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国学课心得体会

时间:2023-11-21 12:52:07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国学课心得体会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国学课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学课心得体会

国学课心得体会1

  中国可以是一个经济大国,同时也可以是一个科技大国,但最根本的,中国还是一个文化大国。 ————季羡林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传统文化更是一个民族能够发展壮大的根基。而国学又是什么?准确来说国学对于我们对于这个国家甚至于世界都有着怎么样的影响呢?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国学是文化的精髓,它包括我国几乎人尽皆知的儒家

  学说,同时还包括了很多其他相关学说,可以说是在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很多的方面都这些无与伦比的影响力。首先我先来介绍一下这本书的构造。该书分为10章,分别是“史” 、 “儒” 、 “禅” 、 “道” 、 “法” 、 “兵” 、 “医” 、 “易” 、 “礼” 、 “食”,通过对国学精华部分学习,深感学习国学,弘扬国学精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第一章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三皇五帝”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但是,三皇五帝到底指的是那些人,史学界似乎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而实际上,三皇五帝的观念来源于我国先祖对于宇宙系统的看法。古人认为,宇宙是由静止的天、地、人和动态的金、木、水、火。土组成的。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也就是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五帝“金帝、木帝、水帝、火帝、土帝”从书中我也了解到,事实上,三皇五帝代表了我国远古社会的两个时代。三皇时期代表着从母系氏族转向父系氏族的时代,伏羲和神农是父系氏族的代表,神农氏族后来又分化为黄帝、炎帝两个部落,再后来又融合为炎黄部落。五帝代表的时代是三皇之后、夏朝之前的时期。舜帝是公认的五帝之一,夏朝始祖大禹就是从舜帝那儿获得部落首领地位的。从夏朝开始,统治者从人民的服务者变为人民的压榨者,帝位的继承由禅让制度变为世龚制,由此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阶段。

  这一章从三皇五帝开始,介绍了非常多历史的知识。像是将皇帝成为万岁是什么时候?还有中华民族的姓氏起源啊,还有常说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为什么呢?等等第二章儒——“内圣外王、知行合一”的儒家思想说道儒,最先想到的就是儒家学说的三种主张——礼治、德治与人治。儒家思想中“德”和“智”是什么样的关系?“孝”和“悌”在儒家思想中又有哪些解读;儒家的“忠君”思想是如何成为统治工具的?你知道“孔门四科”还有“孔门十哲” “孔门六艺”吗?历史著名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历代君王到泰山进行“封禅大典”等等第二张从儒学的角度出发体现出了儒家学说对于我国的影响。接下来开始就慢慢的开始接近我们的生活了第三章禅——佛法要义、释义人生的佛学思想第四章道——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道家要义第五章法——以法为教的法家思想

  第六章兵——上兵伐谋、居安思危的兵家谋略第七章医——从生命真谛中看中医的高度第八章易——大易思维中的周易智慧这几章可以说就是其他几门学说的补充,也可以说我国的文化是在这些学说的相辅相成下前行的,再来是礼,这一章也是我推荐的一章,礼仪这个词并不陌生,但是深入进去会发现这真是一个很奇妙的世界,从自古的那些可以说不人道制度再到现在简化后的基本礼仪,这一路可以说是崎岖坎坷。第九章礼——仁义礼智信背后的国学含义这一章最开始说的是古代官场中的“夺情”和“丁忧”制度,虽然名字有些奇怪,但是这也确实是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称之为“丁忧” 。服满再行补职。朝廷于大臣丧制款终,召出任职,或命其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 。夺情也就是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也就像字面一样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夺情原本少见,但在战场上,原谈不到“丁忧”,古人称之“墨绖从戎”,又称“金革之事不避” 。

  中国古代规定政治人物一旦承重祖父母,亲父母的丧事,“自闻丧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意思是必须请假二十七个月,回乡下守丧,事后再重返官场。但是为了因应各种局势,“夺情”可以合法地不守礼制。

  唐代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夺情起复制度,但在唐玄宗后夺情已较少见。然后又有谈及“礼”是古人安身立命和齐家治国的根本吗?为什么说“孝”是传统文化之根本吗?“三纲五常”对我国古代专制社会的影响;为什么说“三从四德”是对妇女的压制?古人讲的五礼是什么?所谓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史记·五帝本纪》:“岁二月,东巡狩,至於岱宗,祡,望秩於山川。遂见东方君长,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脩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如五器,卒乃复。 ”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主要内容有:(1)祀天神: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师。 (2)祭地祗: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 (3)祭人鬼:祭先王、先祖;禘祭先王、先祖;春祠、秋尝、享祭先王、先祖。嘉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嘉礼主要内容有:饮

  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凶礼的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襘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这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样我本以为会是从头开始的五种礼仪。像这样容易曲解意思的还有一个那就是“长跪” 《战国策》里出现过“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这里的“长跪”并不是长时间跪着的意思而是直身而跪,也叫“跽” 。古时席地而坐,坐时两膝据地,以臀部着足跟。跪则伸直腰股,以示庄敬。这一章中还有讲到古代的一些谦称,避讳等等。还有端午节中元节等一些有趣的故事。最后一章自然而然当然要数食物,我国地大物博,美食更是让全世界绝口称赞,谈论国学又怎能少的了食!第十章食——饮食文化中蕴涵的国学智慧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它的饮食文化与烹调技艺是它的文明史的一部分,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结晶。

  中国疆域辽阔,气候多样,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兼而有之;地形多样,江河湖海,山川平原,无一不备,这样就为中国的饮食与烹调提供了不同种类、不同品质的鱼肉禽蛋、山珍海味、瓜果蔬菜等丰富的动植物原料、调料。数千年来,中餐积累了精湛的烹调技艺,仅烹调的操作方法就有:烧、炸、烤、烩、熘、炖、爆、煸、熏、卤、煎、氽、贴、蒸等近百种,从而形成了各式各样、千差万别、风味各异的菜系和品种。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约有各式菜肴一万多种。著名的'清宫廷宴席菜肴“满汉全席”,仅此一桌的冷热大菜就有120余种。以这种大菜为代表的中国食文化,显示出华丽、气派的“天朝”和“帝王”心态,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遍特点。中餐的菜肴以色艳、香浓、味鲜、型美而著称于世。其型美,尤以花式冷拼盘最为突出。它造型别致、五彩缤纷、栩栩如生,呈现出富有意境的景色和图案。那山川树木、亭台楼阁、花鸟鱼虫、珍禽异兽,尽收盘中。仿佛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给人以享受。

  而且中餐每套都以双数为单位,四、六、八、十等成为一般的规则,俗话说:“两个盘子待客,三个盘子待鳖”,追求双数恰恰表现出中国文化注重“十全十美”,讲求偶数为利的心理习惯。餐的菜肴名称也别具特色,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给人以美好的回味。如游龙戏珠、阳春白雪、银珠牡丹、金玉围翠、玉手摘桃、宫门献鱼等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充满了诗情画意,有时就是一种立体的诗配画。

  我国的食可不光是这些,茶!也是让人自豪的一方面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 “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用木头做亭子、凳子,搭设茶室,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供人们小憩,不由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这比“茶风俗” 、 “茶道”的范畴深广的多,也是中国茶文化之所以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的原因。录俗话说多读书,读好书。增加一点书卷气,保持心静如水、人淡如菊的心境。

  书是获取知识的渠道,提高人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涵养静气的摇篮。读书妙处无穷,书香熏染人生。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读书至少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由琐碎杂乱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一切日常引为大事的焦虑、烦忧、气恼、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瞬间云消雾散。读书至少可以增长知识,去除无知;提高素养,除去愚昧;充实生活,丰富精神;滋润心灵,减少空虚;淡定从容,明辨是非。通过这本书让我穿越古今欣赏到了不同的风景。再次请让我对这本书的作者深深的谢意。

国学课心得体会2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我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很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范文网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国学课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01-05

国学心得体会02-24

国学培训心得体会11-14

国学诵读心得体会06-06

国学心得体会范文10-02

幼儿国学心得体会08-17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精品11-13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12-02

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