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校文化建设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校文化建设论文1
成功的企业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或代表创新,或体现人本。比如工商银行的“工于至诚,行以致远”;华为的“狼性”文化等等。优秀的企业文化蕴含了企业的价值观、经营哲学、企业精神等文化形象,既是企业的正面宣传,又是员工个人同企业自身价值追求相结合的纽带。同样,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也需根据办学目标和实际条件,打造合适的学校文化,以培养有知识有技术,更有精神有品德、有价值有思想的高级人才。学校的文化建设居于学校建设的核心地位,是形成一个学校个性、魅力、生命力的关键。做好高校学校文化建设十分重要。
一、学校文化的理解
学校文化代表学校的组织文化,体现着学校的组织氛围。美国学者沃勒最早提出“学校文化”,在1932年《教育社会学》一书中,他将学校文化定义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哈佛大学校长中心创始人巴茨认为:“学校文化就是在这里我们做事的方法。”学校的文化是一个深深植根于组织核心的关于标准、态度、信念、行为、价值、仪式、传统等的复杂形态。石欧在《学校文化学引论》中将学校文化看作学校全体人员通过共同努力所达到的学校总体文明状态,也是共同遵守的精神准则、取向和风貌。学校文化就是学校群体成员以价值观念为核心所建立起来的各种观念、制度与行为方式的总称。不同学者对学校文化有不同观点,高校的学校文化是体现大学精神、师生价值观及处事方式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以及作为核心的精神文化。
二、加强高校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
学校文化不同于校园文化,起初的校园文化概念反映的主要是学校正规教育之外的课外文化活动,譬如,学校开展的各种艺术教育和学生中的各种社团活动等。学校文化则更注重学校以及学校培养的学生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气氛。因此,加强高校学校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是践行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现代大学制度、高等教育发展等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加强高校学校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锻造品德优良、知识过硬的创新人才;有助于完善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推进高校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有助于打造有特色的高校发展模式,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二)加强高校学校文化建设可以规范高校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作为一种文化,是师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提炼而制定出来的,是反映了师生的意愿,为师生共同认可的,这种制度才能被全校师生所遵守。好的制度文化能规范高校行政人员、教师以及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操守,维护高校正确发展方向,促进高校规范各项制度。
(三)加强高校学校文化建设可以增强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高校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建设。通过精神文化建设,建立平等、充满朝气的精神环境,一是增加了学生和教职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是更好将教学思想、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不仅获取文化知识,更获得思想品质的提升,精神风貌积极向上,勇于面对困难,不畏挑战。
(四)加强高校学校文化建设可以提升高校自身的竞争力
建设名校不是建造豪华阔气的大楼,名校的底蕴需要德学兼备的师生不断的积淀,需要优秀学校文化的熏陶。学校文化建设既是全面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期进行学校发展改革、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竞争力的一个主要手段。
三、当前高校学校文化建设遇到的.问题
(一)部分高校建设学校文化较功利
很多高校都意识到发展学校文化的重要性,但学校文化建设不可急功近利。部分高校妄图通过物质环境改善快速提升学校文化,投入资金建造楼宇、园林景观、盲目升级硬件设备等,结果只是流于表面形式,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层面依旧空虚。
(二)部分高校学校文化评价机制较片面
部分高校建设学校文化的评价机制较片面,重结果轻过程,于是在制度文化建设上更注重就业水平、在精神文化建设上更注重获奖名次和次数。在学生的品德培养、价值追求等方面考虑较少,学校文化建设评价机制还有待提高。
(三)校训的重视程度不足,且缺乏亮点
校训可以看作高校独立思想和大学精神的体现,是高校的灵魂,但目前部分高校对校训的重视程度不足。一是校训在校园内体现的频率较少,二是部分高校校训缺乏亮点,雷同较多。据不完全统计,在112所“211工程”大学的校训中,“求实”出现了30次,“创新”出现了28次,“团结”出现了18次,“勤奋”出现了16次,“博学”出现了13次。而共有41所大学的校训中出现了这5个关键词中的任何1个或者更多。此外,共有39所大学的校训格式相同,均为四个词语组成。有个别大学的校训甚至完全相同。⑦大量相似的校训犹如空喊的口号,更使众多高校丧失了个性。
(四)学校文化建设,师生参与程度有限
作为建设学校文化的重要力量,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程度非常有限。造成这种现状有多种因素,一是国内目前的教育体制和科层管理方式,使得教师和学生对于学校规划发展决策的参与程度非常有限;二是有些教师因授课任务和评定职称压力占据了自身大量时间,缺少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精力;三是部分学生被学业负担和就业压力所累,对于学校事务关注度不足。缺少了这两大建设学校文化的一线力量,学校文化建设方向难免会出现偏差。
四、学校文化建设的探索
(一)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
高校建设学校文化,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高校发展方向不是盈利的企业,也不是培养只会读书不会独立思考的学生工厂。高校建设学校文化,从大的方向来说,必须坚持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从办学质量来说,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技能、稳定就业,也要重视学生的精神气质、品德修为等长远发展。要树立好正确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将重心放在教书育人上,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
(二)改革学校文化建设的评价机制
改革学校文化建设的评价机制,不能一窝蜂的照搬照抄,不同院校有不同的资源条件和发展现状。机械的复制无法建立学校文化特色。学校文化建设评价机制改革,首先要分清自身发展现状,寻找个性、差异和特点。其次根据自身现有条件,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既重视结果,也重视过程;既重视学校传统,也重视时代进程。制度不仅要起到限制约束作用,也要以人为本,激发活力和凝聚力。
(三)提高校训的鼓舞激励作用,加强校训的精神文化建设
校训代表高校价值追求的精华,要审慎确定,人云亦云就削弱校训的意义了。另外提高校训的鼓舞激励作用,不要让校训仅停留在学生证上,可以通过各类校园活动,引领师生学习体会,把校训作为求学乃至是做人的真实行动,把校训的力量发挥出来。
(四)改革学校管理方式,鼓励一线教师和学生参与学校的文化建设
加强全校师生对于学校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培养全校师生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感和荣誉感。一线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受益人,师生对于学校文化建设具有最直接的需求和体会,更有助于探索出适应自身发展的学校文化建设之路。总之,高校学校文化建设有利师生的成长发展,对高校而言则是提升学校品牌价值,增加学校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让师生伴随着优秀学校文化成长,对培养有文化、有思想、有追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文化建设论文2
一、学校文化改进原则
(一)先进性原则
皮尔森在《文化战略》中指出,“人是在文化中发展自己成为文化存在物”,而“人的文化活动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表现出一种超越性”,所以“文化必须变得更有动态性,更注重未来的取向”。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在先进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推陈出新才能培养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新人。所谓先进行原则是指学校作为教育机构,不仅应该具有先进的组织特征,还应充分体现学校先进的教育特性,也就是学校应该拥有先进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价值体系,应体现教育哲学观先进、发展观先进,更重要的是人性观、人生观先进,用先进的理念充实校园文化建设,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文化内容,但其目标最终是通过文化建设谋求广大师生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主体发展原则
学校发展的最终归宿是主体人的发展,在价值定位上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通过改变学校的现实处境与文化,使之更好地促进主体人全面发展,进而达成教育目的的实现。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学校文化创新必须树立主体发展原则,以主体发展进步为学校文化建设方向,强调主体人发展个性与特色,强调主体人在时间上的纵向对比即在原有水平上的“进步度”或“增值量”。主体发展原则在学校整体评估上要抛弃精英教育理念,改变过去对学生的结果性评价作为最主要的评估标准,对学生发展的评估倡导在多样性、高质量、公平性基础上多维度和过程性评估。
(三)生态系统原则
和谐的学校文化应是一个生态系统,换句话说就是中小学各文化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呈现的形态以及由此形成的学校文化结构表现出系统有序的组织。依据文化生态系统的观点,学校的精神、物质、组织、制度、规范等校内外应是平衡、有序、协调发展。以生态原则作为学校组织文化评估的基本原则,即以系统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看待学校发展,注重学校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两者间的协调,组织制度与人本管理理念的协调,让系统化思想、整体论渗透到学校的每个角落,帮助学校塑造协作与分权的学校文化,对外吸收校外先进的思想与经验,对内强调问题解决、集体探索,重视把学生和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谋求学校的和谐稳定发展。
(四)以育人为主导的原则
学校文化体现育人本质,在学校理念上必须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学校文化要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不同于其他行业和组织的文化特征。许多学者都倡导处在复杂的知识应用型社会之中的学校应该成为有效的学习组织,而组织的集体性学习正是变革和成功的关键因素。以育人为主导的学校文化在组织上表现为形成学习型组织、主体具有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合作学习的理念和终身学习理念,彰显对人的尊重与热爱,这样才能够顺应“以人为本”“以育人为主导”的时代潮流。
(五)情感原则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机构单位,人的情感、心智、需要是否获得满足与学校的效能有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越是名校其文化总是让人包含愿景、怀有期望、充满着情感与人文的关怀,这是人本管理思想的体现,是学校育人组织特性的体现。传统学生观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无视学生的人格与情感需要,因此,要倡导学校文化的情感原则,这项原则的贯彻将有利于改变教师专业生活与日常生活割裂的局面,增加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和学生的幸福感以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二、学校文化改进的实施路径
学校文化建设与改进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学校多方面力量的参与,具体的改进路径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创造性的特点,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笔者以石家庄市Q中学为例,对其学校文化改进的实施路径做一个探讨,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为学校文化改进提供借鉴。Q中学的历史只有20年,但是在这20年间发展非常迅速,已经由一个只有高中18个班的民办高中发展成河北省知名的具有外国语特色的民办公助教育集团,形成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的人才培养格局。曾被香港大学授予“优秀生源基地”荣誉,也是河北省唯一具有全国高校招生保送资格的学校,是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确定的“全国外语实验学校”,全国外语学校工作研究会十五所理事学校之一,全国外语特色学校工作研究会副理事长学校。该校的校园文化可以概括为“爱国、交际、协作、文明、健康、创新”十二字方针,学校的办学理念为“坚持走外语特色以人为本之路”。
(一)通过外国语课堂内外渗透校园文化
Q中学的课程设置与教学非常注重校园文化的`渗透。在师资上学校长年聘请至少10名以上的外教教授学生外语口语,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小班授课制,课堂上注重互动教学、情景教学和合作学习,注重外语学习的口语交流,强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在课堂之外,外教们还会参加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比如过年的时候由学校组织外教去学生家包饺子、吃年夜饭;在外教过生日的时候,班级体给外教过生日,大家一起吃蛋糕吹蜡烛等。通过课上课下的日常交流和接触,就能够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外国语言环境,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团结协作的意识,感受到世界多元文化的精髓和体验不同种族、民族所创造的社会文明,这也就是校园文化的渗透。
(二)组织课外活动凸显校园文化
Q中学的校际交流非常多,比如,每年在9月份开学之初会邀请澳大利亚、美国、英国的中学生来石家庄,和学校的中学生联谊一个星期。在这一周的时间里白天两国的学生一起上课或参加各种演出、表演、游戏等团体活动,晚上外国学生和中国学生一起回中国学生的家里吃饭、睡觉和休息。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外语水平,交了朋友,还能够了解外国外民族的饮食、生活习惯等多国文化。还比如,每年学校还会派一部分学生作为国际交流生去往美国、加拿大、俄国等国家学习一个学期或一个暑假,学校也开设国际班,接受来自英国、韩国、泰国、埃塞俄比亚等国的学生到我校读中学,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多角度的深度了解多元文化和多国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培养我校学生的爱国情结,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交际交流团结合作的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校园文化改进
校园文化的改进重在教师的推广与宣传。Q中学近年来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比如,在高中部率先实行“首席教师制度”,提升教师地位,鼓励教师参与日常管理工作。比如,学校先后成立了德育教育委员会、外语教学委员会、教育科研委员会、课程开发委员会、教师专业发展委员会、衔接教育委员会、校园安全委员会、学生家长委员会。通过各种委员会的建立,强化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创新。还比如,在教育评价上推行了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师成长档案”“教师发展性评价”等,推广评价主体多元化,推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倡导教师“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通过以上种种方式让每一位教师在日渐形成的浓厚学校文化氛围中实现自我成长,真正体会到教育的幸福感,提高工作满意度。
学校文化建设论文3
[摘要]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综合工程,学校文化建设需要一种整体推进的观念和策略模型。依据文化发展理论所涉及的三对要素,学校文化建设的六面体模型包括材料、理念、主体、方法、结构、目标诸多面向。这要求学校文化建设做到:挖掘区域文化资源,发挥区域文化优势;明确文化使命,实现文化转型;尊重文化主体,发挥人的创造性;探索文化路径,倡导特色发展;理解文化结构,实现系统内化;铸造文化品牌,共享文化成果。
[关键词]学校;文化建设;六面体模型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综合工程,由低期待、单面向的学校文化向高期待、多面向的学校文化转型,需要一种整体推进的观念和策略模型。笔者借在北京市东城区长期调研的机会,实地走访了23所学校,访谈了教师、学生75人,在充分理解东城区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一个推进教育特色发展的政策实践基础上,将基层教委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做法,依据文化发展理论所涉及的人与理念、结构与方法、材料与目标的三对要素分析,整合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六面体模型,并以东城区的具体举措为例,分别予以说明。
一、作为文化高地,东城区学校文化建设资源基础得天独厚
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拥有大量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文化资源。除了拥有举世皆知的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大量的文化场馆外,这里的街道、庙宇、民居、古树乃至一件雕塑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段悲壮的历史或动人的故事。这里是一个巨大的文化沙龙,人才荟萃,在不同的学校里,无数名人大家与普通学生亲密接触,共同演绎教育与受教育的人生经历,不断地积累和叠加学校文化的高度和厚度。这种多彩厚重的文化底蕴、审美渊源以及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是东城区学校赖以为骄傲的基础与起点。
例如,方家小学以老校长老舍为豪,将京味文化、国学文化纳入学校文化建设;166中学以老校友冰心为荣,命名文学班、文学社。文学评论家孙武臣讲起自己在北京第二中学学习情形时非常骄傲,“张天翼、严文井、刘厚明、谢添等大家都曾为我们讲过课,著名文艺理论家萧殷还为我们评点作品。最自豪的是我们去邀请老舍先生,就在他的散文《养花》里所写的那个小院,他幽默地说:‘鲁迅文学社请我,不敢不去呀!’校领导得知,就扩大为全校师生聆听老舍讲课了。那时二中只有一片露天空地作为会场,我在五月的阳光下,记住了大师两句让我终生受益的箴言:‘即使不走文学之路,也要爱文学,因为文学使人性走向完美;要是走文学之路,就要追习经典,否则走不远。’我的文学梦从这里起飞。”从中可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对学校文化创建的重要影响。
二、理念面:明确文化使命,实现文化转型
东城区学校在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实现着内在的学校文化转型。学校是人类文化的形式,其价值是传递、选择和创造人类文化,是为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和谐的人。学校本身是文化的组织,它的文化使命在于培养人,引导人的自身革命实践与社会革命实践的和谐统一,促进人的社会化,推动社会辩证发展。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变革与发展的原动力,它影响着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人才培养。学校要完成适应新时期发展所提出的新文化任务,唯一的出路是参与到社会新文化的构建中,按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时代的精神,构建超越现实的新学校文化。
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东城区各学校已经实现了教育教学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整体变革。这样一种整体变革,建立在一种核心价值观的支撑之上,并由此建立学校教育教学的新基准、新规则和新秩序。那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新理想和新追求,也成为区别于以往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精神分野。许多校长在不同场合的表述中,都包含着以下内容:超越“知识本位”和“学科中心”,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校文化;超越“权威主义”和“普遍主义”,形成“合作”“对话”“创新”的教学文化;超越“刚性的”“静态的”“封闭的”课程与教学,形成弹性的、动态的、开放的文化品格。
三、主体面:尊重文化主体,发挥人的创造性
东城区中小学教师普遍感到在学校中受到尊重。教师既是学校文化氛围的感受者,也是学校文化的创造者,他们对学校生活的直接感受是学校文化最直观的体现。创建和谐的学校文化氛围是东城区多数学校的自觉选择。
在实地考察的学校中,第五中学分校的王老师就将其所在的数学教研组办公室比作“家”。她对办公室里的其他成员充满真情:她盛赞和蔼可亲的杜老师深厚的师爱,敬慕被校长称为“颇具大将风度”的姚老师的工作经验与方法,欣赏真诚善良的李老师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假期写信赠书的行为。她将第五中学分校比喻为和谐美满的大家庭,感受快乐,体验收获,饱含爱意。史家小学卓校长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明确提出“和谐教育”的理念,倡导人与人、人与知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并且获得广大教职员工的普遍认同,为营造和谐的校内人际关系、促进学校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
四、方法面:探索文化路径,倡导特色发展
作为文化路径,东城区中小学校有着特色发展的选择与定位方法。虽然东城文化积累有其自然的历史成因,但东城区中小学校对学校文化建设路径的选择与定位则往往包含着许多主体建构的积极动因,离不开校长们的主动选择与定位。比如:府学小学充分挖掘和利用建校638年的历史,倡导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形成学校文化;东四九条小学的科技教育和四小的美育都被聚焦扩展,从而将特色深化、发展,培育为学校文化;特殊学校针对受教育群体的特殊性,提出“有爱无碍、教育康复、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并体现于具体细致的工作之中,从而发展建设其独特的学校文化。各校办学特色及风格的形成,促进一大批“窗口校”“特色校”建设的路径选择,有力推进了东城区各校的学校文化建设与创新,为力求实现“让每一所学校都精彩”的美好愿景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实,特色是学校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核心价值与附加价值的统一。因为学校自身发展的历史不同,教育对象的来源不同,改革切入点不同,个性追求不同,附加的价值取向也有所不同,这都充分体现了学校发展中的价值认同与文化选择。这种学校文化的特色,会渗透于学校办学理念、生活方式、教学方式以及其他行为方式之中,成为学校师生成长的文化生态特征。但寻找学校发展的特殊路径也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既需要全盘统筹的前瞻性思维,也需要发展过程中的不断磨合与碰撞,甚至出现一段时间的摇摆不定。例如,某学校在发展武术特色的办学理念时,三任不同的校长的态度并不一致,虽然现在建立习武画廊,崇尚武学国粹,但由于缺少师资,生源混杂,依然存在一定困难。
五、结构面:理解文化结构,实现系统内化
东城区学校文化建设有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和运作模式。美国文化学者克莱德·克鲁克洪指出:“文化不仅有其内容而且有其结构这一事实,现已获得普遍的`认识。”作为社会亚文化的学校文化也同样不仅有内容而且有结构。从深层到表面,从具体到抽象,东城区在指导学校文化建设时提出以师生共同价值体系为核心的学校精神文化、以教育质量保障为根本的制度文化建设、以营造浓厚教育教学氛围为主题的物质文化建设3个结构层次的工作举措,并且指出这3个层次“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学校文化建设必须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重点,系统地、分层次地抓落实”。从四次教师集中访谈中,研究者发现,除个别教师外,几乎所有访谈对象都共同认为学校文化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3个层面,并由此切入认识所在的学校文化及其建设过程。由此可见,东城区学校文化建设的结构框架在实际垂直层级传播中的效果及其对实践的影响。
其实从这3个层面来看,东城区学校文化建设都已初见格局,无论是普通校、规范校、窗口校,还是特色校,都有其基本精神体系的构建、制度的建设与硬件环境的完善。但它们的差别则在于其学校文化的先进与否。只有建设和谐的学校文化体系,以先进的教育价值观为核心,认同学校教育理念、学校精神等,在学校的规章制度下和谐相处,相互体谅、关心,努力实现学校的组织目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才能提高,每个成员的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有可能。学校文化应该是经过提炼整合社会先进文化而形成的独特文化,必须根植于民族先进文化的土壤中,应该通过特定的学校历史典范及其他“符号”特征表现出来。“文化由被产生的一切事物构成,它能够维持和具有符号方面的经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标语上墙”“知识上墙”看成就是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还是应该警惕形式主义文化的物质化,防止将制度完善本身作为制度文化本身,真正将学校文化落实在科学教育理念对学校生活的全方位渗透细化之中。
六、目标面:铸造文化品牌,共享文化成果
东城区拥有学区化管理、蓝天工程等许多优秀的教育文化品牌和优质学校品牌。通过构建学校主流价值观,实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东城区教育改革的巨大变化,备受社会关注与好评。学区化管理使硬件、软件、课程等资源达到共享和深度开发,蓝天工程“创建没有围墙的校园”,为成长中的孩子们提供了培养健全人格、品性的广阔天地。东城区的“学区化管理”“蓝天工程”“教育综合评价”“名师工程”等教育改革的措施和理念正在向全国辐射。
在东城,许多中小学校长都自觉地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立校之本,走文化铸校之路。例如:北京市第二中学校长就多次强调“要用文化来包住钢筋水泥,体现文化育人的理念,达到空气养人的目的,就像一个大森林一样是天然的氧吧,人进去之后很舒服,氧气充足、空气新鲜,对人是一种滋养”。第二中学的“教师博物馆”“学生博物馆”“古籍馆”“国粹馆”等文化设施都实实在在地向学生开放,这份特有的文化滋养,在成就师生的同时,也培育了第二中学特有的文化品牌。国子监中学“用教师健康的心理呵护学生稚嫩的心灵和健康的人生”受到总理的肯定,他们“不言学生差,积极想办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办好不选择学生的学校”,既展示了一种博大的教育精神,也成为一种风格、一种品牌。在国子监中学,一系列创意活动如阳光共享、阳光驿站、阳光谈话室等,不同楼层的不同主题,如我与自然、我与艺术、我与社会、我与科技等,都把学校文化建设与学生健康成长紧密结合起来。
学校文化建设论文4
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属于重头戏,发挥着带头育人的作用。因此,大力创建符合小学特点的校园文化,既可促进学校持续健康的发展,同时也让身心正处在启蒙阶段的小学生在充满文化底蕴的氛围下,受到德智体美素质教育的熏陶,身心能够得到全面发展,成长为国家未来合格的接班人。但目前许多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并未取得理想的成效。一边是“高高悬挂”的校园文化基调,一边是收效不大的学生素质教育,这给我们的校园管理者留下了有待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学校管理经验,就如何在新时期,将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背景融会贯通,保持步调一致的协同发展,从而形成强大的合力,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谈谈看法。但个人观点肤浅,有不妥之处,还请行内同事多多指正。
一、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背景的关联影响
(一)存在共同的教育目标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建设,主要包括物质建设(如环境、设施)、活动建设(各种体育文艺活动)、制度建设、精神建设(如校训、校风、教风、学风)。通过上述四个方向的建设,形成动态发展的校园文化,小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价值观传递、多样化知识传授,开发创造性思维,陶冶情操,从而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产生在国家对教育事业重大变革的过程中,计划经济体制下是不可能产生的。其背景所倡导的教育内容,也包括德、智、体多个方面,比如,对小学生进行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等等素质教育。最终要培养小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道德素质,以及扎实的文化素质。
(二)相辅相成与相互作用
一方面,丰富多彩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宽松的育人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小学生个人兴趣和潜能开发。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搭建的各种文化活动平台,成为素质教育实施实实在在的载体,比如,标语文化、口号文化,举办的各类讲座,各项文娱活动等,不但拓展了学生知识面,还有助于学生特长发挥、兴趣爱好培养和行为习惯规范,对提升综合素质是非常有益的。反过来,实施素质教育,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提升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同时素质教育的纵深推进,无形中使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内容更加丰富,建设层次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氛围更加浓郁,校园文化建设条件越发成熟。
二、如何实施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协同发展
要推进小学素质教育,还需在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二者形成良性互动。具体操作方法:
(一)提高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认识
现有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重视程度不够高、认知理解不到位、发展内涵不深厚等现象。校园管理者需在后期建设中,加以克服和改进,应当改变过去那种认为现代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小学的'主要任务还是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观念。应将其列入学校管理工作中心,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与其他校园管理工作同计划、同部署、同组织、同实施、同检查、同督导。
(二)改变在建设资金投入上的不舍得
要解决因建设资金短缺,小学校园育人环境不够优美等问题,需拨发专项资金,加大投放力度。不过分追求奢华的校园硬件设施,要与小学特点与优势相结合。破除文化建设硬件设施好,校园文化就浓厚的错误观点。这在现实中,有事实证明,那些所谓的建设一流的贵族学校,校园文化,是无法与百年老校相比的。
(三)强化文化建设软件
要紧跟时代发展变化,不断更新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指导理念,丰富建设内容,创新有效载体,扎实推动建设进程,在实践中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校园文化,为素质教育创造条件。综上所述,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强调的是一种氛围和条件的创建。素质教育,倡导的是素质教育内容的实施。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以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深化校园文化建设,二者共同发展,形成强大合力,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学校文化建设论文5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代学校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阐述了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新形势下的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引言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其次是校园的制度文化建设,再次是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指硬件的建设。比如:教学设施、基础设施、校园景观等。制度文化建设,是指学校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而文化建设主要指在思想上对学校的师生进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培育。然后让师生形成自身的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1]。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对以上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把握,但是广播电视大学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要提升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就必须对其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提出对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质量的提升。
一、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的特征
(一)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的虚拟性
远程教学是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特征。它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网络为平台,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变成了人与电脑、网络的交流,这就是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虚拟性的主要原因[2]。首先,教学环境的虚拟化。因为在网络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对课件进行制作,然后上传,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最后通过教学论坛来进行知识的解答。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都是通过网络来进行的。比如:教学论坛和QQ、微信等。这样就有别于传统教学中的人与人的面对面的沟通。人与网络、平台的对话代替了人和人的对话,因此,他们的教学环境是虚拟的。其次,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的承载方式上同样也是虚拟的。因为广播电视大学主要是以网络教学为主。网络文化的虚拟就决定了网络教学的虚拟。比如论坛、博客、QQ群、电子邮件等都是虚拟的承载方式。
(二)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的开放性
由于广播电视大学的生源非常广阔,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的年龄也是各个年龄段都有,他们的职业也不相同,家庭背景也不一样。因此,这些学生的思想观念、经历和各自的追求也不一样。因为生源的复杂性决定了他们的价值观的复杂性,多种价值观的交流和融合就形成了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的开放性特点。而且由于广播电视大学的学员大都来自工作岗位的员工而不是学校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和经历就相对于学生来说更加贴近社会:各种各样的观念,各种各样的经历,价值观的多样化[3]。在广播电视大学的学习中,他们的各种思想和观念在彼此地影响着,也在包容中发展,在发展中解决矛盾,最终形成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局面。同时,因为学员的社会化决定了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必须与社会上的其他亚文化进行融合。每个学员都是社会亚文化的载体,在他们的学习中这些文化就被带入到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中。这些亚文化与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相互补充、调剂、融合。从而在开放的格局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三)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的服务性
广播电视大学以自身的网络平台、办学经验、系统优势等为学生提供知识的传授和教育服务。它为我国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它也为广大的公民提供了公正公平的教育机会,为全民素质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必须遵循它的历史使命———为人民的文化水平的提升服务。
二、广播电视大学文化建设存在的弊端
(一)认识上的缺陷———本质和内涵的把握不到位
电大是开放的,主要服务于成人,要全面重视对学生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内容,而不是简单地将学生组织起来参加一些文娱活动就是搞好了校园文化。这就是对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和本质不明确的一种表现。在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和引导规范的作用下,学生的学习就会被激励,这就是良好的校园文化的作用。相反,如果学校对校园文化不够重视,不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就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没有积极性,也不能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的教学态度和作风也不积极,缺乏敬业精神,因此教学效果就不理想。更严重的是教师和学生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这就会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提升,影响到学校办学的声誉[4]。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单一
在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基本都是校园活动。比如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这些活动是必要的,对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感情的增进都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它并不是全面的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其实要将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载体进行明确才能解决大家对于这个问题的狭义认识。电大的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包括:物质、行为、制度三种。而且,有的组织活动就流于形式,没有取得实质的效果。因此,在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对物质载体和制度载体进行强调。比如校园的景观、学校的标识、校园相关的文化制度的制定等。
(三)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
从学校的领导方面看,他们在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上不够重视。首先他们将校园文化建设的地位设置在附属地位上,没有具体的建设目标、建设方案、建设规划、规章制度等。在实际工作中也表现得不够积极。比如:在一些重要的校园文化活动上,很多情况下,学校领导的缺席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对这个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从教师方面看,由于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重,他们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更没有热情。他们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也有待提高。最后,在学生方面,由于学生的各种原因,他们一般都只在乎最终的成绩,在各种生活和工作的压力面前,他们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比较冷淡。因此,综合以上三种主体对于电大校园文化的态度,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消极的作用。
(四)特色不突出
由于广播电视大学对于校园文化的重视不够,他们就一味地照搬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模式及内容,忽视自身的特点。比如:他们仿效普通高校开设现代感很强的校园活动,而没有考虑自身的基础设施、生源情况、教学手段等基础情况来开展符合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因此与自身的实际格格不入。造成了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的特色不突出的情形。
三、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的策略
(一)加强广播电视大学的组织领导,树立正确的校园文化建设观念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要建设新时期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必须要求教学的所有主体思想意识得到革新。首先,要重视对校园文化理论进行,其次是充分认识对校园文化的作用进行,重新来审视和反省,进而解决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学校领导应将校园文化建设当成一件无上光荣的工作来开展,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政绩观。要成立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小组,制定建设目标,并细化目标,制定合适的内容,将任务落实到人头。同时,也要在财力上为校园文化的开展提供支持[5]。作为电大的师生也应该对校园文化加大重视力度。要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贡献一己之力。不仅要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还要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提出建议和意见。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校园文化建设才有活力和动力。因此,要对校园文化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进行提升,让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一起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贡献力量,促进其良性发展。
(二)对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载体进行拓展,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和
首先,因为校园文化活动这个行为载体是最常见的,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形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对其进行发扬和改进,以此来丰富大家的课外生活。比如可以在教师节、元旦节等重大节日举行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师生都得到放松,也增进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同时,开学、毕业典礼也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在活动中能够具有自豪感和成就感,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还有一些社团活动,也是联系师生们情感的纽带,增强他们之间的凝聚力。其次,要加强物质文化的建设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比如,在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对它进行电大自身特色的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长廊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还有一些独特的校园文化景观也是必须要体现学校自身特点的基础设施。当学生在校园里驻足观看时,他们能被那些具有特色的景观所吸引,并对其产生热爱之情,进而有荣誉感。这些景观就是学校的文化观、教育理念、价值观的体现,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就得到了熏陶,这就是校园文化的物质文化的积极作用。再次,广播电视大学还要对自身的制度文化进行建设。所谓制度文化,就是学校的管理制度,包括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在这些制度既要规范、严谨、科学、严格,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关怀,即人性化。学校的课程设置不仅要传递给学生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同时,也要对学生的思想素质进行培育,培育出合格的、综合素质都很高的学生。因此,这些制度必须要包含正确的价值取向、思想准则、行为规范等。最后,精神文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电大的校园文化必须经过提炼,然后对这个核心的价值观进行发扬和传承。可以通过多种载体来进行宣传。比如:校徽校歌校训等。通过这些内容的传授,学生就会对学校的文化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提升学生对于校园文化的敏感度和自觉意识。
(三)增加参与主体的活跃度和积极性
首先,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领导的重视。他们必须将校园文化建设的位置摆在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制定科学的方案,并定期对方案进行修正和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其次,教师和学生也应该积极地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6]。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教师和学生可以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以此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同时也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积极作用。因此,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要更多地联系学生的实际,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也增强学生的交流能力,扩大他们的交际圈子,提升他们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电大的学生来自各行各业,学校要对他们的诉求进行统计,然后可以针对一些问题来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比如一些技能比赛,讲座等。让学生不仅在活动中获得知识也开阔了他们的眼界。
(四)发扬电大网络文化的优势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电大的虚拟校园文化有其深厚的基础,比如,它本身就具有的技术优势,学员的基础等。因此要对网络文化进行弘扬,提升电大校园文化的特色。首先,要将电大的教育功能进行强化。因此,必须充实学校网站的教学内容,让更多、更高水平的知识和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提升教学质量,打造教学质量的口碑和品牌。其次,在交流平台的管理上要下功夫。不仅要将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进行引导,让其具有正能量,也要在交流平台上打造交流的热点和话题,提升平台的关注度和人气[7]。比如,可以在平台上征集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以此来激发大家参与到平台上进行交流和互动,提升网络文化的号召力。
结束语
综观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从参与主体来看,必须要调动学校的领导、师生参与积极性;从策略上看,要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行为、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提升。因此,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漫长的、艰巨的任务,需要所有参与主体的努力,也需要相应的内容来进行支撑,这样才能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官华,李静.基层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38(01):12-15.
[2]熊财英.推进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xx,35(05):163-164.
[3]杨晓帆.基于开放大学建设环境下的虚拟校园文化研究:以甘肃广播电视大学为例[J].时代教育,20xx(10):57-58.
[4]贾陆和.比较视域下的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浙江开放大学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xx(06):17-20.
[5]王怀启.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以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房山分校校园文化建设为例[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01):46-50.
[6]肖晖.电大校园文化建设探略[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04):10-13.
[7]姜琪.新媒体助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策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01):108-110.
学校文化建设论文6
【摘要】本文探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现状,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积极建设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才能提升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对于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构成学校办学实力竞争力的体现。而职业学校由于其独有的不可替代的教育性质,具有潜在的教育功能,职业学校的办学的好坏,通过其校园文化就可看出来,校园文化建设是职业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好的校园文化会让学生产生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动力,因而,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对于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1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主导以课堂教学为代表的理论文化之外的文化活动和现象,是指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校园空间为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精神物质文化整合系统,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发挥和激励广大师生员工的办学积极性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净化心灵,激发师生进取,对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也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海原职业中学自从搬到新校区以来,学校就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规范校园文化活动模式,为广大为师生创设了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目前,学校仍然在努力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努力培养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
2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推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海原县职业中学培养方向是面向上一级职业学院,所有学生都要参加职业高校对口招生,让学生到高等学校学习,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学校主要抓过程管理、抓学生的思想道德,从而形成了自我激励、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让学生在遵守规章制度同时,引导其不断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我们要在突出特点上下功夫。海原县职业中学适应时代需要,开设了汽车维修与运用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通过打造特色专业,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学校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放着第一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施建设作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重点突破口,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使教学、实训、实习、考证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形体强化训练等多种功能,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为达到以上目的,海原职业中学根据海原独具的文化环境与自身特点,对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刺绣专业课程,20xx年,宁夏回族服饰(回族刺绣)被评定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专门聘请海原民间艺人讲授回族刺绣,把回族刺绣作为一个手工专业课,进行普及培训,让流行于民间的手工艺步入校园,让学生对回族刺绣技艺进行系统学习,通过学生对回族刺绣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回族刺绣这一传统文化能得到传承与发展。在教学中,广大师生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走访民间艺人等方法和措施,探讨回族刺绣现状及这一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对回族刺绣工艺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保护刺绣工艺,恢复回族刺绣针法等技艺进行了整理挖掘,使回族刺绣文化这一流传了几千年的古老的文化遗产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具有极其重要及深远的意义,这也是摆在我们每一位中职教育工作者和关心中职教育事业发展人士面前的严峻课题。
3以鲜明的专业特色,加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学校的各个专业要在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的统一要求下,本着与学校文化协调发展、突出特色的原则,切实加强学科建设,形成具有本地方特色的文化氛围。近几年,学校组织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校园活动,以贴近校园、贴近学生为内容,使校园处处洋溢着时代气息和青春气息。海原职业中学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开展了计算机专业设计制作成果展示,刺绣大演练比赛,开放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师生交流平台,促进师生交流,融洽师生关系,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营造校园学术氛围;经常组织各种各样的群体文体竞赛,如基础部语文组演讲朗诵比赛、学前教育班的全体学生参加各种文艺演出、体育部组织开展了两次学校体育运动会、参加了省级职业学校学生运动会,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极大地提高了海原职中在社会各界的'知名度,特别是学校教工军乐队的建立和在全县各种大型活动中的频频亮相,更为校园文化增添了特质与魅力;为满足学生就业应聘需求,学校多方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充分发挥南华山国家技能鉴定所的优势,让学生免费参加国家技能鉴定考试,促进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习热情的持久性。
4强化对外宣传工作,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在职业中学的办学过程中,学校特别重视学校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和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学校的特色和亮点,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在这方面,海原职业中学创办有自己的报纸《职教之光》,从20xx年起学校有创办了《海原职教》杂志,向各职业学校,县级各中小学宣传职业教育,不断在省市报刊增加发稿数量质量,宣传亮点工作,努力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推广学校文化品牌,展示学校风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很受社会和企业的青睐。
总之,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窗口,随着社会文化大环境的不断发展,职业中学校园文化正在发生变化,日益彰显本身所具有的职业特点。海原职业中学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师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校园空间,注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坚持校园文化建设与中职学校职业教育理念和办学方向相结合,为提升办学品质、构建和谐校园积极努力,真正构建起既有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职业中学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李飞.努力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J].陕西教育学院报,20xx.
[2]耿玲.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J].职教论坛,20xx.9.
[3]卢永刚.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探讨[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xx,12.
[4]朱巧玲.浅论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J].考试周刊,20xx,7.
[5]唐光辉.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xx,05.
学校文化建设论文7
摘 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给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的社会工作中,很多从事脑力劳动的人都伴随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因此,这就要求这些人员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求他们具有强健的体魄。体育教学是职业学校教学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环节。现代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而素质教育中的非智力因素是通过文化来进行培养的。在校园文化中,体育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在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人才培养途径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关键词: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人才培养;现状;途径
前言
校园体育文化是集教学、体育活动、竞赛等内容于一身的一种校园内独特的文化,是职业学校培养人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职业学校的总体目标就是培养人才。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学校仍继续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既单调又枯燥,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将学生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抛之脑后,没有充分认识到校园体育文化在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作用。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敏捷、兴趣爱好广泛、实际操作能力强、个性鲜明,在此基础上,在围绕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特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建立校园体育文化,据此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高素质人才是市场所需,而素质教育中的非智力因素是通过文化来进行培养的。在校园文化中,体育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在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
职业学校体育培养人才就是使学生强健体魄,正确掌握各种体育技能,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据了解,我国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还都没有走出传统的体育框架。首先,体育精神文明较缺乏。大多数学生仍然认为体育教学就是锻炼人的身体,而提升不到品质和心理的层面上来,单纯追求体育技能和成绩,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被忽视,从而导致学生体育能力普遍不高。体育教学被认为是不重要的学科,是一门使学生放松的学科,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以及深度和广度不进行考虑,各项体育活动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层次上,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其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层建设滞后。学校的不断扩招,导致器材不足,也没有多余的经费用更新器材,对于时代的发展的学校体育的需求根本就满足不来。再次,职业学校校园体育制度文化不健全。学校各项体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各种体育规章制度。据调查表明,每个学校都有国家下发的相关制度,但是没有将其落到实处。
二、 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
体育文化是人类身体文化的一部分。体育文化在人才培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人的素质有一部分是先天的,绝大多数都是后天形成的,它是人的体质、能力、品德的集合,是体现人身心发展水平质量和功能的基本因素。培养具有强健体魄、具有良好体育健身意识、具有一定的体育技能、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是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体育教学环境的主要目的。体育教学环境将组织行为、人文、心理、生理、自然、社会等学科的知识融为一体,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坚强不屈品质、较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另外,校园体育文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使得学生个性的发展得以促进。
(二) 促进智力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从生物学教学分析,坚持体育锻炼能够使大脑神经细胞发育充分,也就是说,能够使大脑能源物质和氧气得到充足的供应。同时,不同性质的运动能将各种信息提供给整个大脑神经系统,对于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强度、灵活性以及均衡性起着促进作用,改善以及提高了整个大脑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大脑产生疲劳现象是每个人都感受过的,大脑工作一定时间后就会产生疲劳,运动中枢神经兴奋就会消除疲劳,并且使学生效率大大地提高了。
(三)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体育运动的独特的魅力体现在对抗性和竞争性中。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竞争性是非常明显的一个特点之一,竞争所导致的优胜劣汰是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中的比赛环境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竞争的残酷性,充分体会优胜劣汰的现实,这能够促进学生心理耐受力和抗挫折感的培养。现代的学生家里面基本上都是一个,加之经济条件的优越性,都是在家长的呵护下长大的,要想将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必须让他们认识这个竞争激烈的现实,在困难中磨练他们的成功信念。
(四)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不可忽视的。在体育运动中,学生基本上都是轻松愉悦的,大脑皮层由于肾上腺素分泌速度的加快而处于兴奋状态,从而给学生带来了欢乐的体验。此时学生的心理防备性较低,容易与陌生人交往,并且建立友谊关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中,人们处理不同的人际关系需要用正确的方法和良好的心态来进行。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中的体育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比赛时,比赛结果是不定性的,因此,参赛者必须随时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好,做好随时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现代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就是善于挖掘个人能力、发挥集体力量、团结协作。而学生的团队精神的培养与校园体育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五)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中引进了一些新兴时尚的体育项目,例如,U形管滑板运动、搏击操等,并且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能够充分地将新一代年轻人的个性体现出来。由此可见,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通过使用这些器材使其保持年轻的心态,并且他们也能够体会到创新带来的乐趣,充分意识到创新是今后工作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六)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任务,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除了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自信心。初次实践很多学生都会产生一种恐惧感,而充足的自信心能够消除这种恐惧感,使头脑始终保持冷静,从而有利于实践工作的顺利完成。学生的自信心从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中的不同方面都得到了增强,学生通过在体育课中的刻苦练习增强自身魅力,在进行高难度动作时在教师的指导下体验超越自我的成功感,在体育比赛中体会胜利的喜悦,这些都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 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人才培养途径
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程,它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必须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趋势相适应,应着眼于全面规划、长远建设;另外必须适应学校的总体建设目标。但是,目前在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中可以看出具有很多问题,例如领导不够重视、缺乏资金支撑、规划设计没有针对性等问题,因此,对这些问题必须进行防范。
(一)更新观念
体育从表面看就是身体的教育,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即可发现,体育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而且还能够锻炼心理、社交等素质。体育是一种文化,其活动的客体和主体都是人,并且充满着理性思考和哲学思维,是一种社会现象。针对校园体育而言,它具备了构成校园体育文化观的文化形态,是师生意志客观精神的体现,又具备了构成校园体育物质观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它将师生追求、良知、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充分地体现了出来。围绕文化对人的可塑性特征,在全面实施校园内体育文化整体环境建设的同时,加强媒体宣传力度,运用标语、图展、广播、录像等媒体进行体育文化的渗透。
(二)合理规划,促进校园体育设施的建设
经济的发展在带给人们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更新着人们的健康观念,越来越多的人们成为"体育人口"的一分子,随之而来的是对体育场馆需求的不断增加。职业学校应发挥其体育场馆闲时的资源优势,利用教学训练以外的时间面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开放。虽然我校还没有建立体育场馆,但是我校已经开展了体育俱乐部。体育俱乐部就是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侧重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提高他们自我锻炼的能力,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三)基于以人为本的校园体育文化平台的建立
"以人为本"理念将体育教学的目标融入到了整个学校教育中,通过体育的手段和校园体育文化网络的宣传,构建一个校园体育文化平台,将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自主性充分体现出来,学生从网络上选择自己所需的信息是不需要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样使得学生感知的空间和时间的信息资源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并且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得以提高。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平台的运用,不仅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体育技能,而且还能够将他们的情绪调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四)创立职业学校校园体育特色项目
职业学校校园体育特色品牌文化形成和传播的创新路径就是创立体育运动特色项目,为此,应该因地制宜,研发体育特色教程,主要根据学校的体育环境、学生热衷的项目、体育教育的专长以及学校规模等条件,创设出校园的运动品牌,这是升华校园体育文化的关键所在。学校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提高可以通过体育品牌之间的交流活动来实现,并且通过体育品牌的交流活动也可以使学生的荣誉感和参与度被激发出来,同时对校园体育文化形成自我特色有着非常积极的推进作用。
四、 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对人才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笔者实际工作总结,提出了几点如何通过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已经验证了这几个方面,取得了较不错的成果。当然,这个研究领域较为复杂,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因此笔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对此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 王威.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xx,(05).
[2] 彭杰. 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途径[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xx,(03).
[3] 程利群. 对当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xx,(04)
[4] 邱欣.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影响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xx.
[5] 周丽珍.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实践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 20xx, (12) .
[6] 龚德贵. 试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J]. 体育文史, 20xx, (03)
[7] 潘晓波,华厚杰.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现状及归因的调查研究[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xx,(09)
学校文化建设论文8
教育性是包括厕所文化在内的学校文化建设的首要原则和功能。学校厕所及其文化能否成为有灵魂、有生命、有感召力和亲和力的教育“活物”,能否承担起和发挥出教育功能,关键取决于厕所文化建设是否以人为本,充分关照师生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是否较好地传达学校的精神文化,承载一定的人文内涵。笔者以为,要实现上述目标和要求,在推进学校厕所文化建设进程中就应讲求“四性、四化、四美”。
一、在布局和设置方面,学校厕所应讲求实用性、人性化和和谐美
满足师生的生理需求是学校厕所的基本功能。因此,学校厕所建设必须遵循实用性和人性化的原则。在厕所布局上,学生最常用的教学楼内应建有厕所,而且每层楼都该有;户外(运动场、校舍周围)厕所布点要均匀,避免偏僻或远离教室,造成师生如厕不便;学校厕所应选定通风及采光良好的地点,这样既卫生、实用,又可减少小朋友如厕的恐惧心理。在厕所内部设置上,首先应考虑女生生理的特殊性,女厕所空间和蹲位应根据学校男女比例适度高于男厕所,以杜绝学生视上厕所为畏途而憋尿,以及下课时女厕所前大排长龙等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和正常教学秩序的现象的发生;学校厕所建筑一定要结实安全,门窗、隔板的形式、高度既要保证学童的安全又要注意隐私,同时也要顾及少数残障学生使用的便利。
学校厕所的建筑和设施是学校物质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构建具有文化品位的学校厕所(尤其是户外厕所)建筑和设施时,一定要从空间布局、功能组合、材料质地、颜色造型、视听触感等各方面进行精心规划设计,力求与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校园功能区相协调,建筑造型和色彩搭配与整体环境相协调,传递的文化信息与学校整体校园文化相协调,使厕所真正成为和谐的`校园育人文化场的一部分,能够时时刻刻传达出学校
的品位、追求和价值,给人以和谐、舒适和美的享受,从而最大化地起到熏陶、感染、激励和教育人的作用。
二、在卫生管理工作方面,学校厕所应讲求洁净性、香化和环境美
厕所文明的基本要求是清洁、舒适、雅观。而实现这一切,离不开净化、绿化与美化工作。学校要时刻做好净化工作,坚决杜绝“臭烘烘”、“苍蝇飞来飞去”等恶劣环境;尽可能使用粪便无臭处理工艺,在净化的基础上实现香化,在无味的基础上做到气味芬芳;在绿化、美化学校厕所时,可以布置插花、盆景甚至池鱼等,使之生气盎然,怡人性情。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更进一步地建设“生态厕所”——厕所自身形成良性循环,粪便、污水经过净化处理后,分别施于厕所内外植物或用于清洗、蓄水养殖!一所花槽里芳草萋萋、鲜花簇簇、墙体绿阴覆盖、郁郁葱葱的“别墅式”厕所,在时刻给人以舒适和美的享受的同时,更能以健康美好的外在形式传达学校积极向上的内在精神。
三、在厕所陈设布置方面,学校厕所文化应讲求知识可解读性、个性特色化和内涵美
学校厕所的陈设布置是学校厕所文化建设的核心工作。其过程实质上是对厕所进行信息化、美化和艺术化的过程。
学校厕所的陈设布置首先是一项信息化的工作。学校厕所作为学校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也蕴含着教育元素。“零信息”的厕所只能扮演装饰的角色,不能提供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而被信息化和美化的厕所陈设,要想让师生尤其是广大学生能够思考和领悟出其蕴含的各种文化信息,一定要遵循知识可解读原则——只有这些信息被学生“解读”了,厕所陈设的价值才能显现出来,教育的功能也才能实现。因此,在信息化和美化学校厕所的过程中,无论是张贴的标语、条幅,吸引人的漫画故事、生活小品、诗词歌赋或学生的美劳作品、种植的花草、饲养的鱼鸟等,在能够充分彰显学校文化品味的同时,一定不能故作高深繁难,
过度追求别致,超越师生的文化背景和理解能力,让人难以捉摸其内涵和意义,最终难以发挥厕所文化潜在的教育功能。
学校厕所文化要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功能,那么其陈设布置还必须注重艺术性。力求把学校厕所打造成有内涵和深度,能够突出学校文化个性特色的“艺术品”。对此,无论是厕所墙壁文化、标语口号文化、厕所种植和饲养文化,还是如厕习惯文化等,一定要结合时代要求、区域特点和学校校情,创造性地设计布置,努力打造出鲜明的学校个性特色,形成一幅“有主题的画”、一首“寓意鲜明的诗”,以避免千校一面,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影响其艺术的感染力和教育的效果。
四、在创设、构建和维护方面,学校厕所文化应讲求养成性、主体化和行为美
学校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未来公民”的重任。引导和教育学生养成文明如厕习惯,对于培养有“绅士风度”和“淑女形象”的“新公民”意义深远。而厕所文化本身也包含着对厕所使用者的整体素质要求。所以,学校有必要把文明如厕的养成性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新抓手,积极推进厕所行为文化建设。对此,学校可以通过制订和完善厕所卫生公约、如厕基本礼仪等规范,不断落实厕所卫生教育,教给学生如厕礼仪(内容可以包括适当选择蹲位、如厕卫生纸的使用和处理、节水型的冲水和洗手方法、如厕后服装的整理以及爱惜厕所公物等)、厕所安全与清洁维护等方面的常识,这些养成性教育可以塑造广大师生员工高雅文明的素养,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养成举止文明、待人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
学校厕所文化本质上是校园师生文化,学生和教师是学校厕所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厕所文化建设的设计者、组织者,又是厕所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因此,学校厕所文化建设应全心全意地依靠师生员工,听取他们的意见,反映他们的需求,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参与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方面,学
校可以通过“校园厕所文化我设计”、“文明厕所我美化”等系列活动,让师生尤其是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设计厕所海报、标语口号、厕所文化作品,自己布置花草鸟鱼、安装自制的厕所小物件,真正把厕所当成提升一个人素质和品位的场地;另一方面,在厕所管理与维护工作中,学校可以尝试轮流值日或高年级班级认养制度,指导学生亲自参与厕所的清扫与维护。作为一个非常好的人格教育方式,厕所管理与维护工作既可以让学生在劳动和管理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合作的重要,又可以让他们懂得感恩和热心公益,最终实现净化心灵和陶冶情操的教育目标。
学校文化建设论文9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涉及校园环境建设、学校人文管理及学科文化的系统工程,它渗透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全体师生的参与和管理。我校是一所有着浓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学校,其前身为淞南学堂,是为了纪念昆山历史上从石浦走出的第一个状元卫径而创办的。近年来,学校以“状元文化”为载体,促进学校多元发展,以培养“合格+特长”的阳光儿童为目标,积极开发“贤真”文化课程,构建本真课堂,开展主题德育系列活动,全力打造学校特色品牌。
一、开发课程资源,实施贤真教育
我们石浦的卫径是昆山的第一个状元,在历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我们石浦地区的教育风尚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作用。学校充分利用家乡的“状元文化”资源,积极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贤真文化”。
1以状元文化为载体,确立“思贤、求真”校训
打开状元的史册,状元们在做人道德、文化素养方面都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因此,我们广泛搜集资料,对苏州地区状元的概况、成因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然后对状元精神进行深人思考,挖掘其丰厚内涵。同时,为进一步以状元精神鼓励师生好好做人,努力做事,我校确立了“思贤、求真”的校训。
2以“贤真”为核心,开发校园文化课程
我们努力引导广大师生从历史上状元成长、成才、成功的非凡历程中寻找人才成长的规律。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们开发了《蒙童谣》《青少年法制教育》《状元名贤集》三本德育校本课程。《蒙童谣》《青少年法制教育》适合一、二年级阅读,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做人的根本。《蒙童谣》以“石娃谣”开篇,分“上学”“上课”“课间”“放学”“回家”几个板块,以“道德规范、礼仪互助”为核心,为了方便学习,我们把《蒙童谣》的内容和图画全部画在了墙壁上,每周班会课组织一个班级学习,这样学得主动,又有利于学校环境的美化。《状元名贤集》适合中高年级阅读,主要搜集并编写了昆山、苏州多名状元成才的故事,这些励志的状元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激发学生成才成功的内驱力。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我们还编写了具有时代气息、与学生生活技能相关的校本教材《古诗文诵读》《书法》,开发了《武术》《民乐》《航模》三本综合实践课程。这些课程,构成了学校校园文化课程体系。
二、追求本真教学,造就“贤能型”教师
在“贤真文化”的建设中,我们提出了追求“本真”教学的理念。“本真”中的“本”指客观实际,指人;“真”,即规律,即客观。“本真教学”,指尊重客观规律,以人为本,教人求真。
1让“本真”落脚课堂 通过培训,我们的课堂也进行了一定的革命,构建了较为清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们抓住一个“本”字,即抓住文本、生本、师本;讲究一个“真”字,即真实、真教、真学;追求一个“效”字,即追求有效、实效和效率。在课堂上,让“真”字落脚课堂,落实“321”目标:"3个非常”,目标非常明确,策略非常清晰,训练非常到位;"2个特点”,课堂探练结合练到实处,在课堂上完成任务;"1个落实”,学生达标,及时纠错。
2让“小先生”落实帮扶
我们根据陶行知的办学思想,积极探索“小先生制”的课堂,突破了“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使教学形式更为灵活。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差异安排前后四位学生成立一个小小组,优等生和中等生各1-2名和后进生1名。在课堂上遇到值得探索的间题,由优等生担任组长组织组员商讨得出结论。作业遇到困难时,由组长负责辅导,教师只要指导“小先生”,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为了小先生的名至实归,班级专门成立了“拜师会”,由1名优等生做师傅,带1名后进生为徒弟,确定一学期所带的徒弟需要达成的目标。老师一至两周都要召开例会,“小先生”和徒弟汇报近阶段的学习情况,教师进行指导和及时地肯定。根据后进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及时调整策略,明确“小先生”下一步帮扶的内容。
三、开展主题德育,培养贤善型学生
善良的品性,美好的行为,是我们学校德育最根本、最简单,也是最核心的'内容。
1以“贤善”为目标,开展主题德育
德育课程引人晨会课、班会课和主题活动,凸显德育核心—贤善。
学校把弘扬状元文化和德育活动结合起来,建立了德育序列化活动方案,活动做到了有主题、有规划、有层次,可使状元精神在活动中得到发扬和升华。
每年的3月是我校的阅读节,为同学们创设了良好的读书氛围。4月是我校的感恩节,祭扫烈上陵园,祭奠我们的先贤状元。5月是我校的艺术节。艺术节活动丰富多彩,推出“石娃达人秀”系列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现自我,展现风采。6月是我们的毕业节,六年级的少先队员过一次集体生日会。
9月,人学节,在“开笔礼”活动中,一年级学生吟诵《石娃谣》,接受状元文化洗礼。10月,成长节,三年级学生集中在卫泾像前,戴上状元帽、跳状元舞、签状元字、拍状元照,许下自己的状元心愿。11月是我校历届校园秋季运动会,少先队员们可以在赛场上一展丰姿。12月,我们的丰收节,丰收节里庆丰收,学生们义卖图书献爱心,学校评选出“爱心”“文明”“守法”“巧手”“阅读”小状元等。
2.以“特长”为核心,开展社团教育
学校为了切实践行“合格+特长”的培养目标,开设了状元学府,学府下设卫径民乐队、必成武术社团、鼎臣文学社团、希周书法社团、元文科学社团等十多个学生社团,学生的特长教育正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1)民乐激昂,童心飞扬。1994年5月,民乐开始走进学校,至今已有20个春秋。学校在普及中培养特长生,学校的卫径民乐队在市级比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考级的人数达1000余人次,最高的为业余10级。
(2)航模科技,放飞梦想。学校一直关注航模的基础项目建设,深人持久开展初级模型活动。除此之外,还开展“电子模型飞行”和“遥控模拟飞行”,为一些喜爱科技制作的学生提供了学习、实践的平台。学校航模队在国家、江苏省比赛中多次摘冠。
(3)其他社团,精彩纷呈。学校的必成武术社团坚持每天训练,多次参加苏州市级比赛;吴门书法社团,坚持培养爱好书法的学生;鼎臣文学社团通过多年的努力,在喜爱语文的学生心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3.以“贤行”为目标,实施自我管理
学校常规管理是一项细致、繁琐的工作。我们充分激发少先队的主人翁意识,赋予学生自我管理、互相管理的权利,落实和完善学校“学生管理体制。”
每学期一开始,学校的红领巾监督岗就开始招募人马,履行为学校管理的义务。通过申报、考核,红领巾监督岗36个岗位全部由学生担任。每班的班长则成为学校的“值日老师”,每天安排两位学生担当“老师”,实行自我管理。每周,我们根据评比的成绩评出优胜班级,颁发“流动红旗”。每学期,我们根据学生的表现,评选出贤能型十部。
在“贤真教育”的路上,我们已经出发。我们用行动来传承教育思想,积淀状元文化内容,在协作中起航,在诚爱中共进。
学校文化建设论文10
论文摘要: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而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学校的德育教育能发挥重要作用,每所学校都要科学规划,大力实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以优雅的校园文化陶冶人;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规范德育工作管理机制;加强校园活动文化建设,拓宽育人途径;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通过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教育;物质;制度;活动;精神;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党中央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教师对自身教学专业的重视程度及完成教学任务的付出程度都普遍高于德育教育。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多种渠道,其中,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学校的德育教育能发挥重要作用,是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如何让校园文化建设更好地为德育教育服务,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大力实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以优雅的校园文化陶冶人。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力的教育资源。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充满诗意和美感的校园环境能使学生耳濡目染,促进其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提高文明程度。为了创设一个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每一个教育主管部门都应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实地调研,出谋划策,科学规划,加大文化建设投入,以环境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实施物质文化建设。
首先,要对校园内的教学楼、宿舍楼,校内道路、活动场所以及绿化区要统一规划,使其布局合理、规范,给人以整洁、美观之感。其次,校园中还可以有古今中外科学家、文学家、教育家等名人苑,激励全体教师严谨创新,致力教坛,激励学生勤奋求实,悉心学海;或有哲理故事浮雕、名人名言、励志格言、师生书画作品、温馨提示语、《论语》、《三字经》、《学记》等,对师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和德育影响。再次,要做好校园绿化工作,让人一走进校园,就能看到各种枝繁叶茂的树木,青翠欲滴的小草,五颜六色的鲜花……每一种花草旁边,悬挂有关的生物知识木牌,介绍其名称、科目和生长特点,再附上保护环境的温馨提示牌,时时刻刻向学生传达环保思想。第四,做好校园的“墙文化”,凸显学校作为育人环境的文化氛围。可以在楼体表面、围墙及校门等处的墙面上,制作或悬挂各种宣传牌匾、浮雕等,体现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学风,对师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科普教育、安全教育、养成教育等。第五,要加强班级文化阵地建设和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教室是学生主要活动场所,一个优美良好的环境能带给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在教室布置时,应注意室内各种设施颜色的搭配,显现一种和谐美。教室内部两侧墙上悬挂名人名言,教室后面建立图书角、学习园地,创办黑板报,教室正面有班训、班规、国旗,黑板两侧有《小学生守则》、《眼保健操示意图》。教室门口要有美观大方的班牌、班级信息栏,班级信息栏内有励志口号、班级人数、班主任及科任教师信息等。还要办好班级黑板报、校园宣传专栏、橱窗、阅报栏、广播站、校园网络等,让所有这些引导学生的舆论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这对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氛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要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规范德育工作管理机制。
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围绕德育目标,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通过教代会表决,以条文的形式定下来。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为了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要按适用范围将教职工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装订成册,以《制度汇编》的形式发布。以制度管理人,能充分发挥制度文化的激励、导向功能,使全体师生按照一定的准则自觉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
三、以活动文化建设为载体,拓宽育人途径使校园文化活动实现特色化、常规化。
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寓教于知识,寓教于竞赛,寓教于娱乐,陶冶学生情操,锤炼学生品格。
通过主题教育系列,丰富师生的活动,抓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如感恩励志教育宣讲团的演讲活动,让学生知道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感恩,并学会报恩;抓住重要节日,开展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抓住校园典型事件或突发事件,开展德育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力开展禁烟禁毒的宣传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四、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
首先,要抓好校风建设。校风是校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校风也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校风包括教风、学风、班风等体系,良好的风气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置身其中自然受其影响,从而产生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应,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良好的校风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能增加学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每个学生都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产生群体动力。在构建健康向上的校风方面,要注重抓组织建设、抓实施、抓检查落实和抓总结提高。
其次,要抓好教风建设。处于学知识长身体时期的学生,可塑性极大,正是“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阶段,教师的.人格修养、知识水平、教学艺术、语言、服饰等对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示范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在思想观念、个性风格、举止言谈、道德修养等方面为人师表,在教育教学中身体力行,做好学生的楷模,使学生仿效于教师的人格美,从而促使学生完善人格,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三,要抓好学风建设。优良的学风,是班级的生命线,也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线。身为教师,搞好班级学风建设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整个学校的学风,是由一个个班集体的良好学风,互相感染、熏陶形成的。一个班级学风的好与差,关系到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关系到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在班内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要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激励后进生,引领学生形成认真学习的好风气,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保证。
总之,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模式对学校德育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外可展示出学校的风采,对内可折射出办学的效益。学校应不遗余力地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投“资”建设,从而使校园文化充分地发挥德育功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本成果为甘肃省平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xx]PLZ008);
张继红,1995年7月参加工作者简介:作,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平凉市骨干教师,第五届甘肃省青年教学能手,第一届平凉名师,静宁县小学数学研究会会员。从教以来,有十余篇教学心得、案例发表于《中小学电脑报》、《平凉教研》、《甘肃教育督导》等刊物,曾两次被评为静宁县先进教师,两次获得全县小学数学课堂赛讲最佳优质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多次获得市级以上奖励。
学校文化建设论文11
一、阶段性实践成果及反思
通过前期的工作,建设学校的项目设计有了的明显的理念提升,各校的特色建构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出以下特点:
1.完善顶层设计,规划发展注重整体性
通过培训引导和示范引领,项目学校进一步加强了顶层设计的意识。从办学理念方面,对学校精神文化各要素重新审视和完善,对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的进行梳理和新的建构,避免了文化建设主题模糊,特色不明的现象。通过顶层设计,特色文化建设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发展动力,体现了办学思路的逐步清晰完整。
2.充分挖掘整理,建构特色凸显区域性
区域资源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充分发掘学校所在社区的教育资源,是使学校文化与区域文化相融相生,不断获取社会资源支持,以利于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府西街小学的“诗意民居”、瓜埠中心小学的“古镇游学”、东坝中心小学的“创意民俗”等主题,将特色文化和特色课程建设建基于区域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的独特资源,为特色的生成创造了很好的基础。
3.关注办学传承,生成特色注重延续性
我们要求学校要避免为了打造新特色而放弃办学历史中已经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的项目,要注重在传承中发展特色。古平岗小学的“悦动童谣”、孝陵卫中心小学的“悦心儿童剧院”,就是在学校十多年特色活动基础上的课程化改造。
4.融入现代理念,发展特色体现创新性
不少项目学校借鉴当前国内外课程发展的先进理念,如SETM的理念、学习社区的理念,创新学校的课程实施方式,使得学校的课程建构更加贴近儿童学习研究的前沿。小行小学“地铁研究院”、秣陵中心小学“故事农场”等概念的提出,就体现了与新理念的融合。
5.提倡综合课程,学习方式体现活动化
我们强调学校的校本课程发展要有别于国家课程的形态,大力倡导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突出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综合性特色课程,为学生创造边动手、边认知,边体验、边探究的学习机会,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体现课程的活动化。在申报评审中,我们已经发现,绝大多数学校已经摒弃那种领域单一的特色课程规划,适合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综合性、统整性课程已经更多出现。
6.重视基地建设,物化环境突出资源性
在物化建设中,每所学校不仅着力建设品位高雅、独具匠心的学校环境文化,更将学校环境资源作为课程实施的支撑保障,注重将物化环境建设与课程特色结合起来,建设校内的课程基地。通过这一轮的建设,市教育局预期将完成10个左右的校内课程学习基地建设,并将实现基地的辐射功能。纵观18所市级、6所省级特色文化建设学校的工作实践,虽然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仍有一些亟待厘清的认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总体而言,表现在:一是,一些学校在文化建设顶层设计中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对整体建构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理念系统、实践系统和保障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着简单化的现象,将一事一物一课程理解为特色文化建设的全部,忽略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二是,在学校的教育愿景、办学理念的梳理上,概念较多,内涵宽泛,缺乏个性;三是,特色课程不能支持学校文化在育人上的特色追求,对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这一关键问题,把握不够到位,存在着“特色文化是一个框,什么都往里装”的问题;四是,某种意义上,学校文化是校长办学理念的折射,但从校长心目中的学校文化走向全校师生文化追求的过程中,仍有一个解读、理解、认同的过程,学校在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加强自上而下的沟通、宣导,也要关注自下而上的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发挥教师、学生、家长、校外专家和社区人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文化成为共同的信念。
二、进一步加强区域推进工作的思考
在省厅工作部署的指导下,我市将把特色文化建设工作,作为推动全市小学教育内涵发展的战略举措,不断将这一项工作推向深入。
1.凝聚共识,倡导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三个坚持”
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核心就是要促进每一所学校的发展,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在敏锐地认识到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之后,行政支持、高位引领、扎实推进是职责所在。今后,市教育局将通过有力的引导督评,提升区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特色文化建设的认识,使得每一个区都将“区域推进特色文化建设”作为促进每一所学校内涵发展、实现区域内小学优质均衡的重要抓手。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把握“三个坚持”的原则。一是要坚持“区域推进,整体发展”。区域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是从整体上规划、行政上支持、理念上更新、措施上跟进,是为了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所有的学校寻求物化中的人文追求与办学实质的精神凝炼,以每一所学校良性的发展整体推进“教育名城”建设的宏伟蓝图。二是要坚持“各美其美,美美相容”。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要每所学校成为“每一个”,而且是“独特的一个”,学校的发展应当是差异均衡发展,避免同质化,以期实现各美其美,美美相容。三是要坚持“内涵丰厚,深入细节”。优质学校建设是一个优质化的过程,是通过改革过程中的“增量”与“进步”实现对学校自身的不断超越,并非是一个静态理想目标的追求。学校特色文化的重构、教师的能量提升、学生的学力提高、管理的科学规范等都折射出一个学校丰厚的内涵,区域推进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不只是建立学校的理念系统、形象系统或者打造一个品牌,还应深入至学校的每一个细枝末稍。
2.梯次发展,抓好特色文化学校建设的“三个层面”
因为学校发展的阶段不同,我们要认识到在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方面所存在的阶段性。既要充分发挥先行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又要使先行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锻造特色,打造品牌;既要着力与改造与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又不可忽视基础薄弱学校的内生力量;既要关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强弱两头,又要使得有一定基础的学校加快发展,尽快成为优质的特色学校。首先,在本市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名校、特色名校,这一类的学校,已经成为特色文化建设工程中的“先行学校”,成为“1+1”策略中的领头羊。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有关专家及学校领导、教师,对这些学校的特色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研究,提炼有效的特色发展范式,使得他们由特色品牌到学习样板,更好地凸显示范作用。同时,要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对这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他们不断发展。其次,要实施对已经形成一定办学特色学校的提升工程。要帮助他们不断理清思路,加快特色发展,孕育新的特色文化名校和特色办学品牌。市教育局在今年底,实施了特色文化示范学校培育对象的评审,将这些学校作为工作目标,已经通过评审认定了一批,将对他们采取经费和政策的支持,孵化这些“准特色文化名校”。第三,加强对基础薄弱学校或新兴学校的特色建设引领。这一批学校,以省首批认定和市跟进认定的20余所为代表,市教育局将与区教育局一起,进一步细化特色建设的工作举措,通过强化管理、结对发展、专家指导、目标督评等有力手段,切实提升他们的建设实效。
3.重点推进,强调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三个结合”
特色课程是学校特色的根本表现,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元素,也是学校文化特色建设工程的重点内容。要通过课程建设,使学校文化深入到课程与教学层面,实质性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一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要引领学校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背景,学校文化建设应当与课程、课堂改革的核心理念紧密相融,围绕国标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结合学校的特色资源、特色项目,围绕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使学校特色文化进入课堂和学科,与每一个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联系在一起,与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相结合。市、区教育局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将深度整合教育行政、教研室、教科所以及基层学校的多方力量,切实加强对特色文化建设学校的督评和指导,将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与学习方式转变等作为重要的着力点,努力改变文化建设与课程建设梳理的现象。二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教师发展紧密结合。教师是特色课程开发的主体,作为主体,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开发特色课程的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实践的机会有限、经验不足,更需要教师在开发课程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不断提高自己开发课程的能力。学校应当把特色课程发展作为学校核心实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将课程发展的全程,作为有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契机。我们将加强与在宁高校、研究所的联系,开展多层次、多方式的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培训,推动针对课程发展的教师团队建设,不断打开教师课程视野,提升教师课程能力。三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紧密结合。学校特色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学校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特色的学校,才可能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的学生;没有特色的学校,只能使学生成为“千人一面”的“标准件”。学校特色建设应大力倡导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突出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综合性特色课程,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4.强化指导督评,构建区域推进特色文化建设的“三个机制”
一是建构特色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完善工作推进的“评估奖补机制”。组织有关方面力量,加快研制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以鲜明的目标导向,引领学校不断优化实践。以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开展市、区两级对有关学校的定期督导、评价,明确工作阶段性目标,对于工作推进扎实、有效的学校,实施市级奖补、区级增量配套,保障工作富有成效的学校得到更多的行政支持。二是建构研制特色文化建设研训体系,形成文化建设的“专业发展机制”。联合北师大、华师大、南师大等高校,教研部门、教科研部门、师训部门等直属单位,建构多方力量整合的、面对不同对象的特色文化建设研训课程,针对校长文化领导力、课程领导力,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实施能力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培训。加大特色文化建设领域的有关课题,如区域推进的机制研究、学校文化建设与课程发展研究等教科研工作的引领力度,提升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三是加强特色文化建设专家指导,形成文化建设的“高端引领机制”。市、区教育局将进一步整合在宁专家资源,借力聚智。在市一级组织学校文化建设、学校课程开发、教师课程能力发展、文化发展评估等四个专项的专家团队,同时每一个区组建一支学校文化建设的专家团队,并且,各级各类团队中的专家,尽可能避免兼任,最大可能性地为南京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提供多视角的指导。要通过与专家团队协调,形成常态化的研讨活动、分享活动、指导活动、评价活动,形成在专家全程介入下的工作机制。
学校文化建设论文12
一、组织记忆与大学校园文化的关系
1.从形式上看,组织记忆和校园文化在内涵上有共通点 组织记忆有三种形式:
(1)精神层面的记忆,比如组织理念、价值观和思想意识。
(2)物质层面的记忆,即组织所创造出的物质成果,包括荣誉、成果、制度革新等。
(3)制度层面的记忆,即组织存在的行为规则、规章条例、办事程序和惯例。同样,大学校园文化的形式,也可分成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四个层次。从组织记忆和校园文化的形式上可以看到,它们之间存在着联系:大学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和思想、理想信念和思维方式;物质文化主要指物质环境、信息化平台和一切环境设施,包括课程和专业建设、图书仪器设备、校舍建筑、实验(实训基地)等校园环境;制度文化主要包括管理制度和措施、各种规章条例等;行为文化主要指师生员工的人际关系、行为规范、道德情感和传统风气等行为方式,包括校风、教风和学风等。因此,校园文化在形式上的分类与组织记忆的存在形式在内涵上具有共通性。
2.从特征上看,校园文化和组织记忆都具有历史性
组织记忆是组织内部一定历史阶段特定时间所记录下来的人与事的活动和信息积累,是学校事件和实践活动等历史事实的体验性记忆。而校园文化,无论是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还是制度文化,由于文化自身的传承性和时代性,它们都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积累的产物。这些文化都打上了历史的烙印。所以,组织记忆和校园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
3.从内涵上看,组织记忆是建构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素材
一所大学的组织记忆是组织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是师生对学校过往事件的认识、理解和体验。可以说,组织记忆是校园文化的基本元素、重要构件和主要通道。
(1)组织记忆是校园文化的基本元素。校园文化的建构首先要从学校历史中寻根,通过回味历史记忆、寻求教育价值和社会需要,形成组织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做事方式。建构校园文化,不是毫无价值地选择坚守史实,而是需要带着集体情感对其进行重构,根据师生的身体实践、心理体验寻找鲜活灵动的故事,并从中分析师生实践活动中隐藏的群体的价值取向。
(2)组织记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构件。校园故事、典故、建筑遗址和关于壮大、变故和发展的学校记忆的创造,是学校记忆生成的过程,也是文化产生、选择和聚合的过程。通过讲述历史、展望未来,把过去带回现实,建立自己的文化。
(3)组织记忆是校园文化的主要通道。学校教育的功能是:对老一辈积存的文化内容加以价值审视和评判,经过“文化再造”后选择性地传播给后人。这个文化的审视和评判的过程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和遗忘的过程,也是学校的历史记忆被取舍、认同和接纳的过程。因此,新的理念和文化的引进必须经历记忆的改造,通过师生员工个体与集体的创新、批判和吸收等过程,实现成功的变迁,真正成为学校的历史文化。
二、组织记忆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组织记忆是学校发展创新的关键要素
历史记忆在学校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要想创新发展,必须建立在对历史的充分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学校的发展需要历史记忆来参与建构。
(1)历史记忆是学校发展的活史料。历史记忆是成员集体对学校过去发生的事件、活动及其产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感悟所持有的记忆。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一种记录在师生员工大脑中且已得到普遍认同的文化符号和其中蕴涵的价值,是学校发展的原养料。学校的发展必须体现历史的厚重与新的观念的和谐,并在当前的社会境遇下,根据外部变革的要求,对原有的传统与习俗进行转型、改造或者重建,使学校保持可持续发展。
(2)历史记忆是学校发展的准过程。《文化的记忆》一书分析了文化记忆的形成过程:个人记忆———集体记忆———沟通记忆———文化记忆,从个人记忆到集体记忆,再通过沟通和分享形成文化记忆。这个不断变化的认同过程是记忆选择和更新的过程,也是推动组织发展的准过程。由此,学校记忆的形成过程也是师生员工在记录校园事件中不断认同和更新记忆的过程。
(3)历史记忆是学校发展的新动力。记录历史是用来反思的,反思历史是为了创造未来。因此,组织记忆不是对历史事件的拷贝,不只忠于“过去”,还要忠于“未来”,要通过学校记忆来总结和反思经验与教训,选择与融合新的内容,通过历史记忆的各种养料滋养新的发展,并在反思中形成新的记忆。
2.组织记忆是引领教师成长的主要资源
集体记忆是组织个体记忆中雷同的部分,个人记忆需要来自共同存在的集体记忆的引领。
(1)学校记忆是构建教师文化的重要内容。集体记忆由教师个体一代代地传递,教师记忆体系的建构必须在集体记忆的框架内完成。某种程度上,教师在传承过程中会持有私人的喜好和情感,教师对学校记忆的个体认同、感知和加工过程也即教师文化的形成过程。
(2)学校记忆是指导教师实践的一种策略。学校记忆中的绝大部分内容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智慧或教训等有关。这部分记忆由于贴近教师的实践和心理,如作为培训教师的基础材料,将会产生较好的培训效果。
(3)学校记忆是润泽教师发展的文化形态。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基于过去的集体意象。这种意象体现了诸多关于做事方式和价值追求等的文化形态。记忆形成的过程并不止于建立记忆,还在于在教师中培植和形成共同愿景、共享价值观的过程中,并逐步形成这个年代教师发展的文化。
3.组织记忆是滋养学生成长的重要养分
学校教育的本质是滋养学生成长。校园是个充满记忆的场所,学生在学习期间发生故事的地方就是校园文化成长的空间。发生在校园里的记忆是培育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养分。
(1)学校记忆是教育对话的基础。从师生共同拥有的记忆中找到教育对话的起点、共鸣点,建立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可用学校关键性事件、集体体验和校园时空记忆等作为课程,对学生进行校史校情教育,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2)学校记忆是引领学生成长的课程。校园生活的元素非常丰富:有校园环境的变迁,有记忆场所的更替,有感人的励志故事,有探究成长、解决情感问题的案例,也有面临困难、遭受挫折的教训和典故等,处处包含为人处事的典范和学习实践的生动事例。这些都是活生生的学习和生活教材,是学生成长的“养分”。
(3)学校记忆是学生文化的核心。在学校的框架内,学生只要还在校内,他们的话语体系、行为举止和言行习惯就十分契合。可以说,学校和教师、学生构成了一个整体。师生在校园的学习与生活画面,构成了学生对学校的集体记忆,而这些记忆又构成了学生群体文化。
三、组织记忆视野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构思路
1.以组织记忆方式架构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的构建有多种思路。常见的一种思路是用理性的方式来架构,通过提炼校园文化的总体状况,然后区分校园文化的不同层面,从中细化出多种文化类型。这种方式虽然全面,但却有可能忽视一所学校生动的活动事实与人物。另一种思路,则是以组织记忆的方式,也即校园事件讲述、交流、回顾的方式来构建。这种方式立足于某一所学校的活动事实,在每个人的感同身受中形成对学校文化的丰富记忆。从组织记忆方式入手构建校园文化的方式:
(1)收集和整理学校的历史事件和相关叙述。召集历经学校重大事件和熟悉学校发展过程的亲历者和参与者,进行集中讲述、讨论交流,分享发生在校园的代表性事件,并把这些事件加工成若干完整的学校故事。
(2)提炼学校精神,将学校故事和师生员工的体会、感受与叙事整合在一起,从中梳理出使用频率高的词汇,对频繁出现并能代表故事精神的词汇整理加工,提炼形成学校精神的基本词汇。
(3)展开学校精神,即从中引申出办学宗旨、办学理念等价值体系的思路。而且把每种文化形式都用一个或几个学校故事作为解释。虽然这种方式应用得不多,但却不乏成功运用的例子,比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宁职院”)的《北仑冲击波》一书,就是作者通过手中的笔,讲述了一系列在创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历程中,充满智慧的能够代表宁职院文化特色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有回忆、有反思,也有构建,让读者真切地体会到宁职院这所特色名校校园文化的存在、更新与成长。
2.以组织记忆助推校园文化管理
校园文化多姿多彩,学校记忆纷繁复杂。引导学校记忆是学校校园文化管理的应有之义。我们要善于运用梳理、定格和丰富学校记忆的方式,来重构、优化校园文化,推动师生精神世界的提升。
(1)梳理学校组织记忆。可以通过集体梳理、提炼提升,形成完整的集体记忆,让零散的记忆接上“记忆链”。具体的做法:建立学校记忆整理机制,可以将学校师生中的核心成员聚集在一起,开展文化分享活动。通过举办恳谈会、节日茶话会和离退休教师座谈会等,共叙学校重大事件,联结个人记忆,延续集体故事。每学期回顾一些专题活动,建立梳理集体记忆的良好机制,定期评选重要事件和印象人物,每两年编辑汇集学校记忆文本,引导师生定期回顾、总结和反思,积淀良好的学校记忆。
(2)定格学校组织记忆。将学校记忆存储为固定档案,帮助定格,促进保持。可以建立三种记忆定格:
①物质载体符号定格。将学校记忆符号化,借助校园物质载体来保存,如编辑出版校报、校刊,建立校史室和荣誉室,开辟师生作品纪念馆,搭建学校记忆墙,编辑学校老照片,为优秀学子和教师塑像等。用这些载体记录历史,促进学校记忆的定格。给予学校环境和活动丰富的文化符号,提升校园人物和事件的文化味,让学校记忆更鲜明、厚重。
②网络信息虚拟定格。建立校园网站、微博或微信平台,将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实践活动的资讯、图片、纪要等,通过电脑网络、手机客户终端实时传达,供大家浏览和欣赏交流。
③活动仪式定格。构建特色记忆场所,保留和繁衍集体记忆。比如在一些特定场所,坚持举办某个纪念庆典,开展具有象征意义的实践活动或教育仪式活动,通过仪式的演练来唤醒、保持和传达学校的活动记忆,维持记忆场所中积累的集体记忆。
(3)丰富组织记忆。通过对记忆进行相应的调整、更新和充实,再生新的故事,并以此来建构内容丰厚的学校记忆。
①创造活动,增加学校记忆。想方设法创设环境和条件。根据师生需要,强化参与式活动。每次活动组织让尽可能多的师生参加,增强文化活动的辐射面,提高事件的效度,让集体活动留下的记忆更广泛更深刻。
②引入社会事件,推动实践探索。学校要顺应国家和地方需要,服务社会需求,开门办学,拓宽师生视野,开设时政讲座和论坛,组织师生对重大社会事件进行剖析、探究和亲身实践,促进大家对学校记忆进行历史节点的解读和建构,丰富其内涵,让学校记忆具有历史空间感。
③创新组织记忆。封闭和保守的学校记忆必然导致学校停滞不前。要根据社会发展和人对教育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提升学校记忆。在学校重大转型和提升时期,对学校记忆产物,诸如文化符号、制度规章、教育活动和传统仪式等,进行系统性清理,剔除教育功效不明显、时代感不强、过时了的内容,搭建顺应时代发展的记忆框架。通过重组和创构,建立学校新的记忆体系,推出新的文化产物,引发新的思考,满足新的需求。
四、结语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大多建校时间短,缺少历史文化的积累。当前,高职教育正处在量变到质变的转型时期,如何实现学校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发展,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是值得探讨的现实课题。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并强化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把学校建设成师生员工可以托付身心与灵魂的精神家园。组织记忆具有多元化的文化功能与历史价值。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应该充分发挥组织记忆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学校记忆的叙事和重构方式,让更多的师生员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觉主体。通过个体到集体的学校记忆的更新与重构,积淀良好的组织记忆,提升高职校园文化的品位,将校园文化建设从纯理论的概念、框架中解放出来,并让校园文化建设在现实生动的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师生叙事回顾与感性认识中得以创新发展。
学校文化建设论文13
注重四大文化建设引领学校跨越发展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以胜利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为例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并且向外延伸的一种群体性文化。因此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充满着文化气息,都应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而不应局限于某一两门学科。可见校园文化是校园特有的文化现象,它对学生的知情意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完成学校的育人目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注重构建凸现教育感染魅力的环境文化
学校的校园是师生共同生活、工作或学习的场所,其环境优美与肮脏,秩序井然与混乱都直接影响到能否培养出合格人才的大问题。我国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文化环境熏陶人的经典范例。
在区教委的关心、支持下,近3年累计投入近150万,加强了校园环境的改造,围绕校园文化理念系统,着力强化了学校环境文化的建设。
20xx年对学校校门和内校门的维修改造,20xx年暑期,学校铺设了树胶操场、跑道和修建了主席台、升旗台,整个学校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修建石山、鱼池,增加了生命的活力。
具有生命力的环境文化对人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基于这一点,我们依据学生心理特点注重环境建设,在不同的场所设置不同内容的图案,建设大门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绿地文化等。
大门文化,学校大门要注重了几何形体组合、体现不断向上的时代特征,右侧的立柱上悬挂了学校的校徽,在校徽下是学校名称的9个红色的`隶书大字;左侧墙上书写的是“爱心育人、阳光成长”的教育理念;走进校园,内校门的两侧是我校退休教师徐徽老师赠给全校师生们的一副对联“报国常怀千里志,功书能破万难关!”教学楼外墙壁也写校风、教风和学风。使人进入校园便觉得学校办学理念先进,文化气息浓厚,时时激起教师工作热情和教书育人的责任心,激发学生好好学习做有志少年的决心。
走廊文化,学校教学楼走道内墙壁上按照幸福教育、阳光成长、国学礼仪三大主题,分别在三个楼层安装了精美的名人名言以及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思路等内容,在各楼层的走廊上还用精致的相框悬挂学校师生精彩的瞬间。师生置身于这样的文化走廊中,天天受到好好学习、立志成才的教育与熏陶。
班级文化,班级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元,在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了班级文化的建设。教室内贴上名人画像、名言、黑板上方贴上激励性固定标语,黑板后不定期办好黑板板报,教室的左右侧面有风格各异的学习园地和统一的学生守则和规范,每个班级都有由学生自己取名的班队名字、班级口号、教师寄语和全家福的合影等。
绿地文化,水龙头旁制作“水是生命之源”、草坪旁制作“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脚下小心,小草青青”、楼梯旁制作“上下楼梯,请勿拥挤”标语牌。
围墙文化,让每一面墙壁说话,我们围绕经典励志的成语故事、学生体育艺术科技家校活动等学生自己校园生活素材为内容,认真做好下操场的围墙文化建设;另外,我们在上操场紧紧围绕科普教育、竞技体育和校园读书活动为主题内容,发挥了围墙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按六大功能室的建设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我们注重了功能室的文化建设,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同时,也注重了校园的橱窗文化建设。
环境文化的建设,达到了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教育目的。
二、注重构建营造师生和谐发展的制度文化
多年来我校坚持“在教育中感受幸福、在幸福中获得教育”的办学思想,认真做到“人文情怀、阳光管理”的管理理念,近两年又依据“为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注重营造师生和谐发展的制度文化建设。在制度方面,一改过去学校负责订,教师遵照做的老模式,如今学校各项制度制订走群众路线,让教师发表意见,参与讨论修改,然后再实施,并在实施中逐步完善。这种人性化制度形态的校园文化把“软文化”与“硬制度”溶于一炉。教师在制订、讨论、修改过程中明确制度的重要性,懂得遵守制度的必要性,从而自觉守纪,严于律己。好的制度文化可以引导教师在平凡岗位,加强学习、提升素质、不断磨炼、迅速成长,其教学风格彰显个性,深得学生喜爱。如段美菊、周传娟、廖瑞等这样的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及先进个人就是在这种人文化制度引导下成长起来的。在制度的导引下广大教师依法执教,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学会欣赏学生,懂得尊重学生,真诚帮助学生。尤其是对学困、特困和留守孩子采取“倾斜政策”,使他们感受老师的关注和期望,增强信心,鼓足了上进的勇气。
三、注重构建学校活力源泉的精神文化
校园的精神文化是师生共同的心理“磁场”,是能统摄师生鼓足干劲朝目标迈进的动力。这种精神往往蕴含在校风之中,如我校“尊重关爱真朴温馨”的校风,非常注重崇高的德和良好的行,让校风能激励师生与时俱进,勇攀高峰。学校先后被评为了区优秀少先队大队部、督导评估三等奖、教学质量提升二等奖、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三等奖、重庆市模型比赛一、二、三等奖等。
学校在对学生精神文化营造上,善于运用教学设施,活用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行为规范、思想品德、安全卫生教育等。强化课程文化建设,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开学典礼、每周一升国旗讲话、作文、演讲、唱革命歌曲、美术等竞赛,庆元旦,庆“六一”庆国庆等。少先队组织还开展了“我为队旗添光彩”、“我爱校园”、“我与文明同行”、“献爱心、见行动”、“今天我值日”、“假如我是×××”等一系列健康教育活动。这些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更让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助人为乐,团结协作、勤奋好学、不断进取,取得了显著效果。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紧紧围绕“科普教育、竞技体育”特色项目来打造,取得了好的成绩。20xx年在江北区三十三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我们以团体总分56.2分的好成绩荣获区团体总分第7名的优异成绩!
四、注重构建增强辐射作用的社区文化
21世纪的学校是开放的学校,不可能闭关自守,在社会大文化背景下,加强与校外的交流与互动,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交流信息、传递知识、学习他人、帮助他人、学人之长、显己之长。学校为加强与家长联系,成立家长学校,随时向家长宣传教育改革政策,与家长共同商讨教育下一代的良策。多年来学校坚持召开家长会,面对面听取家长的建议,然后按家长要求对学生进行生活、学习管理。这样做家长满意,社会反响很好,周边不少学生慕名前来就读。学校同时接受群众监督,家长也很支持学校工作。我们不定期请老教师、关工委、派出所干警、医生来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学校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五保户老人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组织学生与深圳有关小学进行“心连心、手拉手”交友活动,并保持书信来往。同时也请兄弟学校来校共商育人大计。这种校际交流,彼此互动达到了提高素质,引领学校办学理念更新,引导师生成长,引领学校发展的效果。
校园是一块净土,在这里只有书声,只有快乐。营造一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成为教师的精神乐园,实现人生价值的用武之地,成为学生树立理想、开启智慧、塑造人格、点燃火种的知识殿堂。我们将紧紧围绕创建“花园式的书香校园”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在继续抓好理念系统的提炼归纳、环境文化的主题细化的基础上,注重抓好课程文化、制度文化、价值文化等的建设,推进学校内涵的发展,达到我们的办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校文化建设论文14
【摘要】校园是师生天天共处的场所,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建设一个充满温馨、书香四溢的校园,是我们身为人师梦寐以求的追求。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潜在课堂和教育资源。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活动
校园文化是全体校园人在校园内部环境与校园外部环境的互动下,形成的特定的校园生活方式,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和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意识形态上的具体化。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潜在课堂和教育资源,如何建设学校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本文主要有以下观点:
1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人文精神
学校是育人的特殊场所,所有工作关乎人,关乎人的成长,关乎人的幸福,教育也是与人性最为接近的职业,所以教育最应该蕴含和体现对人的关怀之情,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尤要体现这种予人以关怀为基础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校园文化建设中,要自觉营造和倡导关心人、尊重人的人文价值。
校园文化建设中,倡导人文精神,首先要关心所有的人,尊重所有的人,把这种理念贯穿始终,体现在学校的每一细节之处,强调人的价值、人的个性和才能的充分发展。其次,人文精神也集中凸显在一个“爱”字上:爱生、爱师、爱校、爱生活、爱人类、爱自然……。珍爱学生,为学生成长提供最适宜的环境,尊重人才,为教师创造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优良环境,此种环境必定是一个高度人文关怀的环境,充溢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
学校人文精神的体现,不仅只潜藏在人们的观念中,还可以物化在校园物质环境上,如学校建筑、设备设施、绿化美化等学校硬件以及表现校园精神文化的雕塑、标语、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人文精神的彰显,需要通过具体的物质媒介,来诠释抽象的人文内涵。
2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学校特色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内外环境的互相作用下,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它包括对本校文化的传承和对校外文化的吸收,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方面,要打开校门、走出校门,吸收外来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另一方面,还要立足于本校,挖掘和继承好自己学校的文化传统,根据学校的定位和办学理念,最终形成自己的学校特色。
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学校特色,前提是遵循共同的办学规范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独特特征,所给学生提供的一种优质教育。突出学校特色,一是要从学校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因地而设,因人而宜,突出学校特色。就小学而言,学校的建筑设施、环境布置、校服、校旗等应追求色彩艳丽、图案活泼、节奏欢快的格调,以适应儿童天真活泼的特性。而初中和高中学校,应强化精神文化建设,使学生接受必要的约束和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就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而言,就每一所学校而言,它们都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因地而设,突显各自学校特色。二是要发掘、继承学校传统,通过厚重的.学校历史积淀彰显学校特色。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而且是独特的,对发生在学校里的故事,如学校创办的历程,优秀教师、优秀毕业生的故事等,应该整理和宣传好,使它们成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三是要创设条件,把学校特色,内化到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学校的一花一树、一亭一阁、一厅一廊、一尊雕塑、一个角落......都经由了时间的洗礼,都会赋予其特别的气质和意义。对它们进行精心的设计和规划,充分利用它们,对于突出学校特色,丰富校园文化,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校长、教师的言行是教育,优美整洁的校园也是教育。”
3校园文化建设要依托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的彰显,不仅体现在静态的物质和校园硬件布置上,还体现在动态的学校文化活动中,所以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依托文化活动,通过动态的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发展个性的舞台,而且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开展学校文化活动,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实施教育内容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由于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参与性广、形式活泼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等特征,我们更应该重视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依托文化活动,建设校园文化,首先要充分运用校刊、校报、网络、广播、黑板报等常规渠道,在内容和主题上有常有出新,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其次要充分利用专场文艺晚会、演讲会、艺术节、歌手大赛、影片、征文、书画展、工艺制作展等校园节会活动,形成制度性的节日。此外,走出去,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及请进来,把校外优秀人员请进校园开展活动,增强校内外的互动和交流,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
4校园文化建设要营造学术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要营造一个什么样的文化氛围?向善的、阳光的、开明的等等,都是校园文化的应有之义。学校是启迪智慧,教人求真的场所,校园文化应该首先突出学术氛围,让书香、学术和智慧弥漫校园。中小学教师从事学术研究,是现代社会发展使然,终身学习的理念已促使教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成为学习型教师。
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教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总是会遇到各种新的问题和困惑,有教学上的,有学生管理上的,还有自己专业发展上的,需要共同探讨和研究,也有的教师有新的教育观点和经验需要与同事分享,在这个不断探讨与分享的过程中,学校的凝聚力就得到了加强,学校学习的氛围自然也会得到提高。随着“终身学习”、“学者型教师”等教育理念的广泛传播,不少学校的学术空气已经比较浓厚了,从事学术研究,已不再是高不可攀、高深莫测的事情,生动的教育实践也为一线教师从事学术研究,提供丰富的第一手素材。在形式上,中小学校学术活动的开展可以形式多样,如,举办教师经验交流会、青年教师论坛、集体备课、主题沙龙、课题研究等方式进行。
古代诗人谢灵远写道,“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于憺忘归”,秀美的山水使诗人乐于其中,流连忘返,环境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选择和行动。校园文化建设即是通过人为的干预和影响,使得校园环境成为每个学生和教师流连忘返的知识乐园和幸福家园,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载体。
学校文化建设论文15
学校是用来传承和发展文化的,是育人的重要场所。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应该为教育教学服务;学校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弥漫着文化气息,都应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使教育教学工作在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里进行,这无疑是推动课程改革科学有序健康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那么如何才能创设一个良好、和谐、规范的校园文化氛围呢?我认为应该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
文化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孟母三迁”正说明了文化环境对人成长的熏陶作用。学校环境的美化、净化、绿化,不仅反映了师生良好的精神面貌,也反映了学校的校风,很难设想一个环境肮脏、秩序混乱的.地方能培养出合格人才。为此,我们可以在校门口左右两边建造两个花坛,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还可以设两个宣传栏向社会、家长进行宣传。校园内可以设置祖国版图、世界地图、学校规范图等,意在使学生放眼世界、胸怀祖国、心中装有自己的学校,再依次是教风、班风、学风建设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规章制度的建设,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此外教室的黑板上方应悬挂国旗,国旗两旁书写班训,寓示着中华儿女应胸怀祖国,长大后为祖国作贡献。教师办公室《教师职责》、《班主任职责》等一一上墙,明确规定教师的职责。要把校规、校训放在最显著的地方,黑板报内容定期更换,装贴名人画像及名言,建设校园文化长廊等,使师生无时无刻不接受到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真正努力实现“让学校的每块墙壁都会说话”。同时,我们学校上下操场栽种了柏树,开辟了一条绿化带,创设了两个园型的花坛,栽种塔柏树,真正做到了阳春葱笼滴翠、盛夏鲜花似锦、凉秋红枫似火、寒冬松柏长青。置身其中,给人以秀丽清雅、生机勃勃、意气盎然、四季皆春之感。优美、恬静、整洁的校园,不仅给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和美的享受,发挥了育人的作用。
二、师生精神文化的营造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学校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无疑会对师生心灵产生熏陶,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为此,学校要善于运用学校的种种设施,活用教学资源,以增多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大自然的机会,让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知识就是力量”……这些前瞻性的名言、古训,均为我们揭示出读书文化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可以开展作文、数学、美术、音乐、书法、舞蹈、乒乓球、象棋等兴趣小组活动,开放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定期举行一些读书比赛,学生创作手抄报,开展美术、书法、作文课外活动等,把学生的作品定期展示在学校开辟的栏目里,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营造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同时,可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进行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安全卫生教育、品德思想教育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等,教育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助人为乐、团结协作、勤奋好学、不断进取。一股正气尉然成风,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在教师中要成立学科教研组,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开辟问题中心,充分利用一切闲暇时间进行研讨。再者,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班队活动是主要的育人载体,这种育人活动可以通过学生的兴趣点扩散和渗透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之中,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能力,较易为学生接受;不仅丰富了校园课余生活,而且对于稳定同学情绪、陶治情操、培养健康心理、开阔眼界等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形成祥和宽松的校园氛围,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之,校园处处皆文化,要把我们的学校装扮得如花园一样,要让学生置身其中犹如走进游乐场一样,让学生在玩中长智、在乐中爱益、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们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推动我们的素质教育不断向新的层面迈进。
【学校文化建设论文】相关文章: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论文10-10
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探析论文03-22
学校文化建设论文(通用15篇)02-07
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初探论文10-09
浅析小学学校文化建设论文10-09
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几个误区论文03-21
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学校文化建设论文03-22
高职院校现代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初探论文03-22
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