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作文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600字

时间:2024-06-07 18:30:40 写景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600字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忆中的风景作文6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600字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600字1

  章节名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二单元

  课题:

  角的度量

  计划学时:1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媒体内容与形式: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出示角的图片∠A和 ∠B,让学生比较大小。

  指名到前面操作

  本节课设计了一个活动使学生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

  2、你知道这两个角相差多少吗?

  师谈话:如果我们度两出每个角的大小,以上问题就解决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们究竟相差多少呢?

  (揭示课题)

  探究

  二、合作探究,认识量角器 

  先自己看,再小组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

  通过观察量角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认一认

  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

  通过自主动手、合作讨论、总结方法,理解了怎样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大小,同时培养了自主探索问题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1)观察量角器你发现了什么?

  (2)看书自学刚才没发现的。

  (如:度,中心,零刻度线)

  (3)认识中心点,零刻度线,以及量角器上的数字的意思。

  (4)说说1°和平角。

  2。试一试,量角器上看角的度数。

  (1)自学试一试,说说∠A∠B各是几度,是怎么量的?

  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

  第一步: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

  第二步: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分清是内圈的零刻度线还是外圈的零刻度线)。

  第三步:从(内或外)零刻度线开始,看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2)量一量

  练一练的第二题的∠1∠2: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看的,再指名演示。

  巩固与拓展

  三、练一练 

  在量角前,先让学生估一估所量的角是什么角,大约是多少度,这有助于学生对角的大小的感知

  进一步巩固用量角器测量角的方法,并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1、用量角器量出直角的度数

  2、谁说得正确?(练一练1)为什么?有什么好方法来判断对还是错呢?

  3、 量一量练一练2的∠3∠4

  四、数学游戏

  1、 读懂游戏规

  2、 同桌比赛

  总结

  总结测量方法:强调“点与点的重合,边与边的重合”的测量方法。

  学生互相补充

  作业

  练一练 2、3

  板书:

  角的度量

  测量角的单位:度

  测量角的方法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600字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四上)112的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4、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

  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探究用表格

  学具准备:

  三张圆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家里有厨房吗?你们进过厨房吗?进去做什么?厨房里有什么数学问题吗?

  2、我们来看看王华家厨房里的数学问题。(课件出示例1图)中午放学回家,王华发现妈妈正在厨房准备烙饼。(板书课题:烙饼问题)

  师:“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学生观察、理解图中的内容。

  (这一环节是通过创设出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烙饼这一事例,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处于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

  教师提问:“妈妈烙一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 “如果妈妈要烙2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怎样烙?”

  小结:我们烙两张饼时,可以先同时烙饼的正面,用了3分钟;再同时烙饼的反面,用了3分钟这样烙两张饼就需要6分钟。

  师:“爸爸、妈妈和小丽各吃一张饼,一共要烙几张饼呢?” “要烙3张饼,锅里每次最多只能烙2张饼,那3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生操作,探究烙3张饼的方法。

  让学生用发的圆片烙一烙,同桌说说用了几分钟,是怎样烙的。(圆片的正、反面上分别写着正、反两字来代表饼的正、反面。)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学生演示烙饼法。

  师:谁愿意把你烙饼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学生上黑板动手烙,边烙边说)

  让大家来比较:“这些烙法,哪一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

  得出结论:9分钟是烙3张饼所用的时间最短的,我们就把(烙3张饼所需时间最短的)这种方法,叫快速烙饼法。(教师板书快速烙饼法)

  教师用课件演示烙三张饼的方法并小结:先把饼1、饼2同时放进锅里,先烙饼1、饼2的正面,3分钟后,取出饼1,放入饼3,再同时烙饼2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3分钟后,饼2烙好了,取出饼2,再放入饼1,再同时烙饼1和饼3的反面,又过了3分钟,饼1和饼3烙好了,这样烙3张饼就用了9分钟。

  师:老师是用什么方法烙的?(也是用快速烙饼法)

  师:使用这种方法时,你发现了什么?

  (1、使用快速烙饼法,锅里面必须同时放2张饼。2、用的时间短。)

  让学生用烙3张饼的快速烙饼法再烙一次,边烙边说给你的同桌听。

  (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是解决烙饼问题的关键。我让学生演示烙饼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尝试,再进行比较,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拓展延伸:

  师:(出示表格,边说边点击表格)刚才烙2张饼时可以2张2张烙,所需时间是6分钟,烙3张饼时可以用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所需时间是9分钟。想一想,如果烙4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

  学生发言。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5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需几分钟”

  小组活动,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找到最佳方法。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6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需几分钟”

  学生发言。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7张饼、8张饼10张饼最少需几分钟?”

  (通过以上活动,可以使学生找到最优方法,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在这样过程逐步形成课件表格.饼数

  2 3 4

  同时烙两张饼 快速烙饼法 两张两张地烙

  先烙两张,后三张用快速5 烙饼法

  两张两张地烙

  18 15

  烙 饼 方 法

  最少所需的时间(分)

  6 9 12

  7 8 9 10

  21 24 27 30

  4、探究规律。

  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给学生启示:

  1、仔细观察烙饼的张数和烙饼所需要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

  2、仔细观察烙饼的张数不同烙饼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充分交流探讨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1、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的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张2张的烙,最后3张用快速烙饼法最节省时间。

  得出结论:每多烙一张饼,时间就增加3分钟,用饼数乘烙一面饼所用的时间,就是所用的最短时间。(饼数×3=所需最少的时间。)

  教师:“谁能很快地说出烙11张饼用多长时间?烙15张饼呢?”

  (通过拓展性的设问,既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也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三、实践应用,内化提高

  课件出示114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现在美味餐厅的厨师也遇到了难题,餐厅里来了三位客人,每人点了两个菜,而餐厅里只有两位厨师,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怎样安排炒菜的顺序才比较合理呢?”

  1、引领理解题意。

  2、全班交流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师:同学们回家后可以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600字3

  教材分析:

  《年月日》是苏教版四年级的课程。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年、 月都是较大的时间单位,理解一年或者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需借助一定的想象力。因而教材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 日的有关知识。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对本节课的内容已经有一定的感性经验,一部分学生已形成初步的知识水平,因而本节课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自主探 索、合作交流,在积极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参与活动,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这就需要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把教师的教反映在如何引导学生学的 一个优化过程。《年、月、日》教学设计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经历过 程,从而发展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初步建立大小月、平年、闰年的概念; 知道各月的天数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2、培养学生合作、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3、通过收集材料等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产生对数学的 亲切感。

  4、通过对历史年份的认识,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不同年份的年历卡

  教学流程:

  一 激趣导入

  师:老师听说呀,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喜欢说儿歌,有一首儿歌叫《太阳、地球、 月亮》,还记得吗?咱们一起来朗诵一下好吗?

  学生朗诵: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 地球跑。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究竟是怎么转的。 (电脑显示三球转动图。师生一起观看。)

  师:谁能告诉大家地球绕太阳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板书:年)

  师:小朋友们了解的知识真不少!月亮绕着地球转一周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呢? (板书:月)

  师:地球在绕太阳转的同时, 自己也在不停地旋转,地球自己旋转一周,又需 要多长时间呀? 对了,一天也就是一日。(板书:日)

  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很多很多,小朋友们想知道吗?今天这节课就请小 朋友自己去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有没有信心? [儿歌引入新课,轻松有趣,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信心。]

  二、 自主探究

  1、 研究一个月有多少天

  (1)观察、比较年历得出一个月有多少天

  师:要想研究年、月、日的知识,我们得学会观察年历,现在请小朋友们打开 书,看看书上是哪一年的年历?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呢?

  师:咦,我们小朋友的节日是几月几日呀?找找看星期几?国庆节又是几月几日啊?又是星期几呢?

  师:刚才小朋友们由1993年的年历知道了这年有12个月,有些月有31天, 有些月有30天等等,那么其他年份是不是也这样呢?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课 前自己收集的年历比比看,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发言:我收集的年历是1996年的,上面30天、31天的月份与1993 年的一样,但是2月有29天) 学生答31天的月份有几个月,哪几个月时,教师追问:还有谁能告诉老 师3l天的月份有几个月,有哪几个月?一起告诉老师3l天的有哪几个月?(板 书: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各月)

  师:那么谁来告诉大家30天的又有哪几个月的?其他小朋友看看是这样吗? (板书:30天:四、六、九、十一各月)

  (2)大、小月的记忆方法 师:习惯上我们把每月31天的月份称为大月、每月30天的月份称为小月。(板 书:大月、小月)大月有几个?小月呢?

  师:我们怎样能很快记住哪些月是大月?哪些月是小月呢?有什么好方法呢? 打开书看看,书上有哪些记忆的方法? (学生看书,小组交流)

  师:谁说说的?书上有哪些记忆的方法? 拳头图 儿歌 当学生说用拳头图帮助记忆时,第一步:先让学生介绍,然后演示。第二 步: 电脑显示拳头图,大家一起数。强调:数到凸起的都是大月,凹下去的除 二月外都是小月。第三步:小朋友们,你数给我看,我数给你看。

  师:我们可以用拳头图帮助记忆,还可以用儿歌帮助记忆,你自己还能想出什 么好的记忆方法呢?大家讨论讨论。 (学生发言)

  师:课后小朋友们还可以编些儿歌,想些好方法帮助记忆大月和小月。 [观察年历、发现问题、合作解决,在开放性的教学氛围中得到一些开放性 的结果,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练一练。

  师:刚才我们通过各种方法记住了大月、小月,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看谁记 得牢。九月是大月还是小月?八月呢?

  师:现在,我们做个小游戏,老师说月份,如果是大月男生站起来,如果是小 月女生站起来。 三月 六月 七月 十二月 二月

  师:唉啊,二月究竟是什么月啊?二月是大月吗?是小月吗?对了,二月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是个特殊月,有多少天啊? (学生发言:有的年份二月28天,有的年份二月29天。) [一个小游戏,发现了问题,与前面知识发生了冲突,为探究新知奠定了 较好的思维基础。]

  2、研究: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师:我们把二月28天的这一年叫做平年,二月29天的这一年叫做闰年。 (板书 28天:平年二月 29天:闰年二月)

  师: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书上1993年的年历,1993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呀?你 怎么知道的?再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手中的年历卡,告诉大家是哪一年的?是 平年还是闰年?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发言)

  师:要知道哪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都要查年历吗?如果老师问你1925年是平 年还是闰年,没有年历怎么办呢?小朋友们想知道新的判断方法吗?

  师:老师帮小朋友们统计了一张表格,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张表,有什 么发现呢?引导学生得出四年一闰。

  师:通常4年里有三个平年,一个闰年,我们称为四年一闰。 猜想:咦!这个闰年的年份数会不会与四有什么关系啊?先猜猜看,然后 小组讨论讨论。 验证:闰年的年份数除以4没有余数,平年的年份数除以4有余数。

  小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

  判断:1925年、20xx年、1949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多媒体出示表格,帮助学生发现了规律,解决了问题,优化了教学过程, 提高了教学效率。]

  师:请小朋友们再看一看1900年,它是平年还是闰年呢?谁说的? 师:1900年是平年,不是闰年,为什么呢?听了时光老人的话你就会明白了。 电脑显示时光老人对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诠释。 得出: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师: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这句话中的一般能改成一 定吗?

  练习:这几个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电脑显示) 1980年 1600年 20xx年 20xx年

  3、研究一年有多少天

  师:我们已经知道一年中各月的天数,那么你能算出平年全年的天数吗?算算 看。

  师:谁能一下子说出闰年全年的天数的?怎么想的? 板书:365天平年 366天闰年 [一年有多少天的探索,会碰撞出许多创新的火花,关键看教者的引 导和调控。]

  三、巩固提高

  1、填一填

  ①一年中有( )个大月,( )个小月。

  ②七月份有( )天,八月份有( )天。

  ③四月份有( )个星期零( )天。

  ④今年一、二、三月一共有( )天。

  2、辨一辨

  ①36个月就是3年零6个月。( )

  ②每年都只有4个小月。

  ③1400年是闰年。()

  ④单月是大月,双月是小月。( )

  3、想一想

  一个人出生以后已经过了10个生日,猜猜他可能多少岁?

  四、归纳延伸

  今天.,小朋友们通过自学研究知道哪些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其实,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很多,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共同研究解决,还可 以通过什么方法解决呀? (课后去图书室查资料、上网获取信息等等。)

  那么,刚才的几个问题就请小朋友们课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好吗? [拓宽了课堂的空间,使人感到课已尽而意未尽,而铃声并不代表探索活 动的结束。]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为建湖县首届青年教师三人行教学论坛活动而设计的一节课, 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索,发展学习,不断创新的思想,受到老师们 的称赞。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有这样几个收获:

  一、创设情境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转变小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的主要因素,是 让学生学会、会学,切实掌握学科知识的可靠保证。教学中,从三方面创设了 情境:

  (1)儿歌引入课题,轻松自然;(2)创设悬念,设置认知冲突,解决二 月份为什么有28、29天;

  (2)创设问题情境,探究平年、闰年的规律。这些 都有利于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师的安排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学。 教学活动中,我安排了两个活动让学生探索:

  (1)从教材1993年年历卡 的观察中寻找规律,再拿出自己带来的年历进行验证,得出大月、小月的月份;

  (2)当学生理解四年一闰的规律后,让学生提出猜想,从而得出年份数 与4的关系,这样安排有于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享受成功。

  三、练习设计要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学 , 练习的多样化,讲求精心设计,拾级而上。我设计了三个层次

  (1) 是再现知识的基础练习;

  (2)强化新知的方式练习;

  (3)发展新知的拓宽练习。特别是最后一个开放题的讨论,为课的成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一个人已过了10个生日,他出生可能是在闰年二月二十九日或是其他日期,而四年才一闰,这样答案不是唯一的,引起全班学生讨论和争论, 自然地巩固了所学的知 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600字4

  学习目标:

  1、我能学习并掌握整百数(几百几十数)乘整十数的口惴椒ā⒁蚴谋浠鸹谋浠媛伞

  2、我能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交流能力。

  3、我能经历发现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4、我能在运用规律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对于解决生活问题的有效性。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

  自主学习课本33—34页上面的内容。思考:

  1、如何口算整百数(几百几十数)乘整十数?

  2、自学课本红点问题有关内容:

  根据红点(1)我发现:①因为400×2得()个百,就是(),400×20的得数是400×2的()倍,所以是()。

  ②4×2=8,然后再在8后面添()个0,就是()。

  小结: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可以先把()相乘,乘完后看()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得数的末尾添加几个0。

  3、尝试练习:

  口算:100×20 120×10

  学完的请举手示意老师

  (二)自学检测

  请完成下面各题。

  要求:独立完成,认真书写。

  1、口算方法我最妙。

  20×3= 20×80= 600×40= 30×20=

  200×3= 200×80= 50×4= 250×20=

  2、火眼金睛:

  300×20=600 400×50=200 60×50=300

  做完的请举手示意老师。

  (三)我的疑惑

  二、合作探究

  (一)集体订正答案

  1、组内解决

  小组内先交流一下答案,如果有疑问,请组长记录下来,一起解决。

  2、全班解决

  (二)合作探究

  任务:探究整百数(几百几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

  要求

  (1)小组长组织组员先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小组内根据组员的,出观点。

  全班抽取汇报展示。

  三、当堂训练

  要求:先独立认真规范完成训练题目,然后两人相互交流一下,最后全班交流。

  (一)基础训练

  课本34页自主练习第1题。

  (二)拓展训练

  课本35页自主练习第4题。

  四、自我反思

  一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在以后的检测和训练中,你有哪些容易出错的地方?

  我的收获:。

  我的易错点:。

  3、2笔算乘法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等级

  学习目标:

  1、我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我能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

  自主学习课本36—37页上面的内容。思考:

  买114袋谷子要花多少钱?列式

  ①根据114×3和114×20的结果,你能尝试完成下面的笔算吗?

  1 1 4

  × 2 3

  ()……()×()的积

  ()……()×()的积

  ()……()+()的和

  ②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用两位数的()位和()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

  用两位数的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对齐。

  把两次乘得的积()起来。

  思考:竖式计算时要注意()

  ③比较竖式,你发现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买340袋玉米需要花多少钱?列式

  我发现:340×21在列竖式时,有两种算法:

  第一种:

  3 4 0

  × 2 1

  ()……()×()的积

  ()……()×()的积

  ()

  第二种:先算34×21得(),再在()后面添写()

  3 4 0

  × 2 1

  ()

  ()

  ()

  (二)自学检测

  请完成下面各题。

  要求:独立完成,认真书写。

  1、比一比看谁做的对

  322 145 679

  ×24 ×27 ×13

  2、列式计算

  (1)123的35倍是多少?

  (2)13个451相加得多少?

  (三)我的疑惑

  二、合作探究

  估算:每袋饲料重46千克,买250袋,用载重9吨的小货车运,一次能运完吗?

  我的想法:

  小组其他同学的想法:

  估算这类问题时应注意:

  三、班级展示

  1、各小组将本组的计算方法、想法向全班同学汇报。

  2、汇报时,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或质疑。

  3、共同完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估算的`方法。

  三、当堂训练

  要求:先独立认真规范完成训练题目,然后两人相互交流一下,最后全班交流。

  (一)基础训练

  课本38页自主练习第2题。

  (二)拓展训练

  课本39页自主练习第6题。

  四、自我反思

  一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在以后的检测和训练中,你有哪些容易出错的地方?

  我的收获:。

  我的易错点:

  3。3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等级

  修改栏:学习目标:

  1、我能自主探究积的变化规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

  2、我能将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

  3、我能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拓展思维。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观察下面算式中因数和积的变化的情况,根据你的发现接下去再写两个算式试试看,相信你能行!

  (1)8×2=16(2)24×2=48

  8×20=160 12×2=24

  8×200=1600 6×2=12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观察上面两组算式,一个因数有何特点,另一个因数有何变化?积有何变化?

  学完的请举手示意老师。

  二、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归纳规律:

  全班交流:

  2、验证规律:举例验证,进一步认识规律。

  我举例:

  三、班级展示

  1、各小组将本组的发现向全班同学汇报。

  2、汇报时,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或质疑。

  3、共同完善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

  三、当堂训练

  要求:先独立认真规范完成训练题目,然后两人相互交流一下,最后全班交流。

  1、课本41页自主练习1题。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2、课本42页自主练习2、3题。

  3、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填空。

  (1)15×8=120(2)12345679×9=111111111

  15×16=()12345679×18=()

  15×24=()12345679×81=()

  4、一块宽8米,面积是560平方米的长方形草地需要整改,整改如下:求经过整改后新草地的面积是多少?

  (1)长不变,宽增加到32米,面积是多少?

  (2)长不变,宽缩小到4米,面积是多少?

  四、自我反思

  一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在以后的检测和训练中,你与同学合作的如何?

  我的收获:

  我的易错点: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600字5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4。

  【教学目标】:

  掌握长方形的画法,会画一个长和宽已知的长方形。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形的画法。

  难点:应用垂直与平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

  (1)怎样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如果这一点不在直线上,又怎样画呢?

  (2)怎样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3)什么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间的垂直线段有什么关系?

  2.教师出示:

  长方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哪些线段是互相垂直的?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说一说。

  怎样画一个长方形呢?因为长方形的对边互相平行,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我们可不可以用画垂线的方法来画呢?

  (板书课题:画长方形)

  二、自主探究

  1.讨论:怎样画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充分讨论,相互发表意见。

  2.动手试着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

  3.课件演示长方形的画法步骤。

  (1)画一条长2厘米的`线段。

  (2)分别过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同一侧画两条与线段互相垂直的1厘米线段。

  (3)把两条垂线的另一端点连接起来。

  4.学生根据课件的演示,完成作图。

  5.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

  正方形怎样画呢?画一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

  让学生独立画图,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相互交流画正方形的方法。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教材“练习十”第1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怎样修路最近?为什么?

  使学生理解:可以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来修这条路。

  3.教材“练习十”第12题。

  以已知的线段为边,画出完整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怎么画?

  (1)小组交流。

  (2)独立完成。

  4.教材“练习十”第13、14、15*题。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2)由代表汇报。

  (3)教师归纳并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600字6

  教学内容:

  教材第96、97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射线、直线和角,掌握角的分类,会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

  2、进一步感受垂线和平行线的特点,能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教学重难点:

  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

  教具准备:

  直尺、三角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小组内交流:本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

  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适当的整理。

  依次讨论教材提出的三个问题。

  全班反馈。

  二、练习与应用

  1、教材第96页第1题。

  学生按要求画出相应的线段和射线。

  展示和交流。

  提问:为什么画线段时可以指定线段的程度,而画射线时却不能。

  2、教材第96页第2题。

  学生量出每个角的度数。

  说说每个角各是什么角。

  具体说说量角的方法。

  3、第3题。

  先让学生说说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再按要求画一画。

  组织展示和交流。

  4、第4题。

  (1)出示左边的正方形,让学生按要求量出相关的`度数,比较量得的结果,说说有什么发现。

  (2)出示右边的长方形,让学生分别量一量,说一说。

  5、第5题。

  读题,理解题目要求。

  同桌同学相互指一指、说一说。

  组织全班交流。

  6、第6题。

  读题。

  说说怎样过点A分别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学生独立完成画图。

  组织展示和交流。

  三、探索与实践

  1、第7题。

  组织学生分别按要求折一折。

  组织反馈与交流:你是怎么折的?有什么不同折法?

  2、第8题。

  第(1)题,先让学生在小组里指一指、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在图中画出排水口的位置,再说明理由。

  四、评价与反思

  说一说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中的表现,有哪些经验和收获,对本单元的哪些内容比较感兴趣,哪些内容还觉得有困难。

  结合教材列出的指标,用给“★”涂色的方式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600字7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

  本单元由“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个部分组成。

  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较差,改写和省略是非常容易混淆的一对概念,学生课后错误较高。

  因此我和学生一起来研究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1、改写不改变数的大小,省略改变了数的大小。

  2、改写使用直等号,省略使用约等号。此外,题型也有区别,改写题型有“将下列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而省略的题型有“省略最高位(或万位、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应根据不同要求,写出正确结果。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四舍五入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重点)理解改写与省略的相同与不同。能够把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改写方法迁移到改写用“亿”作单位的'数。(难点)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掌握改写、省略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学习内容

  板书:大数的改写和省略

  二、新授

  探讨大数改写的方法

  1.自学指导一:师出示下列信息,请学生看看每组中的两种记录形式有什么异同,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①北京每年因漏水浪费水资源100000000立方米。

  北京每年因漏水浪费水资源1亿立方米。

  ②北京天然气供应量超过1400000000立方米。

  北京天然气供应量超过14亿立方米。

  ③20xx年全市从事科研活动人员240000人,科技活动经费23000000000元。

  20xx年全市从事科研活动人员24万人,科技活动经费230亿元。

  2.交流:计数单位不同:个、亿;数值相同:大小相等。

  为了读、写、算时更方便,我们常常会把这样的大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3.根据上列信息,总结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的方法:

  (去掉万级、个级的8个0,换一个亿字。)

  4.练习:46000000000=()亿30600000000=()亿

  探讨大数省略的方法

  1.自学指导二:你是怎样理解下面这句话中的两个数?

  出示:全市公交线路776条,年客运量约47亿人次。

  2.交流:776是准确数,47亿是一个近似数,可以是47亿多也可以不到47亿。

  3.自学指导三:小组合作先把下面的数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再总结你们小组的方法。

  全年订阅报纸1170000000份。开发区工业总产值199950000000元。

  西城区大型商场年营业额达到5980000000元。收寄函840000000份。

  3.汇报,交流:

  1170000000≈12亿(五入)199950000000≈1990亿(进位)

  5980000000≈60亿(进位)840000000≈8亿(四舍)

  小结方法:看千万位,四舍五入。

  4.练习:987654000≈()亿1110000000≈()亿

  三、当堂练习

  练习三第10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改写和省略,对于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想法?

  五、课后作业

  同桌互出10道有关大数改写、省略的题。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600字8

  教学内容:

  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形象地表示数据。

  2、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实验目标:

  1、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运用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索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统计。

  二、合作学习,探案求知

  1、教学例1

  课件出示例1的统计表。

  教师:从收集的统计表中,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可能回答:小红踢120个,小方踢100个,小红比小方多踢20个……

  教师: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制成统计图吗?怎么制呢?学生可能回答:可用我们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画3根就可以表示3个同学。

  教师:1格表示多少呢?(课件出示1格表示1个)如果1格表示1个,小红踢的毽子个数要画多少格?(课件动态展示画出120格)学生产生冲突:画120格好麻烦哟。教师质疑:那怎么办?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表示呢?学生可能会想到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

  教师: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①用1格表示多少合适呢?说说想法。②小组内绘制出条形统计图。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时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观察比较这些统计图,在这里用1格究竟代表多少合适呢?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他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答案。

  学生1:用1格表示10个比较合适;120个就画12格;100个就画10格,90个就画9格。

  学生2:用1格表示2个,5个也可以,只是画的格子要多些。……教师结合学生画的统计图的美观方面进行适当评价。

  教师:现在用1格表示10个来完成书上116页的统计图。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的统计表。

  教师:根据这个统计表你获得哪些数据信息?学生汇报所获得的信息。

  教师:小明要帮爸爸制作条形统计图。思考或同桌交流。①横轴和纵轴各表示什么?②用1格表示多少千克合适呢?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自己动手绘制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条形统计图

  教师:观察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小明家苹果产量逐年增加;20xx年的苹果产量是20xx年的2倍……

  教师:根据你的发现,你对小明家承包苹果园有什么想说的?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3、小结今天学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以前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接触的数据都比较小,因此我们都用1格表示1个单位。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接触到更大的数据。

  课件出示:为了方便,我们用1格可以表示多个单位,不仅可表示10个,也可以表示2个,5个,100个,1000个等,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这节课学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条形统计图》课后问卷

  1、老师用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的授课形式,你喜欢吗?为什么?

  2、老师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吗?有哪些帮助?

  3、你喜欢老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讲授本节课吗?为什么?

  统计数据分析

  学生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化学习效果统计

  图表二

  认同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人数 认同率%

  实验班(40人) 39 97.5%

  对照班(40人) 33 82.5%

  效果分析:

  1、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对于多媒体进入数学课堂有较高的兴趣,喜欢多媒体教学的数学课,非常认同这种教学模式,认同率达到97.5%。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对照班学生也希望数学课中能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认同率也有82.5%,希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2、在实验课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用 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用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课件展示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时绘制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看到了这是解决问题的需要,这较好的运用了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索与学习。通过课件,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600字9

  教学目标:

  1.理解并初步掌握身份证编码的有关知识,体会到数字编码的优越性和科学性;

  2.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及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体会数字编码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做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身份证编码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

  体会到数字编码的科学性、优越性;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提问激趣

  谈话:昨天,老师请同学们回家调查了解你们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等人的身份证号码,了解了的同学请举举手。

  很好,有这么多同学都去了解过,老师有一种本领,只要你说出一个身份证号,我就能很快知道你所说的人的生日和性别,你们相信吗?

  咱们来试一试,看谁愿意来考考老师。

  抽生1:422424791204281…… (师猜)

  抽生2:422424198310172929…… (师猜)

  抽生3:42242419800804456x……

  二、了解身份证,掌握号码含义

  1.想知道老师的秘诀吗?身份证号码中到底有着怎样的秘密?

  接下来,我们一起想办法研究了解它里面所包含的信息。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的这几个身份证号码,把你们的猜测和发现先说给你的同伴听一听。

  2.谁来介绍一下你的发现?

  3.师:1——12位或1——14位知道了,第15位或第17位也知道了。那剩下的这几位你知道表示什么吗?(有就抽,没有师介绍)其实年月日后面的3个数字是顺序码,顺序码就是表示当天出生的人,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的,顺序码的单数分配给男性,双数分配给女性,第18位(最后一位)是检验码,检验码也就是个人信息码,一般随计算机产生,用来检验身份证的正确性,有时也用X表示,但不一定是男单女双,这些资料实际上是老师昨天到公安局户籍科去调查了解到的。

  4.老师有一个身份证号码(422424197709090627),你能知道老师的那些个人信息吗?你能把老师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吗?(女,1977年9月9日出生,湖北省荆州石首市人)

  5.那现在你准备怎样读和记身份证号呢?齐读。

  三、 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1.其实我们的生活已步入到数字时代,你还在那些地方见过有关数字编码的例子?(抽生回答)……

  2.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如:110、119、114、120……电话号码,飞机票,车牌号,门牌号,商品条码等。

  3.我们用这些数字编码有什么好处吗?(有序便于统计,而且更方便,也便于查找等。如邮递员分发报纸,分发信件就更加方便快捷,要不然太麻烦。)实际上这就是我们研究的数字与编码的目的。(板书课题:——数字与编码)

  四、总结全课

  数字编码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编码中还有许多学问,希望同学们处处留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课的最后老师要提醒大家一点,身份证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法定个人身份证件,乘坐飞机、银行办理存款、取款等很多场合需要证明身份时都需要出示身份证,大家要注意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不要随意借给他人使用。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600字10

  学习目标:

  1.学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难点:

  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一、复习铺垫温故知新

  二、自主尝试独立探究

  1.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修路时遇河要架桥,如果遇到大山怎么办?学生观察情景图,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问题。可以修隧道,今天这节课就一起跟随老师,在以下几个活动中共同研究关于这方面的数学知识。

  板书课题:听爸爸讲修建隧道的原理

  2.出示目标

  屏幕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学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自学:认真看课本第55页和56页课本内容,按课本的要求做一做,思考:

  (1)两点之间什么最短?

  (2)什么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4分钟后,看谁能把例题讲清楚,并会做与例题类似的题。

  三、分组合作讨论释疑

  小组解决问题,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教师记录好。

  四、展示点评升华

  对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你有什么不同意见?

  教师组织好集体的交流评价,重点释疑

  1.我们先确定两个点代表大山两侧的两地,自己动手画一画着两点的连线,看能发现什么?

  通过交流,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你能举出生活中应用“两点间距离”的例子吗?学生画两点间的连线。

  2.出示图:王奶奶病了,她到哪个医院更近一些?

  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操作感知“两点之间的`线段最短”。

  我们都发现了垂直的那条线段最短最短。它的长度就是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你能自己画一下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吗?(注意要标上垂足)

  五、清理过关挑战自我

  1.课本56页自主练习第1、2题。

  师:比一比谁做题最认真,字体写的最端正,板演的同学注意把字些的大些,并有一定的间距。

  2.配套练习中的题目

  3.课本57页自主练习第3、4题。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600字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4、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

  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例4)

  观察下面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1)6×2=12

  (2)20×4=80 6×20=120

  10×4=40

  6×200=1200

  5×4=20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8×125= 6×20=

  24×125= 6×200=

  72×125=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3、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8×4=

  25×160= 40×4=

  25×40= 20×4=

  25×10= 引导学生概括: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4、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

  17×12= 26×24=

  17×24= 26×12=

  17×36=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5、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24= (18÷2)×(24×2)= (18×2)×(24÷2)= 105×45 (105÷5)×(45×5)= (105×3)×(45÷3)=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巩固新知

  1、P51 “做一做”

  2、思考: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

  ,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四、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九第1题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600字1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

  3、在通过分类活动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讲练结合法。主动探究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表现比较好”的问题。教学时首先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分”“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怎样判断谁的表现好呢?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一般是将专业分和综合素质分加起来进行判断的。

  二、探索计算方法

  1、根据题目列式,估算结果。

  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后,先估算结果。

  2、探索计算方法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就能对齐,然后就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一样了。

  3、研究问题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独立解决,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

  三、当堂训练

  (一)火眼金睛辨对错。(10分)

  1、0.3与0.300大小相同,计数单位也相同。 ( )

  2、小数点的后边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 )

  3、4.4时=4时40分。 ( )

  4、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法。 ( )

  5、2.7和2.9之间只有一个小数。 ( )

  (二)独立完成练一练1、2题。教师集体订正答案。

  四、学习体会。

  写出本节课你的感想吧。

  五、作业布置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5+1.5=   7.8-1.8=   3.5+2.5=   6.4-1.4=   100-84=

  3.3+6.7=   85+15=   45+35=   4.5+2.6=   0.49-0.27=

  2计算

  3.54+5.2  6 368-269   18.32+27.57

  二、目标实施

  出示挂图

  1、在歌手大赛的情境中,抽象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模型,探究算法同学们,在电视里看到过歌手大赛吧?出示挂图:这是一次歌手大赛的比赛现场,来看看选手们的得分情况吧,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2、 估计谁的总分会比较高呢?

  小组交流。

  3、高多少分呢?我们还需要来算一算。能用算式说明你的想法吗?

  4、怎样列式?

  (1)8.65-8.55=0.1 0.88-0.40=0.48 0.48 大于0.1

  (2)9.43-(8.65+0.40) 8.65+0.40=9.05 9.43-9.05

  (3)9.43-8.65-0.40

  这样的小数加减混合题,同学们会一步一步计算出得数吗?请你选择一种方法试算一下。

  组内交流

  刚才在与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你觉得谁做得比较好,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或者,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也可以给大家提个醒。

  5、练习

  试一试1

  6、小结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有什么异同吗?

  三、重点探究小数混合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整数的运算定律一样适用于小数的加减法,在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运算。

  完成19页2

  四、运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 出示购物清单----从这张购物单上,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西部超市购物清单

  20xx.10.14 15:41

  商品名称 数量 单价 小计

  面包 1(个) 5.40元 5.40元

  酱油 1 (瓶) 4.5元 4.5元

  醋 1 (代) 1.5元 1.5元

  应收:11.4元

  客付额:20元

  找零:8.6元

  请你任意提三个问题和同学一起解决一下。

  2、完成18页2,19页134

  五、总结: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小数连加、连减和家建好后计算,那么你有什么收获呢?在

  计算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600字13

  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46页例1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问题情境自主掌握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1、分别出示45页六种交通工具时速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的数学术语“速度”的含义。

  2、根据图里的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让学生独立口算。16×3=

  (师巡视,注意统计不同口算方法的种类)

  4、汇报交流。

  二、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算法的特点。

  1、出示题目: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160×3= ,独立计算后小组交流。

  2、引导学生对比16×3= 和160×3= ,让学生从16和160的关系中,总结出几百几十与一位数相乘的口算方法。

  3、将第1题增加1个条件“30小时行多少千米?”

  16×30=

  4、让学生在与“16×3”的对比中归纳出简便算法。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六第1题。

  让每位学生独立口算,将得数写在该题(树叶)的旁边,然后让部分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及时反馈学生口算情况。

  2、练习六第2题。

  可向学生展示两种花卉的部分品种,引发学生的生活美感。

  3、练习六第3题。(开放题)

  在反馈时,引导学生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

  还可利用本题资源,扩大解题视野。

  四、课堂小结。(略)

  教学反思:

  口算乘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六的第4~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让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

  教学重难点:

  1、熟练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第4题:

  2、问:你能说一说口算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口算

  3、比一比,谁算得快?

  学生比一比谁算的快并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二、综合练习

  1、要求学生完成第5题。

  你说出口算的过程吗?

  学生表述口算的过程(多名学生说一说)。

  2、观察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学生先填空后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小结: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三、提高练习

  1、要求学生完成第6、7题。(学生在书中完成第6、7题,说一说解题的思路。)

  ①第6题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②做7题时先让生读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跳出常规思维进行创新。

  16÷4=4(元),理由:“买3送1”相当于买4少收16元,则平均每棵少收4元。

  2、小结。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600字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很大的数。

  能力目标:知道亿以内的数在实际中的应用,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情感目标:掌握亿以内数的位顺序表,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亿以内的数在实际中的应用,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说出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

  2、填空、问答。

  (1)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百是()。

  (2)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读数4809 4759 6058 7002 9000

  (二)新课

  1、引入

  教师:我们已学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例如:20xx年首都北京的'人口有一千一百零八万。光的速度是每秒三十万千米。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像这样比较大的数。

  2、揭示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出示课件)

  3、用计数器帮助数数: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一千一千地数,一万一万地数。

  提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即十进关系。

  提问: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4、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数位顺序表(见小黑板)

  5、【作业设计】

  完成练习一的第1、2题。

  6、教学例1。

  (1)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二十八万。

  (2)让学生拨出三千零七十万,指定学生读数。

  (3)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

  7、出示例2。(出示课件)

  (1)指名学生读数。

  (2)引导学生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3)完成第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一的第3、4题。

  (4)读出下面各数。(出示课件)34590 2107800 40056500

  (5)让学生说出40056500是由几个千万、几个百万、几个十万、几个万……组成的。

  (6)说出405600中的两个“5”各在什么数位上,表示什么。

  (三)小结

  读亿以内数时,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作业设计】

  做练习一的第5题。

  课堂作业:《作业本》p1必做题:第1、2、4、题选做题:第3题

  回家作业:《课时》p1—2必做题:第1—3题选做题:思维拓展题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600字15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景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的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两辆不同的汽车以不同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

  根据情景提出问题。哪辆汽车跑得快些?

  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如何解决哪辆汽车跑得快些?使学生认识到:两个物体体运动快慢的比较,与路程和时间都有关系,从而引出路

  程、时间和速度。

  引出:速度 =路程÷时间

  三、看一看

  教科书P79页的看一看,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

  四、巩固练习

  1、完成P80页的试一试的第1小题,

  2、完成P80页的试一试的第2小题。

  3、完成 P80页的第一小题。(在书上完成)

  板书设计:

  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 4千米/时

  人每小时大约走4千米。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时间×速度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600字】相关文章:

记忆中的风景03-20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10-08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01-22

记忆中的风景高中作文10-06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11篇10-08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15篇10-08

留在记忆中的风景作文11-19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8篇10-17

记忆中的风景线作文10-11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15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