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无题作文 推荐度:
- 无题的随笔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无题随笔
题记:此行可待成追忆,只是今时已惘然,杭州学习有感。
烟雨江南,总让人不经意地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自己仿佛也如那雨巷中的姑娘一样,结了丁香一般的愁怨。于是思绪翻飞,“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而我这个路过江南的过客,携迷茫而来,又载困惑而归,是否也是一个“错误”呢?此行可待成追忆,只是今时已惘然。
惘然之一:如何落实语文素养的培养?
此次十年课改回顾,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文素养,作为新课程的核心概念,体现了新课程多重目标的综合与融合,既要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又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审美情趣,提高思维品质,让学生汲取民族文化,了解多样文化,以达到育人的功能,即语文课程的基本特性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强调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在虞大明老师执教的《麦哨》一课中,我们看到了虞大明老师对学生掌握预习方法的指导。首先,设置五星挑战:☆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题含义,☆☆☆质疑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文章主题的概括。五星挑战,对学生的要求层层提高。并且在每一星级的挑战中,注重学生思维的开发与学习能力的运用,如初识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课题,即将“。”变成“?”。而在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时,引导学生关注导读提示,由导读提示中明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及中心等。虞大明老师在课堂中设置的每一环节,都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即通过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运用。这种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语文能力的运用相结合的设计,值得我们学习。
惘然之二:如何融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体现着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过程,并且是一种动态的交流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有无感悟,有无意义的生成,有无激发更深层、更有意义的问题。但如何把握“更深层、更有意义”的范畴呢?
在王崧舟老师执教《去年的树》一课中,王崧舟老师诗意地引导:“鸟儿飞过高山,飞过大海,飞越茫茫雪山,只为了相会这一刻。如今,它却只能看,静静地看,默默地看,此时此刻,鸟儿如何能忘曾经的一幕幕……”紧接着王崧舟老师让学生想象说话,鸟儿看到了什么呢?听到这里,我的心也如天气般潮湿起来。是的,我飞过高山,飞过大海,飞越茫茫雪山,只为了相会那一刻,却在这一刻发现人事全非,心中的悲与愤,于无常的怨交织着于人生变幻莫测的无力感此时汹涌而来,但对于区区四年级、不过10岁的孩子而言,他的人生体悟能带给他此时多少的感受呢?于是学生轻描淡写地回答着“看到了昔日两人快乐的时光;看到了……;看到了……”是的,我也看到了,我看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师科、编者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以超越孩子的年龄特点去解读文本;我也看到了越过年龄特点解读文本以致孩子们对于文本的感受其实只停留在浅层和表面上;我看到了这种浅层和表面以致学生轻描淡写的回答与听课老师期待中的共鸣无法产生而带给听课老师无言的失落感……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在孩子还远未达到这种认知水平时,便拔高地设定教学目标,将人生告知于他们?还是应该将生活留给时间,由人生慢慢教会孩子们去用心感受、体味生活的酸甜苦辣?究竟语文课堂是应该打动听课老师的心,还是应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心灵的距离?简言之,教师教得好,学生未必感悟得到。
走近名师的课堂,如同白居易走近钱塘湖春行般,“乱花渐欲迷人眼”,总让人眼花缭乱。只是,繁花落尽见真淳,语文教学返朴归真的路应该怎么走,参透此迷津者,能有几人?而我,不过是迷津中之迷渡者而已。
【无题随笔】相关文章:
关于无题的随笔07-28
随笔无题作文09-05
无题的作文04-30
无题作文06-08
无题的作文[精品]10-24
无题小学作文07-20
关于无题作文11-11
无题的作文15篇05-19
关于无题作文15篇05-26
无题的作文【优选15篇】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