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初三语文作文辅导
初三的同学即将步入中考的大门,中考作文又是一个关键的得分点,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初三作文辅导的文章,供各位即将中考的同学一个参考。
初三作文辅导【1】
一、怎么写好话题作文
(一)认真审题,理解题意:
审清题目永远是写作的第一要务。话题作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呈开放性。它只提供写作的内容的指向,强调的是写作内容与话题的相关性,不似命题作文对于内容的限定比较严格。且文体不限。学生完全可以“奋臂揽明月,随手摘星辰”,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但在开放的同时,限制依然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界限,这个限定就是话题这个谈话的中心。许多同学过于开放,审题意识不强,对话题的显性与隐性要求心中无数,想当然地仓促下笔,随意漫谈,结果所写内容过于偏离话题,这样的文章当然是失败的。
话题作文的组成一般分为三部分:①简短的提示材料(吸引学生,帮助学生开拓思路)②由材料引出的话题(作文的中心或谈话范围)③作文的要求。写作前这三部分都必须认真研读,吃透话题的准确内涵。这是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一步。
(二)“意在笔先”,求新求深:
“意在笔先”就是在选定材料之后、下笔之前,先要将文章的立意考虑好了,使写作具有目的性,使中心明确、突出。
就立意来说,要求“新”求“深”,避免“第一立意”。何谓“第一立意”?举例说:去年天津市语文学科竞赛作文考试的话题是“压力”,大部分同学写的是“学习的苦”、“学习的难”,这就是这个话题的“第一立意”也就是看到一个话题,大家一下就想到的立意,这样的立意当然太一般化了。中考作文发展等级分的标准,这个标准明确提出四点要求:作文要①深刻;②有文采;③创新;④有个性。能“想别人所未想”,“说别人所未说”,“写别人所未写”,“见别人所未见”。其实针对同样的一件事,学生可以发现许多问题,会有许多感受,完全能表达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关键在于他们是否善于思考,是否有好的思维品质,是采用单向思维还是发散思维,多角度地思考。比如,我们写“尊敬”这个话题,可以从正面表达,同时还可以关注话题的反面,迂回切题,采用“反向式构思”。还可以将反面与正面结合起来对比表达。另外,立意时还可围绕话题展开联想和想象,以开拓思路。仍以话题“压力”为例:由“压力”→“压力锅”→用它做食物熟得快→原因是内部压强大→“人无压力轻飘飘(压力与成材)”,通过这样一番联想,压力的一个意义生发出来了,这就使我们的思维朝着纵深方向推进,有助于文章的立意深刻。
(三)文体明确,形式创新:
在上述问题解决之后,下笔之前,一定要想好,要以哪种文体作为写作的形式,一旦决定了,作文的文体表现一定要确定,不能让别人搞不清楚你写的文章是什么体裁,这点要牢记。
同时,作文的成功要诀还在于构思的讲究,力求形式上给人以新鲜感,张扬个性,灵活表达。从俗从众,文章会一般化。过去常采用的“开头点题”,“中间表现题意”,“结尾扣题”的所谓“三块豆腐”式的结构显得陈旧了;传统意义的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已经不能满足作文创新的需要。我们可以根据作文内容,采用一些新的形式,如:童话体、对话体、日记体、书信体、剧本式、创编式、寓言式、讲演式、小标题式、镜头组接式、诊断书式等等新鲜的文体。书信体有如面对面的倾诉,能使文章写的情真意切;日记体与小标题式的形式可以避免结构混乱,情节不清的现象,使文章的脉络分明。要注意的是你选择的形式是你擅长的,一般是在平时的练习中尝试过的较稳妥,尽量不在考场上贸然使用一种新的形式。但一定要注意,形式的选择要以服务于内容、中心为目的,不能片面求新。
初三中考作文指导【2】
第一课时:审题--把握写作方向
【复习内容】审题方法及应对策略
【复习目标】1、学习命题、半命题、话题、给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2、审题失误的分析
审题,就是写作之前对命题意思和要求的审定,是对作文题目(包括材料)的认真分析,最终把握题旨的过程。无论是平时测试还是中考,审题的准确与否,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作文的分数的高低,因为“审题”是作文过程中的第一步。
综观近几年的中考作文试题,命题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命题(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这三类作文题型三分天下,是同学们平时训练的重点。命题形式不同,审题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区别.下面就这三类命题形式,谈谈各自的审题方法。
(一)命题(半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命题作文往往是各类题型中,信息含量最少的一种命题形式。有时这种作文题就是一个词语。有时也会是一个短语,当然有的也用句子做题目。这种作文命题形式不同于材料作文或话题作文,它往往没有过多的信息,所以,审题的重点就放在了作文题目上。
1.独词式或半命题作文的审题技巧
独词式或半命题形式的作文题在中考中非常普遍。如2008年中考作文试题中.贵州遵义文题“手”,湖南娄底文题“梦”,浙江台州文题“相处”,山东威海文题“ 的肩膀”,浙江嘉兴文题“第二次 ”……
对这种文题的审题.我们要学会运用“增补信息法”。因为独词式的命题信息量极少,用增补信息的方法缩小写作的范围,找到一个小的切入点,就容易着手。例如,“目光”这个文题。可以在名词“目光”前边补充一些限制语.如“父亲的目光”“母亲的目光”“老师的目光”等等,在名词前边加上合适的领属性成分,写作时就有了目标。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在前边加一些修饰成分,如“犀利的目光”“慈祥的目光”“严厉的目光”等等。 .
因为增补信息的内容完全在原来词语的含义之内,所以你不必担心跑题,但增补信息时也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正确性原则
就是指所增补的信息要反映自然的规律、生活的主流、和谐的关系。
例如,以“友善”为题写一篇文章。我们可以补充成“友善地对待别人”“友善。事业成功的法宝”,倡导“与人为善”的社会风尚。反之,如果增补成“友善就是软弱,会吃亏”,并结合一些老实人经常被骗。或者老实同学经常被欺负的事例,去证明这个错误的观点,结果会大错特错。因为增补的信息不正确,忽视社会良好的道德风貌。观点自然偏激。
(2)深刻性原则
就是指所增补的信息能深刻反映社会现实,代表社会普遍的意义。
例如,以“合作”为题写一篇文章。我们可以补充成“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国家与国家的合作”等等。但题目指向的内容空泛,作文时容易流于肤浅,很难深入挖掘。如果结合我们自身实际。把目光投射在生活中典型的事件上。把“合作”补充为“亲情,最纯洁的合作”,把人们最容易忽略的“亲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为最密切的“合作”,就能深刻地表达亲人之爱,让人耳目一新。
(3)新颖性原则
就是指所增补的信息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力求做到不落俗套。写人之未写,发人之未发。
例如.以“第一次”为题写一篇文章。从发展的眼光来看,“第一次挨打”“第一次上台演讲”“第一次做饭”“第一次钉纽扣”新鲜,避免了与别人雷同。其实,新人物、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的,只要留意观察,我们一定能把握现实生活的新特点、新面貌。及时找准有价值的方向,写出有特色的好文章。
有一点必须注意,半命题作文可以把增补的信息写在题目中,而对命题作文我们只能把信息补在心中。因为题目已经给出,我们不能随意改动。
2.短语类作文命题的审题技巧
短语类作文命题在日常考试和中考中也很常见。如2008年中考作文试题中,湖北宜昌的“我的季节我做主”,江苏泰州的“激情,在心中点燃”。河北潍坊的“画一扇窗给自己”……
审视短语类命题的首要环节就是要找准题眼,题眼找得不准,后面的立意、构思、行文所花费的心血就会付诸东流。因此我们要学会分析短语结构,找准重心,确定题眼的位置。常见的短语类型有: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并列短语等,短语的结构不同,题眼的位置也不尽相同。
① 偏正短语的题眼在修饰语上。如2008年浙江宁波中考作文题“留在心底的风景”,这个文题是偏正结构,修饰语是“留在心底的”.中心语是“风景”,文题的重心在修饰语上。也就是说,应该重点强调“留在心底的”,如果只对某些风景做大篇幅的描写,即使语言再优美也是无济于事。写作时可以“借景抒情”,通过风景,把埋藏在内心的深情引出,才能更紧密地与题意相吻合。
② 动宾短语类的文题的题眼在“动”上。如2008年四川内江中考作文试题“仰望蓝天”,这个文题是动宾短语,动词是‘仰望”,它的宾语是“蓝天”。审题的重心应放在“仰望”上。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对蓝天的仰望来表达某种志向.或通过仰望来表达对某事物的感受等等。反之,如果试图花大力气描写蓝天,那就没有抓住题眼。
③ 并列短语和主谓短语的题眼。这两种短语在考场上并不多见,我们只需记住,并列短语的题眼是“与”“和”。并列的双方都同等重要;主谓短语的题眼在“谓”上。如2008年浙江温州卷作文“下雨天真好”,这个文题是主谓短语,“主”是“下雨天”,“谓”是“真好”。那么审题的重点应该放在“真好”上。“下雨天”到底好在哪里?是给我们提供方便,还是为大地带来生机?是放松我们的心情,还是洗涤我们的心灵?反之.如果试图大篇幅地描写下雨天的场景,或者表现对雨天美景的描写,而不回应或强调这样的情景中体现着“真好”的感受.那么就有偏题的危险。
④ 至于整句式的作文命题,如2008年四川南充卷“这一天,让我铭记”.2007年河南“我是一只渴望飞翔的鸟”,江苏南京“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安徽卷“我们的心近了”,江苏常州卷“你还会--吗?”……这种文题的审题方法是按语法结构分解句子成分.然后参照短语类文题的审题方法找准切入点。
综上所述,无论是独词式命题的“增补信息法”,还是短语或整句式命题的“找题眼法”,都要仔细分析题目中的各项信息,缩小切入范围。审题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缩小切入范围,最终确定切人点的过程。
(二)话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近几年的话题作文。往往由两部分组成:材料和要求。审题时要综合考虑这两部分所包含的内容,注意三点:一是审材料,根据命题意图确定自己的观点;二是看话题,避免脱离命题范围;三是注意文题要求,牢记要求中的限制要素。
1.审材料
“材料”是指命题中除题干和要求之外的部分。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一般都会提供一段材料.有的命题作文也有一段材料。话题作文中的材料与材料作文中的材料不同,它在文题中主要起提示和导引作用,使考生更容易理解话题.它不是我们审题的重点。然而,对于个别的话题作文材料,也需要提起高度重视。比如有的材料本身就包含着道理、主旨及观点,还有的材料中体现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
如2007年重庆卷中考作文试题:以“翅膀”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命题的意图并不是让我们论述鸟类翅膀的功用.因为材料中的“翅膀”有一个比较明晰的意思。“翅膀”是一个象征,它象征了自由,而且是心灵的自由。材料中还为我们提示了几种“翅膀”的含义:“翅膀”是一种理想、信念,一份鼓励、希冀,一种顽强的毅力,一种面对困难坚强不屈迎难而上的品质等。所以,结合材料的指向去理解话题,确定写作方向,才能切合题意。
2.审话题
在话题类作文命题中,话题的形式也不尽相同。有的只是一个词,有的是短语。不同类型的话题.审题方法也不尽相同。
如.2008年浙江金华卷作文题目:一颗雄心,是高飞的翅膀;一颗爱心,是挡风的屏障。坚强的心,能高过大山,纯洁的心能宽过海洋。感恩之心,可以获得真情;宽容之心.可以赢得尊敬;奉献之心,可以温暖世界。一颗心,是束光;万众一心,能把整个世界照亮……
请以“心”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作文材料给了考生很多种写作的选择:雄心、爱心、坚强的心、纯洁的心、感恩之心、宽容之心、奉献之心、一颗心、万众一心……在中心话题“心”上提示了很多种限制语,很容易找到切入点,关键是要结合自己的真切感受,才能写出特色。
短语类的话题作文也要像命题作文一样.先把短语结构弄清楚,审出题目中修饰词语的限定范围。这些修饰性的限制往往是题旨的所在。
如话题作文“美就在身边”,前面有一则简短的材料。材料中的意思和话题完全一致。“美”是个大的概念,而修饰词“身边”为写作限制了范围。“美就在身边”则要体现“美”和‘身边”的关系。如果忽略“身边”,写出的内容就会超出命题范围。
(三)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与命题作文、话题作文不同,它的重心完全在材料中。无论是审题还是立意.都必须从材料出发。由于没有明确的题目或话题,因此我们要学会分析材料的中心.只有从材料中心出发思考问题,才能做到切合题意。
材料作文的审题有两个具体的原则:准确、全面。要想做到这两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人手:
1.对于有主人公的材料.审题时站在主人公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就很容易找到材料的核心。
在材料作文中,所选材料有时是一个寓言故事,有时是一个鲜活的事例,其中往往会有一个或多个主人公。从分析主人公人手.就能准确全面理解题意,把握题旨。
例如,2007年黑龙江哈尔滨的一道中考作文题:
一名中学生总因为自己成绩而苦恼。一天晚饭后,父亲与他一同走进一座高楼。并领他沿着楼梯一步一步爬上楼顶。看着脚下迷人的夜景,父亲说:“学习和人生的道路上没有电梯,只有沿着台阶一步步登上顶点.才会见到最壮丽的风光。”这个孩子顿有所悟。后来.他通过不懈努力,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上面材料中,父亲教育孩子的方式.父亲教诲孩子的话语,孩子取得进步的原因……是否给你一些启示呢?
请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在审材料时,要特别注意主人公身上值得提倡的品质。这则作文材料中,有两个主人公,一个是“父亲”,另一个是“孩子”。因为有两个主人公,也就是有两个角度可以思考。再者,文题中也有一些提示,如“父亲教育孩子的方式”“父亲教诲孩子的话语”这两个点是站在父亲的角度思考的,而“孩子取得进步的原因”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的。因为“父亲”和“孩子”都是材料的主人公,所以无论从哪一个人的角度立意行文都是准确的。
(四)、审题失误的心理分析
在中考或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跑题现象时有发生。跑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审题方法不当,确切地说是审题时的思维方法存在一定问题。先看一个考场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山里住着一位樵夫。有一天.他到城里去卖柴,回家时,却发现自已的房子起火了。邻居们都来救火,但是因为风势过大.一群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火焰吞噬了整栋房屋。
当大火终于灭了的时候.只见樵夫不慌不忙,拿了一根棍子。跑进倒塌的屋里不断地翻找。过了半晌,樵夫兴奋地叫着:“我找到了!我找到了!”邻居发现樵夫手里捧着的是一把砍柴的斧头。
请你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但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个作文题材料的核心是那把“斧头”.而材料中的主人公恰恰是一位樵夫。斧头和樵夫的关系是思考的重点,斧头是樵夫赖以生存的根本.对樵夫来说是最根本、最主要的东西。
从这个重心出发思考问题,引出观点才算正确。比如写“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眼前的挫折是次要的,只要最根本的东西还在,就有东山再起的时候”“勤劳的双手,是发展的根本”“金钱再多也有用光的时候,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最重要”……
本来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同学们的想法却五花八门,甚至很离奇。我挑选有代表性的几份.对几种典型的失误作一下分析。
学生A:我看到材料中的樵夫,房子被大火烧了.不是着急。不是痛苦,只是拿根棍子跑到废墟中把斧头找了出来。于是我就由此想到.人也应该像樵夫一样,始终保持处乱不惊的心态,遇事要稳重,进而以此立意。
心理剖析:这个学生在审题时,只看到现象.没看到本质。
樵夫确实没有着急,遇事也确实稳重,但这只是表象。同学们应该进一步顺着材料的意思去发现本质。樵夫为什么不慌不忙?因为对一个樵夫来说最根本的东西还在,有斧头就不会挨饿,不会受冻,所以才表现出一种稳重。
应对策略:分析问题不要浅尝辄止,在作文审题过程中,感觉到某个东西之后,进而去理解它,深入到事物内部去认清其本质,唯有如此.方可深刻地理解材料。
学生B:我看到材料中,樵夫找到斧头很高兴.他以后又可以砍柴了。我还接着想,他这样一个劲儿地砍柴,迟早要把山上的树砍光的.又想到自己的作文水平不高,于是想搞点创新.好与众不同一点,再结合现在很流行的环保话题,写一写保护环境,那不是平时老师强调的更“有现实意义吗”?于是我就写了《不要乱砍滥伐》这篇文章。
心理剖析:这个学生为了得高分而做了作文的奴隶,他信马由缰的思维与他的意愿适得其反。这个同学已经看到,樵夫有了斧头,就有了重新开始的根本这一点。为了与众不同,他画蛇添足,冲出材料的中心意思,离奇地延伸出了“环保”话题。
应对策略:不能为了创新而投机取巧,自以为与众不同就是新颖,那就大错特错。所以,同学们必须认清何为真正的“新颖”,其实它指的是对材料的新认识、新感受,能给人以新的启示。
学生C:樵夫的房子没了,但他还有斧头.对于一个以砍柴为生的樵夫来说,斧头就是他的生命.是他的一切。有了斧头,他还可以重建家园。这是他不幸中的万幸,为此我想到了“福祸相生”.又进一步联系到了“得与失”这个话题。于是我就写了“不要计较得失。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这个主题。
心理剖析:这个学生的思维属于“误入歧途”.曲解了题意。
通过这个同学的思维过程,可以看出他的想象力比较丰富。这对他的跑题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学时代正是想象力最丰富、最容易幻想的阶段。年轻的学生一旦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就有“肆意”遨游的倾向。此时,瞻前不顾后是他们共同的心理特征。
应对策略:在想象与联想的过程中,不能忽略文题中的材料,因为材料中往往含有一定的写作指向。同学们一定要能辨明这个写作指向.然后在这个方向的指引下去联想,去想象,写出的文章才能与题意相吻合。
学生D:樵夫每天以砍柴为生,山里的绿色也随着他一次次挥动斧头而日渐减少。最终.一把大火把他的房子化为了灰烬。古人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上天对他的惩罚,可以说.他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然而,大火扑灭后.他又拿起了斧头,他对自己的错误没有丝毫的反省。故我立意为“人贵在知错能改”.提倡人们要时刻反省自己,只有不断反省.才能有所成就。
心理剖析:这个学生失误在于抛开材料,另起炉灶。
这个同学只读了材料的开头,就彻底抛开了材料.自己主观上臆断出:樵夫砍树的行为属于作恶多端。他根本没有注意材料后文的内容。
应对策略:审题时,首先通读材料,先不要着急思考,以免先人为主的判断形成定势.最终影响对材料主旨的把握。读材料一定要有始有终,待读完材料后,再整体把握题旨。
学生E:樵夫的工作就是砍柴.房子烧了,他没有悲伤,而是拿了棍子。在灰烬中找。原来是找自己的斧头,说明樵夫对砍柴的专注,也是对自己工作的执著,这令我感触很深。于是我写了“人要做好本职工作”。
心理剖析:这个学生看问题的方式属于“瞎子摸象”。
这个学生所犯错误是所有审题失误中最普遍的。樵夫确实很执著,房子都那样了.还没忘找自己的斧头。但这在整个材料中却属于一个点,一个次要方面。从这个次要方面去延伸思维,无疑是错误的。
应对策略:想问题、看事物,不能只看一部分,应该看整体,从材料的整体内涵、中心意思出发去构思行文,尤其是一些比较复杂的作文,比如材料作文。
此外,还有的同学写的是“人生路上,当弃则弃”“遇到事儿,想开点儿”“天无绝人之路”等主题。在此不再具体分析。
总之,同学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除了要学会基本常识外,也要学会如何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想对了,才能写对,写对了,才有得高分的可能。反之,审题一步走错,文章全盘皆输;审题差之毫厘,全篇谬以千里。
初三作文辅导训练【3】
一、怎么写好话题作文
(一)认真审题,理解题意:
审清题目永远是写作的第一要务。话题作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呈开放性。它只提供写作的内容的指向,强调的是写作内容与话题的相关性,不似命题作文对于内容的限定比较严格。且文体不限。学生完全可以“奋臂揽明月,随手摘星辰”,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但在开放的同时,限制依然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界限,这个限定就是话题这个谈话的中心。许多同学过于开放,审题意识不强,对话题的显性与隐性要求心中无数,想当然地仓促下笔,随意漫谈,结果所写内容过于偏离话题,这样的文章当然是失败的。
话题作文的组成一般分为三部分:①简短的提示材料(吸引学生,帮助学生开拓思路)②由材料引出的话题(作文的中心或谈话范围)③作文的要求。写作前这三部分都必须认真研读,吃透话题的准确内涵。这是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一步。
(二)“意在笔先”,求新求深:
“意在笔先”就是在选定材料之后、下笔之前,先要将文章的立意考虑好了,使写作具有目的性,使中心明确、突出。
就立意来说,要求“新”求“深”,避免“第一立意”。何谓“第一立意”?举例说:去年天津市语文学科竞赛作文考试的话题是“压力”,大部分同学写的是“学习的苦”、“学习的难”,这就是这个话题的“第一立意”也就是看到一个话题,大家一下就想到的立意,这样的立意当然太一般化了。中考作文发展等级分的标准,这个标准明确提出四点要求:作文要①深刻;②有文采;③创新;④有个性。能“想别人所未想”,“说别人所未说”,“写别人所未写”,“见别人所未见”。其实针对同样的一件事,学生可以发现许多问题,会有许多感受,完全能表达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关键在于他们是否善于思考,是否有好的思维品质,是采用单向思维还是发散思维,多角度地思考。比如,我们写“尊敬”这个话题,可以从正面表达,同时还可以关注话题的反面,迂回切题,采用“反向式构思”。还可以将反面与正面结合起来对比表达。另外,立意时还可围绕话题展开联想和想象,以开拓思路。仍以话题“压力”为例:由“压力”→“压力锅”→用它做食物熟得快→原因是内部压强大→“人无压力轻飘飘(压力与成材)”,通过这样一番联想,压力的一个意义生发出来了,这就使我们的思维朝着纵深方向推进,有助于文章的立意深刻。
(三)文体明确,形式创新:
在上述问题解决之后,下笔之前,一定要想好,要以哪种文体作为写作的形式,一旦决定了,作文的文体表现一定要确定,不能让别人搞不清楚你写的文章是什么体裁,这点要牢记。
同时,作文的成功要诀还在于构思的讲究,力求形式上给人以新鲜感,张扬个性,灵活表达。从俗从众,文章会一般化。过去常采用的“开头点题”,“中间表现题意”,“结尾扣题”的所谓“三块豆腐”式的结构显得陈旧了;传统意义的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已经不能满足作文创新的需要。我们可以根据作文内容,采用一些新的形式,如:童话体、对话体、日记体、书信体、剧本式、创编式、寓言式、讲演式、小标题式、镜头组接式、诊断书式等等新鲜的文体。书信体有如面对面的倾诉,能使文章写的情真意切;日记体与小标题式的形式可以避免结构混乱,情节不清的现象,使文章的脉络分明。要注意的是你选择的形式是你擅长的,一般是在平时的练习中尝试过的较稳妥,尽量不在考场上贸然使用一种新的形式。但一定要注意,形式的选择要以服务于内容、中心为目的,不能片面求新。
二、本次作文训练内容
①话题:
“童年”
“童年就像深夜的那一片天空,而童年中那一个个令大人们忍俊不禁的‘趣事’,就是天空中的一颗颗星。”
“童年,是人最快乐的一段日子;童年,是一个人最美好的时光;童年,也是所有人最珍贵的记忆。我将把对童年的记忆,和着年轻的梦想,编织出生命中最完美的画卷,将它永远留在记忆的海洋里。”
请以“童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②例文:
例文之一:
与童年相约
一不小心一脚踏入了童话中的城堡,回忆像泼翻在宣纸上的墨,浸渗开来,想收拾都来不及。
小时候的事就这样又回来了。
屈指可数的是几个疯得大汗淋漓的冬天和几个晒得油黑发亮的夏天。那时候,我可以随意地疯,随意地玩;我可以用蜡笔画小人儿,不会画酒窝的时候,就用手指给戳两上洞……
最快乐的时候,是在乡下住的那段时间。乡下的天空很清澈,轻轻一下,就能掐出水来。在那片纯净的土地上,我很爱爬树,树虽不高,但爬上去,却能开拓出一片新天地;我也很爱去小溪那儿玩,小溪的水很清,我就用草帽来沥小虾,小溪不大,却能容下一个孩子的淘气。我会为了一件芝麻小事而欢乐的跳起来,像一只活蹦乱跳的小狗;也可以为了一件芝麻小事,哭个昏天黑地,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捉蜜蜂。
我喜欢带着一副旧手套,披着一片厚夹克,带着一副口罩去树上,直接捉蜜蜂。因为有着这“层层”的保护,加上我迅速的逃跑,所以很少受到伤害。即使这样,还是有失手的时候。有一次,我被一只蜜蜂蜇着了,我很气愤,刚要打死它,发现它已倒在了地下。我哭了,声音引来了外婆。外婆问我为什么哭,我说,蜜蜂蜇了我,它死了,我原谅了它,可谁来原谅我。外婆面带微笑,平静地说:“我原谅你。”顿时我就笑了。……若干年后,再次想起这句话,我十分感动。
从乡下回来,没过几年,妈妈就给了一个崭新的书包,这也就意味着我的童年即将结束。当时我看到那个漂亮的书包,心里很高兴,早上一年学,便早一天成为大人。现在想想,我为什么不再要一年快乐的童年?
有人说:记忆被挤压压缩成符号,搁置在记忆的夹层里,像缓释胶囊,一点一滴将人生涂上天真的色彩。而我的童年就是快乐和温馨,这两种“符号”将永远被我珍藏在记忆里,为人生添彩。
评点:
以十四、五岁的年龄再写童年,就不能仅是就童年的趣事来表现童年,童年的生活应经过你比较成熟的思想过滤、提升,再加以十四、五岁所具有的想象力、美化之后,用讲究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既表现童趣、童真,同时又表现童年的美好、难忘,乃至令人回味。写童年的话题,也要有较高的立意,不能因话题的选材范围是小时候的事情,就可以“稚化”话题。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用美好的语言充分描绘了童年的美好,语言好是本文的亮点。
例文之二:
遗失的美好
童年是童话般的年代,是梦开始的地方,而它却一去不复返。
巷
小的时候,每天都会把自己的小手放在外婆的手中,被外婆牵着,在这条巷中走着。幽长的小巷似乎漫漫无边,而小小的我也仅仅是在漫无目的地跟着外婆走。那时,我只知道,如果我做了一件事后,大人夸我是“好孩子”,那么我还会去做。于是,我就随着外婆每天去做早操,每天在这巷中走着。孩子透明的心是可以被大人一眼望穿的。
而今,再走在这条巷中已是十年之后了。寻找着儿时的足迹,搜索着幼时的身影,才发现那时是多么的幼稚,但又是那样的天真。而今,我也不再牵着外婆的手了,我也不再做早操了,我的心也再透明不了了。
童话
童话是一个蹦蹦跳跳的孩子播下的种子,是一场细细密密的小雨绣出的叶子,是一条梦中指引的林子。小的时候,每天睡觉时都会枕着妈妈讲的童话。那时我会爱憎分明的去看待童话中的人物,而就连在梦中我都期待着童话完美的结局。童话里映出了孩子的笑脸,也映着我的童年。
而今,就算想重温一下儿时经典的童话,也会被老妈的大惊小怪动摇了决心。因为我长大了。不论什么童话就在梦中都不会出现了。
玩具
幸福,对于小时候的我而言,就是拥有的玩具多。而我与生俱来便是对有毛的东西情有独钟。于是,一个个毛绒玩具仿佛从天而降般落入我的手中,成为了我的掌上明珠。但是,所有被我抱过的毛绒玩具都难逃我的“毒手”,它们的毛几乎都被我拔光,一个个光秃秃的,惟有几根毛还在那里“玉树临风”般的昂首挺立。
由于小时候养成了这个被老妈称作“不良”的习惯,直到今天我都未改掉此“恶习”。每当妈妈看到我抱着它们,都会发一番感慨,我长大了,我不能再像小孩那样傻傻地抱着毛绒玩具了。长大了,真的就不能再像小孩子一样了吗?
后记
十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徜徉于这小巷中,才发现,一切都没变,只是时间更换了场景和剧情。我不会再牵着外婆的手去做早操了,因为那样很愚蠢;我不会再让妈妈给我讲故事了,因为我没有时间去赞美《白雪公主》的幸福结局;我不会再拔掉玩具上的毛了,因为我几乎不能抱着它们。
岁月的巨手撕光了老榆树的每一片叶子,那像星光,像露水,像星光与露水之间颤抖的草叶一样的童年已经飞走了。
童年,就像是生命中任何一件美而易逝的事物,你若未抓住它,它便扑腾着羽翼飞远了。就算再想回到从前,再想去回忆它,时间也会无情地洗刷掉它的印迹,岁月也会让你变不回原来的样子。就像是那巷中的孩子,那不可能的童话和那抓不到的玩具。我的生命里有着种种的遗失的美好,而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抓住生命中那些今后将会值得回忆的花朵,抓住生命中那些美好的事物。
评点:
本文文笔成熟,选取童年中有意义的几个回忆“巷”、“童话”、“玩具”表达对童年的记忆,以及现在对这些美好的事物的感受。文章的形式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文脉清晰、内容充实,以“后记”的形式,将对童年的感受写得深刻。
【初三语文作文辅导】相关文章:
语文辅导方案04-02
语文学困生辅导总结02-08
初三语文作文(通用60篇)10-10
初三语文教案02-07
初三语文期末评语12-21
初三语文复习教案11-30
语文学困生辅导工作总结02-08
初三语文学习计划10-26
初三语文总复习方案10-10
初三语文工作总结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