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以贵州省为例试论文化遗产投融资论文
文化遗产的开发是文化产业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xx年国家推出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重要战略。贵州省少数民族众多,文化遗产数量庞大,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特点,但同时贵州省属于经济文化欠发达省区,在国家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的今天,贵州省应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认知,认识到其是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政策和策略的核心部分,是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软实力。笔者从贵州省文化遗产开发和利用现状出发,剖析目前文化遗产产业化进程中投融资的环境和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拙见,旨在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在保护和发展上寻找均衡点。
一、文化遗产及其经济价值
1.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类社会因文化而存在。文化规范和引导人的生活和行为,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首要条件。文化在传承的基础得以发展,传统是现代文化的根基,而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积淀,凝聚着古老灿烂的文明传统,它似一种文化根脉,传承历史又昭示未来,属于文化中比较直观、狭义的部分。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的多种文化中被继承或流传下来的部分,一类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叫做物质文化遗产,另一类是通过群众的行为、借助人的感官传达下来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达形式,叫做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文化的变迁过程需要多种文化相互调适。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各种文化与各国文化之间有着“文化趋同化趋势”,也就是所谓的文化全球化,这种趋势无疑破坏了文化遗产以个性化为特征的文化多样性基础。
当前,文化产业正处于“朝阳产业”的发展阶段,发展文化产业是使得我国传统文化资源得以新生的重要途径,保护文化遗产也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开发文化遗产属于文化产业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化遗产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符号,其独特性、惟一性、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使得文化遗产同时具有稀缺性、公共性、外部性、成本性和自然垄断性,这些特征使得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经济价值,使文化遗产成为发展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和源泉。
之所以被称为“遗产”,是因为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处于濒临灭绝的境遇,可能随时断裂,无法接续。因此,它的真正传承,需要一个持续保护的理念和科学保护的措施,只有运用市场经济的动力,结合文化遗产本身的价值属性,对其加以创新和尝试,进行产业化开发和利用,实现其经济价值。也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推动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才能达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发展的目的。
2.开发和利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
形式上,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分为两种:一是游客在遗产地观光过程中的花费,属于直接经济价值;二是造就了围绕文化遗产的历史等书籍的出版、文艺表演和展览的内层文化产业,以及休闲娱乐的文化外层产业,属于间接经济价值。
开发和利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是市场经济和现代消费型社会的一种经济形态,保证了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市场调节配置文化遗产的资源,当企业或政府获得最佳投资效益之后,它们可以把所得收入用于保护文化遗产之中,在利用文化遗产稀缺性创造最大利润的同时,也给文化遗产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当今世界上文化物品和文化服务的流通和交换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我国在世界文化物品和服务的流通和交换中就处于被动的地位,这对文化多样性和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主权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近年来一些外国研究所和学者以旅游、经商、考察的名义,深入西南等边远地区,觊觎中国传统民间文化。贵州省黔东南苗族服饰是我国苗族服饰中的精品,是我国苗族的一部“无字史书”,这本该是贵州省的骄傲,但是法国巴黎一家私立民俗博物馆馆长却对我国有关民族文化研究专家说:“100年后,中国人要研究苗族的服饰文化,还要到我的博物馆来研究。”不得不承认,西方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成熟,尤其是美国的文化产业产值就占全国GDP的20%,且在20世纪60年代,文化产业就已经成为全美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美国完善的融资体制、多样化的融资方式及融资渠道也为文化产业的进一步提供了保障。因此,面对我国文化遗产大量流失的现状,更需要国家大力开发其经济价值,针对市场打造品牌,创新营销方式,使之形成产业链,并最终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开发和利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还需要充足的资金保证,对文化遗产进行投融资就是最好的方法。它是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利用规划、投资、产业、金融等政策措施,建立有利于文化遗产及相关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支持体系,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解决产业链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问题。
二、贵州省文化遗产开发及利用现状
贵州省多民族风情以及独特的喀斯特地形,使其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优势所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贵州省有31项(40处),排名仅位于浙江、福建之后,位列全国第三,而同时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贵州省有20处入选,全国排名第十七位。
早在19xx年,贵州省就率先引进生态博物馆的概念,与挪威合作,在六枝梭戛建立了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十年间,贵州省已经初步建成包括苗、布依、侗等少数民族在内的生态博物馆群,有效的保护了文化遗产。
贵州省最有名的文化品牌当属“多彩贵州”,它在2005年底由多彩贵州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多彩贵州艺术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成立,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娱乐业、演出业、文化旅游业、新闻出版业、工艺美术品业等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多彩贵州”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主要是以歌唱大赛和舞蹈大赛展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面貌。舞蹈大赛中就有许多原生态舞蹈报名,其中《簸簸芦笙舞》、《跳鼓》等都十分少见,有些濒临失传。由于这些大赛都要求全民参与,对贵州省来说,“多彩贵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不容忽视,增强了文化自身的传播力,保持了文化发展持续力和激发民族认同感。可以说,进入新世纪以后,“多彩贵州”改变了贵州省的文化产业运作现状,改观了贵州的外宣形象了,其艺术大赛和传播过程,也是对文化遗产的最好的保护。
20xx年是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最为活跃的一年。第四届深圳文博会上,作为文化遗产的“黎平侗族大歌实景演出”项目、天龙屯堡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等得到签约,文化产业各领域获得的签约金额达95亿元。同年,贵州省在推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鼓励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并在国有资本控股51%以上的条件下参股国有文化企业。文化企业在遗产地的集中发展,使遗产地成为贵州文化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理想的增长极。著名的红色遗产地——遵义会议纪念馆的发展充分展示了遗产经济对文化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作用。
20xx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年。2009年贵州省博物馆新馆工程设计招标完成,2010年勘察招标正在进行,在这一年里,还将从保护“多彩贵州”优秀文化遗产家园的角度,利用“博物馆日”、“遗产日”及展览、展演、展示等活动。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宣传这说明了贵州省的文化重点项目、产业集群逐渐兴起,必将有效地带动相关各行各业的发展,促进文化遗产与旅游互为支撑、共享市场。
三、贵州省文化遗产投融资环境分析
虽然贵州省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是由于开发滞后,经济效益并不理想,不仅不能与全国其他发达旅游省区相比,就是在西南地区也处于落后状态。这是由于贵州省经济总量小,基础设施及文化设施各个环节都很薄弱,加之思想观念的原因,使得投融资渠道狭窄且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小,文化遗产产业化进程因此面临着重重困难。
1.经济基础薄弱
人们满足了物质需求之后,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文化遗产让大众参观欣赏,发挥教化、传承文化精神的作用,满足了人们的精神追求,文化遗产产业才能得以发展。人们在遗产地观光的同时,想要得到优质的衍生产品和服务,但在宏观上,贵州省GDP全国排名滞后,人均收入较低,文化遗产的开发受到影响,配套设施不成熟,社会因素上影响了文化消费者的进入。从微观角度看,贵州省居民消费水平滞后,严重影响人才、资金等进入,对文化遗产的公共投入有限,社会资本用于公共投入也不多,整体环境基础较差,经济因素上加大了文化遗产各方面运营的投入,由于利润空间被挤压,导致投资商被迫退出或撤资。
2.企业规模小
由于我国经营文化产业的大多是中小型企业,经济指标等与大型企业有着天壤之别,竞争力弱,融资困难。文化遗产的概念由西方引入,在进行经济研究时通常都是用西方的价值评估体系,一套完整的价值评估体系涉及的方面极其复杂,对银行来说存在缺少有形资本、无形资产难以评估、还款来源不明确等问题,在融资操作程序上就更为繁琐。
纵观西方国家文化产业链,无一不是吸收了国际投资,同时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良性互动。贵州省文化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还处于待完善中,企业发展时间短,文化遗产无论是从产品规模还是品牌打造上都没有足够的影响力,更没有形成成熟的运营模式和持续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开发文化遗产的企业所得投入资金不足,缺乏投融资渠道,也没有上市企业,通过发债等方式进行融资基本不可能,从一定程度上说,不能有效的通过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3.融资风险大
贵州省文化遗产产业正是因为规模小,处于培育发展时期而存在着多种风险。除了上文所说的资产难以评估等,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还存在知识产权被侵犯的风险(例如目前安顺地戏与张艺谋《千里走单骑》的纠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当前在国际上都得到公认,贵州省经营文化遗产的企业保障机制并不健全,金融资本与知识资本尚没有有效结合,融资途径窄。企业规模小,使得信用和道德风险增大,文化遗产在产业化过程中融资渠道被堵塞,缺乏资金更使得企业面临着失败,不能达到循环经济的效果,无论是对文化遗产产业链的打造还是保护来说都不利。
四、对完善贵州省文化遗产投融资环境的思考
文化产业全球化使得民族国家的主权弱化和传统文化边缘化,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生产之间有着突出的矛盾,丰富的文化遗产是贵州的优势,让具有区域性的文化遗产成为竞争的主力,为贵州发展提供新的经济机会,并能加强社会资本和社会凝聚力。2010年3月19日,中央宣传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等九个部门联合推出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贵州省如何把握国家出台的发展文化产业历史性机遇,建立良性的投融资体系,是当务之急。
1.鼓励文化遗产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
经营文化遗产的组织一般属于公益性质,大多数文化遗产单位经营收入有限,相关企业支持也比较少。美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支持主要表现在公益性领域,同时还投入了社会资金和产业资金,中国主要采取政府投资,但是要完成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必须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这样才能提高文化产业的总体实力,提升价值。
由于社会资金流入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通道不畅,公众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慈善意识也有待加强,所以社会闲散资金也尚未能最大限度地被吸收并使用于文化遗产保护。贵州省就更应该打破行业垄断,降低门槛,简化手续,广泛动员外资及民间资本等各种社会力量投入文化遗产,借鉴无锡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融资机制,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走出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多元参与的路子,推出具有特色的、竞争力强的上市文化公司。
2.加大对文化遗产投资主体的信贷支持
多彩贵州艺术团有限责任公司是贵州省第一家按照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的股份制艺术团体,采取了西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并建立以民族文化遗产为产业核心的中小型企业,虽现在颇有影响,却并没有形成精品。文化遗产想要打造精品,首先需要得到信贷上的支持。
从发展的眼光看,融资有助于提高贵州省文化遗产的竞争力。这就要求加快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植入各大银行,为贷款市场提供平台,促进了优秀中小企业的发展(例如安顺云峰屯堡旅游公司等),在这种模式下,通过操作标准化、准入门槛降低、部分审核权限下放等途径,缩短银行放贷周期,使得人才和创意文化产品和抗风险能力得到提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充分利用创业板的融资渠道
我国创业板市场在2009年底推出,表明我国资本市场和市场主体进入一个关键发展期,而资本市场是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渠道之一。创业板中多扶持高成长性的企业,文化遗产这个“朝阳产业”正符合条件。目前市场上文化产业进入创业板的主要以游戏、传媒、影视为主,文化遗产无论从产品的规模和产品品质上都没有应承足够的影响力,真正要开打文化遗产还需要文化传播公司为主导和依托。文化产业在创业板上市,在资本市场上具有分歧,它不是常规产业,且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资源,不能生产,只能消费,公共性很强。由于现代社会的纷繁复杂,公众对有些文化遗产的兴趣时有变化,这就需要产业链的整合,有持续性的经营,才能有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贵州省要把充足的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除了银行信贷之外,还需要创业板等的支持,资本上市,借用债权来改变现金流的状况。
4.实现知识产权证券化
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是以金融技术为依托,以知识产权作担保,以证券化为载体的融资方式。它具有融资成本低,实施难度小,不影响知识产权权属等优点。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众多,知识产权证券化有利于完善法律法规,达到保护和抢救的目的,也有利于突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难以评估的无形资产都可以通过其获得市场投资。贵州省应用这种先进的融资方式,变现债权来改善现金流状况,优化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当文化遗产成为品牌时,还可以将品牌潜在价值通过资产证券化融资。
5.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基金
无锡在20xx年建成了国内首个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基金运行的五大类资助项目包括宗族祠堂、工业遗产、吴文化、乡镇企业等历史文化遗产研究课题,资助经费20万元,每年总共资助预算为150万元。
文化遗产主要在与政府的支持,政府官员有时并不是精品项目的发现者,他们应该引导利用别人的资金一起组成文化遗产创意基金。贵州省各地区的文化遗产都有自己的特色,应鼓励建立有区域特征的文化发展基金,以及各种文化创意基金组织,旨在鼓励社会力量对文化遗产作出贡献,保护文化多样性,使贵州省成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地区。基金将使企业在自身盈利的同时,也为文化遗产保护再做贡献,拿出资金来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企业资助的钱拿出来以后,政府可在税收上进行优惠,这样就等同于政府间接的再次扶持了文化遗产。资金的循环利用,提高投融资效率,有利于营造出文化空间和生活环境,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四川在灾后正式启动了三星堆文化产业园、康巴文化产业园等一批大型文化产业项目,旨在建立西南文化产业园,共向各类银行等金融机构推荐重大文化产业项目28个,总投资65亿元人民币。
贵州省文化遗产种类丰富,而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流变性,这就使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尽可能避免以静止、凝固的方式进行,而应该在不改变其按内在规律自然演变的前提下,尽可能寻找生产性保护的方式及与旅游开发等的良性互动结合,应该致力建设或完善一批高起点、规模化,代表国家水准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文化遗产产业基地和试验园区。坚持文化遗产创意产业化结构升级,这种创新产业不仅表现在对文化遗产历史的选择上,更体现在文化遗产区域性素材的整合运用上,并使之转化为有形的、具体的消费体验方式,与市场和受众接轨。通过文化遗产产业基地的建设,还可以使企业转变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新企业,将这些知识产权或者创意专利转变为证券化的对象,进行融资,通过这样循环的投融资体系来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7.积极引导外部投资
改变思想观念,除了吸引民间资本,还可以汲取当年与挪威合作的经验,将外资企业资金用于大型项目的建设,完善中小型企业的内部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力。近年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亚洲发展银行、泛美银行等金融发展机构越来越倾向于为保护遗产计划提供基金,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是为了现在和未来,贵州省文化遗产发展方兴未艾,理应利用国际援助,为实现整个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供不竭的资源。
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决定了必须把抢救和保护放在首位。贵州省考虑的是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在借鉴国外文化遗产开发的营销策略和产业模式、引导外部投资的同时,考虑自身的情况,去粗取精,寻找适合的管理机制。
【以贵州省为例试论文化遗产投融资论文】相关文章:
试论初中数学的教学规模论文10-10
试论世博会建筑艺术论文10-09
试论中医学的古今辨论文10-08
1260例孕妇贫血状况分析论文10-10
窦室传导8例分析论文10-11
试论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的关系论文10-08
试论高中物理学习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