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如何分析文学作品
下次再上去分析作品,课前做好功夫,先分析作品属于哪个流派,然后分析作品背景和作者生平思想,略讲一下内容,最好多分析人物形象,最后分析一下创作特点。小编带来的如何分析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如何解析需要从哪几方面入手
拿到一篇文章,大多数人都会迫不及待的从上往下去阅读它。
大致的了解了文章的内容,就顺手一丢,完事。
当有人问起是否看过这一作品时,他们志得意满地点点头,说: 当然看过! 那能否请你说说这一作品呢? 有人好奇的问。
这部作品讲的是 (关于故事的情节,有人的记忆超强。) 那能否谈谈你对这一作品的理解呢? 有人不依不饶。
我的看法是 是 结结巴巴、勉勉强强的说了几句,有人脸上已经开始冒汗了。
关于这部作品,我有几个问题需要请教,不知 有人招架不住,想溜之大吉了。
经不住三句问,一切都暴露在太阳底下。
要想经得起别人的 三句问 ,首先自己必须作好功课,对作品进行较深入的思索。
对于那些不能一读而过的文学作品,在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特别推荐以下两种方法:
一是比较阅读。
一般说来是把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文学作品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式的阅读,这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
比较,可以是横向式的比较,也可以是纵向式的比较。
具体来说,可进行同一题材作品、同一标题作品、同一主题作品、同一作家作品 的比较。
现以同题作品《论读书》为例。
一篇是英国作家弗兰西斯`培根的随笔散文,另一篇是中国作家严文井的随笔散文。
从内容来看,两篇随笔都是以 读书 为中心话题,围绕这一话题,两位作者都谈了自己对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读书的方法以及读书的作用的看法,都强调了知识对人的重要促进重用。
但比较而言,培根的作品内容更丰富,内涵也更为深厚。
从语言来看,培根的语言简约凝练、深刻隽永,多用整句;严文井的语言朴素平实,通俗易懂,多用散句。
考察两篇作品同中有异的产生,与两位作者所站的立场不同有关:培根是散文家的同时,又是一位哲学家,他以其哲学家的眼光,从哲学的高度对 读书 这个话题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精辟透彻的阐述,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而严文井以其亲身经历,从读书人的视角阐述了自己对 读书 的体会和见识,亲切之中发人深思。
通过比较,我们对这两篇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至于其它几类比较,在此就不作一一分析了。
人们认识事物,往往始于比较。
有比较才能鉴别。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文学作品也不例外。
二是拓展延伸。
如果仅仅关注于作品本身,那我们的视野必定会被限制住。
在把握作品的同时,作适当的延伸,可以更进一步的理解课文。
那么,我们该确定什么样的延伸角度?又该向哪个方向延伸呢?下面四个角度可供我们选择:情节、主题、作家和文体。
(1)从情节角度延伸:如莫泊桑的《项链》,故事到高潮就戛然而止:十年后的一天,玛蒂尔德从佛来思节夫人口中得知--那一挂项链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玛蒂尔德作何感想,有何表现?莫泊桑一字未提,留待后人去想象。
我们后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对作品作出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将情节 续编 下去,如此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人物形象、对作品的理解。
(2)从主题角度延伸:如余光中的《乡愁》,我们可从主题的角度去延伸,请来席慕容的《乡愁》,作比较分析。
(这种方法稍异于比较阅读。
主题延伸是让原来的作品作主角,延伸的作品作配角。)
(3)从作家角度延伸:一部作品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后,不妨再接再厉去搜寻一下这部作品的作家的其他作品,还可以阅读一些人物传记以及相关的评论文章。
多多接触不同的观点,让自己跳出狭隘的思维空间。
(4)从文体角度延伸:如《〈呐喊〉自序》,从文体出发,可以延伸至《胡同文化》《〈宽容〉序言》《〈名人传〉序》等等。
从一个作品出发,伸展触须,挖掘其它, 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这就是拓展延伸的魅力。
除了以上几种阅读方法外,我们还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法——针对作品中的一些敏感、值得深究的话题进行探讨。
这种方法,可以激发我们的思维,使得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作品,提高我们的评价能力。
当然,其答案不是确定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不管是比较阅读,还是拓展延伸或探究式学习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立足作品,放出眼光,积极搜寻,认真思考,拥有心得。
读书读到这份上,不管是别人的几问,都可招架得住了。
更为重要的是:相信任何作品、任何难题都会被你 啃 出味道来。
文学作品如何分析
一部文学作品如何分析?最合适的答案是:随便怎么分析。
这不是玩笑。
文学文本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可以用各种学科的各种角度进行分析。
哲学、史学、文献学、考古学、美学(艺术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地理学、气象学、数学、神秘学、传播学、经济学、政治学…………如果你够狠,也可以用上物理学、化学等等看上去毫不沾边的学科知识和规范。
一切学科的最高级都是互通的。
随意举几例。
用哲学分析文本的有德里达,史学分析文本的有陈寅恪,心理学分析文本的有弗洛伊德,语言学的有形式主义,数学的有结构主义,经济学的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有后殖民主义,等等。
用不同的理论框架来解释文本,从文学文本中抽取对该学科有价值的材料和元素,为该学科的研究服务,这就是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理论方法来分析文学文本的思路。
那么,作为中文系的学生,如何在考研中回答一道“分析某文学作品”的考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两个前提。
第一,其实文学本身并不是一个学科,没有所谓“文学学”。
第二,比较正规的高校,一般不会笼统地让你“分析某作品”,它一定要给出一个限定,也就是一个思路。
接下来我解释。
第一,可能很多人无法理解,甚至要和我急。
文学明明是国家规定的一级学科,怎么能叫“不是一个学科”?吴弘毅你还是中文系毕业的呢,你这个叛徒!
哈哈,其实未必。
国家要建设文化事业,就要有相应的名分,这是一回事。
大学的科系并不见得完全适应学术的需要。
二者可以互不干涉。
文学在所有艺术中是特殊的。
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说某个文本是文学作品而某文本不是。
根据德里达的观点,文学的性质渗入到所有文本中。
我们看来“肯定是”文学的某些文本,是因为它们的文学性表现得特别强烈。
就如我写这篇说明文,其中也用了很多属于文学性的修辞手法,你把它当文学作品看,也没有问题。
“纯文学”不存在。
同理,也没有“纯”的文学研究。
对文学的研究必然是各学科、各理论的集合。
例如文学史的写作,必然要有史学的介入。
而所谓“文学理论”,其实是应用各种学科来解释文学、应用文学的大杂烩,纯粹的“文学理论”-“文学学”-“文艺学”是不存在的。
所有的文学理论都是文学作品和其他学科交叉产生的,文学研究顶多是一门交叉学科。
所以大家要破除一个迷思,就是,怎样的解读才算是文学的?才算是中文系的?不用考虑,这个问题并不存在,运用你的知识,去揭示作品的意义,这就够了。
所以,中文系不是一个学科,并不意味着它可以让你混日子。
要想研究文学作品,功夫在文学外。
至于鉴赏?鉴赏属于艺术感觉范畴,是纯个人的事情,无法交流,无法规约,与学术研究无关。
培养文学鉴赏功力,完全不需要进中文系。
第二,既然文学本身就是大杂烩,所以考试时考虑到公平与效率,一定会给出一个相对具体的限制,让你在出题者的思路内操作。
一般来说,正统的文学理论(像神秘学、物理学、化学这类太偏的不会考),对待一部作品,会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作者。
作者写作的动机?主题?受到哪些人和事影响?企图影响什么?改变什么?作者的心理和经历在作品中留下哪些烙印?作者在作品中表达了他的什么思想?
2、作品。
作品本身在语言上、结构上有什么特征?和哪些作品类似?和哪些作品相反?作品中有无歧义和难解之处?如果有,研究者如何对待,有无自己的解读?
3、环境。
作品和它的时代有什么关系?怎样体现当时的社会制度、风俗人情等外部因素?
4、史论。
作品具有哪些文艺流派、思潮的特征?对当时和以后的文艺有怎样的影响?他人对此作品评价怎样?读者如何接受该作品?它的具体传播影响情况如何?
5、理论。
研究者有无基于自己的学科背景所建立的理论框架?如有,对该作品的解读,是支持还是冲击了该理论?对该理论的生成发展有无贡献?在这个层次,你可以借题发挥,尽量表述自己的艺术观、价值观,甚至人生观和世界观。
如果你对文学、艺术、哲学等人文社科的议题已经有了较成熟的观点,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没有创新也没关系,有创新才不正常),可以用精当的语言,结合作品表述出来。
这就叫研究能力。
一切学科的研究,最高目的是形成理论从而指导实践。
明白这两个前提,我相信面对一道作品分析题,大家已经知道如何准备与回答了。
在复习备考阶段,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亦即关于作家、作品和历史的基本知识,否则答题时没有材料,只能放空炮。
必须系统全面地学习文学理论,掌握东西方关于文学的理论的基本脉络和各家各派的主要观点。
必须在学习知识和他人理论的基础上积极思考,结合自己所接触的实际,建立自己的较为成熟的文学观和艺术观,这样才不会人云亦云、抄教材。
在答题考试阶段,必须明确审题,努力调动自己掌握的一切有关材料,思路要敏捷清晰,迅速地根据以上几个大的方面,组织材料,阐述观点。
一旦材料组织完毕,就要根据平时思考得出的自己的理论体系,恰当地征用已有的理论资源,如现象学、结构主义、新批评等,哪个趁手用哪个,哪个熟悉用哪个,力图完美地揭示文本的一些问题。
当然,不是要大家机械地套用理论。
恰恰相反,只有深入地了解理论,才能恰当地征用理论。
如何分析文学作品
一、了解时代背景
作者所在的时代背景
首先要了解作者所在的时代背景,有什么重大事件,主流思想是什么。这对理解该作者的文学作品有很大帮助,比如李清照,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只有了解了当时南宋战乱,她被迫与丈夫分离,国家即将灭亡,以至于她性情大变,整日哀愁幽怨。
作品中的时代背景
如果是跨时代的写作,也应当去了解作品中的时代背景,有时候能影响事情走向,人物命运,奠定了什么基调。比如在新中国时期,我国文学作品都带有政治色彩,在五四运动,文学作品又比较带有讽刺意味。
二、作者的人生经历
一个作品与一个作家的心理,思维方式,价值观,世界观,性格等有关,人生的经历能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仰或世界观的改变,因此就能影响作品,不过影响多大多深就要看经历得多深刻。
小说,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优秀的作品,无一不是先感动作者本人。这些作者为了写出更加真实的感受,往往会选择体验生活,亲身经历过,所以了解作者人生经历很有必要,
三、作品的语言
在文学作品中,语言美具有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和形象性等特点。文学作品中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往往结合在一起,达到情韵浓郁、形象传神的效果。
考虑语言精练还是优美,是不是善用短句,有什么特点,会不会经常用讽刺语句。
四、作品的内容
文章主要讲述什么故事,描写了哪些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有何特点。事件之间的关联,人物性格的转换等等。
【如何分析文学作品】相关文章:
如何全面鉴赏文学作品10-20
如何提高判断分析能力10-21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01-06
国内的文学作品08-08
国内文学作品11-23
简爱文学作品赏析07-26
国内文学作品推荐02-15
叶圣陶文学作品中的社会背景04-29
面试中如何跟公司谈薪酬案例分析及总结指导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