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幼儿教师的教育随笔

时间:2022-10-07 14:20:27 随笔 我要投稿

关于幼儿教师的教育随笔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活动中的旁观者

关于幼儿教师的教育随笔

  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老师能够关注并尊重孩子积极参与的表现和行为,而对默默旁观的孩子往往有这样的想法和处理方式:“怎么不参加活动呀?”“不要光在旁边看人家玩儿,你也一块去玩儿吧。”“你想参加什么活动就赶快去,别在这看,浪费时间。”在老师看来,孩子只是在看,没有参与活动。可是,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蒙蔽,这可能并不是孩子真正的想法。

  他们为什么喜欢旁观?旁观后他们又做了什么?什么样的孩子喜欢旁观?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观察班级中喜欢旁观的孩子。

  一次美工区要进行新的活动,小羽一直跟在旁边。我说:“小羽和我们一起做个新的作品怎么样?”小羽一扭头走开了。我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开始一步一步地展示剪对称图形的方法。我抬头看见小羽伸着脖子站在外围向里看。当我俩的眼睛对在一起的时候,他马上扭头看向别处,我不再关注他,指导参与的孩子进行操作。这时,他走得更近了,专注地看着其中一个已经开始操作的小朋友,以至于我走到了他身边也没有被发现。十几分钟过去了,有两个小朋友操作完成,离开了。这时小羽绕到空位子上拿起纸和剪刀开始操作。“你还没和老师学呢,你不会。”坐在对面的香香对他说。“我刚才都看见了,纸对折,就能剪出来一样的,我会了。不能像廷廷那样把那边剪没有了。”小羽比划着没有开口的折纸对香香说。

  班级投放了一个新玩具——立体拼图,孩子们围过来看。可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很认真地看着操作方法。在我要邀请小朋友尝试时,眼睛环顾了一下,正和可可的眼睛对上,于是我说:“可可你要不要试一试?”可可摇了摇头,并把头低下。可可虽然没有尝试的意思,但是他一直在关注操作的小朋友。第二天区域活动一开始,她就选择了立体拼图进行操作。 过渡环节中我展示了折纸剪南瓜,吃过晚饭的孩子纷纷来取材料,进行这个活动。小羽没拿材料,搬椅子走到我身边说:“我对这个不感兴趣,能不做吗?”我抬头看了看他,说:“好吧,那你在座位上看一会儿书吧。”说完我继续指导小朋友,他拿了一本书坐在座位上,眼睛看着左边的骐骐。骐骐已经取好材料专心地剪着呢。小羽扭着头看,直到骐骐剪完。他又把书放在座位上,走到萱萱身边看着,直到萱萱剪好南瓜。他转过身走到刚刚取好材料的晴晴旁边看了一会儿,然后走到我的身边说:“张老师,我也想剪一个试试。”“好的,用我教你一次吗?”我在他耳边说。“不用,我觉得有些像剪对称的图形。”他笑着说。

  通过对这两个幼儿的长期观察,我发现,喜欢旁观的孩子其实是在用另一种学习方式学习新内容,不愿意被他人关注。觉到被关注似乎是不好意思的事情,所以选择间接地学习——旁观。在有一定的把握后,自己独自尝试操作,这样他们没有太多的压力。即使做得不好也不会担心其他小朋友给自己不好的评价。这样的孩子自尊心比较强,比同龄的幼儿情感丰富、要强、敏感。

  老师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不要被表面的现象“迷惑”。在老师看来,孩子并没有玩儿的现象,可是在孩子自己看来,他在享受“旁观”的乐趣。当他专心致志地观察着别的孩子活动的时候,自己也沉浸在活动中了。似乎有一种看不见的心理障碍还不能打破,暂时只能看别人玩儿,处于旁观状态。当进一步了解旁观的孩子后,我没有过多地干预他们旁观,而是把孩子放开,任他们自由行动。为孩子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他们留有安全的心理空间,尊重、接纳不同的学习方式。老师的工作不也是从做一个旁观者开始的吗?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分享活动中的内心独白

  幼儿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们初步建立了“我”“我的”概念,对自己的物品爱护有加,害怕被别人侵占。为此,我们开展了“学习分享,感受快乐”的主题活动,幼儿从分享食品、玩具到分享书籍、感受。两个月后,孩子们慢慢地感受到了独特、美妙的分享滋味。现撷取几个片段,我们可以从孩子的内心独白中感受分享活动带给他们的变化。

  11月15日

  我在班上年龄最小,老师和伙伴们都亲热地叫我“小范”。别看我小.其实我心里什么都知道。

  那天分享食物时,妈妈没有为我准备。我不哭不闹,不说不笑,默默地接受着小朋友分享的食物。其实我有多羡慕他们,他们不知道。

  那天分享玩具时,妈妈依然没有为我准备,妈妈太忙了。我小心地玩着大家带来的玩具,有时他们会从我手中拿走,因为他们要交换着玩,我只好玩其他玩具了。如果我带来了分享的玩具,一定也会这样大声又自豪地讲话的。

  今天,我抓着一只塑料袋,紧张又兴奋。我要第一时间告诉老师:“我今天带糖果了!”我迫不及待地打开袋子请老师看。老师也激动地说:“等会请你分享好吗?”我重重地点了点头。说完,老师准备把袋子收起来,放到储物箱里。我强烈拒绝,还哭了。我要求自己提着,很重我也不怕,玩玩具的时候也要放在我的身边。还好,老师答应了我的要求。

  小朋友陆续来了,我一一告诉他们,我带糖果了!他们既羡慕又想吃的表情,仿佛是昨天的我的表情。

  开始分享了,我拿着袋子,一个一个地把糖果发给小朋友,我从来没有这样大方过。老师们都微笑地看着我,我有点不好意思,又很自豪。当老师带大家拿着我的棒棒糖当话筒唱歌时,我看到小朋友们很快乐。我知道,我也是班级的一分子,很重要的一分子。

  解读:渴望分享,是想体验存在于集体的价值

  一个平时把自己的物品看得很紧、从不分享的孩子,在分享活动的大环境下,他小小的心灵被触动了。家长的忽视更加激发了他参与的迫切心情。虽然他可以吃别人的东西,玩别人的玩具,但这并不能让他快乐.因为他更需要得到一份和别人一样被集体关注、认可的感觉。

  孩子不想把重重的袋子放下,喜欢亲手把糖果逐一发给大家,他不想失去这好不容易才得到的体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这能让他直接体验到“我能为他人做事,我能给他人带来快乐”的美好感受。每个孩子都很享受发东西时被大家急切地呼唤、由衷地感谢,以及活动结束时有小朋友主动地“套近乎”……在孩子单纯的世界里,被需要、被重视的感受可能就来自于给予他人之时。

  1 1月22日

  我叫越越,今天我急着要上幼儿园,因为我有一个小秘密。我一路小跑,奶奶都追不上我。我跑进活动室里,赶紧把那包东西塞到了胡老师的怀里。

  奶奶告诉老师,爸爸出差回来带了一些小鱼干.我尝过之后觉得好吃,就给老师一人带了一小袋。

  老师们的表情我看不太懂,并不是我想象中的哈哈大笑,眼睛里居然好像有些湿润。是不是她们不喜欢呢?

  早上老师一直带我们活动、游戏,大家都没吃,我有点难过。

  我鼓足勇气问杨老师,杨老师说:“我写完家园手册就吃。”我问祝老师,祝老师说:“我备完课再吃。”大家都没有时间,我有些失落地走开了。

  下午,奶奶四点多就会来接我的,可我带来的小鱼干还在桌上。

  我有些伤心了,拿起鱼干走到杨老师身边说:“杨老师,你吃嘛!你干嘛不吃呀?”“哎呦!”杨老师急忙说:“你看我都忙忘了,我这就吃,我现在就吃好吗?谢谢越越!”鱼干有些辣,不知老师怕不怕,只见她一边喝水一边吃。看着杨老师吃下那包鱼干,我心满意足地去找下一位老师了。老师们都表扬了我,不停地谢谢我,我放心了。

  这下,我知道了,老师们是喜欢我带来的东西的。下次有好吃的东西,我还会带来给她们吃的。

  解读:自发分享,是开始关注到他人的需求

  从按老师的要求准备物品,到自发地带东西来分享,孩子慢慢感受到了他人的需求。有的孩子领到了好吃的,会留在口袋里带回去给爸爸妈妈分享;在家有好吃的,会“带到幼儿园给大家分享”。他们过去只知道“我想吃……”,现在却能考虑到“小朋友或老师也喜欢吃……”“爸爸妈妈也会喜欢吃……”,很多家长反映,孩子真的变了。

  当看到别人收到自己物品时欢乐的表情、感动的模样、由衷的夸奖,孩子们意识到别人喜欢和需要自己的东西。这种感受让他们开始关注他人的需求,从独享转变为分享,从“唯我独尊”走向“关爱他人”。

  12月7日

  我是希希,我带了心爱的小药箱去幼儿园与小朋友分享。可是这天上午没有来得及分享,中午奶奶就来接我了。我心事重重,刚到幼儿园门口就哇哇大哭起来,一定要把小药箱拿回家。在我的坚持下,奶奶拿回了我的小药箱。

  第二天,我又把小药箱带到了幼儿园。早饭后,老师第一个请我介绍小药箱的玩法。小朋友们目不转睛地看着我,我紧张地看着他们,直到老师告诉大家玩小药箱的时候要爱惜,不要把玩具弄坏了,我才放松下来。老师问我:“今天还把玩具带回家吗?”我干脆地回答:“不带了。”我问老师:“分享的玩具还能拿回家吗?”老师点了点头。那我就放心了!

  在接下来的书籍分享周里,我连续带了三本书与大家分享,每一本都是不同的。我不再要求把书拿回家,我很乐意请大家阅读我带来的书籍。

  解读:害怕分享,是“所有权”在建立和发展

  孩子想确认自己的物品不会被随意侵占和损坏,这表明他们对物品“所有权”的认识在建立和发展。他们常担心别人拿了自己的东西,自己就没有了,这会让他们觉得分享是可怕的、不安全的。成人要理解这种想法和行为,不要强求分享。在生活中,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产生分享的需求,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地分享。

  12月24日

  我叫娃娃,今天我带葡萄来了。我忍不住大声喊:“吃饭的小朋友快一点啊,要吃葡萄了!”他们吃得真慢,我都等很久了。

  小朋友终于都吃完饭了。我立刻指挥小朋友坐好,给他们发葡萄。老师夸我像个小老师。

  下午惠惠吃着带来的面包,我也很想吃,可惠惠不给,我很生气。“我都把葡萄跟你分享了,你怎么不跟我分享呢?”听到这里,惠惠赶紧掰了一块面包给我,我俩都笑了……

  在以后的几天里,我理直气壮地要求小朋友跟我一起分享,没有人拒绝我。我是这么诚恳地与大家分享,大家也应该是跟我一样的。分享是相互的,对吗?

  解读:相互分享。是学习“交换”这种交往方式的开始

  孩子在交往时往往不够主动,他们无法确定别人对他的感情。但他们在接过他人分享给他的物品时,却能真切地感觉到同伴对他的喜爱。

  分享活动让大家都变得“宽容”起来,矛盾纠纷开始减少,他们开始尝试“分享交换”。在吃着他人分给自己的东西时,在教朋友玩自带的玩具时,在两两互换看图书时,孩子们发现好朋友多了,快乐也多了。

  12月28日

  我叫孜孜,特别喜欢唱歌跳舞,我最近迷上了“中国好声音”,我会唱“我的梦里,我的心里,我的歌声里……”

  老师让小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我不懂什么是感受。老师又说,就是高兴和不高兴的事,看到的和听到的事,还说可以表演节目,如果你觉得快乐的话。

  我很想站上去唱一首歌,拿着老师的那个话筒,听听自己的声音传出来是什么样的。但我又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我听到彤彤讲故事声音很大,佳佳完整地说了她去野生动物园看白老虎的事,毛豆一遍遍唱那首新年好的歌。我想,我应该也行的。

  这一天,老师请我上去唱歌,我站起来,但还是有些害羞,我又坐下来,把头一扭:“我回家再唱。”说完我就后悔了!老师还会叫我吗?

  终于,老师再次请我唱,我觉得我应该站上去唱了。我吸了口气,把小拳头捏得紧紧的,给大家唱了一首《小兔子》。我按老师说的放大声音,让大家都能听见。对着话筒,我听到自己的声音传出来,有些熟悉又特别。

  小朋友为我鼓掌,老师竖起了大拇指。我笑得合不拢嘴了,我发现上台表演的感觉真的太棒了!

  解读:勇于分享,是迈向主动交流和通往自信的重要一步

  分享活动除了分享物质,还包括分享感受。当孩子们有快乐、烦恼、困惑时,我们希望他能勇敢地说出来。把快乐与人分享时,能得到双倍的快乐;把悲伤与人分享时,能减轻一半的悲伤。所以,教会孩子分享,是给了孩子一种健康交往的生活方式。

  大方地展示是现代人必备的能力之一,而这种能力是需要学习和锻炼的。刚开始,很多上来的小朋友声音特别小,有的要老师搂着才能放松一些,有的需要在老师提问下才能表达,有的紧张得手不知往哪儿放……为鼓励大家,老师为每个大胆展示的孩子准备了小礼物。

  在老师耐心的引导下,在同伴们一次次的示范分享中,他们经过不断练习,发现自己也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分享让孩子喜欢上了主动交流和表达,他们更加大胆自信了。

  让我们把分享当成一种习惯植入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并使他们明白:虽然每人只带了一个小玩具,玩具角里却有了丰富多彩的玩具:虽然每人只带了一本书,但每天可以听不一样的故事……由此,他们会深切地感受到:分享不是失去,而是得到,是快乐。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活动中的“小蚊子”

  开学一段时间后发现班级里有几个女孩子在活动中比较胆怯,发言像蚊子声或者就是低头不理睬你,真是心急如焚。

  “大方、乐于与同伴交流”是纲要中语言、社会目标其中之一。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掌握知识的多少,只有通过言语的交流,老师才能得知。针对这一情况,我和搭班老师积极地想对策来改变孩子的这种现象:

  1、做孩子的朋友,平时与他们谈心、聊天,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慢慢地消除他们的胆怯,鼓励孩子大方、大胆的谈话。

  2、让孩子意识到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如:你说错了不要紧,老师是不会怪你的,还可以借这个机会帮你纠正呀。你不说话,老师怎么知道你心里有什么小秘密呢?

  3、让幼儿知道“逃避”不是办法。在活动中,教师主动叫莫不做声的孩子回答。同时以鼓励的语言如:“你来试一试吧,勇敢一些,你行的……”来激发幼儿交流互动的愿望。

  4、给予幼儿自信心。如表扬一些课上发言响亮的孩子,以他们为榜样,大胆发言。对稍有进步的孩子及时给予鼓励。

  孩子生活在集体中,必须沟通,互相交流感情,只有这样才有助于他各方面的发展。在这些对策实施的过程中,个别孩子开始有所改变。梁悦在活动中的发言次数明显地增多了,在与孩子家长交流的过程中得知,悦悦回家告诉奶奶:“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表扬我了”,因为悦悦回答的声音比以前响亮多了,“老师还夸我的声音很好听呢!”

  就是这样一句简单的表扬,增强了孩子在活动中与老师和同伴互动、交流的自信心,活动中的“小蚊子”越来越少了,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教学活动质量也明显提高了。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在社区活动中,培养幼儿爱护环境的情感

  在社区活动中,培养幼儿爱护环境的情感

  社区教育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社区教育的优越性在于其通过社区内的环境布置,人文气氛,以及所组织的各项大型专题活动,对生活在其中的孩子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那么,在日益蓬勃发展的幼儿园环境教育中,如何开发,利用园外环境――社区教育活动,从多方面多渠道地对幼儿进行自然而然的环境教育,拓宽幼儿的环境保护的视野,从而自发地产生爱护环境的情感呢?在此谈谈我班的一些做法。

  一、让幼儿到社区宣传环境知识,萌发爱惜一草一木的意识。

  实践,永远是锻炼幼儿,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最好方法。在不断的学习中,孩子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环境知识,并逐渐地表现出向同伴以及弟弟妹妹介绍环境知识的热情。惜逢我园地处江湾桥南纺织路,隶属中海名都小区。我决定利用这一无意识的行为,组织幼儿大胆地向名都小区里的居民们,路人宣传环境知识,在实践中进一步培养孩子爱惜环境的情感。

  于是,我们班里首先开展了“名都环境宣传员”的竞选活动,让幼儿自己评比谁是最佳宣传员。孩子们在小组内展开了激烈的竞赛,选出代表在班上比赛,终于选出了几名“环境宣传员”。我们要求他们以自己是一名“环境宣传员”的身份向小区居民或路人宣传节约用水,讲卫生等知识;向阿姨们讲垃圾分类放的重要性;向吸烟的叔叔宣传香烟的害处多;向公公婆婆讲爱护草木等,共同营造小区美丽的环境。

  小小“宣传员”稚嫩的话语,简单而生动的讲述,既赢得了周围群众的赞许,也增强了孩子宣传环境知识的信心。自此以后,班上的幼儿形成了一个你追我赶的局面,不但积极学习新的环境知识,还大胆地向别人宣传,对不良的破坏环境的行为习惯敢于提出批评,孩子爱护周围环境的意识在不断增强。

  二、发动家长共同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共同提高环保观念。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兴趣爱好,都在孩子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设法让家长共同培养参与社区活动,争取家长参教、议教、助教,进而识教,懂教,共同培养环保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邀请父母和孩子一起共同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玩具。家长们帮助孩子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废旧物品,共同制作出各种各样的作品:有利用一次性杯子制作的七彩水桶;有利用食品盒制作的玩具车;还有栩栩如生的杯子娃娃……,大大锻炼了家长幼儿的动手制作能力。

  经过和家长一起参加社区活动,使孩子们对参加社区环保活动的热情进一步提高,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形成金三角的合力作用。生活垃圾即会变宝,极大地激发了幼儿利用废物制作的兴趣,不断地增强了幼儿的变废为宝的观念。可见,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影响一方社区的辐射作用,在我们的教育中已初见成效。

  利用社区活动进行环境教育的效果是显著的,孩子们明白了自己什么行为对环境好,什么行为不好,慢慢地把学习环境知识的兴趣升华对环境问题的兴趣。他们开始关注周围社区环境,不断地在社区中交流与分享环保信息,逐渐萌发了利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实际行为保护周围社区环境的情感,真正理解了环保的意义。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怎样更好的开发和利用社区活动资源,带领幼儿在“走出去”中丰富环境知识和经验,创设理想的教育环境仍是我们今后探索的方向。

  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幼儿故事活动中的互动

  在主题《暖暖地帽子、围巾》中有一个语言活动,内容是:“天气冷了,小动物们要戴帽子,真好玩!小猫的帽子上有一条小鱼,小狗的帽子上有一个肉骨头,小猴的帽子上有一个大桃子,小兔的帽子上有一棵青菜。小动物都找到了自己的帽子,戴上帽子多暖和。”

  这么一个简短故事它是一个没有过多情节的故事,它很难吸引孩子们的,如果教师只是通过图片讲讲,孩子们对活动本身就不太感兴趣,对内容更不用说了,因此我觉得在这次活动要想吸引孩子们的前提就是增加与孩子们的互动。

  互动来源于故事的内容,应以故事中的人物之间的联系来开展,其目的是增强孩子们对故事的理解,提高孩子们对活动内容的记忆和表演。所以,我把本节活动的互动设置为1、扩展故事情节内容,吸引宝宝对故事情节的注意。2、请宝宝参与故事情节中,帮小动物找帽子,3、请宝宝做带故事中的“帽子”,老师做灰狼寻找小动物。通过实施极好地调动孩子的兴致,让故事互动成为了孩子喜欢故事的良好途径。

  1、扩展故事情节内容,吸引宝宝对故事情节的注意。故事中的情节不重,没有关系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想象,能够把其他有趣的情节加入其中就会引起孩子们对故事的关注。当我讲完这个故事后,我有意将结尾改成:“小动物都带上了自己喜欢的帽子,一起到草地上去玩,玩着玩着小动物就觉得有点热了,小猫把自己的帽子扔到了草地上,小狗、小猴、小兔也把帽子扔到了草地上……”我一边讲故事一边把“帽子”的图片扔到了教室的四周,然后继续讲故事:“不一会刮了一阵风,小动物都想带帽子了,可是帽子都到哪里去了,宝宝你们知道吗,谁来帮他们找找看?”通过反问,孩子都被故事所吸引,并都举起小手想帮小动物们去找“帽子”故事情节的拓展要利于孩子们思考,并能积极激励宝宝来参与故事的互动。

  2、请宝宝参与故事情节中,帮小动物找帽子。老师的故事给孩子留下了一个互动的支点,那么老师就要给孩子一个推开互动之们的双手——“孩子参与的空间”,在让孩子们去为小动物找帽子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喜悦心情益于言表,当他们拿到“帽子”图片时他们会很兴奋地跑到老师跟前大声的说:“老师我帮小动物找到了帽子!”“你找到的是谁的帽子?”这时教师的提问反而能促进孩子们对帽子上图案的表达,这对孩子与老师的语言互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对孩子记住故事人物中的帽子有很大的帮助,帮助孩子们理解了故事内容。

  3、请宝宝做带故事中的“帽子”,老师做灰狼寻找小动物。让孩子通过帮小动物找“帽子”后,为了让孩子们的兴趣不减,我随孩子们的兴趣又增添了“狼”与“小动物的互动,通过让“狼”扑捉到“小动物”,请宝宝根据自己所带的帽子的图案回答自己是谁,如果回答的不是帽子的主人就有可能被狼吃掉,通过这个游戏的互动孩子很开心,而且对故事的内容记忆非常好,同时也加强了物与物的匹配,给孩子们了一个良好表达与积极参与的好机会。

  在教学中我发现,托班的语言教学需要把故事设置成有趣的情境,如果单纯的故事的语言教学,往往孩子不是很感兴趣,为了孩子我们教师应需要时常挖掘有益的活动方式,改变原有的模式,来激励孩子、帮助孩子。

  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在户外活动中的体会

  一阵秋风吹起,各种各样的树叶随风飘落,有的在疾风中飞跑、有的在空中上下盘旋、还有的时而结成团,时而散开,象团体操表演;这是多么生动的课堂呀!

  于是我就带着孩子来到了户外的草地上,这面草地里来了很多新伙伴,它们是高高的树妈妈送给小草的礼物,它是谁?幼儿看看身旁的大树都想到了树叶。怡怡想到了大树妈妈与树叶娃娃的歌,大声地对我说:“树妈妈的宝宝离开了她,她会哭的。”于是我就说:“那你有什么好办法安慰大树妈妈呢?”她说我们一起唱歌给她听吧,在她的建议下我们一起唱了大树妈妈和树叶娃娃的歌。这时韬韬说:“我们帮大树妈妈找孩子吧。”我说:“好啊!哪里能找到树叶娃娃呢?”有的说:“我看见了在我的脚底下。”有的说:“我看见树叶在飘。”有的说:“树叶在跑。”我说:“你们的眼睛真尖,这些树叶娃娃是谁的孩子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我和孩子们正在寻找时,就听见有的孩子说:“老师我找到了一片红红的叶子。”有的孩子说:“我的树叶是黄的。”有的孩子说:“我的是绿的。”有的孩子说:“我的叶子很大。”有的孩子说:“我的叶子很小。”有的孩子说:“我的叶了中间红的边上有的黄了。”有的孩子说:“我的树叶真奇怪,两片连在一起的。”我忍不住凑过去看:“咦,还真有这样奇怪的叶子。”这时炜炜说:“我的树叶是咖啡色的。”边说边递给我,就在这时,树叶坏了,炜炜很难过。于是我就引导旁边的孩子安慰他,“炜炜很伤心,怎么办?”孩子们七嘴八舌,有的说:“别难过,我们再去捡一片。”有的说:“你让我看看你的叶子。”比较后说:“你的叶子太干了,又轻又脆,一碰就碎了,我的红叶子比你的软。”边说边弯了弯手里的叶子。这一说,引得很多小朋友做了相同的举动。

  不知不觉间孩子们和我已经在草地上待了快半小时了,可是孩子们还在不断地告诉我他们的新发现,这让我感受到丰富的大自然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大课堂,里面到处都是有趣的知识点,只要细心巧妙地引导,会让孩子有很多新发现;同时我也感受到我们主题活动没有安排得很满是很好的,有利于当活动充满可连续性时的有机协调.

【幼儿教师的教育随笔】相关文章:

(经典)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1-02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05-24

幼儿教师的教育随笔04-28

幼儿教师教育的随笔04-18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精选)08-05

(精选)幼儿教师教育随笔08-05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精选]07-30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精选】07-16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06-12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