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活法好才活得更好

时间:2023-04-01 07:53:14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活法好才活得更好

  如你想要拥有完美无暇的友谊,可能一辈子找不到朋友。活法好才活得更好。

  这个世界上的好多事,我们都左右不了:活法好,才活得好【1】

  一位画家说,他有午睡的习惯。

  然而有一天,心里“怦怦”地狂跳,睡不着了。

  原因是他的两幅画突然卖了很高的价钱。

  他一想到卡上的那一长串数字,就激动不已,无法按捺住自己。

  后来,他愈发忙起来了。

  因为这点名声,开始频繁出入各种沙龙,各式饭局,非但午睡没了,晚上也开始长时间地失眠。

  脑海里,全是走马灯似的人,整宿整宿迷迷糊糊的,睡不好觉。

  而此前,他除了作画,就是喝茶。

  偶尔朋友相聚,也很快鸟兽散。

  他活在自己淡泊的节奏里,从来没有为睡觉发过愁。

  他说,原先安安静静画画的日子,就是活在天堂里。

  自从名利来了,便一脚踏进了地狱。

  北京有一个朋友,开一间大公司。

  他交友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但凡谁若是往声色犬马地带他,他就跟谁绝交。

  吃饭可,喝茶可,其他灯红酒绿的地方,他一律不去。

  他因此得罪了一些人,有朋友,也有客户。

  但更多的人聚拢到了他的周围。

  原因也只有一个,大家都觉得像朋友这么活着的人,太弥足珍贵了。

  杨绛先生在百岁感言中说,“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的确是这样的,在《比我老的老头》中,有一次黄永玉去拜访钱钟书一家,见钱家四壁空空,只挂着一副很普通的画,钱先生、杨绛先生以及他们的女儿一人一个角落,在屋子里安静地读书。

  连黄永玉都说,他很少到钱先生家探访,不是不想去,只是想珍惜他们的时间。

  汪曾祺先生写过两个京剧名优,一个叫萧长华,一个叫贯盛吉。

  萧长华一辈子挣的钱不少,但都给别人花了。

  他买了几处“义地”,是专为死后没有葬身之地的穷苦同行预备的。

  有唱戏的“苦哈哈”,家里老了人,办不了事,就到萧先生那里磕个头报丧。

  萧问来人:“你估摸着,大概其多少钱才能把事办了啊?”来人还没答复呢,他就去箱子里取钱。

  而萧长华本人却活得足够节俭。

  自己从不坐车,到哪儿都是步行走。

  他的长寿之道则是:饮食清淡,经常步行,问心无愧。

  萧先生活到八十多岁了,身体还棒棒着呢。

  另一位名优叫贯盛吉,也是个丑角,可惜,他死得早。

  据说,有一天他很不好,家里忙乎着,怕他今天过不去。

  结果他嗡声嗡气地说:“你们别忙。

  今儿我不走,外面下着雨呢,我没有伞。”你看,人都快不行了,还这么幽默。

  这个世界上的好多事,我们都左右不了。

  譬如,纷乱的世事,险恶的人心,翻云覆雨的命运,扑朔迷离的生活,但有一样我们是可以掌控的,那就是自己的活法。

  其实,到头来会发现,人生快乐不快乐,幸福不幸福,全然不在于你有多少钱,在什么位置上,而在于你怎么活着。

  活法好,才会活得好啊。

  人生三病:胜心、畏心、痴心——你有,我有,全都有?【2】

  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书,其中很多话,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深长思之,可以启迪心智。

  比方说“讳贫者死于贫,胜心使之也;讳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也;讳愚者死于愚,痴心覆之也”这句话,愈琢磨愈觉得其理深刻,或许,这就是古代经典永久的魅力所在:典雅、通透,言简意赅却意蕴深刻。

  胜心、畏心、痴心可以说是人生的三病,陈继儒分别将其对应于贫、病、愚这三种人们最忌讳的东西,用“使之”“蔽之”“覆之”三个词语将其连贯起来,可以说探到了病根。

  换句话说,表层的病状是贫、病、愚,而深层的病因则是胜、畏、痴。

  意思是说:要想除掉前者,必须从后者入手,也就是从心底下功夫。

  所谓从心底下功夫,就要分析一下胜心、畏心和痴心这三种心了。

  胜心也就是争强好胜之心。

  看别人开了辆名车,我也非得买一辆不可,并且一定要胜他一筹。

  从某种意义上看,正是这种心促使人们不懈追求,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进步有时也会有进步的代价,譬如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但随之就出现了追求手机品牌等盲目攀比现象。

  过犹不及,如果一味争强好胜,并任其泛滥,那么这种“进步”带给人们的就未必是幸福,因为物质层面的东西,往往需要人们用心感受才有意义。

  物欲横流,心灵迷失,由此也就有了“穷得只剩下钱了”之说。

  应该说,物质富足只是精神富足的前提,却未必一定带来精神上的富足,而后者才是根本。

  畏心,就是讳疾忌医之心,表现之一是怕别人知道有病而不敢或不肯就医,究其根本是怕病、怕死。

  但怕就不得病、不会死了吗?殊不知这种怕本身就是致病的根源啊!有些人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吓死的。

  其实,即使得了病,也应该以豁达之心对待,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任他多么高贵、富有,在死亡面前却是一律平等的。

  如此想开了,有病求医问药,病可能就好了。

  讳病还有另一种表现,就是偏信养生。

  养生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把它看得太重,疑神疑鬼,那么养生就可能变成“害生”。

  真正的养生,应该心胸开阔,豁达大度,如此,可能反而不会得病,甚至活得更好些,这其中的辩证关系是值得深思的。

  痴心则是愚蠢的根源。

  有些人怕别人说自己无知,总是装出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的样子,殊不知这本身就是无知、愚蠢的表现。

  孔子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自己不知道,那才是智慧。

  何以故?天下之事,我们知道的总是少数,不知道的总是多数,故而求知的过程是无止境的。

  知道自己无知,才可能开启智慧之门,忌讳说自己无知,恰恰证明自己的无知、愚蠢。

  较之古人,以上“三病”,现在不少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应该平心静气,用平常心看待得失,用理性的态度审视生老病死,直面真实的自己,这样才会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有位哲人说:有些人活着是为了吃饭,有些人吃饭是为了活着。

  但如何“活着”,才是人生之大事啊!

  做一个有远见的、积极的悲观主义者——最坏打算,最大努力!【3】

  01

  前几天填了一份关于生活态度的调查问卷。

  其中有一道题是,“你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还是悲观主义者”。

  选择乐观主义者,下一题就是“你是如何做到保持乐观心态的呢”。

  选择悲观主义者,问题就跳到“你觉得是什么造成自己的悲观心理”。

  对两者的差别待遇不言而喻。

  一提到乐观,悲观两个词,许多陈词滥调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仿佛乐观是每个人必备的品质,悲观是大家避不可及的符号。

  家长和社会都教育我们,乐观=外向=积极向上=好相处=受欢迎。

  而悲观=内向=颓废=不思进取=不受欢迎。

  如果你不够乐观开朗,而是经常悲观,别人就会觉得你是带着负能量的。

  心理学家Julie Norem说:“长期以来,人们在‘必须表现得乐观’这一点上,承受的压力太大了,这是比悲观更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事。”

  02

  作者方赞赞写过一篇文章,大学毕业的她初入社会工作,面试时老板问了她一个问题:“你是真的乐观吗?”即使她知道自己本质上是个悲观主义者,但为了给对方留下好印象,她还是回答说:“我挺乐观的呀!”

  “如果公司的业务谈崩了,你作为项目的一员,会是什么心情。”“应该会挺难受的吧。

  但第二天仍会重新振作!”“好,我希望你就算难过也要假装乐观,因为我不希望员工把消极情绪到处传播。”

  工作的第一年,遇上难完成的事,即使心里压抑到奔溃,她也总假装着不打紧,一遍遍安慰自己“明天会更好”。

  一次她因为帮客户买错了回程机票,被老板叫去痛骂了一顿,当时的她对今后的工作担忧到了极点。

  同事过来安慰她,她却挤出笑容说着“我没事”,若无其事地继续埋头工作。

  那一次她意识到,假装乐观永远都变不成真的乐观。

  但如今的社会,过于强调乐观主义,悲观成了件可耻的事。

  03

  2014年,美国华盛顿州的奥索乡村,一场暴雨引发了泥石流灾害,造成至少30栋房屋倒塌损毁,有数十人居民遇难或失踪。

  其实这次的泥石流灾难并非毫无先兆,历史资料显示奥索地区在五十年间,一共发生过8次大型泥石流灾害。

  事实上,其中有7栋房屋是在06年大型泥石流灾害之后修建的。

  政府曾计划买下物业使他们搬走,结果没有居民愿意出售。

  为什么居民明明知道危险,还住在那里?美国哈佛大学风险管理专家大卫·罗佩克称,居民之所以不愿搬走,是因为乐观偏差的心理机制麻痹了他们。

  乐观偏差是心理学家温斯坦提出的概念,指人们趋向于认为好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坏事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一种心理期望。

  所以居民们潜意识里想着:“没错,的确有危险,但危险不会发生在我身上。”乐观确实可以帮助我们降低焦虑,但乐观有时会降低我们的警觉。

  被宣扬为正能量的乐观主义也并不总是好事。

  04

  事实上,乐观和悲观只是两种不同的思考模式。

  一味乐观并不保证拥有成功的人生,悲观也并不等于陷入负面情绪。

  有心理学家曾做试验证明,与其强迫悲观者运用乐观的思考方式来解决问题,不如让他们运用悲观思维去解决问题。

  实验者将悲观性格的人分成三组进行飞镖射击比赛。

  让第一组实验对象转移注意力,想其他事情来放松赛前的心情;让第二组对自我进行积极暗示,告诉自己一定可以射好;而对于第三组,则让他们顺应自己的思考方式,悲观地设想自己会射得很差,然后去思考应对之道。

  结果证明第三组的成绩是最好的。

  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副教授爱德华,也曾在统计一项实验的成功率时发现,与乐观主义者相比,相对悲观的人更能获得准确的数据,而乐观主义者会少计失败次数而多计成功次数。

  一直以来,我们都把乐观当成是走向成功的思维方式,忽略了悲观的负性思考也同样可以成为走向成功的通道。

  05

  悲观的人为何悲观?如今全世界都掀起了一股“丧文化”的风潮。

  日本有《四重奏》,四个颓丧的年轻人为了生活拼尽全力,可生活还是使他们不如意。

  美国有《马男波杰克》,“丧”马把人拉回到真实的世界,提醒你生活中充满烦恼;至于中国,葛优躺,丧气话层出不穷。

  丧文化的代表名言:如果你觉得自己一整天累的跟狗一样,那你真的是误会大了,狗都没你那么累。

  当你觉得自己又丑又穷,一无是处时,别绝望,因为至少你的判断还是对的。

  对今天解决不了的事情,也不要着急。

  因为明天也可能还是解决不了。

  “丧”文化勾画出的,是生活的常态:努力不一定有回报,失败才是家常便饭,阶级固化和贫富差距使生活越来越艰难。

  悲观主义者正是认识到生活里消极的一面,明白大多数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美好,悲观使人更清楚得看到生活的不幸和艰难。

  06

  一段时间大家都喜欢谈幸福指数,在黄磊接受的一次采访中,记者提到,中国人的幸福感都不太高,黄磊反对说:“我超高。”

  在我们眼里,黄磊是“幸福”的代名词,主持表演、钻研厨艺、经营家庭,他总是把生活过的热气腾腾。

  于是记者问他通往幸福感的路径是什么?黄磊回答说,那个路径就是一定要悲观。

  “你得清楚意识到,人生整体就是结束,就是早晚的问题。

  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整体是悲观的。

  最糟糕的是整体乐观的那些人,每天都说明天会更好,这是不太现实的。”

  “你会离开你的父母,你的另一半,从二人世界到老两口,有一天总会离开。

  那么干嘛不用更好的一种方式,平和的态度面对生活,然后快乐。”

  悲观是一种认知方式,很难改变,但如何对待自己所看到的东西,你可以选择采取更加积极的心态。

  “悲观主义在理论上是驳不倒的,但生命的实践能消除它。”周国平说。

  07

  韩雪在TED演讲中分享了“积极的悲观主义者”的观点。

  她讲述了自己参加综艺《跟着贝尔去冒险》时的一段经历。

  在录制一期节目时,她在左手受伤的情况下,依然接受用绳索横穿峡谷的挑战。

  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在挑战前她设想了最坏的情况。

  如果她不能表现得不够完美,她会面对许多残酷的批评,她也可能会坠落伤到手臂。

  做了最坏的打算后她决定接受挑战,在挑战中她设置小目标来鼓励自己,一开始,她只注视眼前最近的岩石,在通过几米后,又将目标设置为较近的大树,就这样度过一个又一个小目标,她离终点也越来越近,成功完成挑战。

  在演讲的最后,韩雪说道:“虽然我的钢琴弹的依然不怎么样,画作也不尽善尽美,更不是最成功的制片人,但没有什么事情能阻止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她的人生哲学中,“悲观”意味着能够接受失败,而“积极”意味着尽最大努力去做。

  积极的悲观主义者,在面对事情的时候会悲观地预测很多不利的后果,但并不是陷入忧虑中去“自我损耗”,而是积极行动让事情朝好的方向去发展。

  08

  刘若英在随笔集《我敢在你怀里孤独》里提到,她是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而这种悲观并不是表现在她消极地对待人生,只是在对待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没有那么高的期待。

  面对很多事情,她会先去想最糟糕的结果,如果真的发生了,那也没关系,因为这本来就在她的预期之内。

  而如果最糟糕的结果并没有发生,哪怕只比她预想的好一分,那么就是赚了。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防御性悲观主义”,即事前就把事情的结果想得很坏,等到最坏的结果真的发生时,因为他们在意识层面已经有了心理准备,所以真实经历时受到的打击也就没那么大。

  积极的悲观主义让人不至于太容易被失败击倒,反而在面对结果时有种“小确幸”的满足。

  09

  斯帕基·安德森是美国棒球史上最成功的教练之一。

  他曾经担任了将近30年的主教练,由他率领的球队的获胜次数在美国棒球史上名列第三。

  尽管他指导了将近4000场比赛,但在每次比赛前他还是会紧张,他预想每一件可能出错的事情,估计球队每一种可能失利的结局,每当球队为取得的成功而狂欢时,他却开始为下一场比赛而焦虑。

  英国著名的赛马训练师纳特则说自己相信悲观。

  他说:“如果你认为你每次都会赢,那你只会失望。

  如果你小心翼翼,然后做了该做的事情,那你会意外地获得正面结果。”

  悲观作为一种观念是消极的,但是这种观念的结果是积极的。

  王东岳在《物演通论》中写道:换一个角度看人类的命运,无论这悲观的论调是否成为真理,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做最坏打算,全力以赴。

  10

  廖一梅在《悲观主义的花朵》一书中说:悲观主义不是情绪,是你对世界的基本态度和认知,我不是一个死气沉沉、郁郁寡欢的人,我是一个乐呵呵的悲观主义者。

  乐呵呵的悲观主义者,不强迫自己“必须乐观”,是在认清生命的真相后,怀着对生活极大的善意,去做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

  生命的真相是什么?“生命是什么呢,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木心说得悲观。

  也正因如此,“生活的最佳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所以木心活成了“那个在黑暗中大雪纷纷的人”。

  接受这个世界的薄情,投入对当下的深情,木心活出了乐观的真正模样。

  "悲观主义是知识的初级、知识的终极,谁不是凭借甘美的绝望,而过尽其自鉴自适的一生。

  "木心说。

【活法好才活得更好】相关文章:

好的爱情必定遇到更好的自己随笔10-07

如何才算是一份好简历10-06

好的心态才会有更好的风景为优秀作文10-05

怎样才算是一篇好的导游词10-05

如何活得快乐点10-08

活法随笔散文10-07

简历中什么样的自我评价才算叫“好”?10-06

更好的作文01-02

活得奖学金的感言范文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