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我与村子杂文随笔
一
夜里做梦。有些梦生动古怪,许多是关于村子的,在老家的老地方,我醒来后觉得这样的梦蕴含着几分诡异,有时是那么逼真,实景与实地对应。一个小村子,三十户人家,全是一个姓,大叔、大婶、兄弟姐妹,还是二十年前的模样。有时,梦里有去世的人,活灵灵地跟我说话,并没有惊恐,我便怀念。
村子的历史并不长,在村子没形成之前都在艾好湾住,至今我家的几棵枣树还在艾好湾长着。20世纪50年代村子许多人搬迁到沟里,于是从行政归属上彻底分开了。然而,学校还是一个学校,娃娃们一拨一拨还得起早摸黑走艾好湾上学,大人们忙农活,哪像现在大人们接送孩子成了一种负担。20世纪70年代,父亲当了支书,一心要在村子里自己办学。于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季,在米粮湾的胶土地上,挖好一块地基,接着去仙佛洞的石畔上打石头。对于这样一种十分艰辛的“受苦”,大人们十分清楚。而我,好多年的时间才理解、破译、琢磨这种决心、勇气、信念和力量。有一天,我站在那几孔窑洞面前,里面全是柴草,门窗几乎没有了。对它,我心存敬畏。学校修好没用几年,娃娃们还是去艾好湾念书了。父亲说起此事止不住叹息,他说公家不派来教师,光靠村里的一个初中生当老师,力不从心,娃娃们要有出息,还得找好老师。
村子里上一辈没有几个有文化的,他们都明白下一代有了文化才能走出山沟。可世事说变就变了,让他们猝不及防,几孔还没来得及捂热的学校,任风雨蚕蚀、剥离,接着被冷落在一旁。
我常常梦见父亲在鸡叫时就去仙佛洞石崖畔背石头的情景,村里的男劳力赶天亮背三回,整整半年没歇息过。路远,不好走,还得上山。实在不行了,靠在土圪台上松松肩。蒙眬的村子小路上,隔几步的背石头人,黑乎乎的,看不清脸面,听得见喘息声,偶尔有一两声咳嗽。他们晓得只要学校修起来,娃娃们再不要跑艾好湾念书了,自个村里有了书房,娃娃们才有希望……
没人跟我说过学校的事。再小一点辈分的娃娃甚至不知道村子里有过学校。村子没有几个人住了,他们接下来唯一可做的而且必须要做的事,就是想办法挣钱、攒钱。这个世界的价值观遭到了颠覆,老人们知道儿孙到城里没有一个支点非常恐慌,似乎有一个声音时刻提醒他们,粮仓不能是空的,衣兜也不能空着,这个世界只要有和你相干的人,你就永无止境地要操心,心永远平静不下来。
二
今年中秋还是没有外出,想来想去没有地方可去。恰好村里有事,我便毫不犹豫地回村子住几天。
我对村子一直保持浓浓的情感,平日里下乡真是走马观花,为此我常常遗憾。然而事实是许多村子留守的全是些上岁数的老人,他们唯一希望是吃上国家低保,剩下的便是一个劲地讲述他们的遭遇。听着他们不厌其烦的倾诉,我便感到莫名地慌乱,一个个无助甚至无望的眼神就那么死死地盯着你,我的心开始紧张。有时故事里全是纠缠不清的细节,就像一个个扑朔迷离的故事,说不清这故事还会隐藏着什么?故事完了,我的心碎了。对于他们,我能做些什么呢?
村子的许多人家贫困依旧,他们指望的我无法满足,这便成了我的心病。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到公家门站着,面对父老乡亲,无能为力或束手无策让自己内心常常自责。
一两句安慰的话能证明自己什么?我不甘心做一个旁观者。可回到城里,我的那股劲气一下子被瓦解得轰然倒塌。
面对现实,自己更难堪。
回到自己出生地有一种舒适感。我看到村子人们的笑脸,一个个亲热地招呼,虽没太多的惊喜,却也其乐融融。我喜欢村子里宁静的感觉,况且是坐在自家土炕上,从窗户的格子里看对面的山、树、草,偶尔听见一两声狗叫、驴嚎。院子里不时地有几只觅食的麻雀,叽叽喳喳快活地嬉戏着,我从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为了使自己不会成为“受苦人”,我拼命选择朝外奔跑。每当说这经历时,晚辈们总是一脸的麻木,毫不为之所动。因为他们也在朝外奔跑,也曾梦想挤进公家门,拿上工资,高枕无忧。可是,村子的年轻人几乎每年考上大学,每年有毕业的,许多还在四处奔波,没有固定下来。有时,他们打手机咨询我,县上有没有就业的门路?我的回答让他们很失望,他们心里一定想还不如不问呢。可我就这能耐,没本事,被社会淘汰的一帮人里就有我呢。
这次,我回来正好村子安自来水,许多人从外面赶回来,村子里显得有了生气,人一多山峁山底都能听见说话声。晚上,几个同辈兄弟来看我,我只有当一个听众的份,直到我连续发了几盒烟,他们反倒不好意思起来,一个个说不抽了,已经是满窑的烟了。或许白天他们太劳累了,说话时有的打着哈欠。我当然有问不尽的话,比如收成,其他收入。还有全村饮水工程公家给多少钱。最后说到水源的问题,我便想着那口老井子,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全村人全靠那口井子吃水,水井时常是满满的,任凭村里人挑,怎么也取之不尽。我在外面奔跑的时间里,那口水井干枯了。竟然莫名其妙淌不水来。现在老水井拆掉了,井窑正面那几个“为人民服务”的字随之消失,村子的历史又被刷新了一回。
事实上,从80年代后期,村子凭借着土地责任制带来的好处,几乎是家家户户开始修新窑洞,这情景好似波澜壮阔。一孔孔、一排排窑洞迅猛地生出来,接着每家每户打水井安上了自来水,集体剩下的只有几孔孤零零的队窑、学校,还有那口水井。村子兴旺一段时间后随着商品化大潮立刻变得冷落下来,有能耐的人被裹挟在大潮里飘移东西南北。村子许多崭新的新窑洞,茁壮成长的树,肥沃的土地无人照看,窑洞迅速朽坏,墙皮剥落,院墙倒塌,薄壳漏水,院子里野草丛生,成了荒地。硷畔前的枣树、松树、槐树都枝生蔓延,大小粗细不一,疯了一样生长。杂草和树林混在一块,分不清这里曾是一院整洁的人家。从前一个个让人倍感温暖与舒适的家就这样被时光消耗没了。现如今,政府给全村家家户户安自来水。我说,村子人大都不在家里住,安自来水也不用呀。他们犹豫一下,有些无奈地说,有用没用先安上,说不准有一天外面吃不开了再回来。
这一夜,我无法入睡,半夜时分,外面下起了小雨,秋雨打在树叶上,沙沙沙的响声一直穿过我的胸膛,到达心底,仿佛在夜深人静处,仙佛洞戏台上有一女子轻歌曼舞,拨弄琴弦诉说衷肠。我穿好衣服推开门,稍有凉意,对面山梁犹如泼过浓墨般越显厚重。山梁上的树,像剪影一样静静地矗立在雨夜中,一种浓浓的诗情画意在我心中升起:“通往山顶的小路/被野草缠绕覆盖着/我低头寻找/生怕一不小心/踩痛了家乡的秋天/空气中散发泥土的清香/村庄果实/正铺天盖地涌进怀中/我的心痛会被暖暖的词语覆盖……天空灰蒙蒙的永远隐藏着读不透的玄机。这个晚上,细雨,没风,整个村子寂静得让我明白,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经营过那么多的理想,可真正度过属于自己的还是生育自己的地方。没错,无论你走多远,村子的情节抹不掉,撕不开。城市里所有的一切生活都是昙花一现,名利权放下来心才能静。有心静的地方便是家,村子的土地是真实的,只要你辛勤耕种,收获是属于自己的……
忽然,院子里的梨树上熟透的梨,还有红透的枣儿从枝头上掉落,滑过叶片,重重地砸在土地上。
这一声,我回到了现实。
三
早上起来天气晴好,走出门伸腰的时候突然看到一只喜鹊。
我惊喜不已。
有一年的某一天,喜鹊走了,无影无踪,村头那棵又高又粗的水桐树枝叉上,只有一个空空的喜鹊窝。开初村人觉得少了什么,后来习惯了,喜鹊可能走远了,它穿过黄土山,飞越大河,寻找属于自己生存的地方。
我不知喜鹊走的时候,是否充满了恐惧,因为远方不是它的家。我更不知道,村子里喜鹊的祖先从哪里迁徙而来?就像我们每个村落,每个姓氏的祖先是从哪里来的一样,怎么会在这贫瘠的黄土高原上安家落户?也许喜鹊要比人来得更早,然后在长时间的跋涉中,相互依偎,相互关照,彼此对异性产生了爱情,它们一双一对地分居开来,筑起自己温暖的窝。于是这里的一切均与人类共享,谁也不防备谁,谁也不打扰谁,很平静,就像两种十分争气的动物一样,各自有自己的地盘与生存方式,这种自然的法则所有的灵性都遵守,不会有冲突,不会有破坏。
可是,这种平和的氛围,还是被我们人类破坏了,村人不停地给土地下毒,许多的生物与植物链开始断裂,本属于这块土地的昆虫,鸟儿被人们毒死或驱赶,它们没了生存环境。城市的污染物从空中飘来,各种噪音在空间传播,这种突然的变化让鸟儿不知所措,有时正在沉睡中,冷不丁的轰鸣或化学合成味从天空掠过。最后,喜鹊不得不飞走了。
如今,它飞回来了,咽下了自己激动的泪,还是这片土地,如今草木丛生,人们挤进了城市,土地恢复了机能,昔日的朋友都回来了,山鸡、麻雀、兔子、昆虫、啄木鸟……喜鹊就像得到了某种安抚。于是,窝垒起了,一辈子的生活从此开始。
前沟的喜鹊喳喳喳,
后沟的吹手哇呜哇。
捣锣锣拍嚓嚓,
迎得个新媳妇背坐下。
这首童谣久远了,我忽然记起来,看见喜鹊在枝头报喜,这是一个好兆头,世界上有多少个地方能让喜鹊安息生活呢?又有多少个地方的人们与喜鹊和平共处呢?
若干年后,我们会留下怎样一个村子。
村子在喜鹊的叫声中很吉祥地存在着,家在祥和土地之上,离我最近,我生在这个地方,吃了五谷杂粮,吸着这泥土的气息,翻开人生与生活之大书,毫无顾忌地大声朗读——村子精魂。
【我与村子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村子作文随笔10-07
我的幸运杂文随笔10-12
我本庸人杂文随笔10-12
我的旅行游记杂文随笔10-11
杂文随笔我打香港走过10-07
我忒稀罕你杂文随笔10-12
我怀念的是无话不说杂文随笔11-13
随笔游记的杂文10-11
随笔吧杂文10-12
坚持杂文随笔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