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中国各省名称的由来

时间:2022-10-05 20:32:53 学习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各省名称的由来

  中国各省名称的由来

  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

  唐大部分属河南道;

  宋设京东路,后分京东东、西路;

  金更名山东东、西路,为山东得名的开始;

  元设山东东西道;

  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司;

  清改山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得名

  唐大部分属河东道;

  宋设河东路;

  金分河东北、南路;

  元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

  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

  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河南:以在黄河之南而得名

  西汉即有河南郡,为河南得名的开始;

  唐大部分属都畿道和河南道;

  宋设京畿路和京西北路;

  金改南京路;

  元设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

  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

  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河北:以在黄河之北而得名

  唐大部分属河北道,为河北得名的开始;

  宋设河北路,后分河北东、西路;

  金分河北东路设大名府路;

  元设燕南赵北道;

  明设北平省,后废省,所有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北直隶;

  清改直隶省;

  1929年民国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变。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

  唐属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后设湖南观察使,为湖南得名的开始;

  宋称湖南路;

  元设岭北湖南道;

  明属湖广省,后改省为湖广布政使司;

  清分湖广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

  唐属江南东道、淮南道和山南东道;

  宋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为湖北得名的开始;

  元设江南湖北道;

  明属湖广省,后改为省为湖广布政使司;

  清分湖广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变。

  广东:以广南东路简称得名

  唐属岭南道;

  宋以旧广州辖地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为广得名的开始;

  元设海北广东道;

  明置广东省,后改广东布政使司;

  清改广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广西:以广南西路简称得名

  唐属岭南道;

  宋置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为广西得名的开始;

  元设广西两江道;

  明置广西省,后改广西布政使司;

  清改广西省;

  民国仍之;

  建国后改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黑龙江:以黑龙江而得名

  清分吉林将军置黑龙江将军,清末改黑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

  辽宁:以辽河流域永久安宁得名

  唐属河北道;

  辽置东京路;

  金仍之;

  元置辽阳行省;

  明为辽东都司;

  清设辽东将军,后改奉天将军,再改盛京将军,清末改奉天省;

  1929民国改辽宁省,为辽宁得名的开始;

  伪满复改奉天省,1945收复后仍改辽宁省;

  建国初分辽东省和辽西省,后合并恢复辽宁省,省名至今未变。

  浙江:以浙江(又称钱塘江)得名

  唐属江南东道,设浙东观察使和浙西观察使;

  宋置两浙路,南宋又分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简称浙东路和浙西路;

  元设浙东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

  明设浙江省,为浙江得名的开始,后改浙江布政使司;

  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

  安徽:以安庆、徽州各取一字得名

  唐大部属江南西道和淮南道;

  宋置江南东路和淮南西路;

  元属江东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

  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

  清改江南省,后分设安徽省,为安徽得名的开始;

  民国仍之;

  建国初分设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后合并恢复安徽省,省名至今未变。

  江苏: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

  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淮南道;

  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淮南东路;

  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

  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

  清改江南省,后分设江苏省,为江苏得名的开始;

  民国仍之;

  建国初分设苏北行署和苏南行署,后合并恢复江苏省,省名至今未变。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

  唐属江南东道,后设福建观察使,为福建得名的开始;

  宋置福建路;

  元设福建海右道;

  明置福建省,后改福建布政使司;

  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变。

  甘肃:以甘州、肃州各取一字得名

  唐属关内道和陇右道;

  宋时东部属宋秦凤路,西部属西夏;

  金分秦凤路为秦凤、临洮、庆原三路;

  元初以甘州置甘肃路(不久即改甘州路),为甘肃得名的开始,后改宁夏行省为甘肃行省;

  明为陕西行都司;

  清分陕西省恢复甘肃省,省名至今未变。

  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

  唐属江南西道,后设江西观察使,为江西得名的开始;

  宋置江南西路,简称江西路;

  元设江西行省及江西湖东道;

  明置江西省,后改江西布政使司;

  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云南:以在云岭之南得名

  汉即设云南县,为云南得名的开始;

  唐为六诏,后为南诏;

  宋为大理国;

  元置云南行省及云南诸路道;

  明置云南省,后改云南布政使司;

  清改云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贵州:以贵山得名

  唐为黔中道;

  宋属夔州路;

  元属湖广行省;

  明置贵州土司,是为贵州得名的开始,后置贵州布政使司;

  清改贵州省,省名至今未变。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

  唐大部属剑南道和山南东、山南西道;

  宋设川峡路(注:非川陕路),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峡西路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四川,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的开始。

  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

  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

  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

  清改四川省;

  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省名至今未变。

  青海:以青海湖得名

  唐宋属吐蕃;

  元其土地属宣政院管辖;

  明属朵甘都司等;

  清初为卫藏地,后分设西宁办事大臣,又称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得名的开始;

  民国初设青海办事长官,后属甘边宁海镇守使,之后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变。

  陕西:以陕原之西得名

  唐大部属京畿道和关内道;

  宋初设陕西路,为陕西得名的开始,后分设永兴军路,以军事鄜延、邠宁、环庆、秦凤、熙河五路设陕西五路经略使;

  元设陕西行省和陕西汉中道;

  明置陕西省,后改陕西布政使司;

  清改陕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吉林:以吉林乌拉前二字得名

  唐属东北民族地;

  辽属东京路;

  金属上京路;

  元属辽阳行省;

  明属奴儿干都司;

  清设吉林将军,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变。

  宁夏:以西夏安宁得名

  唐属关内道;

  宋时属西夏;

  元灭西夏后以旧地设西夏行省,不久改宁夏行省,治所为宁夏路,为宁夏得名的开始。

  后改行省为甘肃行省,迁甘州路;

  明属陕西省,改宁夏路为宁夏卫;

  清改宁夏府,属甘肃省,并设宁夏将军;

  民国初设甘边宁夏护军使,后置宁夏省;

  建国后撤消并入甘肃省,后设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海南:以海南岛得名

  唐属岭南道;

  宋属广南西路;

  元设海南海北道,是为海南得名的开始;

  明属广东省;

  清仍之,正式称琼崖为海南岛;

  民国仍之,后设海南特别行政区,仍属省;

  建国后设海南行政区,仍属省;

  1988升海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台湾:以台湾府得名

  唐宋均为化外地;

  元在澎湖设巡检司,兼管台湾渔民;

  明为荷兰所占,明末郑成功收复,设东宁省及承天府;

  清郑氏,设台湾府及台厦道,是为台湾得名的开始,并正式称台湾岛。

  后改台厦道为台湾道。

  清末设台湾省,后为日占,仍称台湾;

  民国收复,恢复台湾省,省名至今未变。

  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

  唐宋为吐蕃;

  元属宣政院;

  明称乌思藏,设都司等;

  清初称卫藏,卫即前藏,藏即后藏。

  后正式定名为西藏,为西藏得名的开始。

  清设西藏办事大臣;

  民国初西藏地方;

  建国后仍之,后改西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内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

  唐为突厥地;

  宋时出现蒙古部落;

  后建元朝,其地直属中书省及岭北行省;

  明分达靼鞑及瓦剌;

  清统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内地称内蒙古,漠北蒙古居边外称外蒙古,并属理藩院;

  民国初分属热河、察哈尔、绥远等特别区,后均改省;

  建国前中共以今内蒙古东部设内蒙古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新疆:以其为新辟疆土得名

  唐宋为西域;

  元明为察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地;

  清统一其地,其北部称回部、南部称准部,合称回疆,设伊犁将军,又以其为新辟疆土而称新疆(其时贵州新辟疆土亦称新疆)。

  清末设新疆省,是为新疆得名的开始;

  民国仍之;

  建国后改新疆维吾儿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北京:以名称不断变换的京都得名

  战国时期称蓟,是“战国七雄”之一燕国的京城;

  辽国称燕京;

  金国改称京都;

  元朝称大都;

  明朝朱元璋改称北平,永乐帝朱棣改北平为北京;

  1928年,经陈立夫提议改称北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又将北平改为北京。

  (历朝历代都将北京视为重镇,并不断改变着它的名称。

  有人统计过,北京城的各种名称达六十多个。

  )

  天津:以天子经过的渡口得名

  明朝,燕王为争夺皇帝位,在这里发兵渡河南下,打败他的侄子明惠帝而篡了位。

  为纪念在这里渡河起兵,所以称“天津”,意即天子经过的渡口。

  上海:以从这里上海洋得名

  北宋初期,这里已形成居民点,从这里上海洋,所以称上海。

  (上海原来是捕鱼的地方,当时渔民创造了一种捕鱼工具,叫邕,它是由竹子编成,插在水中。

  后来邕改为沪,所以上海简称沪。

  )

  香港:

  香港本是新安县的一个小海岛,这座小岛一向都没有一个固定的名称。

  有关“香港”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以下不同解释:

  清朝嘉庆年间,海盗林某横行,后为清海军将领击败,林某逃走死于台湾,其妻香姑则领余党占注中国南面岛屿,后人因而称之为“香港岛”。

  但明清史籍中并没有名叫香姑的海盗,香港各区亦未有发现相关史迹,故此说未必可信。

  相传今日香港薄扶林一带,有一条名为“泷水”的山溪,由瀑布注成。

  传说此溪涧涌出甘甜而带有香味的水,附近航海者常到此溪汲取食水饮用,并将溪涧名为“香江”,更将溪涧出海处改名为“香港”,最后演化为整个岛屿的名称。

  明朝时候,东莞生产香料非常出名,因此又称“莞香”。

  传说香港于明朝时亦盛产莞香,当时东莞南部一带及香港生产的香品皆经香港石排湾转运至广州及其他地方,因此时人称石排湾一带为“香港”,而港湾附近的村落则叫作“香港村”。

  清朝英军初抵中国东南方时,在现今赤柱一带登陆,并由一名为陈群的蜑民引路,路经“香港村”时,英军问及地名,蜑民以蜑话回答“香港”,英军遂将蜑音“Hong Kong”记下,并以为是岛屿的名称,因此岛屿便被改名为“香港岛”了。

  澳门:

  澳门的名字源于渔民非常敬仰的一位中国女神:天后,又名娘妈。

  当葡国人抵澳时,向当地人打听地名,居民以为其问附近供奉娘妈的庙宇,于是回答“妈阁”。

  广东话“阁”与“交”的发音相似,葡萄牙人就听成“马交”了,以其音译成“MACAU”,成为澳门葡文名称的由来。

  除了澳门的名称外,这块美丽的土地还曾有过濠江、镜海、濠镜澳或香山澳和莲岛之称。

【中国各省名称的由来】相关文章:

中国国庆由来英文10-05

中国省份名字的由来10-05

中国国庆节的由来11-13

中国情人节的由来10-01

中国各朝代名称是怎么来的10-05

中国国庆节由来50字03-19

中国国庆节的由来英文介绍10-05

中国国庆节由来英文介绍10-05

中国三八妇女节的由来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