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唐伊阙伏牛自在禅师及其文学创作
唐伊阙伏牛自在禅师及其文学创作是小编为你带来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摘 要:伏牛山自在禅师系唐代著名禅师马祖道一(709-788)法嗣,也是河南佛教圣地伏牛山的实际开创者,亦是将洪州禅法自南方传入京洛的重要人物,然而传世文献对其记载并不多。
最早收录伏牛自在禅师的资料是编于南唐时的《祖堂集》,可惜记载不详;《景德传灯录》、《宋高僧传》、《鉴诫录》及《云岩寺记》碑文,对伏牛自在禅师也略有提及。
通过以上文献大体可勾勒出自在禅师的生平事迹及禅法。
关键词:自在禅师;伏牛山;云岩寺
洛阳嵩县西南有山曰伏牛,伏牛山佛教历史悠久,伏牛云岩寺与洛阳白马寺、嵩山少林寺、开封相国寺,并称中原四大名寺。
伏牛山的得名及云岩禅寺的扬名,实肇始于大唐伏牛自在禅师。
伏牛山自在禅师系唐代著名禅师洪州宗马祖道一(709-788)的法嗣,也是河南佛教圣地伏牛山的实际开创者,是将洪州禅法自南方传入京洛的重要人物,然而传世文献对其记载并不多。
最早收录伏牛自在禅师资料的《祖堂集》卷十五只记有寥寥数笔,且语焉不详:
伏牛和尚嗣马大师,在北京(盖指北地京都洛阳)。
师讳自在,未睹实录,莫究化缘终始。[1]501
《祖堂集》作者笔法严谨,因未睹实录,故而对自在禅师的记述极其简略。
今据《景德传灯录》、《宋高僧传》、《鉴诫录》及《云岩寺记》等资料对自在禅师生平事迹予以勾勒。
一、伏牛自在祖师生平考释
释自在,俗姓李,吴兴(浙江湖州)人,生于公元741年,少有奇瑞,与佛有缘,及至稍长则跏趺,亲党异之,遂辞亲割爱,入慈氏之门。
初投径山道钦禅师(714-792)门下。
道钦又作法钦,唐代牛头宗径山派初祖。
苏州昆山人,俗姓朱。
初学儒教,于赴京途中遇鹤林玄素禅师,遂剃度受戒,修习禅法。
后住杭州径山,参学者甚众。
代宗大历三年(768)应诏入京,赐号“国—禅师”。
释自在于道钦处学习有日,兹以二十岁受戒之常例,推其公元760年于新定(三国吴置,晋改曰遂安,故城在今浙江遂安县西)受具足戒,正式成为一名比丘。
自在禅师剃度后,逢诸方参学、云游请益之机,遂由浙江至江西南康马祖道一(709-788)禅师法席。
道一禅师为唐代著名禅僧,南岳怀让之法嗣,汉州(四川广汉)人,俗姓马,世称马大师、马祖。
唐天宝初止于建阳(闽北)之佛迹岭,未久迁至临川之南康、龚公二山。
自在禅师正是在南康时谒见大寂,发明心地,遂成马祖高足。
早在此前的天宝初年谒见马祖的还有后来成为马祖同门的道通禅师。
马祖以“平常心是道”、“即心是佛”、“非心非佛”大弘禅风,入室弟子有百丈怀海、南泉普愿、大梅法常、紫玉山道通等139人。
其间马祖曾命自在禅师持书送与南阳慧忠国师。
南阳慧忠,六祖法嗣,游诸名山,经五岭、罗浮、四明、天目,而入南阳白崖山党子谷(白草谷),静坐长养,40余年足不出山,而学者就之,恒逾百千。
开元年中,玄宗钦其道誉,迎赴京师,敕住龙兴寺。
未久逢安史之乱,师乃遁归。
肃宗上元二年(761)正月十六日,征召再赴京,住千福寺西禅院,后归光宅寺。
虽受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礼遇,然天性淡泊,自乐天真。
后以“化缘将毕,涅槃将至,乃辞代宗”。
[2]91归南阳,于大历十年(775)十一月九日在党子谷示寂。
据“涅槃将至,乃辞代宗”之语可推测慧忠约在大历十年将寂时返回南阳。
从上元二年至大历十年前这段时间,慧忠一直在长安,大约在将要示寂时归南阳,自在禅师持书至南阳送与慧忠国师之事,最可能发生在大历十年,继而引起了两人之间的一段公案:
因为大寂送书于忠国师。
国师问曰:“马大师以何示徒?”对曰:“即心即佛。”国师曰:“是甚么语话?”良久又问:“此外更有什么言教?”师曰:“非心非佛,或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国师曰:“犹较些子。”师曰:“马大师即恁么,未审和尚此间如何?”国师曰:“三点如流水,曲似刈禾镰。”师后隐于伏牛山。
一日谓众曰:“即心即佛是无病求病句,非心非佛是药病对治句。”僧问:“如何是脱洒底句?”师曰:“伏牛山下古今传。”[2]112
这一段公案历来解说纷纭。
自在禅师送书于忠国师,忠国师询问马祖的禅学主旨,自在禅师回答曰:“即心即佛”。
此说强调“真如”不假外求,但在自心和自境上做功夫即可,在理论上而言别无新义。
因而忠国师不以为然。
然闻名一时的马大师不可能就只有如此言语,遂更问其他言语,自在回答:“非心非佛。”忠国师以“犹较些子”肯定之。
二者从实质上讲殊途而同归。
即心即佛是其表诠,直表示其事,令证自心,了了见性。
非心非佛是其遮诠,即护过遮非,去疑破执。
自在禅师在听完慧忠的评论后,也反问他的看法。
慧忠用了一句隐语,一语双关,他说的“三点如流水”,即是指“心”字,他的意思是说“心”如流水般的柔软,但“心”字弯曲的样子又像是割除烦恼禾草的镰刀,也就是回应了马祖道一的“即心即佛”的流水喻与“非心非佛”的镰刀喻。
其中,流水是“触类是道”、“触境皆如”,镰刀是“去执破疑”、“但莫污染”。[3]自在禅师日后对这两句又解释说:“即心即佛,是无病求病句。”本心是清净圆明的,也即是无病的,而今说心求佛,只是未见玄微,大似认奴作郎,直是无病求病之举;自在禅师又说:“非心非佛,是药病对治句。”
既然“即心即佛”已是无病得病,则“非心非佛”如秋风扫落叶、利剑斩乱丝,是除病的药,救命的方,直契真源,破执扫相,最后达到“无念”、“无相”、“无住”的境界,也就是“伏牛山下古今传”的赤裸裸、洒脱脱的不执境界。
贞元四年(788),马祖道一禅师垂欲归化,自在禅师将行,“咨大师(马祖)曰:‘弟子别后,归何所止?’大师曰:‘逢牛可止。’”[4]是时,同门道通禅师亦问处所,马祖指示曰:“夫玉石润山秀丽,益汝道业,遇可居之。”此年二月马祖归寂,自在与道通离师出游。
是年秋二人同游洛阳。[2]101道通禅师后回至唐州西(河南泌阳),遇孤峰密林名紫玉山处,遂依先师之言,乃居此峰。
元和初年,丹霞天然禅师“上龙门香山,与伏牛禅师为莫逆侣。”[1]146龙门乃洛阳山水之胜,据此推断伏牛禅师自贞元四年至元和初年一直以洛阳为中心活动。
【唐伊阙伏牛自在禅师及其文学创作】相关文章:
佛教对杜甫及其文学创作的影响探析10-26
关于唐寅狂放人格及其文学创作论析10-26
伏牛山下随笔散文10-07
法演禅师的语录10-10
普希金与徐志摩文学创作特色的异同10-05
浅谈孔融文学创作的因袭与开新10-26
网络文学对当代文学创作10-08
浅谈苏轼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及思想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