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于丹论语心得

时间:2022-07-19 17:44:42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于丹论语心得14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于丹论语心得,欢迎大家分享。

于丹论语心得14篇

  于丹论语心得 篇1

  于丹教授是这样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我最欣赏的,也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说明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于丹教授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这三种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而那三种坏朋友又是什么样的,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该怎样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其实,人这一生中,有什么样的朋友,就能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因此,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的环境中,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的价值取向。那么论语中鼓励交什么样的朋友呢?很简单,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先来说说三种好朋友。所谓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谅、友多闻。第一种是友直,也就是这个朋友为人要正值,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这是一种好朋友。因为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

  第二种是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是一种美德,它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或有时候过分的苛刻,还有一种是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

  第三种叫做友多闻。在先秦时代,不像我们现在有电脑,有这么发达的信息,有铺天盖地的媒体。那个时候,人要想广视听,怎么办呢?最简单的一个办法,交个好朋友,让你朋友把所读的书的那些间接经验,转化成你自己的直接经验系统。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所以,结交一个多闻的朋友,就像翻开一本辞典一样,我们总能从他人的经验里面得到自己的一个借鉴系统。

  《论语》中的益者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宽容的朋友,广见博识的朋友,这就是孔老夫子所称道的三种好朋友。那孔老夫子所说的三种坏朋友又是些什么样的人呢?

  什么是友偏辟,就是性情暴躁的朋友。那当然,每一个人的生活不一样,遇到的情况也不一样,很有可能遇到一件事,你还迷茫的时候,你的朋友先怒了,先告诉你这件事情不能这么做。

  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这个正好相反,是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我们发现,过分优柔寡断,他其实在浪费你的生命能源。可能你要去辞职了,你说有一个机会要下海或者跳槽,你去问朋友.朋友说,想想吧,你现在的工作也不错呀,你要是万一走了,你什么什么就丢掉了。

  至于第三种,所谓友便妄,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大家都知道佞臣之说,佞,就是那种心怀鬼胎的,有心计的,要以一种不择手段的方法去谋取个人利益的这种小人。他们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种心理阴暗的人,但是,这种人往往会打扮出一副善良的面孔。由于他内心有所企图,所以,他对人的热情,比那些没有企图的人,可能要高好几十倍。如果你一不小心被这种人利用的话,那么,你就给自己的一生套上了枷锁。如果你不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个朋友是不会放过你的。这其实在考验我们自己的眼光和知人论事的能力。

  损者三友,益者三友,它告诉你,人这一辈子,做的所有事情,内心是应该以朋友作为一个坐标的。这种标准,有可能是防微杜渐的,不见得这个朋友作出多么伤大雅的事情来,哪怕就是一个苗头,你就会觉得:这个人做我的朋友,可能是我的危险。

  于丹论语心得 篇2

  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开篇就提到:无言也是一种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苍天还需要说话吗?

  对于无言也是一种教育,我把它理解为言传身教,而且要重于身教。俗话说:太阳不语,自是一种光辉;高山不语,自是一种巍峨。对于我们目前的教育,我认为言传有余,而身教不足,很多填鸭式的说教,其实它的说服力是非常苍白的,倒不如身体力行更能让人信服。

  无言也是教育,看到这句话,让我想起一件往事。记得儿子刚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他发烧了。我匆忙赶往学校的时候,正巧是课间休息。跟老师打过招呼后,我急忙来到儿子身边,摸摸儿子的额头,挺烫的,又向老师问了问情况,就打算带孩子回家,正当我要向老师表达感谢和歉意的时候,儿子忽然呕吐了,由于没有防备,一下吐了一地,我一边拍打儿子的后背,一边抬头问老师拖把之类的东西在什么地方,这时,只见老师一脸不满的神色,皱着眉,脸拉了老长,她一定是嫌弃我们把教室的地搞脏了,看到她那副表情,刚才从心底浮现出的感激之情一下子就荡然无存了。我想,孩子上多少节思想品德教育课,才能把老师那漠视的.眼神从内心深处抹掉呀!小学是对孩子教育的启蒙时期,教师的德才学识、情感人格、言谈举止都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所以,有时候身教更重于言传!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著名童话故事大王郑渊洁教育孩子的故事,他在做客湖南卫视,跟节目主持人汪涵聊天时说: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给孩子做个榜样,即使自己不爱看书,只要孩子一出现,你就要拿起书本写写画画,如果你想让孩子孝敬父母,那你自己就要做给他看。有一次,郑渊洁买来大彩电后直接给孩子的爷爷送去了,儿子问他为什么不拿回自己家看,郑渊洁说:“爷爷奶奶活得没咱们长,以后咱们还能看上原子弹电视呢,所以先给爷爷奶奶看。没过几天,吃饭时,端上了一盘儿大虾,他让儿子吃,儿子让他吃,他说他不爱吃虾,儿子说:“你吃吧,以后我还能吃原子弹虾呢!”这,便是言传身教的结果。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在世风日渐浮躁的今天,无言教育更是彰显出它的难能可贵,无言就是要脚踏实地、默默无闻、甘于寂寞;无言就是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潜移默化。飞瀑之下,必有深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相信言传身教必能结出累累硕果,愿无言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蔚然成风!

  于丹论语心得 篇3

  假期校长布置我们全校每个人都要认真阅读《论语》,我心想,此读必是很无聊(古人的文言文多嗷口)。拿起《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翻了几页,简单、朴素的语言读来毫不费力,不知不觉就已翻看了几十页。看罢全文一半,不能说有多大震撼,但随着阅读,感觉心灵收获了一份平静和仁爱。

  “快乐”是我从中收获到的关键词,这本书中不论是天地人之道,出世之道,人生之道,其中的真谛,无非是告诉我们怎么过上心灵所需要的幸福生活。书中将道,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安宁。“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乐。”于丹老师说,颜回真正令人佩服的,并不是他能始终保护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贫而乐,富而好礼者”是一种人生境界。记得有一个故事:一个老头每天钓两个小时鱼是以为生,几个年轻人问:“你为什么不多钓几个小时?”老头问:“钓了干什么?”“赚钱啊!”“赚钱干什么?”“可以买渔网,捕更多的鱼。”“捕得更多干什么?”“可以赚大钱买船,搞船队。”“有了船队又怎样?”年轻人说不出了,老头儿说,“我不愿过那样的生活,现在我每天钓两小时的钱,其他时间可以坐在海边看、晚霞,已经非常满足和快乐了,人生总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于丹给我讲述的论语精华之一,使是用平和的心态对待缺憾与苦难。她说:“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人生有如行驶江上的船,不可能事事顺意,一定会有风雨,甚至巨浪,我们应该努力追求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有一首诗说得好,“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爱爱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心,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选择样貌,但你可以展观笑容。”以主动的积极的态度,融入环境,让每天有一份好心情。

  于丹论语心得 篇4

  《论语心得》书稿付梓中华书局,心下有七分安顿三分忐忑。从二十一岁读先秦文学硕士开始,几乎泡在中华版的书堆里长大,不敢奢望有一天在中华书局出自己的一本书,就如同从来不敢妄想自己敢站在电视屏幕里谈谈《论语》的话题。

  对《论语》的情感,一向是“敬”而不“畏”,对《论语》的感觉,从来是朴素而温暖。

  在北方一个以温泉著称的小城里,曾经见过一口奇特的“问病泉”,据说任何人舒舒服服地泡进去,一下子就感知到自己身体的病灶所在:有关节炎的人四肢关节就会麻酥酥有了感觉,有肠胃病的人肠胃间就会火辣辣涌起热流,而有皮肤病的人则周身通泰,洗掉一层蝉蜕一般……

  我眼中的《论语》,就是这样一眼温暖的活水泉。

  以我的学养和阅历,真要做《论语》的讲解和讲解和辨析,万万不敢。那就像是让我去做这眼温泉的化学成份分析一样,我没有能力拿出一份数据精准的化验报告。我所能担承的角色只是一个体验者,以身体之,以血验之,像两千多年中数以千万计泡过这眼温泉的人一样,用自己的身体最敏感的病灶去承受温泉的恩惠。

  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近乎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所谓“道不远人”,大概如此。

  我眼中真正的圣贤从来不拎着晦涩艰深的典故吓唬人,也从来不堆砌出佶屈聱牙的言语麻烦人。孔子说:“予欲无言”,子贡慌慌地问:“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益发淡定,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这个世界上的简单真理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们从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灌输,而是对于每个心灵内在的.唤醒。《论语》中的简单真理所以穿越千古尘埃,让后世子子孙孙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质文明中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不至于因为选择的机遇过多而仓惶。受益的人也许“觉”在某一刻,怦然心动,醍醐灌顶;也许“悟”在漫漫岁月,用一生的历练完成一次不可复制的解读。

  真的要感谢《百家讲坛》用“心得”这个角度鼓励我走进《论语》,千颗心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而我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心之得。我们在当下的生活解读中豁然开朗,圣人在千古之前就会缄默微笑。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那是将《论语》奉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渊源;而我宁愿说“半部《论语》修自身”,人人皆可视之为一眼温暖的“问病泉”。

  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不是被汉武帝罢黜了百家之后刻意独尊的“儒术”,不是与“道”“释”并称于庄严仪式的“儒教”,不是被穷究义理囿于考据的“儒学”。

  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是每个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简单真理。

  所以,我看《论语》的温度,不烫手,亦不冷漠,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

  于丹论语心得 篇5

  看完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我才发现自己对《论语》所理解的浅薄。读完这本书再不会让人感到《论语》难懂,枯燥。因为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一些为人处事做了经典的诠释。

  本书于丹教授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方面来解析《论语》。在处世之道一章中,于丹教授说:“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人一旦知道做错的时候,一切皆成定局,无法挽回。”“言寡尤,行寡悔。”于丹教授还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坏脾气的小男孩,一天在家里发脾气,摔摔打打,特别任性。有一天,他爸爸就把这个孩子拉到了他家后院的篱笆旁边,说:“儿子,你以后每跟家人发一次脾气,就往篱笆上钉一颗钉子。过一段时间,你看看你发了多少脾气,好不好?”这孩子想,那怕什么?我就看看吧。后来,他每嚷嚷一通,就自己往篱笆上钉一颗钉子。一天下来,自己一看:哎呀,一堆钉子!他自己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他爸爸说:“你看你要克制了吧?你要能做到一整天不发脾气,你就可以把原来敲上的钉子拔掉一颗。”这孩子一想,发一次脾气就钉一根钉子,一天不发脾气才能拔一根,多难啊!可是为了让钉子减少,他也只能不断的克制自己。

  一开始,男孩儿觉得真难啊!但是等到他把篱笆上的所有钉子拔光的时候,他忽然发觉机子已经学会了克制。他非常欣喜的找到爸爸说:“爸爸快去看看,篱笆上的钉子都拔光了,我现在不发脾气了。”爸爸跟孩子来到篱笆旁边,意味深长地说:“孩子你看,篱笆上的钉子都已经拔光了,但是那些洞永远留在了这里。其实,你每向你的亲人,朋友发一次脾气,就是往他们心上钉了一个洞。钉子拔了,你可以道歉,但是那个洞永远不能消除啊!”

  看完这个小故事,不禁勾起了我的回忆。记得我曾上小学时,我对我的班主任至今难忘。正是因为我很喜欢她,所以她教的语文我也很喜欢,并且我的语文成绩很好。我的小学班主任教了我们五年,五年中她像园丁浇灌着我们这些稚嫩的花儿。她很和蔼,很少无故发脾气。在我印象中只有一次,但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正如于丹教授举得那个小故事,它正如那个钉子拔下后留下的那个洞一样。那天不知何故,一上课她就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题目,简单的讲了几句就开始让我们下笔动手写作文。我在班里是出了名的写字速度快,不一会儿,我就写完了,而且感觉良好,心里美滋滋的拿过去让她批改。谁料,看了不到十秒钟,他就把我的作文撕下连同本子一起扔到了门外。顿时,我就惊呆了,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掉。全班同学眼光“唰”的'以下全部射向了我,当时我已经忘了如何捡本子的,只想着找个地缝钻进去躲起来。这是小学六年来我唯一一次被老师批评。事后,我才知道那天老师因为家务事心情不好所以才对我们发脾气,我们原本一点小错在她眼里北方大好几倍,难怪她会对我们发脾气。

  刚踏上讲台的第一天,我还以此来告诫自己不要乱发脾气,伤害学生的自尊。可时间一长,我便又忘了。每当孩子们作业没完成,纪律涣散,课文不会背,打扫卫生不合格等等,一些现象发生时,我便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向他们发脾气。当时是痛快了,可效果却不佳。孩子们的这些小错照犯,对我的疾言厉色也毫无反应了。而且我在孩子们心目中也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现在想想真是悔不当初,如果还有机会,我一定要改正。尽自己所能,让孩子们心灵上那一个个小洞的创伤缩小,抚平。

  自我反省一下,也许是年轻的缘故,静下心来想想,我所教的学生年龄不过七八岁,他们反的那些错,在人生道路上根本称不上错。他们无非是调皮,好动,贪玩而已,这些错我们成人谁都犯过。可我们为何总是把这些小错无限放大,然后以此来伤害孩子们的自尊心,那脆弱,幼小的心灵,一再在他们的心上钉钉子,拔钉子。最后,钉子拔掉了,可那一个个洞呢?

  还有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当我们向他们发火,产生矛盾时,有时往往为了逞一时之强,图一时之快而深深地伤害了他们,在他们心上留下一个洞。每当回顾之时,又往往后悔不已。但伤害已造成,有的可以弥补,有的却成了终身遗憾。

  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我们在做一件事之前,要想想后果,就像钉子敲下去,哪怕以后再拔掉,篱笆已经不会复原了。我们做事,要先往远处想想,谨慎再谨慎,以求避免对他人的伤害,减少日后自己的悔恨。”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事很重要的一点。我可不想在我的学生心中留下爱发脾气的印象。时刻记着,谨言慎行,三思而后行,让自己少一点后悔,也就是让自己少做错事,悔事。

  “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除此以外,就像于丹教授说的:在生活中还要少些指责与抱怨。“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怨天尤人有用的话,社会上就不会出现不公平的事了。我个人认为,对于不公平的事绝不能斤斤计较,不然你会活得很累且不快乐。我们对此可以反过来想,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修身养性,做好自我,快乐生活!

  于丹论语心得 篇6

  忽然发现最近读的书都是冲着作者而去的。看这本书,是因为于丹。

  于丹,北京 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作为古代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试图用一种“下里巴人”的表达方式,让观众走进“阳春白雪”的世界。

  这本书很薄,读完它只花了2个多小时。但给予人的启发与感触却犹如海宁潮,恢宏而汹涌。光是于丹在飞机上写下的自序,就让我感叹许久。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精致的序了。说是精致,并不是因为它短,而是因为这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似乎都经过精雕玉镯。于丹的文学修养和思想境界在这些字里行间不经意流露。大三独揽泰山,她想到的是“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顿悟的是儒家的践行之道,千里之行,积于跬步,直至天下担当。想到的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开悟的是鲜有碑铭的后山用自然造化完成了对生命的另一种成全,阳光中折射出庄子的微笑。

  接受《百家讲坛》的邀请,于丹说是愿意把心中那双翅膀放飞到所有人心的晴空之上。讲将她所谓的一己之得,以庄子之名给她自己一些华丽豪迈的梦想,畅意一回天地遨游。

  对于庄子看破功名,不屑利禄,淡对死亡,是了的。但是,如何将这些哲理与生活之道融为一体,确实悟性不够。于丹,为我们大众点亮了一盏灯。

  “认识你自己”。这是千古以来一个最难解决的命题。据说,在西方的神话寓言体系里,这被表述为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于丹说:我们每一个人的眼睛都有向外发现和向内观看的两种能力。向外可以发现一个无比辽阔的世界,向内可以发展一个无比深邃的内心。而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地审视自己,有自知之明。

  于丹在谈到庄子关于“心态和状态”的观点时,有一个例子令我印象深刻。说的是一个科学家带着10个实验者在不同的环境下过桥。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了他的生活的状态。而就自己而言,我总无法抵消外界的.各种恐惧。这两天看斯诺克世锦赛,最爱的奥沙利文就是凭借纯熟的技术和良好的心态第三次问鼎冠军。我想,如果是我在打147最后一杆的时候,一定会全身发抖。但他每次都那么坦然,所以在这次世锦赛他迎来了第8个147。自省一下,高考理综的时候紧张地脑子一片空白,那真是惨不忍睹。可是到底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荣辱不惊呢?有多少人能够像庄子那样豁达,与世无争啊。这个现实的社会,已经是赤裸裸的了。

  毕竟我不是庄子,除了感叹和佩服他高超的觉悟之外,实在不能真的根据他的理念去效仿什么。估计庄子也没想到现在的社会是如此的世俗与混杂。当然啦,记得自己最后的那头羊,最短的那块板还是很重要的。扁鹊的故事富含哲理,可是在这个利益当头的社会,你有见过争着当治感冒的医生的?人人都渴望作大手术扬名立外。那能不能尽可能的让自己出淤泥而不染呢?“为自己雪中送炭,而不要总是锦上添花。”记得,这是所谓的人生大智慧。

  于丹论语心得 篇7

  在现代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老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

  每个人都应有一片理想的天空,可以自由地翱翔,因为理想带给我们未来和希望;每个人都必须有脚踏实地的能力,实实在在地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这样我们才能有点点滴滴的收获。

  让自己的胸怀无限大。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失业、婚变、亲人离去、朋友背叛等这些事情,也许我们无力改变某些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遇事不仅要拿得起还要放得下,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长期困扰于人生的遗憾不能自拔,对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是会有所损害的。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一种遗憾,其实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尺度,给予他人在自我内心设定的一种心理承受标准。丈量着他人,同时也度量着自己心胸明朗骀荡与阴霾狭隘。如果想得到别人更多的理解和宽容,与人为善,首先在自己内心就应该将度衡他人尺度的标准提高。只有敬人一丈,才能己获一尺。曾经听过这样一则故事,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起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儿子望着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你怎么知道”。儿子说:“她没有骂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至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于丹在《心得》中这样说到:“学会宽容,宽容就是潇洒,宽容就是忘却,宽容就是忍耐。宽容意味着尊重、理解、信任和沟通,但不是放任,不是纵容,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宽容,生活中的一门技巧,宽容一点,我们的生活或许会更加美好!”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怨恨让我们的心灵寄生于黑暗之中。而宽容,却能够让我们心灵得到放飞和身心愉悦。与人与己为快乐之事,理当为智者所奉行之道。宽容尤如心窗通达,面对看似不公的人世之事,何不如同于丹所讲淡定、从容处之呢。掬之一璨,对生命的理解或许在此刻早已升华。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尽量不要要求对方必须如何如何,或者说,我付出了什么什么,你就得一定要回报什么什么。其实在今天这个社会里,我们不能这样去要求别人。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都是如此,在每一种关系中,去尽自己的角色应该承担的责任,责任尽到了,就够了。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重的,距离和独立就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稍微留一点分寸,对自己严格一点,对别人宽容一点,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在现代社会,我们也许无法安贫乐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房子大小,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还仅是几十年前,一个人一生可能就在某个单位工作,他们的婚姻基本稳定,从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个大杂院里,那时候人的痛苦可能是没有选择或选择太少。但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我们困惑,我们迷茫,我们无法左右外面的世界。怎么办呢?只有让自己的内心更强大。一个人只有内心完满、富足,而后才能表现出从容不迫的风度。如果你的心很敞亮,很仁厚,你有一种坦率和勇敢,你的舒泰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那么你可能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有些人想躲到某个山中去修炼,其实,若我们能做到不离红尘,就生活在闹市之中,每天做着跟大家毫无二致的事情,但心中却自有一方从容宁静的田园,才是真正的大隐。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总之,读于丹的《论语〈心得〉》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与友宽容,与亲人宽容,与生活中一切给予宽容,学会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我们收获的就是一种和谐的美。宽容是人生的哲学,但更是一种境界吧。

  于丹论语心得 篇8

  对于我们来说,《论语》接触得是挺多的,也是十分熟悉的。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而于丹却是陌生的。但读了《于丹<论语>心得》,我对《论语》又有了新的理会,在心中也加深了对于丹的印象。

  《于丹<论语>心得》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教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教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她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就像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她带我们穿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和谐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她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现在说21世纪评估各国家人民生活得好与不好,不止以国民生产总值为标准,还要看国民幸福指数。我们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国民幸福指数有64%左右,1991年提升到了73%左右,可在1996年却下跌到68%。这说明“在一个社会物质文明极大繁荣,享受着这种文明成果的现代人仍有可能存在极为复杂的心灵困惑”。我认为“国民幸福指数”一词,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朋友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一旦想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于丹<论语>心得》让我们了解过去,让我们知道了当今的生活。使我们豁然开朗,去追求有意义的生活。

  于丹论语心得 篇9

  孔夫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常以小人和君子之分来明辨是非。那么何为君子,何为小人,君子与小人之间有什么不同呢?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的两万多字的《论语》,其中“君子”两个字就出现了一百多次。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小人”。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是说君子胸怀平坦开阔,但是小人却经常忧愁恐惧。

  即便是今天,人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而不做小人。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君子而不是小人呢?孔夫子眼中的君子与小人又到底是怎样的呢?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告诉我们:用孔夫子的说法叫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比如我们大家在一起争论问题,不可能意见都一致,君子会很平和的跟每一个人都能交流,但是他会坚持自己的主张,他不会苟同别人。小人没主见,别人一说什么好像都对,但是还经常跟人打起来,叫做同而不和。君子好处事,但你很难取悦于他,但他对人了解是非常准确的,能够量才用人。而小人难处事,你却很容易取悦于他,但他对人却常常是求全责备。

  于丹教授认为,孔夫子描述的这个现象它远吗?这肯定不是远古的事,这一切现象其实今天就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如果你要把这个标准想明白的话你会发现,孔夫子给了我们一个考察人品的标准。孔夫子还说,君子有三戒,少戒色,中戒斗,老戒得。少年时为何要“戒色”?中年时又为什么要“戒斗”?老年时“戒得”指得又是什么?于丹教授在这一讲——《君子之道》中将为我们详细讲解这三戒的内容和它对人生的重要影响。

  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做人最经常出现的一个标准就是两个字“君子”,其实这是我们在今天也经常说到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我们今天就说说《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画外音:“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的两万多字的论语,其中“君子”两个字就出现了一百多字,即便是今天人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我们怎样才能做一名君子呢?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将为我们讲授《于丹<论语>心得》之《君子之道》。

  于丹:其实我们把孔子对于君子所有的言语、界定、描述总结在一起,会发现大概做一个君子要有几个层次上的要求。

  首先一个标准,君子都是那些内心完满富足,先自我修缮了修养,而后才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人。也就是说,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和内心。

  大家知道人格和风格永远都是相关的',当我们说一个人在风格上表现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有那么一副与世无争与人恭敬的气度,这种风格的力量一定来自于人格。

  学生很不以为然,一下子没听明白,觉得这么简单,就又追问了一句说:“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这就能叫君子啦?老师还是淡淡地跟他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也就是说,我们老百姓的语言系统说,半夜敲门心不惊。一个人夜里面睡得踏实,这就叫内省不疚。一个人内心反省自己的行为,反省自己在社会上所作的一切的时候没有愧疚,这就可以做到不担忧不恐惧。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这就是一个君子的标准。那么这个标准呢,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可以做到,说高,这也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标准。

  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跟他们谈过这个问题。孔子一上来先很谦虚,他说“我们今天来说说君子”。说“君子道者三”,做一个君子有三点是要做到的,然后他很客气的先谦虚了一下说“我无能焉”,我反正是做不到,是哪三点呢?叫做“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每天行于世间百态之中,真正要做到内心的坦然,要做到一种仁义的大胸怀,让自己没有那么多的忧伤、忧思、忧恐、担忧,全都没有,这一切来自于什么呢,来自于你内心的仁厚。由于你宽和,所以你可以忽略了很多细节不计较,由于你心怀大志所以你可以不纠缠于这个世界给你小的得失。

  第二点就是要做到“智者不惑”。

  其实我们看汉字的构成很有意思。这个“惑”字,迷惑的惑啊是上面一个或者的或,下面一个心字底,对吧?其实“或者”,数学上叫或然率。什么意思啊?就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此为“或者”。那么当世界面临众多的抉择,你可以这样走,也可以那样走的时候,就要看你这个心字底托得是不是足够大。如果你心中有判断,有定力,你明确,你就不至于被世界上诸多的选择压垮。

  对于我们当下的人来讲,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也是孔子所谓的过犹不及。在过去有人说区区半个世纪之前,每一个人从职业上一生可能就在一个单位,从婚姻上一生不会有任何变动,从居住上一生就是一个大杂院的邻居,但是在今天选择太多,视野广阔,这是一个繁荣时代给我们带来的迷惑。怎么办呢?我们不能去左右外在的世界,我们能够让自己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这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智者。

  那么第三点就是“勇者不惧”。

  于丹论语心得 篇10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心得体会及对其弟子们的教导之言,作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文化基石,儒学在数千年的时间里对国人的理念与信仰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古人对此推崇备至,呵护有加。

  在我们这些年的学习生涯里,对于论语的.学习却仅仅是将他放在学习文言文的位置,句子背得熟络,但却不一定真正知道其中的深刻涵义。对于那些耳熟能详的佳句,我们曾以之为警句箴言,常伴耳畔。但是,在去年十一的一档子“百家讲坛”节目里,北师大教授于丹告诉我们,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曾经,我们为那些圣言而仰视,其实,于丹教授告诉我们,世界上的哲理本就是朴素的,我们觉得他们高深,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地领悟过,他教会我们每个人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获得心灵快乐的方法以及为人交友处世哲学。“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及“人生之道”告诉我们怎么与天地万物、大自然友好相处,对于我们所处的这方土地给予感情,换不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处世把握好度,保持君子本分,不违背原则,严于律己,宽待朋友,树立远大志向,三十而立。

  尽管有“逝者如斯夫”的光阴之叹,但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溶入自己的生命,树立人之本,这是《论语》告诉我们的。也许,读懂《论语》,那是一种境界。

  于丹论语心得 篇11

  理想之道。这章主要讲如何定位自己在社会的地位,如何展望自己的理想。其实最主要还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

  自己定位的理想不要太高,那样会过犹不及,伸手都无法触摸到,就像是小学的学历考大学一样,有点坐井观天之感,一点也不切实际,甚至是不粘边,是遥远的理想,那不时我们称之的理想,那是梦想。梦想与理想有一定的差距,虽然说都是还没实现的,但理想比梦想更容易达到,是努力与智慧的结晶。定位过高,只会让自己天天沉醉在幻想的思潮里,不回去奋斗与努力,失去了斗志,那只会离理想越来越远。

  如果把自己的定位定得太低,只会使自己的才华和理想都埋没了,不会有发展的空间,自己不能够施展,不能够发挥,也许这样的一生只会是平淡的渡过,不曾有火光出现。到了年迈之时,也许会后悔自己的选择决定,到时也已经太晚了。

  所以选择正确的'适合自己的理想是很重要的。理想是时,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饥寒的年代,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理想是文明;离乱的年代,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理想是繁荣。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引导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航;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及,折磨你那进取的心。理想使你微笑的观察者生活;理想使你倔强的反抗者命运。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理想是生活的黄金,而只有具备淘金工人在沙里淘金的毅力,才能找得到这生活的黄金。

  理想——有人追求了一生是得到幻灭,有的人找到了它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人生的理想,向他见到地平线一样,像它走近一步,它就后退一步。有生命力的理想绝不能像钟表一样,精确计算它的每一秒钟。没有理想的人生如雾海,没有奋斗的人生如浮云,没有理想的青春,就是没有太阳的早晨。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

  理想与妄想不同,因为妄想偷越人生的范围;理想与幻想不同,因为幻想是无可遵循的途径;理想与野心不同,因为野心常出之于自私与占有。

  理想与内心的修养是息息相关的,内心的修养直接关系到理想的实现。

  于丹论语心得 篇12

  以前听过几期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的《论语》心得,近期仔细读了《论语心得》这本书。于丹教授在此书中是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七个方面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看完这本书真的是受益匪浅,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但每个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会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导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点就是要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与人为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

  我们人的一生难免遇到挫折和磨难,怎么样来面对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不幸?于丹教授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找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她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首先要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自己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找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在处世之道中,于丹教授解析了孔子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的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在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社会是一所大学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的`胜任本职工作,就要多听、多想,多看,多思。谨言慎行,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会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已以安百姓”那样的一种高尚的信仰、情怀和社会担当,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于丹论语心得 篇13

  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说话。

  当我捧读《于丹<论语>心得》,是有这种真切的感受的。难得于丹先生慧眼再现,让我国古代《四书》之一,两千年来一直被列入官学,视为“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喉衿”的《论语》,这样一本令人心存敬畏的古籍,在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的阐释下,让蕴含于其中的古老的东方智慧与朴素的生活哲理顿即散发出了一种可人的温暖,令人有种如座春风的感觉,顿悟“道不远人”。

  “道不远人”。于丹心得把论语归为“八种道”,意欲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而其中第五章交友之道,谈的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朋友的作用,以及如何选择朋友、如何与朋友相处。她认为“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这引起了我的深思与共鸣。

  作为社会个体的人,总有一个活动的圈层,现代人交友之道,择友标准,应是怎样的呢?于丹先生在他论语心得中,肯定地说 “《论语》里面给出了答案”。这就是孔子所言的,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我想即算在今天一个人,如能以孔子“益者三友”标准为参照,去选择朋友,那么用于丹的话说无疑就是选择了一种有品位的生活方式,一种趋向高尚的人生境界。

  因为,“道不同,不相与谋”,一个人有什么样朋友圈层,就有什么样的情趣与爱好,不如此,总是无法聚在一起,结成圈子的;再则环境改变人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浸润于什么样的环境中,其品行相应就会有某种倾向,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所以古人说,择交如求师,当慎之又慎。

  那么,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面对喧嚣的世界,种种的诱惑,我们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呢?

  我以为当首选志趣高洁者。志趣高洁者,必然是志存高远,情操高尚的人,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胸怀远大的抱负和追求,因而心无杂念,能不为眼前尘世的欲望所羁绊,能淡泊名利,静下身心,埋头实干,一意向着理想的彼岸,而奋发进取。他们如翱翔于苍穹的雄鹰,如屹立于山巅的苍松,总有着一种鼓舞人心的,教人奋发的灿烂气象。

  其次,则当选择正直严谨者。正直严谨的人,必然是心地宽厚善良,胸怀坦荡,富有正义感,能明辨是非,心存大局原则,不为权势左右,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人,他们看似平常,却如山野的芳草、鲜花,自然散发出一种人格的芬芳气息,常与之伴,如坐芝兰之室,当为幸事。

  再则,是选择博学有为者。博学与有为于个人常是相伴而生的,博学有为的人,必然先是一个勤于读书,善于学习,因为博览群书,而知识丰富,富有知慧、精神世界富足、生活情调高雅;而渊博的知识,则是他人生进步的阶梯,更赋预他行动的力量,因此他往往是一个事业成功的人。这种人如同一面镜子,与之相伴,以之为鉴,可以知不足。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感谢于丹,是她立足现代生活,对论语中友道的阐释,涤除了两千年前《论语》中孔子所说的择友标准的尘灰,让它在现代社会个体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泛出了鲜活的绿色——我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国税干部,当我们以一个人是否志趣高洁,正直严谨、博学有为,作为我们择友的标准时,那么无疑我们正在选择一种有益于我们事业发展与进步的外在动力,更是在选择一种有品位的生活方式。

  于丹论语心得 篇14

  《论语》是传承华夏的五千年精神财富,是凝聚在炎黄子孙心中最为神圣的精神圣殿,读《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到现代社会中的理性道德。也让我品味了一道丰盛的精神美餐,体味生命的意义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需要为师,就必须学习,对一个好老师而言要求他能够达到为学、为师、为人的和谐统一的境界。学习要有积累,要博闻强记,要广博。有了厚实的功底,才能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什么样的学习是好的学习?“入乎耳,发乎口”可以再去讲给别人,这是一种学习。还有其他“学习”吗?有!于丹老师说,关于“学习”一词,国际上有一个通行的标准说得好: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习。孔子早在20xx多年前就提出简单标准,“学以致用”。经过学习导致一个人重塑整个价值体系,行为方式变得更有效率、更便捷、更合乎社会要求,这才是一个好的学习。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可学的.东西太多了,应当按照孔子所说的那种为己之学,学以致用,才能在学习中汲取必要的营养,推动自己的事业。通过学习于丹的《论语心得》,可以体会到一做好人生的加减法。

【于丹论语心得】相关文章:

于丹论语阅读心得01-11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11-17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精选19篇)12-25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15篇11-17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15篇)11-19

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06-13

教师读于丹论语心得体会02-26

读于丹《论语》心得体会(通用39篇)03-16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