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专业朗诵能力与培训策略论文

时间:2022-10-12 18:21:59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前教育专业朗诵能力与培训策略论文

  内容摘要:朗诵能力是幼师五项技能之外的必备能力之一,中职学前教育语文应重视朗诵技能的训练并实施考核。朗诵技能考核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体态语三个维度进行界定,并据此提出朗诵技能培训策略,以切实促进中职学前教育学生朗诵技能,适应幼儿园朗诵教学能力新需求。

学前教育专业朗诵能力与培训策略论文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朗诵技能;标准;培训策略

  朗诵能力培训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作为准幼儿园教师,中职学前教育学生须具备一定的朗诵能力。当前,许多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不如人意,存在着朗诵没有激情,缺乏朗诵技巧等问题。朗诵能让语言更动听,让表达更自信,是他们未来职业生涯中,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的重要基础。中职学校应重视学生朗诵能力训练并根据一定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增强自信心与竞争力。

  一.朗诵能力考核标准

  朗诵是把书面的文学作品诗歌或散文大声表达出来,是一门建立在书面语言基础上的集“看”“说”“听”于一体,引起听众共鸣的综合有声语言艺术。朗,即声音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要求朗诵者具备一定的语言水平和发声功底,同时调动丰富的思想感情。立足中职学前教育学生实际,我们要求学生朗诵时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两方面达到相应标准。

  (一)知识与技能考核标准

  朗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艺术鉴赏力。中职学校在考核学生朗诵的知识与技能时应达到以下标准:

  1.标准流利的普通话

  朗诵优美动听的前提是使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朗诵作品一般用普通话写成,用普通话朗诵,能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便于人理解、接受。同时,作为准幼儿园教师,肩负着教育“祖国的花朵”的重大使命,须获得二乙以上普通话证书,才能获取幼儿教师资格证。因此,普通话流利与否,是朗诵成功与否标准之一。

  2.适当的体态语

  体态语(副语言),是辅助有声语言进行表情达意的有效手段。恰到好处的体态语可缓解紧张情绪,帮助朗诵者入情入境,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在进行朗诵考核时,把增强感染力与可视性为目标,将学生朗诵时的体态语如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动作等的协调自然作为一项基本考核标准。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核标准

  情感,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态度,是在一定情境下对人、事或事件,以一定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价值观,是对某事价值的基本看法。具体表现为朗诵者能否有感情地朗诵,淋漓尽致地表现作品中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对朗诵是否产生了兴趣等,是考核的重中之中。

  二.朗诵能力培训策略

  (一)激发学生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诵兴趣?首先,中职学校语文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朗诵专业知识与朗诵水平,能进行高质量范读、领读;其次,列专题讲解朗诵的意义与目的,明确朗诵能力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与重视;第三,注意课内课外的实践指导,通过举办比赛提高朗诵能力。

  (二)有声语言训练

  朗诵语言建立在生活语言基础之上,朗诵时语音更加规范、清晰响亮、干净利落,给人以美的享受。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一般采取2.5+0.5的培养模式,即在校学习2.5年,顶岗带薪实习0.5年。第一学年注重激发学生朗诵兴趣,加强朗诵基础技巧训练。技巧训练要求咬准字音,掌握语音流变等普通话基本知识,能恰当地运用停顿、重音等技巧,在语句结构上猛下功夫。停顿,分为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心理停顿三种。语法停顿按照不同标点符号进行时间长短不一的停顿:句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逻辑停顿,指在朗诵过程中有时为了表达某种感情,强调某一观点、概念,突出某一事物、现象,在句中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做适当地停顿。心理停顿由感情支配,不受语法限制,它往往用于感情激动、引发思考、说不下去或不愿说下去时。重音,一个句子中词或词组所占分量是不同的。重要的词须更清楚读出,以引起听者注意,起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效果。分为一般重音和逻辑重音。一般重音与语法关系密切,根据语法结构有三规律:一是谓语部分重读;二是动词、形容词前面的状语与后面的补语、名词前的定语重读;三是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重读。逻辑重音根据说话目的和内心活动而定,位置没有规律,同样一句话,由于说话时强调的不同,逻辑重音的位置不同。以“学生喜欢朗诵”为例:学生喜欢朗诵。(强调主体是学生而非老师)学生喜欢朗诵。(强调喜欢不是讨厌)学生喜欢朗诵。(强调学生喜欢朗诵而非写作)以笔者所在地区为例,学生除平翘舌、前后鼻等常混淆外,停顿和重音问题较严重,在第一学年着重训练停顿与重音。

  (三)调动朗诵情感

  1.准确把握作品内容是基础

  朗诵作品一般为诗歌、散文等具备美感及思想性的文学作品。不同于普通话考核,朗诵考核不能仅停留于字音语调的把握上,还需正确、深入理解作品内容。运用各种朗诵技巧虽然很重要,但离开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这个前提,艺术技巧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法做到传情,以情动人更无从谈起。准确把握作品内容,首先,培养学生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扫清障碍,理解文中生字词、成语典故、语句等含义,不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其次,有意识培养学生清楚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的能力。

  2.调动朗诵情感三种方法

  (1)情景再现法。朗诵者只有投入文字描绘的情境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感悟出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如何做到情景再现?可通过联想与想象,借助生活经验,获得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使作品中的景物、气氛、场面、情绪等在脑海中形成连续的画面,引发朗诵者的态度、感情,最终这种态度和感情通过声音传达,使朗诵鲜活起来,理解文字背后作者的感情与态度。(2)对象感。朗读对象影响情感调动,可通过不同学生朗诵同一片段,每次3-5人,其他同学针对不同朗诵者的朗诵进行评价,老师向搜集整理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并予以指导。多次训练后学生能更准确把握情感。(3)内在语。内在语是朗读者的内心意念,落实在语句关系上,体现在语气中,关键要把握文字背后深刻的含义和鲜明的语句关系。例如:几百匹马像射出的炮弹似的冲出会场,每匹马的后面拖着一条长长的尘埃的尾巴。整个会场沸腾了起来。草原在欢呼,森林在欢呼,群山在欢呼!……片段内在语是:整个世界都在为之而欢呼或形容场面壮观、激烈。朗诵时应表现出紧张、激烈的气氛,语速需要加快。训练学生的内在语意识,帮助学生掌握恰当语气的能力

  (四)体态语训练

  1.面部表情。面部表情中眼神尤为关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能够起到很好的表情达意的作用。高兴时,眼睛明亮,目光亲切;失望时,目光暗淡呆滞,沮丧异常;愤怒时目眦尽裂,直视对方……眼睛一般平时前方,需要时可仰视(表示高大、傲慢、不可一世)、俯视(表示羞愧、自卑、沉思)、斜视(表示轻蔑)、环视(表示询问)等。面部肌肉、眉间、嘴、鼻等也能起到一定作用,如,严肃或生气时,面部肌肉紧张;兴奋开心时,面部肌肉放松等,总之面部表情一定要符合作品感情变化。

  2.手势与身体动作。朗诵时根据需要适当运用手势可以避免呆板,增强可视性,可淋漓尽致展现作品的思想感情。有时可张开双臂、有时可攥紧拳头、有时可放在胸前等,灵活多样,配合使用增强效果。身体姿态和动作也要随作品主题而变化。朗诵时,一般呈丁字步自然站立,随感情变化。

  参考文献

  [1]张颂.朗诵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陆澄.诗歌朗诵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学前教育专业朗诵能力与培训策略论文】相关文章: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培养策略论文(精选7篇)10-09

分析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建设论文10-13

学前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心得范文(精选13篇)11-30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论文(精选12篇)09-16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1-02

学前教育论文06-16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论文(通用8篇)10-14

学前教育论文题目07-20

致谢学前教育论文11-04

学前教育选题论文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