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时间:2024-05-29 09:58:24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热门)学前教育论文15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前教育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热门)学前教育论文15篇

学前教育论文1

  1.提高音乐素质基础策略———专业入门培训

  臂如,一个身体素质较弱的人,需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对身体的基本素质训练、定向训练之后,才有可能承受竞技专业的专项训练。同理,幼教音乐专业的弹、唱、跳、编创、教法与实践等专项技能,必须以音乐感受(听辨乐音、节奏、旋律、和声、对位、配器)与经验(基础练习、作品听赏等积淀)为基础,对音乐(作品)具有一定的情感体验、掌握一定的认知方法、理解一定的技术内涵,才能够顺利地吸收、转化、运用音乐专业理论与技术。课程分为两个程度级别:基础差的从“课程1”开始,直至学完“课程2”;基础较好的可以从“课程2”开始;基础较强的可以免修(经过考试)。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专业入门培训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为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优化音乐专业课程

  根据音乐幼教内容与要求、学生音乐专业能力的培养标准,对音乐专业相关理论、技术课程,进行最短教学时间与最高教学质量的'组合———优化音乐专业课程。优化课程的理念是:专、宽、拓。

  (1)专业性知识与技术的要求在音乐范畴中,与幼教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包括了音乐创作、音乐表现、音乐文化等音乐专业领域。臂如,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和声与对位、曲式与配器、音乐史与音乐风格,等等。这些专业理论、技术的正确运用,才有利于教师的发展、幼儿的培养。

  (2)幼儿音乐教师的多项技能培养幼教过程中,教师应有较宽的知识与技术运用能力,具备两方面技能:教学组织与专业演示技能、教学引导与反馈矫正技能。一方面,音乐教学组织过程应表现音乐的美,引起幼儿对教师、对活动内容的兴趣,教师的示范必须能够准确地表现音乐的情感与风格,能够准确表现与表述音乐内容。另一方面,教学引导与反馈矫正是使幼儿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样做。教师必须正确地引导幼儿根据专业性发展要求的启蒙、基础,对幼儿的表现予以矫正。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幼儿音乐教育虽然是启蒙教育、内容简单,但不可以非专业、引导幼儿朝着错误方向发展的误导。

  (3)培养知识、技能的拓展能力幼儿教师应该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才有助于教、学的同步发展。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音乐学习能力的培养、音乐表现与音乐教学的创造性能力培养。一方面,必须掌握音乐学知识体系的基本规律,具有理解因社会发展而促进音乐表现方式、风格的演变,使幼儿教育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教师的创造能力决定了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培养。音乐创作的思维方式与语言、数学具有不同的特性:非语义、跳跃、随心、随性、闪念,等等。这正是人类创造所需要的思维方式。

  3.培养能力的教学策略

  从提高音乐素质基础的“专业入门培训”开始,至实施优化的“音乐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应坚持:由浅入深、全面地进行音乐专业技术训练。在各项专业课程教学中,应贯穿专业性、基础性、综合性的原则。具体应包括四个方面:

  (1)音乐听觉基础训练音乐听觉训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教学中不能沿用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视唱练耳课程,应该将音乐材料由浅入深、结合实际地组织。臂如,选用幼儿歌曲旋律、钢琴曲、管弦乐作品,把专业基础与弹、唱、音乐鉴赏相结合,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2)音乐思维基础训练在听觉与音乐表现技能(弹、唱)训练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的音乐思维活动。教学中,应该细致地开展反馈、矫正、评价,直至提高音乐鉴赏能力的训练。使学生习惯对音乐的思考、对自己或他人音乐表现(弹、唱)的评价与矫正。

  (3)音乐表现能力训练音乐表现的技术与审美,决定了音乐表现的程度高低。在训练中,不因为学生是非音乐专业而降低技术要求。在钢琴、声乐教学中,应按音乐专业要求逐步发展学生的音乐表现技术,同时要注意评价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掌握技术与审美之间的关系。

  (4)音乐理论基础与教学方法实践音乐理论基础的教学,应结合听觉、思维、表现的训练,使理论知识能够与技术发展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用理论知识指导技术提高、使音乐表现符合音乐的基本原理与法则。理论、技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运用,在教学中更应重视与加强。

学前教育论文2

  摘 要:【摘要】 声乐课作为一门音乐技能课,多存在于音乐表演专业和音乐教育专业中。在这两个专业中,尤其是声乐表演专业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熟练的掌握声乐演唱技能,并在此基础上涉猎大量的声乐作品,最终达到能够完美诠释声乐作品的目的。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

  关键词:学前教育论文

  【摘要】声乐课作为一门音乐技能课,多存在于音乐表演专业和音乐教育专业中。在这两个专业中,尤其是声乐表演专业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熟练的掌握声乐演唱技能,并在此基础上涉猎大量的声乐作品,最终达到能够完美诠释声乐作品的目的。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最终的教学目的与此不同。学前教育专业的中设立声乐课是为了培养从事学前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个教育群体的要求不能与音乐表演专业和音乐教育专业相提并论。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改革

  学前教育中的声乐课最终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唱歌方法。也就是运用正确的呼吸方式和发声方法来演唱歌曲。不需要太专业的声音,但却要求音高准确,理解音乐作品。下面我就来说一下我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几点看法。

  一、现今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存在的问题

  (一)训练过于专业化

  学前教育中的声乐课面对的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这些生源的普遍声乐素质不是很高,这与招收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不同。对学前专业的学生,不能要求他们达到声乐专业表演的水平,只需要他们掌握正确的唱歌方法。当然,对于嗓音条件好的学生也可以重点对待和培养,充分发挥他们在生意上的特长。所以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声乐的教学要因材施教。

  (二)选择歌曲过于专业化

  在现今的学前教育声乐课堂中,教师往往会根据歌曲完成的程度加大歌曲的难度。学生在还未掌握正确的科学方法的时候就开始演唱教高难度的歌曲,这对于学生嗓子的保护不利。会让学生误以为只要声音大,能够唱到那个高度就等于完成了这首歌曲。所以对于学前专业的学生来说,所教的声乐歌曲的选择要在以正确的科学方法为基础的程度上以中低难度的歌曲作为首选。

  (三)缺乏对儿歌的学习

  这对于学前教育的声乐课堂中教师更重视美声与民族唱法的学习。缺乏对儿歌演唱的练习。而能够很好的演唱儿歌才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声乐的最终教学目的。学前教育的学生所展现的综合音乐素养是儿歌弹唱。这就需要对儿歌的演唱进行训练。

  二、声乐课堂中的改革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能力

  对于幼儿音乐教育不在于音乐能力有多高,而是要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对于幼儿来说唱准每个音把握好每一个节奏是不可能的。也不需要要求他们做好这些,只要他们在歌唱的时候开心快乐,感受音乐的时候觉得是一件幸福的事就达到了音乐教育的目的。当然,能够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初步理解能力就更好了。幼儿教师在带领幼儿歌唱的同时要学会引导,要以快乐开心的心态去享受音乐而不是一味的学习音乐的理论知识。

  (二)降低歌曲的难度,合理控制发声音域,多做气息练习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都不会用气息。对于歌唱气息的学习是重中之重。在科学运用气息的同时学会放松喉咙。正确掌握这两项技能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很重要的。除对先天条件非常好的学生以外大多数的学生在发声练习过程中不易把音域扩展得太宽。根据学生的嗓音情况来挑选歌曲。学习唱他们能完成很好的歌曲。在学习过程当中,注重歌唱的科学方法和培养对歌曲的理解能力。

  (三)把课堂的一部分时间作为儿歌演唱的学习

  很多学生认为儿歌很好唱,不需要学习就可以。但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有些学生反映他们在演唱儿歌的时候遇到音域稍微高一些的地方就发不出声音。虽然儿歌的演唱相对于美声唱法或者民族唱法简单得多,但也有其技巧和需要训练的地方。学生所反应的高音域唱不出声音的问题就在于没有很好地掌握气息的运用,气息和嗓音没有充分结合到一起就会出现这种现象。教师需要针对这个问题做一些气息流动的练习和气息和嗓音相结合的练习。这种方法很容易被学生掌握,但不经常练习又容易遗忘。所以多练习多感受是很重要的。

  (四)把儿歌弹唱作为综合素质的考虑

  在学习一首儿歌之后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考虑。学生经常反应他们在儿歌弹唱的同时歌唱的声音很小。尤其是对音域高的地方更难应付。出现这种情况不外乎有两点。一是对儿歌的钢琴伴奏没有熟练的掌握。二是在演唱技巧上有问题,不能合理的运用气息。在钢琴弹不熟练的情况下无暇顾及对儿歌的演唱。弹琴和演唱二者是平等的,就像天秤一样,两边都要一边高。哪一方面薄弱都会显出整体的薄弱。在练习儿歌弹唱的初期这两方面要分别练习。一方面把钢琴伴奏练熟;另一方面要运用正确的演唱方法把歌曲演唱熟练。二者都掌握之后再进行合并。这样练习之后才会有最好的效果。学前专业的声乐课堂很多年都是一成不变。但面对现在日新月异的学前教育发展我们不能再止步不前。教育也要跟上时代,顺应时代的要求去进行改革。改革是创新,会给学前专业教育的声乐课堂带来一股新的力量。使教学更有针对性,目的性。对于教育对象更有指向性,教给学生真正所需要的技能。歌唱的学习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是对音乐的最初步理解和感受。音乐是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的,她在学前教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学前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阶段,而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就更是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培养一名具有优秀综合素质的学前教育教师也是我们的教育的目标。以上是我对学前教育声乐课堂的一点拙见。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学前教育的声乐教学更具有实践性和实用性。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研究和考量。对于学前教育声乐课堂的改革还会在实践中进行,时代在进步,我们的声乐课堂也会与时俱进。

学前教育论文3

  一、前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与推进,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要大力改变过去被动学习、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等教学模式。但现阶段,纵观我国大专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中,“老师怎么教,学生就去跟着怎么学”的被动式教学痕迹仍清晰可见,这不但使课程改革收效甚微,还极大地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阻碍教学目标的实现,对此,认清当前大专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建构一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大专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现状

  (一)舞蹈课课时偏少。某项对省内外多所大专学校舞蹈专业教学课时的调研报告显示,大专学前教育为三年学制,除去实习的时间,实际上课时间只有5个学期。每个学期上课12-15周,每周2个课时,那么五个学期的课时最多是150节,对于专业技能性很强的舞蹈教学而言,该数量的课时相对偏少,课时的不足使课程内容不能全面深入展开,直接导致学生无法系统学习到舞蹈相关知识与舞蹈技能,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够全面。

  (二)无统一配套的舞蹈课程教材。实施系统的教学,教材是依据。而教材结构、内容是否合理,与教学质量的达标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很密切的联系。当前,大部分大专学前教学舞蹈课程并没有适用的教材,部分学校采用高校舞蹈专业的教材,部分学校采用中职院校幼教专业的教材,这些教材对大专院校学生而言,要求过高或过低,偏离了教学实际,对大专学前教育人才培养造成阻碍。

  (三)课程内容设置不规范。因舞蹈课程不属于大专学前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无专业的课程管理者,通常课程设置是由授课教师完成。课堂上,舞蹈教师的授课缺乏计划性,想到什么就教什么,这种方式看似给予教师很大的自主权,实际上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系统学习的需要,不符合国家课程改革的要求。

  (四)学生舞蹈基础差。舞蹈是一种以人的肢体动作传达情与意的艺术,对学生动作的协调性、平衡性有很高的要求。大部分学生在此前并未进行过舞蹈专业训练,甚至未接触过舞蹈,学习舞蹈务必从头练起,也因学生年龄大骨骼已发育定型,进行舞蹈基本功训练时可塑性不高,加大了授课的难度。

  (五)教学目标不明确。大部分大专学前教育院校舞蹈专业教师对该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接受能力不够了解,同时教学时没有依照学前教育舞蹈教育特点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使其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容易把握不准。例如,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粗略学习一些舞蹈基础知识或者在学生基本功不扎实的情况下大量进行舞蹈创编教学,这些都是很难达成的教学目标,不利于课程的有效推进。

  三、大专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探索

  (一)合理编排课时。舞蹈课程设置一般为每周2个课时连续授课,从单次学时来说,90分钟教授一个内容是很充分的;但是从周课时来说,大部分学生认为一周只有2个课时时间相对较少,使得每次学习结束,并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技能复习与练习,导致学了新内容忘了旧内容,教学效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巩固,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在不影响其他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加舞蹈教学的周课时,例如,每周增加一个课时或者每两周增加两个课时,专门抽出一些时间安排旧内容的复习、练习,提高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学组织实施方式。教学的组织实施形式关乎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学目标是否能达成,因此需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例如,学生性别、舞蹈功底、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教学计划安排等。具体教学组织过程中,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实施分层式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其能力范围之内都能学到最多的舞蹈知识;对于男学生,可以选择一些更适合男性气质的舞蹈类型进行教学,例如拳类、操类舞蹈。女性学生则选择广泛,一般的舞蹈类型都可以考虑。对舞蹈功底较弱的'学生,将其单独编组进行多次、重复教学,通过强化训练提升其能力。

  (三)拓宽教学内容。现阶段,大部分的大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均认为,舞蹈课程内容是偏向技能训练,对音乐美学、艺术欣赏、形体矫正等与舞蹈有关的周边内容涉及较少,这对于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大专学前教育专业目标是不相符的。因此,教学中不但要重视舞蹈技能学习,也要增加理论知识教学,例如选择一些舞蹈欣赏、音乐欣赏、健美知识等内容,使得学生能够趋向于全面发展,有利于其未来更好地从事幼教研究工作。

  (四)创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手段,重技能的同时也能增加教学趣味性。以音乐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深入感知、体验各类音乐,进而伴着音乐节奏做出有节律的肢体动作,使其能充分感受舞蹈的形体之美、神韵之美以及力量之美。另外,可以采用观看歌舞剧或舞蹈游戏等方法,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学习欲望,达到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教学目的。

  (五)重视舞蹈课程管理。大专院校要重视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科学设置与高效管理,由专业的舞蹈教学管理者根据专业的特点实施教学管理,督促教师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改革要求授课,合理安排课程内容与课时,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另外,选择适合大专学前教育专业使用的舞蹈教材,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更规范,更系统。

  四、结语

  总的而言,目前大专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中仍存在相当多的不足之处,希望教育者能认清现状,从实际入手,不断探索、探索更符合学生发展的舞蹈教学模式,以培养出大批合格的学前教育人才。

学前教育论文4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明确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到20xx年我国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近年来,中国学前教育发展速度迅猛。但总体看来,存在“数量发展重于质量提升,规模扩大硬于体制机制改革,园所建设实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现象。如何处理好规模扩大和质量提升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每个孩子都能分享公共的、优质的学前教育,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刻不容缓。没有质量的数量增长,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也将无法实现。

  要提升中国学前教育的质量,首先要加强研究。没有研究支撑,国家很难制定精准的质量提升政策。而研究中国的学前教育质量,又离不开对国际学前教育质量研究的前沿进展和发展方向的把握。本文分析了近十来年国际学前教育质量研究的相关文献,发现本领域研究有如下三方面动向和趋势。

  一、师幼互动质量成为国际学前教育质量研究的核心

  师幼互动(teacher~childinteractions)即教师和幼儿之间发生的人际互动,具体指“发生在幼儿园内部的、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和过程”。2这种相互作用和影响既可以发生在有组织的集体教学活动中,也可以发生在幼儿与教师交往的所有一日活动中。

  随着各国教育改革对教育质量的持续关注,研究者逐渐认识到传统的质量评价方法中,对教室环境质量等物理因素的关注,并不能保证儿童得到更好的发展。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教育过程质量的重要性;师幼互动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受到了研究者的日益重视。近10年来,研究者们日益强调通过师幼互动来反映学前教育的过程质量。美国、澳大利亚、芬兰等国对于师幼互动的研究从总体质量的讨论已经深入到对师幼互动的影响因素、质量提升等具体问题的探讨。纵观近年来教育过程质量的研究,可以发现,师幼互动质量已成为国际学前教育质量研究领域的主要问题。为什么国际学界会把师幼互动质量看作是学前教育质量的核心呢?在笔者看来,至少有以下方面原因。

  首先,从儿童的发展角度来看,师幼互动质量决定着幼儿园经历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汉姆等人认为幼儿园经历为幼儿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机会,而这些学习机会即成人和儿童的互动经验,这些经验将支持儿童社会、情绪和学业的发展。而相关研究也证实高质量的师幼互动更能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美国的—项纵向研究表明,师幼互动质量和年幼儿童的学习有直接的相关。教师如果经常给予幼儿指导性支持、回应性反馈和丰富的语言刺激,幼儿能获得更多的读写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塞博等人在对美国弗吉尼亚州学前儿童教育项目质量进行评估中发现,高质量师幼互动中的幼儿,其读写能力比低质量师幼互动中的幼儿发展好。有研究发现师幼互动质量中的教学支持质量对儿童的数学能力发展有正向影响。汉姆等人对179名儿童进行了一项追踪研究,结果发现,幼儿园时期的师幼关系能有效预测儿童从一年级至八年级的学业和行为表现,而且这种预测效果不受儿童的性别、种族、认知能力等因素影响。M可见,高质量的师幼互动对儿童的发展不仅具有积极作用,更具有持续影响。如果幼儿获得了与教师积极互动的经验,这些经验能促使他更积极地适应未来环境,从而对今后的学业成绩有较强的预测作用。

  其次,从学前教育质量的构成来看,师幼互动质量能清晰地反映学前教育的过程质量。国际经合组织(OECD)将学前教育质量分为“结构质量”和“过程质量”(processquality)。反映结构质量的变量包括:硬件设施、资源、教师资质、师生比等因素。这些因素相对稳定,往往可以直接观察到。反映过程质量的变量包括:教师与家长和儿童之间的互动、教师教学技巧、幼儿园的领导和管理等。反映过程质量的这些变量与儿童每天在幼儿园里的体验息息相关,但它们的浮动变化大,评估起来较为复杂。过程质量更关注教师与儿童之间互动的本质。由于教师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师幼互动来实现,因此,师幼互动质量是学前教育过程质量的主体。

  第三,从学前教育的总体质量来看,师幼互动质量是结构质量影响学前教育质量的中介。从各国不同项目的研究发现,教师资质、师生比、班级规模等结构变量对教育质量的影响存在不稳定现象。另一方面,即使这些结构变量对学前教育质量有影响,但它们对幼儿的影响都是通过日常的师幼互动得以实现。

  可见,结构质量对托幼机构的总体质量的影响,是通过过程变量间接地作用于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而师幼互动质量作为过程质量的主体,是结构质量影响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中介。

  综上可见,从过程质量而言,师幼互动是过程质量的主体部分;从结构质量而言,结构质量对学前教育质量产生影响,需要通过师幼互动质量来转化。因此师幼互动质量是学前教育质量的核心,这是师幼互动质量研究逐渐成为国际学前教育质量研究核心内容的主要原因。

  二、研发和应用科学的师幼互动评估工具是当前学前教育质量研究的重要内容

  学前教育质量的科学评估需要科学的评估工具。自20世纪以来,由于国际学前教育质量研究的迅猛发展系列学前教育质量评估工具应运而生。澳大利亚研究者整理了11种国际学前教育研究领域中使用较为广泛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工具。M在这些评估工具中都有一个共同的评估内容,即对师幼互动质量的评估。

  根据是否聚焦对师幼互动质量的评估,将以上工具分为三类:仅评估过程质量、重过程质量和重结构质量。仅评估过程质量的工具包括:课堂互动评估系统:CLASS,20xx)、学业萌发量表(The:EAS,20xx)、照看环境观察记录表(The:ORCE,20xx)、勒文学前儿童参与量表(TheLeuvenInvolvementScaleforYoungChildren:LIS-YC,1994)、教室行为调查(TheClassroomPracticesInventory:CPI,1990)。重过程质量的工具包括儿童照看者互动量表(ChildCaregiverInteractionScale:CCIS,20xx)、学前儿童教室观察测评(EarlyChildhoodClassroomObservationMeasure:ECCOM,20xx)和教室行为调查(TheClassroomPracticesInventory:CPI,1990)。重结构质量的'工具包括学前儿童环境评估量表(:ECERS-R20xx)、学前教育质量评估(:APECP,1992)和项目质量评估(学前教育版)(:PQAPreschoolversion,1998)。从以上分类可见,研发师幼互动评估工具是当前学前教育质量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科学研发基础上,研究者们使用以上评估工具,对学前教育质量,尤其是师幼互动质量进行了大规模的调研。

  在以上工具中,CLASS课堂互动评估系统是最新的一个评估师幼互动质量的工具。CLASS的出现大大地满足了聚焦师幼互动质量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需求。CLASS评估工具将课堂师幼互动质量分为情感支持、班级组织和教学支持三大领域。在三大领域的基础上又细分为积极氛围、消极氛围、教师敏感性、尊重儿童、行为管理、课堂效率、教学安排、概念发展、反馈质量和语言示范这10个维度。至今,CLASS已成为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主流工具,它在美国最近的一些大规模调查中使用最为广泛。如美国国家早期发展和学习中心跨州幼儿园研究项目(NCEDLMS;和美国国家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所“我的教学伙伴’项目(NICHDMTP;一94一,MyTeachingPartner)运用CLASS等评估工具对美国的师幼互动质量进行了评估。

  在美国得到广泛运用的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各国学前教育质量的评估项目。由于各国研究采用了统一的质量评估工具,国别之间的学前教育质量的比较也有了可能。

  三、基于理论的学前教育质量改进策略的开发与验证是国际学前教育质量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对现有质量的调研是为了在掌握现状的基础上提高质量。从近十年的文献中发现,研究并不满足于对质量现状的调查,而更关注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策略的开发和验证。以提升师幼互动质量为例,现有研究主要通过以下几种路径来提升质量。

  策略一:给教师提供师幼互动和儿童学习发展特点的知识提升质量。如斯考特给教师提供有关师幼互动及儿童的语言和读写发展的相关知识,结果发现这批教师能够通过有效的师幼互动,更好地促进幼儿语言和读写的发展。策略二:基于实践促进教师反思提升质量。如巴格林通过和8名教师组成实践共同体,通过关键儿童观察、面对面交流、教师反思及研究笔记,收集师幼互动情况,并在实践共同体中进行改进,研究证明师幼互动质量得到了提升。M有研究让教师报告其与幼儿互动的关系,并反思与实际观察互动之间的差异,从而提升了教师在师幼互动中的敏感性。策略三:改善师生互动中的客观因素提升质量。有研究认识到师幼互动质量中的教师时间投入的重要性,开展了“时间储蓄”(Bankingtime)项目,即“以教师与幼儿互动的时间”为储蓄内容,教师每周定期与幼儿一起游戏学习,储蓄时间。结果发现,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更加紧密,幼儿各种能力得到增强,适应性问题减少。文献分析可见,质量提升研究逐渐呈现“基于理论模型开发改进策略,并通过实证进行验证”的模式。以质量提升研究中较为知名的“我的教学伙伴”项目为例。

  MTP项目是完全基于CLASS评估系统框架设计。开发者基于CLASS评估系统的情感支持、班级组织和教学支持三大领域及十大维度,设计了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它包括三大资源支持系统:(1)视频资料库。包含了根据维度进行分类的、丰富的、高质量的师幼互动视频案例,帮助教师在观察学习的基础上,了解高质量的师幼互动是如何开展的;(2)专业课程。课程内容主要介绍评估系统中的有效师幼互动的理论知识,并具体指导教师识别评估系统中的有效互动行为,及学习如何付诸实践;(3)个别化在线指导。由教师将自身的教学行为上传至网络,由师幼互动的指导专家根据教师的实际表现,按照CLASS评估系统框架,提供个性化的、持续的反馈和支持。

  随后研究者们对MTP的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MTP项目对提升师幼互动质量有显着效果。皮亚塔等人对113名接受MTP在线培训的幼儿教师进行考察,发现接受在线指导的教师获得了明显进步。他们的师幼互动质量明显优于仅仅观看视频资料库的老师们。在线指导的积极效果对于那些以处境不利孩子占大多数的班级来说,效果更加显着。29汉姆等人对参加MTP课程培训的教师们进行了跟踪,结果显示课程培训对提高师幼互动中的情感支持质量和教学支持质量有显着效果,且培训效果在各种职称教师上都得到体现。30可见,基于理论的学前教育质量改进策略的开发与验证是国际学前教育质量研究的发展方向。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策略的研究,不再仅仅局限于基于经验和理论,而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证验证,考察提升策略的效果,使得改进策略研究更具说服力,也更具推广价值。

  四、对加强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研究的启示

  我国自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起,随着学前教育资源的增加,各地的学前教育质量有一定的改善,但总体特点是结构质量提升较快,过程质量有待持续提升。学者钟秉林疾呼:发展学前教育要坚持抓好普及与提高质量并重。他认为当前学前教育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要提升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水平、为亿万幼儿终身发展和未来国家综合实力奠定基础,关键在于抓好普及的同时坚持内涵发展和质量建设。在提升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的过程中,相关的学前教育质量研究也亟待推进和丰富。

  我国现有学前教育质量研究主要聚焦在探讨质量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学前教育质量的构成和评价、学前教育质量的现状及学前教育质量提升路径这四个方面。M其中,对现状水平的调研,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局限于结构质量的调研中,对过程质量的考察较为少见。而学前教育质量提升路径的研究,更多局限于对国外质量提升研究的介绍及其借鉴启示,或是对质量提升现实路径和实现方式的策略构想中,缺少相关实证研究。

  (一)积极推进以师幼互动质量研究为核心的学前教育质量研究正如上文所述,我国现有的学前教育质量研究重结构质量评价,轻过程质量评价。只有非常少量的研究开展了具有一定覆盖面的、既聚焦结构质量、又注重过程质量的学前教育质量现状调研。

  尽管我国研究者日益重视师幼互动在儿童发展和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师幼互动正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课题。但在学前教育质量的调研中,相比于大量以结构质量调研为主的现状研究而言,以师幼互动质量为核心或主要内容的现状研究较为少见。其主要原因在于过程质量研究的费时费力,如刘占兰等人对400个幼儿园对学前教育质量研究耗时4年之久;项宗萍发表的研究报告是基于一项国际性研究,调研耗时近3年。但是这些研究结果呈现了以师幼互动质量为主的我国学前教育过程质量,相对于结构质量而言,对于当时学前教育质量的反映更加具体真实。结果的呈现为之后的政策制定提供了非常充分的实证材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国正处于第二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周期中,在加强学前教育内涵建设,推进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过程中,尤其要积极推进以师幼互动质量为核心的学前教育质量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科学、精准地提高我国学前教育质量。

  (二)加强开发本土学前教育质量评估工具总体来看,我国在学前教育质量评估工具的开发和使用方面,还处于引入和模仿阶段。随着国外托幼机构质量评估工具的引入,我国研究者也逐渐开始使用国际使用广泛的评估工具研究我国的学前教育质量。如有研究者利用工具对上海、杭州、贵州等地的师幼互动质量现状进行了调研;有研究者在结合国外评估工具和我国的实际情况下,开发了相关的托幼机构质量评估工具;也有研究者借鉴国外ECERS的结构形式,根据我国幼儿园教育实践,开发了《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评价量表》;还有研究者运用威尔逊四步法构建了《幼儿园教学观察表》,对幼儿园教师课堂互动中的态度和行为进行表现性评价。M但总体来看,工具的研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工具尚需进一步完善。相比于国际学前教育质量评估工具的研发和验证而言,以上工具缺少大量实证数据的验证。

  因此,从国际学前教育质量研究的发展动向来看,我国在紧抓师幼互动质量核心时,急需研发适合本土的、聚焦师幼互动等过程质量的评估工具,并通过大量的数据进行验证,提高评估工具的信度和效度。

  (三)加强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行动研究基于理论的学前教育质量改进策略的开发与验证是国际学前教育质量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而我国的相关研究还处于前期的质量调研阶段。聚焦于提升学前教育过程质量的实证研究尽管少见,但已有研究开始涉及。如有研究者以评估系统为理论基础,通过研究者与幼儿园教师形成实践共同体,开展相关师幼互动质量提升行动研究,并获得了预期效果。从国际研究中得到启示,在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行动研究中,应注重加强研究者和幼儿园教师间实践共同体的建设。实践共同体因强调合作关系、教师探究、经验的连续性和外部的支持,所以能有效提升教育环境的质量和表现,具有支持和改善教育质量的巨大潜力。在具体操作中,首先应注意加强研究者和幼儿园教师之间建立紧密的平等合作关系,持有各取所需、共同提高的目的。其次,鼓励教师主动探究,开展批判性思考,促进教师关于学前教育质量观念的改变和改善师幼互动行为。第三,需强调教师经验的连续性,开展持续性、跟进式的研究和培训,才能有效帮助教师深入分析问题成因,从而改进实践。最后,充分发挥研究者的外部支持作用,在实践共同体中,有效组织探究及合作学习活动,促进学习的共同发生,支持幼儿园教师提升师幼互动质量。

  综上,我国学前教育在加强内涵建设过程中,应紧抓师幼互动质量这一核心,加强本土质量评估工具的研发,形成过程质量和结构质量并重、科学而又全面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在学前教育质量提升中,充分发挥评估的导向引领作用,加强基于理论指导和科学验证的行动研究,在行动研究中验证方案,改进策略,有效提升我国学前教育质量。

学前教育论文5

  一、幼儿的启蒙教育

  1.教学设施的重要性对于音乐教学而言,必备的教学设施以及多媒体教学都是十分重要的,音乐乐器的欣赏以及韵动的聆听都是十分关键的。部分地区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这就需要国家进行相对扶植。或者可以通过一些较廉价的音乐器材中进行简单的锻炼,但是音乐器材的鉴赏仍旧值得关注。

  (]2.教师素质的提升很多学校的音乐教师也许本专业根本不是音乐,而是其他专业,恰好缺少音乐教师而去任职了音乐教师或者是一人担任好几个职位。所以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只有提升教师的素质才能从最根本上解决幼儿的音乐素养问题。学校定期举行教师进修,不断的提升教师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符合教学宗旨。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是“光前、裕后、利今”的事业。幼儿园教育中最重要的基本力量是教师,她们也是做好高质量幼儿教育事业最主要、最直接的创造者。

  二、教学计划的改进

  1.教学活动的设计对于当前的`教学来讲,教学活动的比重应该加大,教学活动的设计是根据幼儿的兴趣进行设计的,幼儿处于思维活跃的阶段,要针对发散幼儿的思维进行游戏设计,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了学习。可以进行音乐鉴赏、猜歌单、唱歌评比等,对于表现好的小朋友还可以进行张榜公布,并且在照片旁粘贴小红花,以资鼓励。

  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幼儿教学很多教师会觉得力不从心,因为幼儿的心智并不健全,所以针对幼儿的教育就必须要拿出专门制定的方案。针对不同的孩子教育的方式针对不同的方法,有的孩子比较听话,有的孩子比较自我等等,这时候要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一起研究针对幼儿的教育方案。开展幼儿科学探究活动,单靠幼儿园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对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区别教育针对不同的幼儿可以进行区别教育,有些幼儿可能对舞蹈比较感兴趣,有的幼儿对声乐感兴趣,有的幼儿可能对乐器感兴趣。此时就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孩子进行区分教育,针对各自的爱好进行教育而不是过去的一网打尽式教育,那样的教育最终的教学成果并不是很可观。

  三、有效教学策略

  1.针对问题进行改进在教学过程中肯定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此时教师们的职责就是及时上报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并且在上报之后进行集体讨论。也可以针对国内外的优秀教育模式在针对当地的教学加以综合,最终拟定最适合当地的教学模式。问题到来之后,大家齐心合力进行问题的改善就会讲问题解决,社会、家庭、学校共同的努力会解决最终的问题。针对幼儿教育一定要首要进行对幼儿心理分析,心理分析看似与教学无关,却能够起到帮助教育者走捷径的帮助,所以针对幼儿心理进行恰当的分析之后,幼儿们的一举一动所要代表的意思都会尽收眼底,在针对其表现出的意思进行教育则是非常方便的。

  2.教学环境的改善教育环境作为一种"隐形课程",其在开发幼儿智能、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等方面所发挥出的独特功能和作用,已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创设环境成为幼儿园工作的热点,但因种种原因,许多幼儿园在具体操作上还很不到位,从而影响到环境整体教育功能的发挥。

  四、结语

  幼儿的教育主要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知识的探索和创新思维,先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简单有一个大致的轮廓,算是入门教育,针对音乐教学就是先让同学们对音乐器材和简单的音乐知识有大致的了解,在愉快的游戏氛围中不断的增加音乐知识。为今后的音乐之路奠定基础。开发幼儿的嗓音,根据幼儿的喜好进行分类教学也是非常具有意义的,在国家的扶植之下,针对音乐设施不健全的地区加大扶植力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幼儿音乐教育定会越来越完善。

学前教育论文6

  一、用脑思考———Head

  1.音符的认知

  高职学生生源生源质量大幅下降。学生大多来自县、乡、村。因此,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钢琴的演奏基础几乎为“零”,有的学生甚至于从未见过钢琴。学生在初次接触五线谱时都会很茫然,不知该如何下手。于是,我在给学生上课的初期,就告诉学生五线谱的线就像我们的手指,而间就是我们的手指间。通过形象的比喻,让学生了解线与间的关系。

  2.拍号、节奏、节拍的认知

  作为音乐的基础组成部分,节奏是学生必须要清楚的问题。首先拍号,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拍号的知识,用到四二或四三或四四拍的时候,告诉学生其强弱规律,如强、弱、强弱弱、强弱次强弱,同时因为这样的拍号以四分音符为一拍,可以数1、2、3、4;八分音符1234。培养学生正确的节奏感要让他们看清谱子上拍号、节奏、节拍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反复提示、提问,所以教师不要心急,如:弹《春之歌》,汤普森曲。学生在完成这首曲子时,教师要引领学生看拍号(四三拍),调号(A大调),音符(例:5—3),休止符(四分休止符)附点,连音线,渐慢,等等这些谱面上的音乐标记然后范唱,让学生对旋律熟悉,对节奏熟悉,对标记熟悉。所以学生练习总需要一个过程。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效果。

  二、用心体验———Heat

  乐谱是作曲家对生活的感悟,激情的迸发,悲伤的宣泄,爱情的向往,所以学生在初次接触到乐谱时教师应该给一个示范,让学生从乐谱的整体上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从音符、力度标记、休止、快慢等音乐标记,并通过这些标记去领会和表现音乐中作曲家的情绪,然后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步的用科学、全面地了解乐谱中的标记,以及音乐中的情绪。

  三、用手表达———Hand

  音乐的旋律始终是流动的,音乐也有起承转合,起———开始,承———推动,转———小高潮,合———结束,把这些音乐语言表达清楚,就能像人在说话。我们在说话时是有情绪的,我告诉学生比如快放暑假啦,大家的心情是激动,越临近放假时大家越激动;然后终于放假啦,大家的心情虽然还是那么激动,但是这时已经有些平静啦,音乐中也是一样,每个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动脑筋,用心去体会,如果演奏时心里有感情的,那么演奏时你所弹出的音乐也是有感情的。

  四、用耳倾听———Hearing

  对于“零”基础的学前教育学生来说,如何让他们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良好的音乐感觉呢?我们提出了一个口号,那就是:“培养你的耳朵,让它帮你演奏。”就是说学生在弹奏时不单纯用手来完成音乐,还要加上耳朵这个听觉器官。钢琴作品中和声的模进,色彩,声部,都需要学生具有很好的耳朵。如:弹《小赋格》,齐波里曲。所谓赋格,是根据一个主题进行模进进行发展得来。学生在完成这首曲子时,教师除了要让学生要看谱面上的'标记,还要告诉什么是主题,什么叫模进,什么叫多声部,如弹到最后的位置左手是4拍,而右手还在弹两个声部,这时要告诉学生试试能不能听到两个声部中的比较上面的音,这时学生就要有个心理准备,静下心来去准备好仔细的听,但如果我们不告诉他这个地方是多声部,他们就不会去静下心来去找这个多声部的音。教师要给个信号,让学生自己在什么情况下去听,使他们在演奏的过程中,注意聆听和声的模进,乐句的衔接,多声部的“立体”的色彩变化,引领学生完成演奏,感受音乐的美。

  学生只有感受了音乐的美,才会发自内心的喜欢音乐,自然而然的就愿意多练,在练习过程中再不失时机的给予表扬与鼓励,学生基础再差,也会有所提升,在学业进步的同时自信心也有了增强。通过运用多层同心圆钢琴教学法让教师钢琴教学的初期就要把所以的因素融合进去,使钢琴教学的形态呈网状,而非单一的点状或线状,使音乐不再只属于音乐学院学生的专属品,让学前教育专业“零”基础的学生也能通过教师的努力,自身的兴趣,来完成自己对音乐的诠释,让音乐充实自我,快乐自我。

学前教育论文7

  《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 》

  摘要:美术教学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美术技能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实际对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同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旨在探索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改革思路,为培养高素质幼师人才队伍贡献一份薄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启蒙教育阶段,也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高度关注,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幼教师资力量就成为了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之一[1],同时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美术教学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面对新形势下幼教专业学生就业要求的提高,如何有效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以及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技能,应该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不断思考总结的问题。因此,本人在从事高职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也对教学改革提出几点认识。

  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传统

  高职教育一直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和服务型人才为首要目标,而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学而言,重视美术绘画、手工制作等技能的培养一直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主导思想。但在日常教学中,传统而落后的单一式灌输和教师单一讲解等方法依然被广泛的运用,这就大大影响了美术课程的趣味性,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将这种老师单向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多欣赏观察、多互动思考的教学模式,就成为了迫切需要改革的突出问题。

  (二)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不完善

  教学课程的合理设置是保证教学内容顺利实施,学生接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最直接途径。而许多高职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的教学重视不够,开设的美术课程课时有限,根本不能保证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内较好的掌握美术技能,学习质量无法提高。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存在很多不合理,主要表现在:

  (1)美术课程总体数量偏少,理论课和实践课无法统筹安排,常有重视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现象发生;

  (2)与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类课程相比,美术类选修课的数量太少,且不够细化,有些高职院校甚至只把手工课单独开设,对素描、水彩、简笔画、线描画等均不细分。此外,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育教学体系还不具有系统性

  (3)这导致在美术教学中所用的教材不完备,教材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也不够。很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材不是美术知识与技能要求太过专业,难以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就是教材内容与教学实际、就业需求脱节,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运用单一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主要包括绘画和手工制作两个部分,它们彼此独立而又紧密相连。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教学资源的运用仅仅局限于美术领域里,单一的从美术角度考虑问题,无法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学生基础薄弱,对美术技能的掌握较差

  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成绩偏低,文化基础普遍很差,学习能力不强,并且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没有美术基础,在美术专业知识方面几近空白。再加上入学后学习时间短,学生难以理解消化老师所传授的美术知识,从而制约了学生对美术技能的掌握。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的几点浅见

  (一)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对其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设置均有不同,基本上都围绕着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学时和授课时间。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模式也被大部分高职院校所认同

  (4)并也付诸于行动。

  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应该紧密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设置,同一门课程,其理论课与实践课要放在同一学期或者同一个时间段内进行。比如,就简笔画课程来说,可以将简笔画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融合渗透,在讲完理论的同时立马进入实践的绘画中,这样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夯实美术绘画基础。此外,对于难度较大的课程内容还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就业需要来安排课时。在教学资源的运用中,美术教学完全能够与其他学科实现教学资源的互动。比如在简笔画的创作教学中就可以将绘画与音乐、故事相结合,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手工制作的教学中也可以结合建筑学、戏剧学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们勤思考了,其美术表现力就会增强,学习时会更加积极主动,作品也就更加丰富奇妙,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二)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授课内容

  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在不断变化中前进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迟早会被淘汰。教育教学中也要有“思变”的思想

  (5)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国内外美术学的发展以及美术教学中所运用的新方法,新手段,新内容,充分了解国内目前幼教机构的需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做合理化调整

  (6)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所教授的美术理论与身边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懂得美术不只是幼儿教育中的必需品,也与我们的生产实际息息相关,从而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启发他们的灵感。在授课方法上除了采用PPT、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外,也可以参考法律教学中模拟法庭授课的方法,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职场化,模拟教授幼儿美术的现场,让学生们了解职场。还可以定期举办美术比赛,让学生们自己构思创作,以个人或者团队均可,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同时,在考核的方式上也可以采取多样化,比如让学生们自己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自己的观点见解,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品鉴,这有益于美术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结合学生实际,实现因材施教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入校时不仅基础普遍偏低,而且在学生之间还存在着高低起点不一致明显差异。有的学生能快速的理解和掌握知识,而有的学生则相对较慢;有的学生在入校前接触过美术,有一点基础,而有的学生则需要从零基础教起。这就使得在教学中既需要注重对零基础的学生传授基础,还要有基础的学生在能力方面的提升,从而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实现因材施教。对学生们进行集体授课的同时,可以对个别基础好的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让有基础的去帮助零基础的,尽量缩小学生们的差距。

  三结语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有云:教育乃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科教才能兴国,而教育教学改革更关乎国情民生。美术教学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对高素质幼儿教师的培养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社会对具备美术技能的幼师人才的需求不仅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美术技能的动力,也是“民生”任务之一。这就需要我们以培养高素质幼师人才为目标,在美术教学中不断改革,求新,这样才能为幼儿教育事业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

  作者:xxx

  单位:外语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xx,05:94—98。

  [2]王彤。关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业教育,20xx,03:92—93。

  [3]李小波。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探索[J]。美术大观,20xx,02:156—157。

  [4]沈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美与时代,20xx,10:72—74。

  [5]刘燕。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探索研究[J]。大家,20xx,20:89+91。

  [6]罗军,樊光矢。中职教师应如何看待艺术教育。艺术教育,20xx,09:50—51+73。

学前教育论文8

  摘要:本文通过对体育舞蹈教学的探索分析,从中获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舞蹈教学的启示和动力。

  关键词:学前专业;体育舞蹈;教学探析

  集体育、音乐、舞蹈于一体,富时代感于一身的体育舞蹈是文明高雅的运动项目,在广大青年学生中普及是非常适宜的,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体育舞蹈将会是大学体育课中的热门项目。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舞蹈教学因素分析

  (一)体育舞蹈教师

  体育舞蹈教师是体育舞蹈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对教学起着关键作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体育舞蹈及相关的体育知识与技能,教师的个性、能力、事业心,责任感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都对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为此,体育舞蹈教师应不断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确保教学质量。现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舞蹈课的授课教师有单人形式(一名男或女教师授课)或双人配合形式(男、女教师配合授课)。

  (二)体育舞蹈学生

  体育舞蹈课学生是体育舞蹈课的教授对象,是学习主体。每一位学生无论是体形、体能、身体功能,还是情感、气质、性格、兴趣、个性等方面存在着的差异,以及对体育舞蹈基础知识的匮乏,都是进行体育舞蹈教学要面临的现实。为此,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做到区别对待、因势利导。现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舞蹈课的授课形式为男、女学生合班授课。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舞蹈的教学特点

  体育舞蹈教学是一种技能教学,因而它要遵循技能教学的一般规律。但由于项目本身特点,它又有区别于其他项目技能教学的特点。

  (一)多采用男女合班上课与共同练习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密度较大

  体育舞蹈课要学习、练习和掌握的动作是多种多样的,但一般都是以双人配合练习为主,这样就要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形式,以男女合班共同练习来进行。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此时教师就要善于调动队形,让教师和学生的视野范围尽量处于最佳的位置,确保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运动状态中,通过运动强度较小和运动量较大动作的交替进行,使运动量的生理曲线呈波浪上升,突出体育舞蹈教学密度大、强度较小的特点。

  (二)音乐伴奏贯穿于教学始终,不同节奏的音乐适宜不同风格的舞步

  体育舞蹈与音乐有着最密切的关系。音乐是体育舞蹈的声音,体育舞蹈则是音乐的形象,一个是有形而无声,一个有声而无形,它们的这种结合是天然合理的。体育舞蹈教学中充分强调了音乐节奏与风格特征的体现,以步点练习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指导学生理解不同音乐的风格,使音乐与动作融合在一起,表现出最佳感觉,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音乐素养。

  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舞蹈教学中的“研”、“教”、“练”

  根据国家教育部《纲要》有关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之精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应构建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的大体育观。体育舞蹈的教学应如此,体育舞蹈教学中的“研”、“教”、“练”亦应如此。

  (一)体育舞蹈教学基础——研

  研是指对教学全过程的研究探索。它包括课前分析研究、课中实施研究、课余完善研究。就其形式而言,第一阶段主要是学习研究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要求,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任务,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第二阶段主要是研究教学实施中的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以教学大纲为基础,研究与完善各种可行教学路径与教学方法;第三阶段主要研究学生课余练习指导与组织方法,探讨课内外一体化新教学模式的规律,用实践检验的方法来验证教学方案,对不足之处进行完善。

  (二)体育舞蹈教学实施——教

  教是指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体育舞蹈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体育知识的过程。教学实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部分,它对整个体育舞蹈教学过程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此阶段既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发生相互作用的阶段,又是新的体育舞蹈知识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联系的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两大要素相互作用,但也会受到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组织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各种因素安排和运用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为确保体育舞蹈教学质量,我们认真领悟其“教”的.一些规律:1.根据体育教学大纲,将四个学期的体育舞蹈课划分好阶段,明确每一阶段任务,使学生在每一学期学习结束时都能有一定的成就感;2.辩证对待教学过程的师生主客体地位;3.加强与学生交往,尊重学生人格,公正对待每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三)体育舞蹈教学检查——练

  练是指学生在课内外对体育舞蹈及相关体育技能实际应用过程,此过程对学生是尤为实际和重要的。课内的练是在教师引导下对技术动作初步掌握和一定程度的提高,课余的练是对技术动作的进一步巩固与提高,是学习良性循环发展的重要环节。课余练以学生自练、互练为主,教师及时指导为辅,充分利用各种条件,采用多种练习方法,在技能的实践中培养对体育舞蹈的兴趣与应用能力,最终达到熟练运用。学生在课内、外练的情况与技能水平表现,可以反映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情况,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实践性检查。

  四、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舞蹈运动的几点思考

  1.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对体育舞蹈课程的开展给予多方面的大力支持,以促进其蓬勃发展;2.校园应从整体上构建良好的课内外学习氛围;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项业务水平;4.有条件学校可创建高水平体育舞蹈队,为祖国体育舞蹈事业发展培养人才;5.体育舞蹈教学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

学前教育论文9

  随着新疆工作会议的召开,国家对新疆职业教育更加关注,特别是学前教育这个基础学科。随着报考学前教育专业人数的逐年增加,幼师的培养给中职学校的教师带来了挑战。本文分析了新疆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学前教育专业现状

  (一)在新疆中职学校,少数民族学生不在少数,他们的汉语基础比较差,文化基础相当薄弱。大多中职学生都是报考普通高中落榜进入中职学校的,这些学生,习惯养成差。在大班教学中,教师必须照顾大部分学生的情况而难免会忽视这些学生。面对相对难的课程,这部分学生越学越难,恶性循环,甚至放弃学习,考试成绩较差。

  (二)中职学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目的和动机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很不相同。大学生选择学前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就业,也就是说,他们的选择是为今后的深造准备的,因而,任务感、紧迫感、责任感是他们专业学习的动力。而大部分中职学生一方面是由于中考失利,被迫选择中职,年龄较小,不知道自己的就业方向,随意选择;另一方面因为可以享受国家助学政策补贴,减轻父母负担,或者在社会上无所事事而进入中职学校。中职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是盲目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中职学校要投其所好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疆幼儿教师缺口很大的情况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显得尤为重要。国家目前正大力推进公立幼儿园在各个乡镇的建立,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机会。中职学校应抓住这个机会,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据调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入校时年龄不大,不知道怎么组织小孩子,怎么带班,没有就业意识,缺乏学习动力,每天带着玩的心态在学校上课,和同学打闹,却不注重实际学到什么,三年后能干什么。因此,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就业意识就显得很重要。很多学生都说自己不喜欢当幼师,其实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职业特点,对专业学习不用心。这类学生提升空间非常大,就看老师怎么启发,怎么将课程上得生动有趣。比如手工课、剪纸课、舞蹈课、声乐课,让学生在玩乐中引发兴趣才是关键。

  三、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兴趣

  (一)带学生去幼儿园实地实践,充分了解幼儿园孩子和老师在干什么。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喜欢玩的心理,让其在幼儿园体会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快乐;充分利用创设情境教室等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这种手段教学,学生会很容易进入状态,创新的课堂将激发学生求新求知的欲望,课堂因此生动活泼起来,让学生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在课堂中,教师将当前的就业形势、父母的辛苦劳作、社会压力和一个人所应具有的责任感,在恰当的时间向学生阐明,并强调专业的重要性,使学生培养能力,更好地适应将来的职业,从而使得学生潜意识里不断产生要学好专业的强烈意愿,明确学习目的`。教师还可以讲述国家积极的就业政策,幼儿教师的待遇和福利,讲述我校幼师毕业后成功就业的案例或失败的教训,让学生明白今后工作的重要性。

  (二)强调一年的实习深化学习的重要性。将学生放入幼儿园实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断的实习实践中,学生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使命感也会不断培养和发展起来,学生的兴趣也会在实践中得到增强。通过实践,学生体会到专业本身的魅力、能胜任工作的喜悦以及工作带来的利益和成就感,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中职学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现场的教学方式引导下,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工作情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可将全班比作幼儿课堂,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现场模拟教学,使学生从静态的听课转变成主动的学习,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让学生实实在在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所学知识。

  四、总结

  学生专业基础扎实了,理论掌握了,信心满满地走上工作岗位,才会对幼儿教育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加实践练习,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前提下,让他们多讲课,多参与课堂活动。这样不但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促进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并胜任工作岗位,而教师在教学中也相对变得轻松。因为学生们通过讲课,更容易知晓教师所教授的重点,提高专业能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学生一旦有了兴趣,专业学习就变成一件乐事,学生会更加热爱自己所选的职业。

学前教育论文10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其竞争压力非常激烈,专业技能的比拼在面试成绩中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比重,而在专业技能比拼中,最拉取分数的就是自弹自唱这一项。学生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其就业方向主要是幼儿教师,在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国家与社会关注的时代,对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教学计划来帮助他们提高这项技能,按照学生的基本情况因地制宜。

  本文通过对课程的调整、课堂形式的巧妙安排、突出“师范性”的弹唱训练、与加强音乐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四点来提高学生学习自弹自唱的技能,使学生在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的推动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计划中慢慢熟练自弹自唱的配奏套路,充分掌握弹唱结合的技巧。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需要更深层次的引导学生在自弹自唱的技能掌握中,体验音乐的美,提升学习自弹自唱的积极兴趣的同时带着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幼儿教师的队伍当中去。

  “自弹自唱”的概念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提出并在音乐教育专业中开始得到一定的发展,并逐步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作为专业课的开设来培养学生的自弹自唱的能力。因为这种自弹自唱的能力是学习音乐中任何一个环节最基础的技能之一,不管是声乐、 视唱练耳还是和声的学习,都是围绕自弹自唱展开学习的。那么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自弹自唱能力的培养工作,也是当前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课题,各大院校也在不断探索和需求改革创新的发展之路。

  一、课程调整构想

  在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教师是整个音乐教学工作的引导衔接者,并影响甚至决定着最终学生在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效果和收获的关键性因素。

  所以,为了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自弹自唱方面的`能力,教师必须先把计划拟定好,而计划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课程安排。很多时候自弹自唱带给学生们的感受是需要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声乐、钢琴、视唱练耳及基本乐理知识后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

  如果在掌握了所有的音乐科目之后再来学习自弹自唱时间也许就会跟不上,学生毕业的时间五年制大专提前一学期、三年制中专则是提前一年,学生的学习时间如果只交给最后一年或者二年来开展自弹自唱课程,其课程实施效果必定不是很令人满意的。所以,在这里如果将自弹自唱科目在学生进校一开始就开设结合其他科目来进行,那么学习的时间就很好的利用起来,并且可以将理论科目与实践科目更好的相结合。

  二、设计合理的课程教学形式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形式大多以集体课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只能以“大部队”进度来考虑上课内容的安排,这样使领悟能力好的同学在前面止步不前,不能更深层次的提升专业技能,领悟能力稍弱的同学又有跟不上教学的情况。在教学形式中,应该加入“一对一”的模式,在集体课讲解理论内容后,对不同学生的层次采取不同的教学。利用上课时间在老师处把老师所交给的任务弹唱奏一遍,这样一来有什么问题老师可以及时纠正,再根据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再布置新的任务,将集体课与“一对一”有效的结合,达到最合理的教学形式。

  三、加强音乐学科之间的综合联系

  在自弹自唱技能掌握中少不了声乐、钢琴、视唱练耳、基本乐理的共同辅助。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更应该与音乐各学科之间交叉联系。例如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课程作为音乐素养的基本科目,有效的训练乐感的同时熟练五线谱及歌曲的调式调性,在音准与节奏的基础下可以更好的应用于声乐、钢琴中。再例如声乐可与视唱练耳相结合锻炼视唱与视奏的能力,有利于快速感知歌曲,快速掌握到音乐的基本风格基本音调来确定配奏的基本思路,音乐各科目如果能更好的联系起来可以很大的提高学前教育学生学习自弹自唱的能力。

  四、突出“师范性”弹唱结合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是为了成为钢琴家而生,学前教育中“师范性”是主要特点,所以学生在学习声乐、钢琴课程中都不能单独去学习,而是需要向完成教学的基本技能方向靠拢。

  有效培养中职学前教育学生自弹自唱音乐应用能力,其最为关键的是抓住课堂有限时间,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重点设计和安排,做到所要教授的课程内容的合理和有效。并对自弹自唱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具体的细节分析,包括钢琴练习、发声练习以及歌句练习。在自弹自唱的学习过程中,其最为基础的学习部分是钢琴弹奏,而钢琴的学习主要是通过熟能生巧的联系过程,从而让手指变得灵巧,并逐渐对乐谱有一个更加准确的理解。学生可在在钢琴的练习曲观察分析左手的配奏,在作曲家的配奏中学会和弦级数及和弦伴奏型的运用,把钢琴与自弹自唱有效的结合起来,解决自弹自唱中“弹”的问题。

  此外,自弹自唱中“唱”的部分也是尤为重要,这部分是指利用科学发声法进行声乐学习,在唱的过程中可结合视唱练耳的练习方法,先让学生练习在钢琴上单手弹奏歌曲,等待熟悉歌曲之后再配奏和弦。

  学生们还可以俩俩组合,一名同学唱,一名同学弹奏,然后再换角色进行一遍,在角色互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能自己弹奏并演唱。尽量选择难度不大的歌曲让学生能迅速上手,并吸引学生自弹自唱的学习主动性,可以选择最为简单的儿歌来作为最初的练习曲目,并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然后在此基础上,才能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感受到自弹自唱学习的有趣性并提升其能力。

  所以最为关键的是老师要善于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案,来逐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对歌曲的不同形式等内容自弹自唱,逐步养成“唱”“弹”二者缺一不可的习惯。

  结束语:

  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自弹自唱能力,在现有教育教学体制的环境下,专业任课老师是整个学生学习的引导力量,需要不断提升自我综合专业能力来发挥教师的作用,不断为学生的教学开拓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从而高质量地指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弹自唱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对自弹自唱的课堂教学也有了质量的提升,为我国的音乐艺术的发展提供更加全面和有高水平技能的音乐人才。

学前教育论文11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种风格的幼儿园也如雨后春笋般的纷纷出现,而幼师作为现今最紧缺的几个职业之一,也越来越多的被各种各类学校重视,学前教育专业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职业学校的招生计划中。专业开设了,具体的课程当地应该怎么去分配呢?当然,学前教育专业美术、音乐“两条腿”,主打的专业课程肯定是以舞蹈、声乐、钢琴、美术,可是具体到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样的、什么阶段的技能最合适,这就又成了一个问题。这其中,美术作为学前教育专业主要专业课程,在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里,我从美术在今后幼师工作中的作用,来说一下我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开设的几点看法:

  首先,美术课程中的内容可以用来锻炼幼儿手指灵活性和操作能力。幼儿园的小朋友身体还处在初级的发育时期,手指、肢体还没有发育完善,这就需要在一些运动和学习中得到锻炼。肢体可以通过舞蹈、体育项目等得到锻炼,而像手指这样精细动作的锻炼,则需要画画、手工操作等课程来弥补。这就需要我们在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美术课程的时候,添加更多的需要动手的课程,如剪纸、折纸、橡皮泥制作等。这些课程不但可以锻炼手指的灵活性,而且简单易学,颇受幼儿的喜爱。

  其次,美术课程中的内容可以用来锻炼幼儿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力。幼儿的想象世界是丰富多彩、梦幻瑰丽的,但是他们掌握的语言和文字不足以将他们想象的东西表现出来。这种时候,他们更多的会借助绘画和色彩来表达他们要表达的东西,但如果缺少了绘画这种表现媒介,他们的想象力得不到发挥,慢慢的也就越来越少了。所以,在幼儿阶段,一定要教给孩子最基本的绘画和色彩知识,让他们能将自己的想法用画笔描绘出来。所以,我们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中必须要加上简笔画这一项。但是在这里,大家一定要注意,简笔画的教学一定不要程式化。很久以前,我的一位老师说过,简笔画不要进幼儿课堂,因为它太束缚幼儿的想象力了。这句话我曾深信不疑,因为简笔画就是告诉你,这个东西这样画,那个东西那样画,让人没了自我创作的能力。但如果不学简笔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什么呢?素描、速写、彩画,这些没有三五年难有进步,可中职的学制只有三年,怎么办?我觉得,简笔画可以学,但一定不要死学,要让学生知道,简笔画教给大家的是一种归纳、概括的能力,而不是临摹图形的能力,要让学生自己去想象着画东西,而不是抄袭别人的,通过自己的改造,将物象绘制成简笔画的形式,这样就能更好的保护幼儿丰富的想象力了。

  再次,美术课程中的内容可以让你在和幼儿其他的交互活动中如鱼得水。幼儿教育和小学、中学教育不同,幼师担当的不光是教授知识的作用,更多的是在与幼儿的多种交互活动,让他们学习生活、生存、人际、情感、规则等多种基本技能,这就需要幼师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这其中包括讲故事、朗读诗歌、做游戏等,这些活动都离不开美术的作用。比如,幼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边讲边画,让故事更加的.生动,也让幼儿更直观的感受故事的氛围,故事的效果会加倍的好。这就要求我们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一些植物画、动物画和人物画。

  最后,美术课程中的内容可以用来做幼儿园环境设计。正如大家所见,几乎所有的幼儿园对于环境设计都十分重视,这不单单是为了吸引生源,更多的是让孩子在一个自己喜欢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但是幼儿性格中的不定性,让他们更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这就要求我们对幼儿园的环境要定期的更换,更不用说一些像圣诞节、中秋节、春节、儿童节等特殊的日子,自然更是需要将幼儿园重新布置一番。除此之外,一些大型的活动,如儿童节汇演、家长会都需要布置会场,这也是考验幼师美术水平的重要准绳。幼儿园环境设计,设计的美术知识主要有构图、比例和色彩,这些其实都可以在简笔画的教学中融入进去,然后再最后课程结束的时候,加上几节设计类的课程。如,设计一面墙的彩绘,设计一次儿童节联欢会背景图样等等。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课程在今后工作中的作用巨大,需要到的知识也十分繁杂。但在仅有的三年时间里,我个人认为第一年应该以简笔画为主,但是在讲的时候应该将重点放在如何归纳和概括物象上来,在理念上先让学生做到只借鉴、不抄袭,自己动脑设计简笔画,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画出来的简笔画都不同,也能让她们在以后教幼儿画画的时候也将这种思想贯彻下去,不至于扼杀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另外还要将比例、构图、透视和色彩的只是融入到简笔画教学中去,让学生能够掌握这几种能力,为以后的设计做好铺垫。有了简笔画的基础,第二年可以以手工类为主要教学内容,其中,剪纸、折纸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发挥的空间也很大。泥塑较难,可以多用些课时来学习和实践。第三年主要以设计为主,更多的是将前两年学习的知识,更多的运用到实践中来,尝试着去设计一些儿童插画或儿歌插图,也可以设计一些幼儿园环境设计、舞台设计等,主要是美术实用性的练习。如果课程都能如期完成,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知识,那当她们进入到幼儿园以后,这些美术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将成为她们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傍身技能。

学前教育论文12

  一、引言

  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或者正在改变着学校教与学的方式,其在学前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及实现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已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所谓学前教育信息化是指依据幼儿发展的规律,在学前教育的各个环节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与方法,以优化学前教育效果,提高学前教育效率,并最终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过程。学前教育信息化在我国的发展才刚刚起步,而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在上世纪就早已对ICT(在一些国家把信息技术称为“信息与通信技术”,英文为:,简称“ICT”)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因此,探索总结国外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成功经验、方法与启示,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二、国外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态度与立场

  21世纪,ICT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国外ICT很快成为幼儿园教育中强大的、有效的、创造性的工具,它可以丰富幼儿的经验,尤其是对视觉艺术感悟力的培养。一个来自新西兰的国际幼儿教育研究认为,ICT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更多的成长机会,ICT设备在早期教育中能创建丰富的幼儿园学习环境,增加幼儿的经验,进而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数学思维的发展以及提高幼儿的信息素养与归属感。美国心理学家NazmBurgul和MustafaYagan通过分析幼儿信息浏览方式和学业成绩的关系,认为信息技术在早期教育中具有辅助教育、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ICT对幼儿发展具有显着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ICT对幼儿教育的作用并不一定都是积极的。美国很多学者最初对幼儿教育是否应该使用计算机持质疑的态度,他们认为计算机设备是生硬的,提供的内容也是抽象的。美国的《愚昧的黄金:批判的看待幼儿中的计算机》报告甚至认为计算机对幼儿的健康、创造力、社会性发展都具有潜在的危害,幼儿教育应该重新回归到关注幼儿童年的真实世界上调查发现,幼儿使用电脑的时间越长,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就越弱。电脑的使用直接或间接影响幼儿的社会化行为发展。类似幼儿教育不宜使用ICT的反对声还有很多,其反对的理由大致可以归结为:年龄太小不适合,容易造成生理伤害,影响思维与活动的发展等。然而,大多数研究还是从不同的视角分析认为,ICT技术具有辅助幼儿园教师开展幼儿教育活动并促进幼儿各项能力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及具有培养幼儿信息素养的功效。ICT不仅有助于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而且还有助于促进幼儿之间合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幼儿理解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等。在幼儿信息素养的培养上,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幼儿提供打字、识字、算术、搜集信息及解决问题的环境与机会,能有效培养ICT基础操作、ICT社会与文化等数字素养。数字技术整合于幼儿园课程,还将促进幼儿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ICT设备尤其是电脑能有效地完善儿童的自我观念,增强幼儿口头合作与沟通的能力。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对ICT的关注焦点开始逐渐转向对ICT在幼儿教育中如何应用的思考。以计算机为代表的ICT已经成为幼儿教育的认知工具、支持教师教与学过程的重要工具专家们认为,只有3~6岁的幼儿才具备ICT应用的条件和基本能力,因此,ICT在幼儿园教育的应用虽然适合,但并不推荐3岁以下儿童使用电脑。为了减低ICT对幼儿的伤害,应用必须设计与幼儿精神(指“生理与心理特征”)相符合的ICT教育活动。美国ICT幼儿教育应用的基本立场是“ICT虽然能为幼儿提供诸多的学习机会,但它扮演的角色只是辅助”,并“不能完全代替那些颇具价值的幼儿教育活动材料,如,积塑、积木游戏、沙子、图书等”。英国的基本认识是“ICT不是对于传统的以游戏为核心的幼儿教育的威胁,而是幼儿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另外一种媒介‘只有拥有上乘的软件支持的教育活动,才能为扩展幼儿的思维提供机会,促进儿童以多种方式去理解观念以及与他人交流,”。国际ICT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正如美国幼儿教育专家所言,“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变化的时候,我们让孩子们呆在学校中,这或许才是一种最危险的实验(1995)”。在一片争议声中,ICT已经成为摆在幼儿面前的重要的教与学工具。大部分国家认为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不是“要不要”、“应不应该”的问题,而是“如何(开展)”、“以何(种方式)”的问题。

  三、国外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一)ICT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国外ICT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与国内情况类似,也存在较多问题。在美国,ICT在幼儿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只有少数教育活动发挥了技术的最大功用。20xx年,AnnEBarron等专家对美国K-12基础教育学校的2156名教师(包括很多幼儿教师)进行了走访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50%的教师表示他们使用技术时仅仅把它作为一种交际的工具,很小一部分的教师把ICT作为一种整合的工具或作为解决问题的决策工具。改变ICT在幼儿教育中的这种应用现状的关键在于推出与幼儿相适宜的技术设备,选择与幼儿相适宜的软件,从而支持幼儿教育实践活动。幼儿教育独特的规律与幼儿的互动方式及认知特点有关,幼儿教育信息化应该考虑重新设计改良新技术以适应幼儿发展的需要。在这一理念推动下,世界各国相继推出了幼儿教育的新设备,如幼儿触摸平板、幼儿电子书包等,为ICT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注入了新活力。EugeneA.Geist教授观察2~3岁幼儿与触屏设备的交互行为,认为触控设备在幼儿教育的应用更加有利于幼儿技术水平、创造力与智力的提高。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大学的LeslieJ.Couse和DoraW.Chen等观察3~6岁学前儿童使用平板电脑的情况发现,幼儿对平板拥有较高的兴趣,使用后操作水平也有较大提升,建议幼儿园教师将平板整合于幼儿课程加以应用。对于ICT如何有效促进幼儿发展的问题,国外学者认为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首先必须明确幼儿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不同以及幼儿发展的具体需要,然后选择适宜的技术与软件。幼儿教育中技术与软件是否合适是影响应用效果的最直接因素。选择技术与软件必须结合幼儿活动,赋予它合适的时间与发展空间。科威特大学的Mona和Heyam教授研究认为,选择合适的软件支持幼儿教育活动,也是把计算机更好地集成到幼儿课程中促进幼儿社会、情感、言语、身体及认知等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希腊,等人对希腊240名在职幼儿园教师和428名职前幼儿园教师应用电脑的状况进行调查,也显示信息通信技术支持的幼儿教育实践还需关注ICT教学应用的实施过程。怡当指导交互活动是应用的核心手段,指导的方式包括直接与间接两种。直接指导是发生在面对面的情境中,通过手势、抚摸、语言或情感支持等产生,也包括成人手把手地教授幼儿使用鼠标,演示数码相机的使用方法,以及用对话或问题引导幼儿持续或中止某项幼儿活动等。间接引导是指使用精心准备的游戏与事件,包括制作适宜的资源以及使用技术记录幼儿的成长过程等。一般情况下,活动引导通过问题、模型、表扬、表演等支持。信息与通信技术使用时,一方面必须把握灵活度,平衡教师与幼儿之间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的目的,体现一定的教学方法,追求ICT与现有资源利用的创新。有关资源与软件支持幼儿教育活动的有效策略,ICT在幼儿文学教育中的应用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的成功经验——把ICT融入到幼儿的自然环境中,以一种适宜的教学方法加以运用,让ICT在幼儿教育中充当不可替代的角色,进而扩大与丰富幼儿的经验。

  通过上述分析,国外ICT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原则可以概括为:以尊重幼儿个性与尊严为前提,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普遍规律,怡当运用ICT实现幼儿的适宜性发展。ICT尽管能增强环境的真实性与丰富性,深化教育活动和游戏活动内容,促进幼儿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但ICT应用必须指向一定的目标,不能盲目乱用。

  (二)ICT应用对幼儿发展的积极影响国外研究认为ICT对幼儿的语言、社会化、合作能力、智力的发展均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ICT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方面,信息技术能提高幼儿学习语言的参与度与理解能力;另—方面,信息技术能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语境,优化语言学习过程与迁移过程。英国的一项关于语言发展的研究显示,婴儿期(1~3岁)使用计算机学习语言的效果微乎其微,计算机对解释、接受性词汇的学习不起任何作用。只有当幼儿长至4岁一词汇的关键期时,其语言能力的发展才有必要使用这个“平台(指,否则就有可能影响幼儿语言习惯的获得与发展。十算机等技术虽然对幼儿语言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但这种发展需要到达适合的年龄才能引起某种“互动”。三名分别来自于加拿大肯考迪亚大学、麦吉尔大学及雪尔顿学院的教授还通过实验分析了ICT对幼儿语言培养的核心阅读素养的重要作用。该实验选取了8名阅读能力较低的5岁幼儿,让幼儿在连续两周的时间里,每天参加20分钟的技术支持活动,结果显示幼儿教师精心设计的技术支架,架起了通向阅读知识与能力的桥梁,幼儿阅读素养明显提高。ICT不仅对幼儿语言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它还有助于幼儿社会性行为的获得。使用计算机的幼儿不仅更加善于交往,而且他们更加具有合作精神。

  一组分析数据显示,在电脑上做游戏的幼儿,其在活动中说话的时间是普通情况下的九倍,甚至交往缺陷与害羞的幼儿群体也表现出了良好的社会性发展行为。幼儿的这种社会性培养要通过幼儿在平行游戏、言语冲突、社交互动等过程中的对等作用来完成。在合作与协作学习能力提高上,技术能提供给幼儿更多的合作与协作机会。ICT支持的幼儿学习过程及要素间的协调与管理,同样是社会性在教育环境中结构化设计的一种体现。此外,ICT所创设的环境也为幼儿创造力、智力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分析上述研究我们不难看出,ICT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的确为幼儿的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幼儿教育软件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幼儿教育软件与一般教育软件相比具有其独特性。在美国幼儿软件设计与开发中非常强调使用技术创建探索的或建构主义经验的学习语境。制作素材主要采用图片、动画、声音或很小的文本等形式的素材。依据Haugland等人的观点,幼儿教育软件与资源的设计应该优先考虑过程,然后关注“提供学习机会”与“激发内在动机”。幼儿教育资源与软件设计通常有三种指导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及社会文化理论等。依据这些理论,幼儿软件资源设计通常必须遵循三条基本原则:—是提供接近真实的活动与场景是非常重要的;二是对学习方法的设计,幼儿教育软件应该提供孩子探索与发现知识的机会;三是对协作学习的设计,软件与资源应该提供幼儿团队或小组合作的任务。通常还有其他学习理论及方法交叉混合使用。美国幼儿教育协会在1996年表示,最好的幼儿软件必须是把“建构主义学习和开放的学习方法”与“强调幼儿发展需要和适合的技术”相结合。究竟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是符合幼儿认知与发展的优秀软件?“Haugland发展性软件评价模式”提供了一个十维度的量化标准,在美国受到普遍认可,十个维度分别为:①适合幼儿的年龄;②(掌控)吸引幼儿;③清晰的结构;④弹性的难度与复杂性;⑤独立性;⑥非暴力性;⑦过程有一定取向;⑧真实世界模型;⑨技术特征;⑩变化。该标准也为幼儿园教师如何选择适宜性教育软件指明了方向。

  (四)国外幼儿园教师ICT能力培训幼儿园教师培训是教师在幼儿教育中运用计算机开展教学的至关重要的因素。通过对美国东南部地区的调查数据显示,教师培训最重要的是信念,教师本人对ICT的信念将决定技术在幼儿园中是否被采纳,教师的这种信念也是促进幼儿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但新西兰20xx年的幼儿教育研究报告却认为,ICT应用最大的问题是ICT知识与技能,其次才是信念。事实上,幼儿教师对技术的理解与信仰将直接影响教师知识与技能的使用水平。幼儿教师教学信念不仅能帮助教师发挥计算机在使用中的潜力。因此,幼儿园教师的ICT信念培养是有效实施技术应用的关键路径,必须提供有影响力的人和资源支持幼儿园教师的信念提升。教师ICT信念具体包括适当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热情,观察与促进幼儿内部发展的热情,以及把这些情感通过技术付诸于幼儿记录和教育活动的信心与热情。新西兰教育部明确指出幼儿园教师ICT培训的基本目的是使幼儿园教师对ICT形成积极的态度,具备基本的ICT知识与技能,掌握ICT在幼儿学习、教学及管理中的应用,能够充分利用ICT提高自己的工作成效并促进自身ICT专业技能的发展。培训的具体内容大同小异,如,ICT知识与技能主要是ICT相关技术设备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及基本操作等;ICT应用能力包括运用ICT教学,运用ICT备课,运用ICT对幼儿实施评价,运用ICT获得与共享信息等。在国际范围内,英国教师专业发展一直做得比较好,还成立有教师标准局与教师培训署,旨在制定教师专业标准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里概括英国幼儿园教师培训的内容。英国教师培训(包括幼儿园教师)的重点是ICT应用能力,而不是技术本身。这种将技术与幼儿园课程相结合、直接针对应用的培训思路,无疑对整个幼儿教育信息化是一种促进,非常值得我国参考借鉴。

  四、国外ICT幼儿教育应用对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启示

  通过对国外ICT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基本定位与立场、ICT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概况与原则、ICT对幼儿各项指标发展的作用、幼儿教育软件与资源设计开发、幼儿园教师ICT能力培训等几个重要问题的探究,我们认为国外ICT在幼儿教育应用中的一些经验与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或学习的。

  (一)ICT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基本定位一些教育发展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已用大量事实证明信息与通信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是可行的。ICT对于幼儿发展虽然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只要合理设计与利用,ICT将有助于3~6岁儿童智力、语言、社会性、创造力等的发展,ICT不失为幼儿教育中非常好的手段。国内学前教育信息化应把握:信息技术是幼儿教育有效的、可行的辅助手段,它与传统实物教具之间不是“有你无我,有我无你”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彼此依赖,谁也取代不了谁。在幼儿教育活动中,二者对推动学前教育发展共同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需要铭记的是,信息技术应用虽然“有效、可用”,但并不等于处处用、用得越多越好,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弥补传统教育不足的一种手段。

  (二)国家资金支持与政策导向具有重要推动作幼儿教育信息化的大力发展离不开国家的重视与支持。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均制订了ICT发展的政策、目标、要求、幼儿园教师的能力标准等,并大力支持教师培训,这些举措对推动本国ICT全面应用及提升幼儿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在有些方面仍需作进一步的努力,如目前现有的学前教育信息化政策主要侧重对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宏观指导,缺少更加详细的政策支持,如幼儿信息安全保护政策、幼儿园教师及幼儿信息素养标准、学前教育信息化评价与激励机制等,它们对加速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ICT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基本原则是发展适宜性ICT应用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弄清ICT融合幼儿教育应用的目的。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幼儿园的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五大课程领域的各类教育活动中,创设适宜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支持幼儿的学习与认知。应用的本质在于通过信息技术优化幼儿教育的过程,促进幼儿的适宜性发展。因此,ICT应用以“适宜性”为立场,即尊重幼儿的个性与尊严,采用合适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生理与心理的适宜性发展。另外,信息技术应用还应当注意幼儿的健康与安全问题,确保每一位幼儿在舒适、安全的环境氛围中得到发展。适宜性是世界很多国家指导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也是指导ICT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重要原则。

  (四)ICT应用的关键是为幼儿开发与选择适宜性的软件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主要功用是通过合适的资源与技术扩展幼儿的经验,深化幼儿课程的内容,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在具体教育实践中,我们要关注两个核心问题:一是设计开发适宜幼儿的资源软件;二是为幼儿选择适宜的教育资源软件或技术。开发适宜性幼儿软件的核心策略是提倡幼儿参与软件设计,因为,幼儿参与软件设计,一方面能充分反映幼儿的声音、展现幼儿的视角、注入幼儿的想法;另一方面能为幼儿提供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有利于其信息素养的培养。为幼儿选择适宜的软件资源及技术,主要考虑幼儿发展的规律,无论是硬件技术的选择还是软件资源的应用都必须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这方面,我国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框架。

  (五)培训是应用的关键,培训的重点是ICT应用信念与教学应用能力幼儿园教师是ICT采纳过程的“把关人”,也是应用的具体执行者。因此,国外非常重视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国外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ICT的信念、ICT知识与技能、ICT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能力、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等。一些国外专家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的ICT理念是开展ICT幼儿教育活动的关键,积极的信念有利于活动的实施及幼儿能力的发展。其次,世界发达国家的培训,如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都非常注重对ICT应用能力的培训,而不是停留在ICT基本的操作与技能层面。

学前教育论文13

  一、实施免费学前教育的可能性分析

  (一)免费项目

  可能在大多数人的理解中,免费学前教育就是学前教育中的任何费用都是免除的。但是从我国当前经济实力来看,要想达到费用全免的状态,还需要国民共同努力。而为了确保免费学前教育可以一直实施下去,在设置免费学前教育初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开展免费项目。这样可以减少一些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可以促进免费学前教育可以一直办下去。

  (二)补助标准

  因为实施的免费学前教育未能达到费用全免的状态,这使得一些家庭或地区难以进行学前教育。对此,可开展一些补助项目来促进学前教育。当然,补助项目的落实是有一定标准的。例如对于特别贫困的家庭,可以提供一些补助,缓解学前教育给家庭带来的压力。而另一种补助项目是面对学校的'。因为要求合法幼儿园进行免费学前教育,将会大大降低幼儿园收入,可能给幼儿园造成经费紧张或经费不足等情况。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出现,需要适当的给予幼儿园补助。

  二、实施免费学前教育的有效路径

  为了促进我国免费学前教育可以一直有效的实施下去,笔者建议应当开展以下实施路径。

  (一)分年龄、分群体、分项目逐步实现免费学前教育

  分年龄、分群体、分项目的进行免费学前教育可以减缓当地政府压力,并且改善学前教育现状,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由于免费学前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但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限的情况下,需要分年龄、分群体、分项目的进行学前教育。分年龄来进行学前教育,可以减少学前教育对象人数,缓急教育人数多而增加的经费投入、人力投入等问题;而分群体来进行学前教育,可以使迫切需要接受学前教育的特殊群体得到免费学前教育的机会;而分项目来进行学前教育,可以缓解因学前教育产生的大量经费问题,促使免费学前教育可以稳步、持续、良好的发展。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保障机制

  之所以要建立科学的、合理的经费保障机制,主要是保证经费可以用在实处,充分发挥作用,以此来推动免费学前教育能够持续实施。那么,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保障机制?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及学前教育部门,针对当前当地学前教育需求进行分析;在对免费学前教育需要的经费进行分析。依次为依据,制定以区级政府为投入主体,投入标准参照义务阶段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合理、规范的制定经费保障机制。

学前教育论文14

  高职院校要实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必须加强学校与行业的深度合作。在学前教育领域,运用以协同理论为指导的协同教学策略,遵循职业教育特点及规律,探讨高职院校与幼儿园合作的“校—园”合作模式融入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各方面,从而推进高职教育改革的探索。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当前正在进行的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涉及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实践教学的落实则是一个根本保障。本文以此为关键点,本文所引为例的高职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是采用在云南开放大学的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学分互认机制基础上的教学运作模式,人才培养目标是满足云南省学前教育事业的实际需要,尤其是根据幼儿园职业岗位对技能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特定要求而设置的,是促进高职人才成长的实践运作,是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程中的创新模式探索。

  1、“校—园”合作模式的理论依据

  在高职学前教育教学环境中,以“校—园”合作模式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是建立在协同原理机制下的一项新型探索,其理论依据是协同理论。

  20世纪70年代初,理论物理学专家赫尔曼·哈肯在研究激光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协同学。协同学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兴学科,它从系统演化的角度,以各类开放系统所共有的“协同性”为研究对象,研究在外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系统内部各个要素、各个层面和子系统之间,如何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而形成协同效应,自组织成为一个协同系统的内部机制和规律的科学。协同理论揭示了系统联系的协同性,即在一个开放系统中,各个子系统自主运行,分别发挥着其自身的功能。如果没有相互地协调配合,各个子系统的功能甚至还会出现相互消长的情形。因此,为发挥系统的最大功能,就需要使系统在自组织运行的基础上,实施协同策略,寻找各子系统协同的步调,发挥协同的效应。

  以协同理论为指导的协同教学策略体系的建立,体现着协同原理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价值,笔者以“校—园”合作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运作探索为例进行探讨。在高职教育中,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完成学习主体的知识、能力储备,还必须达到职业标准规格,以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和直接上岗的工作需要的对接。前者需要校内教学系统因素施加影响,培养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后者则必须与校外行业深度合作,使教学在职业标准引领下,以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单元开展,培养学生处理典型的“问题情境”的实际工作能力,从而打造符合职业规格的劳动者。只有在校内教学系统与校外行业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下,发挥整合的、集体的协同效应,才能使高职教育目标落实,才能使学生转变为“职业人”。

  2、“校—园”合作模式的开展

  云南开放大学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建设,是走一条“高校—幼儿园”合作(简称“校—园”合作)的职业导向式发展道路,是课内与课外学习协同的实践探索。从空间上,协同高校的课堂教学、网上教学与幼儿园的职业工作场景;从时间上,把面授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师的网上环境教学协同;从实践上,是把高校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下的课堂学习与课外幼儿园场景教学协同,既有职业生活的基本素材,又引入最新的科技成果和信息,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整合,做到内引外联,相辅相成。

  2.1 师资队伍建设上的合作

  不同于以往高校教师队伍组成的是, 在“校—园”合作模式下,教师队伍是由中高职院校教师、幼儿园园长或骨干教师等共同组成的新型教学团队,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不仅有原高校专职教师,而且有幼儿园教师。高校教师到幼儿园进行现场体验并返校教学反思, 幼儿园教师也进入高校参与课程教学设计和实施,以创新方式开展学前教育的专业建设工作。具体做法是:

  (1)高职教师到幼儿园跟班体验,向幼儿教师学习带班经验,体验职业工作,并进一步认识幼儿心理和情感,发现保教活动中幼儿的真实需要和表现。

  (2)高职教师返校后,反思其教学活动设计和实施,使之不脱离幼儿实际,更贴近幼儿活动特点,更能满足幼儿发展需要,同时丰富教学素材,使教学与幼儿园环境相吻合,更有利于培养“人—职”匹配的幼儿园技能型幼儿教师。

  (3)对于幼儿教师组织的教育活动,高职教师可以从理论上给予点明和指导,在理论联系实践中相互交流,在职业生涯中相互学习,从而更好地为幼儿提供教育、保育环境。

  (4)让幼儿园老师进入高职课堂,进行教学听课、评课,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提出建议,促进其反思教学行为,从贴近幼儿、符合幼儿园需要出发来设计教学,以促进在高职教学中以职业标准为引领,发挥高校、幼儿园各自的优势,互为教学补充,从而更好地为高职职业导向式的人才培养服务。

  2.2 课程资源建设上的合作

  不同于传统课程教学资源的是,在“校—园”合作模式下,课程资源不再是单一的文本教材,而是要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由文本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资源与学习辅导材料等组成的课程学习包,这些课程资源是高校教师、幼儿园教师等共同参与制作、共同分享、共同学习交流的。具体做法有: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录制幼儿在幼儿园中保健、养育活动的真实视频,以现场感增加感性认识和职业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目标性。

  (2)在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引领下,模拟幼儿园活动,利用动画设计软件,制作虚拟教学活动视频,进行网络平台上的实践技能训练等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

  (3)幼儿园教师与高职教师一起参与编写教材,将其幼儿园工作经验和体会融于学生学习材料中,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和真实感,生动有趣。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学到真实有效的措施和策略,易于在实践中具体运用。

  总之,高校与幼儿园要携手合作,尽可能多地提供幼儿园环境中的优质教学产品,以丰富的幼儿园课程素材组织教学,并对上网学习的学生提供高校与幼儿园双方的教学支持服务,以确保学生能利用先进的远程教学手段,开展职业导向式的自主学习。

  2.3 课程教学实施与学生实践层面的合作

  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是,在“校—园”合作模式下,课程教学模式可以采用“师徒制”的形式进行探索。具体做法是:

  (1)在学期开始,首先由高校教师与幼儿园双方协商,确定本学期合作的主题、内容,规定时间(次数)和地点,拟定学生到园实践活动方案,包含确定时间段、任务主题、要求与注意事项等。

  (2)由高校教师有序地安排学生分组,分别安排到幼儿园各年龄班参加规定时间内的合作主题活动,再由幼儿园教师开展“师徒制”教学,进行现场指导,学生经历模仿学习、协作操作、独立操作等阶段,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职业情景中学习、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3)不同于以往做法的是,学生实践活动不再是一次性到幼儿园实习、观摩教学,毕业前才进入幼儿园开展实践活动,而是进入幼儿园的时间是多次数的,融入其学习过程中,每一学期都到幼儿园进行“师徒制”的现场学习。“师徒制”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高职教育课程考试评价方式改革的探索。

  2.4 考试评价方式改革的合作

  不同于以往人才培养模式的是,在“校—园”合作模式下, 一些课程如“幼儿歌曲演唱”“幼儿美术与手工”“舞蹈与儿童舞蹈创编”“钢琴与幼儿歌曲伴奏”等技能课程的考核评价,其改革方式主要是:

  (1)与幼儿园合作,探索专业技能操作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由教师团队制定课程考核标准,把具体评价的权利主要让位于在职业岗位上的幼儿园教师,进行职业现场观察式测评,这才是职业教育的考核方式。如音乐舞蹈、美术与手工课程,由幼儿园教师对学生到园参加活动的实际表现与行为进行综合性的全面考核,包括对幼儿态度、对“六一”活动等相关大型活动的设计能力、组织能力以及与同事合作能力的评价。

  (2)探索以职业标准为引领的高职教育毕业实习新的评价方式。在毕业作业考核中,不仅有对其在幼儿园保教活动的评价,更有其合作精神、职业态度的考量,评价主体由高职教师改为幼儿园教师,评价内容融合了对待幼儿、对待自己、对待幼儿园其他教师与家长,以及对待工作的各项指标,为其成为“职业人”提供了一个实践考核的环境,提供了一条以职业标准为引领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成长的评价之路。

  3、“校—园”合作模式的影响

  3.1 对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影响

  采用由中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幼儿园园长或骨干教师等组成的联合教研室方式组织教学,这一新型组织结构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幼儿园教师与高职院校教师相互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一是可以使幼儿教师在合作中得到理论上的指导,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从对组织保教活动的感性经验提升到对活动进行反思的理性认识上,提高理论分析能力,有利于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二是可以提升幼儿园教师的自豪感。邀请幼儿园园长或骨干教师进入高校进行专业指导和评价,是对其职业工作的充分认可,是对其社会职业角色的高度肯定,可以极大地增强自信心和职业自豪感,促使其更加主动地进行学前教育专业的继续学习,加速其专业化成长。

  3.2 对幼儿师范生职业化成长的促进作用

  云南开放大学“校—园”合作模式下的协同教学,更多地将学生置身于幼儿园场景中,让学生在现实的职业场所中进行保教活动的实践,有利于其职业化的成长,主要体现是:

  (1)有效对接职业岗位规格,强化学生岗位职业意识,可以促使学生围绕社会需要,明确学习目标,认准职业角色。

  (2)促进和谐发展,培养职业合作精神。“校—园”合作模式下的协同教学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设和谐的教学条件和工作氛围。在教学活动中,以培养学生职业化素质为宗旨,注重对学生自主性、实践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积极参与工作过程,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统一,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和谐地发展,培养职业责任感;同时,各类型教师和学生建立起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促进相互交往的动机,这样就会促进学习,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与合作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3)“师徒制”教学的开展,提升就业能力。提供现实的工作场景,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并促使这些因素转化为内在学习动机,可以促使学生自觉提高学习的参与度,主动、持续地开展职业岗位上的实践操作,增强动手能力和职业竞争能力。

  3.3 对高职院校、幼儿园发展的积极作用

  “校—园”合作模式对高职院校、幼儿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为:

  (1)采用“校—园”合作模式下的协同教学,实现教学的整体优化,使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现职业性的导向。从调控教学系统各小系统、各教学要素的关系入手,注重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与幼儿园对学生施加影响的协同效应、协同运作,可以较大限度地追求优化教学的效果,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实现教学支持服务的统一性,提高高职院校教学与社会需要的对接度。

  (2)通过高水平的“校—园”合作模式,可以提升幼儿园的知名度,并借用高职院校的平台进行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继续学习和提高,有利于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幼儿园的专业化发展。

  4、结语

  总之,在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上,加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幼儿园职业岗位需求的结合,这种高职院校与行业深度合作的新型方式,可以推动以职业标准为引领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带动教师团队、专业课程教学设计、学生教学实践等方面的教学改革,实现职业岗位需要与高职人才的匹配,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职业核心力与就业竞争力,促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从而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水平,这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也是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的。

学前教育论文15

  相关合集:

  学前

  教育论文

  相关信息

  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浅谈职业教育中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质量教学模温州人精神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启示试论我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云计算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影响研究浅谈在高职院校开展企业文化教育的研究浅析初中数学课程教学如何做到优质教育1:1数字学习及其网络教育应用探索试析流浪乞讨儿童受教育权的保护试析受教育权理论发展综述

  相关信息

  关于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堂教学实践初探浅析学前教育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的探索试析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声乐集体课教学问题浅谈对学前教育期培养幼儿自信心的情况试论少数民族学前教育的信息教育探究浅析抚州市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浅论学前教育的改革思路及其对应策略关于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对策浅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浅议学前教育的目的

  相关热搜: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专业

  追求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良好的个性,是学前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学前教育的本位主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园课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给当前幼儿园的课程理念带来了重新的思考,同时也为各地幼儿园进行园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依据。

  当前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状况总体良好,但也有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需要我们关注和解决,否则会导致学前教育的功能异化。为此,幼儿园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坚守学前教育的本位功能,才能产生有效性,才能避免以更为复杂的方式反而获取教育的负效应。

  一、相关概念

  1.国内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一词早在五六十年前就已被我国的幼教界普遍使用。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2.学前教育及其本位主义

  学前教育是教育活动的最初阶段,是人生第一个教育阶段。学前教育应遵循学前教育的学前性、基础性的教育规律,以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学前性就是指非小学性,因此需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防止小学化倾向;基础性就是指在幼儿阶段打好对其一生发展有良性影响的身体、心理、习惯的基础。学前教育的学前性和基础性体现了学前教育的本位主义,即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

  二、幼儿园课程设置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幼儿园课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其中仍存在的诸多问题。

  幼儿园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弊端:

  1.幼儿园课程“小学化”倾向的现状。幼儿园课程“小学化”指在教学形式、教育内容、每日生活等方面,企图拔苗助长促进孩子的发展。在“中国西部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主题调查活动”的调查活动显示:被调查的133所幼儿园100%存在增加小学化课程的现象。不少幼儿园认为本园“小学化”,才能显示出自己办园的优势和特色。

  2.幼儿园跟风、照搬现象严重

  一些幼儿园不切合实际,只会照搬套用,机械模仿他人。这种被动效仿并没有认真学习和领会其课程理念、内容选择和活动形式的编制,并结合本园本班实际情况,长期以往势必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3.片面追求知识技能,忽略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园、幼儿家长在幼儿教育方面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心态,都片面追求技能的培养,追求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将一些显性行为作为考评幼儿教育成败的唯一指标。

  三、造成幼儿园课程不合理的成因分析

  1.迎合家长及社会需求。多数幼儿园和教师认为,幼儿园“小学化”是因为家长和社会的要求。例如,幼儿的拼音的掌握程度、识字数量、20以内加减法的'熟练程度、古诗的背诵量来评价幼儿园的办园质量,一些家长以此选择幼儿园,小学也以此作为入学条件。

  2.幼儿园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幼儿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近些年来,中国的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层中多是中师或幼师毕业,自身素质仍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少数幼儿园的办园动机不纯。

  3.缺乏科学、规范的幼儿园课程评价体系

  幼儿园课程评价就是在对幼儿园课程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量或质的记述的基础上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幼儿园课程评价在我国起步较晚,导致许多幼儿园尚未能建立起健全的课程评价体系。

  四、对策

  1.增强幼教理论学习,科学化地进行幼儿园课程管理

  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组织幼儿园教师学习幼教理论,了解幼儿园教育的任务、内容和方法,端正办园目的和幼教思想。另一方面,针对当前幼教课程实施的现状,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对幼儿园课程进行规范,建立和制定科学化的幼儿园课程管理办法,科学化地进行幼儿园课程管理。

  2.加大宣传力度,正确理解幼儿教育

  教育部门自身宣传学习幼教理论,结合多种形式,积极帮助家长掌握早期教育的科学知识和基本规律,同时加大面向社会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正确理解与期望。

  3.良好的师资素养是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关键。

  一方面,在幼儿园师资培养方面,要切实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组织教学,加强幼教理论、职业操守和幼教专业能力的培养,为幼儿园保教工作培养一批遵循幼教规律的具有高素养的合格师资,以满足目前幼儿教育迅猛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行政部门要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和法规建设,严格执行幼儿园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4.加强对学前教育尤其是力度薄弱幼儿园的建设与监管。

  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的情形一般都发生在条件比较落后,师资水平较低的园所。适当改善投资,加强师资培训,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让教育资源更加公平。同时充分发挥示范幼儿园的示范作用,这对克服小学化倾向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五、结论

  总之,幼儿园课程是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课程,更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学前教育的本位功能是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初步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幼儿健康活泼,愉快地成长,为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园课程的设置必须坚守学前教育的本位功能,必须坚持追求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良好的个性。我们要加强幼儿教育科学研究,借鉴各国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为探索教育的本位功能和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体系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学前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学前教育论文06-16

学前教育论文04-01

学前教育论文05-15

致谢学前教育论文11-04

学前教育选题论文11-10

学前教育教育论文11-15

学前教育理论的论文10-06

儿童学前教育论文10-10

免费学前教育的论文10-10

中职学前教育论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