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重视和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文化的熏陶、发展和完善,能够丰富人们的大脑,提高人们的内涵,汲取悠久的古代知识和经验,调动爱国激情和学习古代文化的兴趣,积淀文化底蕴,并能把文言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中。
重视传统文化的论文篇1
浅谈文言文教学要重视传统文化
摘要:传统文化可以丰富人们的大脑,可以提高人们的内涵,可以汲取悠久的古代知识和经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文言文是连接现代与古代的纽带和桥梁,是文化的载体。
文言文包含了传统文化中的方方面面。
因此,我们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必须阅读学习文言文,文言文的教学也就更重要了。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传统文化
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许多人,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对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就如社会上流传的:知道鲁迅的少了,了解周迅的多了;知道端午节的少了,喜欢圣诞节的多了;粽子水饺不如肯德基麦当劳了……这都表明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特别是在青少年中,这种冲击是前所未有的。
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都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传统文化的熏陶、发展和完善,能够丰富人们的大脑,提高人们的内涵,汲取悠久的古代知识和经验,调动爱国激情和学习古代文化的兴趣,积淀文化底蕴,并能把文言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中。
关注身边文言文的现象,学习传统文化,能使现代文明社会得到更快速、更全面的发展。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篇章,这些传统文化篇章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有着巨大的指导与建设意义。
第二,文言文当中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文言文本身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其蕴含着传统文化的丰富信息,教师要想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言知识,吸取更多的文言精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文言文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有上百篇,从先秦到两汉到唐宋到明清,绵延几千年,这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
从内容看,聚集了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纵横家、兵家等诸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精粹。
这些脍炙人口,人人都能诵读的经典篇章,沉积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底蕴,其中既有礼乐、规章制度层面的文化,也有更深层面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对此,我们可以进行整合、学习、理解、运用,以便在实际教学中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我们的传统文化底蕴丰厚,精深博大,具有非常强的活力。
文言文是传承传统文化的纽带和桥梁,是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工具。
文言文不仅本身具有传统文化的内涵,还展现了中华民族语言的发展,同时也包含了传统文化中社会政治、经济、艺术、宗教、哲学、伦理、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因此,我们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必须阅读学习文言文。
高中文言文教学在传承传统文化中有重要的作用,那我们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呢?我认为要充分挖掘文言文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渗透。
1.古代“英雄形象”和“先人形象”的优秀个人品质的弘扬可以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加以体现,鼓舞学生学习古代英雄,从而提高学生自身英雄气概,学习他们的品格,达到以古为范的教育目标。
历代古文中的精华篇章,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面临国家危难时不计个人得失,深明大义智退秦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杜甫表现出广厦千间庇天下寒士的胸怀;《归去来兮辞》中的陶渊明独善其身,向往山林生活,有爱护环境的情致;《满江红》中的岳飞誓灭胡虏的决心等。
教师在讲解时,一定要重视文章中这些人物的品格塑造,以此来影响、塑造学生的个人道德思想情操,让他们形成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指导学生诵读山水精品,使学生热爱自然。
高中文言文课文内容丰富,其中不乏山水精品,如必修1中《兰亭集序》对阳春三月江南山峻水清、树翠林绿的描绘:“暮春之初,……地有嵩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引导学生在诵读这些山水精品时用心去体会当时的景象,感受山水的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
当学生沉浸于美景时,会感到社会和自然的情趣,会产生热爱生活和自然美景的情感。
古代作家为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至真、至纯的审美情趣。
无论是山水美景、自然想和,还是体察世情、关注人生,都体现出深沉的美学积淀。
因此,对山水精品的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景、热爱山河的博大情怀,开阔学生的博大胸怀,培养学生的美好人格。
3.在上课前,鼓励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主动去了解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对教师要讲授的古典传统文化奠定扎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博大精深,学生了解掌握的只是一些皮毛,对相关的文化、背景、人物了解不够,只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理解也是肤浅的。
比如我们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教师在课前就应该让学生去查阅资料,了解郑国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局势又是怎样的,面对当时的局势在自己不被重用的情况下,舍小我成大我的精神。
在学习《孔雀东南飞》一课时,教师花大力气来歌颂焦中卿与刘兰芝至死不渝的爱情,让学生对爱情有更深的认识;同时赞颂刘兰芝勤劳、善良、恪守孝道的传统女性形象;再次,还要抨击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对爱情与婚姻的破坏,以此来表明对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不幸的同情,揭露封建制度的罪恶。
如此,学生对《孔雀东南飞》一课就有了深刻的印象和体会,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也有了很好的掌握。
4.引导学生读至情美文,培养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感。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至情之文,如《陈情表》等。
古人曾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陈情表》一文写出了古今至孝之情。
学生在学习、阅读和赏析这一文章后,对李密的“至孝”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使学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培养一种至孝之情,养成一种良好的道德情感。
学习《师说》一文,可以明白为师的道理,懂得尊师,养成一种尊师的风尚。
学习《苏武传》一文时,苏武那种宁死不屈的精神,那种对生命的执着,对国家民族的无比忠诚,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曾屡遭匈奴、羌等民族的袭扰,但中华民族从来就没有屈服,而是进行了顽强而又长久的斗争和抵抗。
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文言文中,在传统文化中的积淀是非常深刻的。
发扬这种民族精神能够对学生的思想起到教育的作用,也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全面的崛起奠定稳固的思想基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坚持抗倭斗争不屈服的戚继光,坚决虎门销烟的林则徐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显现。
他们身上这种优秀的品质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这对现今社会的很多不良风气有很好的启示作用,特别是对尚未成熟的学生更具有教化意义,因此引导学生多读至情之文,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引导学生品读砺志名篇,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学习《游褒禅山记》时,对探索精神的赞颂,对“志、力、物”相结合提高认识,提高修养,培养持之以恒的品质都有重要的意义;品读《劝学》明白学习的重要性,立志于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品读《荆轲刺秦王》可以感受一种英雄气概;品读《寡人之于国也》、《过秦论》可以知兴替,明白国家兴亡之道,从而培养自己为国家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品读这些文言名篇可以激发人的大志,使学生奋发向上、开拓进取。
古代圣贤给了我们无比丰富的知识财富,文言文是智慧与文化承传的工具,因而绝不能放弃!如果你放弃文言文,就等于是放弃了古代圣贤留给你的丰富遗产,那是无穷无尽的智慧的宝藏、艺术的宝藏、修身的宝藏。
现代人学文言文看起来很难,为什么会感觉困难呢?难在不肯下功夫,不肯查阅相关资料,不肯大声地诵读,不能静下心来汲取中华民族的优秀知识精华。
只要努力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会给我们打开走向成功,走向世界的大门。
6.怎样进行文言文的教学。
其实文言文的学习并不困难,关键就在于熟读与背诵,掌握了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就掌握了一把开启优秀传统文化宝藏的钥匙。
古圣先贤积累的智慧,总结的经验,都为我们的成长和进步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作为一名当代的中国人,不会使用就辜负了历代先贤的期望。
现在的文言文教学侧重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积累,词类的活用还有文言句式的辨析与应用,却忽略了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作用。
文言文基础知识很重要,这也是认识文言文的前提,但理解文言文的目的是继承和传扬中华的灿烂文明,教化现代人,不断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研读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让我们吸收学习我国历史上具有的“忠臣文化”,忠臣的特点是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忠诚,对军队的忠诚,对朋友的忠诚,是不怕掉脑袋,敢于说真话,逆耳忠言,却是为国、为民、为家、为友。
教学中,老师也不妨引导学生思考忠言是否可以顺耳,邹忌的方式能否使用,顺耳的劝告可以成功吗?教学中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
学生可以在阅读中体会传统文化中忠臣的智慧,忠臣的无奈和痛苦。
以多媒体进行文言文教学,能够将与文本相关的资料多范围、多角度地进行展现,加深学生的理解。
此外,通过图片、视频等了解史实,可以将枯燥的文言文展现得丰富多彩,实现文本再现,寓教于乐。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实践、学习、阅读中体会到乐趣,才能产生更高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固定模式,要有创新。
教《黔之驴》时,可以把课文变成课本剧,让学生扮演相关的角色,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活跃课堂的气氛。
不管什么方法,都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言素养。
假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想尽办法吸引学生,那么文言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语文教学也就不成为“鸡肋”了。
文言文教学起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作用,一篇名作不仅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素,还包含着丰富的育人品质,还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内涵,也远远不止以上所列举的文言知识和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担负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任,还担负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
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文言文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努力渗透到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当代中学生的文化品位,让文言文这颗灿烂的明珠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重视传统文化的论文篇2
浅析现代教育中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
论文 关键词:阳性 文化 阴性文化 和谐
论文摘要:本文从 历史 、宗教文化等方面入手,简单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碰撞,认为 社会快速 发展 的今天,我们更应重视 中国 传统文化的 教育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新时期、新 环境下的中国道德体系。
近年来,中国社会的一些不好的现象似乎有着越来越多的倾向,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自杀现象,中学生、研究生还有青年教师,甚至中青年的博士生导师,都曾经报道有自杀现象;再如不良商贩似乎也越来越多,如“黑心棉”、“黑心米”、“黑心肉”以及“黑心奶粉”事件等;暴徒砍死砍伤多名中小学生;在学校里,学生暴力现象也屡次出现,如马加爵事件,一名十四岁的学生在学校门口砍死另一位17岁的学生,只是因为一个女生的 QQ号而吵架,甚至有四名中学生只是因为好玩而打死精神病患者的事件发生。
如此漠视生命,道德缺失,这样一些社会现象,不由得我们不深思。
对于自杀现象,有人曾经做过调查 总结 得出,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家庭变故、 心理障碍等等,是导致轻生的几个主要原因;对于不良商贩,则有人归结于中国人缺乏信仰约束,以及过于务实, 法律 制度不健全等原因;而对于学校暴力事件,则是由于学校的心理教育不够及家庭等因素造成的。
诚然,上述的具体原因都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究其根本原因,笔者认为,是由于在现如今快速发展的科技社会中,中国 现代 教育中的西方科技文化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未处理好所导致的。
自19世纪中期中西方文化开始激烈碰撞,西方文化大举人侵中国文化,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量引进西方先进的 科学 技术,先进的 管理制度等,这一百多年来,中国的教育都是以西方先进科技教育为主,所教授的思想及理念也多是西方观念,甚至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有全西式的教育,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却不够重视,甚至有时候选择性的忽略,这是不对的,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沉淀和底蕴,当两种文化发生碰撞时,贸然否定任何一种都是错误的,应该抓住不同文化的核心思想,与时俱进,扬长避短,有机结合。
对于文化差异,我们应该认识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而早期的科学活动往往是和宗教活动 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宗教文化又对于 自然 科学以及科学理念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反过来,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影响着人文科学、宗教文化的发展。
西方的宗教是独神论的宗教,它具有较强的理性、理想化、排他性以及侵略性等阳性特征,是一种刚性(阳性)的文化,这从西方宗教对异教徒的残酷迫害以及多次的十字军东征等事件便可看出来。
这样一种刚性文化在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中,通常是促使人们去强力改造自然以使之适和人类,这对于人类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它使得近代科技在西方产生并迅速发展,从而大大促进了西方社会的高速发展。
而随着自然科学和数学的高速发展,以及它们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也使得宗教渐渐淡出历史舞台,同时,白然科学技术以及数学所表现出来的理性、逻辑性、唯一性等也深刻地影响着西方人们的思想以及世界观,使之更具阳性特征。
这也是近代西方社会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大肆进行侵略、扩张、掠夺,以及种族歧视等的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和原因。
西方文明注重技术层面的探索,利用技术“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与己斗”,在“斗”中发展,这在一定时期对人类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正因为“斗”,这也是一种很容易产生争斗的文化,如宗教战争、种族战争、侵略等,不利于人类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而在中国,占统治地位和影响最为深远广大的是儒教、道教和佛教,也就是说,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这需要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皇权以及一个强调和谐宽容的社会环境。
道教强调的是无为、隐世、顺应自然、与自然合,最终达到天人合一;佛教在传人中国以后,深受中国本土文化特别是道教文化的影响,由达摩祖师所创立的禅宗,以及其他流派,如三论宗(又名法性宗)、瑜伽宗(又名法相宗)、天台宗、净土宗、律宗等,它们与道教一样,都是强调容忍、包容等,具有很强的阴性特征,都是柔性(阴性)文化;而儒家思想,一方面,它强调积极人世、治世、上进等,具有一定阳性特征,而另一方面,作为统治阶层的工具,它又强调和谐、宽容以及中庸等,具有一定的阴性特征,也就是说,儒家文化是一种刚柔并济的文化。
总的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征,在上层精英阶级是一种刚柔并济的文化,而在广大普通群众阶层则是柔性文化,总体来说是一种阴性为主的文化,它注重社会的稳定性及人的根性方面的探索,主张“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与己和”,这种文化在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中,通常是促使人们去顺应自然,或者是轻度的改造自然,它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它使得中国文明延续至今并持续发展着,然而这种文化却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技术层面,以至于近代中西方文化激烈冲突的过程中,中国人民由于技术落后而倍受欺凌。
由以上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我们的 教育 只注重西方先进 科学技术的教育,而忽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那么,学生在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时,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其中所蕴含的理性、唯一性、征服等阳性思想的影响,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化交流全面扩大,以及互联网在中国的飞速 发展 ,西方的刚性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如果缺少柔性文化的调节以及理想化的道德限制,一部分人很容易做出极端的选择:过刚则易折,在遇到挫折时,一些人会选择自杀,一些人则选择堕落,放弃人生;在面对高额利润时,一些人则散失良知;在遇到冲突时,容易采取激烈的手段。
所以,当前柔性文化的教育不容我们忽视,国内外许多专家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目前西方文化也逐步表现出了一些柔性特征。
一些西方学者甚至声称,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须到中国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显然,我们的教育应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予足够的重视。
但是,我们不能完全照搬, 历史 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糟粕,我们应该摒弃糟粕,拨开外观表象,追根溯源,抓住其核心思想—“和”,即前面曾提到过的“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与己和”。
《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等,以及其他儒家、道家经典所体现出来的效法天地,天人合一的思想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和”。
“和”的具体表现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应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封建 社会,它表现为“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而在现如今的社会,它应该有另外的表现形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讯和 交通 日益发达,中西方文化交流频繁而缓和,我们在教授学生先进的西方科技文化的同时,还应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和”的思想的教育,发展出新时期、新社会 环境下的新的“刚柔并济”的中国新文化。
这并不是简单的背一些古诗、文言文就可以达到的,它需要对“和”的思想教育有着足够的重视,并且能够与时俱进。
【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相关文章: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11-03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11-13
浅淡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10-06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论文10-01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论文10-07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论文10-08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字10-08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范文10-01
中国传统文化小论文范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