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校组织文化氛围建设的途径的论文
摘要:组织文化对高校组织具有引导、激励、教育等作用,优秀的组织文化对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本文从高校组织文化氛围的概念、现状分析和建设途径三方面详细阐述了高校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期为促进高等学校的发展献力献策。
关键词:地方高校;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起源于企业文化。美国学者塞吉范在他的著作《卓越的学校领导者》中首次将组织文化迁移到高校管理中,从组织文化的视野重新定义学校的功能和结构。他认为,高校的组织文化应具备三个要素:办学宗旨、管理规范和指导思想,它是高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生活信念的结合。本文首先阐述高校组织文化的内涵特征,其次对目前高校组织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高校重建组织文化的途径。
一、高校组织文化氛围的概念界定
高校组织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包括思想、理念、价值、传统、行为等在内的文化整体。重视对高校组织文化的研究,对促进我国现代大学管理,提升大学竞争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1]。它既是一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物质财富,更是学校的精神财富,是各种文化要素相互整合的产物,主要由表层文化、中层文化、深层文化构成。表层文化主要以物质形态为表现形式,以直观形象被人所感知。如实体性的文化建设,学校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也被形象地称为“硬文化”。中层文化包括学校的校风校貌、校纪礼仪等,由具有本校文化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共同构成,并由全校教职工的行为表现出来。深层文化,由学校价值观、职业道德、学校精神等构成,是高校组织文化中最深层次的部分,属于“软文化”,最难改变。三个层次的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深层文化由表层文化和中层文化慢慢演变而成,是最根本和最稳定的,具有隐性的特点,藏在表层文化和中层文化背后难以被发掘和改变。表层文化和中层文化具有外显性,它们以其外在的形式体现了高校组织文化的特色和亮点,体现学校所具有的精神风貌。
二、高校组织文化氛围建设的现状分析
优秀的组织文化具有六个明显的标志:积极的学校精神、共同的价值观念、良好的工作环境、共同遵守的管理制度、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向上的教职员工。而落后的组织文化则具有如下特点:无组织无纪律、没有共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复杂,管理混乱制度形同虚设,等等。优秀的高校组织文化有助于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落后的组织文化阻碍人才的发展,对人才素质培养产生不良影响。
(一)组织文化建设定位过高
高校组织文化建设首先要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可,而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组织文化建设定位过高,造成脱离实际的现象,文化建设高不可攀,变成一纸空谈。比如,地方高校将学校建设定位在“国内重点”“世界一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组织文化建设无法跟进,遥不可及,阻碍高校师生对校园组织文化的认同。很多高校的组织文化建设都存在措词铿锵的标语式口号,过于空泛化和形式化,一方面造成文化建设人力和资金的无谓浪费;另一方面,在全校师生中产生的共鸣和凝聚力、向心力作用甚微。
(二)组织文化建设缺乏条理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场所,与企业不同,缺乏直接的生存压力,虽然在思想上非常重视组织文化建设,但缺少行动。没有明确的组织文化建设规划,工作缺乏条理性。在真正的建设中,更关注的是表层文化和中层文化,如关注学校教学设施和校容校貌的整体美观,对深层文化关心较少,没有真正起到文化陶冶和凝聚向心力的作用。“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由于缺乏条理和统一的思想理念,高校的组织文化建设往往流于形式。比如,高校经常把组织文化定义为单纯的理论建设和政治思想工作。尤其是一些高校,文化建设必须要求党员才能参与,要求具有较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将组织文化等同于思想政治建设。
(三)多校区高校文化建设融合不易
目前,多校区发展是高校发展的普遍趋势。多个分校不但给高校管理造成了一定难度,也不利于高校的组织文化建设。“老的文化因为以往的强化得到维持,新的文化则需要靠新的强化形态来建立[2](P192)”,同时,“新的行为必须不断强化,才能巩固下来,成为人们的习惯行为[3](P314)”。如何引导新校区学生的学习生活,让他们全面了解学校文化是个较大的难题。此外,虽然表层文化可以通过简单复制老校区的规章制度来实现,但深层精神文化很难融入到新校区的组织文化建设中,其需要日积月累才能不断实现,历史文化蕴意也需要时间来沉淀。
三、高校组织文化氛围建设途径
(一)完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机制
首先,建立领导机制。高校组织文化氛围的建设离不开高校领导,切实提高他们对组织文化的认识,是提升和重建高校组织文化的重要前提。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构建以学校党委为主导、各行政部门领导相互配合的共建领导机制。为此,高校领导要从学校战略高度和人才培养的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统筹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其次,完善奖励参与机制。制定各种奖励措施积极鼓励全校师生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比如,制定《学生素质活动奖励办法》等规章制度,拟定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硬性要求,要求青年教师必须承担一定的校园文化活动指导工作,并与职称评定标准相结合,利用激励机制激发全校师生参与的主动性。同时,充分发挥各级党团组织和学生会、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发展。最后,完善政策保障机制。通过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切实解决校园文化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同时加强理论研究,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二)树立正确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精神文化又包括高校师生的精神风貌、道德观念、审美观念以及历史沉淀下来的校风校貌等。优秀的高校组织精神文化离不开全体师生员工的广泛参与。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营造“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优良教风,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形成“努力学习、诚实守信”的优良学风,以及学生以成才为乐、教师以育人为本的和谐氛围。此外,还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以社会为向导,促使人文素质和科学文化、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提升大学生的外在风貌和内在品质。宽松和谐的精神文化环境能通过各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校园文化的自我要求,从而实现社会化,激发师生的求知欲望,塑造个体优良的品性。
(三)扎实推进校园精神文化风气建设
首先,加强学校教学、科研、后勤服务等制度的科学合理化。教学、科研、后勤服务是高度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正常运转与否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学校应始终坚持“服务育人”的宗旨,接受师生员工合理、科学的建议,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意识,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其次,建设良好教风、学风。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有赖于学校各级管理部门的共同建设,更需要师生员工通力合作。建立学风监督管理机制,有利于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最后,强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为基础的人文科学教育。人文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精神。它体现了对个体自身的尊重和人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愿望。加强在校师生的科学人文精神培养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增强,更有利于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比如,开展各种人文知识讲座和科普讲座;加大人文类课程所占学分比例;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进行人文主义教育等。四、结语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一代代的校园文化研究者和建设者共同开拓和创造,需要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共同努力创造和维护。加强高校校园组织文化建设并将组织文化建设的理论应用于高校管理中,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潮光.塑造我国现代大学组织文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2-45.
[2]劳伦斯米勒.美国企业精神[M].尉滕蛟,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5.
[3]王缘,张新胜.文化制胜——赢得优势的最佳选择[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
【高校组织文化氛围建设的途径的论文】相关文章:
慕课背景下高校数学教育途径论文10-11
浅谈班主任建设寝室文化的途径论文10-11
完善高校学风建设的宿舍文化的论文10-11
高校武术文化建设对策论文10-1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的论文06-24
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探究论文10-11
关于加强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研究论文10-11
高校宿舍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论文10-11
西藏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分析论文10-11
绿色发展理念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论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