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激发孩子的运动兴趣
激发孩子的运动兴趣,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喜欢运动,只要动一下就喊累,这个时候就要激发孩子的运动兴趣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激发孩子的运动兴趣的方法吧!
如何激发小学生的运动兴趣
一、更新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新思想。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紧紧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立足于“每个学生身心都得到充分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
体育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树立科学的治学态度。
教师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实施,使学生懂得如何运用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去增进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并促使形式将这些方法和习惯延伸到课外。
所以教师要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但不能为教书而教书,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 。
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首先要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学习最重要的是习惯的养成,这种习惯包括按时作息、善于利用时间的习惯,主动学习的习惯,喜爱钻研问题、寻根究底的习惯,以及良好的饮食、起居、健身、生活习惯等等。
良好的习惯是使人成功的无穷力量。
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要重在教学生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通过教育获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掌握了方法,知识的获取将是无限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
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
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学环境的基础。
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真正看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努力创设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无畏精神,放开他们的手脚和大脑,让学生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人,不迷信老师。
我想,如果我们真正能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自然会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乐于参与,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得以充分的发挥,何愁不能提高小学生的运动兴趣呢?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
1、抓好体育课各阶段的组织教学。
体育教学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龙头蛇尾的不良现象。
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作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教师要抓住学生大都还处在课间休息活动的兴奋状态中的特点,采用趣味游戏,如:“请你跟我这样做”,或“反口令训练法”等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课中的重点部分,教师应力求做到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如在练习中引入竞争性游戏,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等,提高学习兴趣;结束部分。
学生的情绪极易松懈,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应采用一些调节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保持学生兴趣,如舞蹈放松、意念放松,同时作好课堂的小结。
2、游戏贯穿始终。
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孩子有较大的吸引力,是孩子十分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也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
经常做同一种游戏,孩子会感到乏味和厌倦。
体育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
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每一个孩子。
3、采用灵活多样、富有感情的语言
快乐是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没有快乐的体育课将会扼杀人的天性。
体育课大部分是在室外进行的,因此,组织教学历来是体育教学的一大难点。
小学生缺乏自控能力,集队中常你推我挤,吵吵嚷嚷,对有趣味的活动争先恐后,单凭训斥、指责是难奏效的。
教师可巧打比方,借物喻理,学生易于接受。
如守纪律的雁群;听指挥的鸭子,按顺序走的驼队……教师可运作丰富生动的语言,形象逼真的动作表情,使学生进入角色,养成自觉守纪的习惯。
4、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授课,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准确合理的处理教材,安排教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其中重要一点,便是如何将教材重点、难点突破,以达到让学生理解、掌握动作的目的。
在以往的体育课教学中,动作的重点、难点都要由教师反复示范,着重指出,一堂体育课中要重复多次。
遇到复杂、迅速的动作,不利于学生观察和仔细了解每一个动作细节。
例如:在前滚翻的教学中,学生初学时,年龄比较小,教师的讲解,学生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对动作的了解多数依赖于观察,但是此项动作迅速连贯,不容易让学生看清楚,分解教学又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认识,形成分解动作的习惯,忽视了迅速连贯的特点。
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授课,就会避免上述存在的问题。
教学时教师的动作讲解、示范,直接播放给学生观看,学会的同学可以进行练习,不会的同学可使用控制按钮重复播放动作的讲解、示范。
并且教学的重点难点的体现也十分明显,用特定的声音、图标显示,提醒学生注意,反复演示,结合教师的行间指导,形象地解决重点难点,让学生直观、主动、立体、的掌握动作,提高教学实效。
可见,多媒体教学软件在体育课中的适时应用,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加深了对所学动作的理解、记忆和掌握,而且培养了他们主动思维、观察学习的能力,提高了体育课的教学效率。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一、相机引导 因地制宜
“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无趣教学易使学生情绪低落,鼓不起练习的劲头,影响教学效果。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喜欢做自己想做的事。
比如在一年级《立定跳远》的新授课上,为了让学生掌握立定跳远的动作,我采用了多种练习方法:分解练习、分组对比练习等。
可在练习中,有些学生始终不感兴趣,有的心不在焉,有的东张西望,有的居然玩起了自己感兴趣的“剪刀、石头、布”的游戏。
看到他们满不在乎的样子,我又急又气,可看到他们玩游戏时那快乐专注的神情,我希望将他们玩游戏的这股劲头引入练习当中去。
于是我立即整队,不但没有批评那些学生,还号召学生像他们那样,两人一组玩“石头、剪刀、布”,但不是简单地玩,而是加了一个条件,即赢了的学生,用立定跳远的动作向前一步,如此反复,谁先跳到终点就获得胜利。
学生们练习兴趣倍增,两个人一组自由结合,练习时争先恐后,没有丝毫的松懈,并且为了取胜,在往前跳时,基本做到用力蹬地向远处跳出,这比教师一味口头强调,效果强出百倍。
后来在练习中,我又发现,有的学生经常取胜或失败,积极性有所下降。
我就补充了规则:每做完一组练习,交换同伴重新比赛。
这样学生就能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练习兴趣,并坚持到底。
由此可见,教师如能加强体育的趣味性和科学性,注意通过不同的教法和练习手段,把“无趣”教材变得“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能消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的情绪,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但到了高年级,学生对语、数、英等学科越来越重视,认为体育课会占用他们宝贵的学习时间。
如果缺乏教师必要的引导和组织,单调划一的教学形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甚至会使部分学生把体育课当成一种累赘,从而产生了厌学的思想。
因此,改革体育教学形式,丰富体育活动是引导学生投身体育、培养兴趣的重要方面。
如在中长跑教学中,为避免学生出现对长跑的惧怕心理,我更加注重更换教学环境,利用农村有山有水的自然条件,带领学生到校外越野跑;注意更换跑的形式,在操场上设计各种图案,让学生沿着带有图案的跑线跑,采用变速跑、变向跑、侧身跑、后退跑、跑跳结合、走跑交替等各种形式。
领跑时,教师要边跑边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跑速,指导学生正确对待“极点”,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同时也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通过计时或其他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了解到自己的心肺功能得到改善、耐力得到提高,从而激发了更大的练习热情。
教师还可根据学校体育场地、器械、设备的具体情况,开设田径、体操、球类等各项体育活动,由专长学生带队,分组进行。
教师进行现场辅导点评,学生可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二、尊重个性 挖掘闪点
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真正关心每一个学生,承认每一个个体都是重要的、都有自己的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才能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并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最终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
个别学生在学习掌握动作技术时,往往付出了极大努力而收效甚微,产生了一种失落感。
此时教师应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常以“我希望你……”“我相信你一定能……”的话表露对学生的期望,使其受到鼓舞。
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表扬肯定,对学生出现的不足要委婉地指出,不给学生戴上差生的“帽子”。
尤其是对于活动中经常落后的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下经常性的失败会使他们对体育活动产生自卑甚至畏惧,使其对体育失去兴趣。
因此在体育课结束时的点评中,我常常对那些不引人注意的“后进生”加以鼓励,哪怕是一点点闪光点也加以呵护,而当他们能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表达自己独立的想法和见解时,更是加以表扬和鼓励。
这样,使这部分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内容的学习,产生出“别人可为,己亦可为”的积极向上的思想;使他们及时了解自己锻炼的结果和进步的情况,从而增强信心,促进他们更好、更快地掌握技术。
三、对症下药 降低要求
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时会出现许多错误,有技术概念不理解的,有身体素质差的,有心理素质薄弱的,也有受外界环境影响的等等。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在练习中的不同表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比如一个同学在学习短跑的途中忽然减速,教师就要仔细地观察,是腿部力量太差还是技术概念不清,或是二者兼而有之。
问题一旦找准,即刻提出纠正办法,使其尽快掌握技术。
在学习同一技术动作或课堂练习时,教师应事先周密考虑,适当降低难度,提出合理的练习要求以及完成动作的标准,使学生感到课有所练、练有所获。
在教学中教师及时地把进步较快、成绩提高明显的学生作为激励其他学生的案例,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信心,这比教师的讲解更具有说服力。
四、身先表率 感染学生
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的精神面貌、工作作风,甚至教师的着装无不直接影响着学生。
教师要精神饱满地对待每一节课,要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课堂的关心和对学生的爱心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炽热的情感。
如教授队列课,我不但衣着整洁,而且口令清晰,声音洪亮,动作和气质都力求做得最好。
久而久之,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养成良好的作风,集会、整队做到快、静、齐。
相反,如果教师不严肃、松懈拖沓、精神不振作,学生受其感染,教学效果自然不佳。
在课堂上,教师还应积极身先表率,给学生们体育锻炼的信心。
如在练长跑时,我时而带队领跑,时而为后进的同学一起助跑,引导鼓励他们,使每一位同学都能跑完全程,这样学生们就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充分感受“痛并快乐着”的奋斗乐趣,从而产生对体育锻炼的浓厚兴趣。
总之,体育教育应遵循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心理规律,关注每一位学生,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体育潜力,激起他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
【激发孩子的运动兴趣】相关文章:
如何沟通并激发孩子的兴趣04-08
如何激发孩子写作文的兴趣10-06
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08-09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0-10
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0-11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08-04
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02-04
多元评价,激发学习英语兴趣10-05
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10-11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