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

山西晋南文化论文

时间:2023-04-01 09:26:43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山西晋南文化论文范文

  晋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黄河文明孕育了这一带淳朴的民风。十里风俗不一般,各地的面塑根据各地的风土人情、习俗的不同而形式和风格各异。

山西晋南文化论文范文

  山西晋南文化论文篇1

  论山西晋南面塑的艺术与文化特征

  摘要:山西晋南面塑是民间工艺美术的一朵奇葩。

  它以丰富的意蕴表达、传统的色彩搭配、健康材料的选用、设计制作了多种多样的面塑造型,具有独特的艺术与文化特征,满足了消费者追求个性与实现自我的心理需求。

  面塑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因物象形的造型法则、绚丽多彩的色彩构成和几何形式的装饰手法,其文化特征方面则表现出了强烈的民俗性和传承性。

  关键词:面塑;造型法则;色彩构成;装饰手法;民俗性;传承性

  1面塑概说

  面塑,俗称面花,花馍,花糕,礼馍等,还有的地方叫“花供”,都是用食用面做的面食、礼品或祭祀用品。

  因地域、生活习俗的不同而在各地有着不同的名称。

  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关于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经有过详细的文字记载。

  在宋代的《梦粱录》中,也有把花馍用在春节、中秋、端午以及结婚祝寿的喜庆日子中的记载[1]。

  作为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面塑,以其多变的造型,纯天然的色彩,点、线、面的装饰手法而得名。

  面塑发展至今,始终贯穿于人们每天的生活劳动之中,与民间的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随着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而改变。

  2面塑的艺术特征

  2.1造型法则

  (1)因物象形。

  十里风俗不一般,各地的面塑根据各地的风土人情、习俗的不同而形式和风格各异。

  因物象形是最简单的造型法则之一。

  依据字面意思,就是照着物体的样子来造型,有现实的模型在那里供手工艺人参考和临摹。

  因为古代的人们没有像电脑那么先进的作图工具和可视画面,所以造型题材有来自大自然中活灵活现的动物或大街上忙忙碌碌的劳动人民。

  人们有时根据自己的眼睛里看到的通过想象或神话制作成面塑。

  有反应大自然万物生灵的动物面塑,有把平头老百姓神话了的天神面塑等等。

  晋南面塑的造型原型大多以日常生活中人们能看的到、摸得着的动物为主。

  例如:以羊为题材,在塑造羊形面塑时,不忘添加一些宗教彩色。

  霍州市的“羊儿馍”,是指在姑娘出嫁的第一年当中,在农历七月十五日当天娘家必须送上数百个“羊羔儿馍”给已嫁的女儿。

  一则说古时羊即“祥”,取吉祥之意;另外一则说乌鸦反哺,羊羔跪乳,讲述孩子要时刻不忘父母养育哺育之恩的道理[3]。

  所以,面塑有其象征性的意味,表征另一种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风俗习惯,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心理意识、造型语言的综合凝聚物。

  任何一件面塑作品不仅仅作为一种实物存在,还有其本身所蕴含的象征意味。

  (2)立体高浮雕式样。

  所谓立体式,就是把某物体从二维空间变成三维空间。

  而高浮雕式就是在层层馍馍上进行细致的雕刻和勾勒。

  所雕出的形象起伏生动、栩栩如生。

  蛇盘盘、枣山、太子坐莲等等就是晋南面塑造型样式的典型代表之一,它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民间艺人用面作为材质的雕塑艺术。

  晋南面塑的这种具有独特制作手法的表现形式和生动多样的立体形式是其他民间艺术形式所不具有的,这就是面塑艺术为人们所推崇的原因之一,在民间艺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2.2色彩构成

  因为面塑是以上等精粉为原料,所以主要色彩以白色为主,又根据其造型的不同,施以不用的颜色。

  例如:孩子满月时制作的太子坐莲节节高花馍,以红色、粉色为主,象征富贵吉祥,少许金色和绿色搭配,色彩对比鲜明、强烈而不失和谐,富有雅拙的美感。

  在山西南部的新绛县、襄汾县蒸制的面塑讲究染色,面塑制品华丽别致。

  新绛县的花馍,除了造型的种类及花样的繁多之外,其着色与彩绘的艳丽,更是让人炫目。

  着色一般采用大红大绿且不分浓淡深浅,不拘于原物原色,而是随意性极强的在各种面花肖形上粗狂泼墨,注重着色者个人的心理感受。

  色彩搭配巧妙,大胆,体现出一种明亮、热烈而有淳朴、和谐的效果。

  彩绘则更多的表现出艺人的绘画功底,它是在白馍上手绘各类彩图,如龙凤、花鸟、人物等等,这有点像是在立体的物件上绘制平面的画,难度自然大些,不像那些花果肖形,任你怎么涂抹它仍然是那个肖形。

  2.3装饰手法

  晋南面塑的装饰元素大量运用一些几何纹、绳纹、漩涡纹、三角纹、花叶纹等等。

  这些纹样常常出现在面塑的边缘或关键地方,起细化突出主体的作用。

  几何纹和漩涡纹有时候就像一个“点”一样,是这些装饰纹样中最小的,有时变换成菱形、圆形等几何形状,在面塑艺人眼里,它们可以用红豆、绿豆、大枣、杏仁等代替,一般用作动物或人物的眼睛、嘴巴等。

  绳纹代表“线”,有时面塑艺人会用面擀成一条条直线,或弯曲或折几折等等。

  这些线条一般当作动物的尾巴或胳膊腿等;或运用于动物的身体当中。

  例如,在制作龙的时候,一般用弯曲的线来代替其龙鳞,用面条来代替其龙角等等。

  最后是“面”,它是由点和线集合而成,有面塑艺人将面制作成面片,依据不同的面塑的需要,被制作成面塑的底盘或者花瓣等等。

  点、线、面是构成面塑的最基本的三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在一起的。

  3面塑的文化特征

  3.1民俗性

  民俗又称民间的风俗习惯。

  晋南面塑的成长离不开晋南地区各种民俗文化。

  根据人们生活方式、礼仪、节令的不同,各个地方的民俗活动也是不相同的。

  以晋南地区的节令为例,春节时,家家户户都做一些枣山馍来祭天、祭祖、祈求来年丰收,这些各式各样的馍馍承载着人们希望来年风调雨顺、生活安逸的美好愿望。

  春节过后,寒食节又被称为蒸花馍的盛世,寒食节一般在清明节之前的一两天左右,蒸制的花馍叫“蛇盘盘”,祭祀之后,家中的晚辈要把蛇头吃掉,代表避灾避难的意思[4]。

  可见,面塑艺术的民俗文化特征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与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3.2传承性

  晋南面塑因其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所以它虽不会像其他民间文化艺术品一样渐渐的消失,但在工业化的时代下,很多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受到了冲击,恐怕面塑也将会慢慢变成机械呆板的商品陈列在橱窗里。

  这就需要我们从理性的角度认识民间艺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的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要加强保护和传承山西面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山西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4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即使在乡村,也极少有人自己在家做面塑了。

  即使有的人知道怎么制作各式各样的面塑,但却不知为何要用这个样子的和这样搭配,民俗的意念被渐渐淡漠了,承传下来的只剩下形式。

  对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的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因此,面塑艺术的兴衰需要每个从事面塑制作的民间艺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传承,从家庭传承到社会传承,代代相传,永不停滞,相信它们会永远成为山西民间文化艺术的骄傲。

  山西晋南文化论文篇2

  浅析山西晋南地区的布鞋刺绣文化

  【摘 要】山西晋南地区布鞋中的刺绣工艺有着当地极其鲜明的特点,其中主要以丝线绣和布贴拉绣、麻绳拉花为主要制作工艺。

  独特的刺绣工艺被巧妇们制作成形色百态的图案,同时被巧妙地运用在布鞋中,反映了当地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民间的智慧。

  【关键词】晋南布鞋 地方刺绣 麻绳拉花 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案造型

  在山西晋南地区的布鞋和鞋垫上可以看到色彩绚丽、千姿百态、活灵活现的刺绣图案。

  这是当地民间刺绣应用在布鞋的一种地方工艺,用该工艺所绣出的布鞋即俗称的绣花鞋。

  巧合的是,民间流传中,绣花鞋的起源就在古代山西的晋国。

  相传26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当时位于山西的晋国仍是一个小国。

  公元前660年,晋献公继位,此后便竭力拓疆,一举吞并了十个诸侯小国,之后便开始称霸。

  为了让全国百姓永远记住他的功绩,便下令宫中所有女子的鞋面上必须绣石榴花、桃花、葡萄、佛手等钦定的十种花果纹样,同时还下令全国平民女子出嫁时必须穿此“十果鞋”作为大婚礼鞋。

  当时绣有此类图案的绣花女鞋为“晋国鞋”。

  从此,晋国的刺绣工艺便从绣花鞋延伸到绣花衣以及其他用品上①。

  在当地,至今仍有将花果绣与鞋面和鞋垫相结合的习俗,因此“十果鞋”的故事具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从民间故事中可以推断,该地的刺绣工艺是从布鞋开始的。

  晋南地区的刺绣分丝线绣和布贴拉绣两大类。

  丝线绣是用丝线将图形绣在真丝缎面上,结婚的绣衣,龙凤绣鞋、鞋垫,围裙角等均用丝线绣。

  而布贴拉绣是极具地方特色的一种刺绣,在全国十分少见。

  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研究室主任靳之林教授曾称此工艺为“汉民族地区少有的国宝级的民间艺术”,是“中国太行山地域民间刺绣中绣工最精湛、造型最古朴、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民间刺绣。

  ”② 2008年6月,当地的布贴拉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布贴拉绣是利用裁剪衣服剩下的布头以及零星碎片做材料,制作时先将人物、动物、花卉等图案剪成深浅不同的色彩块面,然后把图形堆贴在底面上锁边而成。

  这种贴绣用料简单,造型别致。

  丝线绣费工耗时,不宜做大块面的纹样,而布贴绣却解决了大块面的纹样和色彩的问题。

  如堆贴一朵花,由里及表,一层一层精心配色,一瓣瓣花形正反两面均十分清晰,且翻卷自然,一针针细密缝合,既有层次感,又有浮雕感;既结实耐用,又美观大方。

  除了运用于龙凤绣鞋、绣花鞋垫等布鞋外,该刺绣还被应用于结婚服饰、枕套、胸饰、肚兜、针扎包、春节供桌上围的桌裙,元宵节宫灯的灯罩和帆苇,以及母亲为孩子精心绣制的童帽,和妻子为丈夫绣的钱袋、荷包、耳套等。

  民间刺绣者多是农村妇女,她们文化程度不高,也没有受过什么艺术训练,但是她们热爱生活,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

  她们用一双灵巧的双手,银针牵彩线,描绘着内心的情感、描绘着对生活的赞美、描绘着许多富有诗意的画面。

  一 晋南地区布鞋刺绣中的图案造型

  晋南地区布鞋鞋面和鞋底因制作手法和材料的不同,图案造型和表现效果也各有特点,鞋底以当地的手工纳底拉花为主,麻线为材料,因此粗中有细、质朴淳厚、肌理感极强;鞋面则以当地的民间刺绣为主,色彩绚丽、精致细腻。

  笔者将从鞋面和鞋底这两个部分归纳。

  二 鞋底图案造型

  当地的布鞋鞋底以麻绳拉花工艺为主,其中鞋底图案造型大致可分为具象类与抽象类两大类。

  1.具象类

  具象类图案多以植物题材为主,采用民间广为流传的梅花、石榴、牡丹、葫芦、梅兰竹菊、莲花、百合、如意等,也有少数用汉字如“福”“寿”“喜”等造型进行纳制,表达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

  具象图形的纳制多以曲线为主,利用上文中所提到的双盘和单盘拉花工艺进行制作。

  2.抽象类

  抽象类图形分为点状和线状两类。

  抽象类的图形是当地艺人基于真实的素材形态,对其进行有意识的概括化、形式化、几何图形化的处理,使之在原有形态上充满了主观的意味,将异形的花草和动物等在抽象处理后成为几何形状的点线面等形式。

  以线条为主的抽象图形,均以双盘拉花和单盘拉花工艺为主。

  其中“万字纹”是抽象鞋底图形中最为多见的,民间称为“万字不断头”,有万福万寿不断头之意。

  此外还有圆形、方形、三角形、扇面形、菱形纹、回字纹、云纹、雷纹、抽象的植物纹等。

  线条组成的抽象图形也时常采用连续图案,即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

  以点状为主的图形,其图形呈现点状均匀分布在鞋底,也时常用菱形的方式进行均匀或局部分布。

  点状图形主要使用了两种拉花工艺,其一为绳结拉花,点状颗粒较大,且肌理感较强。

  其二为平针纳底,呈短线条细密均匀地分布在鞋底,鞋底较平实。

  三 鞋面和鞋垫图案造型

  鞋面和鞋垫均用上文所提及的当地刺绣加以绣饰,其地方特色浓郁、丝线鲜明泽润、图案栩栩如生。

  既有具体的真实,又有抽象的洗练。

  其图案题材多取花卉、瓜果、虫鱼、蜂蝶、吉祥鸟、瑞兽等自然物,用这些形象组成种种吉祥图案,如二龙戏珠、凤戏牡丹、龙凤呈祥等。

  表现手法上重神似而不求形似。

  为了增强装饰效果,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大胆采用夸张手法,突出物体的神态和内在的精神。

  四 小结

  本文着重从山西晋南地区布鞋中的地方刺绣进行详细记录和整理,并对其制作工艺和图案造型进行剖析。

  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当地刺绣工艺有着极其鲜明的特点,其中主要以丝线绣和布贴拉绣、麻绳拉花为制作工艺,而当地的布贴拉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足以反映出该工艺的独特性。

  独特的刺绣工艺被巧妇们制作成形色百态的图案,同时被巧妙地运用在生活的点滴中,反映了当地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民间的智慧。

  注 释

  ①吴欣.中国消失的服饰[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180

  ②安新鲜.高平民间刺绣[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1:8

  参考文献

  [1]费孝通.江村经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骆崇骐.中国历代鞋履研究与鉴赏[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华梅.人类服饰文化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山西晋南文化论文】相关文章:

关于山西文化的论文10-01

山西文化论文参考范文10-01

山西面食风俗文化论文10-01

关于山西文化方面的论文10-01

山西民俗文化论文范文10-01

魏晋南北朝文化常识09-30

机电论文发表山西10-01

山西的文化作文02-28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化常识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