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论语》读书心得

时间:2023-02-24 18:28:45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论语》读书心得(汇编15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读书心得(汇编15篇)

《论语》读书心得1

  《论语·学而》另一种理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李泽厚说:"学"者,学为人也,论语读书心得。学为人而悦者,因人类即本体所在,认同本体,悦也。友朋来而乐,可以本体乃群居而作个体独存也。"人不知而不愠",则虽群却不失个体之尊严,实在与价值也。此三层愈转愈深,乃"仁"说之根本,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之枢纽。

  一切文字,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其意义才能清晰地浮现出来。《论语》,这本子夏留给后世的学习笔记,记录却是如此简单!(子夏在孔子的门徒也确算不得是最好的学生)以这则文字而言,它缺少了具体的语言背景:在什么情况下,对谁,就什么问题而言,等等,这些都不清楚。从文字表面看并不深奥奇僻,似乎确实是谈"悦"、"乐"二字,如李泽厚所言:"…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特征或精神是乐感文化。"倘以知人论世的方式以理解这则语录,就一定作如是解么?

  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这段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语意重点并不在"学"字上,而在"习"字上。习,实践。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学习如果能经常实践它,那不也是很快乐的么?"学"固然是快乐的,但实践所学更能让人快乐。

  以孔子而言,"夫子以行道救世为心",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哲人,在殷商的废墟上,这位生于"野合"的父母,起于贫贱的'处境的殷宋公孙嫡系,成了"儒"的复兴者。他说:"吾其为东周乎?""吾从周!""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他想建立一个东方的"周帝国",他以几百年来商周文化的混合物--《周礼》作为支柱来建构一个理想的家园。所以他认自己是这种文化的代言人:"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然而初不见用于鲁,十四年周游列国,栖栖惶惶一如丧家之犬,喟然长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在如水流年中白了双鬓畴昔之夜,梦里在空寂神殿的两楹之间,抚柱哀哀哭泣:"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学何为?习也!学而无所用,才是一种真正的痛苦。学而致用,那只是孔子理想的快乐而已!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九万里的风等待扬起东海的波涛,托举鹏翼扶摇碧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门曰朋,来当然是切磋修养,研讨学问的;又自远方,山高水长,路途迢迢,交通不便,平素难得一见,这实在是可以快乐的事。"何时共把盏,重与细论文",这多少古人所临风怀想的美景。

  然而细细想来,我们可以有另一种理解:难道朋友都在远方?近处无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不也是孔子所欣赏、所向往的么?只是"微斯人,吾谁与归?"现实生活的周围却往往没有这样志同道合者!

  圣人可以光耀千秋,可以光照四海,却照不亮附近凡人们的双眸!凡人们会告诉你:太阳再鲜艳,它也有黑子,像女人脸上的雀斑;西施是美,可是她有心脏病,娶不得!所以圣人是孤独的。所以他期待远方有一双慧眼,能够看到他的光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寂寂的柴门,等待远来的寻芳者扣响,打开一个尘封的春天。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伟大的人,他的痛苦在于,他是清醒的,他比平凡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超越了他的时代;还在于他有更远大的抱负。而这一切都是世俗所不需要的,因而他也是不合时宜的,也是不被理解的。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奈何这世上,谓我何求的人远比谓我心忧的人多!更有甚者,人们总是习惯用石块、鸡蛋来迎接启蒙者、先知者。

  胆怯一点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而谁以易之,于是避人且避世。

  勇敢一点的人,毁誉无动乎中,荣辱在所不计。即使是举身赴清流,也不肖于同流合污。

  孔子说:我不生气!因为我是君子,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怎么好和小人计较?也罢,也只好如此了!否则,还有什么能让我宽慰自己呢?

  可是当一个君子,真的好难啊!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声无奈的叹息,袅袅了千古!

《论语》读书心得2

  我们学校是古典古诗词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学习《论语》。我们四年级的时候就开始读《三字经弟子规》了。这本书写了很多值得学习的文字,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睿智的文字让色彩鲜活”。

  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我告诉你吧!这句话是:花言巧语,一张虚伪的脸,这种人的仁很少!我给你讲个小故事!唐代李林甫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中书大臣。这个人道德败坏,凡是比他有更好的`才能和更高的威望的人,都被千方百计地攻击。他开始讨好并再次告诉唐玄宗。有一次,他对李说:“华山盛产黄金。如果能开采,就能增加国家的财富。”李氏听了,急忙向皇帝报告,建议挖掘。唐玄宗一听,就请教了李林普。然而李林普说:“这个我早就知道了,但是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不要开采。”听了,以为是忠君爱国之臣,却与李疏远了。

  听完这个故事,我又想起了自己,不禁脸红。因为上次,妈妈给弟弟买了一盒糖果。我甜甜地对哥哥说:“今天你让我吃一颗糖,明天我给你买一个汉堡,你让我吃一颗糖!”!“我哥哥听了,给了我几块糖。到第二天,我哥哥已经把这件事全忘了。所以我没有给哥哥买任何东西。我以为这只是一个有趣的游戏。但这一次,在读完“甜言蜜语”后,它是新鲜的。”我再也不会这样做了。每次弟弟买糖,我就不再用甜言蜜语!

  我一定要坚持读《论语》,改掉我的坏习惯!

《论语》读书心得3

  论语,创编它的意义就是在于教人们如何做人。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就是: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对照这些,尊重长辈这一点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经常是长辈给我提议后仍我行我素。比如家长让我别玩了,可是我还偏玩。我应当听从长辈的要求,按长辈的要求去做。

  论语里还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我,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教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让我们每时每刻反省自我,反省的资料不光有这些,也能够有其他资料。比如反省自我虚度光阴了吗?做坏事了吗?长辈要让自我办的事做到了吗?

  我就有一个亲身经历:有一次,妈妈出去办事,让我完成作业。我在做作业时写一会儿就干干别的,浪费了自我许多时间,就没有做到珍惜时间这一点。我应当认识到我浪费的'是自我的时间,在人生中我就虚度了这些时间。

  读完《论语》,我发现我有许多地方都没有做到论语里讲的,我必须要化为行动,以论语的资料为目标,努力改正,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论语》读书心得4

  从小到大经常听老师讲起《论语》,在课文中也学到过它的片段,但是作为一个大学生,并且是文艺学院的学生,令我感到惭愧的是自己并没有认认真真地把《论语》看完过。这一次,即使是要写读后感,但是坦诚地说,由于自身原因,我至今还是没有看完它。因此,我不敢对圣人的思想妄做评论,我想探索一下对于《论语》的阅读方法,好让我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找到更好的定位。

  《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传统儒家经典,是四书之一。《论语》之于中国,可能就相当于《圣经》之于西方国家。现在的许多年轻人不喜欢读《论语》,与现代文学作品相比,《论语》似乎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而在我看来,它就像一个戴着面纱的女子,那若隐若现的清秀脸庞,让人想要走近她,一步步靠近,便越来越被她所吸引。那么,我们该怎样透过神秘的面纱,去窥视那女子的脸庞?

  说《论语》神秘没有错,它的神秘是几千年的历史赋予的。然而我们不应该片面着眼于这历史,我们要把它放到现实中来,带着一颗平常心与它相处。或许就像谈恋爱一样,最真切的感受是在平常之中。古今的社会差异很大,但还是存在许多连接点。《论语》中有许多和执政有关的内容,比如为政中有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我们可以想到重视民主、关注民生是当代统治者德治的体现,也是他们受人民爱戴的重要原因。所以,在读《论语》的时候,我们要有意识地将其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不然我们就只能看到枯燥无味的条条框框,那是很难读下去的。把它们放到现实中,或者做一个古今对比,便让那些文字拥有生命,变得灵动起来。

  现在人们都喜欢看心灵鸡汤,为什么不看看《论语》呢?从某个角度讲,或许可以说它是古代的心灵鸡汤。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善于去挖掘其中可以给予我们启示的前人智慧。《论语》中反反复复强调的忠孝节义看似平常,其实这就是许多现代人正在慢慢遗失的品质。就拿孝来说吧,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我想,如果是一个当代学生问孝,孔子会不会说:“放下手机,常回家看看”?《论语》是一面镜子,看到古人的言行作为,我们确实应该对自己进行更加深刻的'反思。

  《论语》是经典,孔子是圣人,但是关于这经典与圣人一直是饱受争议的。一味地盲从或批判都是不值得提倡的,我们应以辨证的眼光去看待。我确实在《论语》中发现了一些看起来比较极端的思想,比如“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那么“不如己”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呢?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朋友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就好。其实我们都明白,孔子就是想告诉我们要多与优秀的人交朋友。只要我们心里有正确的价值标准就好了,过度地纠结于这句话并没有太大意义。读《论语》,是要带着自己的思想去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读书很重要,用合适的方法去读更重要。至今没有读完《论语》,我真的既惭愧又遗憾,我想继续带着思考去走进它,与这个神秘的女子慢慢地爱上一场,与属于她的那个时代来一次美丽的邂逅。

《论语》读书心得5

  《论语》开篇第一章的内容便是关于学习,并且讲的是学习之乐。凡是看过《论语》的人都对这一章记忆犹新,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篇第一》)即是说,学习中能时时复习学过的东西,心情不是很欢畅吗?有许多朋友从远方而来,心里不是感到很快乐吗?别人不知道、不理解我,我心里没有郁郁不欢,这难道不是一位修养有德的君子吗?

  钱穆认为这一章是讲述孔子一生学习的经历,"学而时习"指的是孔子十五岁开始志学之后的这一阶段;"有朋自远方来",则是三十而立之后的中年治学阶段;"人不知而不愠"是治学的一个很高境界,指孔子五十知天命后这一阶段。钱穆的解释深刻精辟,值得我们去仔细反思。

  不过我也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来理解这一章,那就是要达到一种以学为乐的境界。孔子自述的`三种境界都在反问,这难道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论语》中还有直接表达这种以学为乐的章节,孔子夸奖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篇第六》)孔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认为颜回是最好学的学生,并且不为外物所累,以学为乐。孔子自己也有这种品质,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亦乐在其中矣。"(《论语·述而篇第七》)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像孔子和颜回那样好学,并且以学为乐事,那么他的学习境界定当有所提升。

  其实中国自古就有一种以学为乐的传统,当然这种传统可能与《论语》有密切关系。比如说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是晋代著名的诗人。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酣觞赋诗,以乐其志。"这便是陶渊明本人的真实写照。他沉醉于读书、写作之中,从这一过程中获得了最大的满足,他的诗歌和散文都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迹。他自己不慕富贵,不贪仕途,当他生活潦倒时,他并不以此为虑,仍是生活得高高兴兴的,因为他有诗书为伴,在学习中寻得了快乐和满足。时下一些人在学习过程中,不但不以学为乐,反而以学为累,认为学习一无是处,反而生活得不如意。这样的人明显犯了两个忌讳,一个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篇第四》)他不考虑自己应该多学,以提高能力为自己创造好生活,只是发些没用的牢骚;一个是他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很自然他就会觉得学习不是一件乐事,而是一件苦差事。所以最好要摆正姿态,做到志于学,乐于学。

  王羲之是晋代的书法家,他在《兰亭集序》中写了一幅众人乐学图。那一次有王羲之、谢安等参加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聚会,四十多个文人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春天,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环抱中,列坐在清流急湍的溪水旁,一觞一咏,饮酒赋诗,大家各呈才藻,竞展风华,自然景物之美与人的才华之美结合在一起,互相辉映,成为永远令人艳羡不已的壮举。这样的情景在今天已经很难再见到了,不过我们应该继承他们的精神,做一点恢复性的工作,这样于人于己都是一件乐事,互相督促,共同进步,乐于其中。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如果我们把学习当成负担,那么人的一生就会变得了然无趣,每天的学习变得很压抑,我想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情景。学习本就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学习使人进步有所得,给我们为人处事以指导,解决我们的困惑。学习就像我们最忠诚的朋友一样,一直陪伴着我们,我们为何不能与之友好相处呢?孔子从十五岁便开始喜欢上学习,每到一个年龄段,境界都要提升一次,原因是什么呢?正是我们所说的以学为乐。希望那些对学习认识不深的人,仔细理解领会孔子以学为乐的精神,做到乐在学中。

《论语》读书心得6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说的每一句话都那么有哲理。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孔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他时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曾教出了72名圣贤,让人佩服至极.我最喜欢孔子的这一句话:“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这句话.这句话中的“泰”表示着安详坦然.这句话意味着君子安详坦然,却不骄傲自大;小人骄傲自大,却不安详坦然。做人要心平气和敢于应对困难。

  在应对困难时,不能急躁。妈妈以往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茶师随主人到京城,为了不被人欺负,主人给他配了把剑。没想到在路中有个浪人向他挑战,他很惧怕,于是,他到大师家里去求怎样死,大师很奇怪。于是,茶师把前因后果都说了一遍。大师告诉他遇事要沉着冷静。茶师与浪人见了面,浪人见了茶师,茶师笑脸应对,坦然自若,浪人见了如此情形,越来越紧张,越来越恍惚。最终,浪人不战而败。其实,是什么样的武功使茶师取胜呢?就是心灵的勇敢,是那种从容,笃定的气势。孔子的《论语》我会反复地看,去品味。因为“温故而知新”。

  我喜爱《论语》这本书。

《论语》读书心得7

  我平时除了拿地教科书来钻研外,很少拾起课外书籍看个究境,偶然拿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阅读起来,当我读完第一篇“天地人之道”时,真的让我感慨万千,尤其是于丹所讲的: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的口气,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现在常见到一些老师声色俱厉,那是这个老师没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师会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着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作为一个老师,不应该当每时每刻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求每个学生都跟着自己的意愿去做,去想,稍不对,便破口大骂一顿,担误上课时间,造成拖堂的现象,这样做不但收不到好的效果,反而把彼此之间的师生关系搞砸了,老师的教学活动也难以开展,那不是自付苦吃吗?

  想到这里,我回想自己的教学方法,确实有要改进的地方,在末来的日子里,我会努力做到以学生为本,让他成为自己的朋友,在快乐的氛围中吸取知识。《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书中还解析了现代社会人们为人处事的方法和道理,也使我深受启发。其中在交友之道中提道:“益者三友,即友直,友谅,友多闻。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在一个人的社会活动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朋友像一本书,通过他可以打开整个世界,但是朋友有好坏之分。良朋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恶朋友却会给你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引你走上邪路。因此,选择朋友就显得非常重要。而世界上对自己有帮助的有三种朋友,就是所谓:”益者三友“,即友直,友谅友多闻。

  友直:这种朋友为人真诚,坦荡,刚正不阿。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也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果决。

  友谅:这种朋友为人诚恳,不作为。与这种朋友交往,我们内心妥贴,安稳的,我们的'精神能得到一种净化升华。

  友多闻:这种朋友见闻广博,即知识面宽。当你在一些问题上感到犹豫彷徨,难以决断时,不妨到朋友那里,也许他广博的见闻可以帮助你作出选择。结交一个多闻的朋友,就像拥有了一本厚厚的百科辞典,我们总能从他的经验里面,得到对自己有益的借鉴。而要交上这三种朋友,必须做到:第一要有仁爱之心,愿意与人亲近,有结交朋友的意愿,第三,要有辨别能力。

  也就是说,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在我的心目中,《论语》是由许多“之、乎、者、也”组成的文言文,其中的枯燥乏味不在话下,要一字一句地把它读完都觉得辛苦更别说要读懂里面所隐含的意义。通过阅读于丹老师写的《论语》心得,发现原来论语不仅博大精深还有血有肉,充满了感情。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我们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

  于丹老师说“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看完了她写的心得,我有一种“相识恨晚”的感觉。回首往昔,忽然间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看过如此让我心灵震撼的书了。我为自己曾经忘记“圣贤”而感到惋惜,幸好现在又重拾“圣贤”的光芒。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宰相是个大人物,他可以用论语治天下,而我是个平凡人,也可以用《论语》里面的思想让自己学习成长。就像于丹老师说的那样:《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其实人生在世,痛苦是一生,快乐也是一生,为什么不让自己快乐一点生活呢

《论语》读书心得8

  印象中,自己以前从没有完整地读过《论语》,所幸多少知道里面的一些传世名句。这次寒假,利用学校开展“同读一本书”的活动机会,我才能静下心来系统地读了一遍《论语》。语录体的《论语》文字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内容包罗万象。除了记载伦理、教育、政治、文学、哲学、艺术这些大的方面之外,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不乏闪烁智慧、蕴含精深思想的语句。所以,它不愧为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至于“《论语》之在中国,犹如《圣经》之在西方”、“半部《论语》治天下”等相关赞誉,并非没有根据。

  读《论语》,各方面的收获太多了,三言两语是讲不清的。这倒颇像该书语言简练而精髓不断的特点。俗话说,文能会人,读着《论语》,孔子的伟大形象就像是穿越了两千年的时光隧道,栩栩如生地立在你的眼前:一位身怀各种谋生技能、又对生命、政治、教育有深隧洞见的能人;一个不因自己地位的卑微而随波逐流,不停反省自己去伪存真,终生提醒自己除恶向善的高尚贤人(我觉得称为“圣人”还是夸大了点);一个平生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论语》就让后人受用终生,并因之敬仰和传诵的奇人;一个自强不息,处于乱世而不放弃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来殉人生的理想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言行广阔地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因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得以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与人类文化长河中的其他现象一样,虽历经沧桑,却总是生命之树常青,不断创造着人类文化的奇迹。所有的一切,皆得益于多才多艺的孔子扎根于民族文化又立足于个人所创造出来的大智慧。

  读《论语》,不外乎在读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当然,这期间要辩证地看待这些学说,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要独立思考一些自古以来有争议的处世交友论调,比如“中庸之道”,比如“无友不如己者”。而且,我们还会发现,当今许多为人、治学、从政的原则都出自古老的《论语》。譬如:父母在,不远游。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道不同,不相为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政者,正也……啊,太多了,不胜枚举。于是乎,对孔子及其弟子又多了几份敬仰之情。

  “在其位,谋其政”。身为教师,读《论语》过程中我最感兴趣、最为关注的,自然是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事实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也最为辉煌。从教育的视角来理解《论语》,我们就会领悟到孔子智慧中的个体价值,以及孔子尊重个体、弘扬主体,最大限度实现个体社会价值的良好愿望。

  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相统一的。他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君子儒”,为此孔子将教育内容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置德行于诸科之上。孔子认为要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就需要提高个体的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以达“仁”的境界。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关于仁的重要定义来看,孔子显然是把“学会做人”即德育放在基础或首要的地位来强调的。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的这种教育理念,和孔子提出的“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前后相隔两千多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教育的首要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修养与品德。把德育放在首位,这种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所以,我们也要牢记教育的使命,努力培养当今社会主义需要的人才,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毕竟,智育不好出的`是次品,而德育不好出的则是危险品。

  孔子主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即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的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无疑需要极大的革命勇气与魄力,值得后人钦佩。由于孔子教学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故此,相传他门下的学生竟达三千人之多。

  学生众多,可能是促生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原因之一。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注意循序渐进,“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再来看看孔子的切磋讨论、教学相长。子贡请教孔子说:“穷而无诌,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于是说:“《诗经》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学而》由此可见,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在教学上是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孔子认为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启发,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反过来,颜回在孔子面前从来不提相反意思,孔子就批评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孔子提倡“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认为求学者要有强烈的主体精神和求学要求。孔子还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论语·公冶长》,这是以强烈的求知进学精神启迪学生。

  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循循善诱、循序渐进,教学相长……凡此种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无不给我们带来启迪和思考,它们至今仍在我国甚至世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发挥作用。可以说,孔子在政治上虽然没有达到他的目的,但在文化教育上却是成绩卓著的。正因为他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教育事业,所以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教育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读《论语》,老师们请多关注孔子作为“教师”形象出现的精彩言论。可以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教师的典范,他所体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他是一个“以德服人”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对于社会和个体人生都具有无限的价值和意义。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历史的属性,但辩证地、客观地分析评价其价值和内涵,发挥其合理的、普遍性的价值意义,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以及教学思路的开拓必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论语》读书心得9

  说实话,看《于丹论语心得》之前,我是怀着走形式应付的心情。没想到开卷有益,越看越想看,这本书仿佛有一种魔力引人入胜,所以我也就下决心要读好这本书。于是手捧该书,我都觉得自己好像高大了许多,仿佛自己变得有学问了。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感悟之一,比如:“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这是于丹给我们讲述《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如果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后的遗憾,将使你错过弥补遗憾的最好时机。承认现实的不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感悟之二: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你的整个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可以看到他内心的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是好朋友;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是坏朋友。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朋友的人格可以映照、校验你的人格,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可以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大多数时候是一种美德,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和批评,都不如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堪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修养,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诱导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论语》读书心得10

  《论语》这本书虽然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和对话,语录,但却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丰富.《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鲜矣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比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炼的语言中却已经蕴藏着很多的道理在里面,这本书中每句话后面都配上了译文,每篇后面都附上评点,让读者更容易接近孔子从中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为人处世.

  《学而》一篇中孔子谈到孝悌忠信等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原则.比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君将不君;国将不国……孝,悌,忠,信,是孔子经常涉及到的命题,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标准衡量,这些虽然并不是全都适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会不一样了,现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规范,例如我们反对古人的"愚忠""愚孝".

  几千年过去了,孔子在做人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所强调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现在依然受到肯定.

  《为政》一篇也谈到了人生的修养.孔子把孝的问题,礼节的`问题,忠信的问题,义勇的问题看得很重.认为一个人不具备这些品格,就谈不上有道德,也就无法立足于社会,更无法治理国家.另为孔子对许多日常言行举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们强调了做人要实事求是,别不懂装懂."先引其炎而后从之."则交到了我们要有重视实际的求实精神."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轻言重行的倾向.我们可以从这些言论中学到孔子的思想,而对于我们当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论语》所带给我们后人的启迪和价值时说不尽的,有空休闲时真该拿出来读一读.

《论语》读书心得11

  暑假里,我把《论语》第二十章读完了。在《论语》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孔子。孔子头戴一顶帽子,长头发中有一两根银丝,直直地垂下;孔子的脑袋非常大,能装下许多知识;孔子身穿青色的汉服,好一个“美男子”!

  孔子共有三千多位学生,其中,七十二名特别优秀,被誉为“贤人”。在《论语》中,孔子明确指导并予以评价的“清晰可辨”的弟子有很多个,包括“十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有: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有:子游、子夏。”其中,子路勇敢、坚强,是孔子的学霸。子贡家里非常富有,但他仍然勤奋好学。

  我最喜欢孔子和自己儿子孔鲤的'对话:尝独立,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礼》不以立。鲤退而学礼。这句话的意思是孔鲤独自一个人站在花园,孔子走过来说:“你学会《诗》了吗?”孔鲤说:“没有。”孔鲤就去读《诗》。孔鲤又来到了花园,孔子又说你学会了《礼》了吗?孔鲤说:“没有。”回去又读了《礼》。再后来孔子又来到了花园,孔子对孔鲤说:“《礼》《诗》学会了吗?”孔鲤说:“学完了,学完了。”

  孔子的“老而不死,为之贼。”这句话被后人错误理解成了老人不死,是贼。其实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有一次,我坐在公交车上,看见一位老奶奶没座位坐,于是对一个小伙子说:“喂!给我起来,难道你不知道尊老爱幼吗?”小伙子小声地说:“我生病了,刚从医院出来,想坐着休息一会儿。”公交车上的人都开始指责老奶奶不对。

  孔子既是一个懂“礼”的人,又是一个坚强的人,所以我会像孔子一样,学孔子《论语》里的道理,遇到事情不要放弃,要坚强。

《论语》读书心得12

  当今社会,所谓的孔子和老庄离人越来越远,圣贤和经典也逐渐模糊。复杂世界的庸俗和思想的高尚似乎缺少某种必要的联系。于丹教授用白话诠释经典,用经典诠释智慧,用现代人对社会、对人生、对人生的感悟解读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起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就生出一种纯粹的积极态度,这是品德和情感智慧的升华。读完于丹的`《论语》,我欣赏的是这样的智慧,这是对自己得失的正确对待,对身边朋友的理性对待,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当下社会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难免会有缺点和失望。也许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能改变的是我们对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告诉我们的《论语》的精髓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缺点和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你也会错过星星。”承认现实的不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点的态度。

  人们常说,我们外出时依靠家里的父母和朋友。朋友是社会中最重要的。你可以从朋友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其实一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朋友是一本书,可以打开你的整个世界。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需要观察他的社交圈,从这样的外部环境中,就能看出他自身的内在价值。

  003010最终传达了一种态度,这是一种简单而温暖的生活态度。

  103010的真正意义,是告诉大家如何过上我们内心所需要的幸福生活。品味生活,修身养性,其目的就是在幸福的生活中度过这个轮回。

《论语》读书心得13

  时光飘啊飘啊,它把我带到了20xx年9月1日,那是一个阳光明媚,万里无云,碧空如洗的早晨,我来到坦坦教育国学课堂,每一位同学的书桌上都放着一本书—《论语》。

  我开始学《论语》了!初学时,我一头雾水,根本听不懂,完全不知道老师在叽哩呱啦的讲些什么?

  通过近一年的学习,我明白了《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传承下来的儒家思想智慧,《论语》也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辑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的言行录。儒家把《论语》《中庸》《孟子》和《大学》合称为四书,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的世界,听听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故事吧!

  《论语》的'主人公孔子,外貌略丑,一头乌黑的头发披在肩上,两只如同铃铛一样大的眼睛看着每个人,鼻子嘴巴大的不得了,都能和苹果相比了,但最有特点的是它那尖尖的耳朵,一般人还认为他在扮演小丑。

  虽然孔子的外貌一点也不帅气,但他的知识可渊博了。他的经典语录都被他的弟子们整理并流传了下来,但有一些话却被人们误解了。比如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被一直误解成了父母在,儿女不能出去,必须要待在家里,不可以去其他地方。而正确的意思是:父母健在,不要远离家门,如果非远行不可,也一定要告诉父母自己所去的方向位置,以便听候父母的随时招呼。

  读《论语》让我明白了,做人一定要像君子一样,堂堂正正的“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还有区别君子和小人为人处世不同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它的意思是:君子讲求遵循道的基础上的和谐,而不是盲目地随从,小人讲求无原则的盲目随从附和而不是和谐。君子可以广交朋友,但绝不会交让自己去干坏事的那种朋友。比如有一次,有一位陌生人想和我交朋友,我问了问他为什么想要和我做朋友,他说想和我一起玩“蓝鲸”,我想到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于是我温和地对他说:“谢谢你,我不能和你玩,再见。”

  又比如说期中考试时,我考了全班第一,正当我沾沾自喜时,突然想起了孔子的话: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孔子的话告诉我,君子要平和大方而不骄恣,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也需要保持谦逊。当别人夸我考得好时,我谦虚地对他说:“英语还考得不够好,语文也是,请让我冷静一会儿。”

  《论语》教会了我要像君子那样坦荡荡,让我明白了一个人一定要诚实,要怀着道德之心做人。

  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军人,首先一定要做到爱国有道。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我要坚持诵读《论语》,每天练习《论语》中的智慧,更加勤奋努力。

《论语》读书心得14

  中国人从古代就讲究“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摆在第一位。现如今长大后孝敬爸妈已经是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了,可是孝敬仅仅只是指养活爸妈吗?孔子则对这个问题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段话的意思就是现在所谓的孝,就是说能养活爹娘便行了。至于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的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说的很对,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忙于工作而陪伴父母的时间越来越少了,疏忽了对父母的陪伴与关心,只是单纯的认为寄给父母钱就够了,可以让他们吃饱就够了,难道真的连抽出几分钟的时间都没有吗?反而是家里的宠物猫宠物狗经常陪伴在侧,饲养的很好,经常带出去给它洗澡,带它出去玩。只尽到了了物质方面的责任,那么所谓的赡养又与养宠物有什么区别吗?而一心想要孝敬父母的人,才会去关心父母,在乎父母,不让他们担心,父母真正需要的根本不是那些物质上的提供,而是对父母最真诚的关心。

  孔子关于“孝”有很多的理解,孔子还认为“父母唯其疾之忧。”孝顺的孩子应该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让父母为孩子的`健康担心,所以现在在外漂泊的游子都是报喜不报忧。同时,子女也应当时刻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子夏问孝时,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很少有人从没有对父母发过脾气。有些事情,儿女需要去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去吃,这样就算孝敬了吗?

  说来说去还是上一句的道理,对待父母一定要真心,不要拿金钱去敷衍父母从而去做到金钱上的孝敬,一定要有生活上的关心,有些时候关心其实比金钱还要让父母开心。

《论语》读书心得15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今年暑假,我就读了一部经典:《论语》。《论语》是儒家文学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影响了从古至今的一代又一代人。

  为政篇第二里说: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是读书,而不思考问题,就会惘然无知没有收获;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认真读书,就会越来越疑惑。在我们学习中,光读书而不思考,就会错误的'理解文章的含义;光思考而不读书,疑惑越来越多,却又找不到正确答案。只有既会读书,又会思考的学生,在学习中才会。

  八佾篇第四里说: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在世的时候,不要出远门。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要告诉他们确切的去处。无论我们在哪儿,爸爸妈妈总是最牵挂我们的人,自己出去玩了,必须要跟父母说一声,让他们放心。如果耽误了时间不能准时回家,也要跟他们说一声,不让他们担心。

  述而篇第七里说: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奢侈了就会不谦逊,不懂礼节,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不懂礼节,宁可寒酸。我们在生活中必须要节俭,空调能不开就不开,洗菜的水能够用来浇花或冲厕所,用过的纸反面能够用来打草稿

  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学习前人的智慧,丰富自己的人生。读一读《论语》,使自己学的更多,成长的更快。

【《论语》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论语心得读书笔记03-09

读书论语心得体会05-24

论语的读书心得02-28

《论语》读书心得08-03

论语读书心得09-05

《论语》学生读书心得04-20

《论语》读书心得范文04-20

论语读书感悟心得05-08

论语读书心得通用05-10

《论语》的学生读书心得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