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考志愿如何报考
填报高考升学志愿对考生来说事关重大,必须保持冷静的头脑、稳定的心态。那么如何怎缺填报高考,有什么样的方法,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内容吧。
高考填报志愿常见问题一览【1】
1. 考生如何避免被退档?
高校退档的主要理由:总分偏低;单科成绩低;身体条件受限;专业不服从调剂等。
为避免退档,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了解院校信息,特别是招生章程、近几年招生录取分数情况;
二是量力而行,切忌好高骛远,选报志愿留有余地,参考各校专业录取的平均分、位次;
三是严格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相关条款,选报志愿要避开不予录取的专业;
四是选择专业面要宽,尽量服从专业调剂。
2. 如何为志愿填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一是搜集院校资料,了解招生政策,熟悉有关规定,了解院校招生章程;
二是查询有关院校、专业近几年在各批录取分数和录取考生的位次情况;
三是了解今年在本省市招生的学校、专业、人数;
四是了解自己平时成绩、模拟成绩在全省、市的位次;
五是了解本人体检结果,避开限报的学校、专业。
3. 如何减少志愿填报的撞车现象?
一是考生应量体裁衣,根据自己高考成绩(或平时成绩、模拟成绩)的位次,对照往年各学校专业录取分数情况、位次情况;
二是注意填报时留有余地;注意体检结果,避开限报专业;
三是特别注意有的学校招生“大小年”现象,详细分析近年录取资料;
四是注意预报志愿后,考区、中学反馈的信息,如果出现扎堆现象,需要调整所报志愿。
4. 同意调剂专业是什么含义?是否会被调到该校未在本省投放计划的专业?
由于考生填报专业志愿不均衡,专业录取生源冷热不均,有的专业出现计划空额,有的专业考生爆满。
高校为完成国家招生计划,需要将志愿专业落选考生调拨到招生不满的专业。
所以填报志愿时设计了“服从专业调剂”栏,由考生选择。
当所报专业(从第一个专业到最后一个专业)都无法录取时,考虑考生是否“服从专业调剂”。
如果“服从专业调剂”,意味着该院校在本省该批招生的任何专业都可被录取,但不会被调到该校未在本省投放计划的专业。
此时,如果还有专业可以调剂,则调剂到该专业录取,如果所有专业都已录满,则退档。
如果不服从调剂的话,当所报专业都无法录取时,直接退档。
5. 如何避免高分低录甚至落榜?
应坚持以下原则:
1、实事求是,找准自己的位置;
2、所填志愿拉开档次;
3、冷门与热门学校专业相结合;
4、省内与省外院校相结合;
5、避开体检结果所限学校、专业;
6、各批次学校志愿、专业志愿填满,尽量服从专业调剂。
6. 有的学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这些有什么区别吗?
同一学校有一本、二本,一般只是专业不同,有的学习所在校区也不同,师资、教育设备环境、办学质量及发毕业证书区别一般不大,详情请咨询高校招办。
而三本一般为独立学院,所发文凭是独立学院自身的,办学质量也不同。
请关注招生院校的名称究竟是××大学,还是××大学××学院,后者一般是独立学院。
关于大学的办学性质,在其招生章程中会有明确说明。
7. “平行志愿”是怎么回事?
所谓平行志愿,即指采用平行志愿录取投档,考生在同一位置所选的A、B、C、D等志愿之间是平行关系。
即改以往的“志愿优先”为“分数优先”,将达到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的考生,按考生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由计算机对每个考生所填报的平行院校志愿,依次检索。
8. 录取批次是如何划分的?
教育部《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明确:“各省级招委会要根据本地区招生工作的实际,合理安排高校录取批次。
同一高校同一学历层次的招生计划原则上应安排在同一批次录取;如确有必要,经高校与有关省级招办协商一致,可以将同一高校的不同专业安排在属于同一学历层次的不同批次录取;但同一学校、同一专业、同一学历层次的全部招生计划,在同一省(区、市)须安排在同一批次录取,并执行经有关部门批准的相同学费标准。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应与本校在同一地区招生的其他专业安排在同一批次录取。
高校被安排的录取批次与上一年度有变化的,省级招办应事先与高校协商一致后,再向社会公布。”
9. 什么是学校分数级差?什么是专业分数级差?
学校志愿分级差是指录取非第一院校志愿考生时的分数差额。
例如:某高校规定的志愿级差为20分,第一志愿调档分数线为600分,那么,第二志愿的调档分数线就为620分。
第一志愿生源充足而且规定了志愿级差的院校,省招办按投档比例投完第一志愿考生档案,再按院校提出的志愿级差将第二志愿且分数在级差之上的考生档案投放给学校,由学校审核录取。
在实行平行志愿投档模式的批次,不存在学校分数级差。
部分高校在分配专业时规定了专业级差,专业级差是指录取非第一专业考生时的分数差额。
例如:某一学校规定专业级差为3分,学校在分配专业时,将第二专业志愿的考生成绩减去3分后,和第一专业志愿的考生一起排序确定专业。
没有规定专业级差的学校,在分配专业时,有的采取专业志愿优先的原则,即首先满足第一专业志愿考生;有的采用分数优先的原则,优先录取分数高的考生。
10. 何谓征集志愿?填报时注意什么?
征集(征询)志愿是指在每一批次录取结束之后,省级招办将录取未满额的院校和余缺计划数向社会进行公布,供尚未被录取并达到分数要求的考生进行选报。
征集志愿填报须注意以下五点:
1.达到分数要求且未被录取的考生才能填报;
2.考生要注意及时了解省级高招办公布尚未完成招生计划院校的余缺信息,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填报,逾期则不能再填报;
3.参加征集志愿填报的考生按规定选报院校志愿;
4.考生选报征集志愿时要考虑避免再次出现“扎堆”落选的问题;
5.考生要谨慎选择,如考虑所报院校剩余的专业自己能否接受,一旦被录取就不能退档调换。
11. 平行志愿有哪些风险?
相对顺序志愿填报方式而言,平行志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志愿填报风险,但平行志愿同样存在一定的风险。
12. 什么叫“只招有专业志愿考生”?
“只招有专业志愿考生”是指学校某一专业只招收填报本专业志愿的考生,不招收未填该专业志愿的。
即使考生“服从专业调剂”,也不会被调剂到这些专业。
13. 什么是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政府工作报告》等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渠道,教育部下发通知,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有关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该通知涉及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简称“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简称“地方专项计划”)等三大专项计划。
考生首先要认真阅读高考报名所在地省级招办的文件,看自己是否在实施区域内,是否符合报名条件,具体流程以省级招办和高校招办发布的政策为准。
高考填报志愿,要绕开这10大误区【2】
误区一:一门心思奔名校
正解:“名牌”大学并非所有专业都是优势专业
有考生父母打算为孩子只在本科一批只报考一所心仪“名校”,其他志愿放弃。
笔者认为,这种填报志愿方式欠缺考虑,风险较大。
如果考生分数不够,本科一批只报考了一所名校,如果没被所报院校录取,就失去了就读其他一本院校的机会。
不可否认,“211”和“985”高校在硬件、软件上都较优越。
能考上名牌大学固然是好事,但完全从“名牌”出发选高校,不考虑其他因素,特别是专业因素,则是不明智的。
更何况,“名牌”大学并非所有专业都是优势专业,普通高校一些专业也有特色,具有很强的实力。
因此,填报志愿时,父母不要只考虑“名校”,要走出非“名校”不报的误区。
误区二:不仔细看招生章程
正解:高考志愿别冷落了招生章程
教育部明确指出:“高校的招生章程是高校向社会公布有关招生信息的必要形式,其内容必须合法、真实、准确、表述规范。
高校的招生章程经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招生政策规定进行审核备案后方能向社会公布,不得擅自更改。
学校法定代表人应对学校招生章程及有关宣传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高校依据招生章程开展招生工作。”因此,招生章程具有很强的规范作用,既是对高校的一种约束,也为考生创造了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
同时,它也是考生了解招生政策的主要途径,是填报志愿不可或缺参考资料。
误区三:志愿之间不用拉开梯度
正解:不同志愿填报方式要区别对待
同一批次院校不同志愿之间拉开梯度是非常重要的。
就全国来讲,基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实行平行志愿,在拉开梯度这个问题上,风险有所减小,但也不是不考虑。
平行志愿的实行大大降低了考生落榜的风险,同时更突出了高考分数的作用。
在考虑梯度问题时,可以使用“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垫一垫”的原则。
第二种志愿模式是顺序志愿,院校梯度就非常重要了。
个人认为要把握两个方面。
首先,第一志愿最关键。
其次,第二志愿应该重点考虑往年报考人数不足,曾经招过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学校或对二志愿有预留计划的高校。
误区四:全部填报热门、紧俏专业
正解:“冷热”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
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另外一个误区是:盲目拥挤热门专业,笔者在咨询时经常被问道“今年什么专业热”“什么专业是好专业?”实际上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冷热的差异。
盲目挤热门专业,对考生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首先,热门专业分数高,竞争激烈,如果成绩不太突出,竞争实力并非很强的学生在挤热门专业时,容易落榜。
即使侥幸被院校录取,由于热门专业里人才济济,自己实力不是很强,在就业选择和以后的工作中也很难占得优势,抢得先机。
正确的做法应是选择“热门专业”而又不忽视“冷门专业”,“冷热”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
误区五:只凭学校(或专业)名称来选择,不关注学校实际情况、专业内涵
正解:有些专业虽然名称相同,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考生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还有一个误区是,喜欢凭着专业的名称来选择专业,而对专业内涵不了解。
实际上,不同专业之间所学的课程、发展方向的差异是非常大的。
有些专业虽然名称相同,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如许多高校都开设材料工程专业,但由于学校的不同,其发展方向有差异,如哈工大材料工程专业实力很强,因为它研究的材料和航天有关,既有金属材料,还有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北京科技大学的材料工程,则更强在金属材料上,因为其前身是北京钢铁学院;天津工业大学的材料工程强在纺织材料上,因其前身是天津纺织工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的材料工程,主要研究丝绸材料,因为它是由浙江丝绸工学院发展而来,其前身可以上溯到19世纪末的蚕学馆。
还有的某某理工大学的该专业,则是研究水泥等硅酸盐材料。
因此,考生在看专业的时候,一定要详细了解专业的内涵,一般应该了解以下几方面内容: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什么,是否属于特色专业,专业的实力如何,有无硕士、博士点,是否是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同类专业当中居于什么位置,专业发展前景和学生就业去向如何,专业对学生的相关科目成绩和身体状况有无特殊要求。
误区六:不服从专业调剂(认为服从专业调剂会吃亏)
正解:服从调剂可以增加被录取的机会,但可能被不喜欢专业录取
当考生在报考某院校时分数不占优势(够了院校提档线,但不够所报专业的专业录取线),不填写“服从专业调剂”就意味着学校将会作退档处理。
每年高招录取过程中,都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专业志愿没有拉开梯度,没有掌握好专业级差,或全部填报热门、紧俏专业,且不服从专业调剂而落榜。
对待是否服从所报院校专业调剂,考生要统筹考虑。
服从调剂可以增加被录取的机会,但也要做好被不喜欢专业录取的思想准备。
如果不服从专业调剂,虽然你够了院校提档线,但不够所报专业的专业录取线时,则会失去进入这个学校的机会。
误区七:平行志愿没有风险
正解:“投档后又被退档”是最大的风险
平行志愿虽然减小了志愿填报的风险,但仍然存在一定风险。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 投档后又被退档的风险。
平行志愿的投档比例在105%以内,但是仍有5%的考生投档后可能会被退档。
退档的考生,将直接进入征集志愿。
这是平行志愿最大的风险。
被退档的理由大致有:高考分数在所有被投档到该学校考生中偏低;填报专业志愿太高,且不服从专业调剂。
当然,如果高校实行“进档即取”的原则,那么,只要分数达到投档线,服从专业调剂,就不会退档,落榜风险将大大减少。
2.定位不准确的风险。
3.志愿没有梯度的风险。
误区八:选择专业时,不考虑考生的兴趣和特长
正解:选择符合考生特性的专业,才能促进其学有所成
在选择高考志愿时,父母固然要考虑孩子将来的职业规划,但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他的自身特性。
选择符合考生特性的专业,扬长避短,才能促进其学有所成,为将来获得一个理想的职业创造条件,这才是最佳选择。
考生自身特性包括个人兴趣爱好、个人性格特征、个人能力所及、个人身体条件等4个方面。
如果父母选择孩子不喜欢的专业,就是违背了考生的个人兴趣爱好。
试想,面对一个自己根本不感兴趣、完全不喜欢的专业,又如何要求他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深造。
再比如,一个考生性格内向,平日少言寡语,不喜欢与陌生人打交道。
如果父母选择让孩子学医,将来当医生势必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患者。
医患接触是必不可少的诊疗环节,而孩子的性格特征不适合当医生,父母没有考虑到这点。
误区九:填报志愿是家长的事,孩子只负责学习就行
正解:把志愿决定权还给孩子
每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而且最好能进名牌大学读书。
这种愿望会在孩子填报志愿问题上充分表露。
有些父母还固执得有些过分,主观决定考生的志愿,忽略孩子的兴趣、爱好,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分歧很大,给孩子造成不小的压力。
在填报志愿的整个过程中,父母的角色定位是参谋。
应该把填报志愿的决定权还给孩子。
高考决定着近千万考生的命运和前途。
考入什么样的学校,上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上大学的是孩子,而不是父母。
如果父母给报的专业他不喜欢,甚至一点兴趣都没有,将来的学习积极性会受到打击。
父母关心孩子的未来发展,并对志愿填报十分重视的心情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父母毕竟阅历丰富,有社会经验,把该说的话都说到了,也完全应该,但同时也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争取达成共识。
误区十:按往年的录取分数来报志愿(以为高校录取分数线一成不变)
正解:高校录取分数线存在波动
“老师,今年学校最低录取分数线多少啊?”“我这个分数,能上你们学校吗”……在咨询会上,分数是家长们咨询得最多的问题。
类似的问题把招生老师也给难住了,他们只能告诉家长“录取分数不是学校决定的,要看考生报考的情况”。
“你们学校往年不是570分录取吗?”一名家长的小孩今年考了570多分,对招生老师的答复“这个分数有些风险”,她表示质疑。
在咨询会上,不少高校会粘贴出该校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线,以供考生和家长查阅参考。
本是一个参考系数,不少家长却误把它当成衡量的“尺子”,拿孩子的分数和以前的录取分数线“对号进座”。
实际上,高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是自然形成的,录取结束前无法准确知道。
另外,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存在波动,有的还有“大小年”现象,即一年高,一年低。
考生要多分析几年的录取情况,还可关注分数线与批次线的差值、分数线对应的考生“位次”等。
高考填报志愿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及调整方法【3】
(1)盲目从众、攀比。
在填报志愿过程中,常出现这样一些偏向:有的考生容易“跟着感觉走”,听说哪所学校好、哪个专业“热”,就跟着填。
有的考生见别人填的学校层次高,感到自己填低了没面子,也就跟着“摸高”。
有的考生对自己的分数实力和长处分析不不足,缺乏信心,简单地填报低层次学校,结果又往往导致“高分低就”。
(2)考生缺乏主见,
过分依赖长辈和他人,甚至由父母包办。
考生的家长、老师,凭着人生阅历及对社会的理解,对考生选择志愿时正确加以帮助引导,是很有必要的。
但万事不可过头。
如果忽视考生的主体作用,由长辈大包大揽,强制学生作出某种选择,那就难免出现偏颇。
(3)急功近利。
很多考生和家长的眼睛只盯着目前可能回报率高、赚钱多的热门专业,认为只要毕业后容易就业,赚钱多就行,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规划和考生的特长与爱好。
(4)好高骛远
一部分考生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目标只瞄向名牌院校热门专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往往造成可望而不可即的局面。
(5)缺乏自信,过于保守。
有的考生总怕填报志愿失误,犹豫不决,谨小慎微,明明可以考入更理想的院校,却不敢报考而因此丧失良机。
(6)盲从草率。
有的考生大大咧咧,不把填报志愿当回事,没有正确认识其重要性,不做周密的分析、研究、比较,草率行事。
调整方法:考生应该正视现实,自信自强,调整心态。
一方面要正视社会。
考生应认识社会、面对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了解你欲报考的专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声誉、办学实力、专业设置等情况,了解当年高考高招政策和措施,了解高校最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等。
另一方面要正视自我。
正确认识自身,包括思想表现、学习状况、各种能力及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等。
认识自己的实力,认识自己在学校同学中的相对位置和自己在当地考生中的相对位置。
还应该比往年与自己同等实力、位置的学长们都考生了哪些大学,客观地分析自我,分析现实和社会要求,使自己的理想与现实、抱负与专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适度地设计自我,追求与社会相适应的自我价值,理智地调整自己的目标,合理定位,做出恰到好处的志愿选择。
自信是对自己实力有充分的估计和坚定的信心,是每个有志者必备的品格,是搏击者的动力,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自强是一种自信的心态,一种坚定的信念,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通过顽强的努力,定能达到预期目标。
我们只有为自己鼓劲、加油、打气、喝彩,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挖出自己的潜力,综合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自强不息,奋力拼搏,才能驶向成功的彼岸。
【高考志愿如何报考】相关文章:
高考志愿报考10-30
高考报考志愿表09-30
高考报考志愿卡11-05
山东高考志愿报考09-30
高考志愿报考技巧05-26
高考志愿报考指南09-30
高考报考志愿时间09-30
2017报考高考志愿技巧09-30
2017高考报考志愿技巧09-30