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转变的随笔散文
在我很小的时候,有生产队,大人们早晨出去干活、挣工分,老人们在家看孩子、做饭,“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大有“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荣辱不惊,静观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慢观天外云卷云舒。”的潇洒和怡然。尽管贫困,却是同吃一锅饭,同喝一缸水,同睡一铺炕,充满温馨和快乐。整个村庄也像是一个大家庭,生产队长就是一家之主,干活时一声令下;收工时一声吆喝;开会一声咳嗽,马上全场肃静,鸦雀无声;分粮时候,更是人马欢腾……那时候家家穷,谁家有事,大伙帮忙,喜事凑份子。丧事出把力,再大的困难也会挺过去。于我们小孩子,也就是在旁边看热闹。听长辈说,那时候有人去世,就会先去镐庙知会一声,(镐庙,是村里集中修建的,谁家有人过世,就来这里敲棒子,告知村里的人,然后有专门抬棺的伙夫,自动来这里领杠,去办事的人家帮忙,可见当时,对于生命离去,是多么隆重与敬畏)。哪像现在,谁家办事,无论丧事喜事,要不是正巧赶上,简直就是悄无声息,最多只是亲人朋友的在身边,而生活在周围的相亲,很多都是在日常接触中,感觉着生命的增加和减少。或许,时代麻木了人的情感,或许生命的意义已经无关轻重。
时代总是在不断进步,大家一起干活、一起吃饭、一起分粮、一起分钱的年代,飘然而过。生活依旧贫穷、落后。在我上学那年,生产队就解体了。党的政策如春风拂柳,温暖了大地,也彻底吹毁了那封闭自守的生产、生活模式。承包到户,让每一个农民有地中、有树管、有饭吃,是我们国家又一个前进道路上探索出来的新方案。它打破了大锅饭的弊端,让滥竽充数靠边站。自己的地盘自己做主,想种啥种啥,想怎么合适怎么来,只要你开动脑筋,就能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道路。有的人迷茫了,那是习惯了有人管教的日子,脑袋已经僵化了,不愿意接受新鲜的事物,只想在原地徘徊,甚至盼着回到从前,等开始接受事实的时候,自己早已落后别人一大截了。而有的人,早就在寻求个人生存发展的空间,不但把自己的产业经营的有声有色,还利用现有资源,走上一条更加适合自己发展的富裕之路。人和人之间的区别,就是思想观念的差异。穷则变、变则通。这是不变的真理!
我记得最有趣的现象,就是曾经吃皇粮的,不如种地的过的好。听长辈说,那时候去外边工作,都是村里边推荐的,村长大权在握,舍不得失去好劳力,总是把那些瘦弱无力,干活不起眼的推荐出去工作,家里留得都是精明强干的好劳力,其实那时候,外出工作,工资还是很低,城乡差别基本上没有多大。很多人不愿意出去工作。可是几十年以后,国家是越来越重视工人阶级的重要性,努力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工资涨了一大截,待遇年年提升,无论养老、医疗还是意外,都给想个周全。城乡待遇很快出现了天壤之别!可是作为绝大多数的农民,学过大寨,修过水渠、逢山开道、遇水架桥,为社会主义建设流血流汗,他们似乎像是被遗忘的角落,没有地位、没有保障,看不到未来,对前途感到迷茫。直到最近几年,风水似乎转了过来,国家终于下大决心彻底改变农民的“三无”现象,逐渐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保障农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养老、医疗和意外保障不再是梦中的神话。
历史的车轮不停地旋转,我也从一个无知的小女孩长到中年,伴随着岁月的脚步、经历着世事变迁、沐浴着党的温暖。曾经健硕的父母已经进入人生的暮年,他们曾经跑过反、躲过战乱、吃过大锅饭,饿过好几天、经历了生产队的磨练、第一批承包了农田,抚养两双儿女,送走亲人两对半,那些酸甜苦辣、五味俱全。幸好生命尚在,又赶上了国家惠民新政策,有基本的保险。身不动、膀不摇,国家给点零花钱;有个病、住个院,有地方给你报销款;意外来、不用烦,保险公司来分担。曾经的祖祖辈辈养老是负担,手背向上多艰难!脚踏游丝,心如油煎,硬着头皮把日月算。如今国家来承担,新的问题又出现,新奇怪病老不断,痴孽呆傻有增无减,生活水平年年增高,厄运无常让人心寒!医疗费用高不可攀,报销金额没有进展!生命走到最后时刻,谁还能守在身边!感叹!
我们这一代,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养老问题势必会成为未来社会的隐患?人是奇怪的动物,既希望有自己的空间,又希望有亲人陪伴;既希望外界的肯定,又排斥嘈杂的人声,既唯我独尊,又离不开人群。各种矛盾纷繁复杂,糅合在一起,该如何解决?将来是否会有一处处怡人的雅居,以改变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让志趣相投的老人报名参观,入住、颐养天年。让我们将来不再成为孩子的负担,彼此温暖,携手向前,哪怕那未知的世界在前方召唤,也会让我们含笑九泉!
【转变的随笔散文】相关文章:
散文精选经典散文随笔10-26
散文的随笔11-08
秋韵散文随笔散文10-26
有关散文随笔的经典散文10-26
散文d随笔06-25
随笔优美散文10-26
宠物随笔散文10-26
经典散文随笔10-26
清明随笔散文11-05
高中散文随笔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