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时间:2023-12-25 16:04:33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推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3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推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3篇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

  每次读书都会困在书籍的选择上,总觉得一本有名的书或是知名作者才是值得读的。这样浮浅粗疏的择书方式也让我错过了许多好书。而《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便就此给我很大的启发。

  初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还是中学时期的阅读课,如今在“好书推介”中再次看到它,又想再品味一番,主要也想知道如今的自己在工作后、褪却学生这个身份时是否会温故知新。

  如书名,书的主体由十二封信构成,原先是分期出版的,它是朱光潜先生远从海外送给国内青年的礼物,后合为此书。

  第一封信便是谈读书,通过富兰克林、孙中山等名人故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青年朋友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挤出时间阅读,养成读书的习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乐趣。文中他谈到:“兴趣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年少时似乎总是朝气蓬勃,容易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无论事情的好坏。这也是为什么作者让青年朋友们在学问中形成良性乐趣且尽量寻找课外的性之所近的学问,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何选择一本好书去读也是我至今在探索的。不一味的追求时髦读新书,也不能对新书好文视而不见。一本好书真能做到“以一敌百”,文中作者也谈到“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书籍,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很多所谓的‘书’不过是纸本子。”文字堆砌读完后不仅无法获得真切的'知识,还会感慨时间的浪费,那么究竟如何选择书本呢?“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要靠你自己。”其实除去大众的好书,“小众宝藏”的确是靠口口相传或是费力寻找被大众所知。有人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于我而言总会选择一些粗暴的筛选方式:一是看时下热书是否感兴趣,二是看读书软件排行前几的书是否值得读,三是粗读一本书后看是否有趣、有益是否值得二刷、细读。

  书中的十二封信,每一篇都值得细细揣摩。无论是《谈动》中劝你不必执着于把自己看得过于伟大而更添苦恼,还是《谈静》中让你在尘世喧嚷中丢开一切悠然遐想,这些对于当代“内卷过度”“精神内耗”的年轻人其实很适用,在沉重的工作压力下适当松松自己精神上的那根弦或许会迎来新的灵感,即使什么静思中什么也不曾体会,也当是放松身心,给“拼命三郎”的一些奖励。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问。”平凡的乐趣也同样有力量,不至于让人在流水线般的生活中渐渐迷失。网上有句话很有趣,说是大多数人在步入社会后慢慢失去了眼里的光。这个“光”也许是对生活的希望又或是曾经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放慢脚步,寻静中趣。曾经看蚂蚁搬家都可以度过一天的你,如今也不妨静下来发现生活中更多的乐趣。

  读到最后,更深刻地感受到“世间有许多人站在歧路上徘徊顾虑,既不肯有所舍,便不能有所得”这句话的含义。曾经想要开启人生的一段新征程总会想从换个发型,买件新衣开始,让“新”充满生活,但其实换个心境后看旧事物也新了,就如今日,时过境迁,重温此书,也得到了新的体会,总结来说: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也不过分执着钻牛角尖给人生徒增烦恼。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2

  在序中,朱光潜明确地指出,青年为国家社会的生力军,如果不从根本上培养能力,凡是近视,贪肤浅的近利,一位袭蹈时下陋习,结果纵不至于“一蟹不如一蟹”,亦只是一蟹仍如一蟹而已,国家社会还有什么希望可说?

  朱光潜的言辞犀利,但却说明了青年人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青年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但为什么朱光潜会提出“一蟹不如一蟹”和“一蟹仍如一蟹”的说法呢?难道不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吗?

  在如此快节奏的社会中,青年人需牢记自己的使命,勤学苦练,用长远的目光看未来,不能够只顾眼前的小利益,不能像愚公移山里的智叟一样没有长远眼光。如果连青年人也没有这样的思想觉悟,那不正印证了朱光潜的话了吗?

  朱光潜对朋友写下的十二封信中,都能看出作者是一个终身愿与青年为友的人。在第五封信"谈十字街头"中,作者提出“习俗是守旧的,而社会则需实施翻新,才能增长滋大,所以习俗有时时打破的必要。"青年人需要创新来推进时代的发展,若墨守成规,那便止步不前。社会的发展需要驱动力,就如门锁在生锈时也需加一些润滑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科学上,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于科学的一大贡献。”我认为我们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一切静态的事物,那么一切都将是可变的,可以富有创造的。如果永远不愿意跨出那第一步,那么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在第七封“谈升学与选课”的信中,“至少在大学头一二年中,你须得尽力多选功课,所谓多选功课,自然也有一个限制,贪多而不务得,也是一种毛病。我是说,在您的精力时间可能范围以内,你须极力求多方面的发展。” 选课这一个话题与我们息息相关。我认为大学生在选课时应该选自己感兴趣的功课,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所长。每次在选课前,我都会十分谨慎和纠结。我考虑的是机会成本如何最大化。课程种类繁多,深思慎取才是上策。但具体的方法还得根据不同的人,我不敢胡乱指点。

  在第十二封“谈人生与我”的信中引用了《无言之美》: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来,不通已极。但是实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比好一点,是神仙的生活,比坏一点,就是猪的生活--便呆板单调已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我认为拼搏努力的人生才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欢乐,呆板无趣的生活与机器人的麻木的工作又有什么区别呢?反反复复的,同样的工作只会让我们觉得枯燥乏味,也会拉低工作效率。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同,每个人在岔路口的选择也是不同的,虽没有作者想的那么深远,却只知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去走,它只是属于你自己的。为了不留遗憾,我愿用自己的努力奋斗换取那快慰。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3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是由朱光潜先生旅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潜先生所写的这些内容并不是对青年们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对他们进行有益的劝导。他就像是读者的一位老友,分享自己独到的见解,就如谈写作时所说的:“文章像其他艺术一样,“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影响我最深的一封信,是首封—《谈读书》;我是一个十分懒惰的人,特别不爱看课外书,每次看书都是被迫无奈。但是阅读完这封信后,我不禁想到之前的自己有多愚蠢。

  书籍好比钥匙,它能帮助我们打开知识的大门;书籍好比帆船,它能帮助我们驶向成功的彼岸;书籍好比阳光,它能帮助我们扫除内心的黑暗。我们可以在书中找到自我。“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是啊!真得没有时间吗?真就那么忙吗?每次同学围成一团,分享自己的阅读之路时,我却是满头雾水,同坐在一个教室,同样的环境,那为什么别人有时间,而自己却没有呢?

  短短的一句话,成为了点金之笔。我不能在继续荒废下去了,我要做出行动,改正缺点,阅读是一件十分平凡的事情,但我认为我能做到坚持阅读,这件事就不再平凡。坚持阅读需要足够的耐心,正如人生的历练,在一次次的历练中成长。

  我是一位很敏感的中学生,同时这也成为了我的一大烦恼,一个眼神会让我幻想出很多事情,无论是对同学,家长还是老师。因此我妈妈天天说我感情太丰富。

  谈到感情同时就会想起理性,我有一位很好的朋友,她是一位理性强的人,如果我说错了一些事情,她就会与我讲起道理,但有时我并非那个意思,所以在理性和感情之间真的有间隔吗?过度的理性可能会使感情产生裂缝,感情同时也会让我们做出不同的选择。感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理性控制了我们的行为,就如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这也让我产生了许多疑惑。

  阅读过朱光潜先生的《谈情与理》中,他认为:“仁”胜于“义”,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渐渐长大,同时情感也更加丰富,肩负的责任也增多,人生就像在做选择题,在一次次的选择中成长。

  人的一生中所要面对的事情千千万万,谁也预测不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人生聚散无常,起落不定,但走过去了,一切便以从容。

  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他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品格和智慧。只有经受住考验的人,才能享受到由痛苦转换而成的财富。我认为这就如同我们现在的学习,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9年义务教育,再加上高中大学,起码要16年,那换位思考一下,用16年的努力换今后几十年的幸福,是否值得?社会是残酷的,只有站的高才不会被人看不起,所以希望我们能好好读书。

  在尾篇《谈人生与我》中,作者将自己当作一条草木虫鱼,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活着,生活就是为着生活。如果人生一帆风顺将变得无趣单调,别再抱怨生活的苦,顺其自然,在一次次的改变中成长!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05-23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04-30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范文05-23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范文05-31

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精选11篇)07-19

十二生肖的搞笑求职信10-26

文艺青年写的辞职信11-25

十二生肖之求职信10-26

致青年员工的中秋慰问信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