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福兴之地随笔散文

时间:2022-10-07 13:28:54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福兴之地随笔散文

  车子从肇源出发一路向东,驶上二站台地,经二站镇、薄荷台、三站镇向北,再驶上三站台地,便是肇源大地上海拔最高乡镇福兴乡了。“福兴”意为发福兴财之意,走进福兴便走进了瓜香果甜的“桃花源”了。因为,福兴乡虽然是肇源县占地面积最小的乡镇,但却是大庆地区乃至黑龙江省最大的棚室生产基地。一个人口不足两万人的小乡镇,却有蔬菜大棚1800栋,占地面积达5000多亩,棚室收入占全乡总收入的30.2%。这里的农民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这里的人们不再是春种秋收靠天吃饭的人们,这里正发生着一场轰轰烈烈的农业产业革命。

福兴之地随笔散文

  车子进入福兴小镇,绕过百年的老榆树便到了乡政府,这是我们本次采风的第一站,听取乡长对福兴乡农业产业化生产的全面介绍。乡长热情的把我们让到会议室,沏茶点烟一番寒暄之后便直入主题。从组建合作社到引进龙头企业,从高效经济到产业化发展,处处用数字说话,方法、经验,成果、效益,件件胸有成竹。合作社管理的“七统一分”、棚室发展的“三关一难”、规模生产的“返租倒包”、产品销售的“农超对接”等等,乡长就像一个摆兵布阵的将军,信心十足。

  其实,我对福兴乡并不陌生,九八年秋季我写“关于全县民间纠纷情况调查报告”时就来过此地。福兴乡幅员面积9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96万亩,7个行政村,46个自然屯,人口不足两万。九八年那场大水让肇源县21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由于福兴乡地势高,上层为黑油砂土质,下层为黄黏土,保墒性好,能在大灾之年获得丰收,民间纠纷自然也是最少的乡镇。福兴乡原名为唐老马窝棚,据说,在清朝末年,有一闯关东的唐姓人在此落脚开荒种地,此人养有一匹老马,老马又听话又能干活,深得当地人喜欢,人们称为唐老马,唐老马窝棚也就这样叫开了。直到1956年建乡改名为福兴乡。

  福兴乡是一个“三边不靠”的地方,不靠城边、不靠水边、不靠省级以上的路边。土地虽好,但也只能种大田。那年正是一个金秋时节,我在福兴乡司法所的同志带领下,深入村屯了解民间纠纷情况。福兴共有七个村,既“瑞兴、复兴、吉兴、志兴、明兴、东兴、义兴”,但无论哪一“兴”,地里种的全是大包米,满山遍野金黄一片,铺满起起伏伏的山岗,就像汹涌着的海。如今的福兴人不再满足金色的希望,开始在这有限的土地上寻找绿色的新生活。

  采风的第二站就是温室种植基地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排排白亮亮的温室大棚,沿着柏油路一侧顺势排开,像一道天河落在延绵的福星大地上。这就是被人们称之谓“肇源小寿光”的兴富蔬菜专业生产合作社温室种植基地。副乡长蔡振民用扩音器引导我们走进了一栋大棚。四月,正是乍暖还寒的季节,采风的文人墨客怨天冷怨地寒,直说“今天真冷啊!”但走进大棚却是另一番景象了。瓜香和暖阳让你从早春一下子走进了夏日,满棚的绿色使人有穿越了季节的时空之感。我俯下身,在枝枝蔓蔓间寻找绿的果实,一个,又一个,那还有一个,圆圆的,鲜亮的,带有绿色花纹的香瓜蛋蛋,像小精灵似地散落在枝蔓间,有的以泛出诱人的黄色,让人垂涎不止。蔡振民说:“你们再晚来十天就能品尝到开园的香瓜了,只可惜现在还不是时候。兴福合作社的开园瓜在市场上可是极为抢手的,每斤达到40元,比新疆的哈密瓜还要贵几倍,就这样还供不应求呢。”

  “呵!这哪里是香瓜啊!分明就是金蛋蛋啊!”一位文友感慨地说。

  “我们这里的香瓜主要是白羊统帅、金飞、高丽糖王三个品种,采取绿色种殖技术,主要销售渠道是超市,2017年我们与沃尔玛建立了产销关系,这样就确保了社员的棚室产品不愁销了。”蔡振民接着介绍。“香瓜收了种番茄,番茄收了种蔬菜,我们的大棚一年四季不闲着。一栋占地一亩的大棚一年可收入七万多元,是种植玉米收入的十倍。”

  我望着眼前生机盎然的绿色,不禁感慨万千,福兴人正用有限的土地创造着无限的价值。这是新一代农民对传统农业的一次革命。

  如果,最早来此开荒种地的唐姓人看到此情此景会有何感想呢?如今的福兴不再是过去的唐老马窝棚,而是发福兴财之地了。

【福兴之地随笔散文】相关文章:

王兴随笔散文10-26

健康是福的随笔散文10-09

百年之福随笔散文10-09

跑步日记之合兴篇随笔散文10-09

家和万事兴随笔散文10-10

散文精选经典散文随笔10-26

随笔经典散文10-09

等的随笔散文10-10

散文的随笔11-08

有关散文随笔的经典散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