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时间:2024-05-27 17:59:43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学前教育论文精选[15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前教育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学前教育论文精选[15篇]

学前教育论文1

  摘 要:音乐是幼儿园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音乐教育对幼儿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园开展音乐教育活动的目的在于"初步萌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让幼儿理解音乐作品,就应该让他们听听、讲讲、动动,通过他们的听觉及身体的动作来感受音乐,从而把他们带进优美的音乐境界中。

  关键词: 幼儿园;音乐;教育;培养

  DISSCUSSES THE KINDERGARTEN MUSIC EDUCATION SHALLOWLY

  LIU Yang

  Class5, Year 20xx, Depart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Fushun Teachers' College, Fushun 113006

  Abstract: Music is kindergarten education an indispensable element, it can mold the character and emotion, Music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 is very important。 Kindergarten launched music education activities aimed at the "initial germination child feelings, express the fun。" Music education activities, to let children understand music, we should let them hear, say, mobile—to—mobile, Through their hearing and body movements to feel music, which took them into the beautiful world of music

  Key words: Kindergarten music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人们用音乐抒发情感,用音乐愉悦生活,音乐能带给人们美感。使人们获得高尚的情感。音乐有益智的功能,能集中注意、激活思维、发展语言、丰富想象的作用,可以促进幼儿智慧发展;音乐有调节情绪的功能,其情感性特征能给幼儿增添兴奋情绪的积极动力;音乐有审美功能,能给予幼儿美的享受,美的音乐能够使幼儿情绪高昂地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但是,如何掌握幼儿音乐的特点,采取正确的方法,有效的开展音乐教育,是摆在幼儿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经过多年的音乐教育实践,我深深感到发挥音乐教育特点,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幼儿音乐教育成败与否的关键问题。

  一、培养音乐情趣是关键

  (一)遵循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音乐教育活动对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积极的作用毋庸置疑。

  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开拓人之间的交流,使人们得到更多的心与心的沟通。音乐内在的节拍、节奏,合奏中声部的安排,律动、舞蹈中动作的编排,音乐游戏规则等等,都会使幼儿在一种愉快的、"不强迫"的形式中,养成自律、自我激励的良好习惯。也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幼儿体验到集体创造的快乐,学习与他人非词语的交流、默契合作,学会理解、接纳、欣赏他人。

  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那么,在幼教活动中,如何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呢?

  1灵活、多样的教学法

  幼儿天真可爱、活泼好动,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所以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等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让幼儿在动、听、看、辨、唱的趣味实践中体验:寻找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全历程。

  如在给中班幼儿上音乐活动"走路"时,可用儿歌朗读和打击出象征小兔、小鹿、小鸭走路的声音,让幼儿很快掌握了切分音的基本节奏。又如在"打电话"这一活动中,可运用扮演角色的形式,来引发幼儿学习齐唱、分组唱的歌唱方法,让部分幼儿当打电话的娃娃,另一部分幼儿当接电话的娃娃,配上道具"电话",幼儿很容易在感兴趣的氛围中学会此种歌唱方法。

  选择不同的音乐素材提高幼儿分辨音乐的能力。

  2在进行音乐欣赏时,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

  幼儿对音乐欣赏的兴趣。选材应注意幼儿的可接受性、可接纳性。不同的音乐会带给幼儿不同的感受。

  如在音乐活动中,我让幼儿欣赏《小燕子》这首曲子,幼儿都说很好听,是小鸟飞来了,而且立刻做出了鸟飞的动作,而且动作优美,当幼儿男孩子在乱蹦乱跳时,有的女孩就会说:"不能这样,小燕子要飞的还漂亮的,要轻轻的";当我放到热情奔放的音乐时,幼儿个个扭头扭腰,跳起了欢快的动作,而且还在大声说笑,尽情发泄,就连平时不怎么言语的章婧尧、刘超等小朋友也在活动室中间蹦跳起来……。当幼儿听到《共产儿童团》的音乐时,立刻做出了解放军的动作,敬着军礼,很神气的走着。嘴里还不时的说着:"我是解放军"。虽然他们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在他们的动作、表情中完全能感受到他们对音乐性质的理解和表现。

  当然,音乐的选材是很重要的,要能吸引幼儿。有一次我让幼儿听一首钢琴曲,幼儿不感兴趣,因此只顾做自己的事,对音乐置之不理。可见,音乐的选材必要贴近幼儿生活,能让幼儿有切身的体验,他们才能对音乐产生表现的欲望。

  3设计好教学语,增添音乐的特有情趣

  活动组织的音乐教学语,是指在音乐活动中点缀性的音乐语言,如活动前后师幼问好等常规,就可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现,放一段欢快的音乐让幼儿做律动,表示音乐活动开始了,既可突出音乐活动的特点,又可激发幼儿的兴趣,还可间接传授知识。

  节奏语,即用拍击身体动作来表示,用在活动中,可以使幼儿感受音乐速度、力度等,培养幼儿节奏感,这对歌曲进行打击乐可发挥较大的作用,如在打击乐活动"瑶族舞曲"中主要节奏型是X XX,变化节奏是XX,XX,结束句的加强节奏为XX,教师可分别编上拍腿、拍肩、和碰手指的动作,以拍手代表共同演奏的节奏。

  手势语,即用老师的`手势代替语言,它可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在小班音乐活动中可结合所演唱的有鲜明形象的动物歌曲,通过手势形象地模仿出各种动物姿态,便能很好地把幼儿的情绪激发起来,特别在指挥分合唱和打击乐时,通过手势可更加容易和直接地向幼儿及时传递和表达出内心的情感以入歌曲的内涵,因此,简明的手势(包括指挥)能启迪、激发小朋友的情感,使其节奏统一、速度统一,从而引起老师和小朋友间的情感共鸣。

  体态语,体态语通过教师的动作表情传递给小朋友,能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应,一般来讲,主要是眼睛和脸部的各种神态和表情,它以无声的语言向幼儿表露和传递内心的情感。炯炯有神的坚定的目光和洋溢欢欣的笑脸,能使幼儿情绪激昂,精力倍增,如在欣赏歌曲《狮王进行曲》时,教师明亮有神的目光和神采飞扬的姿态,可以很快地感染幼儿,使他们充分感受狮王的神态,《摇篮曲》等较为柔和和抒情色彩较浓的歌曲,教师应注意运用亲切、自然的眼神和表情来教唱,便能把幼儿的情感带入如诗如画般温柔的意境中去。

  又如唱《大公鸡》《郊游》等轻快活泼的歌曲时,教师用充满稚气天真的笑脸和眼神,就更能激发小朋友的内在情感,并且能和老师的情感相融合,有表情地去进行唱歌和随着音乐节奏去进行律动表演,这样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注重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自我表达和表现

  幼儿教育的全部艺术就在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只有当幼儿需要的时候,

  教师的给予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在以往的音乐教育中,老师往往忽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给他们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过分的注重技巧训练。如在学律动时,老师一遍又一遍教舞蹈动作,幼儿机械地重复学,使本来很好的音乐活动变成枯燥无味的动作训练,幼儿的兴趣随着一遍一遍的"不对"声递减,其实,在教学中,只要充分调动幼儿的表现欲望,让他们在自编、自创中探索,产生动力和自信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得到了发展。

  提供让幼儿展示个人音乐见解的舞台,提高幼儿的音乐表现能力。

  喜欢音乐的孩子们特别喜欢表演,为此,我经常为幼儿提供表演的机会,让幼儿在不同的音乐中,在广阔的音乐舞台上展示自己。如。在游戏中为幼儿开辟一块自由表现的舞台,为幼儿播放幼儿喜欢的音乐,幼儿就会在这片舞台上自由自在的表现自己。孩子年纪小,对音乐也有自己的见解。他们会相互交流。还能向我征询意见如周林仪就会对我说:"老师我要听《春天在那里》我要跳舞的……" 我问她:"为什么要听这首歌啊?"她说:"我喜欢这首歌,我会跳舞的"孩子的言语是稚嫩的,但却反映了她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当然,音乐的表现手法还有很多,唱歌、朗诵、绘画、舞蹈等。音乐欣赏激发幼儿的创新欲望和兴趣,针对不同的音乐选择不同的表现方法。从而更好的发展了幼儿的创新能力进行节奏训练,培养音乐情趣。总之,我们要不断提高幼儿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溶入深厚的感情,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激发幼儿的美感,让他们喜爱音乐溶入音乐,让我们共同探索,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有功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幼儿艺术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是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参加无数次的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节奏性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针对这一特点,一方面通过拍手、拍腿、踏脚的动作来进行节奏训练,另一方面是为幼儿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引导他们在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和运用乐器演奏活动中感受节奏性活动的兴趣和美感,同时在活动室内,布置音乐角,引导幼儿自己摆弄节奏乐器,熟悉节奏乐器的音质、音色,帮助幼儿自己从敲打节奏乐器的活动中辨别各种乐器声音的特色和性能,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敲打节奏。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乐器,喜欢什么样的节奏和声音,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使用各种节奏乐器,鼓励他们多听、多练、多感受。如学习《什么乐器在歌唱》,准备小铃、小锣、小喇叭、小鼓,让幼儿用这些乐器进行节奏练习。通过练习让幼儿感受了各种乐器的音质、音色。通过有节奏的训练,联系这些乐器的特点,培养他们对音乐节奏活动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兴趣爱好。

  (二)进行节奏训练,培养音乐情趣

  幼儿艺术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是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参加无数次的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节奏性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针对这一特点,一方面通过拍手、拍腿、踏脚的动作来进行节奏训练,另一方面是为幼儿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引导他们在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和运用乐器演奏活动中感受节奏性活动的兴趣和美感,同时在活动室内,布置音乐角,引导幼儿自己摆弄节奏乐器,熟悉节奏乐器的音质、音色,帮助幼儿自己从敲打节奏乐器的活动中辨别各种乐器声音的特色和性能,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敲打节奏。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乐器,喜欢什么样的节奏和声音,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使用各种节奏乐器,鼓励他们多听、多练、多感受。如学习《什么乐器在歌唱》,准备小铃、小锣、小喇叭、小鼓,让幼儿用这些乐器进行节奏练习。通过练习让幼儿感受了各种乐器的音质、音色。通过有节奏的训练,联系这些乐器的特点,培养他们对音乐节奏活动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兴趣爱好。

  音乐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对幼儿的发展也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要让幼儿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如下的大雨和小雨能让幼儿认识一些乐器,如串铃、铃鼓、鼓、沙鼓。让幼儿选择适合大雨和小雨相匹配的乐器,这样不仅让孩子通过歌声和小乐器表现了对大雨和小雨的感受,同时在探索中学习了不同乐器的敲击方法。

  (三)联系与歌曲内容相关的知识,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拓宽知识面,提高唱歌的兴趣

  幼儿歌曲来自幼儿生活,反映幼儿生活。引导幼儿了解与歌曲内容的知识,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的知识面,结合歌曲内容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还有助于对歌曲内容情绪的理解和感受,提高歌唱的兴趣性和表现力。如在教《不倒翁》这首歌之前教师为幼儿准备了蛋形塑料糖盒,橡皮泥。教师唱这歌的时候拿出了一个做好的不倒翁放在桌上,教师轻轻的推了一下不倒翁,但不倒翁马上又立了起来,这时幼儿那惊讶的表情都表现在了脸上,都想来玩玩,体验之后都想自己能拥有一个。教师心灵深处感应到孩子们的渴望于是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道具让孩子们自己去体验制作不倒翁的乐趣。

  通过对该歌的学习,不仅拓宽了知识,而且感受到了自己动手做玩具的成就感。这样,应用多种手段有机的结合,互相渗透,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使幼儿多方受益。

  二、 语言 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

  音乐和语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首活泼、动听的歌曲往往就是一首首好的儿歌、诗歌;一首首优美、诙谐的乐曲都好象讲述着一个个有趣的故事。音乐教学不仅能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而且能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和协发展。其中,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我们应该寓语言于音乐教育之中。

  首先,我们在进行音乐教育时,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在幼儿听完一首歌曲或乐曲后,教师应及时鼓励幼儿读者讲讲自己的感受和对作品的理解。这样,既增加了幼儿表达的机会,又满足了他们表达的愿望,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其次,要把握好尺度,即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时,要正确处理好音乐与语言的关系。如在新授歌曲"小树叶"时,先和幼儿玩一个语言游戏,让幼儿扮成一片片小树叶,教师扮成"秋风","秋风"一吹,"树叶"就到处飘呀飘,当风停止时,让他们说一说,这片小树叶离开树叶妈妈后飘到了哪里?有的说,我飘到了小河里,有的说我飘到了草地上……这个游戏是为学唱歌曲服务的,因此玩的次数要恰到好处,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再次,要做到有机结合,要努力将发展语言 能力有机地渗透到音乐教育中。如:欣赏二胡曲"赛马"当幼儿初步感受了音乐所描绘的节日赛马的欢快、热烈的景象后,让幼儿根据音乐进行自编故事,互相讲述,这就给幼儿创造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和说话的语境,幼儿可以凭借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编出自己喜欢的小故事。这使幼儿享受到了表现自我的乐趣,同时发展了幼儿的语言。

  总之,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不应局限于音乐课中,应渗透于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当为幼儿创造多样化的环境,使幼儿的生活、游戏、劳动都有优美的音乐伴随,美化幼儿的生活,美化幼儿的心灵。

  三、音乐教育和心理教育统一起来

  音乐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由于音乐内在的特点,充分挖掘现有的音乐教育中潜在的心理教育的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音乐教育的各种形式,结合心理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很好地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主动寻找音乐教育中蕴含的心理教育意义,积极尝试把二者统一于一个教育过程当中。实际上,传统的音乐教育内容中本来就有着各种形式的有关心理健康的东西,比如讲礼貌、谦让、合作、互助等主题。但是,在实践的层面上,教师往往偏重于作品中的音乐意义,而忽略了对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挖掘,这无形中也造成大量教育资源被白白地浪费掉了。此外,在音乐技巧的练习中,教师们也应该注意通过演唱和演奏的训练过程,培养儿童的坚强、自信、合作等优秀的品质,引导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不是仅仅注意儿童技能技巧的提高。

  第二、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音乐修养,提高自身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更好地引导儿童感受音乐。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它的愉悦身心、调整情绪的作用要通过欣赏者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来实现。也就是说,如果教师不具备高度的音乐感受力和鉴赏力,就无法通过引导儿童的欣赏活动实现音乐的内在感召力。因此,要使得音乐教育与儿童心理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音乐教师本身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水平就必须提高,这是二者有效统一于儿童教育过程的前提条件。

  第三、丰富教师音乐教育和心理健康知识,具备为每一个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音乐活动技能是儿童进行音乐表现的基础,而从技能上看,儿童间的个体差异都是十分明显的。另一方面,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同样存在着多样性,尽管其中可能有比较统一的倾向性,但每一个孩子的表现都是独一无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要使音乐教育与心理教育统一起来,教师除了具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具备丰富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并熟悉每一个孩子、能针对每一个孩子的症状,较好的把心理健康和音乐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幼儿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年出版

  [2]《幼儿音乐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年出版

  [3]《学前教育研究》中《谈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策略和技巧》一文

  [4]《幼儿园教师参考用书》 长江文艺出版社 朱家雄

学前教育论文2

  摘要

  幼儿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将影响着幼儿今后一生的发展,更会影响幼儿的身体素质。在当今社会中存在着许多让幼儿产生各种不良饮食习惯的诱因,有些可能是家长导致的,有些还有可能是幼儿教师导致的。幼儿的这些不良饮食习惯的表现如何,幼师又可以用什么方法去帮助幼儿去除不良饮食习惯,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关键词

  关键期 重要性 行为表现 纠正策略

  正文

  一、培养良好饮食习惯对幼儿的重要性

  保持幼儿良好的食欲,形成与此相应的饮食卫生习惯和规则,是幼儿园教育和保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一些幼儿由于受到父母的溺爱,以及家庭经济条件、生活方式等家庭因素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在饮食上出现了挑食偏食、进餐时看电视、过多摄入零食等不良饮食习惯。这样发展下去会造成幼儿营养不良、肥胖甚至引发疾病,严重的话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和一生的发展。所以,良好的饮食习惯的养成,对于幼儿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必须要从幼儿期抓起,从幼儿入园开始抓起。

  二、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表现及原因

  (一)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表现

  1.幼儿偏食、挑食

  从实践中我发现,幼儿在家中偏食的现象明显多于在幼儿园;幼儿对各类食物的喜好不均衡,对鱼、糖果、冷饮、肉类、快餐等各种零食较喜欢,而对于肥肉、蔬菜、鸡蛋以及各种营养健康的食物,很多的幼儿是不愿意进食的。

  2.幼儿进餐时不集中,边吃边玩

  3.幼儿厌食

  幼儿因为家长缺乏喂养知识,盲目喂以糖类、煎炸、肥腻的食物,幼儿生活无规律,饥饱无度等均可造成脾胃损伤从而导致厌食:感染了寄生虫,若虫体繁殖过多,也可伤害牌胃引起厌食。有的幼儿会在吃饭时,表现出无聊的状态,不去进食。他们会情愿选择着脑袋发呆,也不去进食,就算是大人去喂他也不愿意吃。

  (二)出现以上不良饮食习惯的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

  幼儿养成不良饮食习惯大多数都是因为父母平时的教育方式而养成的。有的家长把吃洋快餐当作对幼儿的奖赏,拿到奖励的幼儿会感到通过自己努力争取来的食物更有价值。但幼儿所收到的信息显然是错误的,以后他们就会把米饭、面包、鱼、蔬菜、水果等健康食物作为“兔费获得”的食物,不去珍惜。还有家长的饮食习惯是模仿力极强的幼儿学习的对象,一些家长暴饮暴食或随意就餐,毫无规律,全凭个人好恶,一些家长不注意饮食卫生,生熟菜混乱放置,日常的饮食卫生不注意,有时大吃大喝,对幼儿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幼儿一且养成饮食习是很难纠正的,这样家庭中的幼儿久面久之会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或营养缺陷。

  2.外部因素

  但幼儿的不良饮食习惯不仅仅是因为父母时的教育方式而养成的,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幼儿园对幼儿饮食工作的欠缺。如有些教师过分地注意和强调幼儿的每一餐饮食,在幼儿确实表现出不愿进食或者进食慢的状态时,教师往往会强迫幼儿进食。还会在幼儿吃饭不听话时经常性的当面批评、指责幼儿,使幼儿产生逆反心态而加重厌食程度。教师由于面对的是全体幼儿进行进餐,不能够更好地顾及个别幼几,有些幼儿挑食、偏食、厌食,不能及时有效地制止,使得幼儿在饮食营养摄取方面有少许欠缺。种种的原因从而形成了幼儿不良饮食习惯,对幼儿的健康造成损害。

  三、培养良好饮食习惯的策略

  (一)幼儿园的策略

  1.示范法:根据幼儿“喜模仿”“爱表扬”的特点,利用集体氛围的渲染,用情绪感染他们,为他们树立榜样。

  2.“打预防针”的方法:有些幼儿对某种食物有着抵触情绪,比如糖蒜头,面对这种食物这些幼儿选择不吃或者扔掉。对待这类幼儿,可以在饭前,先做一些愉快安静的游戏,然后让宝贝猜猜今天吃什么菜,最后我告诉他们今天吃的'是一种营养特别丰富的菜,多吃它会让宝宝们的少生病,这样,宝贝的情绪被调动了。

  3.逐渐加量的方法:有些幼儿从小就不吃某种食物或者就不爱吃饭,有些幼儿一到吃饭的时候就就会哭闹着不吃饭,或者会寻找着各种理由不吃。因此要他一下子改过来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太现实的。所以我们可以给他一开始少盛点,当他吃完时要表扬今天吃饭的表现,并鼓励他下次再多吃点就更厉害了。这样幼儿在表扬和鼓励中会越吃越多。

  4.物质鼓励法:对偏食、剩饭、吃仮慢的幼儿那怕是一点点进步,都给予鼓励,发给宝贝一朵小红花,小贴画、小卡片等,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使幼儿改正偏食、剩饭和慢性子的不良习惯。

  (二)家长的策略

  在家的时候家长也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及培养良好的餐前情绪,这样对幼儿増加食欲很重要。这对幼儿来说,更为重要。因此,家长可以平时就采取说故事,做游戏与说教相结合的方式,使幼儿了解进餐的重要性和一些简单的进餐方法。比如在应对下面的情况时,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1.现在的幼儿挑食、剩饭的想象很严重,我们家长可以让幼儿多观看有关衣业的电视节目或者是动画,让幼儿知道农民伯伯种田是很辛苦的,每一粒粮食都是来之不易,知道要爱惜粮食,要把自己碗里的米饭都吃干浄,不要浪费粮食。

  2.在纠正幼儿的偏食、剩饭时可以采用奖励的方法,哪怕是一点点进步,家长都可以给予鼓励,或是物质奖励,或是微笑、拥抱等精神奖励。通过一系列的积极措施,幼儿的偏食、剩饭等不良习惯会得到有效改善的

  3.模仿是幼儿的天性,幼儿的思维又是以具体形象为主,但是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只有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提供给幼儿,オ能引起幼儿注意,激发幼儿模仿的天性。所以,进餐时,家长应树立些正面的形象,以一个正面的榜样去感染和教育幼儿。

  4.食物的色香味与培养幼儿的独立进食和进食欲望也非常重要。作为父母,要适应幼儿的进步,要学习一些幼儿食品的制作方法,将幼儿的食物做的色香味形俱全,满足幼儿营养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将食物做的有色彩,幼儿会对事物产生兴趣。食物的味道是最重要的问题,当幼儿闻到菜的香味,就会跑过来问:“这是什么菜呀,好香啊,我想吃”。幼儿的食物,不要求味道太重,但也不要没味道,要适中。调味道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每个家长可以学习一点基本的操作方法。不要和幼儿以交換条件,去解决偏食的问题。要让幼儿多参与和父母去采购和烹制饭菜,要多去和幼儿沟通,这样父母还能了解幼儿对食物的喜好。在幼儿帮父母打下手时,父母应常常鼓励幼儿,让幼儿乐意去帮忙采购和烹制食物。这样,父母还能和幼儿共亭一些亲子时光。

  综上所说,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强各种美德教育。三餐安排再合理,饮食结构再周密,也都是外部因素,要真正发挥其作用,必须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从而以此为基础,让幼儿自己认识到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从而调动其自身积极因素,而达到各种综合素质教育的目的。如一直坚持教育幼儿饭前使后要洗手,吃生瓜、梨、枣要洗浄等,这种习惯养成性教育将使幼儿终身受益。

  在指导幼儿的饮食时,不要成肋或哄骗,幼儿做得好时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要经常变换花样、调整口味,要创造愉快的进餐环境等,这样可以刺激幼儿的食欲。

  不要急于求成,强迫幼儿吃某种不爱吃的食物,这样会加深幼儿对这种食物的反感。在营养基本合理、均衡的前提下,可以允许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但不能“偏”。

  家庭每个成员必须都认识到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性。要有统一的行动,互相配合。如:父母不让幼儿吃零食,而爷爷奶奶或者是其他家庭成员经常给幼儿买零食,这样幼儿怎么可能养成不吃或少吃零食的习惯呢?反而会使幼儿无所适从、不听话。所以,齐心合力最重要。

  良好的饮食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家长和幼儿持之以恒的努力。就像成人细节上的一次疏漏,都続要用十倍的努力去弥补。家长在家在指导幼儿进餐时,就需要眼尖嘴快,抓住幼儿良好行为,及时予以肯定。同样,对于幼儿的偏差行为,给予一定的纠正。总而言之,对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逐渐形成相应的日常习惯,在小班是培养良好行为的重要阶段。到了中大班时,就应该转化到自觉的行为习惯了。希望每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幼儿的東缚,而是幼儿在集体环境中形成的自觉行为习惯,最终为其的一生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儿在成长中难免出现问题,成人能做到的不是训斥、埋怨幼儿,而是从幼儿心理特点出发,多动脑子想办法,用心去开启他们心灵之门,他们会敞开心扉接纳你,喜欢你。当然,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我想幼儿们都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井茁壮成长。

学前教育论文3

  论文关键词:音乐教育 学前儿童 欣赏能力 发展 浅谈

  论文摘要: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直接关系到儿童未来人格和智慧的发展,幼儿教师要千方百计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学前儿童欣赏能力的发展,笔者结合教学经验从四方面浅谈音乐教育促进学前儿童欣赏能力的发展,即:倾听感受音乐、理解感觉音乐、创造性表现音乐、兴趣欣赏音乐,希望笔者的拙见对学前儿童教育有一定的帮助。

  音乐欣赏一种倾听音乐的高雅的活动,人们在欣赏音乐时总是怀着愉悦和欣喜的心情,在反复倾听中激发对音乐的兴趣,陶冶自身的情操。对处在学前的儿童教育作用更是很大的,音乐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学前儿童的思维的活跃和发展,使儿童的运动舞蹈的能力大有增强,另外对儿童形成节奏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更能发展学前儿童的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儿童的欣赏能力越强,欣赏的兴趣和愿望越高。能力发展的越快所以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创造条件进行音乐教育,使学生的欣赏能力快速进步。下面笔者结合教学经验从四方面谈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

  一、倾听感受音乐

  倾听不同于普通的简单的听听,它是一种有主动意识的,注意力较为集中的留神地听,倾听不仅是注意力的集中,还要有情感的投入,倾听的认真态度和良好的习惯和感受和吸收的能力,是音乐欣赏的关键基础,也是促进个性化欣赏的关键环节。幼儿教师要在学前儿童三岁左右通过音乐教育让孩子们感受倾听。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较为简单的音乐,让学生通过倾听辨别各种声音,比如流水声、雨声、鸟鸣声等等。在音乐活动中让孩子们感受音响,及时的提问是什么乐器发出的音响,让孩子们做简单的描述。如在“什么乐器在唱歌”的游戏中,正确指出在遮挡物后面发出声响的熟悉乐器;在“谁来了”的韵律活动中,正确地分辨“沉重的”、“轻柔的”和“跳跃的”音乐,并用性质相似的动物走路的动作来描述所听到的音乐。他们还能逐步养成注意倾听教师、同伴的歌声和琴声伴奏的习惯,并以此为基础努力使自己的歌声能够与他人相一致。

  二、理解感觉音乐

  音乐欣赏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理解,只有理解音乐的感情,才会使儿童初步联系生活展开想象的翅膀,逐渐在感觉音乐带给自己的喜怒哀乐;只有理解音乐传达的信息,才会使儿童对所表现的内容自由的联想,才能使儿童初步理解不同的音乐形式。以致提高孩子们的较为初级的音乐表达能力和情感的把握能力。如在2—3岁的幼儿园小班,幼儿教师在几周之内反复给孩子们欣赏马革顺创作的《拍球》和《宝宝睡觉吧》,在此基础上,教师向他们提供两幅有关图片,并要求他们将之与那两首音乐一一相配,大部分儿童都能够顺利地完成任务。在3岁末期,小朋友们就会理解平时常常倾听的歌曲的歌词和内容,感觉音乐的情绪就会随着提高,幼儿教师可以组织音乐活动,边播放音乐,便让孩子们联想一些动物,能根据音乐优美、轻柔的性质联想起小鱼、小鸟、蝴蝶等美丽温柔的.动物等。真是感觉音乐其乐无穷呀!

  三、创造性表现音乐

  学前儿童的音乐欣赏能力发展较为缓慢,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有时欣赏音乐和小朋友们的创造性表现还不够明显,所以常常是儿童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伴随一些有意思的、可爱的动作等一些创造性的表现,随时表达儿童对所欣赏的音乐的理解创造。所以幼儿教师要会有意识地利用创造性表现活动来促进学前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如,在一次大班的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要求儿童画两幅图画分别用来表达听了《摇篮曲》和《伏尔加船夫曲》之后的感受,—位男孩为《伏尔加船夫曲》画了一个送葬的场面,并解释说“这是一个伟大的人死了”,而为《摇篮曲》画了一个妇女在家里对着一幅遗像哭泣的场面,解释说“这是一个不伟大的人死了”。小朋友们还能有不同的语调为所听的音乐配上一句话,还可以表演较为恰当的舞蹈动作等。

  四、兴趣欣赏音乐

  小朋友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就自然表现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幼儿教师在播放现在流行的成人喜欢的歌曲时,绝大部分孩子们表现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就开始自己玩,同样放外国歌曲更是表现强烈,如果换成是儿童歌曲就会马上表现为积极的情绪等。通过对比试验可以看出小朋友们对音乐欣赏有自己的兴趣,教师要依据儿童的兴趣和爱好营造环境,激发儿童对音乐的欣赏热情,尽可能多地向儿童提供由优秀的作家和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创作、制作的音乐作品,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更多的机会自然、愉快地接触到丰富多样的美好的音乐,还要激发儿童主动投入音乐学习的指导方法,有利于学前儿童音乐素质的发展。

  总之,幼儿教师应该努力探究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规律,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以使自己的教育工作能够更好地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姗姗著《幼儿音乐素质的培养》北京教育出版社1996年

  [2]王懿颖著《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3]徐卓娅主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学前教育论文4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规划现状

  1.学前教育专业职业规划教学形式单一、手段落后

  目前,我国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主要是围绕现阶段就业形势及最新就业情报两个方面所展开教学的。除此之外,还会针对一些较为细节的内容进行教学,例如,如何设计求职简历、如何良好地应对应聘企业的面试等。这些教学内容较为单一陈旧,缺乏丰富性,对学生不具有较好的实用性。而对如何扭转大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如何使学生根据自身能力或素质来设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等方面缺乏针对性教育。就这一问题,高校应努力转变之前的就业指导方式,并丰富教材内容。

  2.课程体系缺陷,缺乏实践环节

  在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育过程中,往往受限于各种客观条件,学生的实践训练匮乏。很多师范生毕业后的教育工作,都是参照于以前课堂上教师的行为甚至是自己小学时期教师的教学行为,导致师范生的工作能力普遍偏低。例如,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教育实习仅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4%。虽然学校也会安排几个周的实习,但除去学生的准备和总结工作,实习时间也所剩无几。此外,实习内容单一,学生实习收获不大,不利于学生教学技能的提高。

  3.学生对职业规划定位不准确

  据调查显示,将近55%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形成明确的就业目标,很多大学生对自己更适合参与何种工作认识模糊,导致学习过程缺乏针对性,对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起到负面的作用。

  二、加强学前教育职业规划能力对策

  1.转变授课方式,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各所学校致力推进的教学模式,而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要想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就应致力于将原有的纵向教学方式转变为横向教学方式。每位教师负责一个专题,并针对该专题轮流为多个班级讲授,这样可以将就业指导工作分散至各个班级中,且分散在各个学期中进行。这种授课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

  2.应系统地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持续地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一般来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规划内容包括学生自我分析、职业目标选定、职业目标实现策略和职业生涯实现路线的反馈和修正。在设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时,应该将以上内容合理地安排在职业规划教育教学中,并且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就要实行职业规划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同时,应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制订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对学生进行持续性的职业生涯教育和指导。

  3.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职业规划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师范生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如何教学,如果未来的教师不能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他就不可能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因此,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至关重要。具体做法如下:首先,教学活动与实践活相融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时候,可以伴随一些课堂实践。例如,在完成一个章节的讲授时,可以让学生上台当教师,模仿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找出优缺点。此外,还可以进行教学角色互换,教师安排一些小的知识点,让学生自己备课,然后课堂上进行讲解,锻炼学生的授课能力;其次,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实习是师范生走上讲台前一个必经的实践、锻炼环节,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教师的工作。传统的做法一般是联系幼儿学校让学生进行旁听,实际上这种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高职院校应该尽可能拓宽实践平台,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真正地走上讲台,体验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三、结语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优秀幼儿教师的重要学科,必须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帮助学生找准职业目标定位,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幼儿教师。

学前教育论文5

  一、“学前教育法”立法的协调性

  学前教育的立法要具备协调性,包括内部协调和外部协调两方面的要求。内部协调指学前教育法的立法本身要有协调性,外部协调指学前教育法的立法要与学前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1.学前教育立法的内部协调性学前教育立法的内部协调,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学前教育法律法规之间的纵向关系要协调一致。在有关学前教育的法律规范方面,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之间要协调一致,低一层次的立法不得与高一层次的立法相抵触,如有抵触,即应当撤销或修改。我国学前教育立法中纵向关系不协调一致的问题较为突出。“学前教育法”的有关规定,不能与《宪法》和《教育法》相抵触,同时还要考虑到“学前教育法”与规范学前教育的其他教育法、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教育规章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即如果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和教育规章与准备制定的“学前教育法”相抵触的话,相抵触的规范要予以撤销或修改。

  (2)各种学前教育法律法规之间的横向关系要协调一致。有关学前教育的各种法律之间,其规范性内容要协调一致。如《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都涉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法”的相关规定与这些法律的相关规定要有协调性。有关学前教育的各种行政法规之间,其规范性内容也要保持协调一致。如《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暂行办法》、《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教育部的规章,在内容上应保持协调性。

  (3)学前教育法的内部结构要协调一致。法的内部结构中最主要的要件是法的规范。法的规范至少应当包括三个要素,即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5]这三个要素并不都要统一于每一个法或每一条文中,但一般说来,法的规范都不可缺少任何一个要素。法的规范三要素既可以分别体现在不同的法中,又缺一不可,这一特点决定了学前教育立法必须统筹全局。制定“学前教育法”,要看到该法与整个法的体系的联系,这样制定出来的“学前教育法”才是完善的、协调一致的。

  (4)学前教育法的内容和形式要协调一致。“学前教育法”作为学前教育领域的法律,应该对学前教育的基本问题进行规范,如学前教育的性质和地位、政府责任及相关部门的职责、幼儿园的准入制度、学前教育的管理体制、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体制、学前教育机构、学前教育教师、学前教育的督导评估与问责制度等问题。学前教育法应当包括学前教育有关问题的规定,而不应当包括关于国家教育制度、社会制度规定,国家教育制度应该是《教育法》所规范的内容。

  2.学前教育立法的外部协调性

  学前教育立法的协调性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学前教育立法要与它所调整的外部世界相协调,尤其是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学前教育立法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种种社会关系。[6]学前教育立法要符合经济关系的要求,经济关系发展了,学前教育立法也要相应发展。学前教育立法还要与政治关系相协调,要适应政治体制的改革要求,要为培养合格的政治人才服务。学前教育立法要适应科技发展对学前教育的要求,运用先进科技,使学前教育法能够更好地得到贯彻落实。学前教育立法务必要与学前教育的发展相协调。好的法律要兼顾学前教育发展的应然要求和实然状态。学前教育立法要有前瞻性,要考虑到今后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同时,学前教育立法又要立足于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对现状予以规范和调整。

  二、“学前教育法”立法的可行性

  学前教育法的立法者不仅应当是理想主义者,也应当是现实主义者,更应当是理想和现实的统一论者。学前教育立法要可行,就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稳定性与适时废、改、立相结合,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把立法的协调性摆到应有的地位,合理地处理立法超前、滞后与同步的关系,采取科学、严肃、慎重的立法态度,避免和消除学前教育立法混乱的弊病。关于学前教育立法的可行性,应当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所立的“学前教育法”要能为人所接受。“学前教育法”的规定,哪些是授权性规范、哪些是禁止性规范、哪些是义务性规范,要做到恰到好处,科学严谨。

  第二,所立的“学前教育法”要能为人所实行。学前教育立法要具备可执行性,要充分顾及有无能力、人力来较好地贯彻实行所立的法律。

  第三,所立的“学前教育法”要宽严适度,易于为人遵守。[7]学前教育立法不能过于极端,过宽则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过严则很难得到遵守。

  第四,所立的“学前教育法”要与国情、民情相吻合。学前教育立法与国情相吻合,是指学前教育立法要与我国的生产方式、国家制度、政治形势、科学文化、历史传统、地理环境、人口状况和所处的国家环境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相符。学前教育立法与民情吻合,意味着学前教育立法者在立法时要充分考虑、尊重人心人情所向所愿所望,充分考虑、尊重民众的习惯和风俗等。

  三、“学前教育法”立法的完备性

  学前教育立法的完备性是学前教育立法者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关于学前教育立法的.完备性问题,应当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把学前教育立法的完备与特定的时空条件结合起来。在非常急迫的情况下,可以先立法,哪怕该法有缺点,然后再加以完善。[8]在正常情况下,没有理由忽视立法技术问题,应当尽量立出完备的法律。

  第二,在学前教育立法的完备问题上,既要看到学前教育立法的完备需要一个过程,因而需要有必要的耐心和严肃慎重的态度;又要注意抓住时机,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学前教育立法的完备需要有一个社会实践和积累经验的过程,不能简单地照抄别人、别国的东西,也不能随心所欲地按自己的主观意愿搞理想化的学前教育立法。

  第三,学前教育立法的完备既是一个过程,就要求人们在实现立法完备的过程中,善于分清轻重缓急。在注意立法协调发展、立法完备的同时,先抓住重点,甚至先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一些要求,进行立法。

  第四,要认识到学前教育立法的完备是相对的。实现学前教育立法的完备,就要注意对“学前教育法”及时进行修改补充。同时,要实现学前教育立法的完备,就不能过于追求完备,否则,不仅难以实现立法的完备,甚至还会耽搁立法。

学前教育论文6

  浅议学前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摘要】学习方式对于孩子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同的学习方式将深刻地影响儿童不同的发展。幼儿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重视幼儿的学前教育,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前教育环境,将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学前教育 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

  一个人的幼年是在家庭和幼儿园度过的。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幼儿园老师的教育和家长的教育十分重要。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犹如幼苗,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才。当孩子入了园家长要和老师全力配合对孩子进行引导,让孩子向着有益于身心健康方向发展。在引导幼儿成长的过程中难免遇到种种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有孩子自身的因素:有的孩子活泼大方,爱动爱跳;有的孩子性格内向、柔弱,稍不慎就伤了他的自尊。也有外在的因素,孩子的成长环境、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下面谈谈给孩子成长造成影响的因素。

  1.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人之初,性本善”。人刚出生时都是善良的,但是,这善良的幼苗如生存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里,他就会慢慢地成长为有用的人。但如果生存在不良的环境中他的本性就慢慢变化,从而变成了所谓的“坏孩子”。

  其实,孩子学坏不是他本身的错,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只有靠成人的正确引导,他们才会慢慢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有的家长没有给予孩子良好的言传身教。而当孩子犯了小错,家长动辄打骂,甚至使用过激行为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我亲眼目睹了某家庭,生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男孩,该男孩首先乖巧听话而且也爱学习,表现为聪明伶俐。可就是有着一个成天酒醉的父亲,他父亲喝了酒回家不是和母亲吵架、打架就是揪着孩子拳打脚踢!让孩子在不安和焦虑中生活,从小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爱。孩子有小错父亲就会当着别人的面滔滔不绝的数落,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一文不值。可孩子在幼小时没有反抗能力,等他读初中,就开始用逃学来换起自尊。凡是老师、父母不让做的他都去做,比如抽烟、玩电子游戏等。不愿上学,更不想回家。尽管他父母后来想尽一切所谓的挽救办法,又是转学、又是送封闭学校,可最终还是没有使孩子爱上学习,他父亲粗暴的教育方法损害了他的自尊心,同时也沉重打击了他的上进心,使他原本美好的灵魂失去了重心!这就是家庭教育不良的悲剧!由于家长没有良好的言传身教,不是做孩子的“镜子”,而是高高举着“训兽师”的鞭子,从而扼杀了孩子的聪明才智。同时,父母望子成龙的美好希望也破灭了!

  2.幼儿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一个人的成长关键期就是启蒙教育。陶行知先生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孩子在幼儿园是否健康快乐,将决定他以后一生的成长。而孩子的幸福、快乐起决于教师育人素质。因此,幼儿老师应具备以下品质:

  2.1 幼儿老师要有爱心。因为爱是教育的根基,爱孩子是老师的天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一个孩子入园后,得到一个具有爱心、责任心极强的老师关爱引导,他就会越来越聪明、有礼貌。就拿我班的小星星来说,刚入园时,老师觉得他太顽皮,就没有太关注他,于是他就变本加利,一天比一天更难管了。后来,我们只好和他交朋友:亲近他、了解他、关心他,并看到他的优点。比如:他爱劳动,请他当小助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慢慢地,他改变了顽皮的性格,变得有礼貌、爱动脑筋、爱学习了。对幼儿来说,老师一个轻柔的抚摸,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由衷的赞语,都会感动他们的心,让他们感到无比的快乐。幼儿教育虽不是惊天动地的事业,但就是日复一日的点滴小事,不厌其烦地做着良好示范的言行,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幼儿,做幼儿的知心朋友,关心幼儿的身心健康。当幼儿犯错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当幼儿哭泣时,给予安慰;当幼儿失败时,给予鼓励。做幼儿的良师益友,和幼儿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孩子们才会在幼儿园这个温馨的摇篮里幸福快乐的成长。

  2.2 幼儿老师要有宽容之心。宽容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也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而宽容所释放出的爱更能体现教师对幼儿的博大胸怀。如果我们老师不具备宽容之心,遇到幼儿的不当行为就不顾其自尊,不问青红皂白,当众加以责骂,从而导致幼儿在同伴面前没有面子,也严重地损害了幼儿的自尊心。一个孩子首先他的内心就是一张白纸,当他们与周围世界接触后,就或好或坏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老师引导得当,孩子就会积极乐观向上。如果我们老师没有宽容之心,抓住孩子的错误不放,并加以指责就会导致孩子破罐子破摔,最后害了孩子的一生。因为孩子一般都具有逆反心理,你越不让我这样做,我越要这样做。这是孩子们保护自尊心的一种表现。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我们老师必须具有宽容之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走路,让骄嫩的幼苗在充满雨露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2.3 老师不要吝啬赞扬孩子。有的老师总是把“你是笨蛋”这样的话挂在嘴边,虽然是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言语,但就因为这句话会给孩子作上“我不行”的标签,使孩子失去自信心。曾有人对全班40个孩子做过这样的试验,他们悄悄在三分之一的孩子耳边说:“你将来是科学家”。对三分之二的孩子只在纸上写了一些简单的记录,事隔20多年后,试验者把当时记录的情况进行对照发现,那些被赞扬的三分之一的孩子个个大有作为,而其余的三分之二的孩子都是平平而生,这就是赞扬的力量。因此,我们老师不要吝啬多给孩子赞美和鼓励,用一颗充满责任的爱心为孩子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让孩子们享受阳光、享受生活的快乐。那么,我们的花园将会开出朵朵鲜丽的奇葩。我们老师切忌用“你真笨”,“你不聪明”……等类似的语言定格孩子的人生;应该说“你有进步,再努力一下就更棒了”,“你真聪明”,“你能行”……等鼓励的语言,幼儿在听到鼓励后就会信心百倍努力向着好的方面发展。如上述的某家庭,如果其孩子做不好事时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和鼓励,肯定他的优点,看到他的闪光点,不要揪住缺点不放,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那么孩子的前途是不会被毁掉的。

  给孩子一个多姿多彩的幼年,让他们在湛蓝如洗的天空下无忧无虑地飘扬。将快乐传递给每一个孩子,让他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丽精彩是我们老师的职责,更是千千万万家庭寄予我们的期望。让我们和家庭、社会携起手来,为了一切的孩子和孩子的一切作出应有的贡献。

学前教育论文7

  由于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提高,仅仅是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已经不是未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优秀教育人才。其中音乐技能在中职学前教育人才综合素质结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结合目前来看,我国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教学模式、方法、内容与培养目标难以达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职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现代音乐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的音乐教育体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教学理论中,音乐教学的观念和体系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奥尔夫的音乐教育理论强调从原本性出发的教学方式,这一教学理论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设备等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

  1.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特点

  1.1多元性。在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中不断引用“原本性”的原则和理念。是将多种元素性的艺术行为有机地组合成为一种作品,使该作品具有多远教学的意义。所谓的“原本性”是指充分利用音乐表现方式中的所有元素,其中包括音乐的艺术性、技能性、元素性、教学材料的元素性、教学模式的元素性等。奥尔夫理论下采用的教材通常在形式上十分的简洁、朴实,音乐素材贴近生活,不多带华丽的装饰。例如,采用五声调式旋律更让学生容易上口,采用固定节奏不断反复并且简单的音乐素材等。

  1.2综合性。在奥尔夫的音乐理论中,原始的音乐形式并不是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割裂的,而是与语音、舞蹈等表现形式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丰富、综合的艺术形式。正是考虑到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综合性,奥尔夫在组织音乐教学活动时也强调活动形式和类型的综合性,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也是十分多变丰富的。如将舞蹈、游戏、故事、表演等融入音乐中,再进行整体的配乐编排等,所有的教学内容都与音乐相互密切联系,但是不是直接进行音乐的技巧性灌输。这充分体现了在音乐教育中,综合性教学的.重要性和创新性。培养了学生音乐在各个艺术表现领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艺术的意识。因此,奥尔夫体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综合性的音乐教育形式实现对学生的培养。

  1.3即兴性。在奥尔夫的音乐教学理论中,即兴创作被看做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是最具有自由性的一种创作形式,是提高音乐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即兴创作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自身的肢体表现能力,与此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理解和领悟音乐的艺术魅力。通过这种即兴演出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还不断的进而引发学生对音乐知识强烈的求知欲。

  2.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职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应用方法

  2.1突出综合性,展现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特色。音乐教学在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中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而是通过多学科的综合教育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当前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课程中,单纯的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音乐的技巧必然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埋下隐患,使得培养出来的艺术教师没有艺术性的教学方式,只是单纯的让学生记忆音乐的公式,没有了音乐的艺术感。结合目前的教学状况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目前的中职音乐教育课置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课程内容单调、教学层次不够分明、学科综合性以及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较弱等问题。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建立为中职学前教育中的音乐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一教学理念强调的是提倡学科的综合性,十分符合当前中职学前教育学生的要求和特点,能够有效的提高中职音乐教育的综合性,完善音乐教学体系,并提高其可操作性。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多种教学方都得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以实施。

  2.2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与本土性音乐结合起来。中职音乐教育不仅承担着为培养优秀的幼儿音乐教师的重任,同时也承担着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民族音乐的责任。过于重视西方音乐文化的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传统民族音乐这一财富。

  2.3用即兴演出性培创新能力。我国基础教学中最重视的是素质教育,其中最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领域中,为满足未来幼儿教育对高素质师资力量要求,中职教育者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的理念,教师应该应该重视即兴演出的能力。因此不断培养中职学生的即兴演出能力,对于今后的幼儿创新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3总结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通过实践的方式,使同学们在实践中接触音乐,培养音乐的艺术感,从而热爱音乐,寓教于乐,老师和同学都是音乐教学的主体。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内容上不局限于音乐,在目的上不是单纯的提高学生的音乐技巧,而是对提升学生对艺术的喜爱,和对艺术的创造性。

  作者:屈竞 单位:河北省机电工程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淑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职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应用[J].教育观察(中旬),20xx,(5):41-42.

学前教育论文8

  一、未来对学前教育师资的要求

  幼儿园的所有工作人员应该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方法,作为幼儿园的管理人员应该起到带头作用,有一定的领导和组织能力,对幼儿园的工作做到有条不紊,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幼儿教师应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受过幼儿教育机构专业培训,对幼儿心理学和教育学有一定的了解。保育员应该熟悉幼儿的生活特点和生活规律,有相应的专业技能,对幼儿的卫生和安全有一定的保障。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应该有强烈的责任心,只有这样,幼儿才有安全感和信心。此外,幼儿教师还要不断学习和进修,掌握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把握最近的教育动态,使幼儿教育能够跟进时代的步伐,传递给幼儿最新的信息,使幼儿受到新的思想教育和熏陶。

  二、学前教育软硬件建设

  幼儿教师要为幼儿营造一种优美的环境,让幼儿感受到幼儿园就像一座美丽的花园,使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到轻松愉快,给幼儿带来美的享受和熏陶。幼儿园的设施还要先进和科学,从而能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良好的环境会使幼儿感受到幼儿园就像一个快乐的大家庭,在大家庭中他们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健康成长。此外,幼儿教育要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共同教育管理的目标。在教育理念上三者要密切配合,充分协调,实现教育管理的全覆盖。一方面幼儿教育不仅仅体现在幼儿园里,要延伸到家庭、社会,需要家庭、社会的全力支持。例如,社会可以加大对幼儿园硬件设备的投入力度,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幼儿教育服务。在幼儿教育方面,幼儿园也要和家长经常沟通交流,共同来培养,否则单纯靠幼儿园里的教育,其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另一方面,社会和家庭也需要幼儿园的密切配合。幼儿园要积极主动地宣传一些幼教知识,可以通过有意义的活动来向社会展示教育成果,指导家长进行科学的幼儿教育。

  三、加强德育教育

  当前的幼儿教育发展是非常全面的`,尤其对幼儿的心理和德育教学非常重视。幼儿就像一棵棵成长的小树苗,要想让其长成参天大树,就必须要从小就重视对小树苗的精心管理。幼儿园的职责就是培养祖国的花朵,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幼儿教育必须要重视心理健康和德育教育,必须要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在教育工作中,坚持寓教于乐,以游戏教学为主,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体现儿童发展的规律。例如,可以通过幼儿非常熟悉的动画人物或者动画故事来激发幼儿的认知情感,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幼儿教学中,提高幼儿教育的效率。此外,幼儿时期是幼儿性格特征形成的关键期,是幼儿良好道德品质养成的非常时期。要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就要从幼儿教育开始抓起。因此,广大教师要抓住这一重要时期,尤其教育幼儿要爱国家、懂礼貌、讲文明、遵法纪,做一名教师喜欢、同学友好、家长自豪的优秀儿童。只有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为儿童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人才的培养夯实根基。

  四、学前教育的时代气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幼儿教育理念也有了时代的气息。学前教育也应该和时代同步,适应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各种变化。尤其在当前,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对幼儿的教育和培养也应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为方向,培养儿童的基本电脑操作能力,使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能力。此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进行幼儿教育也是幼儿教育发展的方向。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充分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幼儿教育也是如此,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育手段,通过录音、视频、多媒体课件等形象生动的手段,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使幼儿积极参与到教育活动中,为培养优秀的人才奠定基础。

  五、总结

  幼儿教育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关系到今后国家的发展。因此,幼儿教育至关重要。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幼儿教育,关注幼儿教育,为幼儿教育的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尤其是幼儿教育工作者要马上行动起来,积极探索和研究幼儿发展的科学规律,为我国幼儿教育未来的发展贡献力量。

学前教育论文9

  现如今随着各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大多数的人都逐渐发现音乐课程在学前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学前音乐的课程通过启蒙孩子、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不仅丰富了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而且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方面的健康成长。而这需要幼稚园的音乐教师不仅仅只具备音乐艺术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教学的技能。唯有这样,老师才可以顺利地开展幼稚园音乐教育的活动,并发挥音乐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教学问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对音乐课程所要培养的目标不够清晰和明确

  长久以来,一些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不全面,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的原因是技术更为重要,而文艺方面被过于轻视。在这种状况下,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尤为困难。

  (二)教学内容略显陈旧,教材也是如此

  目前,一些学校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还是不够完善,而且相关的专家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少,所以学校还需要对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和教材选取进行不断完善。

  (三)音乐的课程设立不够合理

  只有通过课程才能实现培养音乐素养的人才,也就是说课程的设置会对学生素质培养造成直接的影响。从学校的角度来看,课程的设置是以培养音乐素质人才为中心,而从学生来看,一些学生在就业时并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为教学做准备,这也反映出了学前教育的音乐课程存在着问题,理论与实际脱轨。

  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我们可从学生与教师这两个角度来分析与探讨。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素质都各有不同,即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职业学校中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多数的文化程度是中学毕业。这个可以满足学前教学的要求,但是学生的音乐水平并不满足。这是因为职业学校在招生方面放宽了限制,非本专业的学生也可以考取,因而,一些音乐素质不达标的学生也被允许扩招进入了职业学校。另一方面,从老师的角度来看,老师的技术水平还需要提升。作为老师不仅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还需要了解更多其他层次其他领域的知识。其中现代教学的多媒体技术就是老师应该学会的一种技能。现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的体系还在初步制定,不够完善,成果也不多,需要更进一步的创新。

  三、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有效教学对策

  (一)实施教学合一

  1.设置演奏课程。其中包括钢琴、电子琴等一些键盘乐器的演奏技巧。结合老师讲的理论的基础知识对一些典型的作品进行鉴赏,并且将键盘乐器的演奏技巧与儿歌的演奏相结合,为将来在幼儿教学中能更好地发挥教学水平而做好准备工作。儿童歌曲是既可以满足儿童心理又能更好地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因此,应该将键盘乐器教学课程纳入音乐课程中去。

  2.设置声乐课程。包括将声乐的理论基础、歌曲唱法和技巧的学习与儿童歌曲如何演唱、排练等内容收入音乐课程中。声乐演奏中的一部分内容都具有密切的联系,例如单人独唱,集体合唱还有视唱练耳等都是相互关联的,在声乐课程中应注重声乐的技术演练。唯有如此,才可以更好地把握节奏感和掌握表演技巧。

  3.设置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如果没有专门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作为铺垫,那么在学习乐器和声乐等方面时总是感觉不能很好地理解,就会造成理论脱离实际,学生很迷茫,似懂非懂,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也就失去了对这一方面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这样看来,开设系统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视唱练耳这一课程主要的作用是锻炼并提高学生的音准和节奏等乐感。显而易见,此课程对键盘乐器和声乐等方面的学习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4.设置综合艺术课程。主要包括了对舞蹈基本功的学习,还有美术和手工的学习以及现代教育的技术等。综合类的课程使得学生通过学习各类的艺术形式,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可以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恰当地运用各类艺术的基础理论知识,使现代教育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中发挥作用。

  (二)了解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属性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综合考虑各个学科间的联系与结合,使得各单一学科可以互相融合,形成整体教学。这不仅仅有利于老师和学生全方位地掌握知识,而且还充分体现了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使学生能够体会生活及情感等与音乐这门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这一问题被广泛的关注,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也显而易见。唯有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开展情况实时跟进,才可以发挥音乐在学前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学前教育论文10

  一、学前英语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学前英语教育专业的培养内容:1.知识能力。该知识能力包括教育专业知识、学前儿童保健知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知识、幼儿园游戏活动设计与组织知识、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知识、教师专业成长的知识。2.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指观察记录和分析幼儿活动的能力、幼儿园课程设计的能力、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做好家长工作的能力和教育科研的能力。3.专业技能。专业技能包括承担幼儿园保育工作的技能、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的技能、在幼儿园开展艺术活动和以艺术手段组织幼儿教育活动的技能、玩具制作的技能及熟练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4.英语语言知识、技能与能力。学前教育英语专业学生必须掌握扎实的语言知识、技能与能力,即英语语音、语调正确,语法概念清楚,掌握5000个左右的单词,具备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与学前英语教育教学能力。

  二、学前教育英语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策略

  高职高专三年制学前教育英语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基于学前教育专业是门综合性学科,学生不仅要培养专业能力,还要加强文化知识及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提高学生对英语基础课学科价值的认识,帮助学生培养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重视英语课教学,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1.培养学生了解未来的教育对象。教师要使学生了解未来其教育对象的独特性。学前教育的受教育者都是六岁以下的幼儿,年龄尚小,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尚未形成,需要得到老师教学甚至生活的引导与照顾。处此年龄段的儿童天性活泼,喜爱玩耍,要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以适应儿童学习的方式开展儿童教育活动,所以老师要照顾到儿童的兴趣爱好,选取合适和简单的材料教学,使儿童的学习活动丰富多彩。

  2.开展教育实习活动。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课堂知识的灌输,还应注意教会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与知识能力的、由学校开展的到幼儿园见习和实习等的社会活动;向学生介绍未来幼儿园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强化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学生通过见习、实习,了解目前省内幼儿园英语教学师资及教学情况,学生在与幼儿园英语教师、外教的交往中,检验了英语课堂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能力,增长了见识,同时也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英语学习方面的不足,提高学生搞好后续学习的积极性与知觉性。[1]

  3.采用听说领先的交际化教学模式。学龄前儿童所学的英语知识主要以听、说的方式完成。语言是交流、表达的工具,是先学会说,再学会写的,因此,英语学习应交际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学会将语言放到真正的交际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在这种模式下,主要采用无意识记忆模式,在培养听说能力的过程中,让学生大量背诵基本常用句型,经过大量的口头训练之后,每当学生听到一个句型,都会条件反射式地进行回答。

  4.教育学生热爱教育工作与教育对象。基于儿童年龄小、不善于表达的弊端,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会观察儿童活动,了解儿童的心理,明白他们的学习心理需求并给予满足。要学会捕捉幼儿学习的真实需求,支持、鼓励幼儿学习,让幼儿变得乐学,从学中得到快乐,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2]这就需要学生学会热爱自己的教育工作与教育对象,有责任心与责任感,只有具备了热情与爱心,才能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找到正确而有效的教育方法。

  三、结语

  学前教育英语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不仅包括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还包括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学前教育教师应针对该专业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使学前教育英语专业学生的能力达到培养目标与计划要求,从而使中国幼儿园的英语教学水平与幼儿的英语水平都能得到提高。

学前教育论文11

  浅谈学前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影响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逐渐显现,良好的学前教育对于幼儿今后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为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因此,社会和幼儿园要加强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学前教育对素质教育的重要影响,并提出了加强学前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学前教育;素质教育;重要性

  社会的进步对学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前教育受到社会和家长的普遍关注,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仅要做好孩子的管理工作,还要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造力,为今后的素质教育打下基础。然而,有些幼儿教师对于儿童能力培养不够重视,认为学前教育的内容就是看管孩子,对于孩子的性格和需求没有充分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一、学前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影响

  1.学前教育影响人的品格发展

  社会化的人格品质在个人素质中占有重要地位,通常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学前时期是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和起始阶段,在学前教育阶段所受到的教育以及周围环境,能够让儿童形成最初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而这个阶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对于个人一生的性格、行为和思想品格有着关键影响。在六岁之前,孩子的接受能力很强,教师和家长的一举一动都会给他们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六岁之后的儿童,大多数都有了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性格特点。但是,这个阶段的孩子人格发展还不够成熟,依然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经调查显示,许多成人以后触犯法律、犯下无法挽回错误的人,都与他们小时候的家庭教育、学期教育和早期的生活环境有着紧密关联,家长的过分溺爱或者不闻不问、学校和教师的忽视,使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生变形,最终犯下重大错误。因此,学前教育对于个人性格、思想观念和社会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如果一个人在儿童时期没有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正确的指引,在义务教育阶段也不能够良好适应学生生活,从而出现叛逆、厌学等状况,在长大成人以后也很容易出现性格扭曲、行为过激等情况,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家长和教师要从小重视对孩子的人格培养,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学前教育影响人的认知发展

  学前时期是人的认知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是奠定人一生认知能力的基础。多项研究显示,学前儿童的学习潜力较大,接收能力较强,是形成正确认知的重要时期。三岁以下是培训孩子表达能力的关键时期,五岁之后的儿童学习能够较强,对于语言和数字有着较强的敏感度。而且,学前时期是培养儿童创造力和求知欲的重要阶段,在此时期养成的非智力品质通常对于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另外,学前阶段的儿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巨大的学习潜力,因此,家长和幼儿园要利用好关键阶段,为孩子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深入挖掘孩子的潜力,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将无限可能性变为现实,为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加强学前教育,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

  个性指的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品质和心理特点的结合,是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需求的总和。在一个的心理不断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个性就会逐渐形成。然而,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往往更加重视知识和技能的统一培养,却忽视了学生在个性上的差异。不仅仅是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大学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都存在这种现象,这不仅是由于我国的教育资源缺乏造成的,还与传统的教育观念有着紧密关系。机械式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严重阻碍学生的素质发展,影响社会进步。

  学前教育时期是个人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幼儿园和幼儿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育理念,加强与幼儿的交流和沟通,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然后从孩子的实际需求出发,选择科学的教学方式,确定有差异性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孩子获得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另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努力,家庭环境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做出榜样,还要为孩子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避免过分宠溺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起是非观念,促进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学前教育时期是形成个人品格和价值观念的关键阶段,是素质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因此,社会要加强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幼儿园和教师要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转变教学观念,通过科学途径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顾琳琳.论学前教育的重要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xx(10)

  [2]秦春杰.论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个性发展[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xx(11)

  [3]庄亚楠.推动学前教育立法工作,保障学前教育健康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20xx(02)

学前教育论文12

  摘要: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师资队伍、教材、实践教学条件、教学方案、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内容。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应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系统改革,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培养出更多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幼儿教师。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双师型

  幼儿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需要从业者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重要保障。我校作为国家级示范性职业学校,多年来,结合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学校办学条件,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

  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师资水平是专业建设的关键,决定着教学方案实施的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加强师资建设应根据教学与专业建设需要,以“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为中心,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的原则,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建设一支知识与技能互补,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一是制定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以现有教师为主体,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自觉进行专业学习,参加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和研究生学历、学位教育。二是制定教师幼儿园实践制度,要求每位教师每学年至少在幼儿园实践锻炼一个月,了解行业发展的趋势,掌握幼儿教育领域的新技能。三是制定骨干教师培训计划,有计划地选派骨干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研讨,以提高理论和实践技能。四是适当引进行业专家作为技能课教师,弥补教师实践技能的不足。五是积极聘请行业专家作为学校兼职教师,优化教师团队结构,实现与行业技能发展的对接。

  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教学思想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教学方法与经验的结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我们坚持以选用国家规划教材为主体,合作开发和自行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一是主体教材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幼儿师范学校系列教材,以保证教材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目前这类教材占全部教材的.80%以上。二是与行业合作,开发了适应中职实际的专业教材《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幼儿园英语口语教学》等。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能够紧密结合幼儿教育行业发展需要,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尽快将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能写入教材,较好地保持教材的先进性和应用性。三是由学校骨干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自主编写了校本教材《蒙台梭利理论与操作》、《珠心算》、《幼儿园歌曲弹唱》、《视唱练耳练习》等,以完善教材体系,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突出专业特色。

  调整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是教师对单元教学过程的计划安排,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改革实践教学应及时修订、调整教学方案。一是成立由行业专家、幼儿园骨干教师、学校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行动导向课程体系。二是调整实践教学课时的比重。根据课程性质,调整所有专业课程的实践课时比重,使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比重提高到60%以上,所有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均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实现“文化课够用、技能课过硬”的教学目标。三是根据职业能力和岗位要求及时增减调整课程及相关内容,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之中,将考试大纲与专业课程标准衔接起来,以满足“多证书”制度和学生就业需求,如增设了《蒙台梭利理论与操作》、《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珠心算》、《幼儿园歌曲弹唱跳》、《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将《幼儿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合并为《幼儿教育心理学》,将《乐理》课程融入到《视唱》课程教学中。

  实施行动导向的课堂教学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成绩等主要方面进行合理搭配,以保证组内各成员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以及小组之间合理竞争的公平性。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或学习任务随机进行分组。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技能训练,小组长为“小老师”,以点带面,既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又便于开展组间竞赛,发挥小组群体智慧,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学习者在小组的环境里与他人互相交流合作,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有效地提高理论课课堂气氛,降低技能课教师的劳动强度;同时,能够使每名学生都达到发展的目标。

  建立稳定优质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

  建立多功能、立体型实训场所,加大实践协调性和层次性。一是重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加大对校内实训设施的投入,新建了美术作品展室、综合模拟实训室、多功能演出厅;扩建、更新了电钢琴琴房、美术画室、手工室、舞蹈训练厅、教师教学用钢琴等实训设施,保证稳定优质的校内实训实践场所。二是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保证见(实)习的质量,建立一批师资优良、设施完善、指导力量强的实习基地是十分必要的。我们本着“公立园为主,民办园为辅,互惠互利”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校外实习基地。我们先后与濮阳市市直幼儿园、濮阳市实验幼儿园、中原油田机关幼儿园等省示范性幼儿园以及省幼儿园课程改革基地等公办幼儿园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又精心挑选一批办学特色鲜明的民办幼儿园签订实习合作协议,作为学生校外实习基地的补充。

  加强校内实训教学

  一是搞好校内模拟试讲教学。模拟试讲教学一般在第三学期安排在校内综合模拟实训室进行,每名学生都要体验如何做一名“幼儿教师”。在活动中,一名学生模拟幼儿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其余学生充当“幼儿”。学生进行试讲教学要事先拟定好详细的教育教学活动计划,准备科学合理、富有吸引力的教学玩具,然后完整地上好一堂课。教师现场点评和指导,也可以亲身示范,形象生动地演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很好的综合训练。他们从语言能力、组织能力、演示能力、观察技能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锻炼了胆量,形成了大方得体的教态。模拟试讲教学作为联系中职课堂和幼儿园实际课堂的一条纽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模拟教学能力。

学前教育论文13

  ★皮连生著的《智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吴立岗著的《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朱家雄主编的《幼儿家庭教育大全》,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1)》,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靳玉乐著的《现代课程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邵瑞珍著的《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方明编著的《家园合作 提高幼儿素质》,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

  ★卢乐山等主编的《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沈阳出版社,1995。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编的《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华中师范大学等五院校编写的《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徐学莹等主编的《外国幼儿教育简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

  ★刘克兰主编的《现代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李季湄、肖湘宁著的《幼儿园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袁衍喜编著的.《幼儿园活动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黄人颂著的《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华东七省市等编写《幼儿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全国统编的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材《幼儿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李瑞英编写的广西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幼儿教育改革与实践》,1998。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刊物《幼儿教育》1990~1998。

学前教育论文1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中提出,要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是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关键。而农村地区公办园对农村民办园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可以说每个地区的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办学质量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的学前教育质量。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是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有效促进乡镇中心幼儿园发展有赖于正确的课程选择。只有选择符合乡镇中心幼儿园实际的、合适的、科学的课程,才能真正提高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办学水平。那么,我们应该遵循哪些原则,才能真正选择出适合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课程呢?我们在实践探索中总结出以下四点。

  一、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的原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学前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是我国为推进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而组织专家制定的,是全国幼儿园都应该遵循的导向和原则,乡镇中心幼儿园当然也不例外。《纲要》对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与要求、实施及评价做出了要求,《指南》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出了合理期望,并为广大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建议。所以,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课程选择必然要以《纲要》和《指南》为指导,这是我们确定的第一个原则。

  二、以省编教材为主、园本教材为辅原则

  乡镇中心幼儿园在师资、视野、科研能力、家长资源及资金等方面跟城市幼儿园还是有差距的。所以,如果不切实际地跟风搞特色课程、园本课程可能不是明智之举,在没有科学论证和实验的情况下大搞特搞,反而会降低幼儿园原本的教育质量,是对幼儿和家长的不负责任。谨慎的做法是以省编教材为主、园本教材为辅开展课程。因为各省的省编教材必然是由各省幼教专家和名园、一线名师组成的顶级团队经过科学论证和实验才编定出来的,它的科学性、有效性是有保障的。当然,我们也不能机械地对省编教材生搬硬套,而要根据本地区、本园的教育资源及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的使用,要有针对性地对课程进行选择、重组、生成。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幼儿园课程规范化、个性化和系统化的课程园本化过程。所以,以省编教材为主、园本教材为辅是我们确定的第二个原则。

  三、以人为本原则

  教育本来就是围绕着“人”展开的,无论是作为施教者的教师,还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都应该成为幼儿园课程选择的关注点。只有以人为本,才能真正把课程目标落到实处。

  (一)课程选择要立足于幼儿的发展现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只有在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支持和促进他们的学习与发展。所以,我们在做课程选择之前,先要做的一件事是设计调查问卷,分析本园幼儿发展的现状及学习特点,为课程选择奠定基础。我们通过《赤湖中心幼儿园3-6岁幼儿发展现状和学习特点现状调查》及《赤湖中心幼儿园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方面的家长调查问卷》两份问卷调查,运用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了幼儿发展的现状及学习特点,寻找到不同年龄段幼儿教育重点,结合《纲要》和《指南》,梳理出不同年龄段教育内容的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方法和策略,力求使课程能满足本园的幼儿发展的需要,更贴近、适合本园的教育对象。

  (二)课程选择要把握好教师的“最近发展区”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只有在教师了解并把握课程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地实施好课程。不然,哪怕课程规划得再完美、再严谨也没用。所以,课程选择要把握好教师的“最近发展区”。这一点在实践中最常被忽视。我们通过《赤湖中心幼儿园教师基本能力调查问卷》了解本园教师在观察和解读幼儿、教育教学、班级管理、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方面的能力以及文化知识素养,把握教师的“最近发展区”,把教师的能力纳入课程选择的考虑要素中,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力图让教师的'教学有效、有意义。

  四、彰显本土特色原则

  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离不开真实的生活,这是由他们的学习特点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课程时要尽量以本地、本园的现有、特有的资源为基础展开,而不是盲目地追求“高大上”的玩教具或城市化的课程模式。世界上没有最好的课程可以适合所有的幼儿园,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彰显本土特色就是承认生活和环境对幼儿成长的教育价值。这样才能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总之,正确的课程选择是有效发展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关键。我们在实施课程前,一定要谨慎选择课程,要有严谨的科研态度,对幼儿和家长负责,为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前教育论文15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五年制专科生毕业论文;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及健康教育;作者:王肖储;所在系部:学前教育;所在班级:高幼10(3);指导老师:;提交时间:20xx-06-04;宿迁高等师范学校教务处制;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及健康教育;高幼10(3)王肖储;内容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现代教育关注的终端问;关键词:学前教育;心理健康问题;对策;途径;对于3-6岁的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

  五年制专科生毕业论文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及健康教育

  作 者: 王肖储

  所 在 系 部: 学前教育

  所 在 班 级: 高幼10(3)

  指 导 老 师:

  提 交 时 间: 20xx-06-04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教务处 制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及健康教育

  高幼10(3)王肖储

  内容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现代教育关注的终端问题之一。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不断突出,从而引发社会对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特别是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将会对他们今后的品德和个性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基础阶段,是小学准备阶段,也是人生发展的起始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竞争压力愈发紧张,要求下一代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智力条件,还要有一定的心理素质来面对挑战,从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定义出发,浅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以及我国学前儿童的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学前教育;心理健康问题;对策;途径

  对于3-6岁的小朋友来说,这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和成长以及人格形成的最为关键时期了,其主要的表现是可塑性强,心理发展不成熟,对于自我心理调节和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薄弱,且极易受到不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好坏,将会对他们的认识、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由于我国受传统教育观念、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忽视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养,致使在儿童中普遍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任性、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诸多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孤僻、攻击性行为、胆怯、多动、吸吮手指、情绪障碍等等。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终身的发展。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同时幼儿园教育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我们应共同努力,为孩子的成长培养健全的心理和人格素质。

  一、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过程。它是完整、连续的并且有自身规律的。整个过程中,有不同的阶段对应着不同的'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在不同阶段所表现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比如1-3岁的儿童开始表现出自我意识萌芽―――开始认识自己,进而表现出独立性,什么事都要自己做。还有就是:一岁前的儿童,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朋友的”,彼此只是看看,笑笑,没有实际的接触。这个年龄阶段的单方向的社会性发展。在儿童心理过程、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过程中,总是有着年龄的特点。为了更好的理解年龄特征,我们要先弄清楚三个问题;年龄阶段、年龄阶段划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一)年龄阶段―用生活时间标志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同样,年龄也是生理成熟、生活经验的时间标志。作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的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生活时间中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作用。年龄本身不影响心理发展。而是不同年龄的生理成熟,或是不同年龄所受到的环境影响心理发展。

  (二)我国心理学者依据我过教育制度界定的年龄阶段是两个时期:学前期,学龄期。

  (三)稳定性与可变性

  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发展的阶段顺序,每个阶段变化的速度;不同文化条件下,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性。例如手动作的发展。这种稳定性的三个原因导致:

  1.大脑机能

  大脑结构和机能的发展变化,是由遗传因素制约的,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完善成熟的。

  2.知识经验是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由千层到深层。例如英语的学习:

  先学字母、单词,句子,文章,最终达到听说读写译。

  3.身体的心理特征发生变化,要经过数代的种系变化。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特别是教育条件下、心理发展的速度的变化。不同社会条件下21世纪儿童的智力水平比上个世纪提高很多。

  4.教育条件不同

  城镇、偏远山区的孩子,心理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经济条件落后等原因,许多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及成长环境,教学条件的落后常常致使许多家长忽视教育,传统观念的重男轻女等等观念,对山区、农村的孩子产生了深远的不良影响。

  另外,儿童心理的变化是以有一定阶段顺序,并且有着发展的共性与个别性。但发展是什么呢?发展有什么特点呢?

  (一)发展的含义

  发展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条件下、反映客观现实的心理活动不断的完善、改进和复杂化。在个人身上是一种连续、稳定的变化。这种发展、与身体生理的变化有所不同。后者指的是量增长;心理的发展量、质都有。对数的理解、最初只是点数,不知道数的意义。不知道数的组合,和拆分,到最后的能过进行乘除法的运算。总体上是,进步的,提高的。

  (二)发展的特点

  1.连续性

  发展的连续性。在发展没发展质的飞跃时,都是在连续的量化并且是微弱的。主要表现在:

  (1)先发展的是后发展的基础,后发展是先发展的结果;

  (2)原先发展的不是消失,而是被包容在新发展的水平中。

  2.阶段性

  在环境、社会不断向个体提出新要求的基础上,否定原有水平并有新的需要。这种矛盾性使得心理发展有着阶段性。

  3.发展的定向性

  儿童心理发展总体上是不断进步、提升的。这种积极向上的趋势表现在两个方面:

  (1)简单到复杂、不断进步;

  (2)各个阶段顺序、方向不可逆转,婴儿期与幼儿期不会颠倒;也不能省略,从婴儿期直接到老年期。

  4.发展的不平衡性

  (1)不同阶段、发展速度不同。婴儿期、青春期;

  (2)心理发展的不同方面、发展速度不同。注意能力的发展、要比思维的发展要快;

  (3)不同的儿童、发展速度不同。关键期:在某一年龄,儿童对某些知识行为比较敏感、容易学习,如果过了这个时期,学习困难,影响终身。危机期:心理发展出现紊乱、出现反抗敌对行为。

【学前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学前教育论文06-16

学前教育论文04-01

学前教育论文05-15

致谢学前教育论文11-04

学前教育选题论文11-10

学前教育教育论文11-15

学前教育理论的论文10-06

儿童学前教育论文10-10

免费学前教育的论文10-10

中职学前教育论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