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青城镇的古镇传说故事
青城镇的古镇传说故事就在下面,请看下面的青城镇的古镇传说故事吧!
(一)龙头堡子
天下黄河第一古镇——青城镇的正西方向,有一处天造地设的风水宝地,当地人叫龙头堡子。
远远望去,一条巨龙从南向北,逶迤蜿蜒,蠕动而至,但到了黄河边上,龙头忽然扬颈向西,昂然立于黄河之中,气势凛凛,栩栩如生。
而且,就在龙头转向的地方,浑然天成出一抹浅湾,坐北朝南,兜着一湾的祥瑞之气。
这里,就是明代闯王李自成的墓地。
青城古镇的龙头堡子,还有这样一段神奇的传说呢。
据说,很早很早以前,东海龙王的四子蒲牢上溯黄河,西行巡查,路过兰州青城时,猛然发现黄河岸边有一位浣衣少女,貌若天仙,嘴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肌若凝脂,怯雨羞云。
仔细打量,竟发现少女眼含泪花,似有愁苦之事。
蒲牢心中暗暗赞叹:这地处西北的边陲之地,居然还有如此倾城倾国的美女,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呀。
不由心生爱意,遂不顾天道,摇身一变,装作一个不慎落水的后生,顺着河水,径直飘向那浣衣少女。
却说这位浣衣少女,名叫荷花,家住青城东滩建亭村。
荷花一脸愁云,自然是有些缘由的。
前不久,黄河突发洪水,正在烟田里干活的荷花父母,没留神被河水冲走。
荷花天天来到黄河边上,期望出现奇迹,让自己的父母双亲回到人世间来。
这一天,荷花猛然发现河面上飘下一个人,连忙拖上岸来,却发现是一个英俊的后生,并不是自己的亲人。
失望之余,猛然看见那后生的嘴唇动了一动,赶紧将后生翻转过来,把自己洗的衣物垫在后生的腹部,将头部朝下,轻轻地拍打后生的背部,给他进行排水。
不一会,那后生就渐渐苏醒过来,呼吸也开始变得均匀起来。
荷花手忙脚乱地救治落水的后生,但那后生却闭了眼睛,内心一阵狂喜。
原来,后生就是东海龙王的四子蒲牢。
蒲牢一边感受着身边姑娘幽兰般的芬芳气息,一边为姑娘的心地善良而倍加感动,决定要与这位美丽善良的青城姑娘共结连理,白头到老。
荷花姑娘的家在黄河不远处,那里有一片梨园。
梨园深处,有三间房屋。
荷花姑娘救醒了落水的后生,又赶紧连拖带背,将后生弄到家中,烧了一碗姜汤,一勺一勺喂给后生。
眼见着身旁这位英俊的后生,荷花姑娘也开始有了心思。
看年纪,后生同自己相差无几,模样儿也长得很是齐整。
想着想着,竟然腾红了脸颊。
拿着勺子的手不由地抖动了一下,勺子里的姜汤水,洒到了后生的嘴角上,就下意识地伸手去擦。
就在这时,闭眼佯装的蒲牢,不失时机地抓住了荷花姑娘那白皙如藕的手。
没过多长时间,蒲牢就和荷花姑娘生活在了一起。
圆房这天,蒲牢请来自己的好朋友灵龟,为他和荷花姑娘证婚。
灵龟见蒲牢心意已定,只得暗自摇头叹息。
灵龟知道,蒲牢擅自主张,投身人间,东海龙王一定不会轻易饶恕蒲牢。
果然,东海龙王闻讯后,大为恼火,想要彻底除了荷花姑娘,但念记姑娘好歹与自己的儿子生活过,就改变了想法,将荷花姑娘点化为一朵荷花。
谁料,没过几天,原本一朵荷花,竟然扑哗哗开成了一大片。
东海龙王见状,更为恼火,跟着就暗自发力,发起滔天洪水,欲将那片荷花彻底淹没吹跑。
就在这时,蒲牢奋不顾身,纵身一跃,在东滩上游的苇茨湾黄河段舍身挡住铺天而来的洪水,保住了下游的那片荷花。
这时候,东海龙王看见刚才的发威并没能够淹没那片荷花,再次发力,又一波洪水铺天盖地倾泻而来,涌出大峡,没过龙头堡子,直向东滩压下来。
正在这时,蒲牢的好友灵龟见状,赶紧调转身子,朝向黄河,将汹涌的河水逼向对岸,避免了荷花的又一次灭顶之灾。
如今,人们看到的龙头堡子,就是当年东海龙王之子蒲牢为救荷花姑娘而仰头向西,护佑着黄河南岸青城古镇。
那只灵龟,后来也变作了黄河之中的一处滩涂之地,当地人叫小河子滩,现在还能看到灵龟的形状。
而东滩建亭村的那片荷花,眼下已经变成了百亩荷塘。
据说,为了使得荷花生长,好心的灵龟在羽化之时,还用自己的尾巴划出了一道长渠,从青城村麋鹿沟悬嘴崖下开始,一直划到了东滩,渠中为自流水,灌溉着荷塘,更使得那片土地变成了一大片湿地。
这条渠,就是人们现在看到的宋渠——普泽渠。
每年春天,东滩的荷塘里,就会发出一声声奇异的叫声,这种叫声,到了冬天封冻时,才会停止。
不少人说,声音其实为东海龙王四子蒲牢所发。
据《玉芝堂笔荟》载:“龙王四子蒲牢,生平好鸣”。
龙头堡子为龙王之子蒲牢所变,自然是一块绝好的地方。
明代闯王李自成生前显然也知道这个美妙的传说,叮嘱后人,辞世后要将他埋在这里。
现在的龙头堡子,河水环绕,绿树掩映,弥漫着一股祥瑞之气。
(二)化鸡报恩
自古以来,在青城这座历史文化名镇,“仁义礼智信”这五常都被用作祖训、家训,当地流传着一个关于“信”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青城镇有一户人家,父母早逝,留下兄弟俩相依为命,种着几亩薄地,日出而坐,日落而息。
日子过得贫穷但相互关爱充满希望。
后来,兄弟俩都长大成人娶了媳妇。
妯娌(当地人称为“先后”)俩出生背景不同,为人处事更是大相径庭。
嫂子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双目失明,但心底善良,身残志坚,勤劳简朴。
弟妹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聪明伶俐,但尖酸狡诈,好吃懒做。
哥哥嫂子因为吃苦耐劳,生活渐渐好起来了。
相反,弟弟受了媳妇的影响,也变得游手好闲,坐吃山空,生活一天比一天穷困潦倒了,经常去嫂子家借面。
妯娌俩经常用面箩借面还面(箩是一种用来筛粉状物质或过滤流质的器具,底部比筛子密,用绢或细铜丝等材料做成)。
时间久了,弟妹心生诡计,利用嫂子双目失明看不见的生理缺陷,在每次还面的时候,将面箩倒扣,在底部薄薄铺一层面,嫂子用手一摸,误以为面箩是装满的便倒入面袋子。
这一伎俩蒙骗了嫂子好多年。
后来,弟妹身患重病,久治不愈。
嫂子精心伺候,悉心照料,始终未能挽留住弟妹的生命。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弟妹在撒手人寰之际,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和愧疚,把还面的实情告诉了嫂子,并说来世要做一只母鸡用18年的时间来慢慢报答嫂子的恩情。
弟妹去世后,转世投胎成一只母鸡来到了嫂子家,用下蛋的方式来报答嫂子,且这只鸡整整活了18年,创造鸡的寿命奇迹(鸡的平均寿命是7-8年)。
从此,当地开始流传一段民谣:
正箩借面反箩还,
报答嫂恩十八年。
咕咕呔,咕咕呔,
麦子拿上换蛋来。
青城人民祖祖辈辈用这个的故事的道理教育子女要诚实守信,以德报恩,不管生活在富裕还是在贫穷的家庭,都要正直做人,勤劳团结,和睦相处,做一个好兄弟好儿媳好妯娌。
题外引申——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妯娌之间的关系和婆媳之间的关系一样难处,妯娌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全家的家庭气氛。
看看“妯娌”这两个字,就能领略汉字的妙不可言——同是女字旁,右边框架的组成部分也相似,但彼此又是对着干的,一个朝上,一个朝下。
朝上的“妯”,身段稳重,神态像是鼻孔冲天,得理不饶人;朝下的“娌”则显得小而娇气,恃宠而娇,有小狐狸的媚相。
(三)“识不透”李先生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在古镇青城,因崇尚读书,文风纯厚,故在平民中间,深藏不露、学高八斗的高人多的是。
“识不透”李先生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话说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一天旁晚,青城东滩村有一姓高的大户人家的大掌柜的因病不治而亡。
对于大户人家来说,不论婚丧嫁娶,自然要大操大办一番。
特别是大掌柜的这一死,这还了得,丧事不光要大办,而且要办的风风光光,容不得半点马虎。
当天晚上,不光请了阴阳先生和吹拉弹唱的道场班子,还连夜从用骡子接请来了一位识文断字、远近闻名的举人老先生,要专门为亡者撰写一篇祭文。
次日一大早,上房方桌上早早地备好了纸墨笔砚。
大家伺候举人老先生洗漱完毕,用过早餐点心,便请上座,一本正经的撰写起祭文来。
只见他时而低头冥思,时而动笔挥写。
大家都围在旁边,屏声静气地瞅着,不敢发出丝毫的声响,生怕惊扰了举人的思路。
这时,邻居家一位姓李的长工,正好背着粪篼清运粪土路过门前,听说这家从外地请来举人写祭文,赶紧把粪土倒了之后,背着空粪篼径直走了进来,也凑到跟前,探头探脑的挤着要看举人老先生写祭文。
服侍举人的招待见长工背着粪篼,连脏带臭的硬往前挤,便让他赶紧走开。
谁知长工往门外走了几步后,又折转身回来,又凑到了跟前。
招待见状,大为不悦,一边气呼呼的轰他走,嘴里还一边骂骂咧咧的说道:“举人老先生写祭文,你一个拉长工的,背着个臭粪篼,臭烘烘的,赶紧不走开,赖在这里看撒呢?斗大的字你能认得几升?”长工答道:“你不要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我的臭粪篼能有桌子上的祭文臭吗?”招待一听,气的无言对答,遂报告了主事的大总管。
大总管便叫来两个伙计,示意将长工狠揍一顿,拉出去。
举人老先生毕竟是有身份的人,见势不妙,赶紧起身上前,阻止大家说:“你们莫打人家,他能说出此言,定有他的道理。”又对长工说道:“你先把粪篼放到外面,请到上房里来我们详谈。”谁知这一谈,竟接连谈了三天三夜。
两人不光字斟句酌写成了一篇让人啧啧称叹的好祭文,而且还成了知交朋友。
吊丧期间,长工每天陪着举人坐上席,事主每天好吃好喝好招待。
大家都说:“没想到一个拉长工的,一夜之间竟成贵人了。”
丧事办完之后,有人封这位长工一个雅号——“识不透”李先生,众人也一致推举到他给东滩的娃娃们教书。
据说,后来这位李先生还受邀去金城见到了陕甘总督大人,受到了座上宾的待遇,并且互相称兄道弟。
从此以后,“识不透”李先生的故事便一直流传至今。
【青城镇的古镇传说故事】相关文章:
青岩古镇导游词05-19
贵州青岩古镇导游词05-09
介绍贵州青岩古镇导游词05-25
关于贵州青岩古镇的导游词06-06
贵阳青岩古镇概况的导游词10-03
中秋传说故事10-04
贵阳青岩古镇概况导游词推荐10-08
睡前金牛的传说故事10-07
关于中秋的传说故事06-08
民间故事传说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