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知名作家抗震救灾精神心得体会心得体会范文
“5·12”渐行渐远,特大地震不可能频繁发生,正常的生产生活、学习工作、建设发展将成为主要关注。如何把在生死搏斗、艰险考验、爱心涌流、全民动员中激发的抗震救灾精神,持久地延续下去,长期地发挥作用,成为永恒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种精神要使之长存,就要让它成为牢固的集体意识。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给无数人留下了心理创伤。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一方面要尽可能地让人们走出悲伤,像“芭蕾女孩”李月那样积极面对人生;一方面又不能有意无意地忽略、遗忘这段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历史,而是从中汲取真诚、善良、美好、奋进的精神,作为民族永远缅怀的记忆。
一种精神的延续与继承,是与对这种精神的感悟和研究密切相关的。感悟的越透,研究的越深,这种精神的价值就展现得越为充分,也就能够得到更加自觉和有效的传承。抗震救灾精神是民族精神宝库中的又一座富矿,对它的发现和发掘还有待深化。
一种精神能否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种精神自身的生命力。抗震救灾精神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精神,因而也是具有永久性的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是典型性与普及性的统一。虽然震前震后难以遇到山崩地裂、巨石滚滚、危湖悬顶的场境,但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无数舍己救人、敢于牺牲、无私奉献的动人事迹,在日常生活中同样可以遇到,同样应当做到。
一种精神只有化为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进入实践、进入生活,才能根深叶茂、代代相传。精神是实践的升华与概括,它还必须回归社会心理、回归社会实践,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成为大众的普遍行为,从而造就精神延续的“社会场”。
伟大的精神时代的强音
四川省汶川县委书记王斌
汶川素有“川西锁钥”和“西羌门户”之称,这里曾经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景色秀美,享有“大禹故里、熊猫家园、羌绣之乡”之美誉。正当全县人民团结一心,按照县委、县政府“重生态、精农业、强工业、兴旅游、扬文化、建和谐”的总体思路,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突如其来的“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打破了汶川的详和和宁静。
地震致使全县13个乡镇、118个行政村全部受灾,近15万群众受灾,损坏房屋30余万间,损毁房屋20余万间,276户工矿企业被毁,10万余群众无家可居,全县交通、电力、供水、供气、通信、广播电视完全中断,曾经的美好家园几乎在一瞬间摧毁,处于震中的映秀镇更是被夷为平地。截至8月4日,全县因地震死亡15941人,失踪7595人,受伤34583人,直接经济损失达642亿元。灾情发生后,全县各级干部、各族群众不等不靠、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用生命和鲜血诠释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英雄赞歌。
汶川抗震救灾实践,是一次国家力量的检验,更是一次民族精神的重振,一曲时代强音的共鸣!惨烈的天灾,在给汶川带来巨大悲伤的同时,再次让伟大的民族精神集中迸发、凝聚升华。地震灾害既让我们看到天崩地裂、山河破碎,也见证了众志成城、战天斗地;我们既痛惜家园毁灭、同胞遇难,也赞叹坚强不屈、友爱互助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感召下,全县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我们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难,重建和谐、文明、美好新汶川!
【知名作家抗震救灾精神心得体会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学习抗震救灾精神心得体会10-13
学习抗震救灾精神的心得体会范文03-26
学习抗震救灾精神心得体会范文10-12
知名作家张爱玲语录摘抄10-08
抗震救灾民族精神心得体会范文03-23
抗震救灾精神心得09-01
知名企业的精神标语10-07
工匠精神心得体会09-28
劳模精神心得体会09-13
老山精神心得体会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