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心中有座逸夫楼随笔散文
【心中有座“逸夫楼”】
多年前,到中山大学参观,来到“中山大学逸夫文化艺术中心”,整座大楼气势恢宏,美轮美奂。朋友告诉我,这就是有名的逸夫楼,香港电影大亨、大慈善家邵逸夫先生捐资所建。后来,到全国各地旅游,发现不少学校都有这样的“逸夫楼”:广西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吉安白鹭洲中学、吉安师范附小……打开电脑,百度搜素,全国“逸夫楼”竟达三万多座!从相关网站得知,邵逸夫先生在内地捐赠项目达六千零一十三个,捐资四十七亿五千万港元,遍布全国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多么让人震撼!
人人都知道,爱国华侨陈嘉庚捐资创办了厦门大学、集美学校,为中华教育立下过殊勋。如今,邵逸夫先生用他遍布华夏的“逸夫楼”,又一次诠释了财富的真谛!作为一个电影人,邵逸夫先生打造了一个风靡世界的电影王国,培养了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等一批家喻户晓的影坛巨星,制作了《上海滩》、《射雕英雄传》、《义不容情》、《创世纪》等数百部经典影视作品。可我想,更能深入人心的,更能让他光辉永存的,应该是他的“逸夫楼”。千百万计的学子受其教益,无数的家庭受其恩泽,这一座座矗立在中华大地的教学楼、实验楼,何止是简单的建筑物?那是矗立在人们心中的不朽丰碑!
说到慈善,我们总以为仅仅是做好事,邵逸夫却以其独特的方式,告诉着人们慈善的真意。邵逸夫说:“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先生祖籍宁波镇海,但他的捐赠却早已远远超出了家乡这个狭窄的范畴。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不管是沿海还是边陲,“逸夫楼”遍布全国各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理念,在邵逸夫先生身上得到了真正的体现。他这种超远目光,这种仁义大爱,这种旷达胸襟,不仅让人钦佩折服,更让人看到慈善带来的希望。
对于财富的态度,往往能评判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不错,邵逸夫先生是个富豪,可他并不是最有钱的那一个,甚至内地也有些人比他富有。然而,在慈善方面,能与之比肩者又有几人?前段时间,有新闻说“中国大妈”到美国去抢购黄金,引起了国际金价的波动;还有新闻说,中国一些富豪到韩国济州岛去抄底引起韩国房价飙升。有钱了,一个个土财主的样子,国内显摆完了,还到国外去显摆,结果招来骂声一片,多么令人痛惜!翻开报纸,打开网络,常见一夜暴富者,揣着大把钞票去炒房子,炒地皮,炒黄金,到国外去抢购奢侈品,甚至到澳门赌场一掷千金……当有些人满脑子只剩下钱的时候,遍布各地的“逸夫楼”就像一面面镜子,照出他们内心深处的一个个“小”来。
卡耐基说:“带着巨额财富死去,是一种耻辱。”这种耻辱,不仅辱没了财富的意义,也辱没了自己的人格。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取之于民众,自然也要回报于社会。如果个个像夏洛克、葛朗台,一毛不拔,除了让人鄙视,更有何益?生活中,常听见有抱怨说,这个社会太过于浮躁,“仇富”成了一种社会病,有钱人缺少了安全感,可是,尚若也能像邵逸夫先生那样,把积累的财富用于济贫济困,用于捐资办学,用于鼓励才俊,给求学者一个平等进步的台阶,富而仁义,“仇富”又何来生存的土壤!
孟子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如何行善,如何让自己的财富更有价值,邵逸夫先生已经立起了一根标杆。如果某一天,内地版的“逸夫楼”也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城里乡下,寒门学子都能在窗明几净的大厦里安心研读,则为教育之福,民族之福,也是个人之福。
【清明祭】
一
上香,作揖,参拜。
清明扫墓,和里面的先人说话。里面安眠的,是我的太叔祖母,一个我从未见面的老人。
她并没有直系子孙。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子是子,侄也是子。我的祖父,是她老人家的侄儿,也是她的儿子。
三岁而孤的祖父,能够长大成人,全赖于这个太叔祖。如今这个家族能够枝繁叶茂,也全赖于这个太叔祖。
饮水知思源,落叶要归根。在缺衣少食的年代,多了一张口,就多了一个沉重的负担,也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宁愿自己少喝一口粥,也要把这个侄儿养大。到最后,这个侄儿,也成了她唯一的依靠。
一个老人,从遥远的广东,随着侄儿远迁到江西,只凭着两条腿和一颗心。远离了故土,再也难以回去。生于斯,葬于此。青山处处,此地为归宿。
祖父一根独苗,如今子孙上百。作为其中的一员,我们知道,内心深处最应该感恩什么。
二
杜鹃花正红。每年到这个时节,我们都要来祭扫。
路,已经荒芜。艰难地攀爬上去。
映山红边。一座坟茔,独自而立。碑石上刻着名字,祭拜者中有我。
我的祖母,在这里安静地长眠了几十年。
七十一年前,祖母随祖父步行来江西。肩挑手提,磨破脚掌。一条狗腿在路上过个年。“走日本”(躲避日本人的侵略),走得就是那样艰辛。
在没有人住的地方搭棚安家,在没有人种的地方开荒种地。
可后来,吹来一阵风,说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也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草”和“苗”的理论多么高深,祖母他们自是不明白的。可祖母终于渐渐骨瘦如柴,最后有气无力,最后“病”了,死了。听妈妈说,祖母临死前,还说着“好饿”。吃了半碗妈妈要饭要来的鱼肉汤,最终还是走了。
那时我不太记事。朦胧中,似乎在她坟前撒过几把土。
……
把蜡烛点起,把草纸挂上。这里有“洋房”,“汽车”,“手机”,“电脑”。不用再住漏雨的棚寮了。不会开车,可以请司机。想和祖父“聊天”了?可以“打电话”,也可以“上网”。你手里从来没有掌握过三五块钱,现在都有了。“美钞”“英镑”“欧元”,百万千万,应有尽有。手上有钱,可再也不怕饥饿了。放心吧,现在人们对“草”和“苗”的理论又有了新的解释。过去是一场误会,其实大家心知肚明。
后山挖石头的机器又轰隆隆地响了,甚至有几块松动的石头滚落到墓边。如今这座山已被挖去大半,他们还不停下,似乎要把整座山掏空,哪怕一块碎石也不愿放过。
习惯了安静的祖母,不知现在还能否睡得安稳?
三
祖父长眠的地方,可谓山清水秀。这是我们祭扫的第三处墓地。
墓地在我老家故居的后背山腰上。我的老家故居,现在早已连同后山的风景树一起卖给别人了。当初我们还是孩子,砍柴的时候,特意留下一些比我们个头还矮小的苦槠树做风景树。如今,树已长得如水桶般粗,高达数丈。三十几年光阴,白驹过隙。
上山的路,荆棘丛生,只留下过去踩踏过的一些痕迹。这里,除了我们这些扫墓者,平时并没有人光顾。我们每年清明来祭扫一次,走后,茅草荆棘又霸满道路。
人迹罕至,这里真有点荒凉了。但大家都说是个风水宝地,前有秀峰,后有靠背,两翼相扶。祖父在别处过世草葬,后来才把坟迁来此地。这是父亲踏破铁鞋最终觅得的好地方,山灵水秀。祖父安眠于此,独享这秀美风光,该是很满意的吧。
其实,我并没有见过我的祖父。认识他,也就是那张留下的遗像。看他的表情,该是个很严肃的长者。祖父生前就特别善于搬家,他是我这个家族在江西的开基祖。
为了躲战乱,“走日本”,1943年春,祖父举家从广东远迁江西。来到吉水,为了谋取生计,又东挪西搬了好几个地方。居无定所,就像鸟儿换巢。
他的一生,就是在不断逃避饥荒、逃避折腾、逃避苦难中度过的。“树挪死,人挪活”的理念,至死不渝。他一生从未享受过安定的滋味,就匆匆走了。
不过,还好,动荡终于成为过去,安定变为主流。最终是“人挪活”!祖父是单线,现在他的子孙上百,遍布全国好几个省区,还出息了一些后人。家族稳定,曙光在前。长眠于此的祖父,心中该为宽慰吧。
……
我们把坟前杂草割去,把荆棘杂枝砍光,重新整修一番。
草纸挂满坟头,又帮着添了一把土。我们恭恭敬敬地在祖父坟前祷告:远离苦难,平安是福。
四
还有更多的远祖先人,太过久远,我们甚至都无法一一寻找,但我们永远铭记于心。每逢清明,我们遥寄哀思。青山深处的声声鸟鸣,伴随着的,或许就是亲人的回音。
五
我们从哪里来?最终将到哪里去?血脉在延续,香火就会永续。
家如此,国亦如此。
【心中有座逸夫楼随笔散文】相关文章:
散文精选经典散文随笔10-26
散文的随笔11-08
人生中有你散文(精选20篇)08-01
秋韵散文随笔散文10-26
有关散文随笔的经典散文10-26
散文d随笔06-25
随笔优美散文10-26
宠物随笔散文10-26
经典散文随笔10-26
清明随笔散文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