氛活跃”是指学生思维活动活跃,而不是表面热闹。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恰当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孕育而生。例如:在讲“平行线的判定”时,可以提问:“如果有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线?如何作出判断?”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看起来不相交的直线,让学生作出判断,学生可能会不假思索的判断为平行线,教师再提出疑问:“能肯定地说这两条直线是不相交的直线吗?我们现在看到的部分是不相交的,但能肯定在远处也不相交吗?”这一问便使学生陷入思考,学生会对自己先前的判断产生动摇,看到了单凭定义去进行判断是困难的,由此激发思维的'积极性,自觉去探索判断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3、把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而大部分学生因看不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而失去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日常生活、生产的点点滴滴,构建基本的数学关系,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解决数学问题其实,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课本中的知识来解决,关键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运用,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考。

初中教师教育随笔范文4

  有一句名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有许多好处,读书能够让我们增长知识;读书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读书能够让我们收集到许许多多的好词好句好段。在读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书是无边无际的海洋,书是知识的.天空,书是无垠的草原。

  高尔基以往说过这样两句话:“书籍是人类提高的阶梯。”“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是的,书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它能让我们放松心境,自由呼吸新鲜的空气。我认为,爱书是永远都不会错的,书能够让我们改掉许许多多的不良习惯。读书真好!读书使我立志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要像敬爱的周总理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起”我们仅有从小刻苦读书、学习,掌握那渊博的知识,长大了以后,才能用我们的才干为人类服务,报答我们那亲爱的祖国。

  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去书的海洋遨游吧!那时你会体会到莎士比亚的名言:“生活中没有了书籍,就好像没有了太阳;智慧中没有了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所折射的真理。

初中教师教育随笔范文5

  数学是中学教学中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也是历年升学考试中的重头戏。数学的学习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数学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各类科学都要用到的基础性学科,几乎找不到一门科学是完全脱离数学而存在的。

  “数学是一切科学之母”,它是一门研究数与形的科学,它不处不在。要掌握技术,先要学好数学,想攀登科学的高峰,更要学好数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增强学生的数学观念。我在长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并且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在这里,我就将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初中阶段的数学和小学完全不同,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将开始由“算数”向真正的“数学”过渡,但是不少学生的思维难以由“数字”向“字母”和“方程”转变,难以接受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

  因此,他们就会觉得数学“很难学” 、 “不知所云”,进而发展成为厌恶数学、害怕数学,这样,数学成绩便一落千丈。

  单纯的数学理论未免过于抽象和枯燥。但是,“数学源于生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便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化简”书本知识,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用好用活每一篇教材。把数学和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觉得数学并不是那么抽象,而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学生就会产生学习好数学的兴趣。

  二、精心备课,抓住重点

  教学是也一门艺术,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本条件。要给自己制定详细的教学进度计划,什么时候要上到什么地方,这些都要了然于胸,根据自己制定的教学计划循序渐进,有条不紊。这样,自己上课的时候心里就有底,不会有有些知识点的讲解过于冗长,导致有些知识点讲解过于匆忙,学生不能掌握的情况发生。

  在备课的时候,要把握自己上课时候的思路,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要思考如何更好地给学生上好课,相关的知识点应该如何讲解才能让学生易于掌握,如何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等等。

  另外,要区分哪些是重点,哪些是次要的,在上课时突出重点。

  一堂课下来,有次要的地方也有重要的地方,如果不能突出重点内容,全部一起带过,学生往往没有头绪,不知道这节课老师讲了什么,自己学到了什么。因此在上课时要主次有序,要突出重点,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老师主要是要讲哪个知识点,而不能本末倒置。在讲重点知识点的时候,我一般会着重强调,并且以富有激情的语音和肢体语言相配合,进行详细地讲解。数学是一环扣一环的,一旦中间的任何一环出现问题,直接影响以后的学习。因此,即便是多花一些时间,必须让学生把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点弄懂、吃透。

  三、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阅读开始,尤其是初一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课文内容逐词逐句地范读,对重要的数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反复读,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学生有一定能力之后,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再从难点、易错处阅读提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促进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

  平时,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时,采取提前布置作业的`形式,然后在学生交来的作业中寻找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普遍有疑难的地方,然后再讲新课,这样授课就有针对性,并且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数学思维。

  四、加强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在完成一段时期的学习,我总强调要学生抽些时间回顾近段时间学了那学内容内容,知识点之间有哪些规律和联系,自己在回顾的时候是否有新的启示等等。

  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另外,在作业中也要认真反思,尤其是在批改之后的作业,并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自己的对题和错题,写下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还可以写下自己的新思路和自己的创新。

初中教师教育随笔范文6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直有个积累备课的习惯。这些年下来,自己用过的备课本,就装了整整一个大纸箱。周末,闲暇无事,搬出来,沏一壶新茶,翻两本旧教案,算是回顾、算是学习,也算是一种别致的休息吧。

  最下边现在已经变得发黄的那摞,是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刚参加工作时用的,那时的备课本就是一摞厚厚的白纸,稍微高级一点的,也不过是加了些暗纹罢了。当时的备课没有固定的格式,也没有固定的栏目,可长可短,一页行,两页也可以,一页用不了,还可以接着写下一课。细看备的内容,也几乎全部是教科书上的知识,另外就是应该教给学生的那几道例题。几本看下来,没有一处涉及到“为什么这么教”的教法问题和“为什么这么学”的学法问题,更不要说什么“教学反思”、“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等内容了。那时,用到的教具,也只是一块小黑板罢了。想想当时,若不是上边的领导来听课,恐怕连小黑板也没有人去用。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为了扎实推进“双基”、落实“两全”工作,当时的莱城区教育局教研室,根据全区教学的实际,结合一些先进教学模式,在全区推行了“目标教学”的模式和教法,并相应设计了与之配套的教案模板。按“课题、课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达标检测、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等项目将备课纸划分成几个栏目,由教师根据上课的内容进行填充。

  与原来的备课相比,这时的备课要求显然要高了,需要教师用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备课前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认真地钻研教材。只有对教材的知识体系、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突破策略有了充分的理解和把握,才能较好的把一节合格的备课写出来。这样的备课避免了随意性和盲目性,更加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我,还有当时的很多同事就是在这样的备课环境下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当时的教学骨干力量。

  更重要的一点,这时的备课第一次将“学生活动”作为一项独立的内容从教学过程中分化出来,虽然寥寥数字,在实际上课中也没有过多的要求和强调,但已经初步体现了在教学中需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这在当时已经算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这时的课堂,已经有了投影仪,我们在备课时就将“学习目标”“典型例题”“同步训练题”“达标检测题”事先用小毛笔写在投影胶片上,后来,为了方便,也不知是谁率先用上了一块块割得方方正正的'小玻璃板。上课时依次投影在幕布上,供师生观察和练习。与原来的小黑板相比,投影仪的使用,节省了教师课堂板书的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的容量和效率。作为除了录音机以外的唯一一种现代化电化教学手段,投影仪是当时提供优质课的必备器材,进城参加教学能手、优质课评选,一定得抱着台笨重的投影机,投影玻璃板的替换也是当时上课教师最忙乱的一件事。

  转眼进入了新的二十一世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终身教育实践的深入,学习化社会的构建,作为教育事业重中之重的基础教育,承担起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掀起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主体性发展;就是指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就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所强调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将引起教师授课方式的转变,“洋思模式”、“衡水模式”、“杜郎口模式”等一些教育改革先行者的理念冲击着传统的课堂。我们在学习、借鉴中摸索前进,开始逐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表现在备课上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强调情景教学,增加了“情景引入”;用“指导学生自学、交流、展示”取代了原来的“教学环节”;原来的“重点难点”变成了“重难点突破策略”;与“教法设计”对应的是“学法指导设计”……所有这一些,都无不体现了“以围绕学生的学来组织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在这时的整个课堂中,教师所从事的全部教育、教学活动,所施加的全部教育、教学影响,都是针对学生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纵观整篇备课,都是在准备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交流,如何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从中可以看出,新时期的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灌输者,而成了学生学习的咨询者、督促者和组织者,学生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发现者,实现了教师、学生角色的彻底转变。

  同时,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多媒体技术也随之引入了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校园网、北大附中、附小远程教学……每一样技术的引入都会引起一次教学和学习手段的革新和提高。多媒体技术,实现了人、机的交互学习;网络整合,实现了资源共享;远程教学,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双向、互动……现在的课堂,不再是“黑白”(指黑板和粉笔)的,而是“多彩和有生命”的,相应的,这时的备课上,增加了“多媒体课件内容”的栏目。

  短短十几年,从“白纸”到“课件”,从“小黑板”到“多媒体”,从“讲解”到“指导”,从“怎样去教”到“怎样去学”……

  我想,中国教育、教学几十年的改革和发展历程或许就浓缩在这几十本备课里了吧。

  我在想,明天我会怎样备课?

  或许,有一天,是我和学生坐在一起共同备课……

  也可能,是我的学生来告诉我:老师,这节课您应该这么上……

初中教师教育随笔范文7

  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作文又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初中生要做到:“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真实、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文字通顺,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工整。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在此,笔者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作了一些思考。

  一、精设文题,激发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甚为重要,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会顿生灵感。有了灵感就想,想出框架就写,发现问题就改,偶得佳句就用。这样,“长期观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联想,妙手偶得之,一挥而就”。久而久之,写作就成了无形压力下的自觉行动。语文老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消除害怕作文的心理,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前提是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思想状况、写作水平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给出适合学生的作文材料,精心设计作文题目。好的文题能让学生感到兴致盎然,只要贴近学生实际,标新立异,就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在我们现在的日常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并不重视作文的命题选择,表现在对学生作文的训练缺乏通盘考虑,作文布置往往兴之所至,信手拈来,题目陈旧,内容重复,致使学生了无兴趣,丝毫没有创作激情。初一阶段,命题要富有情趣,为以后的作文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初二阶段是初中生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对一些事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很有点儿“小大人”的派头。命题应形象具体,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初三阶段,学生的思想日趋成熟,也善于思考一些较深刻的问题,这就要求命题要有一定的思想性、深刻性。

  二、感悟生活,丰富情感

  感悟生活就要时时在意,处处留心,逐渐磨砺出能发现美的眼睛;其次要握思考的方法:要善于问为什么。倘若多问几个“为什么”,就往往能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使事物蕴含的思想和哲理渐渐显露。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自己的心去感受、理解生活。生活越丰富,学生作文的素材和情感内容就越丰富,作文和生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国家教育部新颁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作文教学要重视生活,从生活出发,感悟生活,用生活中生动有趣的事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引导学生写真实的.事情,力求写实,作文水平才可得以提高。

  三、展现个性,鼓励想象

  实施“个性化”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趋势。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能以一致的标准和答案强求学生,应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潜能,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作灵活的要求。鼓励学生自我选择感兴趣的学习主题,在其独特的潜能领域进行深入的指导。”因此,我们的作文要求也要发挥学生的个性心灵去体验生活,体验人生,并用各自独特的视角及语言来表达心中的所感所想。新大纲在关于作文方面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高尔基也说过:“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教师就应当充分发挥习作中蕴含的想象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鼓励想象中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使学生乐于动笔。个性是文章的灵魂,想象是文章的翅膀,展示个性,鼓励想象是学生作文的动力,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拓宽思路,自由想象发挥,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以提高其作文水平。

初中教师教育随笔范文8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个好教师应该既是严师,又是良友。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就需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抓住学生的心理,去激活学生的心。这对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下面谈一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注重情感教育

  人的成才有智商、情商和外界因素几个方面协调进行。其中情商的作用不可低估。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掌上明珠。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惜对子女的财力投资,但许多家长忽略了情感教育;而孩子渴望理解、渴望沟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多关心他们的思想、学习愿望,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引航员。尤其是中等生,他们的智力、能力并不差,在学习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心念不专思想压力小,所以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其它方面都无较理想的成绩。面对他们,我总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老师的辛勤和父母的劳苦来感染他们,增强学习的动力。

  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教师只要掌握差生的心理变化规律,进行耐心地辅导和帮助,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差生也是会转变的。课堂提问要照顾差生,让差生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即使答不出来也不要训斥,尽量启发他回答出来,让他享受成功的喜悦,从中得到鼓励,增强自信。

  教师的课后辅导是转变差生的一个好机会。教师要多鼓励差生提问题。一旦差生提出问题,教师要热情优先给予解答。这对差生精神上是很大鼓舞,同时也是差生转变的开始。给差生讲问题时,要启发诱导差生积极思考,能考虑出答案的,要给予表扬,说他脑子灵、聪明等,以满足中学生强烈的争胜心理。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验+反思=成长

  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具有实际意义的心理部分。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和加强,跟教师生动而善于启发的教学方法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也跟教师的语言是否生动、活跃密切相关。教师除认真设计好每节课外,还要注意化学知识和语言美的关系。例如,讲考试经验时说我们都是经过分子、原子、离子的高速碰撞,一定会临危不乱,考出高水平。化学知识在教学语言中的运用,新颖、别致,既增强学生学化学的乐趣,又让学生提高了文学修养,领悟到学习化学知识的必要性。这种兴趣一旦稳定下来将成为学生学化学的催化剂,为今后的化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初中教师教育随笔范文9

  在化学教学中,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多引导、启发,学生自主的找到化学规律,这样不仅减轻了课堂上教师的负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下面是我几点教学体会。

  1、化学教学中的很多定义、概念学生在掌握和区分时都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在讲解某些定义时采用先举例,再让学生找出共同点,进而得出定义的方法,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如在讲解物质的分类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物质,而教师板书的时候有意识的分类书写,把金属单质写到一起,非金属单质写到一起,金属氧化物写到一起,非金属氧化物写到一起,两大类写到一起,再引导学生总结他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从而得出定义。

  2、序言的讲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序言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因此培养其兴趣是关键。在这一部分应多引入一些图片、影像材料等,多介绍一些科技发展史,再通过几个小实验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培养其学习兴趣。

  3、实验基本操作在化学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加深学生的印象是非常关键的。例如,在讲述如何正确闻气体气味的实验操作时,我采用的方法是先讲述正确的操作方法,再让学生演示,第二天肯定有学生忘记,那怎么办呢?第一天我们闻的是空气的气味,因为空气无色无气味,他们的印象不一定深,那么第二天让他闻氨水的气味(少量氨气毒性不大,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伤害,但气味却很大),挑一个学生演示,很可能他直接去闻,那么他一定一辈子也忘不了闻气体气味的正确方法。

  4、在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时,可以先做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确结论,再让学生做一个实验,在这里可以做一些手脚,让其不成功,再引导学生找出其失败的可能原因,这样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总比我们灌给他们要好。

  5、讲解稀有气体和氮气的用途时,应引导学生看书并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总结出他们的用途,并引导学生警醒对比,比较其相同点与不同点(个别题也考其共有的性质),得出其用途相似的原因是“化学性质稳定“,从而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观念。

  6、在做《硫燃烧实验》与《铁丝燃烧实验》时,集气瓶底均需留少量水,但铁丝也可以放少量细沙,做完实验可以提出设问:“硫燃烧可不可以也用细沙来代替水?”引导学生放它们的原因:铁丝燃烧是为了防止红热的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而硫燃烧是为了吸收污染大气的二氧化硫,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

  7、讲解双氧水制氧气实验时,可以顺便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将书中的两个实验增加一个加热双氧水的实验,引导学生猜想,加热双氧水也能产生气泡,那么产生的气体到底是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最终可能有三种答案,即:水蒸气、氧气、两种气体的混合物,那么该如何验证呢?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当然,学生刚学习化学,回答肯定不到位,此时教师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如为了验证到底有没有氧气,该用什么进行检验呢?学生肯定知道是带火星的木条,但事实是木条并不复燃,相反可能熄灭,再进行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这里要做的'是提供一些信息,及时进行引导。

  8、讲解元素符号时,为了增加趣味性,可以先不提元素符号,直接在黑板上写一个单词“gold”,问学生的意思,学生肯定都认识,反过来在黑板上写出汉字“汞”或其他的你认为学生不会写的让学生回答,学生肯定不会并期待你的答案,此时你出乎学生的意料,说自己也不会,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然后趁机引出元素符号的重要意义──通用,那么这节课一定会很顺利的上完,学生的印象也会很深刻。

  8、分子、原子是学生学习化学中的难点,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微观世界,因此树立一个微观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才能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呢?适当的借助于电教手段进行演示可以使微观的结构、变化变成宏观的影像,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

  9、关于符号表示的意义,可以反过来进行讲解,如设问氢元素怎么写?一个氢原子符号怎么写?从而得出元素符号既可以表示该元素,也可以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在通过提问铁的元素符号怎么写?一个铁原子的符号怎么写?铁物质的符号又怎么写?引导学生得出“Fe”,反过来,氢气又怎么写?由于学生学过氢气的化学式,会写其化学式,再通过几组例子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分子构成的单质其对应的元素符号只能表示两种意义;原子构成的物质其对应元素符号可以表示三种意义。

  10、核外电子排布:先教给学生如何画原子结构示意图,再让两名学生到黑板分别画金属原子结构示意图、非金属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最外层电子数少于四的多为金属元素,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表现其金属性;最外层电子数多于四多为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表现其非金属性;最外层电子数等于8(氦为2)是相对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多为稀有气体元素。当然,这些结论都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书写、思考而得出得结论。

  12、书写化学式应先讲解规律,即根据化合价进行书写,等学生差不多会写了,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即化合价绝对值交叉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为什么要等到写得差不多再找规律呢?主要目的是为了以后求算化合价打基础。书写练习时要由简到难,如先写氯化物化学式,再写氧化物化学式,再写“几氧化几某”,再写酸、碱、盐的化学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每类书写时教师先演示几个,然后在找学生到黑板写,其他在下面写,让学生对黑板学生进行讲评。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着课程改革,在我理解课程改革的精髓就是改掉以往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思想,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将一些,这样即减轻了教师课堂上的负担,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意识,何乐而不为呢?

初中教师教育随笔范文10

  反思最近一段时间的教学,有很多的不足和失误。

  经常抱怨。抱怨学生上课不认真;抱怨教材编排的杂乱无章;抱怨思想品德课太肤浅,没有值得科研究的价值;抱怨思想品德不适合采取“先学后教”的方法;抱怨上好一节思想品德课比其他任何学科都难。现在我把平时的抱怨写出来,发现抱怨的理由很多,唯独没有我自己!

  我应该抱怨自己不能尽快地认识新学生,并采取措施很快地了解他们;应该抱怨自己对新课程理念还理解得不够渗透;抱怨自己不能立足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抱怨自己还没有找到适合新教材的新的教学思路。

  经常自以为是。走进课堂,学生还在打闹,自以为学生不尊重老师,而大声斥责;课堂上,学生回答的问题与自己组织的标准答案不一样,自以为学生是错误的`,而急急忙忙出示标准答案;让学生讨论问题,一旦看到他们卡壳,便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准备好的故事、问题、例子等告诉他们,自以为引导得很及时;和同事探讨教学思路时,尽管虚心听取他人意见,骨子里却自己为自己的设计最好!看到自己教学中,竟然有这么多的自以为是,简直是犯了夜郎自大的毛病。

  在没有了解学生的时候,大声斥责,不能促进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课堂上缺少的疑问,也便缺少了生机,又回到了原来“我讲你听”的老路子上;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他们就可能被局限在老师设置好的狭小的思维空间中;……自以为是的毛病,让自己的教学不能做到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经常半途而废。开学初始计划在基础年级打破旧模式,开创新的教学思路,现在已经夭折。改变意味着吃苦,过去形成的教学模式“轻车熟路”,不用思考就会“走”。计划把别人课堂上值得借鉴的亮点记下来,并保存,现在也被抛到了九霄云外,“青山依旧在”老习惯长存:随手纪录,随手扔到一旁,“狗熊掰棒子”到头来一无所获。对学生课堂表现的纪录,现在也基本停止。……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而自己最难克服的毛病就是惰性。做事半途而废,就是惰性的表现。战胜不了惰性,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所有的梦想都是泡沫,所有的日子都是浑浑噩噩。

  反思得出结论:“主观不努力,客观找原因”。

【初中教师教育随笔】相关文章:

初中教师教育随笔04-25

初中教师教育随笔12-20

初中教师教育随笔模板07-05

初中教师教育随笔(优秀)06-22

初中教师数学教育随笔04-17

初中教师教育随笔(热门)08-01

初中教师教育优秀随笔01-06

初中教师教育随笔通用05-31

[热门]初中教师教育随笔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