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读诗偶记随笔散文

时间:2022-10-09 18:06:33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诗偶记随笔散文

  在各种文学题材中,诗歌的遣词用句应该是最凝练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从古至今的文人骚士,在诗的领域里,可以说都是“惜字如金”,“字字珠玑”。比如在民间流传甚广的唐朝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

读诗偶记随笔散文

  一天,贾岛骑驴访李款幽居。路上,忽然来了灵感,偶然间想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诗句,但又觉“推”字不妥,思改为“敲”字更适和当时黑夜月下的幽静环境,便在驴背上反复作出推、敲的手势,反复品味,一时不得决断。凝神间,心无旁骛,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伍,被押至韩愈面前。贾岛据实禀报,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沉思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这样,两人竟做起朋友来。从此,“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佳句的由来,也便成了流传千古的佳话。

  这个故事,不仅表现了诗人在遣词用字上异常严谨的科学态度,也从一个侧面告诉世人,诗的语言应该是简洁洗练的。

  诗的语言,还应该是含蓄的。含蓄,就是人所要表达的意思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人以无尽的想像空间。这样的文字,才是有内涵的文字。以诗人郭小川四十九年前写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诗《三门峡》为例。诗的第一段是这样写的:“山还是那样高,湖还是那样宽,刚刚告别昆明,滇池难道和我结伴下江南?!风却是那么清,水却是那么蓝,明明在中原落脚,为什么又像遨游西子湖边?!”诗人没有直白地告诉人们,这里是“三门峡”,而是用“设问”的口吻,把滇池和西湖捧到了人们的面前,含蓄地告诉你:如今的三门峡已经不是过去的三门峡了,如今的三门峡美得可以和滇池、西湖比肩了!虽然诗人没有明白地告诉你现在的三门峡是什么样子,但你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去体会诗人没有写出来的“美”。这样含而不露的“美”,会更深切地感染和感动别人。

  诗的语言,也可以理解为是古人所说的“诗家语”。诗在用语上,和散文、小说、杂文及其他一些文体的文学作品是不同的,因为诗还应该有韵(律)的限制,不能像别的文体那样完全直白式地表达。如果,作为诗,只是用一些或长或短的句子堆砌起来,用的不是“诗家语”,哪怕你写得再华丽、用再多的炫语,甚至具有警示性,恐怕也不能被人称其为是“诗”。因此,如果我们用读散文、小说那样的眼光去读诗,可能会忽略诗作者的用心,不能对诗作出正确的理解。这也就枉顾了我们读诗的初衷。

【读诗偶记随笔散文】相关文章:

散文精选经典散文随笔10-26

散文的随笔11-08

等的随笔散文10-10

有关散文随笔的经典散文10-26

秋韵散文随笔散文10-26

散文d随笔06-25

清明随笔散文11-05

今夏的随笔散文10-10

等雪的随笔散文10-10

诱惑的随笔散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