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基础心理学ppt

时间:2022-10-26 08:46:26 学习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基础心理学ppt

  各位学霸们,今天酱油菜小编带来的是心理咨询师三级《基础心理学》知识要点。

  绪论

  心理学一般可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基础心理学着重于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基本规律的探讨,应用心理学则将心理学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生活,服务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

  医学心理学在临床上的应用,包括心理卫生、心理健康、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

  基础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

  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

  感觉和知觉都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阶段;人们通过思维才能产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气质相当于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

  认知、情绪和情感、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这些心理现象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

  我们把认识、情绪和情感、意志活动这三类心理现象称为心理过程。

  需要和动机反映了心理活动的动力,能力说明了他对某种活动的适宜性,气质和性格表现了他的人格特征。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无机物和植物没有心理,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也没有心理。

  最原始的动物是单细胞动物。

  单细胞动物有趋利避害的能力,这种表现叫感应性,不能叫心理现象,因为这种能力植物也有。

  无脊椎动物发展到环节动物阶段如蚯蚓时,开始有了感觉的心理现象(从环节动物开始有了心理现象)。

  环节动物和同样属于无脊椎动物的腔肠动物相比,环节动物有了神经系统,而腔肠动物没有神经系统。

  这说明心理现象的产生是和神经系统的出现相联系的。

  脊椎动物有了知觉的心理现象。

  灵长类动物的心理发展到了思维萌芽阶段。

  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人的大脑又是神经系统发展的最高产物。

  所以,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充分说明了心理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活动的结果,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心理是社会的产物,离开了人类社会,即使有人的大脑,也不能自发地产生人的心理。

  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因为心理是一种主观映像,这种主观映像既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还可以是体验。

  它是主观的,而不是物质的。

  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叫边缘科学。

  感觉、知觉

  感觉阈限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感受性也可分为绝对感觉性和差别感受性。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感觉阈限。

  刺激强度越小,表示感受性越高。

  差别阈限表示的是差别感受性,一个人能够觉察到的差别越小,说明他的差别感受性越高。

  实验证明,要察觉到重量上的变化,增加或减少的重量需要达到原来重量的1/52。

  差别阈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

  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这就是韦伯定律。

  用公式表示就是△I/I=K。

  研究者发现,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的刺激强度,在下限附近的韦伯分数增高,在上限附近的韦伯分数下降。

  韦伯分数对于不同的感觉道来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感觉道的韦伯分数的差别很大。

  费希纳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在光的作用下,视网膜上的视紫红质分解,这是对光的适应过程;在暗环境中,视紫红质又重新合成,这是对暗适应的过程。

  视紫红质分解得快,合成得慢,所以,对光适应非常快,一两分钟就能完成;对暗适应则需要很长时间,一般需要30分钟左右才能完成。

  要保护对暗适应,就要设法不让视紫红质分解,办法就是戴上红色的眼睛,因为在波长620纳米以上的红光作用下,视紫红质不会分解,所以红光能保护对暗适应。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叫感觉后像。

  感觉后像有时和刺激物的性质相同,这种后像叫正后像;与刺激物性质相反的感觉后像是负后像。

  正后像和负后像可以相互转换。

  红色的负后像是蓝绿色,黄色的负后像是蓝色。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相继对比;各种感觉道出现的对比分别叫做视觉对比、嗅觉对比、味觉对比和温度对比等。

  看到红色会觉得温暖,看到蓝色会觉得清凉;听到节奏鲜明的音乐会觉得灯光也和音乐节奏一样在闪动。

  本来一种刺激能引起一种感觉,现在还是这种刺激却同时引起了另一种感觉,这种现象叫联觉。

  电视机可以是深色的,电冰箱却经常是白色、天蓝色、淡绿色的,因为如果是红色,会让人产生它的制冷效果不好的错觉。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nm)之间的电磁波。

  眼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外界光线通过角膜、前房和瞳孔进入水晶体,再通过玻璃体投射到视网膜上。

  视网膜最外层的视细胞层是直接接受光刺激的感受器。

  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即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

  锥体细胞集中在中央窝及其附近,在强光下起作用,所以叫明视觉器官。

  锥体细胞能分辨细节和颜色,这是明视觉。

  杆体细胞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对弱光敏感,所以叫暗视觉器官。

  从视网膜出来的视神经,最终到达大脑皮层的枕叶后端,即枕极的部位,产生视觉。

  在较强的光线下,人眼靠锥体细胞的作用能分辨颜色。

  颜色包括彩色和非彩色。

  但人们常常说的颜色指的只是彩色。

  彩色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特性。

  色调取决于波长,从长波的红到短波的蓝紫色,中间有黄、绿、蓝等色彩。

  明度取决于光波的物理强度,光越强,看起来越明亮。

  饱和度取决于彩色中灰色所占的比例,灰的比例越大,饱和度越小,反之饱和度越大。

  通过三棱镜从太阳光中分出来的彩虹,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是最纯的颜色,饱和度为百分之百。

  灰是非彩色,没有色调,其饱和度为0。

  灰只有明度这一特性,其明度由黑到白,中间有各种不同的明度等级。

  色光混合:相加混合(不同光同时作用于眼睛) 颜料混合:相减混合(颜料吸收了某些波长的光)

  按照色觉异常的程度,把色觉异常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

  色觉有缺陷的人是靠明度的差别来辩认颜色的,明度相同色调不同的颜色他就分辨不出来。

  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

  遗传的途径是,男孩是外祖父通过妈妈传给自己的。

  色盲中男性色盲的人数大大高于女性色盲的人数。

  听觉的适宜刺激: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在听阈范围内,人们对1000Hz ~ 4000Hz的声音最敏感,对这一范围声音的耐受性也比较高。

  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

  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

  •我们平常听到的声音大多是多种声波混合出来的,参与混合的声波的性质决定了最终的波形。

  嗅觉,适宜刺激是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

  味觉,适宜刺激是能溶于水的、有味道的物质;感受器是味蕾。

  最基本的味觉:酸、甜、苦、咸

  平衡觉,静觉,感受器为内耳中的前庭器官

  皮肤痛和内脏痛之间的区别:内脏痛的性质不清,定位不准,而且具有放射的现象。

  皮肤感觉中的痛的性质很清楚,定位也很准确。

  痛觉最难于适应,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的作用。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脑中的整体反映。

  恒常性又叫知觉的常性,大小恒常性、颜色恒常性、明度恒常性、形状恒常性

  理解性:用过去的经验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揭示出来。

  时间知觉: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很多,如用视觉、听觉和触觉来估计时间。

  听觉估计的准确度最高,视觉最低,触觉居中。

  活动内容丰富容易对时间低估,活动内容贫乏容易高估。

  对所发生的事件的态度和它所引起的情绪也影响对时间的估计,看一部有吸引力的电影和在火车站等人,同是一个小时,但等人会显得漫长得多。

  错觉: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记忆

  记忆的种类:按内容可分为: 形象记忆、 情景记忆、 情绪记忆、 语义记忆、 动作记忆

  记忆按照是否意识到,可以分为外显记忆(受意识控制的记忆)和内隐记忆(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

  记忆按照能否加以陈述,可以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表象的特征:表象的直观形象性,表象的片断不稳定性 ,表象的可操作性,表象的概括性。

  表象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是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没有表象,思维也难于发展起来。

  将记忆分作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

  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错误地再认或回忆的现象。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

  他用无意义音节作记忆材料。

  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

  思维、言语及想象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思维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辐合思维是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

  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又叫求异思维。

  人工概念是人工制造的,对自然概念的模拟。

  人工概念只是模拟自然概念,它与实际生活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迁移的作用(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迁移有两类,即正迁移和负迁移)、原型启发的作用(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叫原型启发。

  对解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定势的作用(定势是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对后边所从事的活动的影响。

  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者刚刚发生的经验都会使人产生定势。

  )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则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言语要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离开了语言人们之间进行交际只能通过表情、动作,而这种方式的交际所能交流的内容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

  所以,言语离不开语言,只有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

  语言是在人们相互交际的社会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也只有发挥它的交际工具的功能才有存在的价值,才是活的语言,离开了人们的交际活动,语言也就变成了死的语言,它将被社会淘汰。

  所以,语言也离不开言语。

  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想象以表象的内容为素材,来源于表象,却和表象有了本质上的差别。

  意识与注意

  两种特殊的意识状态:睡眠和做梦。

  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

  在这一阶段,身体放松,呼吸变慢,很容易被外界刺激惊醒,大约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偶尔会出现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

  在这一阶段,个体很难被叫醒,大约持续20分钟; •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继续降低,波幅更大,出现Δ波,大约持续40分钟; •大多数脑电波呈现Δ波时,进入了第四个阶段,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各项功能指标变慢,此阶段被称为深度睡眠阶段。

  这四个阶段大约经过90分钟左右。

  此后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这一阶段Δ波消失,类似于清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脑电波出现,眼球开始快速上下左右移动,梦境开始出现。

  梦有很多特点,如梦境的不连续性、不协调性和认知的不确定性等。

  注意稳定性是指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叫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维持的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

  但是,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地增强和减弱的变化现象,这种现象叫做注意的起伏或叫注意的动摇。

  能够分配注意的条件是,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甚至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两种活动如果是在同一感觉道,用同一种心理操作来完成的话,这两种活动也很难做到注意的分配。

  需要与动机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需要都有对象,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需要又是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需要是不断发展的,是永远也不会满足的。

  从需要产生的角度对需要加以分类的话,可以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自然需要是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的需要,它与有机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密切的关系,如饮食、休息、求偶等的需要,又叫生理需要或生物需要。

  )和社会需要(社会需要是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需要,如求知、交往等的需要。

  社会需要是人所特有的,是通过学习得来的,所以又叫获得性需要。

  )。

  就满足需要的对象而言,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物质需要是对社会物质产品的需要,如对食品的需要,对工作和生活条件的需要等)和精神需要(精神需要是对各种社会精神产品的需要,如对文化科学知识的需要,对美的欣赏的需要等)。

  马斯洛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的动力。

  动机不能进行直接地观察,但可根据个体的外部的行为表现加以推断。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引起人的动机,激发人的行为去满足需要,满足以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

  动机和行为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的动机引起,不同行为也可由相同或相似的动机引起。

  情绪、情感和意志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指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

  从这一点来说,情绪这一概念既可以用于人类,也可用于动物。

  情感则常被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如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情绪人和动物共有,情感人特有。

  心理学主要研究感情反映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因此较多地使用的是情绪这一概念。

  情绪、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观点相同的情绪理论。

  詹姆士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兰格强调血液系统的变化和情绪发生的关系。

  詹姆士和兰格都强调情绪与机体变化的关系,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所以被称作情绪的外周理论。

  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过程又起着决定的作用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可把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列为情绪的基本形式,又叫原始情绪)和复合情绪(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

  如由愤怒、厌恶和轻蔑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可叫做敌意;由恐惧、内疚、痛苦和愤怒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可叫做焦虑等等)。

  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情绪划分为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做心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和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所以,意志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行动的目的要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才能达到。

  动机冲突一般有如下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

  意志的品质: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坚韧性、意志的自制性。

  与自觉性相反的是受暗示性和武断从事。

  与果断性相反的是优柔寡断和卤莽草率。

  与坚韧性相反的是动摇和执拗。

  与自制力相反的是任性和怯懦。

  能力与人格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特征。

  智力是人的认知能力,即认识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人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等,思维力是智力的支柱和核心。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

  特性: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人格的结构:包括气质和性格。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气质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性格的静态特征: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与生俱来的,不学而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地方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为经典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的称之为操作性条件反射。

【基础心理学ppt】相关文章:

心理学知识ppt10-05

设计心理学ppt09-30

心理学基础10-26

汉语言基础ppt课件09-30

音乐基础知识入门ppt10-05

c语言基础教学ppt模板09-30

小学基础数学教学课件ppt11-22

基础心理学知识11-15

基础心理学结构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