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名著的心得体会(通用14篇)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读名著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读名著的心得体会 1
对教育行业虽充满着无限的热情,但是内心却是欣喜和彷徨夹杂。我渴望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把我的学生都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但是我又害怕自己没有经验,会在无意间伤害到学生。于是,利用开学前的这段时间,不断地阅读教育名著,希望能从中获得一点收获。《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让我觉得看后深有体会。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20xx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这些分析根据人的心理发展的理论,提出许多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注、欣赏、支持、帮助,突出了作为教师应有的对学生真诚的爱。诸如:“当你身处一个手指责别人的时候,剩下的四个手指其实在指责自己”。做教育教学工作近3年来的.我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功与失败,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促进学生进步还是抑制学生发展,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想想自己也许在不经意间我的言语伤害了孩子,我却不知道。
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教师对学生爱是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看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而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中李老师的话也让我茅塞顿开。我知道,我不该彷徨,而应该把彷徨转化成爱心和动力。我要相信自己,相信学生:相信我能用我的爱心感化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爱的教育下一天天慢慢地进步。同时,我还要认真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阅读一些关于教育的书籍,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全面深入得认识新课程,新理念。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及时记录下来,不断反思自己。认真备好每堂课,努力上好每一堂课,并写好反思。争取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尝试应用的同时不断反思,在不断的反思中求得进步。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优秀教师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只要能远离浮躁,静心安心的从教,在不断地摸索中慢慢取得进步,相信最终的胜利是可以取得的。
教师读名著的心得体会 2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所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他写了很多充满了“人”的魅力的书:《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考》、《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等。其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
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人的才智一旦遇到窒碍,读书则可使人顺畅。”,从《给教师的建议》中,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
这本书共设计到100条建议,我就其中的受益颇深的几个建议,谈谈自己的感受:
翻开书,一百条建议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直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我没有在备课中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他要求我们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建议,突然很懊恼自己的消极,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曾经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己,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书中有一个故事我现在仍然记忆犹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很多,他们本来都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照常规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学生一样。课后有邻校的教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背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教师读名著的心得体会 3
我读完袁振国教授的《教育新理念》后收获颇多!书中这样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教师绝不是教书匠,而应该是具有教育思想、教育风格、教育能力的教育家,应该对教育活动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有自己独特的追求,有独立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和能力。应该使教育过程成为实现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塑造他们的高尚人格,实现自己的精神追求,丰富自己的情感,放射智慧的光辉,实现自己的幸福理想。这是一种真正的教师境界。
如何能成为这样的教师呢?我认为教师首先应当具备比较高的教育研究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它和认知能力、教学能力一样,是教师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我们的小学教育是民族教育的奠基工程。其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义务教育的质量,也决定着未来人才的培养。当前,教育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它对全体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教育研究水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怎样转化差生,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等。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一、联系实际,课程改革对我们小学教师的综合素养和角色又提出了挑战!
1、对小学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新要求。
综合型的`小学教师要求具有综合性的知识结构。新课程体系中,开设了多门综合性课程,涉及多门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比课程内容更为宽广的知识背景。除了有关学科、教育专业知识外,还应当具有科学、艺术的基本知识。综合型的小学教师还要求具有综合性的能力素养。课程的综合不是简单的内容删减,也不是简单的拼盘。所以,教师必须具有对各学科知识建立有机联系的能力。具有传授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具有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实际的能力。
2、对小学教师的角色作用提出了挑战。
小学课程功能的发展性,使小学教师的角色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育活动的研究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与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教师作为促进者:
(1)是冷静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及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
(2)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以适当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
(3)是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使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具有合作精神。新课程要求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则首先应该成为研究者,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研究。
3、对小学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
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将重新建立教学方式。在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信息。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创设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二、联系现实教学来看,想要成为理想中的老师,我觉得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去摸索和探讨!
1、在学习中一定要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我们现代教师的共识。如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呢?这里应该注意不要走入两个极端,一个不敢放手,一个是完全放手。我想在课堂上要注意这样几点:
(1)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要注重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4)要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分夸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习惯的发展层次,以便自己灵活地制定教学计划。
2、教学中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要重视人的作用。
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的教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是现代教学的一个趋势,但永远不会成为唯一的手段,永远不会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设计的教学课件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但课件却不应成为左右课堂进程的主要因素,人才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过分依赖课件,就会造成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模式化,不利于不同的学生的不同发展。社会的进步在于它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如果都是一个模具“造”出来的,那还有什么矛盾,还怎么促进学生进步?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运用应该是多变的,是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情境而设计的。因此,我想在一节课中,如果自始至终都采用多媒体,那就不能称是一节好课,至少说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忽视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是多变的。在叶圣陶、斯霞老师搞教育事业的年代,没有什么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他们不也成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了吗?于永正老师在他的教学中有时使用的教学辅助工具很少,但是却总能在教学上取得巨大成功。所以,教学上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我们用什么合适的方法,而不是我们用了多少方法。
3、教学不要过于形式化,要注意教学的内容。
在教学中,有时我们老是想着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用什么手段去体现,往往就没有注意到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使我们的学生能全面发展。只要能让我们的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就是好课。在许多课上,正是由于我们教师想得太多,因此使教学活动变得只有形式而没有了真正的内容,就像是一套好看的衣服,却没有一个相称的身材人去穿它,那么衣服的美又如何体现呢?衣服,我们知道只要穿得得体就会很好看。同样,我们教学模式不管是什么样子的,只要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就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就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想的是如何使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或进步,而不是去考虑用什么方法去体现新课程标准。总之,如何达到一种“真正教师”的境界,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探讨!
教师读名著的心得体会 4
我过得充实而快乐,因为我利用休息时间拜读了好多教育专著为我新学期的工作充电。我读了《我是一名好教师》后,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我还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或做一些记号。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在研读中,我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这样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从事着教育这一事业,我们应该用童心、爱心、恒心去撑起这一工作,我们应该用心地去做好我们的工作。
教师读名著的心得体会 5
读完了《爱的教育》,我深深得陷入了沉思,爱的教育是什么?我在书的封面找到了答案:素质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
《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教育。这本书里充满了爱。充满了让人羡慕的爱。
在我们的教育中,“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是何等的困难!首先,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没有“爱的教育”这个概念。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爱的教育。正因为我们缺乏爱的教育,才使我们的生活里少了一些爱。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这是我们缺少的,这是我们需要寻找的。有了这些爱,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了爱。
在《爱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学生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他们的爱里有宽容,有谦让,有亲情,有友谊。《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一样,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以前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一样。
年轻出任教职时,满腔热诚的爱,期望能够全心全力扮演“为人师表”主角,然而在专业经验不足、缺乏教学经验、也没有好的方法之下,以前以「教师的权威」,用教鞭管教学生,以致伤了学生的心。也曾为了虚荣,逼迫学生在各项比赛中斤斤计较分数,以争取许多“虚伪的荣誉”。甚至以“分数”来看待孩子,也以“外表”来衡量孩子,更以“听话与否”来评价孩子,每每忆及此事,不禁全身颤抖,惭愧不已。
不断的调整心态和做法,也为孩子多付出一份关心与爱心与真心,发现孩子们总会相对的给予“回馈”。因此有“爱的教育”,才有“美”的回忆。
我的体会:
一、以教育为主题的美丽、可爱又动人的故事,就应很多,发生在你我大家的身上,大家都在从事教育工作,而且是基层的教育工作人员,所接触到、感受到的故事就应最多,也最深刻,只是大家都没有把他记录下来而已,如果有机会加以整理,如同本书一样,必须叫好又叫座的一本好书。
二、我们不要过分执着一个观念、一种行为模式、一种习惯,而要常求突破,要从不一样角度,正、反方面整体思考来解决问题。我们就应养成反省思考的习惯,对任何事都要下功夫,才不至于被外界所困惑。
三、看过的书颇多,很少再回味一遍,重新再来;写过的报告、资料也不少,也很少再重新翻开研读,事实上偶而重新品味一番,个中滋味又当从何说起?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只顾往前冲,忽略了反省与自觉的功夫,也常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忽略了别人的感受。
四、时代的产物中,造就了很多的读书人很会读书,很多学生光会读书,不会读人;只会做事、不会做人,个人过度重视,忽视;;是学术界的巨人,却是生活中的侏儒;能够和电脑、机器、实验室对话,却无法与人沟通。
从事教育工作,针对教育问题而言,通常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到底哪些是“要”或者是“不要”?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
一、教师的“要”:
(一)教师要教育不要训斥:教育是引导而不是灌输,视学生为「有」而不是「无」。训斥则不容许学生说「不」,教育则潜移默化。
(二)了解学生、认识学生、适时的赞美和接纳、鼓励与协助,培养学生挫折和容忍的价值决定潜力等等,让学生快乐成长、茁壮,更会利用各种机会和家长取得联系,适时的带给教养子女的`咨询与方法,共同为学生的未来而努力。
(三)教师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反应、学生的心声也该仔细的聆听看看。
(四)教师要多怜爱和鼓励
(五)教师要专业,专业的精神表此刻对国家、社会、学校、学生、教师与家长之认知
二、教师的“不要”:
(一)教师不要认为这行业是铁饭碗!打不破,要珍惜羽毛。
(二)教师不要训斥与灌输,不强迫学生学习。
(三)教师不要妄想“教育万能”,不是万能丹也不是特效药,有其极限。
(四)教师不要过分执着“立竿见影”,潜移默化的过程导向,注重人格的培养,身心健康的引导。
(五)教师不要悲观,要乐观以对,充满期望与理想。
启发:
(一)多关心我们的学生,有爱的教育,才有完美的回忆。
(二)坚守岗位,默默耕耘、尽一己之力。
(三)学习型组织的体会:
1、系统思考;
2、自我增进;
3、改善心智模式;
4、团队学习。
(四)知识经济的时代,教师要上进好学、多求取新经验,落实教学工作。
(五)教师专业成长进德修养,教师专业自主工作理念的实践,务必落实在教育工作上,表此刻各科教学工作上、表此刻日常生活教育当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在《爱的教育》中,我找到了爱,在爱中找到了教育。
教师读名著的心得体会 6
最近读了《教育的55个细节》和《爱的教育》,透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我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就应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陶渊明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坚持不懈,就会天天成长。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人才的培养者,就更就应勤奋的读书学习。最终到达一种境界:读书内化为自我的精神需要,读书成为自我的一种生活习惯,读书成为自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师读书不一样一般人读书,要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要带着问题读书,深入思考、大胆怀疑、努力实践、勇于创新。学习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我的主观选取。如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校交流,拜专家为师,以学者为友等等。不仅仅学大师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事业的人格力量。同时要懂得把学习资料转化积淀为自我的综合素养和创造潜力,这样才能提高自我的业务水平,提升追求的境界。许多专家也给我们带给了经验和指导意见。
李校长总结的读书方法是:在身边寻找问题——带着问题读书——透过读书找到解决问题的观点、立场、方法——用书中找到的观点、立场、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改善自我的行为。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值得大家借鉴。
特级教师宋如郊认为:“读书学习这个过程贵在坚持和得法。”他总结出一线教师读书的要点:
第一,读书要坚持这样的习惯:
1、勤,天天读一点。
2、博,各种书都看一点;
3、新,追踪前沿的新信息;
4、思,回味咀嚼。勤,是保障;博,是宽度;新,是锐度;思,是深度。
第二,读书要坚持内化:
1、由数量上的积累进而构成质量上的积淀;
2、将资源转化为能量。即将所读资料有效转化,为己所用,变成自我的专业思想和技能。
第三,读书要坚持务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1、即重点要突出,教育理论和本专业的著述是读书的重点,数量上要保证,时光上要倾斜,整合上要优先;
2、返“本”,即经典著作要常常“回头看”,常读常新,像《叶圣陶文集》这类著作就应多看几遍,每一遍都有新收获。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好处:
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
二是用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搞笑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我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我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我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质人生,二是艺术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的艺术人生还是能够做到的,那就是多读书。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教师读名著的心得体会 7
有人说,习惯成就人生,习惯决定成败。习惯对人的发展很重要,好习惯受益终生,决定一生的命运。看了《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从书里看到好的教育习惯促成教师专业成长,影响教师一生的教育生涯。
普通教师与优秀教师的区别也在于习惯,习惯影响着教师的一生,好的`习惯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并成为优秀教师成功的基石。拿破仑说过:“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种性格;”身为教师,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去获取成功的同时,自身也应在良好的教育习惯能培养出教师良好的教育性格。
“一种性格关系到一个人的命运”,好习惯将对人一生受益。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殊不知,作为一名教师同样自己在教育中也要形成良好的教育习惯。我作为一名老师,除了教学还要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自己是不是每次都不拖堂;我们要求学生团结友爱,自己是不是对每个学生都公正;我们要求学生见到老师主动问好,我们是不是能主动问候学生……看起来不起眼的小细节,我们留是什么给学生的?
好习惯是能够给一个人带来幸福和快乐的“第二次生命”,因而我们有必要常常问问自己: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吗?我们既然选择教师这一职业,就要积极地面对教师生活。工作和学习不是教师生活的全部,我们还有娱乐、休息和自己的家庭。每次读这本书,我都不断地问自己:在教学中,我学会与学生换位思考了吗?是否为了教学而忽视了家庭呢?是否为了工作而抛弃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快乐呢?深信更多的人会像我一样,会在这本书的启发下情不自禁地自我思考、自我反省,从而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思想。
还有很多的习惯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慢慢养成。记得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界上并不存在优秀的行为,习惯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被教育者,其习惯的养成更是意义非凡。
自己多一些好习惯,就能够引导学生养成更多的好习惯。多一个好习惯,就等于向成功迈进了一步。
教师读名著的心得体会 8
最近,读了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先生《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对其中教育条件的论述感受深刻。
是的,教育学是应该具备根本条件,缺少了它们,教育生活就不可能了,至少是不可能成功了。
一、爱和关心孩子是教育学的条件
这是因为学生不是老师选择的,老师与学生的联系也不是血缘的那种关系,
而是非常简单地,当孩子出现在教室里时老师与他相见。所以说老师作为一名教育者必须具备爱心,且这种爱心真是教育者的伟大之处。老师对学生的爱成了教育关系发展的先决条件,大凡一个爱学生的老师总是一个好老师,一个成功的老师。反之,一个不太爱学生的老师其教育生涯总是不成功的。
爱是教育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用心去爱每位学生是教师的职责,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教育是爱的事业,只有投入“情”和“爱”,才会尽心尽力去帮助学生,才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也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遵循“师爱为本”的思想,用爱心去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像春雨润物似的浸润、感染,关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帮助他们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他们感悟生活,做有心人,从周围的人和事中汲取有用的养分,不断地完善自己。爱护每位学生,展现教师人格魅力是我们教师的工作原则。今天的孩子不缺少物质上的爱,缺少的是精神上的。而精神上的爱是那些爱呢?概括起来就是几种爱:
1、平等的爱;
2、理解的爱;
3、尊重的爱;
4、信任的爱;
5、民主的爱。
如果我们做老师的做父母的都能经常不断的与孩子进行民主平等尊重信任这样的交往的话,那么我们的教育一定是服务型的而不是管理型的。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一个老师爱他的学生,师生感情好,那么老师表扬,学生认为是鼓励,老师批评,学生认为是爱护。如果一个教师不爱他的学生,师生关系紧张,那么表扬,学生认为是在哄人,批评,学生认为是在故意找岔、整人。
二、对学生的希望,信任是教育的条件
“我不会放弃对你的希望的,我知道你可以造就你自己的生活”。希望指的是那些给了我们对学生的'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的耐心和忍耐,信念和信任。信任的希望激发了孩子,使他们能够对自己的发展和前途充满了自信。在我的教育实践中,因为信任而改变的学生数不胜数,一个学生偶而犯小错,老师对他说;”相信你会该好的,老师对你是信任的”,又是比严厉的训斥效果要好的多。
多年来的我深有体会:信任对师生是双向调节的,老师对学生信任,学生也会对老师信任。有据话说得好,信则灵,不信则无,所以说,给学生的希望,信任也就是给你自己的希望和信任。总之爱的教育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是一本大书。让我们用爱的实践来谱写教育职业生涯的亮丽乐章。
教师读名著的心得体会 9
《教师的20项修炼》这本书个人认为是值得一读的书,这本书所涉及的资料与我们每位教师息息相关,是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有品位教师的一本书。文章中有太多的细节,太多的感动,太多的魅力,太多的艺术,需要我们去追逐,去领会,去反思,去品悟。
本书涉及的20项修炼,其中对我感触颇深的三项分别是教师的服饰、教师的规划和教师的宽容,下头就这三项谈自我的一点体会:
1、教师的服饰—————服饰是信任的外衣
本书反复强调教师服饰的重要性,对学生的影响十分的重要,特别强调教师服饰的细节,衣服破损、纽扣的缺少、内衣外露、穿超短裙、无袖衫、低胸衣、薄紧身衣、戴大耳环、戒指等等,一些不贴合教师身份的服饰。容易对我们这些青春萌动的高中生在不明事实的情景下造成误导,不修边幅,不贴合教师的形象要求,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眼中会大大折扣,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大大降低。在生活中发现有极少数教师就很不注重这一点,穿衣随随便便,很不注重个人形象,望这些教师自觉改正。
2、教师的规划—————自主思考并规划教育人生
书中说我们部分教师缺乏对自我专业发展的规划每一天沉溺于琐碎繁杂的事务之中,不进行自我成长的规划。这些对教师今后的发展极为不利。我们要摆正心态,作好如下的打算:教师的规划可分为自我专业生涯设计和学校教师专业成长促进计划、近期计划和远期规划等不一样的类型。我自我在这方面没有注意这点,没有给自我制定人生规划,从本学期起,我要制定一个规划,完成自我的宏伟目标。让自我的教学和生活充满阳光和色彩。
3、教师的宽容———一种教师美德
宽容的教师,往往是自信的教师,宽容的教师,往往是具有亲和力的教师,宽容证明这位教师宽宏很多,胸襟大度,证明他能屈能伸,不斤斤计较;证明他有涵养、有耐心、不急功近利。证明他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是教师的一种优秀品质,也是一种教育手段和有效手段,当然教师的宽容与严格要求学生并不矛盾。宽容不是纵容,宽松不是放松。纵容是对学生错误和缺点无原则的放纵,任其发展,不加约束。但严格要求学生也并不等于不容许学生犯错误。当然,宽容学生不等于不批评学生,而是理解在先,批评在后,是在尊重学生基础上的批评。一切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都是对学生自信心的伤害,都是对学生的不尊重。所以我们教师要做宽容的教师。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仅有把感动自我生命的体验融入到自我的日常教学中,这样才能不愧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殊荣。我深爱我的工作,我愿终身在这充满期望的土地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无愧于“教师”这个神圣的名字。
教师读名著的心得体会 10
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这本书感觉很好,每天晚上睡觉前读一个好习惯并对照自己,第二天刻意改变一点,发现收获很大。其实名师与普通教师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的习惯,习惯影响着教师的一生,好的习惯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并成为名师成功的基石。
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书中的两个好习惯。
一、每天反思一下自己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称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
思考是一种好习惯,它传承精华,去除糟粕,孕育智慧。思考可以化解矛盾的症结,使僵化的思维方式疏通,变得清晰,构建新的思维和理念。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反思是教师积极探究心态的表现,它可以使教师重新找回失去的自我,不唯书,不唯上,不唯专家,相信自己才是处理自己问题的专家。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教学行为和没有深思的教育理念,在反思的过程中,能在理论的水平上有深层的认识,使教师隐藏在自己心中的教育思想得以激活。
在大力倡导教育反思的今天,有的老师说:“反思难道非得流于书面形式吗实际上每个老师上完课后都或多或少进行些反思,只是没有以书面的形式写下来而已。有写的必要吗?”很有必要!停留于头脑里的反思,往往是零碎的、紊乱的。倘若你拿起笔将所思写下来,你就会发现,还需要对自己的思考做一番整理工作,而在这个写作、整理的过程中,又会有新的发现和认识,对问题的认识会更加清晰和深刻。
从本学期开始,按照我制定的计划,坚持每天写点反思,其实感觉也不是很难的事情,上周教学常规统计时,发现2,3月份自己竟然一共写了16篇教学反思,差不多都完成了一个学期的任务,反思都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落实,反过头想想,还是有计划,将任务分解完成好,如果平时不养成写反思的习惯,突然拿很多反思出来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不要等要上交时才去敢作业,那样没有什么效果,而且很累,只能是完成任务而已。
二、作业是一定要布置的
作业时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对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及进一步升华所必需的手段,同时也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设计、布置、完成及评价课外作业,能有效地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和检测,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对达到某种程度的和谐与统一。
教师通过对作业的对错批改,一方面可以从学生那里得到有关信息,把握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修正教学行为,确保后续教学的时效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输出信息后,从来自教师的反馈信息中得到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可以使自己刚产生的认识得到确定,从而促进知识的接受和强化,或及时矫正自己的认知偏差,变换思维方式和理解角度,改进自身的学习策略。
素质教育的提倡并非意味着作业要被摒弃。相反,要积极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教师就必须充分利用作业这一环节。
中美教师布置作业的区别:
同样是“20以内的乘法”作业,我们常常是给学生列出许多个乘式,让学生算出乘积,似乎列出的越多,学生算出的`越多,达成的目标就越高。而美国的老师却不这么干,他们只是把20作为一个乘积结果提供给孩子们。让他们想出越多越好的算式来。
其实,我们的作业也没有什么不好,只不过是一味地让孩子们囿于相对封闭的作业里,开放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难以实现。
现在,我编写作业题的初衷是让学生多思考思路,如何解题,轻重复的计算,从数量上追求编写的质量,因为我们不可能做完所有的题目,关键是让学生在做题中学习方法,巩固新知,对于成绩不好的要重基础,对于成绩好的要发掘潜能,同时养成学生自学的习惯。同时思考作业的模式,更多的让学生参与作业,减轻学习负担,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对于节假日作业的布置,我觉得三中的形式开放,更加重视学生的思考,和国外做法比较接近,去年,三中高一的数学寒假作业就是让每个学生出一套试卷,开学时评选出好的试卷并给予奖励,试卷的所有要求和高考的试卷相同。
让学生成为作业的主人,而不是作业的奴隶是我努力的方向。
教师读名著的心得体会 11
从事教师行业已经十三年了,有很多困惑,自从看了《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这本书,收获很多。它从教师的教育习惯、教学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五个方面全方位,系统地研究教师习惯。每一篇内容都由名言导入,接着阐明道理,再配上经典案例和案例分析,既摆事实,又讲道理,真让人叹为观止。这本书还从教育思想和智慧中对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教学的理念和实践、教师心理健康,生活态度都做了其独到的见解,我从中吸收到教育的`最新理念,学到宝贵的经验,从一些成功教育案例中,我也找到了一些适合我的教学方法。
我觉得一个教师教学目标要科学、可测。适合学生的年龄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要适合自己所在学校学生的层次,方便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掌握知识结构,减轻学习负担。在简约的课堂中,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从而,最大意义上接近教学的本质,师生真正享受到由简约带来的轻松而愉悦,自由而深刻。简约是教师长期实践形成的一种教学风格,是教师高度凝练的教学思想的结晶,是教师努力追求的教学艺术境界。总之,一句话:解放教师,解放学生,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悦。
阅读了这本书,我感觉到,教师只有不断读书和学习,才能让其视野开阔,思想境界才高,自己才会对学生负责,专业知识和教学质量才会越来越高。
教师读名著的心得体会 12
学习是为了借鉴。“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以最少的时间读到更多的好书,特别是一些教育经典名著,进而提升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充实自我人生……这本书给了最好的答案。
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教师读此一书,等于读了一本教育学与心理学合编的著作。
书中有一句经典话,值得学习提倡:“研读教育名著,做学者型教师。”了解教育史上的巨人是谁,他的肩膀在哪里,本书通过对教育经典名著的精概与引读,旨在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最大的收获,在有限的时间了解更多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让我们的教师更有文化和教育涵养,更加理性的思考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通过“读、议、省、写、用”,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不断的前进。
读到马卡连柯最著名的一部代表作《教育诗》时,他说:教育是像诗一样美好的科学,尤其是教育新人的过程更如同诗歌创作一样,其间充满着艰难困苦的探索,同时也极富浪漫传奇的色彩。他在书中叙述了教养院的流浪儿童,从不遵守纪律的一群乌合之众,在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指导下,改造成为社会新人的故事,其文笔娴熟而幽默,叙述充满激情,更由于在创作中表达出的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使本书影响深远。
引用陶行知一句话:“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生活实践中,通过不间断地学习和研究,不断地完善和提高个人的修养和能力。以此相应具备以下品质: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热爱、相信、关心和了解孩子,教师教育才能的基础上,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对人的由衷关怀是与教育才能血肉相连的;热爱科学,有渊博的.学科知识;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掌握把热忱与智慧结合起来的艺术;有高度的语言修养;擅长某项劳动技能或有某些特殊爱好;保持着一颗童心,等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记住你的管教的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别人来管理的人。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愿每个孩子都成为一个善良、丰富、高贵的人。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教师读名著的心得体会 13
今年暑假,我仔细品读了新教育专家干国祥的著作《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感受颇深:
新教育研究认为,课堂从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落实、知识理解抵达深度、主客体之间及主体间的对话质量这三个层次来考察成败,这可谓理想课堂的三从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落实“有效地教学框架”。
实现“有效教学框架”规定的教学内容,即通过“有效教学框架”表格,将课堂教学过程细化成若干步骤,具体到每一分钟该做什么,怎么做,让师生有条不紊,循序渐进。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常规要求,也是基本要求。
教学框架主题有五部分组成:
1. 确定教学目标。
2. 有明确方向的预习。
3. 严谨的教学板块。
4. 对课堂上学生个体学习的预设和规定。
5. 教学反思。
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
课堂,是真理呈现之处,应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理解及解决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被探索、被发现的过程。;教学,不是重复前人定下的知识,而是重现这个知识的发现过程,是重新经历,是知识散发出魅力之时。如果没有将“问题—知识—真理”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那么教师的精彩表演时浅薄的,教育教学的真谛,将没有被师生在课堂上把握,课堂用表面化的热烈,替代了紧张的脑力劳动,而紧张的脑力劳动,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正是课堂教学的本质所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才能打动学生,让学生陷入深度思考,才能让学生达到认知能力的'发展和获得求知的快乐。
第三重境界: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
课堂教学,在实现人与知识深刻共鸣的同时,也实现着人际之间、自我之间的深刻共鸣!我们才能说,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复现,而且也实现了人的复活---学生与教师生命的复活。理想的课堂教学,需要实现最后一个维度: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息息相通,课堂与人类命运的息息相通。我们希望:在我们的课堂,与其粉碎任何刚刚觉醒的意识所具有的自然的好奇心,不如把它引向最初的探询:什么是人类、生命、社会、世界真理?(埃德加.莫兰)也唯有如此,课堂的师生关系,或者说学习共同体关系,它已超越了以亲密为依据,超越了以知识多寡为标准,共同体成员已成为一群为人类,也为自己的存在追寻着真理的志同道合者。只有实现了课堂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才能让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所在。只有这样,学生不再为当前的一次期考或毕业考试而苦苦死记硬背,而是激发了他们对今后探寻世界奥秘、为今后人类生活的更美好更加努力学习。
因此要改变现有课堂上,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必须研究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众多因素,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全部丰富性,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
三重境界,为我的工作,指明了方向,目的更明确。
教师读名著的心得体会 14
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人民教师的光辉典范。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付出了毕生的努力,也为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教育财富。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洞穿历史的力量,经过近百年教育实践的考验,直到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进入21世纪以来,有关教育改革和实践的探索与研究,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力量,引起了各方关注。除了政府层面主导的教育改革之外,一些机构和社会团体也纷纷组织力量推进教改,比如叶澜领衔的“新基础教育”实验、朱永新领衔的“新教育实验”,李希贵领衔先的“新学校行动研究”……。其实早在一个世纪之前,陶行知先生就已经在倡导“新教育”,并针对当时的教育状况,对新教育、新学校、新教师、新学生做过比较深入的讨论。今天,我们在践行“新教育”时,着重研究一下陶行知先生眼中的“新教育”,或许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一、新教育
新教育总是相对当前的或者说过去的教育而言的。但“新教育”新在何处呢?陶行知认为,衡量你所从事的教育是否是新教育,有三个基本的标准:
一是“自新”,即你不能总是将他人的、国外的东西拿来,要依据中国的国情,走出自己的教育改革之路;
二是“常新”,也就是说教育的改革和探索,不是偶尔做一次,而是每天都在做,日日新;
三是“全新”,新教育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思想上都要新,如果骨子里还是既有的教育传统,仅仅做一些表面的文章,是称不上新教育的。
虽然这些说法是针对一百年前的教育,但对照今天的教育,在这三个方面仍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自新”方面,我们对国外的经验崇拜的较多,对自己经验的梳理和发扬还很不够,具有国家层面的教育改革经验还很鲜少;在“常新”方面,很多学校总体上是排斥的,习惯的做法是如此的根深蒂固,让大家相信我没有改变的必要;在“全新”方面,观念的、思想上的改变更是困难,很多学校始终相信分数和排名是硬道理,改革只不过是一些“应景”式的举措。
陶行知倡导,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养成“自主”、“自立”和“自动”的国民。在心理学中,“自主”就是遇事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的精神其实非常可贵。在一个崇尚权威的环境里,很多时候往往“官大一级压死人”,很难做到坚守自己的信念、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立”就是能自衣自食,不依靠别人。看看今天越来越多的“啃老族”,就知道我们的教育是多么的失败了。“自动”就是自己主动的意思,强调待人处事不是在外界的逼迫下进行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意愿,是“天下之乐而乐之”的内在表现。
新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良个人之天性,让其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的好公民;二是养成团队合作的'好习惯,对他人的生活有感同身受的体认,不断提升在社会团体中生存的基本能力;三是传承优秀的文化,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并通过创造性的学习让大家都成为文化传递的使者;四是成就教师自己的事业,让教师自己感受到一辈子从事教育事业是一件至高无上的事情,愿意沉下心来将这件事情做好。
陶行知一百年前关于新教育的论述,至今依然是我们努力去实现的教育使命。
二、新学校
在陶行知的心中,对理想的新学校是有明确的定位的:以生活为中心,不只是在书本上做功夫;师生共同生活,彼此感化;以健康为生活、为教育的出发点;不仅学校的教师要学而不厌,职员也应该学而不厌;学校必须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全校师生要以美术的精神共同改造学校环境;人人都应具有高尚的生活精神;学校欢迎人家参观和批评。
现在的学校,是否在努力创设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学生整天都在忙着上课或者做作业,作业常常要做到半夜才能完成,哪有联系生活的时间?平时的教育管理中,努力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设法割断学生和生活的联系,比如不能用手机、不能上网等等,将网络视为洪水猛兽……教师和学生,最看重的可能就是书本和考试了。整天在教科书和教辅书上下功夫,只要能回答出教师针对这些书籍提出的问题或编制出的考题,就是成功者。
1931年,陶行知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对教科书进行批评。他说,三十年前中国的教科书是以文字为中心,到现在中国的教科书还是以文字为中心,但却没有把最好的文字收进去,给学生的是一种零碎的知识,没有让学生读了之后就欲罢不能的感觉和体验。从他当年的批评到现在,时间又过去了80多年,但我们的教科书依然没有大的改观。陶行知说,好的教科书,首先要有引导人去做的力量。做了一个动作之后就想跟进下一个动作;其次是引导人们思想的力量,学了一个知识之后能想了又想;再次要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建立知识和经验之间的新联系,或创造了一种新经验。我们可以依此来衡量当下的教科书,有哪几本具备这样的效能呢?
陶行知认为,“我国学校的弊端,不但在于社会相隔绝,而且在学校里面,全由教师做主,并不使学生参与。”这样的弊端到今天依然没有任何改变。学生走进一所学校,首先接受的就是学校和教师规定的各种规范,不管你是否愿意,到了这里就必须听我的。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就不会认为这个学校是他的。陶行知说:“使每一个学生、每个教师都晓得这个学校是我的学校,肯与学校共甘苦,那才是真学校。”
曾经有一次,我带着一个学生团到韩国去访问。为了展示学校的风采,特地带去了一个展板,里面全是学校先进的设备和设施。韩方也做了一个展板,里面全是学生的活动。两个展板放在一起,让我直感到汗颜,所谓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很多时候我们仅仅是挂在嘴上,并没有真心将学生放在心上。陶行知说:“看学校的标准,不是校舍如何,设备如何,乃是学生生活活力丰富不丰富。”这100年前的教育之声,在今天依然是那样的震耳聩聋。
在陶行知看来,学校办得好不好,关键是看家长是否愿意把自己的子女送来入校求学。我想,这就是衡量一所学校是否是新学校的重要指标。
三、新学生
“学生”二字,我们每天挂在嘴上,其含义是什么?陶行知说:“学”字的意思,是要自己去学,并不是坐而受教;“生”字的意思,是生活或者生存。将两个字放在一起来看,就是自主地学会生活,也就是学习人生之道。
一个新学生,是明白自己整个的生活都是学习过程的学生。无论是在学校的课堂里,还是课外参与的各种活动,或者回到家里的生活,都是在学习。每天的一举一动,都在着力将自己引向最高尚、最完备、最有精神地位的学生,就是陶行知眼中的新学生。
陶行知认为,新学生应当具备如下三个要素:要有健康的身体;要有独立的思想;要有独立的职业意识。新学生自己明白,身体是一切活动的保障,更是学习的基础,他们将强身健体作为一件重要的事情,主动地、坚持不懈地加以落实;新学生注重倾听、善于思考,不人云亦云,具备依据事实作出判断的素养;新学生注重职业认知和体验,在多样化的实践中逐渐找到自己的兴趣和职业之间的关联,而不是依据自己的考分来决定学习什么。
陶行知指出,在学校里培养学生自治,是让学生成为“新学生”的关键。学生自治有三个要点:一是班级、学校全体学生的参与,有团体的意思;二是自己管理自己,有自己立法、执法、司法的意思。学生共同所立的法,比学校里所立的更加近情,更加易行,而这种法律的力量,也更加深入人心;三是模仿社会化的环境,有练习自治的意思。将这三个要点合在一起就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
陶行知强调,要将学生自治作为一件大事来做,当个学问去研究,当个美术去欣赏。当件大事做,方才可以成功;当个学问研究,方才可以进步;自治是一种人生的美术,凡美术都有使人欣赏爱慕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就能够减少自我为中心,多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四、新教师
陶行知说:新教师不重在教,重在引导学生怎样去学。对于教育,第一要有信仰心;第二要有责任心;第三要有同理心;第四要有开辟精神;第五要有试验精神。
有信仰心,是一个教师能成为好教师的关键。陶行知以“男师范生应以教育为之妻,女师范生应以教育为之夫”来鼓励大家树立坚定教育的信念。他还说,教师要树立“不要名,不要利,只要教育好;不怕难,不怕死,只怕教育不好”的坚定志向。教育的乐趣就在于“愚蒙者,我得而智慧之;幼小者,我得而长大之;日视后进,骎骎日上皆我所造就着”。这也是他一生奉献教育的真实写照。
陶行知认为,教育者的责任就是“不辜负机会;利用机会;能用望远镜去找机会;会拿灵敏的手去抓机会。”这些机会都是给学生的,要通过学问上的熏染和督促的力量,为学生创设激发兴趣、开启智慧的主动探索之旅。
教师要具备“孩子的心灵”,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天地,发现他们潜在的创造力。要学生做的事情,教职员躬身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身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身共守。师生共同生活到什么程度,学校蓬勃的朝气也共同发扬到什么程度,这是丝毫不可以假借的。教师若不肯向学生虚心请教,便不会知道他的环境,不会知道他的能力,不会知道他的需要,那么,教师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一校之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融,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者应“以学生之乐而乐,以学生之忧而忧”。
陶行知说,一流的教育家,必定具备“两种要素”之一:一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另一是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新精神。具备创新精神的人,不喜欢墨守成规,善于在对日常教育工作的追文中发现完善教育的新契机,并勇于实践和探索;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具备开辟精神的人,善于将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经验辐射给他人或其他地区,让大家一起来共享教育改革的成果,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引导学生努力求学,不管是过去还是今天,都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陶行知认为,引导学生努力求学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好学的教师、同学;二是可学的工具;三是必学的督促。三者之中,第一个条件尤其重要。教师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自己对此要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教师读名著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教师读名著的心得体会04-25
教师读名著心得体会08-23
教师读名著心得体会(精选12篇)09-15
教师读名著心得体会8篇12-17
教师读名著心得体会(通用28篇)09-15
教师读名著心得体会(合集7篇)03-21
教师读名著心得体会(通用14篇)09-21
教师读名著心得体会(汇编8篇)12-17
读名著心得体会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