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性论文
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性论文【1】
[摘 要] 随着高校近几年的扩招,生源不断增加,高校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办学条件和办学模式不断改善,在这个大的前提下,我国的高校行政管理也遇到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阐述行政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性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高校; 行政管理; 服务性
以前,高等院校主要采用强制型管理方式进行行政管理,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高校管理方式正在由强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
高等院校应该通过一系列改革,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服务性,逐渐弱化行政管理的强制性。
这是目前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一项迫切且重要的任务。
1 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特性
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特性是指高校行政部门以师生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为导向,以为师生等利益相关者服务为首要职能,通过完善的服务制度和服务体系为师生员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高质量服务的特性。
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特性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理解:从观念上看,行政管理者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服务于师生的意识;从职能上看,行政管理者将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作为自己的职责,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师生需求,并及时作出反馈。
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特性在本质上决定了高校行政部门的基本任务就是服务于学生、教师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用完善的服务管理制度,不断健全高校行政管理,进一步推动高校的发展。
2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服务意识和协调性
目前我国高校所实施的行政管理制度,主要受到计划经济时代行政管理方式的影响,在行政管理部门内部大家服务意识不强,各个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缺少协调性。
很多高校行政管理的工作人员只考虑本部门和个人利益,在工作中执行公示制度进行不到位。
一些工作制度与流程没有公开化,在处理问题时怕承担责任而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
2.2 行政管理不到位
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不到位,体现在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在具体的行政工作中效率低下,对工作消极怠工,办事拖拉。
例如在对行政管理工作范畴进行调查研究时不深入基层,谈空话、讲大话,没有完成行政管理工作应该完成的任务。
对教师和学生反映的一些问题既不上报也不解决,对师生提出的要求讲条件,以个人利益为中心。
一些工作人员一味追求工作环境的优越,但在本职工作中却流于形式,行政管理专业素质相对较低。
2.3 片面强调行政管理制度的执行,缺乏合作意识
高校中一些行政管理部门过度强调管理制度的执行,对于监督制度、信息反馈制度重视不够。
同时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各个部门工作相对独立,在一些制度的建立过程中互相掣肘,这些问题都严重地降低了行政工作的效率,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 增强高校行政管理服务特性的对策
3.1 增强服务意识
增强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特性,首先需要增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原则,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教师教学和科研提供充分的条件和保障。
行政管理人员要增强服务意识,充分认识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为师生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服务,以提高服务水平为契机,有效地推动高校的发展,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从而达到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的最终目标。
3.2 提高服务能力
抓紧提高高校行政人员服务能力,一方面要靠科学的培训来提高现有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要靠采用现代网络技术和现代化的办公设备来提高工作效率。
重视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制订系统的培训计划,采用科学的培训方式,不断丰富培训的内容,用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全面提高现有人员的素质,为更好地发挥行政管理的服务功能做好人员储备。
对高校行政管理的硬件投入要加大,逐步改善高校行政管理的办公设备,实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加强对高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促进高校行政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
3.3 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目前一些高校的行政管理部门机构臃肿,人员配置重叠,通过进行有效的组织结构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校的行政管理水平,有一些高校目前建立扁平化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是组织结构发展的方向之一,具有管理层次少、管理费用低、信息传递速度快、信息失真率低、管理跨度大等优点。
高校要逐步改变原有的层级过多的结构,尝试将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的二级学院,二级学院的管理部门因为直接与师生接触,对于老师与学生的一些思想动态和诉求掌握得比较清楚,可以为师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还可以促进组织内部信息的快速传递和沟通的有效进行。
4 结 语
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方面来看,采取科学有效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模式能够促进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构建以人为本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服务体系,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及发展的必由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1] 范丽娟,林祥柽. 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探析[J]. 中国轻工教育,2009(3).
[2] 庞哲. 浅论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管理基点与服务方向[J]. 长三角,2010(4).
[3] 陈睿佳. 浅析“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的建设[J]. 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4).
[4] 唐炯. 以服务为导向的高校行政管理研究[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z1).
[5] 李明慧. 高校的服务型行政管理探析[D]. 长春:吉林大学,2009.
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性研究【2】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实力的不断壮大,国内各高等院校的综合教学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高校的行政管理方法。
然而随着高校综合实力的提高,老旧的行政管理方法已经满足不了当代社会的需求,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性改变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本文主要介绍了服务性高校的管理方法的含义,浅析了高校建设服务型行政管理的意义,探讨了我国高校推行服务型行政管理必要性,并提出了几点改进方案,对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转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服务性
自建设“服务型政府”被提出以来,我国各政府机构纷纷开始了对服务性行政管理的探索。
而高等院校作为我国行政部门之一,其老旧的强制性管理方法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进行服务性行政管理的转变已成必然。
然而在高校行政管理方法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
对此,我们要吸取老旧强制性管理方法的教训,结合各高校的行政管理情况,指定切实有效的方案,保障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服务性转型的顺利进行。
1 服务性高校行政管理的介绍
行政管理是我国行政机关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行政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行政管理的对象日益广泛,为了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我国行政管理正向“服务型”转变,其中高等院校的服务型行政管理改革,是我国行政改革的重点。
高等院校的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将侧重点放在了老师与学生身上,以师生员工等相关利益者的需求为导向,以提供优质服务为首要职能,是通过完善的服务制度和服务体系为师生员工及其他相关利益者,提供高质量服务的一种管理模式。
更加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
2 建设服务性高校行政管理的涵义
2.1 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行政管理的服务意识
经济决定上层建筑,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政治结构也在不断发生改变。
而高等院校行政管理的改革就是我国政治体系改革的一部分。
由于我国过去经济落后,不得不使用强制性行政管理模式,以确保我国正常发展。
然而随着我国实力的逐渐壮大,人民在解决温饱的问题后,更加注重维护自身的利益,因此,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部门势必要加强自身的服务意识,尊重人的价值、尊严和自由,侧重于服务教师与学生,将学校师生及教职员工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
2.2 有利于高校综合实力的进一步提高
随着“服务型行政管理”被提出以来,我国社会各领域纷纷响应温总理的号召,开始探索开展行政管理模式的改革。
而社会的整体行政管理改革,也带动了我国高等院校行政管理的改革,提高了我国高等院校对教职员工及学生的服务意识,把教师、学生的人格尊严、自由、利益、个性给予充分的肯定、支持和保护,把教师、学生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因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大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效率进一步提高,进而加强了高等院校的综合实力。
3 建设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的必要性
3.1 增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高校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不断进步的产物。
高等院校主要服务的对象为教师和学生,为教师提供科研的支持,给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
而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发展,高校的行政管理手段也从强制性转向服务性,遵从以人为本,给予了教师更大的自由与尊重,满足了教师在情感、归属以及尊重方面的需求。
从而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教师对于工作的责任心,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进而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增强了高校的综合实力,保障了我国人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进步。
3.2 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的不断发展,不但为我国社会经济服务,还为人类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进步服务,因此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就成了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务。
然而过去老旧的强制性管理模式,容易激起学生逆反心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自身利益,保障了学生的基本权利,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把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融入到日常学习生活中,为学生创造了更自由、优良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完成了高等院校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
3.3 有利于我国社会行政管理改革的发展
高等院校作为我国主要的教育机构,除了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之外,还有着服务社会的职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开始由原来的强制性行政管理转向服务性,将教师与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加快了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
因此这些高校培养的人才,除了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之外,还深刻的了解行政管理改革的意义及重要性,在进入社会后,能更好的进行服务型行政管理的改革,加快了我国社会行政管理模式向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的进程。
4 提高高等院校服务型行政管理能力的措施
4.1 提高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
由于我国建国初期经济落后,因此强制性行政管理模式,更有利于对教师及学生的管理,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更加注重于管理的人性化,提高了对自身利益保护的意识。
然而对于我国大多数高校的行政管理机构而言,行政管理人员适应了老旧的强制性管理方式,在进行行政管理模式改革后,缺乏对教师及学生的服务意识,不利于我国高校乃至社会的行政管理模式改革。
4.2 加强对高校行政管理机构人员的培训
我国高校现任行政管理机构人员,大多接受的强制性行政管理培训,因而在实行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时,常常容易忽略“以人为本”的原则,缺乏服务意识,损害了教师及学生的利益,影响了师生的正常工作及学习,导致学校综合实力下降。
因此,我国应加强对行政机构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行政管理人员对“服务”的认知,进而达到增强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机构人员服务意识的目的,保障高等院校行政管理模式改革的正常进行,进一步加快我国全面化行政管理改革的进程。
4.3 设立有效的反馈系统,加强学校与师生间的联系
高等院校强制性的行政管理手段,导致学校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联系,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反馈到学校,不利于学校的发展。
而在高校进行服务性行政管理模式改革后,虽然本着服务师生的理念,给予了教师和学生更大的自由与尊重,但老师和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少之又少,常常造成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导致高校行政改革停滞不前。
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学校应建设完善的反馈体系,加强与全校师生的联系,及时解决反馈的问题,保证高校行政管理改革顺利进行。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行政管理体系也在不断发生改变。
对于我国高等院校而言,强制性行政管理手段违背了我国“以人为本”的战略方针,跟不上我国社会发展的脚步,因此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手段改革必将发生。
然而,先在各高校探索的服务性行政管理手段,虽然符合了我国基本国情,但若不能及时解决改革过程出现的问题,将影响我国高校综合实力的进一步提高,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占军.什么是研究型大学―中国研究型大学建设基本问题研究(一)[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35-38.
[2]唐炯以服务为导向的高校行政管理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1):75.
[3]何伦坤.软法与高校规章制度正当性构建)[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10-113.
【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性论文】相关文章:
高校行政管理的论文10-08
高校行政管理的研究论文10-03
高校行政管理探究论文10-08
高校行政管理研究论文10-08
高校行政管理探讨论文10-08
高校行政管理效率评价论文10-08
高校行政管理绩效管理的论文10-08
高校行政管理的创新论文10-09
高校行政管理初探行政管理论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