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让预设富有弹性
不是所有的预设都能帮助教师自如地驾驭课堂,让我们一起让预设富有弹性吧!
让预设富有弹性【1】
评课时很流行的一句话,“预设痕迹过重”,说明有一种预设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这种预设,往往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学问题的走向,确定了有关观点及其解释的倾向(简称“定向”),使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放胆言说的舞台,少有旁逸斜出;确定了课堂上的教学目标、问题以及其他教学任务的数量(简称“定量”),使教师在课堂上走马灯似地赶任务,少有“慢走欣赏”的节奏;确定了课堂教学的程序,确定了学生在思考与表达时的序列(简称“定序”),使师生都被裹挟进去,只能向前而不可逆转。
这种以定向、定量、定序为特点的预设,我们称之为“硬性预设”。
什么样的预设才能真正带来无限精彩的生成呢?无论如何预设,一定要考虑到教学现场,如果真能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主动提问、大胆质疑、积极表达、多向交流,他们一定会有所变化,甚至有较大的变化。
为了积极应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课前预设必须显示出一定的可变性。
第一是变向,即教学目标、教学问题的走向是可变的,有关观点及其解释的倾向是可变的。
特级教师王军执教《归去来兮辞》一课时,有学生忽然插问:“老师,做官有什么不好?只要做个好官就行了。
你为什么说陶渊明辞官不干,他就拥有高尚的情操呢?”教室里一下子嘈杂起来:“是啊,当官有什么不好。
要是所有的好人都自命清高,不去做官,那不是放着官场让贪官占领吗?”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是沉下脸来,对这种发问装聋作哑,还是正视挑战、顺势引导,上一堂动态生成课?王军选择了后者,并有精彩生成。
他总结说:“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内在求知需求出发,而不是从僵死的目标出发,才能获得最大的解放——精神的解放。”
第二是变量,即教学目标、教学问题以及其他教学任务的数量是可变的,可增可减,增什么减什么,都要根据教学现场以及特定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定。
新添了目标,无所谓,因为学生需要的正是教师所要教的;目标少了,也无所谓,因为一课一得是许多名家的教学经验;学生的问题提多了,无所谓,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预设的问题派不上用场了,也无所谓,因为学生懂了教师就不必再讲了。
至于其他一般性的教学任务,要敢于舍弃——有舍才有得。
第三是变序,即课堂上教学的程序是可变的,学生在思考与表达时的序列是可变的。
教学程序前后相依、环环相扣,容易让教师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担忧。
同时,过于细密的教学流程,环中有环、套中有套,操作时容易使教师有生硬、别扭之感。
因此,程序既要简化,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尽量可变。
特别是在关键环节上所设置的话题要有选择性,这样学生在思考与表达时的序列就具有可变性。
就变序来说,如果我们暂时还不能做到教学程序的可变,至少要考虑到学生在思考与表达时序列的可变,尽可能多地设计具有选择空间的教学话题——这样的话题往往使学生主体意识增强、思考积极性提高、表达欲望强烈,而逼仄、僵化的话题会使学生主体性突然萎缩,也会使课堂骤然降温。
变向、变量、变序昭示着一种新的预设。
这种基于学情而随时准备变化、具有弹性的预设,我将其称为“弹性预设”。
当然,弹性预设需要教师面对更大的挑战:一定要深度备课,对文本融会贯通,在思考点上建立复杂的关联,这样才能瞻前顾后、左冲右突,既可向前亦可逆转,既可正道直行亦可旁逸斜出,显示出极大的弹性。
直面“非语文问题”【2】
在语文课堂上,来自学生的问题有的贴近语文,有的远离语文。
从教师的心愿来看,自然是希望问题越贴近语文、越贴近自己的教学预设越好。
然而,问题发生在学生的头脑中,教师是无法取代学生思考的,尽管教师会不断告诫学生,“提问要有质量,要提出真正的语文问题”,但问题的不确定性仍然很大。
于是,一些问题会被教师称为“非语文问题”,并深深困扰着他们。
有些教师害怕这种问题扰乱课堂节奏,索性直接抛出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让课堂教学在“师问生答”中展开;甚至有些教师干脆剥夺学生提问的权利,让课堂教学完全进入自己的“预设节奏”。
我认为,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学生的提问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教师了解他们是否进行深度学习的“试金石”。
只要学生认真阅读文本,他们就会产生探究未知领域的强烈冲动,就有可能产生提问的念头。
对于教师来说,凡是经过学生深度学习而产生的问题,不论是否“语文”,都弥足珍贵。
当教师试图消灭“非语文问题”时,学生深度学习的热情、信心与勇气也会被一同消灭,因噎废食的做法是愚蠢的。
“非语文问题”与其他问题一样,也可以成为“教学引擎”,生成课堂中的精彩。
语文是生活的、文化的,当学生直接就“生活”与“文化”进行提问时,并不意味着他们当真丢掉了“语文”,而是将“语文”暂时悬置起来。
此时,教师不应该将这些问题弃之不顾,而是应该将“语文”适时添置上、还原好,把远离语文的问题引向贴近语文的方向。
在不断地引导下,学生的提问会逐渐具有价值,学生的思考也会逐渐具有深度。
如果在课堂上碰到“在文本上无法着陆”的“非语文问题”,教师也不要轻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如果不能依靠现有文本来解决,教师不妨将这类问题作为研究性难题,留待日后学习了更多文本后,通过比较阅读寻找解决线索。
当然,有些“非语文问题”完全有可能碰触到文本本身的瑕疵,教师不妨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告诉学生:作者思考不缜密的现象并非没有可能,课后可以写篇小论文去“指瑕”。
这个小论文本身就是语文,于是,“非语文问题”就被巧妙地转化成了“语文问题”。
教师也不必担心“非语文问题”影响语文课堂的纯洁性,语文课完全可以像写散文那样“形散而神不散”。
语文教学非常忌讳“一步不离正题”,也需徘徊之美、曲线之美,“非语文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异数”,如果处理得好,也会带来情趣、调节气氛。
当课堂气氛沉闷板滞、缺乏活力时,教师可以来一个“非语文”的小幽默、小故事,为什么不可以容忍课堂教学中的“非语文问题”呢?“水至清则无鱼”,语文课过于“纯洁”,也会缺乏语文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把“非语文问题”简单地与教学效率挂钩。
语文课不仅仅是一堂课,它是由无数堂连续性的常态课组成的。
如果一堂课因处理“非语文问题”导致节奏缓慢,教师完全可以在另一堂课上加快节奏、灵活调节。
教学效率固然与每一堂课相关,但每堂课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立竿见影的课堂教学往往是做给别人看的。
语文教师要学会“气定神闲”,“分秒必争”的教学态度不符合语文课堂的特点。
当然,我并非希望“非语文问题”越多越好,而是说在无可避免的情况下,既要不断提醒学生贴近文本思考、贴近语文提问,也要敢于直面他们有可能提出的各种“非语文问题”。
裸读功夫兴味长【3】
在一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主办方要求参赛选手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备课,手头没有任何外在的资料可以参考,只有一个并非选自课本的陌生文本。
于是,有的教师对文本理解得半生不熟,着实历经了一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痛苦过程;然而,也有的教师凝神阅读、细心揣摩,自由出入于文本之中,似乎早已习惯于不参考任何外在资料的备课。
显然,前者对教学参考资料有严重的依赖感,后者则在文本解读上拥有独立的处理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出,能否不依赖于教学参考资料,是否具有裸读文本的能力,这是考量一个语文教师备课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准。
当然,依靠一些教学参考资料进行备课辅助,借鉴一点他人的研究成果完善自我,这些做法无可厚非,但前提是一定要在裸读文本上下足功夫。
所谓裸读,就是教师先不参考任何教学资料,直接与文本对话,不让既有的见解和结论影响自己。
这种阅读,实际上就是无遮蔽、无污染的阅读。
在裸读过程中,文本在教师眼中处于原生状态,教师在文本面前也保持着原始感受。
裸读可以内化文本。
庖丁解牛就是靠“内化”才“进乎技矣”。
文本如同庖丁面前的牛,如果教师仅仅依靠贩卖教学参考资料上的说法去上课,只对文本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而不是细腻、深刻地体验一番,那么此时的教师只处于“所见无非牛者”的最低境界;教师的至高境界应该是“目无全牛”,即不断与文本“神遇”,逐渐洞见文本堂奥,最终内化文本,从而在课堂上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比如,庄子的《逍遥游》一文非常深奥,我曾先后裸读十几遍,才从蜩与学鸠笑鲲鹏、斥鴳笑鲲鹏、宋荣子笑他人的几个片段中发现一个关键字——“笑”。
这个“笑”字恰好有3个,并分布于全文的3个自然段之中。
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将交流、讨论聚焦于3个“笑”字,把全文涉及的“有所待”的事物或人物贯串起来,从而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裸读可以赢得对话资格。
裸读并非终点,裸读之后往往要参考大量的教学资料。
本质上,参考教学资料就是与教学资料及其编写者对话。
配合教材发放的教学参考书、名师的教案或教学实录、网上的各种教学资源……这些都是教师潜在的对话者。
要想获得对话的资格,教师首先要成为文本的裸读者。
通过裸读,教师能够形成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唯有立足于自我体验,才能在与他者的对话中升华完善自己。
在裸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时,我先由“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等句子读出海子对世俗生活的向往,可是经过反复阅读,我逐渐推翻了这种看法——我发现,海子正是厌弃世俗生活才决定“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容易给人误解的短语“粮食和蔬菜”,其实并不必然是世俗生活的意象,它们也可以是超凡脱俗的象征——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便是明证之一。
后来,我参考其他资料,发现几乎全如我此前的误解,而这些误解正是缘于没有把“粮食和蔬菜”这样的意象置于上下文中,犯了先入为主、脱离语境的错误。
裸读可以产生教学智慧。
在课堂上,为什么有的教师风度翩翩,手里只有简要的教案,课件只有简单的几张,却能大道至简、不断生成?为什么有的教师镇定自若,敢于让学生提问甚至质疑,敢于让学生大胆言说、尽情展开,还能自信地直面踢过来的“任意球”?原因自然有许多,但有一个原因很重要,就是教师此前在裸读文本上下过功夫,从而对文本烂熟于心、了如指掌。
相反,有的教师不注重裸读功夫,浮光掠影地阅读文本后,就迫不及待地拨打“求助热线”,不是从教学参考书里搬救兵,就是到同事电脑里拷资料。
这样的教师在课堂上是站不稳的,经不起学生的提问和质疑。
为了挥洒自如、避免尴尬,教师最好通过裸读文本赢得教学智慧。
那么,教师该如何培养裸读功夫呢?
首先是勾画要点。
教师裸读时,要“笔不离手”,发现不顺处、不解处打个问号,发现精彩处打个惊叹号,发现难读字、易错字、重要词语加上重点标记。
这是把自己对文本最原始的感受记录下来。
其次是尝试解读。
遇到不顺处,联系上下文反复推敲;遇到不解处,一遍遍仔细揣摩;遇到精彩处,反复品味。
这是将自己的个性理解原生态地呈现出来。
最后是专业聚焦。
文本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如何写的、哪些地方是重点、哪些地方是难点、哪些地方学生可能弄不懂、哪些地方学生可能质疑……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边读边问,让自己原汁原味的构思逐步凸显出来,课堂预设由此完成。
“不可预约”的精彩
每当有人提及课堂“不可预约的精彩”时,经常会招致不少人的质疑:“难道课堂的精彩,都是不可预约的么?”而另一方面,我们的课堂却常常因为“可以预约的精彩”,产生了大量的问题。
显然,不能以“不可预约”或“可以预约”给“课堂的精彩”简单定性,我们应该认识到,精彩的课堂既有“可以预约”的一面,又有“不可预约”的一面。
毫无疑问,课堂具有“可以预约”的一面。
预约,就是指教师在课前已经确定教学方案,并按照既定方案实施课堂教学。
这种“可以预约”的精彩至少包括:课堂的精彩导入、问题的精彩设计、作业的精彩布置。
传统课堂致力于“可以预约的精彩”,力图对课堂的每个细节都确定最佳方案,尤其是确定一个能够对课堂进行全覆盖的最佳教学程序——以语文教学而论,一般包括课堂导入、检查字词、范读课文、文本切入、问题研讨、课堂总结、当堂练习、课后作业等环节。
其中文本切入、问题研讨是核心性、标志性程序。
许多教师都把精力放在这些程序上,试图从文本中找出一个最佳切入点,精心设计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顺着切入点和问题进行思考与回答。
一个教师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以悬念为切入点,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小说开头先写“我”家的生活状况,在读者熟悉之后,笔锋一转,引出人物于勒,于勒是谁?回答了于勒是谁后,作者说“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这是为什么?小说描述了于勒年轻时怎样浪荡败家,又写到他去美洲发财,于勒回来了吗?小说写到菲利普夫妇一家去旅游,在船上见到很像于勒的老水手,这真是于勒吗?此时作者并没有立刻揭开谜底,而是让菲利普夫妇去打听,直到证实确实是于勒,小说的高潮出现了,菲利普夫妇一家怎么办……
这样的“最佳方案”“最佳程序”,最考验教师的智慧,也最为人所诟病:课堂教学只能单向推进,缺乏曲线之美、灵动之美;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感受;教师容易在突发事件面前产生尴尬。
看来,预约还是要讲究一个度的,超过这个度,甚至幻想做到百分之百的预约,课堂就会变成“无人之境”,学生就会变成操作的木偶,教学也会变成教师的独角戏。
教师可以在一些方面(比如课堂导入、问题安排、作业布置等)确定最佳方案,但一定要放弃“全景式”教学程序,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合作的“智力接力赛”。
教师要相信学生,把第一棒甚至前几棒都交给学生,自己则根据学生的“竞技状态”,灵活地进行策略性调整。
由此可见,课堂最好不要在所有方面都“可以预约”,不妨也在一些方面“不可预约”。
当然,“不可预约”并非不准备,事实上,课堂的“不可预约”需要教师更多的准备,教师应该把“可以预约”变为“可以预备”。
所谓“可以预备”,就是指教师提前考虑课堂会出现的若干情况,然后在教学中“便宜行事”——根据现场变化灵活地选用某一种教学策略。
如果教师在面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时,让课堂教学体现出一种曲径通幽、参差错落的感觉,呈现出极具层次和境界的教学智慧,这样的课堂无疑是精彩的。
传统课堂往往由教师启动,由教师直接抛出最佳切入点,然后不可逆转地演示全覆盖的教学程序。
这样的课堂启动模式和全景式教学程序,通常不会支撑“不可预约”理念,因而不大容易带来无限可能的课堂风景。
不过,也不能绝对排除传统课堂产生“不可预约的精彩”的可能——即使是“填鸭式”教学,也有可能因为个别学生的强势而出现意外的精彩;教师在推进既定的教学程序前,也可能象征性地让学生提几个问题,从而产生意外的精彩。
然而,这种罕见的“不可预约的精彩”,往往会被视为一种“美丽的错误”——虽惊艳得让人兴奋,却又惊险得让人后怕。
传统课堂不会因为这种“美丽”,就视“错误”为常态,教师总是致力于斟酌出一个最佳方案,成就“可以预约的精彩”。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不要分秒必求“可以预约的精彩”,也不要企图满堂皆为“不可预约的精彩”。
新课堂应该呈现出这样的状态:在某些方面确定一个最佳方案,同时又在某些方面考虑多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把过去的“最佳”变为现在的“可能”,让“最佳”少一点,让“可能”多一点,从而行走于“可以预约”与“不可预约”之间,实现课堂生成的最大化。
【让预设富有弹性】相关文章:
预设教学方案10-07
主题预设活动方案范例10-08
关于语用预设作用探讨10-26
《弹性》教案02-16
我知我家教案预设10-07
学会放手—自主比预设更有价值09-15
跨文化交际失误中的语用预设10-26
预设与生成阅读教学论文范文10-07
富有哲理的语录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