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为什么那么多选择你选择的总是让你不快乐美文随笔
01
曾看到一个新闻,让人嘀笑皆非。
23岁那年,蒋咪儿要去英国留学。
成绩考得不错,她收到了多所大学的邀请。
这本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她却为此整整失眠2周:
“我不知道要选择哪所学校。”
在英国留学期间,思念家乡的美味,
就想着要自己做一顿,
于是每天在饭前2小时就开始想冰箱里有哪些材料,思考到底要选哪些材料做什么吃,
可最后常常都是浪费太多时间在做选择上:
“最后没有时间做饭,只有吃方便面。”
很可能,你会有类似的体验:
手持遥控器在电视屏幕上反复调换节目;
在琳琅满目的商场选购却无获而返;
…………
选择太多,并没让人们更加快乐,
反会常常陷入无限纠结当中。
02
在跟一个朋友国庆长假出去旅行后,
我就再也不想跟他一起出去了。
那次,我们一共有数个目的地可供选择。
综合来看,各有利弊。
可直到假期前一天,
无限纠结的他才确定下来,
去哪里,选择哪家酒店。
这害得我们只能临时买了高价机票。
而在去到目的地之后,没多久,
他又陷入无限抱怨模式:
如果去那里或那里,就不会这样那样了。
这就是他日常生活中的口头禅,
总是后悔已经做出的选择。
他也代表了这一类人:
纠结在众多选择里,
一旦选定,不久后又会后悔,
然后就抱怨“为什么我选择的总是让我不快乐?”
愈加多元的社会,给了人们更多元的选择,
可也有人怎么选,感觉都是“错”,
只能陷入不断后悔的恶性循环。
03
为了规避后悔,人们还会选择不做任何反应。
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在《选择的悖论》中讲述了两个类似的案例。
案例1:
如果你已经飞了八千多公里,
却没有报名参加飞行常客奖励计划,
如果再给一次机会你也不愿意报名了。
你会安慰自己说:
“我并不常坐飞机,不值得搞这么麻烦。”
案例2:
假如拒绝参加一个离家只有5分钟的路程的健身俱乐部之后,
我们又回心转意了,
却发现报名已经结束,
于是我们就会拒绝参加离家20分钟路程的健身俱乐部。
我们会对自己说,
自己平时的运动量已经够了,
或者就算办了会员卡也不会经常用。
然后施瓦茨提出了一个“不作为惯性”的概念:
即放弃一个具有吸引力的行为机会,
将会选择对随后相同领域内类似机会不作为。
这就是选择的悖论:
看似更多的样态,更多的选择,
给予人们通往幸福、快乐的更多机会,
但我们的选择往往会一错再错。
04
法国大学教授布里丹曾设计了一个形象——
布里丹毛驴。
说的是一只小毛驴,坐在俩捆干草中间,
为了选择先吃哪捆而累得满头大汗,
最后在挣扎中饿死。
这就是Buridan's ass effect ,布里丹驴效应,
形象折射出选择困难症的病因:
贪婪于最好的选择,恐惧于错误的选择。
毛驴面临的还只是两个选项,事实上,
人们面临的选择往往会更多,
这时候布里丹毛驴效应会进一步放大。
①选择越多,机会成本更大——
可选机会越多,越会在意选定其中一个机会,
不仅仅想要得到,而且害怕错过更好的选择。
②信息过量,形成选择屏障——
让人们无从选择的不仅仅是选择太多,
还有每种选择背后涵盖的海量信息。
③期望升高,陷入比较诅咒——
选择机会的增加,并不意味着一定有完美选择,
现实往往与你的高期望形成落差。
这就是选择困难症的怪圈——
一方面贪婪于自己选择效果的最大化,
一方面又恐惧于小概率失败的最大化可能。
两者之间的矛盾就决定了你的选择总是让你不快乐,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
05
怎样跳出选择困难症的怪圈?
第一步,放弃多余的选择。
巴里·施瓦茨曾经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
在研究中,他将孩子随机分成两组画画。
第一组孩子可以从3支画笔中选1支,
第二组则可以从24支中选1支。
结果第2组的孩子的作品要糟糕得多。
我们岂不也正是实验里的孩子?
这也是巴里·施瓦茨想告诉我们的:
精简你菜单里的多余选项,
明确哪些选择才是对你更重要的,
然后把时间精力放在更重要的决策上。
什么是更重要的决策?
先看一个故事。
知性女性的代表黄菡老师,
曾被观众误以为总穿同一双鞋,
她这样解释:
“事实上,我在节目中前后共穿过三双鞋。
生活中,我当季所有鞋加起来也不会超过三双。
我翻过一本教女人如何获得幸福的书,
说一个优雅的女人至少要有12条不同的丝巾。
12条丝巾或许可以让这女人看起来显得优雅,
但跟幸福,真的没关系。”
画的好坏,不在于你选了哪枝笔,
更重要的决策在于你如何构思画画本身;
真正幸福的女人,
不在于每天花费多少时间搭配衣服,
更重要的决策在于你花了多少时间去涵养自己的内心。
少做一点选择,你可以多一份舒心。
06
跳出选择困难症怪圈的第二步——控制你选择的期望。
来看一道选择题。
一堆稻草中,撒下一把针,
有锋利的,也有钝一些的。
现在需要你去找到一根针,
去缝补一件衣服。
一种是找到最锋利的那根针再缝,
一种随便找个差不多的再缝。
你准备选择哪种?
不抬杠的话,
你当然知道最锋利的针未必是最合适的,
没必要“理性”地追求效益最大化,
“满意”的针就足够了。
这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的两个最重要理论:“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和“满意准则”(satisficing)。
有限理性指的是我们身处在一个复杂的信息社会中,而我们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受到限制的,
既不能拟订出所有方案,
也不能将它们排出一个绝对的优先顺序。
承认这一点,我们做选择时,
应走出过量信息的焦虑,
控制当下选择的合理期望,
更多地遵循满意准则。
进一步说,不要期望每个决定都决定你的命运,
偶尔,放松一下,让自己坐在命运的副驾驶上吧。
07
跳出选择困难症的第三步——简化复杂的选择。
前段时间从死气沉沉,官僚味十足,
但待遇还算可以的原单位辞职后,
一个前同事找我聊天:
“我也想辞职,可我不知道该不该辞职。”
“你为什么想辞职?”
“现在的工作没有提升空间了。”
“那就辞职啊。”
“可是,家里不让我辞。”
这种谈话进行了几轮,
每次我都说你辞呗。
但他每次都能给出不能辞职的不同理由,
比如新工作难找,比如给我列举各种数据证明创业失败率高……
总而言之,就是各种患得患失。
慢慢,辞或不辞这么一个简单的选择,
变成了缠绕众多理由、各种信息的复杂选择。
借助罗宾斯在《做出好决定》一文中提出做出好决定之前的几个先决条件,
我给他列了一个决策平衡单。
●充分了解自己
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才能做出正确地决定。
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重要,至少,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
●全面获取信息
先做问答题“选项是什么?”,再做选择题“我选哪一个?”
选择的基础不止在“想要什么”,更在于“想做什么”“能做什么”
●保持适度前瞻
现代社会变化太快,不可能依靠一个决定过一辈子。
一个决定的结果,将是下一个决定的条件,会持续影响下去
●忽略沉没成本
不纠结沉没成本,那只会进一步浪费你的时间。
重要的是你接下来要干什么,而不是反复为过去的决定买单
几天后,这位同事给我发来一段文字,
我知道他懂了,我也明白他已经辞职,
跳出了原单位那潭温水。
那段文字是王尔德的一句话:
经验是每个人给自己的错误起的名字。
【为什么那么多选择你选择的总是让你不快乐美文随笔】相关文章:
成功与选择的随笔12-20
生活的选择随笔11-20
选择坚持随笔05-07
总是想起你作文03-20
有你,不孤单心情随笔10-12
你是真实的你吗随笔10-13
只因是你随笔12-20
同桌的你随笔11-04
最初的你随笔11-05
曾经的你随笔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