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教育实习问题研究的论文
一、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
1.实习内容单一
目前的教育实习只注重提高实习生的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使教育实习单纯地成了上好一节课的教学实习。由于实习内容过于单一,流于形式,因此离教育实习的本质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并没有达到全面锻炼师范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与实习生普遍只注重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而忽略了其他诸多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如科研能力、实践指导、课外活动的组织、师生之间的交流等。另外,在理论知识运用的指导上,指导教师与实习生的观点不大一致:实习生希望指导教师能指导例如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与实践如何相结合等问题,而指导教师往往只关注教学理论的指导,对实习生科研能力几乎没有太多的指导。其原因除了在职教师的自身科研能力比较薄弱,不能有效指导实习生之外,实习学校本身对学生的科研能力也不够重视,往往只是形式化地布置任务,而没有安排具体的时间与内容来让实习生完成科研项目。
2.实践教学课时偏少
目前教育实习时间安排通常在第七个学期,共8周,在校准备1周,回校总结1周,在小学6周,平均每位学生上4~6节课,学生往往刚刚进入状态,上课刚有点感觉,实践就结束了,实践教学成为了理论课程的点缀,实践效果可想而知。多数实习生认为,实习时间太短,建议实习不仅仅要安排在大四,还应该穿插在大二、大三学年同步进行。实习时间过短,时间安排过于集中,已严重影响了教育实习的质量,引起多数师范生的不满。
3.缺乏稳定的实践基地
由于缺乏稳定的实践基地,大学与小学严重脱节,使得校际间的学术活动、教研活动、专家讲座等很难共享。虽然有些大学与小学之间签署了合作协议,建立了一些实践基地,但大多流于形式,协议缺少行政的约束力。就拿实习来讲,通常实习是实行双导师制,即以小学指导教师为主,大学再派几名带队教师指导。不少学校并不乐意接受师范生教学见习和实习,认为会打乱他们的教学秩序,影响他们的教学质量,但迫于面子实在推不掉也只能勉强应付。指导教师的指导受到自身教学任务的限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指导实习工作中去。指导教师的态度总体不够积极,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实习效果产生影响,这是实习管理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的表现,有待于高校、实习基地学校以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协调寻求解决的措施,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以提高指导质量。
4.缺少有效的激励制度
缺少有效的激励制度是当前小学教师指导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师范生进小学教育实习,小学指导教师不仅要开放课堂给实习生听示范课或随堂听课,而且还要指导教学、班级管理及科研活动,教师的压力和工作量就无可避免地增加了许多。他们承担了自己日常教学工作以外的指导实习生的任务,同时,又担心放手让实习生上课、管理班级会使教学质量受到影响。而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又没有对参与指导工作的教师的工作量作客观的评价,没有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实习生的指导工作。因此,多数小学教师对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处于被动状态,指导的积极性不高,接受任务只是出于学校的压力。所以,指导工作往往是走过场,不敢放手给实习生工作,严重影响师范生的实习效果。
5.师范生主体意识淡化
部分实习生对实习工作的关键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自己在实习过程中担当的角色(教师)以及对这一角色的意义和应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对实习在自己今后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因此,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就表现得漫不经心,责任心不强,不认真备课,不认真去了解学生,自律性很差。有的实习生不遵守实习纪律,随便请假甚至自以为是,不虚心求教。大多数实习学生(甚至有些教师)认为教育实习仅仅是他们毕业成绩中的一项考核,他们常常认为教育实习不过是“走走过场”,到下面上几节课,马马虎虎过去就行了。有些不准备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认为实习好坏对将来的工作没什么影响,将来的前途全凭“关系”。
6.投入资金不足
资金的保障对于开展正常的教育实践活动至关重要。师范生教育实习期间实习学校提供的住宿、水电费、实习生正常的办公开销、交通费以及教师的指导费、两校领导沟通的工作餐等等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支出。而这些开支通常要由高校给予支持,但实际上高校用于实践教学的经费十分有限,捉襟见肘,所以给予的实习指导费往往只是象征性的,与工作的付出不对等,小学可能还要为教育实习贴钱。因此,见习学校接受实习任务的积极性不高,能推辞就推辞。
二、小学教育实习的应对策略
1.提升对小学教育专业重要性的认识
师范院校应加强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态度的引导,抓理论学习的同时,要关注师范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从教意愿的培养。根据现实情况反映,实习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不足关键在于对实习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更甚者是对自身专业重要性的认识不正确。因此,高校应该让师范生充分认识到小学教育对全民素质提高的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以及作为小学教师所要承担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使师范生树立稳固的专业思想,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应具有热情、公正、真诚、执著的道德态度[1]。应当通过开设小学教师必备专业知识与道德素质课程,介绍我国小学教育现状,并且组织学习教育部颁发的文件和政策,让师范生了解小学教育专业的重要性,使师范生从学习之初就给自身设定一个明确的职业定位。同时,及时有效地召开实习动员大会,端正师范生对教育实习的态度,加强实习生对实习重要性的认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态度。师范院校应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逐步让学生了解实习的相关内容与要求,使师范生根据实习所需知识、技能来规划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并且,学校可以整理历届实习生所留下的宝贵的经验与心得,编辑成册,交给在校师范生相互传阅与学习,使之从中悟出实习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同时,给师范生以充足的时间,让师范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制定自身的实习目标。
2.丰富教育实习的内容
在强化教学技能与班主任工作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还需要注重师范生活动组织能力、交流表达能力、教育调查与科研等能力的培养。丰富实习内容,有助于提高实习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创造性的才能。从目前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情况来看,教学工作与班主任工作这两大块内容是教育实习中师范院校特别注重的,往往也是唯一落实较好的。一方面,安排实习生进行课堂教学,熟悉教学的全过程,可以使之初步掌握从事课堂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为今后从事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让实习生担任实习班主任,了解班主任的作用和任务,增长教育工作的知识和能力,为达到逐步独立地从事班主任工作打下基础。事实上,实习生本身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去关注其他能力的锻炼,但由于实习内容与目标的制定偏向于这两大块内容,也就只能按照要求来完成实习内容。因此,高校应该丰富实习内容,给各项内容以科学配比并将其纳入最终的评分体系,以利于实习生综合能力的均衡发展。实习是一个实践性的教学过程,不仅小学教育专业所在高校本身要制定明确而全面的实习目标,并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来检验目标的达成,每个实习生也应该给每个过程都赋予实际性的意义[2]。实习生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不足,制定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个人目标,如培养交流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制订教学计划,改善自己的教学观,获得管理一个班级的经验,验证自己是否适合教师这一职业,理解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等等。要制订个人实习计划和个人努力的目标,再用这些目标的达成来验证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程度,以有针对性地继续努力。
3.加强技能类课程改革
根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以及高等师范学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特性,本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和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科研能力与班级管理能力等几个方面。这些技能和教学基本功的提升,依托“普通话与教师口语”、“书写”、“音乐”、“美术”、“各科教学法”、“教育研究方法”等必修课程和由此延伸的任意性选修课来进行,并以学校技能实训中心、实践教学基地、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等载体来实现。应当以院校共育、内外结合的思路,通过严格考核目标,增加课时数,更新训练方法,组织丰富的活动,如才艺展示、竞赛评比以及拜师学教、名师讲坛等手段来达到教师技能训练的目的。
4.教育实习全程化
即延长实习时间,扩充实习范围,采取连续性、阶段性结合的教育实习模式。我国高师教育实习普遍采用在大四集中实习的方式,将同专业的学生组队派往当地小学,时间一般为6~8周。在这段时间内,除去动员、准备与总结工作,中间只有6周左右的时间在实习学校。这6周之内,除了了解情况、见习、试讲、协助班级工作等,还包括真正上课与班级工作的实践。学生真正用来上课和实践的时间不多,并且往往是多个实习生集中在一个班级开展实践活动,不利于熟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和把握教学原则,极少独立地、创造性地开展班主任工作,很难达到教育实习的根本目的。因此,实习时间可在总量上加以延长,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例如,可以在大一和大二时安排适当的时间到小学听课实习;在大三时将微格教学指导与听课相结合,并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了解当地学校教学与学生情况,以便减少实习生适应的时间,在实习过程中快速进入状态,多参与实践尝试;大四的集中实习阶段,可以先安排实习上课一个月,在此期间,安排一个星期左右进行反思和理论指导,再回实习基地进行最后一个月的实习授课,最终给予综合性考评,真正将教育实习全程化。
5.探索三级管理体系,建立实习保障制度
(1)加强高校与基地联系,建立互惠关系
以集中实习为主,分散实习为辅,尽量减少分散实习,这就需要建立一定量的较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当前的小学教育专业基本上有其独立而固定的实习基地,但是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往往是在见习、实习需要时才建立,而且这样的联系很多又是程序化的,即开会、制订见习实习计划、落实等,至于每一届实习生的区别、实习基地的变化等情况则很少去考虑。有的实习计划甚至几年不变。这样的见习、实习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帮助是很小的。因此,要加强实习院校双方间的沟通,及时进行信息反馈,调整实习目标与内容,让实习双方能在长期合作中加深了解,不断协商改革,使得双方都有所收获。此外,高师院校与实习基地的联系仅仅是单向而非双向的。只有高师院校的学生到实习基地去,却很少有实习基地的带队老师到高师院校去。针对这一问题,实习学校可以与高校相互交换学习,派遣在职小学教师到高校接受理论培训或为师范生开展名师讲坛活动;高校老师可以到小学进行教科研指导等。这种合作,不仅有利于当前在职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研究,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指导实习生开展实践活动,而且也能完善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达到双方互惠的效果。
(2)加强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合作,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高师院校和基地学校都应重视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落实情况,沟通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来指导和激励实习基地学校,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目前的实习指导工作中,有些指导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指导实习不认真、不负责任的现象。表现在对教案的审批指导上敷衍了事,只签名,不把关;在对实习生的评课上,只是指出实习生的不足之处,而未能给实习生以具体详尽的思路和方法的指导以及原因说明。在班主任工作的指导上,要么认为既然有实习生实(见)习班主任工作,因此会对班级和实习生放任不管;要么担心实习生因不熟悉班级情况而不肯把班级管理交给实习生。还有个别指导教师缺乏指导实习的经验和能力[4]。针对此类问题,要尽量选派有指导经验、工作态度和责任心都能胜任的教师去指导教育实习,充分发挥实习指导教师的作用。并且,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提供适当的倾斜性政策,比如对于参与合作并表现优秀的小学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适当增加其晋职、晋级、评比先进和优秀的机会,使其在评比时多一些优势。
【小学教育实习问题研究的论文】相关文章: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问题研究论文10-09
小学数学语言教育问题研究论文10-09
小学德育教育问题及措施研究论文10-10
小学教育管理问题的论文10-11
小学体育教育研究的论文10-09
关于学前教育安全管理问题的研究论文10-09
中职计算机教育问题研究论文10-10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10-10
新课改下的小学教育研究论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