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嬗变的山村随笔散文

时间:2022-10-10 00:48:18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嬗变的山村随笔散文

  金秋十月,长空如洗,玉宇澄明。

嬗变的山村随笔散文

  “偷得浮生半日闲”,借党日活动,脱离钢筯水泥的丛林,踏着山间小道,走进了幽寂的山村。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山间的秋天,层林尽染,谷禾醇香;风鸣鸟啼、一草一木,无不充盈着秋的韵致:安详,平和,斑斓,成熟。春华秋实,金秋无疑是一年之中是最美丽的时节。

  恬淡的山野风情,悄然洗去莫名的烦躁,开启了久闭的心扉,享受着久违的清新。或许是曾经有过的山村生活经历,对于厚实的大山,对于淳朴的村民,对于满眼的山园风光,内心总是怀有一种别样的亲切。

  这次去山区慰问老党员,在当地村支书的引领下,登上了县城西部的潘山。

  山并不高,路也不陡,下车后步行到要去的村庄,仅需半个小时的行程。一路上少有行人,清朗宁静;树木葱郁,花香弥漫;山风习习,沁人心脾;这清润怡人的气息,在喧嚣的城内又安能求之?

  村支书告诉我们:山村原来有200多户,1000多人,绝大多数人姓陈,祖祖辈辈以贫瘠的山地维持贫寒的生活。靠山吃山,为温饱而抗争,这是山里人的传统的生活模式。以往的时代,人们也只能这样生存。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山区谋生,目睹感受过村民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劳的生活。

  改革的春风吹进山沟时,山里人颠覆了旧观念,不愿再死守着大山,纷纷外出经商或打工;政府也以民为本,为村民提供了优惠的移民政策,如今居留山上的只有20来户,而且大都是眷恋先辈家园的老年人。

  少了人气的村庄自然是荒寂的,好多简陋的房屋原先就是用片石垒成,现在无人居住,柱歪梁斜,门窗洞开;破烂不堪,临濒坍塌;房前屋后,蒿草遍地,满眼衰败的景象。

  漫步来到原来的山村小学,全部校舍也就是三间二层的砖瓦房,这在村子里应该算是不错的房子。当年书声琅琅的地方,如今学生星散,教室空空如也,显得落寞凄凉,毫无生气。只有墙体上褪色的“盘龙山小学”五个大字,铭记着曾经的岁月。

  村长介绍,他的儿子当年也就读于这所小学,今年考入了北京外交学院。我想,真不容易,一个出自山沟的孩子,能有这样的出息。试想若干年后,当一位优秀的外交官踌躇满志回归乡里时,面对野草遮掩的启蒙学校,必然会百感交集,勾起那童年的记忆。

  大山繁衍了人类,但有限的资源及环境,不能使村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而移民不失为脱贫的良策。虽然移民他乡求谋生,难免有离乡背井之痛,但无疑可以加快提高生活的质量。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山下的乡镇,这些移民都住进了三层的砖混房,坦然地走向了新的生活。

  “离乡不忘祖”,淳朴的山村人即便离开了生养将息的地方,也并没有忘记他们的先辈。在山上,一座新建的祠堂,悬挂着“陈家宗祠”的匾额;正门及栋柱上,挂着六幅黑底金字的楹联,以抒敬仰先辈,振兴宗族之情。如“祖先择宝地枝繁叶茂,裔胄逢尧天族睦宗新。”“俎豆千秋行仁延世泽,潘山一脉至孝绍宗风。”宗祠的正立面、大门、栋柱全都刷上大红的油漆,还描绘了“幽谷秋色”和“松石”等山水风光图,在绿草萋萋的山坡,显得特别的耀眼。

  徜徉积翠叠绿的山野,大家所津津乐道两个现象。一是山里人开拓了创业的新思路:他们利用山上空闲地,大力开展养殖业,创办了养殖场,有养白鸽的,也有养鸡鸭的,听说都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现在,有不少村民正在仿效跟进。

  还有一个现象是别墅进了山间。在上山途中,一幢五间二层的别墅枕山临路而立,合金的大门,高挑的阳台,颇显豪华气派,听说造价达30多万。不知户主是富裕后的村民,还是外地的富豪。

  以前在其他山村也看到不少山中别墅,有的是从山中走出的农家子弟,在外发迹后回老家建造,以待衣锦还乡时,在此逍遥度日;也有的是家财万贯大款,过腻了城市灯红酒绿的生活,便寻找清静的地方,购地建房,用于偶尔的放松歇息。正在逐渐增多的山中别墅,无疑已成了山中一道风景线。

  有人离开山村,又有人走进山村,犹如钱钟书《围城》对婚姻的经典阐释:“城外的人想进来,城内的人想出去。”我想,无论是要出去的还是要进来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标,相信都会各得其所。

  岁月在嬗变,山村在嬗变,人们的理念也在嬗变,一切都在为美好的生活而嬗变。

  哲人泰戈尔说过:“站在秋天的风景线上,最好把我们的目光放远,这样,我们就有欣赏冰雪的情致。”

  五年、八年之后,我们如果再次走进山村,也许又是一个别样的精彩世界。

【嬗变的山村随笔散文】相关文章:

散文的随笔11-08

散文精选经典散文随笔10-26

秋韵散文随笔散文10-26

有关散文随笔的经典散文10-26

散文d随笔06-25

随笔优美散文10-26

宠物随笔散文10-26

经典散文随笔10-26

清明随笔散文11-05

高中散文随笔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