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国学小常识书
介绍国学的书籍有哪些?你读过关于国学的书籍还记得吗?人心浮躁的年代,我们更应从中华国学的瑰宝中不断吸收、不断成长,看看下面小编推荐的。
1、《四书》
《四书》不是一本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本书的合称,是国学的核心,要学好国学,熟读《四书》是基本功。
《大学》是相对于《小学》来说,是古时读书人入门必读经典;《中庸》是国学的心法;《论语》是两千年来国人思想的总源泉,《孟子》在宋朝后与《论语》并驾齐驱。
2、《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孔子说:“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诗经》讲述的全是纯洁的思想、高尚的行为。
在艺术形式上,《诗经》还略显粗糙,艺术表现也不够成熟,但却篇篇都是正能量,是涵养精神最好的诗歌,其后的唐诗宋词,虽然在艺术形态上达到了巅峰,但这方面却远不如《诗经》。
3、《传习录》
读这本书,就可以知道明朝第一臣x阳明学问的梗概,著名的知行合一就来自这里。
阳明龙场一悟后脱胎换骨,成为千古佳话。
《传习录》这本书是阳明心学的主体,提出了满大街都是圣人、人人都有良知等观点,特别是对儒学进行了进一步阐释,使儒家思想脱离了朱熹理学的繁琐禁锢,变得简单、唯美、实用。
《传习录》后来风靡日本,对日本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4、《菜根谭》
《菜根谭》是明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被认为是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
对正心诚意、修心养性、涵养品德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力量。
这本书集儒释道思想为一体,通过简易的诗句和警世的喻言表达出来。
读来使人心旷神怡,又感慨万千,想必是作者饱经世事沧桑后的深刻体会。
所以说:“嚼得菜根,百事可做”。
5、《五种遗规》
这本书是清朝名相陈宏谋所编辑,是清朝时期社会教育的教材。
编者感慨于世上多有弊端,在业余时间,采录前人在养性、修身、治家、为官、处世、教育等方面的论述和事迹,分门别类为《养正遗规》(教育儿童)、《教女遗规》(教育女童)、《训俗遗规》(移风易俗、处理乡亲邻里矛盾纠纷之类)、《从政遗规》和《在官法戒录》。
这本书里收录了不少著名篇章,比如《朱子治家格言》、《心相编》等,是遵循儒家思想为人处世的很好教本。
6、《曾文正公全集》
曾国藩号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集中体现的就在这本全集中,特别是曾国藩家书,是最重要的资料。
市面上很多关于解读曾国藩的书,对他的成功进行了很多分析,鱼龙混杂,不可以全信。
曾国藩家书中,详细记录了他在给祖父母、父母兄弟、同僚等人的信件,有些是国家大事,更多的是家庭经营、嘘寒问暖、待人接物、为学作文的事,有的还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曾国藩作为朝廷大员,更是一代儒学大师,他处理这些事的态度、方法,是活生生的国学教材,很多可以给我们启发。
7、《常礼举要讲记》
这本书是李炳南教授(雪庐老人)从中国古代的《周礼》《仪礼》《礼记》中摘录的一些日常生活中人们都需要知道的礼节。
全书分为十二章,包括居家、在校、处世、聚餐、出门、访人、会客、旅行、对众、馈赠、庆吊、称呼。
《常礼举要》的内容,简明实用,因为作者是近现代大儒,对礼仪的阐述很好的衔接了古代和现代,包含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比《弟子规》更详细具体,是教育儿童的不可多得的好教材,也是年轻人步入社会的礼仪必读书。
而且,这本书不但讲礼仪的表面,更从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核心思想进行剖析,是学习国学很好的读本。
8、《李太白集》
李白被称为“诗仙”,他的诗文充满想象力,朗朗上口、气势磅礴,代表中国浪漫主义诗文创作的最高水准。
9、《杜工部集》
杜甫被称为“诗圣”,和李白一起,是中国古诗创作的两座高峰。
他的诗句工整而富灵性,有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
10、《心经》
佛学时国学的一大源泉。
佛,传于印度,盛于中国。
现在大乘各派,印度全绝;正法一派,全在中国。
我们的禅宗,是可应用的佛教,在世间的佛教。
印度人学佛,也只能来中国。
佛所讲的宇宙精微,的确在儒家之上。
儒佛略有不同,就是一个偏现世的多,一个偏出世的多。
《心经》是般若部经典的核心,也是佛学和禅宗的精华,解心经,通佛理,是学好国学的必备根基。
妙学巧记《传统国学》课程是针对中国传统经典国学专业研发的国学记忆课程体系,通过学习国学,聆听国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提升道德品质,还能有效帮助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学生从小熟背《道德经》、《论语》、《大学》、《孙子兵法》、《百家姓》、《三字经》和《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不但能有效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和写作水平,更能从中习得丰富的为人处事的道理和经验,一生受益无穷!
11、《韦编三绝》
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读书刻苦勤奋的。“韦”是用于编连竹、木简的熟牛皮绳子,所以“韦编”在先秦两汉时期也是书籍的代称。“三”是约数,表示多次。我国魏晋以前的书,主要是以竹、木片为书写材料的,每一根竹、木片称为“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木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木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这样一篇文章就要用许多根竹、木简,这些竹、木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编连起来才便于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木简编连起来的。所以《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12、《大学》
规定了古人读书、做学问、为官应从哪里开始,遵循什么步骤,秉持何种心态,达到何种境界,能为自己建立一个初步的治学基础。其中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值得一生研读。
13、《六祖坛经》
被称为禅宗心学。菩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个人最重要就是了解自己、“明心见性”。
14、《易经》
作为群经之首,要一辈子研读,被很多人忽视的阅读方法,看六十四卦之前先读后面的系辞。关于解读,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分享一个我初学易经时用的方法,家里亲戚考学,等成绩时摇出兑卦,兑是喜悦之意。有朋友感情问题,给她测了一卦,是山风蛊卦,说明感情有危机。这种方法虽然粗暴,却能勾起学下去的兴趣。入门之后在深研。
15、《论语》
20章15900字,《论语》价值只有亲身读过才能体会。推荐学习方法当成故事看,比如孔子弟子子路性情刚直,一生追随、保护孔子,一次孔子对社会现状不满,提到去海边隐居,说谁能跟我去呢,估计只有子路。子路听完特别高兴,立刻开始扎木筏,给孔子弄得哭笑不得。
16、《千字文》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让人在王羲之碑文中拓下了1000个字,由周兴嗣编撰成文,供皇子读书,就是流传千古的千字文,读千字文,最基本可认识1000个汉字。
17、《大学》
规定了古人读书、做学问、为官应从哪里开始,遵循什么步骤,秉持何种心态,达到何种境界,能为自己建立一个初步的治学基础。其中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值得一生研读。
【国学小常识书】相关文章:
国学倡议书12-04
国学策划书03-23
传承国学经典倡议书11-10
国学诵读策划书10-25
最新国学诵读策划书11-17
国学活动策划书模板02-06
韩国学习申请书04-25
国学知识竞赛策划书10-05
文学小常识10-12
护肤小常识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