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茶文化的散文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像茶文化吧,你管也不管,是发茶叶还是卖茶叶呢?文化软软地渗透了每个细胞,纵然简易到沙里淘金,也淘不尽地球的沙,据说,月亮上还有沙呢。
关于茶文化的散文一:茶文化
日本人喝茶,极有道行讲究的,据说,叫作茶道。
虽没在日本人家做过茶客,似乎也知那茶道,像了我家乡的仿古祭孔乐舞一样,蕴涵深邃而有条不紊。
我的喝茶,简直是吃茶,据说,那挺大的杯子里,水多高茶多高,不苦不算喝茶。
倒是除香茶之外,没有好坏绿茶之分的。
这也像我的抽烟,十块钱一盒跟八分钱一包都能对付,据说,我这样的人多是没个性的,逆来顺受,咸淡都行。
这倒也是一种文化,那底蕴,一天半天说不清楚,据说,这就更文化了。
我相信这对文化的界定。
几年前,跟文化局一位朋友侃天,想来唱戏演节目是文化,办个展览橱窗是文化,新年春节串街游行,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更是文化了,可见文化比比皆是;你这局也够累的,想必也管不过来。
像茶文化吧,你管也不管,是发茶叶还是卖茶叶呢?文化软软地渗透了每个细胞,纵然简易到沙里淘金,也淘不尽地球的沙,据说,月亮上还有沙呢。
于是,放弃了对文化的研究,只是喝我的茶;而我粗劣的喝法,竟也离不了文化的呼啦圈。
我们这里大多只喝称作青茶的绿茶。
可能是北方天气的干燥,过分炮制的茶,喝了就要上火。
沏茶与水质常大有关,北方的水碱性特强;家家户户的铝炊子,都挂了厚厚的、坚硬的壶碱于壳内;以至倒水时壶嘴几乎淤塞了,像那卖香油的端子与漏斗的吝啬。
不消多少时日,就须拿了螺丝刀之类,石匠般地雕凿;不然烧起水来,既费时又费火,得不到许多开水。
本地人常羡慕南方的水土,据说,那水土极养人,尤其养皮肤的。
南方或者海边,极好的温湿度,育出的姑娘小伙,个个江米人儿似的,或洋娃娃,反正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而北方似乎就多些黑老粗壮。
南方的水,是酸性的,据说,人家的炊子里没有壶碱,沏茶也特好喝。
像那西湖龙井,怕也多少傍水质而出名;那茶树,我们这里是栽不活了,大有江南之桔,过江则为枳之嫌。
采来那茶叶,用自家的水一冲,怕也成了运河龙井,或微山湖龙井,味道全无。
在北京的短训班上,有位同学是来自苏州的老大姐,波澜壮阔地宣传自己家乡,比我听说的还要好些;也说起用江南的水,冲了江南茶叶的宜人。
我等北方佬们,本有不可胜数的土特产,像东北三宝、河北雪梨、陕西木耳、山西老醋,怕算起来还是我山东队更多;而我们城南,湖里的四个鼻孔的鲤鱼,却也多一层浮土似的,依旧没江南那般清秀。
结业返回各地,老大姐真的写信来,还有一张复印的知识小品,是她在报上发的、介绍名茶碧螺春的文章。
我是不想写信去索那茶,因为她不能寄江南的水来,等我泡了运河碧螺春,会以为她言过其实了。
倒是后一位湖北大哥,寄来了家乡的茶叶;却因在邮局呆得太久了,加上一路折腾,我付了两毛保管费,取来看时,竟大半的粉身碎骨。
而那成色,真如他所说,是在茶场采来的鲜货,极是珍贵的情义,也跟了那茶香荡漾于肺腑。
在北京我是闹了茶荒的。
十里堡一带,我没找见茶叶。
北京的节奏,受不了品茶的悠闲;那些铺子只卖烟酒冷饮,而有别我家乡所有商店的烟酒糖茶。
几天的白开或酸奶、汽水,便让我想家了。
那时侯,也还没有我并不爱喝的矿泉水;喜欢全世界的啤酒,却又不能像茶一样的常喝。
临行时,母亲在我皮箱里装了两件赶制的西装了,我谢绝了那些零碎,又不是小学生初入夏令营,不走人总备不停当。
一直转悠到前门,才在商业大厦买了一包绿茶,一块洗衣皂。
怕是不到前门也有得卖,只是我不能上车下车地瞎踅摸;因为在京都挤车,实在是一项体育运动,稍微的踌躇,是永远没有下一班的。
那时侯,十里堡北里的南口还没有鑫帝,却也没注意这商场现有无绿茶。
每去北京都揣上吃不了的茶叶,再兜回来了事。
回到小城要安逸得多,几乎没有耽搁喝茶的忙碌。
无论闲居还是串门,都有小型的茶会。
我不是济宁人,却生长于此。
在这里,喝茶仅次于吃饭的重要。
旧时的人家,在堂屋正厅设方的八仙桌,两旁各木椅。
考究的人家,会依了北墙安上木的或水泥的枣红条几,那身价约与当今“画王”同。
客人来了多被让到上座,若有随员,多以小板凳伺候。
考究的有高杌或椅子,也有时下进口空调的规格;不考究便简单了,什么坐具都行,如树根的小木墩儿之类。
喝茶,却是贯穿始终的。
其茶的道行概与全国相似,秘要在于这会谈皆由茶上分晓。
给客人倒茶分亲自动手、子女代劳之别,表重视程度与礼数之等级;用现成的开水,或专意的取火另烧,有相当的奥义。
客人须有外交家的慧眼,方能运筹帷幄。
倒茶时常蒙“酒要满,茶要浅”之古训,意为我只倒一点,希望你喝完尚存喝的必要;若满得不利端那瓷碗儿,或玻璃杯,便是弄你好看,须小心行是;若溢出杯外,则示你没有来与不来之必要,咄咄地骇人。
主人的壶嘴冲人,则主不吉;有无什么文化,我说不上,看那茶锈阴森如莫测黑洞,由视觉及心悟,倒也不那么吉祥。
若主客谈得颇拢,定会控干那喝成“白豪”的茶壶,不撤乏茶,而另新续;若壶底朝天,泼尽壶底乏物,重涮茶具,又抹桌子又磕烟缸,并注之以新茶呈十万火急状,便是与你再泡,盘古开天另起头一桩三百六十回合,是为客茶极尊。
当珍之重之,下次再来必如履家门而无边幅之虑。
奈何岁月沧桑,星转斗移。
那茶会的末节,应是客人告辞的时候,将那茶根泼地,是否一种祭奠而多谦恭的内涵,不亚于抱拳禀手;而那时的居室,大多泥地或砖地的平房,那茶文化还使得;现今的小茶会,都转移至豪华富丽的楼厅,穷人地板也是水泥的,不需洒些多余的茶或水祭什么神了。
我是不太多串门子聊天乐趣的,即使真有事非去不可,也惧怕踩人家地砖,或鞋不常晒袜又不常洗,而毁了另一种高尚的文化。
七八十年代,见面常问“吃饭了吗?”,现在确实有文化了,进门先问要不要换鞋。
主人真心邀了入室,又觉这家装修得太像会议厅什么的,顶庄严顶神圣,坐在里面总想着为公家上班,不认真不行什么的;以至开不得玩笑,侃不得大山,更吹不得牛皮;竟也喝不下那上等的茶,急欲逃之夭夭,找个破沙发横躺竖卧地看一阵电视。
旧时的茶的文化,已衰落了。
在我来说,今天的这茶文化,比前面的文化更有感冒发烧的不适,便时常想起不大喝茶的北京了……。
关于茶文化的散文二:我心中的茶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自从有了人类,中国应该就了“茶”这个名词。
开始远古的人们可能不是把茶叶用来作为饮料的,而是把茶叶作为祭祀的供品,让仙逝的人们有所享用。
后来慢慢发展和演变,远古的人们把茶叶作为药物来使用。
认为茶叶消可以除疾病,增强体质,延延益寿。
到了唐宋时期,经济发展更加丰富起来了,茶叶就成了人们喜好的饮品,在山村就有专门的生产茶叶的茶农了。
唐宋时期,特别是明清时期,经贸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中国的茶叶就走向了世界。
因此许多历史史料记载,中国是世界上茶叶的发源地,世界茶叶是从中国流传出去的。
也有的人说,茶叶是从印度流向世界的,入侵印度的外国士兵,在印度的土地上找到了茶树。
不管怎么说,中国才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因为茶马古道就是出现在中国西南。
古代的商人用马驮着茶叶等货物与国外联通,这条茶马古道是中国连接国外商贸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交通枢纽。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我有幸当上了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对中国的茶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云南的大叶茶,沱茶,普洱茶等茶叶,当时在部队就是首长们喜欢的饮品。
一九八四年四月二十八日,我参加了老山战斗,看见边疆有很多种植茶叶的茶山。
虽然叫不出它们的名字,我看到就特别喜欢。
不过由于越南的炮火不断地炮击,有的茶山就被炮火袭击和摧毁了。
我心里就有说不完了的忧伤。
据许多资料记载,中国的茶马古道,就是用马驮着茶叶等货物去到缅甸,老挝,柬埔寨,泰国,越南进行贸易活动,从南海的船只走向世界各国的。
没有想到的是,中国支援过越南的很多物资,也包括茶叶在内。
他们去忘记了之前毛泽东主席缔造的同志加兄弟的友谊,居然入侵了我国的老山地区的领土,我们的神圣领土是不可侵犯的,我们只好奋起还击。
10年之久的中越战争结束。
中国和越南重新确立了边界线,恢复了之前的友好关系,但是这场战争的创伤是难以治愈的。
特别是我们牺牲的战友,在牺牲前对我说,兄弟,我不能够参加战斗了。
我最遗憾的是,我不能给我的父亲带一包云南的普洱茶回家,让他老人家不能喝到普洱茶了,我拜托你,我的生死兄弟,我的好战友,你代我完成这个夙愿吧。
我含着眼泪直点头,他在我的怀里留下了终生的遗憾。
后来,我探亲回家,专门带了三包云南的普洱茶给战友的父亲。
我拥抱战友的父亲,我说,请允许我叫你一声“父亲”,当儿子的看望你来了,给你带来了云南的普洱茶,让你老人家尝尝普洱茶的香味。
醇香可口,味道鲜美,比起茉莉花茶,更滋润肺腑。
我说,我的战友,你的儿子是勇敢的,为了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为了保护边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他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是好样的,他是英雄,你培养了一个好儿子,一个好战士,你应该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
战友的父亲眼睛的泪水流了出来,紧握着我的手,说感谢你,儿子,你给我带来了云南的普洱茶。
我看到了普洱茶,就仿佛看到了儿子。
为了养家糊口,我只好从家乡来到了深圳打工。
这个时候,我对中国的茶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福建的铁观音,称得上茶中之上品。
还有乌龙茶,茉莉花茶。
龙井茶,毛尖茶,春茶,台湾的高山茶,日月潭红茶,东方美人茶等等,在我的心里增加了很多不知道的茶名。
广东潮汕地区的功夫茶,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
不过这个功夫茶不是指很有武功,而是指煮茶沏茶的技术。
功夫茶有一套专门的茶具,外省的人,对广东的功夫茶了解甚少,有的人煮茶的程序混乱,往往公司来了客人就是广东本土的人们担当主角,给客人煮茶,沏茶,那个熟练程度令我刮目相看。
深圳龙岗国际茶都,汇集了世界上的名茶。
那天我去国际茶都购买茶叶,那些漂亮的售茶小姐,声音甜美,叫卖声此起彼伏。
动作轻盈娴熟,她们在一个圆圆的茶具里,两只手不停地选择茶叶,那个动作仿佛在茶山采茶,让我激动不已。
看看那些摊位上的茶叶,让我的眼睛眼花缭乱,不知道究竟买哪一种茶叶好。
前不久,为了去看望云南省麻栗坡烈士陵园牺牲的战友。
战友们组织了一批战友和战友家属、孩子及烈士亲人,重返老山前线的祭祀活动。
他们去到麻栗坡烈士陵园。
在战友的坟墓前,倒上一杯茶,倒上一杯酒,点燃一支烟,放上一个苹果。
他们说,三十余年了,我们来看你们来了,我们亲爱的好兄弟,我们亲爱的好战友,我们给你带来了父亲母亲,带来了亲人,带来了你们从来没有喝过的铁观音,西湖龙井,你们喝吧,你们用茶水滋润干渴已久的相思树吧。
我们的生死兄弟,我们的患难与共的战友。
祭祀的队伍里有电视台广播电台的记者,有当年指挥参战的老首长,有现在80后90后00后的年轻人和小孩。
战友们的活动传承着我们为了信仰为了祖国的领土完整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
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了出来。
记者们用摄像机记录了当时激动人心的场面。
共和国的旗帜永远有我们血染的风采。
茶树绿了,茶水香了,采茶姑娘的歌声响彻天空,飘到了天外。
这就是我心中的茶文化。
关于茶文化的散文三:南北茶文化
说出这个题目来,又觉得有点大,对于我这个对饮茶、品茶连略知一二也谈不上的茶馆“门外汉”来说,何论茶道,又怎能品评南北茶文化?不过,几经南方茶馆及北方茶场参观考察,后多次拜读周作人的《喝茶》、秦牧的《弊乡茶事甲天下》、陈元麟的《闽南功夫茶》,也拜读了我经常保持联系的著名作家、书法家马识途的《四川的茶馆》,才对南北茶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马识途老先生是准四川人,他写的《四川的茶馆》,就把四川茶馆的功用说的很详尽,我又通过与他多次交流,才慢慢领悟到: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大家庭,是茶的故乡,茶叶是中国的国饮。
茶树的种植地在中国南方,如云南、贵州、福建、四川、江浙等地区,茶的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被人称为:荼、檟、苑、茗、蔎,唐代开元年间,正式在《开元文字音义》中出现了茶字,将“荼”变为“茶”,一直到现在,又经历了悠长的岁月。
茶的饮用是从南方进入中原地区,从中原地区慢慢渗透到北方。
也就是说,南方饮茶历史比北方悠久。
我第一次领悟南方茶文化是1999年,是在海南的热带雨林植物园学习考察时,顺便了解到这里的茶道文化,一看摆着的正宗的全套茶具,我就感受到了南方茶文化的底蕴深厚。
接下来,走过来两名穿着很时髦的海南本土姑娘,举手投足十分典雅,很有礼节性地立在茶桌的两旁,用近乎纯正的普通话讲述着南方的茶道文化,并在现场用优雅的动作演示给我们看,十分流利地介绍饮茶分为几道茶:第一道茶,称为洗茶,洗完后要倒掉,第二道茶才算是上等茶,最好用80度左右的水来砌茶,并且倒茶的艺术都很讲究,一会儿“高山流水”,一会儿“韩信点兵”,喝茶也分为“品茶”和“饮茶”,姑娘一边讲,一边砌茶,动作竟如此娴熟。
我一边听,一边喝,一边想,听起来津津有味,这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
喝起来茶香四溢,也是过去没有品过的。
想起来纵横驰骋,引领我进入了饮茶的至深境界,我惊叹南方的茶道文化竟如此深奥,我们一行品尝了海南姑娘给介绍的“铁观音”、“兰贵人”等,觉得茶味飘香,为了不虚此行,每人带回了两盒。
海南归来,我写了一篇《海南纪行》,发表在当时的《平度日报》上,较大篇幅写到了南方的茶道文化。
忽一日,有幸与市人大副主任陈颖一起座谈交流,她说是也刚从海南学习考察回来,看了我写的文章,深有同感,并一起谈论起了南方的茶道文化,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是我对南方茶文化的第一次亲身体验。
而真正领悟南方茶道的内涵,还是看了秦牧的《弊乡茶事甲天下》才知晓的。
在南方,到处可见喝茶的,常见有小作坊,小卖摊的在路边泡工夫茶,农民工余时常几个人喝工夫茶,甚至上山挑担子的农民在路亭休息时也有端出水壶茶具,烧水泡茶的,饭前饭后喝茶,更是习以为常的事了,南方人喝茶就像北方人喝酒一样,太平常,太讲究,使我感到有点惊讶。
我觉得南方人喝茶重内涵,很讲究,北方人喝茶重形式,不太讲究,对茶具、茶池、茶叶等,都不是太考究,而南方的工夫茶对茶具、水、茶叶、冲法都大有讲究。
标准冲茶方式要高冲,要冲出茶味来,满屋飘香,低斟,壶嘴要紧贴杯面,防止茶香飘溢,我觉得很有道理。
北方人对茶的研究也是浮在面上,去年,临沂一位朋友给我捎来一盒“红运当头”的茶膏来,名曰国内外唯一的“上投茶”,就像我说的北方人重形式,在包装上就体现出来,包装了一层又一层盒子,都是红色包装,最后,打开一看,里面只有一个红色小壶,装着几十粒茶膏,茶叶的品质也是选择了云南临沧、普洱乔木大叶种茶叶,茶叶的冲泡也是改变了特有的茶艺,只是要那种感觉、品味,在精美的包装上印着:“在冲泡时,先放水,后放入茶膏,且茶膏始终漂浮于水上,茶膏的颜色呈云雾状向下飘散,极具动感,似天赐福运,是祝福,也是期盼。
”我在想,这哪是在品茶,仿佛是搞魔术表演,似乎缺失茶艺和茶兴了。
前几年,我实地参观考察了南方、北方茶场的种植、加工、包装等,我发现南方的茶场大多仍是原始的加工方式、加工工艺,都是南方姑娘一个工艺、一个工艺的亲手加工,并抓着茶叶让我们现场泡着品尝,渲染着品茶的氛围,好像进入茶乡的感觉。
而北方的茶场与南方茶场的种植、加工不同,显得比较粗燥,缺少南方茶场现场那种神秘的生动感和韵味。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南北差距缩小了,南北茶文化也拉近了,现在,北方人喝的最多的也是南方茶,也深入研究种茶、养茶、制茶,各类茶店也比比皆是,茶文化把南北方的距离拉近了,人们在品着同一种茶,共同享受着茶道文化,这就是茶道的功能。
【茶文化的散文】相关文章:
茶文化论文11-04
茶文化心得09-23
中国的茶文化10-09
茶文化班会的教案10-06
日本茶文化论文10-09
茶文化作文06-07
关于茶文化精神10-09
广东茶文化09-27
茶文化论文内容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