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悟人生哲理好文章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感悟人生哲理文章
下面就是为大家整理的感悟人生哲理文章范文,欢迎各位阅读!
感悟人生哲理文章:超越自我
大家在庙里做了很多事,积了很多资粮。
刚刚来的,说明你很有善根,与佛法很有因缘,如果缺乏善根因缘就找不到这个地方。
反过来说,你能够找到这里,就说明同佛法有因缘,同三宝有因缘,你的善根已经被发现了,今后就很有希望。
我们久修久学的同学、同修和出家的法师,就需要去发大心、发大愿,就要不断在佛法的修学上去用功、去努力。
我们初学的人、刚来的人怎么办呢?要超越自我。
超越自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超越世间的我。
世间的我目标都比较近,很多的行为都有问题。
刚才我谈到了,一个人有了嫉妒、骄慢就不容易去利益别人。
那怎么办呢?就要去超越。
超越自己,那是很不容易的。
因为大家都按错误的认知去做事,反而变成错的都是对的。
你要去超越,要去解脱,就要在这方面去努力,超越“以自我为中心”。
所谓“以自我为中心”,就是时时刻刻都想到自己的利益,时时刻刻都想到自己的问题,忽略了别人,忽略了很多很多的人,所以我们要去超越,超越人生的短暂性,超越人生的局限性。
因为你眼光很短浅,你看的只有今天的事情,只有明天的事情,只有很近很近的事情,远的你就看不清楚。
超越局限性,就不是只顾到你一个人,或者是你家里几个人,或者是你单位里边的少数人。
我们的心胸格局不容易扩大,我们的思路放不开,我们的思维模式有问题,这些就需要去超越。
用“超越”这个词,大家比较容易理解,比较容易认识,也比较容易接受。
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团体都有历史。
我们整个人生的过程就是自己的历史;我们这个团体的过程就是寺院的历史、佛教的历史;我们国家各个民族、各个人走过的历程就是国家的历史。
我们要在这个过程当中做出一些丰功伟绩,做出一些对大家都有利、大家都能够接受、大家都能够欢喜、大家都能够快乐的事情。
这对自己好,对团体好,对国家也好,何乐而不为呢?我们所呈现的种种面貌,我们来庙里念经也好,一起煮饭也好,一起研讨也好,交流也好,扫地也好,说话、做事、行住坐卧,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过程,都是我们的生活。
这些过程和生活记录下来,就是文化,就是历史,就是人生。
我们要在有限的人生当中去体现无限生命的价值,在很有局限的时空因缘下,去实践和完成我们最宽广的佛法事业和自己生命的蓝图。
所有这些,一点一滴,我们都要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接受,用心去学习。
感悟人生哲理文章:为人解渴,自获清凉
你听说过复制快乐吗?你知道如何播种快乐吗?你知道“傻人”为什么有福吗?
《孟子·梁惠王下》中,孟子与梁惠王有这样几句对话,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梁惠王曰:“不若与人。”孟子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梁惠王曰:“不若与众。”这几句对话的意思是,一个人欣赏音乐所获得的快乐,比不上和众人一起欣赏音乐所获得的快乐。
与少部分人欣赏音乐所获得的快乐,比不上与多数人一同欣赏音乐的快乐。
懂得分享,快乐就会增长。
英国作家王尔德有一篇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于是在花园四周筑起高墙。
从此,花园里只有冬天,一片荒凉。
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进来,春天随之而来,园内恢复生机。
后来巨人醒悟了,他拆除了围墙,与孩子们一同分享漂亮的花园,从此,快乐无比。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把你的痛苦与人分享,你的痛苦将减少一半;把你的快乐与人分享,你的快乐会增加一倍。”春天和冬天、快乐与痛苦,原来就在一念之间。
她是一位传奇人物,一生跨越了3个世纪。
她是一位现实中的菩萨,百年人生,尽献他人。
她叫许哲,1898年出生于广东,抗战期间,在一个反战的国际救伤队里做义工,抗战结束后,开始义务照顾贫病的老人,还自己办养老病院,免费收容老人。
别人盼富贵,她却爱清贫,一天只吃一餐素食,穿别人不要,甚至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衣服。
她的一生,除了当秘书那段时间,其余工作都没有薪资。
101岁时,她皈依了佛教,全身心依止阿弥陀佛。
20**年,她在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14岁。
她将自己全部奉献给无依无靠的贫病老人,收获的是健康、长寿和快乐。
也许,有些人会认为她“傻”,社会上有句话叫“傻人有傻福”。
天地间自有公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舍得下种的人,哪会有秋天金灿灿的果实?诚心为他人付出,才会有快乐的回报。
那么,如何才能又快又有效地寻找到快乐?答案是随喜别人和赞美别人。
随喜是佛学术语,见到他人行善,看到别人成功,我们为他而欢喜,犹如自己行善,自己成功一样。
随喜他人的人,是光明的,是在破除阴暗的嫉妒心。
《四十二章经》中,佛陀有个比喻:“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自己手中的火炬可以传送给很多人,用来熟食或祛除暗冥,自己不仅没有丝毫损失,相反因为利益了他人,自己的福德也在增长。
随喜他人,主要是用心,而赞美他人,需要用言语。
美国作家奥格·曼狄诺有这样几句话:“赞美敌人,敌人于是成为朋友;赞美朋友,朋友于是成为手足。
常想理由赞美别人,绝不搬弄是非,道人长短。
要批评人时咬住舌头,赞美人时要高声表达。”
随喜赞美是勇气、是突破、是胜利、是智慧,是一杯清水,转变心念,驱散黑暗,为人解渴,自获清凉。
感悟人生哲理文章:心是一条流动的河
我们常常觉得“念头”是一段一段的,实际上不是。
心像一条流动的河,无数的念头刹那生灭,相续不断,前一个念头刚过去,下一个念头又生起……起什么念头对我们的生活、生命是有影响的,它会制造出“产品”。
念头制造的产品包括我们当下的苦乐感受、说的话、做的事、身体的反应,以及记忆。
例如心胸狭隘又容易激动的人,觉得自己受辱时,立刻勃然大怒,只想着报复对方,整个身体里血液发热、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眼神不友好、脸红脖子粗;如果是伶牙俐齿的,此时更是话语如刀,毫不留情,句句专指对方的伤处、痛处、难堪处,以泄自己心头之恨。
终于赢了,身体才开始松弛下来,脸上显出得意和快活的表情。
当人整个身心都陷入攻击状态时,他还有何快乐可言?他的语言、行为都是伤害性的,给对方带来难以忍受的心灵痛苦,让对方失望、怨恨、伤心、难过,决心再也不和这种人交往了。
旁观者也看得心里发凉,觉得这种人没什么意思,跟他做朋友只有倒霉。
不好的名声辗转传播,结果所到之处,知情者都小心提防,他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差,生活、事业的幸福越来越少。
有研究表明,愤怒、仇恨对人体内的神经组织、内脏细胞也会造成严重损害。
最糟糕的“产品”是记忆。
事实上,我们生命中所经历的一切都会被记忆。
按佛教的观点,人每重复一次同样的行为,记忆的痕迹就加深一次;重复得越多,痕迹越深刻,形成了习惯性思维和行为方式。
例如上面这种人,会愈来愈容易被外界所激怒,一件大家都认为平常的小事,却可能让他大发雷霆。
随着愤怒、仇恨念头的增强,制造出来的“产品”自然也越来越不好,越来越让他难受。
这是恶性循环。
佛教所说的“轮回”,实质上就是这么一回事。
光明、善良、正面的念头会制造出快乐、安全、舒服的“产品”。
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吃饭时感谢、赞叹父母的付出,就可以让自己和父母的心情都快乐,消化系统对食物中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效率也得到提高。
我们一天中产生的念头不计其数,有良性的,但更多是不良的,如焦虑、猜疑、抱怨、批评、指责、嫉妒等;还有时候,我们根本想不起自己起了哪些念头,因为心不专注,东想西想。
这样制造出来的“产品”杂乱,心态忧喜不定,身体健康状态不稳定,人际关系时好时坏,顺境逆境无法把握。
只有让善念持久、稳定、有力,才能拥有稳定的幸福与快乐。
【感悟人生哲理文章】相关文章:
感悟人生哲理的文章09-30
感悟人生哲理好文章10-05
人生哲理文章大全09-30
人生哲理优美文章09-30
有关人生哲理的文章10-06
人生哲理励志文章(通用16篇)01-10
人生哲理唯美文章800字09-30
感悟生活的文章10-01
对人生感悟的文章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