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古诗作文7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遇见古诗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遇见古诗作文1
因为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个体的生命是短暂、有限的,他们才幻想着在有限的生命里,去追求无限的价值;在相对的存在中,去追求绝对的意义。千百年来,这种追求生生不息,无数诗人将对人生意义的寻寻觅觅,寄托在山水之间,踏遍千山,寻找一个俯视生活的视点。个体生命找到了这种载体,于是,他们开始走向山巅水涯。这种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使中国诗人登临远眺的诗篇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时空意识、宇宙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融合。
水阔山长。先说一组大家很熟悉的诗。
李白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的荆门山送别朋友时看到,“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是李白眼里的山水。
王维泛舟汉江的时候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是王维那一刻的山水。
杜甫登上岳阳楼看到,“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杜甫看见的山水。
而韩愈呢?他看到了一幅清浅的山水风景,“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
每个人看山见水,都会留下自己的印象。我们说的这些诗,虽然个人观感不同,有一点是相似的——它们都是诗人真切地将身心投入山水之中才会产生的印象。个体生命找到了山水这个载体。水阔山高之间,人被山水托举,自然之美和主体之美融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完成人与自然交融的审美。
山水,成为人寄寓和滋养心灵的所在。
中国人对山水的审美,有着悠久的传统。庄子曾经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怎么样同往共来呢?在庄子那里有着几个层次。最高级的是人和天地的完全融合,所谓“天人合一”,这是“造物主”的境界;次一级的,御风而行、遨游天地,这是“仙人”的`境界;再次一级,对于凡尘俗世的普通人来说,如果存在着脱俗忘我的追求,有着对“逍遥”的渴望,意欲“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可以采取的途径就是登山临水。魏晋时期,世事无常,玄学盛行,人们一方面渴求庄子的“逍遥”,一方面认识到人生不自由的局限性,渴望超越,登临山水寄托怀抱就是最便利的方式。
我们的日常生活是一个平视的视角,觉得天高地阔,有很多东西都比我们伟大,都比我们辽远,一身渺渺,有的时候会觉得孤单和无助。登临山水,给了我们一个不同寻常的视点。当人在山之巅,在水之涯,有时候会真正体会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的自由自在。正是因为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个体生命非常短暂,充满无奈与无常,所以他们才努力在有限生命中去追求无限的价值,在相对的存在中,去追求绝对的意义。这种追求生生不息,转化成山水之间寻寻觅觅的寄托。人们踏遍千山,寻找一个俯视生活的视点,这种对自然的皈依与眷恋,使山水诗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时空意识、宇宙意识和生命意识。
在中国的山水诗中,我们还发现一个奇妙现象:人在远眺空间的时候,往往也望穿了时光。空间成为一个载体,它越是辽阔,人对历史那种悠长隽永、肃穆庄严的体会也越深刻。无形的时光在有形的空间里可知可感,动魄惊心。
遇见古诗作文2
我喜欢畅游诗文的世界,与陶渊明一起种豆南山下,与李太白一起举杯邀明月。——题记
翻开厚厚的古诗集,我乘一叶小舟穿越风雨来到陶渊明身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正坐在山边,看着南山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见我来了满上一杯好酒,与我共饮。他说他今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前往梦中的桃花源,过着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
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月下李白举起酒杯邀请明月,与他共饮。希望借月光遥寄对家人的思恋。家乡的父亲还健康么?母亲是否还在村口的小树下等我。说着说着泪已经划破脸颊悄然而落。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夜半一女子独坐梳妆台前,看的铜镜中的自己,悄然落泪,昏暗的烛光把他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她独自面对着这无边的黑暗和寂寞的侵袭。昔日的誓言又回荡在耳边。如今只剩下这空荡荡的宅子和他曾与自己定的海誓山盟。黑夜总是短暂的而光明却是永恒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犹豫的日子将会过去,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李清照今后的日子你要坚强。
我喜欢畅游诗文与古人对饮,感受他们的悲伤与快乐。
那绚丽如彩虹般的,那梦幻如魔术般的,那峻峭如高峰般的,是古诗,是我们身边的古诗,怀着一颗平静的.心去细细体味,就会沉醉其中,沉醉于那美妙的古诗中。
(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国土遭元军蹂躏,山河破碎,南宋王朝在元军的攻逼下岌岌可危,如今部下将士牺牲殆尽,亲人被元军俘虏,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敌军,犹如风雨吹打的浮萍,无所依托。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的遗憾自己没能在军事上获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如今路过了伶仃洋,触景生情,诗人忠贞报国,却眼看大好河山沦入敌手,痛苦和悲愤是难以名状的。最终,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己命运作出了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以死明志,以死报国。
(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风劲吹,雪花飞舞,忽然间宛如春风一夜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一向迎风招展的红旗却硬硬的垂落着,不能翻动,旗上的冰凌何等厚重,天气如此寒冷,一切都显示这是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诗人和朋友分别时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真是依依不舍,“去时雪满天山路,”只见白茫茫一片,路也看不见,这一路可怎么走啊!
(三)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暮春时节,是“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时候,可是诗人赋予落花以生命和感情,花儿虽凋零但没有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它还要回到养育过它的泥土中去,化作春天的土壤,来养护来年新开的花朵,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诗人以落花自比,辞官还乡就好像是花朵凋零,但即使牺牲自己,也要为下一代的成长出力。
古诗,是绚丽的,是梦幻的,是深厚的,令人沉醉其中,无尽的沉醉……
遇见古诗作文3
夕阳不仅会勾起我们那些未解的惆怅,夕阳有时候也有一种门掩黄昏,渔樵晚归的静谧和温馨。
而如果说斜阳照亮的只是一己忧伤,那它不会留下古今这么多的吟唱,之所以如此,更重要的是因为斜阳照彻古今,见证江山更迭。比个人心事更开阔的是黄昏的那份庄严,是斜照里的兴衰。
一天之中最意味深长的时候,莫过于夕阳西下。这个时刻,光影迷蒙,熟透了的温暖中隐隐含着一丝感伤,夕照把影子映得细长细长,人心中的眷恋也如丝如缕,绵长悠远……龚自珍说:“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只需要念到、想到“夕阳山外山”这几个字,千古以来的诗人骚客们,就都被重重叠叠的情思缠绕住,无法逃避。这里的情,可以是男女的爱情,可以是亲朋的感情,还可以是人感时伤怀的一种情愫。“夕阳山外山”,到底牵绊着我们多少歌唱呢?
夕阳西下,一天流光走到了边界,马上就要坠入茫茫黑夜。这一瞬间,人心百转千回。李白说:“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为什么暝色使人愁呢?就是因为,有归来就有未归,有未归就有思念,有思念就有哀愁。当归不归,一天的流光和心愿,都无法安顿。
其实,归来是人的永恒心愿。我们一次次地出发,就是为了一次次地归来。《诗经·王风》里,看着茫茫暮景,一个思妇想念她在远方的爱人,“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我的良人出去服役,走的时候也没告诉我归期,这个时候你在哪儿呢?什么时候你才能归来呢?接着,她细数眼前风景:“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太阳西斜了,鸡上架了,羊啊牛啊全都回家了,我的良人啊,你叫我怎么能不想你呢?这是中国人对日暮晚归的最早歌唱,平白如话。“归来”的`心愿在中国诗歌中,曾经如此朴素啊!
就是这样的朴素情怀,唤醒了人心中掩埋的情感,开启了诗歌史中的“闺怨诗”题材。清代许瑶光评价《君子于役》这首诗:“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看到鸡上架、牛羊回家,就开始想到远方的人,想到自己的等待没有尽头,内心缠绕着百折千回的思念,怎堪面对夕阳?一天之中,最难面对的时光,最难排遣的情绪,就在黄昏时分。所以钱锺书在《管锥编》里说:“盖死生别离,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
人心中所有的怀远、离别,在这个时刻,都裹在了一起,纷至沓来,涌上心头。它有美好,有眷恋,它有失落,有感伤。著名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千古绝唱,短短十个字,蕴涵着辽阔的意象和丰富的回味。“夕阳无限好”讲的是空间,笼罩着天地景象的温馨、欢愉;“只是近黄昏”讲的是时间,黑暗渐渐逼近,留下的是悲伤,是苍凉。空间的迷茫和温馨,时间的苍凉和短促,组合成了荒烟落日、斜阳晚照,组成了中国人千古以来的日暮情思、不舍歌唱。
每每读到“近黄昏”三字,生命匆急之感扑面而来,仓促与疲惫,感伤与哀愁,面对时间流逝,人心中的那一点点不甘,都在这三个字中泛起,让人不由得渴望倾情投入这一刻,抓住黄昏时分这最后一点点流光。
遇见古诗作文4
秋天有最浓郁的色彩,最丰硕的果实。秋天之后便是严冬,一切都将归于华美之后的寥落,秋天也有最伤感的况味。
我们的生命是可以穿越秋风秋雨去成长的。大地渐近萧瑟,生命趋于凋敝,但是能不能安顿,这是人在流光中的一段自持。人可以伤春,可以悲秋,但所有的春恨秋愁走过之后,我们的心被春花秋月涤荡得宁静宽广。这才是诗词各种意象拂过心灵留下的真正意味。
在中国四季分明的北方,如果说春天用了所有花朵和枝叶招摇舒展,向天空致敬,那么秋天就是用了它全部的果实和落叶俯下身来,向大地感恩,并且,心甘情愿,从有到无,用一次彻底的陨落腾空季节,为下轮春风中的从无到有留出足够的生命空白。
如果说春天的花儿是草本的,娇嫩,柔弱,让人怜惜,那么秋天的花儿就是木本的,灿烂,磅礴,让人赞叹。秋光照耀在一树一树的叶子上,把叶子燃烧成花朵,把花朵沉淀成醇酒,铺天盖地,让人陶醉得有些许震撼。
所以,秋天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季节。
按照中国农耕文明的传统,一年的辛苦劳作要结束了,可以放下手中的农活去张罗些大大小小的人生仪式。很多人婚嫁选在秋天,经商的旅人归家选在秋天,考生赶“秋闱”的科考,也是在秋天的十月左右到达京城。当然还有一些烦恼的.事情也发生在这个沉甸甸的季节,比如徭役在秋天的时候很繁重,甚至每一年处决犯人也选在秋天。金秋时节,悲喜交集,难免让人生出很多的感慨。人生逆旅,来来往往,看到这样一个鲜艳的季节在急剧变化,心灵也跟着激荡。
秋天可以看见什么呢?我们从不形容“夏光”或“冬色”,但我们从不吝惜赞叹“秋色”、“秋光”,可见这个季节一直流淌着色彩,闪耀着光芒。
在秋天,草木从早春的鲜嫩,经历了整个酷暑的蓬勃,一直历练到秋天的丰厚、鲜艳。这个时刻,它把最美的状态呈现在天地之间。
但是,马上就要跌入寒冬了。秋天的盛景如此短暂,草木凋零得迫不及待……逝水带走的不只是落叶,还有流光。人生的匆急之感,最容易在秋天激发。这就是中国传统的“悲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千古之前,落叶扑簌而下的那个寻常秋天,宋玉的一声悲慨让草木的摇落一直摇到我们肺腑里。关于离别、相思、生命仓促、年华凋零……这样的感慨从宋玉而下,一路悲歌,蔓延千古。以至于杜甫去寻访宋玉故宅的时候还续上那声叹息:“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每到秋风又起,草木摇落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宋玉的悲伤。他的吟唱如此深谙秋的况味,他如此风流儒雅,是我未曾谋面的先师。我与他相隔千秋,千秋在我的眼前积聚,一眼望断,落叶迷离,我不禁洒下一掬热泪。千年前宋玉伫立过的那个秋天,一定也曾见过此情此景,一定也有我此时的悲慨。
草木摇落,岁岁年年,从宋玉到杜甫已经千秋,从杜甫到我们又已千秋。怅望千秋,现在的我们,再见秋风,心中还有热泪随风摇落吗?
遇见古诗作文5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诵读古诗词已列为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够熟练背诵一定篇目的古代诗词。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学校一直就非常重视学生古诗文的背诵与积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人文修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更好的推动与传承悠久灿烂文化。本学期,我校对六年级学生的积累背诵情况进行了综合素质竞赛,本次竞赛学校要求我们六年级采取全员参与、活动展示的方法,这实施过程中我作为校本老师有几点感受:
1、从积累的数量上就要求我们校本老师需要抓在平时,练在日常,真是: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2、学校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意义深远。而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有《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老子》、《中华古诗词经典》等重要著作。在每个年段分别体现出来,可想而知,经过六年的学习积累,我想学生的.收获将是极大的。小学是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孩子们能将经典诗文烂记于心,用一生的时间去感悟,去践行,定会终生受用的。在实施校本课程的时候,学校要求学生试着作诗和改诗呢!班中有一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写到:“我喜欢中华经典诵读,它让我学会了许多知识,懂得了许多道理。”的确,在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孩子的进步。
3、在老师和学生的努力下,古诗文诵读逐步走向深入。古诗文诵读最大受益者是学生。诵读大量可以振奋精神,温润生命的诗文,将使学生受益终身。师生情感诵读,字字句句,抑扬顿挫,入情入境,令人陶醉。那一首首工整优美,寓意深刻的诗词,宛如一只短笛,吹奏出诱人的曲调,使人遐想,让人感叹,给人振奋,催人奋进。
4、古诗文的诵读要常抓不懈。开展古诗文诵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长期坚持下去,不能流于表面化、表演化。我班利用晨读、课前三分钟说话、语文大课活动等多种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向家庭延伸,唤起学生背诵古诗的热情,并使这种热情经久不衰。
5、我个人觉得古诗文诵读要和读书结合起来,班级要有自己的计划,不要面面俱到,但要有班级的特色。
6、古诗文背诵要求四、五、六年级在背的基础上要落实到笔上,要求会背的古诗要会默写,这就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归归类,从季节、花草树木、带有数字的、描写边塞或军旅生活的、描写友情送别的、珍惜时间的古诗等积累背诵。这一点上,因为正逢毕业,学生相对掌握的较好。
中华经典诵读,好似一根无形的教鞭,鞭策着我们教师在工作之余,勿忘“充电”。
学生们朗朗的诵读声至今萦绕于耳,通过开展古诗文的诵读活动,不仅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得以广泛传播,而且使学生在此活动中,提高了诵读的兴趣,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我们将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继续深入地开展这项活动,让“古诗文”这一华夏精髓真正沁入每个孩子的心田。
遇见古诗作文6
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
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这是陶渊明《连雨独饮》中说过的一种状态。“任真”二字指的是一个人内心的率真性情,天性本真的流露。今天的人上一点年纪就会觉得天真是一种不成熟,其实不然,天真不等于幼稚。天真是那种历经沧桑磨洗不掉的至真至纯的性情。在中国文化中,万物有性,所谓“人性”,是纯粹率真的永不泯灭。
一个人要怎么样才能保持自己内心的天真呢?
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庄子·杂篇·渔父》中“法天贵真”说得好:取法于天的是什么?是人在行为上效法自然,不过多地束缚自己,不太多地压抑自己。在《归去来兮辞》里,陶渊明召唤自己远远地离开社会角色的实现,渐渐地回到天性本真。我们提起田园诗,总会说它的景色写得多么浅淡,它的词句白描般的优美,它的风光让我们赏心悦目。其实这一切还不是它最可宝贵的`。抱朴含真才是田园诗真正的核心价值。人怎么样才能够欣赏真正的自然,能够不矫情,不做作,不雕琢,不违心,真正学会与自然相处,取决于他心里的一份天之本真。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说:“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心”与“形”是两个存在,“心”是自我,“形”是需要名与利的外人外物,“心”一旦做了“形”的仆人,自我便被外人外物所奴役,这件事情还不让人失落,还不令人悲伤吗?
好在迷失不久,还有年华回得来。诗人在归乡的路上,不断地问划船的人离他们家还有多远——“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这条归来的路,他难道不认识吗?他为什么要一遍一遍地追问别人呢?这份惶惶然的喜悦只是因为心情实在太迫切。“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这里的“帝乡”是指仙界,人在那儿长生不老当神仙。古时的人无非在求两件事,第一求富贵,第二求长生。这两个心愿我们今天也有,我们此刻能够过得更富足一点,这叫好;我们富足的日子过得更长久,那就更好。但是这两样东西,都不是陶渊明想要的。我们看见富贵的时候,钱财来了,它一定会拿走你生命里的另外一些东西。比如说你要失去悠闲,甚至要丧失一些尊严;你要对一些人去赔笑,甚至要做一些违心的事情,才能换来这点富贵。而陶渊明之所以成为陶渊明,是因为只有他为了不失去宁可不得到,因为失去的是人生命的本真。不是陶渊明不想要富贵,而是他不想用自我与富贵做交易,不想用一个面目全非的自我去换五斗米的富贵。我们都想得到,但我们很少看见失去。人人想长生,想成仙,陶渊明却早看得明白,“帝乡不可期”。真有仙境吗?我们今生可以羽化成仙吗?他认为这件事达不到,所以他就不抱虚幻期待。
两个愿望都没有了,剩下的是什么呢?“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是陶渊明的日子,“良辰孤往”,独自欣赏美好的时光与风景;“植杖耘耔”,把手杖放下拿起锄头农具,耕作田地;“聊乘化以归尽”,顺其自然地过完自己的一生,乐天命,不怀疑。生命本该如此,那些山间长啸或者清流边写诗的日子,难道不是生命中最好的时光吗?
遇见古诗作文7
词人冯延巳的一首小词《玉楼春》里面有一句,写从残冬进入早春时天空的变化:“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纵目。”我在上学时,听叶嘉莹先生讲过这两句词,带我们温婉细腻地体会每一个字。“雪云乍变春云簇”。我们想一想冬天的云是什么样的?是沉郁的,堆积的,一块一块的,像石头,层次不分明,光线不明朗。我们眼中的残冬,还是一片沉沉暮气。但是早春呢?我们会看见春天的云像一朵一朵花,忽然爆出来,蓬勃烂漫地绽放着。所以这首词里面用了一个字,“簇拥”的“簇”,也是“花簇”的“簇”。不知什么时候,某一个刹那,沉沉的雪云“乍变”,一下子变成了春云拥簇。就在天空云朵变化的一瞬间,大地上的词人开始感慨逝水流光,“渐觉年华堪纵目”。在这样的早春,人眼中、心中的一切,是如此舒展,又带着些许惆怅。
我们从小就读熟了韩愈写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首七绝,寥寥四句,每一个字都耐人寻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的这句诗总让我想起汤显祖的《牡丹亭》,杜丽娘在游园之前看春天,对春天的形容——“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蛛网般的丝线,被微风吹进闲到空旷的院落——在二八年华的少女杜丽娘眼前,春天恰如这些在风中飘浮的'游丝,在阳光下一根一根抽开,在春风中闪闪摇漾……诗人要有什么样的心,才能去发现润如酥的小雨,还有这如丝袅袅袭来的春天呢?
韩愈接着说“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个感受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只是不知道我们是不是还记得。远远看,连成片的草地似乎已经满是蒙蒙绿色,但是近了去看,却又好像没有了!在远方的淡淡的一抹,在眼前却消失了。这一视觉偏差,对于寻春探春的诗人,是一个“谜”。“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现在真是春天最好的时光了,那种早春几近透明的绿,是浅浅,淡淡的,朦朦胧胧的,只可远观不可亵玩,这一点娇嫩撩人初初萌动的春色,还真胜过了满城柳丝的浓春景色呢!
形容水面袅袅变化,有一个词叫“烟波”;柳丝荡漾,依然如烟。人的心思如烟,世事岁月的变迁如烟。一个“烟”字里面,袅袅涌荡的那种气息,那种光影斑驳,打动着我们的心。这才是春天真正的意味啊。
再晚一些日子,春光再盛一些的时候,绿意分明,柳条飘荡。我们小时候都背过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爸爸就教我背,带着我去看什么叫“细叶谁裁出”。等到我的孩子上幼儿园,又在我身边奶声奶气地念这首诗。每个人的年华都曾经从早春经过,都曾经天真地用小手拈着柳叶,用小脑瓜去浪漫地想象什么叫“二月春风似剪刀”——是春风一缕一缕地,像我们做手工剪彩纸那样,把柳枝裁成了婀娜的模样吗?如今,感到疲惫的时候,我还是喜欢对着一盏春茶,在氤氲的香雾里淡淡看见这些小时候念熟的景象,在默诵中,心渐渐柔软松弛,被春雨滋润,被烟柳感动,就轻盈起来,如同被春风托举。还可以闭上眼睛问问内心,在如今忙得分不出一年四季的生活中,我们还有多少春光可以流连?
【遇见古诗作文】相关文章:
遇见古诗作文11-20
遇见古诗作文15篇06-13
遇见古诗作文(15篇)06-13
遇见的作文02-18
遇见青春遇见你作文(精选20篇)10-09
遇见记叙作文05-07
那次遇见作文05-10
最好的遇见作文05-28
关于遇见的作文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