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语文中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时间:2023-02-12 02:06:21 学习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中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语文中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文言文,是同学们必学的,下面小编为各位同学献上语文中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中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语文中文言文的学习方法1

  一、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 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

  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 字句提交课堂讨论, 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 一词多用的, 我们要善于记忆、 比较、 归纳、 整理, “字 把 词”学“活” 。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去理解、体会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

  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 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

  3.要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 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

  二、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 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诵读可分四步进行:

  1.借助注释,粗读课文

  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 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再连猜带蒙,对课文内容应该能 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2.质疑、解难、细读课文

  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 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 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4.鉴赏评价,熟读课文

  这一步主要靠课后同学们主动进行。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 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语文中文言文的学习方法2

  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1、抓住关键实词

  关键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特殊难解词语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2、抓住关键虚词

  关键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①必须译出的:有实词义项的要译出实义,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②不必译出的: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

  3、熟悉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内容,要注重积累,重点掌握容易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二、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三、具体步骤——翻译“六字法”

  留、换、调、删、补、变。

  1、“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

  包括:

  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

  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2、“换”:

  ①将文言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

  ②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③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

  ④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

  ⑤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翻译要彻底到位,以防文白混杂,不伦不类。

  3、“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

  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介宾短语移至谓语的前面。

  ②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前。

  4、“删”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

  文言句子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

  5、“补”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整。

  6、“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

  这往往是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确翻译时的一种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地翻译。如:

  ①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靠”。

  四、文言文翻译的重点知识

  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人选择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采分点。在答题时,我们除了把握句子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掌握“留、换、调、删、补、变”等六种翻译方法外,还需注意以下七个关注点:

  (1)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译文: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解析】“樵”,名作动;“归”,使动。

  例: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译文: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

  【解析】“粒”活用为动词,吃粮食。

  (2)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要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

  例: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译文:(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

  【解析】无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例: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译文: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解析】结构助词“斯”为提宾标志,“罪人斯戮”即“戮罪人”。

  (3)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

  例: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译文: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解析】“故”为“原来” “谢”为“推辞”。

  例: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08四川卷)

  译文:使者到来,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丢下另一半未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

  【解析】得分点“发”为“打开”,“置”为“丢弃”,“以”为“认为”“至行”为“崇高品行”。

  (4)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命题经常涉及到的内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特别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

  例: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解析】这里的“亲信”是“亲近信任”之意,而现代汉语中则常指“亲近而信任的人”。

  例: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

  【解析】这里的“无论”是“不要说”之意,而现代汉语中则是表示无条件关系的连词。

  (5)单音节词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为主。此类知识点也常常是高考命题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单音节词翻译的训练。在具体翻译文言文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地把古汉语的词汇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

  例: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解析】此句中的“耕佣”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耕”和“佣”两个词,意思是“种田”“做工”。按照评分标准如若不能解释出“佣”的含义要扣分。所以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例:遂大困,寻死富阳。

  【解析】此句中的“寻死”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寻”和“死”两个词,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阳)”。该句应译为: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

  (6)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

  例:谥号所以垂之不朽。

  【解析】“所以”,由指示代词“所”和介词“以”构成,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式,可译为“用来……的方式”。

  例: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解析】“何意”,由疑问代词“何”与名词“意”构成,询问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为什么”。

  常见的固定结构还有:何以……为?(表反问语气,译为“为什么……”)无乃……乎?(表示揣度语气,译为“恐怕……吧”)、奈……何?(表示用来询问的,“拿……怎么办”)、得无……乎?(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恐怕……吧”)等。

  (7)修辞知识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有的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就需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应采用直接点明借代本体的方式进行翻译;如果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方式,翻译时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辞方式,就要根据语境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此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如果不了解此修辞方式很容易将此句误译为:不因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悦,也不因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伤。正确的翻译是要把相对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此句应译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例: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解析】该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例:金就砺则利。

  【解析】此句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方式。“金”是借代,代指“金属制成的刀剑”,属材料代物。翻译时要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译为: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如果不了解该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高考文言文翻译主要考查以上内容。因此,我们在文言文翻译的备考过程中,重点要从上述角度,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从而做到胸有成竹。惟其如此,我们才会事半功倍。

  语文中文言文的学习方法3

  文言文难教难学几乎是师生的共识。究其原因,首先是文言与现代语言之间差别较大,学生感觉很陌生;加上文言文在课文中所占比例较小,学习间隔长,平常又不常使用,容易遗忘。

  是否可以找到一种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不断巩固所学的知识呢?通过比较我发现,文言文虽然离我们所处的时代较远,但毕竟现代文是从文言文发展而来的,在词语、句式、语法各方面二者实有许多相通之处。于是,我尝试采用“有机联系,化整为零”的方法进行教学,注重讲清古今词义和某些语法的异同,减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识记负担。下面,以《狼》一文为例说明之。

  一、词义方面:

  A.文中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有:肉、骨、狼、远、投、劲刀、麦尝场主等。

  B.古文中是单音词,现代汉语中是双音词的有:“屠(屠户)、晚(晚上)、剩(剩下)、惧(害怕)、止(停止)、野(田野)、弛(松弛)、目(眼睛)、悟(醒悟)等。

  C.古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不常使用或意义发生变化的有:薪(柴禾)、眈眈(注视的样子)。其实它们的这种含义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相对的例证,如:杯水车·薪、虎视·眈·眈等。

  D.古文与现代文意义区别较大的`词:奔(跑)、行(走)。

  这四类词,A类不需要讲,B类只需在解释时点明即可,C类也可在现代文中讲清楚,需要记住的只有D类。通过上面的分解,实际上D类词在古汉语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这样,词义的理解与记忆负担就大大降低了。

  二、语法方面:

  (1)现代汉语中的许多词语保留了古文的一些语法特色,在教授现代文时讲清楚也可以相应地减轻文言文学习的负担,使之在文言文中出现时不再成为新的信息点。如《狼》出现的“犬”(像狗一样,名词作状语)、“洞”(打洞,名词用作动词)一类用法现代汉语中也不在少数,如·土崩·瓦解、·星罗·棋布、·蝇营·狗苟(名词作状语),·衣·冠禽兽(名词用作动词),摧·枯拉朽、防·微杜·渐(形容词用作名词),·丰衣·足食、不·远千里、·富国·强兵(使动、意动用法)等。

  (2)文言文中特殊的句法结构在现代汉语中也时有出现。

  如古汉语中的被动结构形式:“为”“为……所……”“于”等,现代汉语也不时使用,像鲁迅《藤野先生》中的“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冰心略传》中的“她写出了·为文坛瞩目的短诗集《繁星》和《春水》”,还有像“受制·于人”等。

  又如现代文中的词语“时不我待”等,也保留了古汉语宾语前置的特色。

  运用上述方法,将文言文中的许多信息点分散落实在现代文教学中,教师在授课中时常提及、点拨、渗透,慢慢地会在学生心中留下一定的印象。这样,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实际上成了对一段时间所积累的古文有关信息点的一个汇总、复习和巩固。要记忆的内容大大减少了,学起来就轻松了许多,学生就可以集中精力去攻克少数几个难点了。

  近几年的古文教学我都采用这种方法,没有发现人们时常提及的学生厌学现象,学习目标也容易达到。当然,这种方法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特别熟悉教材,了解中学阶段古文中所出现的大量词语、语法,进行归纳总结,再从现代文中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现代文教学中及时提及、点明;其次,教师要有较高的教学技巧,讲解这些内容要着眼于渗透,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语文中文言文的学习方法4

  曾有学生戏言: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作人。那为什么文言文的学习会成为大多数同学语文学习的一道坎呢?老师这里先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中的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达,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的意思。连起来就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在我国古代,古人说话和写文章的表述是不一样的。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口头表达就是“吃饭了吗?”而书面表达就变成了两个字“饭否?”大家会发现,书面表述要简省的多,这无形当中给我们的理解增加了难度,另外文言文中还存在着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同时文言文在句式表达上也和白话文有很大的不同,这样就给我们的文言文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障碍。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迈过这道坎呢?下面,老师就根据自己学古文及教学中得出的一些方法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够对同学们的文言文学习有所帮助。

  首先,要大声诵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把朗读视为语文学习的最妙之法。在许多影视作品中,我们常能看到古代私塾的学生摇头晃脑地大声朗读的情景。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不仅要读,而且要高声诵读或者吟诵。我国近代政治家、文学家曾国藩甚至把高声诵读作为人生一大乐趣。他说:“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意思是:读书要高声读出来,读书的声音就像钟、磬这两种乐器发出来的声音一样,非常美妙、动听,让人进入一种飘飘然的境界。而我们同学们越来越不重视朗读,甚至在早读课上,我们也很少听到那琅琅的书声,有的同学宁可在那儿默读,也不愿意读出声来,还有同学觉得读出声来很难为情。殊不知,我们对文言文的语感就是在一遍又一遍的大声诵读中培养出来的。所以,老师建议大家拿到一篇文言文,要能够做到大声诵读,甚至可以摇头晃脑地读,做到读准字音,把握停顿,读出感情,进而能够熟读成诵。

  其次,要掌握方法。

  文言文学习中,有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疏通文意,即我们常说的翻译。有的同学,提到翻译也是直挠头啊,其实只要我们能够掌握一定方法,翻译起来也是很容易的。这里老师就教大家几招:

  1.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

  同学们学习古文会发现,古文中有很多的单音节词,这时候我们要学会把这些单音节的词变成双音节。比如,七年级同学学的《郑人买履》里“宁信度,无自信也”,“宁”这个单音节词,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就要把它变成“宁可”,“信”变成“相信”;再如,八年级才学的《晏子使楚》中“晏子将使楚”,将,变成“将要”使,变成“出使”楚,变成“楚国”,连起来就是“晏子将要出使出国”。

  2.联系旧知识。

  学会知识的迁移。在我教文言文的'时候,就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同学们把每篇古文都当作第一篇古文来学。即使是以前学过的文言实词或虚词,在我们眼里都当成是新的,它认识你,你却不认识。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联系旧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七年级同学才接触文言文,可能积累的文言词汇比较少,但八、九年级的同学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完全可以学以致用了。我在教同学们学习翻译古文的时候,我就会问同学们,这个词你在以前的古文中学过没有,在那篇课文中是什么意思,用在我们这儿行不行?比如,《人琴俱亡》中“弦既不调”的“既”,“掷地云”的“掷”“月余亦卒”的“卒”,这些词,同学们会发现,在七年级的《赵普》这篇课文中都学过,“既薨“的”既“,“已经”;“碎裂奏牍掷地”的“掷”,“扔” ,用在《人琴俱亡》都是可以的。而“卒用其人”的“卒”是“终于”的意思,用在“月余亦卒”上虽然行不通,但是我们在比较中,无形中又增加了积累,知道“卒”,除了做“终于”来解释,还可以解释为“死”。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既巩固了旧知识,获取了新知识,有培养了能力,真所谓“温故而知新”。今年的初三中考语文已经进行了改革,不考课内文言文,但是它所考察的文言实词却全是来自课内的,如果同学们能够做到联系旧知识,学会迁移,就算是考课外的,又有何难呢?

  语文中文言文的学习方法5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语文中文言文的学习方法6

  朱熹云:“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真是一语中的。对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除要求三到之外,还应该授之以法,常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有:

  一、分层背诵法。

  在背诵前先理清内容层次,文言文要在翻译全文的基础上分出部分,分出层次,然后抓住作者的行文思路背诵,如《鱼我所欲也》可先将它分为三个部分,中间论证部分有两个分论点,再分两个层次,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可以事半功倍。掌握这种方法可将死记硬背变为轻松的背诵,从而终身受用。

  二、思考提问法。

  现在同学手头资料多了,会不可避免地让同学们产生依赖思想,上课不认真听,不注重思考,结果影响了自己学习文言文能力的锻炼。可以通过独立思考,课堂提问来改变这种现状,这就要求同学们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先在自读的基础上,把不理解的词圈出来;其次试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梳理出来;再试着准备把课文用故事形式讲出来。坚持用这种方法来学文言文,既可以培养同学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还有助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三、语意推断法。

  学习文言文,理清文章的大意,扫除文字障碍是关键,同学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寻求隐含信息、推知疑难词句的意思,培养自己的推断能力。

  (1)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来推断语意。文言文因汉字特有规律及行文习惯特点,有一定规律可循,养成结合语境来推断语意的习惯,有助于提高翻译文言文能力。

  (2)联系旧知识来推断语意。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善于联系旧知识,进行综合、比较、归类。如学到“得鱼腹中书”《陈涉世家》中的“书”可联系到“即书诗四句”中的“书”《伤仲永》,这样联系新旧知识进行比较,能举一反三,真所谓“温故而知新”。

  四、对应翻译法。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如保留、删减、调整等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采用一一对应的原则,力求将所有能够译出的字词落到实处。看懂课文下面的`注释,借助工具书,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的句子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请教师点拨。在此基础上,再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增补、调配,规范语言。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名等,则保留就可以了。

  五、归类积累法。

  知识的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主要在词汇上的积累。同学们可以准备一本笔记本,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搜集、归类、整理、积累。通过归类、比较、积累,学生不仅能提高文言词语分析能力,还能体会到学会积累所带来的喜悦和益处。

【语文中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相关文章:

高考语文阅读文言文的学习方法10-04

文言文学习方法10-06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10-09

高一语文文言文学习方法10-09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文言文10-05

高一语文文言文的学习方法10-01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10-06

高中文言文学习方法10-01

关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方法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