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

建构主义理论下西方文化课程教改探讨论文

时间:2022-10-11 04:20:03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建构主义理论下西方文化课程教改探讨论文

  教师角色的转变

建构主义理论下西方文化课程教改探讨论文

  传统的西方文化教学注重教师“唱独角戏”,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构建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92-96建构主义还指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具有一定学习能力的、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2]因此在建构主义理论下,教师成了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知识的导航者,他只能作为指导者引导学生学习、讨论和思考,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和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弱化知识传授者的权威性,学生应充分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并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认识和编码,同时对原有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来获得自己的理解和知识的建构。

  任务型建构教学

  任务型教学是以任务为中心,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法。其强调的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有目的的教学。任务型教学法还强调,学生的习得和知识建构过程,提倡交流参与的学习方式。因此,任务型建构教学要求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教学内容和目的,设计出具体可操作的任务,学生则通过探究、交流、合作等学习方式主动建构知识。当前的西方文化课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少量的问题设计也流于形式并没引发学生真正地思考,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开学初就布置每组学生的课堂展示任务,每组按班级实际人数比例进行分组,负责完成对每小节教学内容的介绍与评价。学生围绕这一任务精读课本上的内容,通过各种手段查阅相关资料与信息,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进行深入学习,并对相关内容进行有选择的拓展,在自身已有的知识体系和经验的基础上对新信息进行认知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和新的知识结构。当然,为了避免除了每节内容展示小组成员外的其他同学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提问、练习、讨论、课后作业等检测手段也不可或缺。另外,每次课堂展示任务完成后,教师应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做出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同时,教师还应对重难点以及学生遗漏或介绍有误的知识点进行讲解、补充和更正,对所学知识做出总结和归纳,并对重要内容做有价值的知识拓展和延伸。对于西方文化课程来说,课堂教学的组织和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建构的主体。

  互动式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和音频等媒体形式与计算机集成起来,并在这些媒体间建立逻辑链接,快捷、直观地传授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给学生。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还是改变不了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境地,“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仍然贯穿整个教学。从本质上讲,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并没能摆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样的多媒体课堂不过是纸质课本的电子版演示而已。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其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同伴)的帮助即通过人际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以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指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情境’是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一切信息,其组织是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协作’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是教师及学习同伴为了建构所学知识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过程;‘会话’是学习者与教师、学习同伴之间的交流,‘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终极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习者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到深刻的理解,从而完善其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新的认知结构。”37-40而Malamah-Thomas指出,“互动就是指人/物之间通过行为互动,互相影响的过程。根据互动对象的不同,互动可以分为人机互动、人人互动,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互动”。87-89而多媒体应用的各种特征十分适合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自然,互动式多媒体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师单一讲授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让学生在准备展示任务时,展示任务中及展示任务后真正充分实现了在教学过程中生生、师生和学生、教师与学习内容、多媒体设备间的协作、会话和互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其还以良好的情境作为语境,以共享性、交互性和可理解性为保障,利用丰富的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影像等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教学变得不再枯燥死板,这样形象、生动和丰富多元的学习环境,多维度、多视角的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联系,激活学生思维的各种逻辑链接,并且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还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加深了学习者的主体感受和主体意识,更好地建构了学习者自身的知识体系。

  探索式启发教学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知识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递给学生,而是需要由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到自己的脑海里,学生不是‘得到’想法,而是‘产生’想法。反思是学习的关键成分;认知冲突或疑问是学习的激励因素”。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不断地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启发学生发散性地思考西方文化的相关问题,而且教师要在学生了解、熟悉西方文化知识并理解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对不同文化进行比较和分析,对本国和外国文化做出正确的理解和评价,并引导学生结合西方文化知识思考中国现代化建设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文化之路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组织,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继而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和培养了其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构了新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学生还能在课堂上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积极互动。

  西方文化课程应当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改变教师对课堂的主宰模式,以任务为驱动,互动式多媒体教学为辅助,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学生不断地学得、巩固、积累和运用知识,从而实现了知识意义的真正建构。(本文作者:吴金林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建构主义理论下西方文化课程教改探讨论文】相关文章:

探讨新建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论文10-12

化学实验教学探讨论文06-24

西方文化与礼仪10-26

激烈竞争下通信企业管理的探讨10-26

网络经济的特征探讨电商论文10-13

探讨化学纸笔测试评价设计的原则论文10-13

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创新发展探讨论文(精选8篇)07-07

职称档案信息化建设探讨论文02-15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实践与探讨10-26

企业电子商务风险管理的探讨论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