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学前教育论文15篇
在各领域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前教育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前教育论文1
在我国,农村人口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将会直接影响到我国整体的学前教育发展事业。在学前教育中,教师队伍的建设十分关键,优秀的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将会给农村的幼儿教育事业注入向上的发展力量。本文主要是针对农村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管理进行思考。
一、农村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学前教育教师整体素质偏低
农村学前教育中师资力量很薄弱,主要是:学前教育的整体实力分配不均衡,根据地区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师资力量的分配有所差异,这样就导致发展较缓慢的地区学前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加之学前教育相关专业的教师流动性比较强,大多数学前教育的老师是临时聘请的,他们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收入不稳定,这样由于外界环境以及客观条件的影响,导致教师们向更加发达的地区发展。同时农村学前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教师的学历各不相同,有些学前教育的老师还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实际的教学实践,这样就会导致这些学前教育的教师水平普遍偏低,专业能力还未能担任学前教育的职责。
2.政府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
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农村人口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使农村人口中的群众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为国家输送人才的主要方式。在农村的学前教育中,相关的政府没有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地区的政府没有足够重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福利性以及社会公益性,相关的管理经验不够,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法律法规进行规划,导致某些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没有将学前教育作为规划之一,同时在教育工作考核中也没有足够重视学前教育,这样就导致农村整体的学前教育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进行管理,相关的教师队伍也缺少健全的管理制度进行行为规范。众所周知,学前教育中的师资队伍较之其他教育的师资队伍人数上相对比较少,在管理上,政府以及农村的各级领导未能够足够重视学前教育的师资队伍,这样就没有独立的、健全的管理体系进行管理,导致学前教育的教师队伍没有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方针,也未能形成良好的培训和教育实践计划,这样就导致整体上农村学前教育教师队伍调整和补充的随意性增大;同时也没有形成合理的制约和激励机制进行学前教育评估和改进,这样就会极大地限制学前教育的教师积极性。
3.没有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政策
我国在学前教育中下达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学前教育的老师享有应有的教育和社会地位以及合法的权益。但是在我国的部分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教师未能享有应有的待遇,尤其是学前教育意识比较单薄的地区,农村领导以及该地区的政府未能够及时、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政策,导致学前教育的教师待遇不好,相对于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来说,农村学前教育的教师工资相对更低,甚至大多数学前教育老师的工资水平在最低工资标准之下,尤其是私立幼儿园的存现,更导致了农村学前教育教师的待遇下降、且不稳定,部分幼儿园还存在扣发工资和缓发工资的问题,对学前教育老师的福利待遇也不好。这样严重降低了学前教育老师的职业满意度,影响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4.没有满足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
农村的学前教育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专业素质十分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到学前教育的教育质量和效率。目前农村学前教育的教师队伍还未能在个人的专业发展和整体队伍的专业发展中得到极大的满足,这样就会影响到整体的教师素质和质量。目前农村学前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首先是教师队伍不够稳定,农村学前教育未能招聘到专业素质较高的`老师,同时农村学前教育中的老师教育积极性和热情不足,也没有进行自我学习和提高的动力;其次是农村学前教育的教师专业化不够,许多老师不是正规的学前教育老师,一些学前教育的老师是从小学甚至是其他专业转来的老师,他们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训练;最后主要是教学教育教研问题比较突出,学前教育的教学组织方式单一、枯燥,教育目标存在严重的误差,未能积极开展丰富的教研活动。学前教育的教师在能力结构状况、综合业务素质、精神面貌上不符合教育的要求,将会直接影响到农村学前教育的教师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农村学前教育的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是影响到学前教育的核心因素,因此要重视农村学前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满足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发展需要。学前教育是所有教育中的奠基性教育,它将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的开展和发展。良好的学前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早期的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和巩固义务教育的效益和质量,减少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同时也能够促进社会更加公正、教育更加公平,保证所有的学生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在农村学前教育中要十分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二、加强农村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管理的措施
教育教学质量是维系幼儿园生存与发展的纽带。要发展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进而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水平。为了能够有效地加强农村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应该要努力提高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和待遇。具体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提高幼儿园领导者的管理水平
为了能够加强农村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应该要提高幼儿园领导者的管理水平,选择具有广博知识和强大管理能力的人才作为农村幼儿园的领导者和负责人,这样幼儿园的领导者能够根据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以及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进行学前教育的开展,有效地组织学前教育的教师队伍,并能够提高自身以及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专业水平。首先幼儿园的管理者应该要在思想上正确认识和了解国家在学前教育中的一系列教育方针和政策,根据国家下达的教育政策,规划幼儿园的发展,热爱学生和幼教事业,时刻关注学前教育的教师对于;其次是幼儿园的管理者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专业素养,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关注学前教育的相关卫生保健、科学理论,掌握基本的学生特点,科学规划学前教育的发展方针。最后幼儿园的管理者要努力提高学前教育教师的质量,提高学前教育教师的待遇,并积极进行教师队伍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水平。
2.加强建设师资队伍
农村学前教育中教师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师资水平将会直接影响到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加强建设师资队伍,首先要为学前教育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为了提高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应该要对教师进行培训和实践训练,提供观摩学习的机会,在培训和观摩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老师的专业水平,积累自身的教学经验。其次是要努力完善学前教育的内部结构,将幼儿园的发展与老师的专业发展相结合,为老师的发展提供支持性的环境,不仅要为老师提供园内培训的机会,同时也要创造外出培训的机会,制定严格、合理、科学地规章制度,通过制度和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最后学前教育的教师应该要自觉树立正确的专业发展意识。不仅要依靠幼儿园提供的一系列培训和观摩学习机会进行专业发展,同时也要树立个人的专业发展意识,正确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热爱孩子,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质量。老师要根据幼儿园提供的各种培训和学习机会,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学习先进的理念,并努力挖掘自身的潜力,总结经验。
3.设置新颖的学前课程
为了加强管理农村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还应该要设置新颖的学前课程,根据当地的发展和教育特点,选择合适的学前教育课程,将当地的地方特色渗入到学前教育课程中去,发扬当地的传统文化,使幼儿能够从小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设置能够引导学生认知的课程。
4.开展游戏教学
在幼儿园阶段开展游戏教学,能够促使孩子进行自我发展,不仅是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是为孩子进入小学等其他教育之前做好基础教育。在农村学前教育开展游戏教学,可以利用农村天然的资源,使孩子能够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发展身心健康。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组织孩子进行游戏的过程中,要根据孩子自身的成长特点和年龄特点,并考虑到实际的外部环境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游戏,利用多种功能的游戏材料和道具指导游戏教学,这样能够吸引孩子的兴趣,并在游戏过程中对孩子进行教育。农村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该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学前教育质量。因此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质量是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促进教师自我素质和能力提高的途径。在农村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中,既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同时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教师自身也要自觉进行培训和能力提升,这样才能够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三、结语
目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有效地采取措施进行问题解决,不仅能够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教师整体素质和质量,同时也能够便于管理农村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在提升教师能力的同时,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学前教育论文2
1英语学前教育专业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
英语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学前阶段,毕业生的主要工作领域多是幼儿园,其次是学前教育机构以及英语培训中心,幼儿早教中心等。学院的总体合作思路是:分学年学期的拓展学生的见习、顶岗实习。积极拓展实习实训基地。与之合作的相关企业主要提供相关锻炼的机会和岗位,签订学生就业协议。总体来说符合我国目前高职校企合作的师资支持、出资赞助,校企联合办学的主要形式。目前大兴安岭职业学院的英语学前教育校企合作基地达62家,覆盖全区,跨越黑龙江、内蒙、山东多省市。学生的培养要和市场相结合,由各企业向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委托学院进行学生技能知识培养,参与本专业的师资建设,例如建园20年之久的加格达奇希望幼儿园园长薛春丽有了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学院聘任她为幼儿游戏论的指导教师。啄木鸟舞蹈中心的陈坤老师被聘为舞蹈老师。学院也鼓励本院职工自主创立英语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实训中心,由梁妍老师创立的加区呱呱叫英语口语中心已建校十年,为学生提供了若干的实习实训及就业岗位。可以说学院与企业的合作涉及到教学、科研和管理等不同方面。同时政府参与投资了钢琴教室的建设,这些不同主体的参与,表现出合作的全方位和立体式,这种合作是非短期性的,零散的,而是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英语学前教育专业校企合作中的主要问题
校企合作在国外已有百年历史,在我国校企合作起步相对较晚,发展较为缓慢,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展迅速。各高校目前基本都有校企合作项目,但问题是合作不普遍,也不够深入。市场的需要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校企合作不仅能提高学校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学生的实际动作能力,同样也是企业自身产业升级的主要途径。但目前的校企合作存在很多的问题,在英语学前教育方面所反映出的问题就是合作的普遍化和深入化;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的供给出现矛盾;高校学生缺乏实践环境和场所等。校企合作有其自身的复杂性,观念上需要跟上,管理机制需要革新,政府的角色扮演也需要转化;沟通机制以及社会总体发展水平都是制约校企合作深入和全面的的绊脚石。
2.1在学校方面,较为突出的问题有如下几点:
2.1.1教师自身对学前英语教学经验的缺乏
从目前大兴安岭的教师结构看,培养英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院只有大兴安岭职业学院一所,教师自身很少接触学前的实际教学,所以导致缺乏一线教学的实际经验,在教学的设计导向各方面与现实不一致,与幼儿园实际需要出现差距。教师所采用的传统模式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也出现了偏差,需要采取有效的培养途径。集体授课对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调动不高,基础不好的学生很难与高基础的'学生齐头并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对对生进行幼教意识的渗透,搞好学生后进学习的积极性。在英语学前教育专业方面,学校有些科目的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对岗位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没有形成与企业岗位相对应的实践技能,不能完全达到定岗要求,导致很多企业只是接收实习的初浅层次,没有达到深层次的校企合作。
2.1.2英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
目前英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生源有以下三种:中职升高职考生;普通高考学生;五年制初中考生;其中普通高中考生基础较为扎实,中职升高职学生学生专业技能性较强;而五年制大专学生各方面基础都相对薄弱;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对英语学前教育教师的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
2.1.3英语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教材短缺
目前英语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材相对短缺,各高职英语学前教育专业使用教材不统一,很少有使用国外原版教材的院校,也是导致教师在讲授中没能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创新的问题所在。
2.2在企业方面,较为突出的问题
企业动力不足:企业以自身发展为目标,企业愿意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是因为有其自身经营的因素驱使,如果政府和学校没有给予相应的激励政策,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过程中,只会增加其成本和责任,企业要在学生参与到企业的见习、实习阶段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是企业的风险所在。
3英语学前教育专业校企合作中的相应对策
3.1专业设置培养方案与企业所需岗位标准相对接
针对大兴安岭目前英语学前专业的状况,学院必须顺应市场需求,设立与企业需求相对应的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市场竞争力。要想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需要明确的培养目标,优秀的师资队伍、合理的课程设置、强化的实践训练、多样的资质证书、实训基地的建立,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特色。
3.2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虽然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目前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为了实现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需要我们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其中,政策法规是保障机制,这样的法规需要能达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互惠互利。企业作为学生的校外实习基地,能够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工学交替。大兴安岭高职英语学前教育专业可以借鉴其旅游及饭店管理专业的成功案例,建立企业订单式培养,学校除了完成相关教学计划还要完成与企业需要相符合的各项培训;除此之外,在大兴安岭职业学院,其电子工程系签订的与哈铁路局订单培养也颇具特色,这些专业的成功之处都值得英语学前专业借鉴。
学前教育论文3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和幼儿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学前教育领域的发展形势和发展规模呈现不断扩大化趋势。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在整个教育课程体系中仍存在诸多教育问题。本文以中职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课程为例,对当下教学现状分析,并给出初步的改革探索策略,旨在为构建合理音乐教学体系,培养幼儿教育人才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也在整体上升,很多家长愈来愈注重对孩子艺术文化的培养。而学前教育阶段则是孩子接受能力,学习能力最强的阶段,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学对幼儿未来音乐素质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并且伴随着国家“二孩”政策的开放,学前教学领域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所以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分析有着理论的必要性和现实的迫切性。
一、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改背景及弊端分析
就整体发展形势而言,近年来我国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资金投入呈同比上升态势,各地也相继出台了一些学前教育保障政策。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体学前教育发展水平[1],中职学前教育对音乐教学配套资源不足,导致了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着诸多挑战。
(一)政府对学前音乐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学前教育体制结构不完善。虽然经过多年的不懈发展,学前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结构中仍处于边缘位置,学前教育没有被纳入到义务教育的范畴中,各地幼儿教育机构仍是以民办教学为主。在缺乏政府有效支持的背景下,中职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动力不足,对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音乐教学课程也欠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
(二)部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音乐教学理念落后,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随着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发展,音乐教学方式也相应的.不断更新。很多中职学前音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音乐课程安排的过程中,把课程的重点摆在了对音乐理论的讲解,内容单一且枯燥,忽略了学生应具备的具体音乐技能培养。音乐教学课程设置普遍以“教”为中心,挫伤了学生以“学”为目的的主体创造性发挥。
(三)学生对音乐认知能力差,兴趣匮乏。我国学生升学、专业录取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之一就是缺少专业选报指导,大量的学生是根据分数选专业,对所报专业也缺乏概念性理解,导致入学后丧失应有的学习兴趣。由于大部分中职学生入校前没有进行专门的音乐训练,在对乐理认知和音乐技巧掌握等很多方面无法跟上教学节奏[2],最终导致音乐教学达不到预期教学目标。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对策的具体探索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广泛的工程,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面对改革进程中出现的诸多挑战和阻碍,需要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治理对策。笔者分析了上述问题的起因,并提出以下具体克服的举措:
(一)加大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力度,我国中职院校的管理资金大部分依赖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应给予中职院校发展的应有资金和政策倾向,鼓励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改的推进,完善音乐教学所需设施和设备。激励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师改进课程教学方法[3],院校组织音乐教师考察引进先进、科学、高效的教学培训模式,营造适合当前社会学前教育人才需求的培养环境氛围。
(二)建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师再培养模式,改变落后的音乐教学理念。中职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相对偏低,而老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音乐技能的掌握。故中职院校需要严格执行音乐教师教学水平评估,对不能达到教学要求的教师予以技能再培训。为了促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素养与音乐技能的全方位发展,必须要对音乐教学理念做出不断改进与发展,音乐教学课程的“教”与“学”结合施教,重视理论联系实践技能的重要性。
(三)强化音乐教学内容,完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引进为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带来了新形式下的教学途径,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音频等多种教学方式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实践性音乐教学[4],在学习体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音乐带来的快乐。各个地区中职院校应该制定有针对性的招收、培养计划,应对不断更新的学前教育需求,以学以致用为教学目标,全力培养出能够胜任实际教学工作的一批应用型、专业型、综合型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构建出一套不断完善的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自我改进体系。
三、结语
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改革是一种社会文化导向性的发展,与当前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时代特性密切相关。而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伴随着人们对学前教育的认知程度的逐步加深,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改革也将面临新的挑战。通过本文的研究与分析,希望对今后中职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韩晶.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与教学策略[J].成才之路,20xx,5.
[2]陈恩清.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反思与改革[J].学前教育研究,20xx,5.
[3]李夏.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现状分析及改革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xx.
[4]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11.
学前教育论文4
一、幼儿美术教育的现状
美术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带给人美的感受,就幼儿美术教育来说,其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幼儿的审美水平,并能够拓宽孩子的视野。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美术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很少有学校会将教学重点放在美术教学上,这就导致幼儿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陈旧滞后,无法适应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对于幼儿美术教学来说尤其应该注意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对幼儿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类行为,教师都应该本着多赞美少批评的原则,以积极引导孩子发现生活中的美,而不是以严格的绘画理论知识来要求孩子。为此,当今的幼儿美术教育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还需要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配合,以不断改善美术教学氛围,为幼儿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创造性思维对幼儿美术教育的促进作用
首先,创造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应用创造性思维可以帮助幼儿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性思维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上,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前提,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选择有助于培养幼儿想象力的场景开展教学,以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其次,创造性思维可以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幼儿美术教师要想提高美术教学成效,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了解幼儿的身心特点,摒弃枯燥的教学方法,注意将创造性思维应用在课堂教学中,以激发幼儿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产生更多的兴趣,进而不断培养幼儿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促进幼儿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最后,创造性思维可以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幼儿时期的各种行为大都是以情感为导向的,将创造性思维应用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幼儿的情感,加深幼儿的审美体验,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幼儿视作完整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关注幼儿的情感发展,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幼儿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应用
首先,幼儿美术教师必须创新美术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在新形势下,幼儿美术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不要对幼儿的思想行为进行过多的干涉,允许并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不断培养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幼儿在教学中为幼儿设定固定的绘画模式,影响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幼儿美术教师在向幼儿讲授基本的绘画技法的同时,必须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尊重他们的创作,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幼儿园应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美术教学体制。美术本身是幼儿思想表达的重要方式,为此,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幼儿用色彩、笔触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鼓励他们自由创作,勇敢的表达情感,避免让幼儿在课堂上对固定的事物长期描摹,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会降低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可能限制幼儿的想象和思维空间。
对幼儿园来说,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美术教学机制,为幼儿教师和幼儿提供更多的美术材料,为幼儿的美术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以不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再次,幼儿美术教育还应该注意营造创造性思维的学习氛围。学习氛围会给幼儿的美术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尤其应该注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主动性,但是受幼儿年龄特点的限制,他们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是有限的直接的,为此,幼儿美术教师应该为幼儿的美术学习提供充足的美术材料,以引导幼儿去更好的观察,对于幼儿的好奇心教师也应该对其加以保护,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当然美术材料的选择也应该注意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注意不要用成人的观念去判断幼儿的思想,为幼儿的美术学习提供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他们能够自由借助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结语
创造性思维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发挥着重要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将创造性思维引入幼儿美术教学中,引导幼儿思考,激发幼儿的美术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幼儿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作者:李丹 单位:武汉市直属机关曙光幼儿园
参考文献:
[1]丛荣.创造力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J].美术大观.20xx(06)
[2]叶如柯.创造力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现状和策略[J].吉林教育.20xx(11)
[3]张庆.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宁夏教育.20xx(04)
[4]孔艳芳,刘清海.幼儿美术教学中的创造性培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xx(04)
学前教育论文5
学前教育是我国的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阶段的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一部分,根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活动,培养学前儿童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在现代美术教育的历史上,奥地利美术教育家弗兰兹西泽克提出“发现了儿童绘画”,把过去重技术训练的功力立场,转到重视儿童艺术的创造性和表现性上。“涂鸦”是孩子的天性, 美术是幼儿探索世界的一种途径,从根本上说,儿童造型能力的发展,是一种随心智的成长而自然萌发的过程,学前儿童的美术是其心理活动的反映,是其心理表象的图式化。
一、学前美术教育的目的
(1)利用线条、形体、色彩等视觉造型要素培养学前儿童对美术的感受与体验并通过有目的、有意识地提供大量视觉感性材料,激活学前儿童的经验,来达到儿童和人类最宝贵的变化的沟通,以人类审美所达到的高度,来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
(2)通过积极的美术创作活动即“涂鸦”过程,启发学前儿童用视觉造型要素表达自我的观念和情感,培养学前儿童表达和创造美的能力。“涂鸦”是儿童有意识地模仿活动,应多鼓励与启发,让儿童产生更浓烈的兴趣。
二、儿童绘画发展阶段划分
(1)涂鸦期(1岁~2岁):点、线以及无意识的画着不同方向的曲线或直线、圆圈,不具备实际意义。纯粹是儿童一种本能的、无意识地活动。“涂鸦”的过程中,儿童会感觉到这是一种快乐的游戏,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2)象征期(2岁~3岁):心理学家皮亚杰任务幼儿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符号化的智慧发展”。这个时期的儿童以自我为中心,为满足自我需要而行动,按照直觉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创造出直觉的象征性图式。
(3)定型期(3岁~7岁):随着儿童对外界事物的观察与理解,知识层面的递增,丰富了内心的世界与社会的认知,这个时期的儿童画特点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正面到侧面,从平面到立体,并有时间、空间观念。是儿童形象思维发展最敏感时期,也是最直观、充满情绪性的。
(4)写实期(7岁以后):这一阶段的儿童画,仍属于“知的写实期”。能以绘画基本反映客观现实,儿童所表现的形象特征比较具体完整。
三、采用积极的引导策略,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
(1)在美术教学中,因为幼儿思维方式还处于具象思维能力阶段。例如在“我的小花伞”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可利用多媒体幻灯图片引导幼儿欣赏观察各种各样,色彩丰富的小花伞。画面的直观优美的'视觉冲击,让幼儿动态的观察了小伞各个角度的形态特征,同时很好地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2)思考是创作的源泉,课堂的互动性,会让幼儿的参与性与积极性提高,也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幼儿绘画课不只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互动的配合的过程,例如让幼儿体会人的情绪“喜、怒、哀、乐”如果单纯让幼儿做表情,幼儿肯定对情绪理解得不够深刻,如果设置一些环节来提问题:在什么时候会高兴呢?比如你在生日的时候,妈妈送给你个新玩具,高兴吗?高兴就是喜的情趣,那么你高兴的时候会怎样呢?幼儿在问题的情境中,很自然地就带着问题去想象,自然而然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了。
(3)美术是幼儿最重要的自我表达的方式,通过美术活动幼儿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及思想。例如“美丽的地方”这节课程,有的孩子用火柴盒和卡纸拼组的一个奇妙的城堡,有的孩子选择塑料碗和螺丝拼组成一个神奇的飞碟,在完成的创作中,有的孩子在作品的旁边画了交通工具停靠在城堡旁边,有的孩子画了心中认为最漂亮的公主放到城堡里面,自由创作总是会把孩子的注意力最大程度的聚集起来,在这的孩子都顾不上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给孩子充分的自由。
(4)适当的正面评价能增强儿童的自信心,但现在的幼儿园“口头表扬”教育到处都是,儿童只要做对一些小事,老师就会进行表扬。时间长了,幼儿不仅会觉得老师没有新意,而且会对老师的鼓励变的很漠然,即使表扬了也没有觉得开心、高兴,所以,作为老师要实际一些,根据实际情况对幼儿说正面积极的话语,不一定说:“你真棒”才是夸孩子,也可以用一个眼神,一个拥抱来鼓励幼儿,让幼儿感受到“他很棒”的信息。
(5)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做孩子的良师益友,现在的幼儿园的老师为了学生作品的完成度经常涂改学生绘画作品,这样很多时候是在抹杀孩子“涂鸦”的兴趣。幼儿的画虽然是“主观”的、幼稚的,切表现了他看时间的独特眼光与理解世界的独特方式,幼儿对具体生命运动模式的感受更具直觉性,这是成人所不及的。正是这种生动的、感性的特点,才使学前儿童的美术充满活力与魅力。
四、总结
美术教育是培养幼儿想象和创造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有助于儿童大脑潜力的开发,充分挖掘学前儿童的艺术和审美潜能,提供儿童自由宽松的环境,使之得到充分的发展,让我们携手共同为儿童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学前教育论文6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幼儿教师,除了注重专业知识教学外,还理应强化专业技能教学。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做好实训室建设对于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实训室建设
为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设置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必须联系幼儿园教学实践,探讨学前教学专业的教育现状,强化专业实训室建设,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如此方可确保学前教育专业稳步发展。
1实训室建设现状
学前教育专业的设置是为了满足幼儿园发展需求,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1]。在教学实践中,除了要传授专业知识外,还要注重课内外训练,建立实训室,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在学前教育迎来春天之后,很多没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学校也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部分学校在一开始,资金投入不足,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师资源匮乏,也没有很好建立实训室,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导致学生空有理论知识却缺乏实践技能。随着近几年教育改革推进,人们对学前教育越加重视,学校也紧随国家及社会发展需要,在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中加大了资金投入,教师资源和教学设备得到了逐步完善。就现有的学前教育发展来看,实训室建设取得了较大进步,不仅实验实训场地大,且种类多。基本都设有钢琴及电子琴教室、婴幼儿活动观察室、幼儿活动模拟室、亲子活动模拟室。同时,学前实训室还有蒙台梭利工作模拟室、奥乐夫音乐教室、卫生模拟保健室等,基本可以满足学前教育的教学需要。但是,从整体来看,为更好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训室建设中还需继续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如多功能厅、微格教室、幼儿园教学模拟室等。
2实训室建设面临的困境
当前实训室建设仍面临三方面的困境:一是在实训室建设中,实训教材种类还需继续完善,教学内容有待更新。二是实训室制度有待完善。总管现阶段的实训室制度建设,还存在较大的不足,对于实训室使用时间等使用细节还需继续完善。三是,未能充分发挥实训室的作用。大部分实训室仅用于课堂教学,目的是完成课程大纲规定的实训内容,内容形式过于统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我探索能力。为此,在实训室建设中,还需做好实训室使用制度的完善,加强与幼儿的联系,充分发挥实训室作用[2]。针对当前实训室建设面临的困境,必须对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训都要提起重视,补充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加强与幼儿园的交流合作,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实践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更好满足幼儿园的实际需要。
3实训室建设改革思路
3.1建立模拟室,强化技能训练
在实训室建设中,应加强技能训练,为此,模拟室的建设是十分有必要的[3]。建立模拟活动室,实施模拟教学,模拟工作岗位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中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模拟室的建立让学生处于一种仿真的工作环境,利用模拟室中真实的教具、环境、教材练习,教师从旁指导,不仅能提升学生主动参与度,也培养了学生实践技能。在模拟室教学中,学生首先要明确任务要求,分析并确定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方案,准备模拟教学所需的教玩具材料。在接下来的模拟教学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自主探索,教师根据每组模拟操作情况对学生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加入学生自评与同学互评,让学生在评价中找到不足并改正。通过这样的模拟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2完善实训室管理制度和配备,发挥实训室作用
在实训室建设中,不仅要及时完善硬件设施,更要立足于教学需要,完善实训室管理制度,利用各实训室的硬件设备,充分发挥实训室的作用。需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在校内的学前教育中,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需要以教学场所和教学设备为主要助力,为此,需完善实训室管理制度,如规定实训室开放使用时间、填写实训室使用情况登记、建立器材设备档案、对数码钢琴实训室等大型器材室实施定时检查管理等,确保实训室的正常使用。二是在实训室建设中,学校要尽量为学生提供便利,在绘画室、手工制作室等实训场所将教学设备及制作材料准备齐全,如配备制作工具、不同类型纸张等。三是要注意利用微格训练室,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如借助情景模拟、过程记录等方式,在反馈原理的基础上,完善教学活动,做好教学评价,训练学生掌握专业技能。
3.3建立多功能厅,展示专业技能
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校也应该提供舞台让学生展示专业技能,因此,多功能厅的建立就显得尤为必要[4]。建立多功能厅,发挥其多样性功能,组织学生演出活动,组织专业培训活动等,让学生通过现代化的教育设备汇报专业演出,展示专业技能和才华,提升学生弹唱说跳等基本功。同时,为发挥学生的专业技能,学校还需加强与幼儿园的联系与合作,邀请幼儿园教师到学校多功能厅作报告,向幼儿园输送优秀的见习学生,让学生积累专业经验,提升其实践能力。如果条件允许,甚至可以与学校附近的幼儿园联合办学,定时把幼儿园的小朋友请到幼儿园教学模拟室来上课,让学生在更为真实的环境下练习教学能力。
4结语
在学前教育中,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必须做好实训室建设,发挥实训室的作用,健全实训室相关管理制度,加强与幼儿园之间的联系合作,优化教师资源,校内校外相结合,培养全面性的幼儿教师人才,更好服务于学前教育。
作者:吴锦红 单位: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赵丽英.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状况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xx.
[2]胡秋云.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D].厦门大学,20xx.
有关关于学前教育专科毕业论文推荐:
1.电大学前教育专科毕业论文
2.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3.关于学前教育的毕业论文
4.关于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5.关于学前教育相关毕业论文
6.电大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7.学前教育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学前教育论文7
【摘要】学前教育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孩子以后的发展问题,早已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就新时期幼儿学前教育的方法和策略进行简要的探讨,以期改善促进幼儿学前教育的现状。
【关键词】学前教育;方法;策略
以往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父母或老师总是把已经分析得特别细致的知识传授给他们,而不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学习。由于受到这种教育方式的影响,孩子也对这种不甚“科学”的教育方式形成了习惯和依赖。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得人们对幼儿的培养和教育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做好幼儿的学前教育也成了教育的一个关键之处。
一、建构开放与互动的校园平台,促进共同发展
为了鼓励幼儿能够更多、更好地进行探究性学习,首先就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空间,要通过开放与互动校园平台的建立为他们提供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促进幼儿们的共同发展。具体来说是:
1.开放式人际关系的建立
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对幼儿的人际关系交流与身心发展都有着极大的积极意义,所以应该让幼儿们的身心能够在相互交流和各种娱乐活动的参与中得到良好的成长与发展。此外,教师应该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幼儿,在不断的鼓励他们进行交流、建立友谊的同时要适当地多给予孩子们一些自主权,让他们自主的选择和建立同学之间的友谊。
2.跨班级幼儿及校内小学生间互动式活动空间的建立
学校举办的活动,无论大小都应该鼓励幼儿参与,这样不仅能开发学生的智能,同时也使得他们表现自己的想法得到激励与提高。
二、在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注重设问引导
一般来说,对自身不了解、有疑问的东西幼儿都会特别感兴趣,因此一旦他们发现问题的时候就会迫切地想找到问题的答案,而这也正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作为幼儿教育的教师,在生活和学习中要学会处处细心观察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将先前设计好的问题通过适当的途径引入到孩子的世界中去,然后想方设法让他们产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再引导他们从已经学习到的知识中找寻有关目前问题的答案,并鼓励他们采用不同的途径与方法。在对问题进行一定的探讨之后,教师再进行假设与确定,然后让孩子们在问题中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该对幼儿的一些疑问与想法等进行观察并加以重视,从问题中探索知识,学习知识。例如,在寒冷的冬季让孩子们记录热水结冰整个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在孩子们还没有认识磁铁的情况下,让孩子们观察桌子上的金属小汽车为什么会自己动等。通过这种设疑的方法让孩子们产生探索知识、寻找的激情,从中学习有关的知识。
三、将游戏作为教育的一种“媒体”
科学活动是对幼儿的成长产生较深影响的一门课程,因此在对幼儿科学活动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时,有必要将游戏这种活动项目加入进来。但游戏必须是经过严谨选择的符合科学的、操作性强、合理的,并且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将游戏作为教育的一种“媒体”,其益处具体如下:
1.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
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的注意力都比较集中,有助于他们分清到底什么才是对自己有利的,以此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2.激发想象力
在游戏中会有很多情节和场景上的.变化,孩子们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或者说为了使游戏更加精彩,更加能够掌握,他们会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以确保自己能够适应整个游戏内容或者规则的变化,也会通过想象将以前积累的游戏经验运用到当前的环境之中,从而在激发想象力的同时也会增强其逻辑思维能力和适应能力。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发挥孩子们的思维,应该更多的搜集和应用各种具有教育性意义的游戏,使孩子们的智力在游戏中得到不断的开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游戏中得到提高,思维能力也在游戏中得到不断的发散和开发。
四、注重对幼儿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作为审美心理结构中最主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幼儿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最关键的课程,同时也是最基础的课程。注重对幼儿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接触和欣赏艺术中的美
首先要对幼儿进行美术课程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设计一些自由的美术创作课题,让孩子们自由发挥想象,并通过这种创作过程体会艺术的魅力。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音乐课程加强孩子们对音乐韵律美的体验。
2.参与和品味游戏中的美
游戏也是一种能让孩子们体会到美的活动。老师应该多带孩子们进行相关的科学游戏活动,让他们在游戏中提高审美能力。
3.感受和体验大自然的美
应加强孩子们与外面事物的接触,在与自然的接触中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纯朴与美,加深他们对自然体会与情感联系。
五、注重对学生的“三化”教育
这里所说的“三化”指的是个性化、民主化和环境化。具体来说:
1.个性化教育
这是指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让每个幼儿都能够很好的了解和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让他们的先天个性得到最充分自由的展现,对他们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为每个幼儿设计不同的、个性化的教育活动方案,然后选择针对性和明确性的活动游戏方案实施。另外,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策略,例如针对性格比较内向的幼儿可以多采取鼓励的措施,而针对外向型的幼儿则可以选择多督促的教育措施。
2.民主化教育
所谓民主化教育,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要多给幼儿一些发言的机会,在制定某些规则时和孩子们一起商量,共同探讨。这种民主化的教育方式不仅能让孩子更自觉地遵守已经制定的规定,提高他们的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还可以激励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规则制定的民主程序中。
3.环境化教育
所谓环境化教育,顾名思义指的是在幼儿的生活环境中设立一些具有教育性的事务,在减少教师对幼儿批评指导的同时使幼儿也能在日常活动中提高自我监督的能力。例如,可以在幼儿睡觉的房间墙壁上画上或者贴上一些既能够吸引他们注意力又能够督促他们好好休息的图画;在幼儿的厕所里又可以贴上一些让他们学会节约用水的标语或图片;在看书的地方贴上一些能督促他们好好看书,好好学习的图画等等。
六、结语
总之,在儿童成长的人生初期,应该尽量充分挖掘出他们的自身潜能,要对幼儿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给予更多的关注,让儿童成长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和、家人以及自身的人。因此,在对幼儿进行教育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所带给他们的喜悦,另外一方面还要对他们进行鼓励,对他们的疑问表示赏识,从而不断地激起他们对事情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在正确的引导中教会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创造未来。
参考文献:
[1]冯梅.新时期幼儿学前教育的策略和方法[J].群文天地,20xx,18:139-140.
[2]朱云娟.论幼儿学前教育有效策略研究与探讨[J].科技资讯,20xx,11:185.
[3]张娜.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xx.
[4]郭娜.幼儿学前教育的方法探讨[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xx,07:95.
学前教育论文8
一、传统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传统美术教学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严重阻碍了学前儿童对美的探求。首先,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多采用讲解、板书、多媒体等的方式来向学生讲授知识,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美术知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而导致了孩子们对美术课失去了兴趣。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美术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与美术这一要求非常个性化的艺术背道相驰,难以培养出具有活力、创造力的学生。其次,在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点评学生们的作业效果来判断其对技能的掌握情况,而点评作业依据的又是专业的美术技能知识,“像与不像”便成为了评价学生作品的重要标准,只有那些画得像真实事物、画得像教师所画的作品才是优秀的。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使得美术教学完全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阻碍了美术教学的发展。再次,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美术材料内容仅仅局限于美术知识的范围,只看重学生能否掌握专业技能,而对其他知识的涉及则较少,其内容脱离了儿童的生活,使得学生对美术课产生了疏离感。传统的美术教材过于重视美术知识的严密性,使得儿童发挥空间较小,无法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二、实施美术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意义
美术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儿童了解美、感知美、创造美。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年龄特征可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而逐渐培养他们对自然、社会中的美好事物的审美能力以及对艺术的热爱,使得他们在追寻美的活动中能够潜移默化地获得美的感染,陶冶情操,从而逐步提升了自身的艺术素养水平。
1.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
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美术教育是培养儿童创造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美术教育的本质就是创造性的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美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儿童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引导和挖掘出儿童的个性潜能,发现、保护、发展并强化他们的艺术个性。如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写生、记忆、欣赏等方式来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鼓励他们要发挥自己的艺术个性,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同时,教师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也能够锻炼儿童的观察力、感知力、想象力,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
有利于培养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除了智力因素之外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意志、求知欲、自信、独立、自我意识等。传统学科教学主要注重儿童智力因素的培养,而美术课堂教学,主要依据的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来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而可引导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能够培养其求知欲和对艺术的兴趣;在进行作品创作时,可通过让学生完成一幅作品来培养其坚定的意志、耐心。建构有效的美术教学模式也有利于逐渐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来让儿童树立起良好的自信。
3.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
有利于培养儿童展现自我的能力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培养儿童一些美术技能,来让他们学会欣赏美、发掘美,并将其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建构有效的美术教学模式,教师可将自己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内容与儿童的认知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们创造一个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通过各种鼓励方式,让学生们在美术学习和创作作品过程中,学会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展现自我。
三、建构美术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策略
美术教育主要有两个层次的教学任务,一是形式层面,即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们掌握各种美术技能和知识;二是内容层面,即通过学生们的自我创作来让他们准确地表现出自我情感以及对美的认知。建构有效的美术教学模式恰恰就是依据美术新课程的标准巧妙地连接了两者,唤醒了儿童的审美意识,来让儿童主动建构自我的创造能力。
1.建构以训练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主的有效模式
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与实现儿童创造力和创作能力的提升。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们自我唤起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真正地发挥美术教育的价值,逐步培养学生们从不自觉创作转变为自觉创作、热爱创造的过程。首先,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学生们所要表达的情感来进行大小画交替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让学生画较大物体时用小张纸来画,而画较小物体时用大张纸来画,以帮助儿童提高其构图能力。比如,在静物的描绘课程中,教师可以将纸裁剪为不同形状和不同尺寸的大小,来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构图方法来画同一事物,即先将画纸尺寸逐渐缩减,之后再将画纸尺寸逐渐放大,注意画面主题要一致,以培养儿童对画面的驾驭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其次,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应采取让学生画想象画与现实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要以现实画为基础向他们讲授绘画的基本技能,然后积极鼓励孩子们“异想天开”地创造作品,这样的教学模式,既可以让儿童打牢基础技能,又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想象力。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美术教师要积极引导儿童体验美、认识美,还要结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表现能力等实际情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灵活调控教材,并运用各学科知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儿童进行想象训练,给学生搭建一个丰富的想象平台。再次,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绘画故事的教学模式,可选取一些诗歌、故事的情节或学生自己编写故事,然后让他们描绘连续的图画,以提升儿童思维的连贯有序,丰富儿童的表现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但采用绘画故事的教学模式相对来说要比描绘单幅绘画有难度的多,然而学生对自己所熟悉的诗歌、故事等内容兴趣较大,在美术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很好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情感,进而提升儿童的创造能力。
2.建构以激发儿童兴趣为主的有效模式
兴趣是开启美术教育的大门,因此,美术课堂教学应实施以激发兴趣为主的教学模式,利用学前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安排和设置一些感兴趣的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时创设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参与到游戏活动之中,以游戏为题材进行绘画,以加强儿童的集体感和情感交流能力。比如,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画自己”的绘画课程,绘画完成之后,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来优化教学模式,以提高儿童的绘画水平和欣赏水平。比如在课堂上可让学生观看一些优秀的故事片、美术片,其屏幕上美好的形象、绚丽的色彩可潜移默化地促进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审美情感的形成,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再次,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学实际条件将教学课堂搬出教室。比如教师可以带学生去参观美术展览,以开阔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在观赏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感悟,引发他们对美术创作的冲动和激情。同时,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自然带给我们的美,让他们对不同季节的树木、人物等进行描绘,使他们能熟悉美术的造型和色彩旋律。
3.建构以培养儿童造型感和色彩感为主的有效模式
美术教育对儿童造型和色彩的训练主要以形象感觉为主。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了直观图模式对儿童的造型感和色彩感进行培养。比如,教师可以准备一组静物,先让学生对这组静物进行观察,然后迅速打乱静物的摆放位置,之后让他们对这些静物进行重新摆放,这样便可以培养儿童对事物的造型感。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填色训练的模式,用以测试和训练儿童在色彩表现上的个性、情感,以强化儿童对色彩的了解,进而提升学生的色彩表现力水平以及对色彩的敏感度。比如,教师让学生对一幅冬日的图画进行填色,有的学生会用偏冷的色彩,而有的学生则会选用较暖的色彩,之后教师要予以适当的点评,以便让学生自己能够感知不同色彩下的冬日主题,并有针对性的讲解一些色彩知识。
四、结语
美术教师对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究不仅能够提升儿童的审美水平和美术素养,也为美术新课标的实施提供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探索。美术教学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通过具体的实践教学去验证这一模式。为此,美术教师要积极结合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年龄特征,以新课标为基础,来建构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的教学模式,进而激发学前儿童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开拓儿童的美术思维,陶冶儿童的艺术情操。
学前教育论文9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20xx届学前教育专业招生的普高生源和中职生源都来自本省,都是通过各自类别高考录取到本专业学习,两类生源在年龄、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三年学习中,除个别学生因退(休)学、缺考、缓考等原因导致部分学习成绩数据缺失外,学生的成绩数据完整。20xx~20xx学年虽然根据生源类别的差异实行分类教学,但由于教学目标统一,各课程考试试卷及评价标准一致,因而具有可比性。根据本研究设计,对学前教育20xx届学生三年所学的22门课程的学习成绩进行汇总。为便于统计分析,将跨学期课程(如音乐、口语、舞蹈、美术等)的学习成绩进行了合并。选择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平均分x、标准差s,对两组均值作配对资料t检验。取显著性水平α=0.05,采用双侧检验,对他们的总平均成绩和各门课程的成绩按生源类别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二、数据处理结果
(一)不同生源类别总平均成绩比较
22门课程总平均成绩的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中职生源学生总体平均成绩略高于普高生源学生总体平均成绩,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二)不同生源学生分课程成绩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在被测的22门课程中,两类生源除3门课程的考试成绩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19门课程的学习考试成绩有显著性差异。普高生源的12门课程考试成绩高于中职生源的考试成绩,中职生源的10门课程的考试成绩高于普高生源的考试成绩。其中学前教育心理学、幼儿文学、活动设计2、幼儿游戏指导、研究性学习、学前教育史、钢琴、口语、演唱课程学习成绩,普高生源学生高于中职生源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幼儿园课程、活动设计1、环境与教具制作、家庭与社区教育、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舞蹈、美术的课程学习成绩,中职生源学生高于普高生源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生源视角的结果分析
从学业情况看,22门课程的总平均成绩,中职生源的学生学习成绩略高于普高生源的学生学习成绩,但两者没有显著性差异。单从学业成绩维度来看,两类不同生源人才培养质量没有显著差异,在招生计划安排上可以兼招。从各科目成绩来看,22门被测课程中,普高生源学生有12门成绩高于中职生源的'学生成绩,其中有9门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中职生源学生有10门成绩高于普高生源的学生成绩,且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反观对两类生源学生学习成绩的一般理解是,普高生源的学生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上有优势,中职生源的学生在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上更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但是,从单科成绩的比较来看,其结果与原来的期望有较大出入,其中不排除样本的偶然性,也或许与我省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结构有很大关系。
1.我省学前教育专业招生的生源市场中,最具竞争压力的是中职生源的单考单招,每年不到40%的录取比例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证。可以说,能够通过单考单招进入高校全日制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学生,其高考成绩应该是该类考生群体中的领先者,他们深知继续深造的不易,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理论课程学习上不逊色普高生源的学生也是可能的。
2.普高生源学生有较好的学习习惯,他们报考了该专业后,知道自己学习的短板所在(很多普高考生的音乐、钢琴、舞蹈、美术基础很薄弱),但是由于专业的特点,促使他们在技能学习上更加努力,三年的培养能使他们取得较好的成效也是正常的。
3.学前教育专业单考单招的体制,使得更多的生源学校思考如何实施应试教育,其最典型的事实是取消了单考单招的专业最低分数线后,考生专业考试成绩的差距普遍低于文化课考试成绩的差距,生源学校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化课与专业课高考的平衡上来,他们深知总分是能否升学的关键,所以有些生源学校在考生专业考试的内容选择和辅导上,存在“投机性”。如在专业考试的项目设置上,音乐(唱歌、钢琴)和舞蹈都是自选的,有些考生就很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导致这些考生忽视基础训练,进入高校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反映到本次课程学习成绩的统计中,中职生源学生的演唱、钢琴平均成绩低于普高生源学生,且有显著性差异。4.随着我省中职学校新一轮专业布局的完成,中职学前教育办学教学机构更趋规范,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较高素质生源储备;同时,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社会对幼儿园老师这一职业的认同度将会越来越高,必将吸引更多高素质的普高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只要努力,不管哪类类别的生源都能取得好成绩是可能的。当然,上述分析结果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所招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等,都会对分析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提高不同类别生源学生学习效果的路径
随着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高职院校生源结构的多元化将成为必然。不同类型生源的知识结构、学识水平和综合能力是有差异的,生源差异对教育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明确提出“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2]所以,正视这一差异,把这种差异当作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做好自我认知,在教学设计、活动安排等教育教学情景中注重挖掘不同杨志芳:学前教育专业两类生源学习成绩对比研究生源学生的潜能,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1.基于学情,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要通过学情分析,明确全体教学对象的现状,在教学方案制定过程中既要做好整体的教学规划,不降低教学目标要求,又要分类对待,分阶段实施,最终实现培养目标一致[3]。2.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学习的特点和需求。为更好地实施分类教学,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已有的基础,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制定符合不同类型学生学情的课程体系,探索适合不同类型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实践教学模式。3.建立多元化的学业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师生的反馈意见以及具体教学情况,不断调整教学评估方法,采用诊断性、形成性和终结性等评估方法相结合的多元评估模式,从而调动不同类别生源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乾一.中职生升本,学业能否跟上[N].中国教育报,20xx-01-10(9).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Z].20xx-07-29.
[3]周宇.影视动画专业差异化生源背景下的分层教学模式实践[J].教育与职业,20xx(28):92-93.
学前教育论文10
经过无数的日日夜夜,我终于完成了论文。回想起写论文的过程,我的心充满了情感。从开始寻找和准备材料到论文的最终完成,对我来说,我获得了很多。这让我意识到了学术的高度和严谨。看着这张成形的纸,我感到非常兴奋,觉得它离不开许多人的帮助。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谢秀莲副教授,在我两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中,他一直在指导、教导和培养我。在
学习中,老师总是严格要求我们,耐心指导我的论文。在写论文的过程中,不管老师有多忙,他都会给我的'论文最大的帮助和指导。在过去的两年里,你的细心指导让我学到了很多。你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我的学习态度和未来生活。衷心感谢你两年来的辛勤教学。
其次,我感谢王东兰、郑明、孙爱琴和黄邵云等老师。我感谢你在发表毕业论文时提出的宝贵意见。正是你的意见使我的论文能够更顺利地完成。我要感谢所有和我一起学习的学生,感谢他们的友谊和帮助。
最后,感谢家人的鼓励、理解和支持,这让我坚持下去,最终完成了学业。研究生的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事实上,仍然有成千上万的单词,但我知道此时此刻所有的语言都被组合成一句话来表达我的最终愿望:感谢我所有的朋友,祝所有的人幸福。
学前教育论文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亟需大量高素质人才,逐渐增加了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了对各级教育的投入,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此时代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人才,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缺乏美感教育功能,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没、创造美的能力,过于模式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美术教育被人们公认为培养创造力最具成效的一门学科,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基本的绘画功能,还要懂得怎样去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个人调查研究,系统分析了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美感教育功能,以期能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现状
1.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教师负责讲课,学生负责听课,学生被动学习,很多时候教师依然采用单一注入式的教学模式,与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已经严重不符。比如在美术课上,教师通过示范来讲授知识,这种讲课方式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自然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而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客观实际,未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像是标准化流水式作业成品一样,没有自身的想法,扼杀了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此外,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的普及,传统板书式的教学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师必须要适应这种变化,通过多媒体技术、信息化教学等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发展。
2.缺乏对学科之间关联性的深刻认识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缺乏对学科之间关联性的深刻认识,不懂得利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包括绘画和手工制作两个方面,它们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只注重在美术领域当中学科之间的关联,实现了资源共享,却忽视了学前教育的其他学科也是可以与美术教学实现资源共享,忽视了学科之间的知识迁移,而且它们之间的结合将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在美术教学当中,我们可以适当地使用音乐、绘画、诗歌等,实现完美协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3.教学内容缺乏实用,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教学内容缺乏实用,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传统的美术教学过分强调绘画技能,将教授绘画技能作为美术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教师传授过多的实用技能,甚至让学生去记模板,忽视了美术教学的真实内涵。学前教育美术教学应该侧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首先让学生感知美,然后才能创造美,最终才能把美术教学的真谛传播到学前儿童中,符合社会需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美感教育功能
正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存在如此多的问题,尤其是美术教学缺乏美感教育功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个人调查研究,指出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美感教育功能培养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美术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欣赏美
美术欣赏是学前专业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通过美术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美感对于人的重要性,善于通过审美的眼光发现生活美,进而欣赏美、拥有美。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师生之间互动,在充分了解学生客观实际的基础上,改变自身的教学策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学生的创新行为加以鼓励,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美术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创造美
学术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会欣赏美的基础上学会创造美。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化教学手段等科学技术,开拓学生眼界,为学生发挥自由想象提供空间。同时,也要注重学科之间知识的迁移,实现资源共享,可以通过诗歌、音乐、雕塑等的与绘画的完美结合,在学习绘画的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美术教学要让学生学会传播美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最终目的是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能力,让儿童通过绘画表达他们自身真实情感。这就要求学生要充分认识到美术教学的真实目的,认识到学前儿童的“童心”“童真”“童趣”,只有充分理解和认识到儿童个性,感受和体验它们的存在,才能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通过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积累传播美的经验,从而更好地培养学前儿童的综合能力。
三、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学前教育专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缺乏美感教育功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我们要善于通过美术教学让学生通过学会欣赏美,学会创造美,最终达到传播美,实现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美感教育功能。
作者:黄伟 单位:长春市第七中等专业学校
学前教育论文12
摘要:作为高师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有着其独特的定义。它与专业美术教学不同,其教学内容更加浅显广泛、教学形式更加多元化,教学评价机制也由对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的评价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思维创新能力等的多方面评价。本文试图从以上三方面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模式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学前教育;优化;美术教学;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家长们对幼师的要求已不仅仅是看好孩子的衣食住行。他需要幼儿教师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看护好孩子的同时还要传授多方面的知识。这就对作为幼儿教师的培训摇篮——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学前教育人才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美术教学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是幼儿园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之一,它是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武器。但由于该课程起步较晚,正处于探索阶段,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片面、形式单一等,因此,对于高师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模式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思考和研究。
一、完善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与专业院校的美术课程不同,不是对专业技能、技法的反复训练,而是具有自己的专业特点。它是针对未来的幼儿教师设置的,要求学习者既要学习一些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又要把所学到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应用到以后所从事的`幼儿教育当中。如何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其生活品质,同时又能掌握必备技艺,形成职业素养,成为我们优化教学内容所要考虑的问题。美术课程作为人文性质的课程对技能技巧的要求偏高,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对技能技巧方面的要求要尽量广一些,浅一些,要能为他们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奠定一些必备的基本技能。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开设一些简单的绘画基础,这里包括幼儿所接触的一些简单的绘画形式,我们尽可能广泛地进行学习,如简笔画、儿童版画、儿童国画、儿童手工艺术等。同时也应增设一些中外美术作品欣赏、民间艺术、简易动画、设计与工艺方面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在完成艺术作品、欣赏经典中掌握必备技艺,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形式
美术教学的优势在于它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不少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忽略了这一优势。他们偏重书本知识的传授,照本宣科,很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融入自然和社会,既缺乏对美的感知能力的培养,也忽视了社会实践,不利于营造活泼的学习氛围。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教学,应根据其教学内容的不同,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欲望,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进行素描、色彩等绘画基础教学时,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带领学生去参观一些书画展览,也可以组织学生观摩美术专业的学生作画,并与他们进行学习方面的交流。在进行儿童手工民间艺术的教学中,可聘请民间艺人进课堂,也可组织学生到民间艺术基地去亲身体验其中的神奇与奥妙。又如,在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学校与幼儿园的合作之便,组织学生到各幼儿园实地参观考查,使学生在对幼儿园环境有了直观的了解后,再进行针对性教学,既能减少教学的难度,又能增强学习效果,使教学活动顺利进展。教学资源的开发要建立在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这就对我们的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最大资源优势,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根据课程目标,优化评价机制
学前专业的美术教学培养的是幼儿教师,是能够欣赏美、创造美和传播美的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新型教育人才。这就需要我们突破传统的美术教育评价机制,从过分重视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转为多元化的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评价机制。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思维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对其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尽可能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尊重个性的培养。评价时要多鼓励,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针对性地提出学生的不足。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优秀教育人才。
四、结语
美术课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和内容不能满足本专业的实际需求。如何针对专业需要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作为学前专业的美术教师,更应该从实际出发,加强教学研究力度,增强教学能力,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到现代教育一线当中,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学前教育论文13
一、引言
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或者正在改变着学校教与学的方式,其在学前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及实现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已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所谓学前教育信息化是指依据幼儿发展的规律,在学前教育的各个环节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与方法,以优化学前教育效果,提高学前教育效率,并最终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过程。学前教育信息化在我国的发展才刚刚起步,而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在上世纪就早已对ICT(在一些国家把信息技术称为“信息与通信技术”,英文为:,简称“ICT”)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因此,探索总结国外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成功经验、方法与启示,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二、国外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态度与立场
21世纪,ICT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国外ICT很快成为幼儿园教育中强大的、有效的、创造性的工具,它可以丰富幼儿的经验,尤其是对视觉艺术感悟力的培养。一个来自新西兰的国际幼儿教育研究认为,ICT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更多的成长机会,ICT设备在早期教育中能创建丰富的幼儿园学习环境,增加幼儿的经验,进而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数学思维的发展以及提高幼儿的信息素养与归属感。美国心理学家NazmBurgul和MustafaYagan通过分析幼儿信息浏览方式和学业成绩的关系,认为信息技术在早期教育中具有辅助教育、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ICT对幼儿发展具有显着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ICT对幼儿教育的作用并不一定都是积极的。美国很多学者最初对幼儿教育是否应该使用计算机持质疑的态度,他们认为计算机设备是生硬的,提供的内容也是抽象的。美国的《愚昧的黄金:批判的看待幼儿中的计算机》报告甚至认为计算机对幼儿的健康、创造力、社会性发展都具有潜在的危害,幼儿教育应该重新回归到关注幼儿童年的真实世界上调查发现,幼儿使用电脑的时间越长,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就越弱。电脑的使用直接或间接影响幼儿的社会化行为发展。类似幼儿教育不宜使用ICT的反对声还有很多,其反对的理由大致可以归结为:年龄太小不适合,容易造成生理伤害,影响思维与活动的发展等。然而,大多数研究还是从不同的视角分析认为,ICT技术具有辅助幼儿园教师开展幼儿教育活动并促进幼儿各项能力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及具有培养幼儿信息素养的功效。ICT不仅有助于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而且还有助于促进幼儿之间合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幼儿理解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等。在幼儿信息素养的培养上,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幼儿提供打字、识字、算术、搜集信息及解决问题的环境与机会,能有效培养ICT基础操作、ICT社会与文化等数字素养。数字技术整合于幼儿园课程,还将促进幼儿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ICT设备尤其是电脑能有效地完善儿童的自我观念,增强幼儿口头合作与沟通的能力。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对ICT的关注焦点开始逐渐转向对ICT在幼儿教育中如何应用的思考。以计算机为代表的ICT已经成为幼儿教育的认知工具、支持教师教与学过程的重要工具专家们认为,只有3~6岁的幼儿才具备ICT应用的条件和基本能力,因此,ICT在幼儿园教育的应用虽然适合,但并不推荐3岁以下儿童使用电脑。为了减低ICT对幼儿的伤害,应用必须设计与幼儿精神(指“生理与心理特征”)相符合的ICT教育活动。美国ICT幼儿教育应用的基本立场是“ICT虽然能为幼儿提供诸多的学习机会,但它扮演的角色只是辅助”,并“不能完全代替那些颇具价值的幼儿教育活动材料,如,积塑、积木游戏、沙子、图书等”。英国的基本认识是“ICT不是对于传统的以游戏为核心的幼儿教育的威胁,而是幼儿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另外一种媒介‘只有拥有上乘的软件支持的教育活动,才能为扩展幼儿的思维提供机会,促进儿童以多种方式去理解观念以及与他人交流,”。国际ICT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正如美国幼儿教育专家所言,“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变化的时候,我们让孩子们呆在学校中,这或许才是一种最危险的实验(1995)”。在一片争议声中,ICT已经成为摆在幼儿面前的重要的教与学工具。大部分国家认为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不是“要不要”、“应不应该”的问题,而是“如何(开展)”、“以何(种方式)”的问题。
三、国外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一)ICT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国外ICT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与国内情况类似,也存在较多问题。在美国,ICT在幼儿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只有少数教育活动发挥了技术的最大功用。20xx年,AnnEBarron等专家对美国K-12基础教育学校的2156名教师(包括很多幼儿教师)进行了走访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50%的教师表示他们使用技术时仅仅把它作为一种交际的工具,很小一部分的教师把ICT作为一种整合的工具或作为解决问题的决策工具。改变ICT在幼儿教育中的这种应用现状的关键在于推出与幼儿相适宜的技术设备,选择与幼儿相适宜的软件,从而支持幼儿教育实践活动。幼儿教育独特的规律与幼儿的互动方式及认知特点有关,幼儿教育信息化应该考虑重新设计改良新技术以适应幼儿发展的需要。在这一理念推动下,世界各国相继推出了幼儿教育的新设备,如幼儿触摸平板、幼儿电子书包等,为ICT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注入了新活力。EugeneA.Geist教授观察2~3岁幼儿与触屏设备的交互行为,认为触控设备在幼儿教育的应用更加有利于幼儿技术水平、创造力与智力的提高。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大学的LeslieJ.Couse和DoraW.Chen等观察3~6岁学前儿童使用平板电脑的情况发现,幼儿对平板拥有较高的兴趣,使用后操作水平也有较大提升,建议幼儿园教师将平板整合于幼儿课程加以应用。对于ICT如何有效促进幼儿发展的问题,国外学者认为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首先必须明确幼儿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不同以及幼儿发展的具体需要,然后选择适宜的技术与软件。幼儿教育中技术与软件是否合适是影响应用效果的最直接因素。选择技术与软件必须结合幼儿活动,赋予它合适的时间与发展空间。科威特大学的Mona和Heyam教授研究认为,选择合适的软件支持幼儿教育活动,也是把计算机更好地集成到幼儿课程中促进幼儿社会、情感、言语、身体及认知等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希腊,等人对希腊240名在职幼儿园教师和428名职前幼儿园教师应用电脑的状况进行调查,也显示信息通信技术支持的幼儿教育实践还需关注ICT教学应用的实施过程。怡当指导交互活动是应用的核心手段,指导的方式包括直接与间接两种。直接指导是发生在面对面的情境中,通过手势、抚摸、语言或情感支持等产生,也包括成人手把手地教授幼儿使用鼠标,演示数码相机的使用方法,以及用对话或问题引导幼儿持续或中止某项幼儿活动等。间接引导是指使用精心准备的游戏与事件,包括制作适宜的资源以及使用技术记录幼儿的成长过程等。一般情况下,活动引导通过问题、模型、表扬、表演等支持。信息与通信技术使用时,一方面必须把握灵活度,平衡教师与幼儿之间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的目的,体现一定的教学方法,追求ICT与现有资源利用的创新。有关资源与软件支持幼儿教育活动的有效策略,ICT在幼儿文学教育中的应用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的成功经验——把ICT融入到幼儿的自然环境中,以一种适宜的教学方法加以运用,让ICT在幼儿教育中充当不可替代的角色,进而扩大与丰富幼儿的经验。
通过上述分析,国外ICT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原则可以概括为:以尊重幼儿个性与尊严为前提,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普遍规律,怡当运用ICT实现幼儿的适宜性发展。ICT尽管能增强环境的真实性与丰富性,深化教育活动和游戏活动内容,促进幼儿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但ICT应用必须指向一定的目标,不能盲目乱用。
(二)ICT应用对幼儿发展的积极影响国外研究认为ICT对幼儿的语言、社会化、合作能力、智力的发展均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ICT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方面,信息技术能提高幼儿学习语言的参与度与理解能力;另—方面,信息技术能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语境,优化语言学习过程与迁移过程。英国的一项关于语言发展的研究显示,婴儿期(1~3岁)使用计算机学习语言的效果微乎其微,计算机对解释、接受性词汇的学习不起任何作用。只有当幼儿长至4岁一词汇的关键期时,其语言能力的发展才有必要使用这个“平台(指,否则就有可能影响幼儿语言习惯的获得与发展。十算机等技术虽然对幼儿语言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但这种发展需要到达适合的年龄才能引起某种“互动”。三名分别来自于加拿大肯考迪亚大学、麦吉尔大学及雪尔顿学院的教授还通过实验分析了ICT对幼儿语言培养的核心阅读素养的重要作用。该实验选取了8名阅读能力较低的5岁幼儿,让幼儿在连续两周的时间里,每天参加20分钟的技术支持活动,结果显示幼儿教师精心设计的技术支架,架起了通向阅读知识与能力的桥梁,幼儿阅读素养明显提高。ICT不仅对幼儿语言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它还有助于幼儿社会性行为的获得。使用计算机的幼儿不仅更加善于交往,而且他们更加具有合作精神。
一组分析数据显示,在电脑上做游戏的幼儿,其在活动中说话的时间是普通情况下的九倍,甚至交往缺陷与害羞的幼儿群体也表现出了良好的社会性发展行为。幼儿的这种社会性培养要通过幼儿在平行游戏、言语冲突、社交互动等过程中的对等作用来完成。在合作与协作学习能力提高上,技术能提供给幼儿更多的合作与协作机会。ICT支持的幼儿学习过程及要素间的协调与管理,同样是社会性在教育环境中结构化设计的一种体现。此外,ICT所创设的环境也为幼儿创造力、智力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分析上述研究我们不难看出,ICT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的确为幼儿的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幼儿教育软件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幼儿教育软件与一般教育软件相比具有其独特性。在美国幼儿软件设计与开发中非常强调使用技术创建探索的或建构主义经验的学习语境。制作素材主要采用图片、动画、声音或很小的文本等形式的素材。依据Haugland等人的观点,幼儿教育软件与资源的设计应该优先考虑过程,然后关注“提供学习机会”与“激发内在动机”。幼儿教育资源与软件设计通常有三种指导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及社会文化理论等。依据这些理论,幼儿软件资源设计通常必须遵循三条基本原则:—是提供接近真实的活动与场景是非常重要的;二是对学习方法的设计,幼儿教育软件应该提供孩子探索与发现知识的机会;三是对协作学习的设计,软件与资源应该提供幼儿团队或小组合作的任务。通常还有其他学习理论及方法交叉混合使用。美国幼儿教育协会在1996年表示,最好的幼儿软件必须是把“建构主义学习和开放的学习方法”与“强调幼儿发展需要和适合的技术”相结合。究竟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是符合幼儿认知与发展的优秀软件?“Haugland发展性软件评价模式”提供了一个十维度的量化标准,在美国受到普遍认可,十个维度分别为:①适合幼儿的年龄;②(掌控)吸引幼儿;③清晰的结构;④弹性的难度与复杂性;⑤独立性;⑥非暴力性;⑦过程有一定取向;⑧真实世界模型;⑨技术特征;⑩变化。该标准也为幼儿园教师如何选择适宜性教育软件指明了方向。
(四)国外幼儿园教师ICT能力培训幼儿园教师培训是教师在幼儿教育中运用计算机开展教学的至关重要的因素。通过对美国东南部地区的调查数据显示,教师培训最重要的是信念,教师本人对ICT的信念将决定技术在幼儿园中是否被采纳,教师的这种信念也是促进幼儿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但新西兰20xx年的幼儿教育研究报告却认为,ICT应用最大的问题是ICT知识与技能,其次才是信念。事实上,幼儿教师对技术的理解与信仰将直接影响教师知识与技能的使用水平。幼儿教师教学信念不仅能帮助教师发挥计算机在使用中的潜力。因此,幼儿园教师的ICT信念培养是有效实施技术应用的关键路径,必须提供有影响力的人和资源支持幼儿园教师的信念提升。教师ICT信念具体包括适当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热情,观察与促进幼儿内部发展的热情,以及把这些情感通过技术付诸于幼儿记录和教育活动的信心与热情。新西兰教育部明确指出幼儿园教师ICT培训的基本目的是使幼儿园教师对ICT形成积极的态度,具备基本的ICT知识与技能,掌握ICT在幼儿学习、教学及管理中的应用,能够充分利用ICT提高自己的工作成效并促进自身ICT专业技能的发展。培训的具体内容大同小异,如,ICT知识与技能主要是ICT相关技术设备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及基本操作等;ICT应用能力包括运用ICT教学,运用ICT备课,运用ICT对幼儿实施评价,运用ICT获得与共享信息等。在国际范围内,英国教师专业发展一直做得比较好,还成立有教师标准局与教师培训署,旨在制定教师专业标准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里概括英国幼儿园教师培训的内容。英国教师培训(包括幼儿园教师)的重点是ICT应用能力,而不是技术本身。这种将技术与幼儿园课程相结合、直接针对应用的培训思路,无疑对整个幼儿教育信息化是一种促进,非常值得我国参考借鉴。
四、国外ICT幼儿教育应用对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启示
通过对国外ICT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基本定位与立场、ICT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概况与原则、ICT对幼儿各项指标发展的作用、幼儿教育软件与资源设计开发、幼儿园教师ICT能力培训等几个重要问题的探究,我们认为国外ICT在幼儿教育应用中的一些经验与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或学习的。
(一)ICT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基本定位一些教育发展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已用大量事实证明信息与通信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是可行的。ICT对于幼儿发展虽然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只要合理设计与利用,ICT将有助于3~6岁儿童智力、语言、社会性、创造力等的发展,ICT不失为幼儿教育中非常好的手段。国内学前教育信息化应把握:信息技术是幼儿教育有效的、可行的辅助手段,它与传统实物教具之间不是“有你无我,有我无你”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彼此依赖,谁也取代不了谁。在幼儿教育活动中,二者对推动学前教育发展共同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需要铭记的是,信息技术应用虽然“有效、可用”,但并不等于处处用、用得越多越好,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弥补传统教育不足的一种手段。
(二)国家资金支持与政策导向具有重要推动作幼儿教育信息化的大力发展离不开国家的重视与支持。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均制订了ICT发展的政策、目标、要求、幼儿园教师的能力标准等,并大力支持教师培训,这些举措对推动本国ICT全面应用及提升幼儿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在有些方面仍需作进一步的努力,如目前现有的学前教育信息化政策主要侧重对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宏观指导,缺少更加详细的政策支持,如幼儿信息安全保护政策、幼儿园教师及幼儿信息素养标准、学前教育信息化评价与激励机制等,它们对加速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ICT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基本原则是发展适宜性ICT应用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弄清ICT融合幼儿教育应用的目的。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幼儿园的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五大课程领域的各类教育活动中,创设适宜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支持幼儿的学习与认知。应用的本质在于通过信息技术优化幼儿教育的过程,促进幼儿的适宜性发展。因此,ICT应用以“适宜性”为立场,即尊重幼儿的个性与尊严,采用合适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生理与心理的适宜性发展。另外,信息技术应用还应当注意幼儿的健康与安全问题,确保每一位幼儿在舒适、安全的环境氛围中得到发展。适宜性是世界很多国家指导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也是指导ICT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重要原则。
(四)ICT应用的关键是为幼儿开发与选择适宜性的软件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主要功用是通过合适的资源与技术扩展幼儿的经验,深化幼儿课程的内容,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在具体教育实践中,我们要关注两个核心问题:一是设计开发适宜幼儿的资源软件;二是为幼儿选择适宜的教育资源软件或技术。开发适宜性幼儿软件的核心策略是提倡幼儿参与软件设计,因为,幼儿参与软件设计,一方面能充分反映幼儿的声音、展现幼儿的视角、注入幼儿的想法;另一方面能为幼儿提供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有利于其信息素养的培养。为幼儿选择适宜的软件资源及技术,主要考虑幼儿发展的规律,无论是硬件技术的选择还是软件资源的应用都必须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这方面,我国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框架。
(五)培训是应用的关键,培训的重点是ICT应用信念与教学应用能力幼儿园教师是ICT采纳过程的“把关人”,也是应用的具体执行者。因此,国外非常重视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国外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ICT的信念、ICT知识与技能、ICT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能力、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等。一些国外专家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的ICT理念是开展ICT幼儿教育活动的关键,积极的信念有利于活动的实施及幼儿能力的发展。其次,世界发达国家的培训,如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都非常注重对ICT应用能力的培训,而不是停留在ICT基本的操作与技能层面。
学前教育论文14
一、目前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欠缺科学幼儿观的重点教育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依据,是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它是专业建设的方向和依据,是各项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专业特色的重要体现。目前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大都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热爱幼教事业,具有学前教育专业基本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和初步的研究能力,能在各种类型的托幼机构从事学前儿童保教、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按照上述专业标准强调的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不难发现幼儿教育最本质的要求———以幼儿为本的儿童观未能得到高度重视。表现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中,普遍注重学前教育专业能力的建设,在课程体系上突出专业基本理论的学习、专业技能的训练,而了解幼儿权益、尊重幼儿权益、以幼儿为本的专题教育与实践活动明显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学前教育有其专业的特殊性,因为其工作对象是身心发展迅速、可塑性大、极易受伤害的幼儿,学前教师的态度、师德及职业行为,直接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稍有不慎就可能对幼儿造成伤害,理解、尊重、责任心教育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尤为重要。
(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缺少创新类课程,难以满足新的形势需要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发展是二十世纪末以后的事情,专业课程更多是参考历史较长的高校本科学前专业课程而构建的,普遍而言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基本沿袭传统而设置,主要是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三学”,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五法”,加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园游戏教程、幼儿园政策与法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前教育史等课程,而学前教育领域一些最新开发的课程,如幼儿教师人文素养、幼儿教师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幼儿教师教育综合技能训练、幼儿的观察与评估、幼儿教育与社区环境、0~3岁婴幼儿发展与早期教育、幼儿园体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因专业教学的研究不够,把握不准,再加上新课程需要教师尽快地成熟教材,准确把握内容要点,所以普遍按传统“三学”及“五大领域教学”再加“游戏、活动”等课程设计教学。这样的专业课程体系显然是不能满足专业教师应有的知识技能结构与文化素养要求,也很难为学生以后的自主学习、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专业核心能力中欠缺观察、了解、保育幼儿能力的特别培养
师幼关系是幼儿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因素,观察、了解、保育幼儿能力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幼儿尚处于发育期,他们的理解与沟通能力比较弱,更需要教师用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方式与他们沟通,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发现他们出现的'细小问题,并能及时、妥善地加以处理,特别是生活方面的观察与照料,这是幼儿教师工作对象的特殊要求。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该专业的学生自身年龄小,许多还是独生子女,走进幼儿园的时间有限,零距离观察幼儿、与幼儿直接沟通的机会很少,很多学生对幼儿的了解、沟通,主要基于他们自发对幼儿的喜爱。在见习、实习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设计组织幼儿园集体教学游戏活动时,积极主动形式多样,容易得到孩子们的接纳和喜欢,幼儿园也比较认可,但在生活照料、针对幼儿个别学习活动时,很多同学就不知如何动手,特别是面对个性强的孩子更不知如何进行沟通管理。这些现象恰恰反映出在专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着“重教育,轻保育,重集体,轻个体”的不平衡问题。
(四)专业教师素质结构不能适应专业标准的要求,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方面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比较年轻,绝大部分为近年新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拥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教学上也认真投入,对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是由于教师普遍缺乏幼儿园实践背景,在教学上讲专业理论比较深入,但在联系幼儿园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指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性学习,特别是指导学生开展幼教实践活动方面,缺乏亲身感受性的教学经验,常常出现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按照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要求,这样一长一短的专业素质结构已经严重影响对学生的培养,急需加以完善。另一方面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具体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应该培养的是全科幼儿教师,他们不仅要充分了解“三学“”五大领域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还要熟练掌握相关的教学方法与技能。但目前承担这些技能课的教师普遍是本专业技能较强,但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了解非常欠缺,因而开展教学时不能将学前教育特点与才艺技能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推进学前教育专业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路
(一)必须把幼儿为本、师德为先的基本理念贯穿人才培养
全过程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幼儿为本、师德为先是对其职业的特别要求。幼儿为本就是要求我们培养的幼儿教师要热爱幼儿,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促进每个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全面健康地成长。师德为先就是要求每一位幼儿教师都必须做到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能够担当起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促进者的责任。为此,第一,强化入学专业教育,利用多种形式使新生懂得,学前教育作为人生开端的教育,对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性等一生的发展起着全面奠基的作用,形成初步的专业理念。第二,通过思想品德修养、教育学等课程,强化师德理念与职业理想追求,通过课堂理论讲解、社会现象分析、深入教育机构实际观察、个人道德践行直接体验等,促使个人行为修养的不断提高。第三,强化专业实践类活动,扩展加大见习、实训、调研、实习,借助这些活动,帮助学生增进对幼儿、幼儿教师、幼儿园的全面认识,解决学生思想上由单纯喜爱孩子到理性认识学前教育职业理念的转变,形成对学前教育的职业热爱。
(二)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切实处理好必需、够用、拓展的相互关系
培养理论与技能并重的幼儿园教师是许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特色,但参考教育部对高职高专总学时的设计要求,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新要求,需要我们紧跟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对传统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与优化,不断将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新理念、新思维,国内外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探索的最新成果,以不同形式完善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第一,增设必要的自主选修课,提供形式多样的专业或非专业课程,利用通识课、公选课、讲座课等平台,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课程,拓展知识与能力,提升自己的人文和科学素养;第二,针对沿用传统课程过多、缺乏创新这一问题,应利用人才培养基地的资源,与幼儿园一起研发新课程,特别是优先考虑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一些课程内容并将其成果运用于课堂;第三,坚持专业理论课“必要、够用”的原则,结合培养目标实时优化课程设置,该增设的一定增设,该删减的一定删减,构建较为完善的专业理论体系。
(三)遵循保教结合的教育原则,提升对幼儿观察、了解、保育的专业能力
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有其自然科学的规律,作为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遵循这些规律,特别是要准确把握“保教结合”的整体概念,即“保”和“教”是教育整体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会对幼儿产生不同影响。保育是教育的基础,在确保幼儿身心健康、安全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施教育。目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内容安排基本以培养专任教师需要的知识、能力为主,学生普遍对幼儿保育知识了解不够,对幼儿观察、了解、保育能力更是缺乏,按照专业标准的相关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全面精通保育和教育工作,以专业行动践行保教结合的原则。因此需要,第一,在目前开设的“学前儿童三学“”五大领域教学法”、游戏活动指导等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本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增加保育知识的渗透,并且最终要体现在考核成绩中。第二,在实践教学环节,分学期组织学生进行幼儿一日生活观察,向保育员或生活教师学习观察、保育技巧。逐步尝试熟悉幼儿,与孩子们沟通,协助幼儿园教师进行幼儿生活管理。第三,部署学生利用假期开展专题社会调查,进入城市、农村社区了解各类幼教机构保教结合的现状,从而直观感受保育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利用所学的专业理论进行分析思考,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四)内培外聘,加强“双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决定着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必须立足现实、与时俱进,发挥好“双师”教师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针对幼儿园教师的“全科”特点,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各类教师的培养培训,不断增强专业教师队伍的综合实力。第一,可以借鉴许多院校的做法,安排专业教师定期深入幼儿园实践,及时了解学前教育的新动向,全面参与幼儿园的教研、备课、教学(听课)活动,并将深入幼儿园作为对教师的一项制度要求,以提升教师实践教学的综合能力。第二,从现有教师中进行转型培养,选送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的有才艺技能基础的青年教师到区外著名的学前教育专业进修培训,安排他们参与幼儿园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逐步使他们成长为熟悉专业的技能教师。第三,与各类幼教机构建立长期广泛的联系,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幼儿教师参与专业教学,举办专题讲座、讲授课程相关内容、开展实践课程指导等,用他们的所长弥补自身的不足。第四,建立与其他基础教育学院、少儿活动中心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艺术类社团的指导教师,共享教师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各类才艺教师在学前教育技能教学中的作用。
三、结语
社会的快速发展急需优质的学前教育,急需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师资,我们必须适应形势需要,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指南,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真正把学前教育专业打造成为社会输送“理念新、懂理论、技能强、有特长”的专业化幼儿教师的人才培养基地。
学前教育论文15
摘 要:数据挖掘模型的设计,对于整个挖掘过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学前教育信息素养的调查表,围绕着数据库设计、数据准备、挖掘方法的选用、模型建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针对调查表中的若干重要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建立挖掘模型,为最终的数据挖掘做好准备.
关键词:学前教育;信息素养;数据挖掘;模型设计
前言
围绕着学前教育师资信息素养体系,国内各个机构对其研究较为缺乏,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本人参考《江苏省东台市幼儿园的信息素养调查研究报告》为参考,请教学院的学前教育领域专家,与一线教师交流,根据自身多年信息技术教学的经验,形成了《学前教育师资信息素养调查表》,从教师基本信息、信息意识与态度、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整合与创新、信息道德与安全、信息技术的培训等六个方面进行研究,对厦、漳、泉、莆田等地公办、民办、私立幼儿园的教师展开调查,希望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发现幼儿园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1 “学前教育师资信息素养”数据库设计
首先,利用Access的建表功能,先建立“学前教育师资信息素养”数据库,根据调查表中设置的六大部分,分别创建6个表,分别为“教师基本信息”(grxx)、“关于信息意识和态度”(ystd)、“关于信息知识和技能”(zsjn)、“关于信息整合与应用”(zhyy)、“关于信息道德与安全”(ddaq)、“信息技术培训”( jspx).对各部分中的每个问题设立一字段,以缩写形式为字段名,如“信息技术自评”的字段名为“Jszp”,“家庭上网条件”的字段名为“Jtswtj”.而每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以选项形式填写,所以每个字段的数据类型均设置为文本.为了便于管理,我们对每个教师都进行了编号,并将编号设为每个表的关键字.
2 数据准备
2. 1 数据收集本文数据的来源主要通过两种渠道:网上问卷调查以及网下问卷收集,研究对象为厦门、漳州、泉州、莆田、龙岩等五个地区的学前教育一线教师.
由于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多年来都是面向厦门、漳州、泉州、莆田、龙岩等五地招生,毕业生也基本上分布在这五个地区,因此本文收集的数据有一定的区域特点,即调查对象具有较相似的教育教学背景,这样给统计、分析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使得数据更加精确.
我们根据事先设置的《学前教育师资信息素养调查表》的内容,将调查表以网页的形式发布在网上,供教师填写;有了网络工具,我们能收集到更多的数据,从而使调查结果更加准确.在服务器端收集的数据,直接以Access数据库形式保存下来,然后添加到SQL Server数据库中.
2. 2 清洗数据
该过程用于提高数据质量,使数据达到分析所要求的标准.数据清洗过程包括子数据集的选择和缺失值的处理.
因为数据质量是决定挖掘成功与否的关程中对一些重要字段进行数据质量检查是十分必要的.
缺失值是指数据集中无法知道、没有搜集或者错误录入的值.一般来说对于它们所属的字段这些值是无效的.对于此类问题需要观察缺失值情况,考虑舍去其后对预测的结果是否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中,利用问卷形式收集来的数据,在手工录入的过程中,发现了有许多字段存在缺失值问题,表现为:有的题目中没有“D”选项,但老师的答案中却出现了“D”的选择;
有的题目答案为空;还有的选择不合逻辑,比如“年龄”选择为“20 ~ 30”,而“教师职称”却选择为“特级”.诸如最后一种选择,在此我们先不做处理,本文主要针对前两种缺失情况进行研究.
第一种情形下,以“jjntff”字段(字段含义为“解决教育教学难题采用方法”)为例,选项中只有A、B、C三个选项,但结果中出现了7个D的选项,造成数据错误有可能是教师填写错误或者是录入员录入失误,在这里我们将这些错误值定义称缺失值,然后利用Excel工具,发现该题目中C出现频率最高,因此将7个缺失值修改为C.
第二种情形,我们对于答案为空的题目先放空,然后在所有数据填写完整后,再采用类似第一种情况代替方式,以出现频率最高的选项填写之.
2. 3 选择数据
利用Business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Studio工具,新建一名为“信息素养挖掘”的Analysis Services项目,导入数据源,然后将数据源转化成数据源视图,再进行“选择数据”.
“选择数据”是用来决定用于分析的数据.在整合数据过程中、构建数据库之后,有一些字段会和分析无关,这里就是要对字段进行过滤.
选择数据是指对一些变量的选择取舍.选择数据过程包括字段的选择和记录的选择.我们这里主要针对字段进行选择.在调查表设置初期,由于对目标问题理解不够细致,虽然有幼教专家的指点,但在学前教育师资信息素养领域中,有关研究还是比较缺乏,因此我们在设置数据表时考虑也不够完善,有关字段设置可能是多余的,这也需要通过数据挖掘过程去发现.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针对每部分中的典型项目进行挖掘研究.
3 挖掘方法的选用
在学前教育领域中,问题调查一般选项式、问答式的题目来实现,针对选项式的调查,以下我们将对本文涉及的问题进行研究.
3. 1 关联规则的选用
挖掘关联规则的过程,就是寻找具有内在、隐性联系信息的过程.随着收集和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数据规模越来越大,人们可以从中挖掘出更可靠、更有价值的关联规则.参与关联规则挖掘的数据项可以没有显性的关联特征,正是要通过挖掘,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对调查表的分析,我们发现各字段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两种情形.其中一种有着内在或外在联系,如在“教师职称结构与自评”中,教师年龄与教师职称字段之间有着隐形的联系,即不同年龄的教师具有不同的职称,而教师年龄与信息技术自评、教师职称与信息技术自评之间的关系则是用户所关心的问题,这个关系需要通过研究得出.根据关联规则的适用范围及其目的,我们发现只有关联规则最接近客户的要求:通过挖掘,得出不同年龄、不同职称教师对自我信息技术的评价,即相互间的制约、相互影响的规律.
我们这里可以设定教师信息技术自评为预测字段,将年龄和职称设置成输入字段,这样通过挖掘,便可以得到年龄与信息技术自评、职称与信息技术自评的关联规则.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当问题相关的字段是不同范围的,或者有一项是不同范围的,则可以使用关联.
3. 2 聚类方法的选用
通过聚类,人们能够自动发现数据集中的数据由于其各自的相似性和相异性被分成不同的类,这些类别具有明显的特征,进而发现全局数据的分布模式,以及数据之间的有趣的、隐含的`相互联系[13].
在调查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字段之间的另一种关系———各字段之间都是相对独立,是同一个范围的不同方面.这里以“教师多媒体软件使用情况”问题为例.
该问题包含了四个字段,分别为“使用powerpoint情况”(Ppt)、“使用flash情况”(Flash)、“使用authorware情况”(Aw)、“Photoshop制作”(Psdzz).这四个方面都是属于教师使用多媒体软件能力的调查,每种能力之间都是相对独立的,而用户关心的是发现哪些教师能够使用哪些多媒体软件,从而对不同教师设定进行不同的培训内容.根据聚类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其方法特点,我们发现只有聚类方法最符合用户的需要:通过挖掘,将教师分成若干类别,每个类别都有区别于其他类别的显著特征,这样使得培训部门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针对性教学.
在此,我们将问题中的每个字段都设置为输入和预测字段.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当问题相关的字段是同范围的不同方面,则可以选择聚类方法进行挖掘,得到需要的结果.
4 数据用法的定义
在利用SQL Server 20xx Analysis Services进行数据挖掘时,需要先指定包含据以生成模型的定型数据的数据源视图,设置表中的项目,并指定事例表中列的用法.
4·1 定义数据表的类型
在SQL Server20xx Analysis Services中,数据必须作为包含在事例表中的一系列事例提供给数据挖掘算法.不是所有的事例都可以用一行数据就可以说明.例如一个事例可能派生自两个表,而一个表也可以派生出两个事例,因此Analysis Services提供了数据集的解决方法,可以表示多种数据来源方式,并提供了嵌套表方式.
4·2 指定数据列的用法
指定了事例表后,就可以确定要包括在挖掘结构中的表的每一列使用类型.数据挖掘列可以为下列四种类型之一:键列、输入列、可预测列或输入列和可预测列的组合.键列包含表中每个行的唯一标识符.输入列提供据以进行预测的信息,而预测列包含要在挖掘模型中预测的信息.
5 建立模型
针对教师信息素养调查表设计,我们将其分为三大部分:个人信息意识与态度、个人信息知识和技能水平、个人信息素养综合因素以及学习目标,对于每个部分,我们仅提取每部分中的一个主要问题进行挖掘模型设计.
5. 1 个人信息意识与态度的挖掘模型设计“教师职称结构与自评情况”挖掘模型设计
(1)指定“列”的用法根据调查表内容,相关字段为“教师年龄”(Age)、“教师职称”(Zc)、“信息技术自评”(Jszp),我们通过“教师年龄”、“教师职称”这两个字段来预测出教师“信息技术自评”的情况,从而了解不同层次教师的信息自我评价.
根据前面所述,在进行挖掘时,首先要指定数据源中“教师基本信息”(Grxx)为事例表,然后从中提取出“Age”、“Zc”、“Jszp”三个“列”(字段)组成挖掘结构,其中“Age”、“Zc”为“Input”属性,“Jszp”为“Predict”属性.
(2)挖掘算法的选择及其参数设置根据挖掘方法的特点,这里采用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即研究不同年龄、职称的教师对自我信息技术的评价情况.
例如教师年龄=‘20 ~ 30’ 信息技术自评=‘良好’;
教师职称=‘二级’ 信息技术自评=‘良好’.
其中涉及到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的属性设置,我们采用默认设置.
5. 2 个人信息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挖掘模型设计“教师多媒体软件使用情况”挖掘模型设计
(1)指定“列”的用法根据调查表内容,相关字段为“使用powerpoint情况”(Ppt)、“使用flash情况”(Flash)、“使用authorware情况”(Aw)、“Photoshop制作”(Psdzz),根据要求,我们指定数据源中“信息知识与技能”(Zsjn)为事例表,提取出“Ppt”、“Flash”、“Aw”、“Psdzz”四个“列”组成挖掘结构,列属性均为“Input and Predict”.
(2)挖掘算法的选择及其参数设置在此我们利用挖掘,了解教师对于四种多媒体软件的了解、掌握程度,并自动分成具有显著特征的若干个类别,然后找出每个类别中的共性,也就是说通过挖掘,希望能将教师进行分类.根据前面所述,我们认为聚类分析挖掘算法最为合适.
根据聚类分析挖掘算法的属性设置,我们同样将CLUSTER_COUNT修改为0,为了最准确地确定要生成的分类数.
5. 3 个人信息素养综合因素以及学习目标的挖掘模型设计“信息化教学意识”挖掘模型设计
(1)指定“列”的用法根据调查表内容,相关字段为“信息化教学设计重点”(Xxhjx)、“信息技术运用教学”(Xxjsyy)、“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运用”(Dmtjx)、“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区别”(Dmtct).
根据要求,我们指定数据源中“信息整合与应用”(Zhyy)为事例表,表4-4所示,提取出“Xxhjx”、“Xxjsyy”、“Dmtjx”、“Dmtct”四个“列”组成挖掘结构,列属性均为“In-put and Predict”.
(2)挖掘算法的选择及其参数设置上述四个字段都是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理解以及使用情况的不同方面,我们希望通过挖掘,了解不同类别教师的共性.根据前面所述,我们认为,聚类分析挖掘算法最为合适.
根据聚类分析挖掘算法的属性设置,我们同样将CLUSTER_COUNT修改为0,为了最准确地确定要生成的分类数.
5. 4 综述
至此,我们已经将整个数据挖掘模型的结构建立起来,对于其中典型问题进行了分析,选择了适用的挖掘方法,为其他问题的挖掘方法选择提供了参考,为最终结论的产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前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学前教育论文04-01
学前教育论文05-15
学前教育论文【经典】06-08
学前教育理论的论文10-06
免费学前教育的论文10-10
儿童学前教育论文10-10
中职学前教育论文10-10
学前教育论文分享10-09
学前教育选题论文11-10
学前教育教育论文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